CN107264222B -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264222B CN107264222B CN201710425794.XA CN201710425794A CN107264222B CN 107264222 B CN107264222 B CN 107264222B CN 201710425794 A CN201710425794 A CN 201710425794A CN 107264222 B CN107264222 B CN 1072642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e
- conditioning system
- setting mode
- air
- refriger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60H1/00392—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for electric vehicles having only electric drive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1/00899—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96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including features for automatic and non-automatic control, e.g. for changing from automatic to manual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该方法包括: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当确定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或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对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下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存储和/或滞留的冷媒,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本发明的方案,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冷媒循环效果差、空调性能差和运行可靠性低等缺陷,实现空调性能好和运行可靠性高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使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冷媒充分循环的控制方法、与该方法对应的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中,基本都是采用三换热器系统方案,以满足汽车空调要求的各种运行模式。其中,HVAC(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就是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箱体内部,一般设置有两个换热器,分别用于对车内环境进行加热和制冷。
在不同的模式运行状态,系统中冷媒的循环流路不同,系统中的部分冷媒在模式切换时,被截止在原来模式的流通管路中,容易造成部分冷媒在其它模式下无法实现循环流动,影响空调系统性能和运行可靠性。
现有技术中,存在冷媒循环效果差、空调性能差和运行可靠性低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部分冷媒在模式切换时,被截止在原来模式的流通管路中,而不能在其它模式下循环流动,导致冷媒循环效果差的问题,达到冷媒循环效果好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当确定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或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对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下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存储和/或滞留的冷媒,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
可选地,还包括: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其中,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不同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和/或,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预设的冷媒存储装置,以在所述空调系统需要时再自所述冷媒存储装置中提取。
可选地,还包括: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是否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且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是否启动运行;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且所述压缩机启动运行时,对所述第一设定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进行确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停机但未断电;和/或,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和/或,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可选地,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在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时,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可选地,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运行,或使所述压缩机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升频运行;和/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按设定频率范围上限运行;和/或,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关闭;和/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或使所述室内风机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降速运行;和/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关闭,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和/或,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和/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可选地,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包括: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一个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和/或,当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包括: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的位置,分配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的风量比例,以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中的至少之一;和/或,当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补气增焓装置时,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或,设置在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二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混合风门,设置在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上游,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下游被分隔为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和/或,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中。
可选地,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可选地,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出风路径、压缩机的当前频率、室内风机的当前转速、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的第二当前流量中的至少之一,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启动运行;和/或,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包括: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和/或,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和/或,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关闭;和/或,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关闭。
与上述方法相匹配,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或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对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下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存储和/或滞留的冷媒,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
可选地,还包括: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其中,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不同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和/或,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预设的冷媒存储装置,以在所述空调系统需要时再自所述冷媒存储装置中提取。
可选地,还包括: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是否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且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是否启动运行;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且所述压缩机启动运行时,对所述第一设定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进行确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停机但未断电;和/或,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和/或,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在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时,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包括: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运行,或使所述压缩机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升频运行;和/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按设定频率范围上限运行;和/或,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关闭;和/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或使所述室内风机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降速运行;和/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关闭,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和/或,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和/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具体包括: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一个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和/或,所述控制单元当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包括: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的位置,分配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的风量比例,以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中的至少之一;和/或,当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补气增焓装置时,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或,设置在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二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混合风门,设置在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上游,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下游被分隔为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和/或,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中。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包括: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具体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出风路径、压缩机的当前频率、室内风机的当前转速、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的第二当前流量中的至少之一,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启动运行;和/或,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包括: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和/或,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和/或,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关闭;和/或,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关闭。
与上述装置相匹配,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以上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方案,通过在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后,将循环管路中存储的大部分冷媒排出,使制冷系统(即空调系统)中的冷媒充分循环利用,避免因(即空调系统)缺少冷媒而出现性能下降,确保空调装置(即空调系统)性能及可靠性。
进一步,本发明的方案,通过控制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的电子膨胀阀开度、风机转速及压缩机频率等,实现将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存储的冷媒大部分排出;确保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时冷媒可充分循环利用,保证了空调性能及可靠性。
进一步,本发明的方案,通过在模式切换时,控制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的混合风门的风道、电子膨胀阀开度、风机转速及压缩机频率等,可以将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存储的冷媒大部分排出,进一步确保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时冷媒可充分循环利用,进一步保证了空调性能及可靠性。
由此,本发明的方案,通过在模式切换时,使原来模式的流通管路中存储的大部分冷媒排出,使空调系统中的冷媒能够充分循环流动,解决现有技术中部分冷媒在模式切换时,被截止在原来模式的流通管路中,而不能在其它模式下循环流动,导致冷媒循环效果差的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冷媒循环效果差、空调性能差和运行可靠性低的缺陷,实现冷媒循环效果好、空调性能好和运行可靠性高的有益效果。
例如:通过在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结束后,将循环管路中存储的大部分冷媒排出,使空调系统中的冷媒能够充分循环流动,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结束后,大量冷媒会储存在原来的流路中,使得空调系统中的冷媒无法进行循环流动,导致冷媒循环效果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方法中确定空调系统是否进入第一设定模式、且压缩机是否已启动运行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方法中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开始时维持第一设定模式并调节冷媒流量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方法中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结束时启动第二设定模式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一实施例的制冷模式循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一实施例的制热模式循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一实施例轭除雾模式循环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一实施例的除冰模式循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冷模式循环结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混合风门14的位置;
图11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一实施例的控制逻辑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控制逻辑流程示意图。
结合附图,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压缩机;2-第一电磁阀;3-内侧冷凝器(即第一室内换热器);4-第二电磁阀;5-第一电子膨胀阀;6-第二电子膨胀阀;7-单向阀;8-闪发器;9-外侧换热器(即室外换热器);10-第三电磁阀;11-第三电子膨胀阀;12-内侧蒸发器(即第二室内换热器);13-车内鼓风机(即室内风机);14-混合风门;20-HVAC(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制冷系统中,制冷模式比制热模式所需的冷媒充注量要更大,所以制冷系统缺少冷媒对制冷模式的性能影响更大。因此有必要确保制冷模式运行时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避免影响制冷性能及系统运行可靠性。
例如:在常规三换热器汽车空调系统中,从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转换为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时,内侧冷凝器所在流通管路(即原来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的流通线路)内都会储存一定冷媒量,影响制冷模式和除冰模式运行效果。带补气增焓装置的空调系统也会有这种问题,且会更加严重。
例如:在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结束后,当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时,由于大量冷媒会储存在原来的流路中,无法进行循环流动,造成制冷系统缺少冷媒而影响空调性能及可靠性。尤其是在带补气增焓系统的热泵空调系统中,在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时,补气用的闪蒸器会储存较多的冷媒,当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时,因系统循环不再经过原来的补气流路,此时会造成切换模式后制冷系统缺少冷媒。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
在步骤S110处,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例如: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
例如:当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结束之后,或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例如: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需要启动时。
例如: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结束之后,或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例如: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开始之前。
例如: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或当所述空调系统由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切换为第二设定模式时。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可以包括: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
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
由此,通过多种形式的第一设定模式和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实现在不同模式切换时将前一模式运行结束时冷媒循环流路中存储和/或滞留的至少部分冷媒排出,使得冷媒自前一模式排出用于下一模式的使用灵活性更好,有利于提升空调运行性能。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10中的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停机但未断电(例如: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空调系统关机、且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电电源未断电)。
例如:手动或自动控制所述空调系统关机后,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电电源未断电。例如:当所述空调系统为汽车空调系统时,手动或自动控制所述汽车空调系统关机后,所述汽车空调系统的整机电源仍未断电(即车辆未熄火)。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10中的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例如:所述空调系统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切换指令,需要执行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10中的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例如: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即所述空调系统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供电电源断电、且再次开机后的目标模式为所述第二设定模式,需要执行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由此,通过多种形式的冷媒排出时机,使得冷媒排出时机更加多样化,灵活性好,通用性强。
在步骤S120处,当确定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或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对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下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存储和/或滞留的冷媒(例如:存储在车内冷凝器3等第一室内换热器中的冷媒,和/或滞留在车内冷凝器3等第一室内换热器至车外换热器9等室外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
例如:将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结束时存储和/或滞留在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冷媒,至少部分地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
例如:在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后,或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前,对于普通的空调系统,将存储和/或直流在车内冷凝器3等室内冷凝器所在支路中的冷媒排出;对于带补气增焓装置的空调系统,将存储和/或滞留在闪发器8中的冷媒排出;以使存储和/或滞留的所述冷媒中的至少部分冷媒,进入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中循环,以避免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时出现缺冷媒现象,进而提升空调运行性能,保证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例如:在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后,将循环管路中存储的大部分冷媒排出。
例如: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主要可以避免在系统模式切换时流路中滞留冷媒,在所有情况下冷媒量基本不变。
由此,通过在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或第二设定模式运行启动前,对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存储和/或滞留的至少部分冷媒排出,将前一模式运行结束时的冷媒排出,可以减小甚至避免冷媒对前一模式冷媒循环管路的腐蚀,也可减小甚至避免冷媒继续存储和/或滞留在前一模式冷媒循环管路中性状发生变化。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可以包括: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开始时维持第一设定模式并调节冷媒流量。
可选地,可以结合图3所示本发明的方法中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开始时维持第一设定模式并调节冷媒流量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进一步说明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开始时维持第一设定模式并调节冷媒流量的具体过程。
步骤S310,使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
步骤S320,在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时,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由此,通过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开始时维持第一设定模式并调节冷媒流量,可以使第一冷媒循环流路流通且流量增大,以使至少部分冷媒顺利排出,且排出的全面性好、可靠性高。
可选地,步骤S320中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可以包括: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一个节流元件(例如: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等)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例如:调节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例如:车内冷凝器3)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至少一个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例如: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为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可以包括:将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例如:车内冷凝器3)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节至最大开度。
由此,通过增大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节流元件的开度,可以增大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流量,使用方便,且可靠性高。
更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例如:运行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如汽车空调系统中的车内冷凝器3等)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冷媒管路中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中的至少之一。
例如:如果去掉闪蒸器和第二电子膨胀阀,也可适用于普通空调系统。
更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可以包括:当所述空调系统可以包括补气增焓装置(例如:闪发器8)时,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或,设置在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二电子膨胀阀6。
例如:适用于带补气增焓装置的空调系统。
由此,通过针对不同空调系统,多种方式设置的电子膨胀阀等节流元件,对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流量进行调节,调节的灵活性好,可靠性高。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运行,或使所述压缩机1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升频运行。
例如:为了使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气态冷媒不被冷凝成液态,可以使压缩机1频率升高运行,会使系统(即空调系统)中冷媒流量更大,流速更快,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流经内侧冷凝器的3的时间更短,可以有效降低被冷却的效果。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设定频率范围上限运行。
例如:使所述空调轭压缩机1,按高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的高频运行。
例如:参见图11所示的例子,升频是针对前两种步骤S12和步骤S15不停机切换清冷媒的模式情况,以高频运行是针对第三种步骤S18开机启动清冷媒的模式情况。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关闭。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或使所述室内风机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降速运行。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关闭,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例如: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涉及出风路径交叉经过“暖风通道”和“冷风通道”的情况。参见图10所示的例子,当混合风门处于A位置时,出风路径全部经过“冷风风道”,不经过“暖风风道”;当混合风门处于B位置时,出风路径同时经过“冷风风道”和“暖风风道”,通过风量各一半;当混合风门处于C位置时,出风路径不经过“冷风风道”,全部经过“暖风风道”。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例如: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例如: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
在一个可选具体例子中,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运行,或使所述压缩机1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升频运行。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关闭。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在一个可选具体例子中,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运行,或使所述压缩机1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升频运行。和/或,使所述室内风机自所述第一转速降速运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例如:使所述室内风机自所述第一转速降速运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或者,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在一个可选具体例子中,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设定频率范围上限运行;例如:使所述空调轭压缩机1,按高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的高频运行。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关闭。或者,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例如:通过控制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的电子膨胀阀开度、风机转速及压缩机频率等,实现将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存储的冷媒大部分排出。
例如:通过控制循环流路中的节流元件(例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风机(例如:室内风机、车内鼓风机13等)的转速及压缩机1的频率,实现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前将存储在闪发器和内侧冷凝器所在支路中的大部分冷媒排出。
例如:通过对压缩机1、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和车内鼓风机13的控制,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前将储存在闪发器8和内侧冷凝器3所在支路中的大部分冷媒排出,参与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冷媒循环。
例如: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前,空调按制热模式状态运行,通过将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调大,同时关闭或降低通过内侧冷凝器3表面的风量,使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气态冷媒不被冷凝成液态,以气态冷媒形式将原来储存在内侧冷凝器3和闪发器8中的液态冷媒排挤出去,最后使所述支路中只储存少量的气态冷媒,然后进行模式切换,这样制冷系统中的大部分冷媒量进入了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循环流路中,不会对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性能及可靠性造成影响。
例如:在对节流元件(例如: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第三电子膨胀阀11等)、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转速、压缩机1频率的调节中,节流元件必须调节,风机转速和压缩机1频率可以选择性的配合调节,若是三者同时配合调节,效果更好。
由此,通过控制节流元件的开度、混合风门的位置、室内风机的转速、压缩机1的频率,使滞留冷媒排出,操作便捷、灵活,且可靠性高。
可选地,当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可以包括: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14的位置,分配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的风量比例,以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由此,通过设置在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调节出风路径的出风风道,调节方式方便、且可靠。
更可选地,所述混合风门14,设置在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上游,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下游被分隔为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更可选地,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中。
例如:在如图10所示的替代实施例中,HVAC箱体20中的风道下游被分隔为暖风风道与冷风风道两部分。混合风门14设置在暖风风道与冷风风道的上游,用于分配进入暖风风道与冷风风道中的风量比例。内侧冷凝器3设置在暖风风道中。
由此,通过将混合风门设置在风道上游,和/或将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在第一风道中,可以使得对出风风道的调节更加灵活,且调节效果更优。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步骤S120中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结束时启动第二设定模式。
可选地,可以结合图4所示本发明的方法中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结束时启动第二设定模式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进一步说明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结束时启动第二设定模式的具体过程。
步骤S410,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
步骤S420,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例如: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的情形下),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例如:在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情形下),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例如:使所述压缩机1的当前频率、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出风路径、所述室内风机的当前转速、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及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的当前流量(例如:通过调节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的当前开度、和/或各电磁阀等,使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关闭,并使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的当前流量为第二设定模式的设定流量)中的至少之一,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启动运行。
由此,通过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结束时启动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在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时机(例如:第一设定模式结束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部分冷媒排出至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到达时,启动第二设定模式,使得第二设定模式的冷媒量增加,运行性能和可靠性进一步得以增大。
可选地,步骤S420中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出风路径、压缩机1的当前频率、室内风机的当前转速、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例如:通过调节节流元件的当前开度)、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的第二当前流量中的至少之一,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启动运行。
例如:由切换前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的冷媒流路状态,变换至切换后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冷媒流路状态。
例如:将空调运行状态,压缩机1的频率,车内鼓风机13的转速和第一电子膨胀阀5与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恢复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
例如:将空调运行状态,压缩机1的频率,混合风门14的位置,车内鼓风机13的转速和第一电子膨胀阀5与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恢复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
由此,通过在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时机到达时,使空调系统的多种参数恢复至第二设定模式,以启动第二设定模式,及时性好,可靠性高,可以保证第二设定模式可靠启动、稳定运行。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
其中,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不同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
例如:可以在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之后,确定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是否排出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进而当确定至少部分所述冷媒已排出至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排出的至少部分所述冷媒参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的工作循环。即,使所述空调系统由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例如:使制冷系统中的冷媒充分循环利用,避免因制冷系统缺少冷媒而出现性能下降,确保空调装置(即空调系统)性能及可靠性。
例如:确保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时冷媒可充分循环利用,保证了空调性能及可靠性。
例如:进入制冷系统(即空调系统,是指整个空调系统,不是特定制冷模式或其它模式)循环,保证空调装置(即空调系统)的运行性能及可靠性。
由此,通过将在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自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的至少部分冷媒,用于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加大第二设定模式中的冷媒量,进而提升第二设定模式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关闭。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关闭。
例如: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和第二冷媒循环流路是有一部分流路共用的,准确的说模式切换后,原来共用的循环流路未完全关闭,不共用的循环流路关闭。
例如:参见图6~图9所示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带补气增焓装置系统在各种运行模式下的循环图,当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状态时,制冷系统(即空调系统)中的冷媒会经过内侧冷凝器3,第一电子膨胀阀5、闪发器8,第二电子膨胀阀6所在的支路。
例如:参见图6~图9所示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带补气增焓装置系统在各种运行模式下的循环图,当空调进入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时,通过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4以及第三电磁阀10的切换,冷媒则不会再经过上述支路。
其中,在模式切换时,上述支路中储存的冷媒会被第一电磁阀2和单向阀7截止在支路中,不能参与制冷系统的冷媒循环,造成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下缺少冷媒。
由此,通过不同模式切换时冷媒循环流路切换运行,有利于提高空调运行的效率和灵活性。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预设的冷媒存储装置(例如:储液罐),以在所述空调系统需要时再自所述冷媒存储装置中提取。
由此,通过对相应模式运行结束时存储和/或滞留在其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部分冷媒排出并储存,一方面可以减小甚至避免冷媒对流路的腐蚀,也可以减小甚至避免冷媒长期存储在流路中而发生性状改变;另一方面,可以在需要时提取储存的冷媒,使得对冷媒的使用更加方便,且节能、环保。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确定空调系统是否进入第一设定模式、且压缩机是否已启动运行。
可选地,可以结合图2所示本发明的方法中确定空调系统是否进入第一设定模式、且压缩机是否已启动运行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进一步说明确定空调系统是否进入第一设定模式、且压缩机是否已启动运行的具体过程。
步骤S210,在所述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所述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例如: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之前,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是否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且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是否启动运行。
步骤S220,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且所述压缩机1启动运行时,对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例如: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进行确定。
由此,通过在确定空调系统已进入第一设定模式、且压缩机已启动运行时,对冷媒排出时机进行确定,节约了盲目或频繁确定冷媒时机的能耗,也提高了对冷媒排出时机确定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经大量的试验验证,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后,将循环管路中存储的大部分冷媒排出,使制冷系统(即空调系统)中的冷媒充分循环利用,避免因(即空调系统)缺少冷媒而出现性能下降,确保空调装置(即空调系统)性能及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参见图5所示本发明的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可以包括:确定单元102和控制单元104。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确定单元102,可以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例如: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该确定单元102的具体功能及处理参见步骤S110。
例如:当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结束之后,或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例如: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需要启动时。
例如: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结束之后,或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例如: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开始之前。
例如: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或当所述空调系统由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切换为第二设定模式时。
其中,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可以包括: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和/或,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
由此,通过多种形式的第一设定模式和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实现在不同模式切换时将前一模式运行结束时冷媒循环流路中存储和/或滞留的至少部分冷媒排出,使得冷媒自前一模式排出用于下一模式的使用灵活性更好,有利于提升空调运行性能。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停机但未断电(例如: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空调系统关机、且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电电源未断电)。
例如:手动或自动控制所述空调系统关机后,所述空调系统的供电电源未断电。例如:当所述空调系统为汽车空调系统时,手动或自动控制所述汽车空调系统关机后,所述汽车空调系统的整机电源仍未断电(即车辆未熄火)。
可选地,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例如:所述空调系统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切换指令,需要执行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可选地,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例如: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即所述空调系统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供电电源断电、且再次开机后的目标模式为所述第二设定模式,需要执行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由此,通过多种形式的冷媒排出时机,使得冷媒排出时机更加多样化,灵活性好,通用性强。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控制单元104,可以用于当所述确定单元102确定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或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对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下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存储和/或滞留的冷媒(例如:存储在车内冷凝器3等第一室内换热器中的冷媒,和/或滞留在车内冷凝器3等第一室内换热器至车外换热器9等室外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该控制单元104的具体功能及处理参见步骤S120。
例如:将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结束时存储和/或滞留在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冷媒,至少部分地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
例如:在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后,或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前,对于普通的空调系统,将存储和/或直流在车内冷凝器3等室内冷凝器所在支路中的冷媒排出;对于带补气增焓装置的空调系统,将存储和/或滞留在闪发器8中的冷媒排出;以使存储和/或滞留的所述冷媒中的至少部分冷媒,进入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中循环,以避免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时出现缺冷媒现象,进而提升空调运行性能,保证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例如:在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运行后,将循环管路中存储的大部分冷媒排出。
例如: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主要可以避免在系统模式切换时流路中滞留冷媒,在所有情况下冷媒量基本不变。
由此,通过在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或第二设定模式运行启动前,对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存储和/或滞留的至少部分冷媒排出,将前一模式运行结束时的冷媒排出,可以减小甚至避免冷媒对前一模式冷媒循环管路的腐蚀,也可减小甚至避免冷媒继续存储和/或滞留在前一模式冷媒循环管路中性状发生变化。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可以包括: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开始时维持第一设定模式并调节冷媒流量。
在一个可选具体例子中,所述控制单元104,还可以用于使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该控制单元104的具体功能及处理还参见步骤S310。
在一个可选具体例子中,所述控制单元104,还可以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时,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该控制单元104的具体功能及处理还参见步骤S320。
由此,通过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开始时维持第一设定模式并调节冷媒流量,可以使第一冷媒循环流路流通且流量增大,以使至少部分冷媒顺利排出,且排出的全面性好、可靠性高。
更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具体可以包括: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一个节流元件(例如: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等)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例如:调节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例如:车内冷凝器3)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至少一个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例如: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为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可以包括:将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例如:车内冷凝器3)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节至最大开度。
由此,通过增大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节流元件的开度,可以增大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流量,使用方便,且可靠性高。
在一个更可选具体例子中,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例如:运行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如汽车空调系统中的车内冷凝器3等)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冷媒管路中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中的至少之一。
例如:如果去掉闪蒸器和第二电子膨胀阀,也可适用于普通空调系统。
在一个更可选具体例子中,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可以包括:当所述空调系统可以包括补气增焓装置(例如:闪发器8)时,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
在一个更可选具体例子中,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二电子膨胀阀6。
例如:适用于带补气增焓装置的空调系统。
由此,通过针对不同空调系统,多种方式设置的电子膨胀阀等节流元件,对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流量进行调节,调节的灵活性好,可靠性高。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可以包括: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运行,或使所述压缩机1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升频运行。
例如:为了使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气态冷媒不被冷凝成液态,可以使压缩机1频率升高运行,会使系统(即空调系统)中冷媒流量更大,流速更快,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流经内侧冷凝器的3的时间更短,可以有效降低被冷却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设定频率范围上限运行。
例如:使所述空调轭压缩机1,按高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的高频运行。
例如:参见图11所示的例子,升频是针对前两种步骤S12和步骤S15不停机切换清冷媒的模式情况,以高频运行是针对第三种步骤S18开机启动清冷媒的模式情况。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可以包括: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关闭。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或使所述室内风机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降速运行。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关闭,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可以包括: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例如: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涉及出风路径交叉经过“暖风通道”和“冷风通道”的情况。参见图10所示的例子,当混合风门处于A位置时,出风路径全部经过“冷风风道”,不经过“暖风风道”;当混合风门处于B位置时,出风路径同时经过“冷风风道”和“暖风风道”,通过风量各一半;当混合风门处于C位置时,出风路径不经过“冷风风道”,全部经过“暖风风道”。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例如: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例如: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
具体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可以包括: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运行,或使所述压缩机1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升频运行。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关闭。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具体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运行,或使所述压缩机1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升频运行。和/或,使所述室内风机自所述第一转速降速运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例如:使所述室内风机自所述第一转速降速运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或者,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具体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设定频率范围上限运行;例如:使所述空调轭压缩机1,按高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的高频运行。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关闭。或者,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例如:通过控制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的电子膨胀阀开度、风机转速及压缩机频率等,实现将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存储的冷媒大部分排出。
例如:通过控制循环流路中的节流元件(例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风机(例如:室内风机、车内鼓风机13等)的转速及压缩机1的频率,实现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前将存储在闪发器和内侧冷凝器所在支路中的大部分冷媒排出。
例如:通过对压缩机1、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和车内鼓风机13的控制,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前将储存在闪发器8和内侧冷凝器3所在支路中的大部分冷媒排出,参与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冷媒循环。
例如: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前,空调按制热模式状态运行,通过将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调大,同时关闭或降低通过内侧冷凝器3表面的风量,使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气态冷媒不被冷凝成液态,以气态冷媒形式将原来储存在内侧冷凝器3和闪发器8中的液态冷媒排挤出去,最后使所述支路中只储存少量的气态冷媒,然后进行模式切换,这样制冷系统中的大部分冷媒量进入了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循环流路中,不会对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性能及可靠性造成影响。
例如:在对节流元件(例如: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第三电子膨胀阀11等)、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转速、压缩机1频率的调节中,节流元件必须调节,风机转速和压缩机1频率可以选择性的配合调节,若是三者同时配合调节,效果更好。
由此,通过控制节流元件的开度、混合风门的位置、室内风机的转速、压缩机1的频率,使滞留冷媒排出,操作便捷、灵活,且可靠性高。
更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当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可以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时,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可以包括: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14的位置,分配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的风量比例,以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由此,通过设置在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调节出风路径的出风风道,调节方式方便、且可靠。
在一个更可具体选例子中,所述混合风门14,设置在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上游,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下游被分隔为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在一个更可具体选例子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中。
例如:在如图10所示的替代实施例中,HVAC箱体20中的风道下游被分隔为暖风风道与冷风风道两部分。混合风门14设置在暖风风道与冷风风道的上游,用于分配进入暖风风道与冷风风道中的风量比例。内侧冷凝器3设置在暖风风道中。
由此,通过将混合风门设置在风道上游,和/或将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在第一风道中,可以使得对出风风道的调节更加灵活,且调节效果更优。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可以包括: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结束时启动第二设定模式。
在一个可选具体例子中,所述确定单元102,还可以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该确定单元102的具体功能及处理还参见步骤S410。
在一个可选具体例子中,所述控制单元104,还可以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例如: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的情形下),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例如:在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情形下),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该控制单元104的具体功能及处理还参见步骤S420。
例如:使所述压缩机1的当前频率、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出风路径、所述室内风机的当前转速、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及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的当前流量(例如:通过调节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的当前开度、和/或各电磁阀等,使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关闭,并使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的当前流量为第二设定模式的设定流量)中的至少之一,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启动运行。
例如:由切换前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的冷媒流路状态,变换至切换后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冷媒流路状态。
例如:将空调运行状态,压缩机1的频率,车内鼓风机13的转速和第一电子膨胀阀5与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恢复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
例如:将空调运行状态,压缩机1的频率,混合风门14的位置,车内鼓风机13的转速和第一电子膨胀阀5与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恢复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
由此,通过控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至少部分冷媒排出结束时启动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在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时机(例如:第一设定模式结束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部分冷媒排出至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到达时,启动第二设定模式,使得第二设定模式的冷媒量增加,运行性能和可靠性进一步得以增大。
更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104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具体可以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出风路径、压缩机1的当前频率、室内风机的当前转速、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例如:通过调节节流元件的当前开度)、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的第二当前流量中的至少之一,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启动运行。
由此,通过在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时机到达时,使空调系统的多种参数恢复至第二设定模式,以启动第二设定模式,及时性好,可靠性高,可以保证第二设定模式可靠启动、稳定运行。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将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和/或冷媒存储装置中。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控制单元104,还可以用于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
其中,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不同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
例如:可以在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之后,确定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是否排出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当确定至少部分所述冷媒已排出至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排出的至少部分所述冷媒参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的工作循环;即,使所述空调系统由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例如:使制冷系统中的冷媒充分循环利用,避免因制冷系统缺少冷媒而出现性能下降,确保空调装置(即空调系统)性能及可靠性。
例如:确保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时冷媒可充分循环利用,保证了空调性能及可靠性。
例如:进入制冷系统(即空调系统,是指整个空调系统,不是特定制冷模式或其它模式)循环,保证空调装置(即空调系统)的运行性能及可靠性。
由此,通过将在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自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的至少部分冷媒,用于第二设定模式,可以加大第二设定模式中的冷媒量,进而提升第二设定模式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关闭。和/或,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关闭。
例如: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和第二冷媒循环流路是有一部分流路共用的,准确的说模式切换后,原来共用的循环流路未完全关闭,不共用的循环流路关闭。
例如:参见图6~图9所示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带补气增焓装置系统在各种运行模式下的循环图,当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状态时,制冷系统(即空调系统)中的冷媒会经过内侧冷凝器3,第一电子膨胀阀5、闪发器8,第二电子膨胀阀6所在的支路。
例如:参见图6~图9所示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带补气增焓装置系统在各种运行模式下的循环图,当空调进入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时,通过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4以及第三电磁阀10的切换,冷媒则不会再经过上述支路。
其中,在模式切换时,上述支路中储存的冷媒会被第一电磁阀2和单向阀7截止在支路中,不能参与制冷系统的冷媒循环,造成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下缺少冷媒。
由此,通过不同模式切换时冷媒循环流路切换运行,有利于提高空调运行的效率和灵活性。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控制单元104,还可以用于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预设的冷媒存储装置(例如:储液罐),以在所述空调系统需要时再自所述冷媒存储装置中提取。
由此,通过对相应模式运行结束时存储和/或滞留在其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部分冷媒排出并储存,一方面可以减小甚至避免冷媒对流路的腐蚀,也可以减小甚至避免冷媒长期存储在流路中而发生性状改变;另一方面,可以在需要时提取储存的冷媒,使得对冷媒的使用更加方便,且节能、环保。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确定空调系统是否进入第一设定模式、且压缩机是否已启动运行。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确定单元102,还可以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所述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例如: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之前,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是否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且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是否启动运行。该确定单元102的具体功能及处理还参见步骤S210。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确定单元102,还可以用于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且所述压缩机1启动运行时,对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例如: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例如: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进行确定。该确定单元102的具体功能及处理还参见步骤S220。
由此,通过在确定空调系统已进入第一设定模式、且压缩机已启动运行时,对冷媒排出时机进行确定,节约了盲目或频繁确定冷媒时机的能耗,也提高了对冷媒排出时机确定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由于本实施例的装置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前述图1至图4所示的方法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经大量的试验验证,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的电子膨胀阀开度、风机转速及压缩机频率等,实现将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存储的冷媒大部分排出;确保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时冷媒可充分循环利用,保证了空调性能及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的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可以包括:以上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例如: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空调器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循环流路中的节流元件(例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风机(例如:室内风机、车内鼓风机13等)的转速及压缩机1的频率,实现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前将存储在闪发器和内侧冷凝器所在支路中的大部分冷媒排出,进入制冷系统(即空调系统,是指整个空调系统,不是特定制冷模式或其它模式)循环,保证空调装置(即空调系统)的运行性能及可靠性。
例如:在汽车空调系统中,有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雾模式三种模式。除冰模式不是一种用户可以选择的模式,是在制热模式长期运行下外侧换热器凝结有冰霜时,系统(即空调系统)自动进入除冰模式运行,用于除去外侧换热器(例如:外侧换热器9)上的冰霜;通常切换为制冷模式运行。
其中,除雾模式,用于除去前挡风玻璃上的雾或冰霜,也有称为除雾/除霜模式,通常都需要实现加热效果,即冷媒会经过制热模式的流通管路。
一般,只有从制热模式的流通管路切换为制冷模式的流通管路,才会出现储存冷媒现象;但在不同空调系统中,在从制冷切换为制热模式时,也可能会出现储存冷媒现象。例如:在汽车空调系统中,模式切换前:只有制热模式和除雾模式下会出现储存冷媒现象,此两种情况冷媒流路都会经过制热模式的流通管路;模式切换后:只有制冷模式和除冰模式需要的冷媒循环量大,此两种情况冷媒流路都会经过制冷模式的流通管路。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适用于带补气增焓装置的空调系统。如果去掉闪蒸器和第二电子膨胀阀,也可适用于普通空调系统。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图6~图9所示为电动汽车热泵空调带补气增焓装置系统在各种运行模式下的循环图。当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状态时,制冷系统(即空调系统)中的冷媒会经过内侧冷凝器3,第一电子膨胀阀5、闪发器8,第二电子膨胀阀6所在的支路;当空调进入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时,通过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4以及第三电磁阀10的切换,冷媒则不会再经过上述支路。在模式切换时,上述支路中储存的冷媒会被第一电磁阀2和单向阀7截止在支路中,不能参与制冷系统的冷媒循环,造成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下缺少冷媒。
可选地,模式切换,可以包括:由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切换到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例如:由切换前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的冷媒流路状态,变换至切换后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冷媒流路状态。
可选地,通过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4以及第三电磁阀10的切换,可以包括:在制冷模式时,第一电磁阀2关闭,第二电磁阀4打开,第三电磁阀10关闭;在除冰模式时,第一电磁阀2关闭,第二电磁阀4打开,第三电磁阀10打开;以上两种模式,制冷剂均不会流经内侧冷凝器3,第一电子膨胀阀5、闪发器8,第二电子膨胀阀6所在的支路。
而在制热模式时,第一电磁阀2打开,第二电磁阀4关闭,第三电磁阀10打开;除雾模式时,第一电磁阀2打开,第二电磁阀4关闭,第三电磁阀10关闭;以上两种模式,制冷剂均不会流经第二电磁阀4所在支路,但是该支路与空调系统均连通,不存在储存冷媒的现象。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为了解决上述因模式切换(即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到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切换)而出现冷媒缺少的问题(例如:在常规的系统及本方案提及的系统中,只有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到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切换运行才会出现),通过对压缩机1、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和车内鼓风机13的控制,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前将储存在闪发器8和内侧冷凝器3所在支路中的大部分冷媒排出,参与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冷媒循环。
例如: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运行前,空调按制热模式状态运行,通过将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调大,同时关闭或降低通过内侧冷凝器3表面的风量,使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气态冷媒不被冷凝成液态,以气态冷媒形式将原来储存在内侧冷凝器3和闪发器8中的液态冷媒排挤出去,最后使所述支路中只储存少量的气态冷媒,然后进行模式切换,这样制冷系统中的大部分冷媒量进入了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循环流路中,不会对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的性能及可靠性造成影响。
可选地,为了使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气态冷媒不被冷凝成液态,可以使压缩机1频率升高运行,会使系统(即空调系统)中冷媒流量更大,流速更快,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流经内侧冷凝器的3的时间更短,可以有效降低被冷却的效果。
可选地,在对节流元件(例如: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第三电子膨胀阀11等)、风机(例如:车内鼓风机13)转速、压缩机1频率的调节中,节流元件必须调节,风机转速和压缩机1频率可以选择性的配合调节,若是三者同时配合调节,效果更好。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参见图11所示的例子,所述控制方法的具体控制逻辑流程如下:
步骤S10、当空调进入制热模式或者除雾模式,且压缩机启动运行以后,实时监测空调的运行状态和输入的控制命令;若出现符合以下步骤S11、步骤S14、步骤S17的条件,则控制流程进入相对应的步骤,否则按原来设定模式状态继续运行。
步骤S11,若出现手动或自动控制空调关机,且空调整机电源并未断电的情况(即车辆未熄火),则进入步骤S12。
步骤S12,空调按原来设定的模式继续运行,压缩机1升频或者按照原来运行频率运行,关闭车内鼓风机13,同时将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第二电磁阀6的开度值开大,可以调节到最大值。
步骤S13,实时监测按步骤S12执行后压缩机1的运行时间,当压缩机1运行了X min后,则执行关机命令,空调整机停机。
步骤S14,若出现手动或自动直接切换设定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的情况,则进入步骤S15。
步骤S15,空调按原来设定的模式继续运行,压缩机1升频或者按照原来运行频率运行,车内鼓风机13降低转速或者按原来转速运行,同时将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开大,可以调节到最大值。
步骤S16,实时监测按步骤S15执行后压缩机1的运行时间,当压缩机1运行了X min后,则将空调运行状态,压缩机1的频率,车内鼓风机13的转速和第一电子膨胀阀5与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恢复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
步骤S17,若出现整车直接断电情况(即车辆熄火),且再次开机时设定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后,则进入步骤S18。
步骤S18,空调按制热模式或者除雾模式启动运行,压缩机1以高频运行,关闭车内鼓风机13,同时将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调节到最大值。
步骤S19,实时监测按步骤S18执行后压缩机1的运行时间,当压缩机1运行了X min后,则将空调运行状态,压缩机1的频率,车内鼓风机13的转速和第一电子膨胀阀5与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恢复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1运行的时间X≤3min。
在一个可实施方式中,在如图10所示的替代实施例中,HVAC箱体20中的风道下游被分隔为暖风风道与冷风风道两部分。混合风门14设置在暖风风道与冷风风道的上游,用于分配进入暖风风道与冷风风道中的风量比例。内侧冷凝器3设置在暖风风道中。
例如:参见图10所示的例子,内侧冷凝器3所在风道为“暖风风道”,另一侧为“冷风风道”。当混合风门处于A位置时,出风路径全部经过“冷风风道”,不经过“暖风风道”;当混合风门处于B位置时,出风路径同时经过“冷风风道”和“暖风风道”,通过风量各一半;当混合风门处于C位置时,出风路径不经过“冷风风道”,全部经过“暖风风道”。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参见图12所示的例子,在所述控制方法的控制逻辑中增加了混合风门14的配合切换控制,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S20、当空调进入制热模式或者除雾模式,且压缩机启动运行以后,实时监测空调的运行状态和输入的控制命令;若出现符合以下步骤S21、步骤S24、步骤S27的条件,则控制流程进入相对应的步骤,否则按原来设定模式状态继续运行。
步骤S21,若出现手动或自动控制空调关机,且空调整机电源并未断电的情况(即车辆未熄火),则进入步骤S22。
步骤S22,空调按原来设定的模式继续运行,压缩机1升频或者按照原来运行频率运行,混合风门14保持原位置不变,关闭车内鼓风机13,同时将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第二电磁阀6的开度值开大,可以调节到最大值。
步骤S23,实时监测按步骤S22执行后压缩机1的运行时间,当压缩机1运行了X min后,则执行关机命令,空调整机停机。
步骤S24,若出现手动或自动直接切换设定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的情况,则进入步骤S25。
步骤S25,空调按原来设定的模式继续运行,压缩机1升频或者按照原来运行频率运行,混合风门14切换使出风不经过车内冷凝器3所在的暖风风道,车内鼓风机13按原来转速运行,同时将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开大,可以调节到最大值。
步骤S26,实时监测按步骤S25执行后压缩机1的运行时间,当压缩机1运行了X min后,则将空调运行状态,压缩机1的频率,混合风门14的位置,车内鼓风机13的转速和第一电子膨胀阀5与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恢复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
步骤S27,若出现整车直接断电情况(即车辆熄火),且再次开机时设定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后,则进入步骤S28。
步骤S28,空调按制热模式或者除雾模式启动运行,压缩机1以高频运行,混合风门14切换使出风不经过车内冷凝器3所在的暖风风道,车内鼓风机13按原来转速运行,同时将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调节到最大值。
步骤S29,实时监测按步骤S28执行后压缩机1的运行时间,当压缩机1运行了X min后,则将空调运行状态,压缩机1的频率,混合风门14的位置,车内鼓风机13的转速和第一电子膨胀阀5与第二电子膨胀阀6的开度恢复为制冷模式或者除冰模式。
由于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前述图5所示的装置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经大量的试验验证,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模式切换时,控制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的混合风门的风道、电子膨胀阀开度、风机转速及压缩机频率等,可以将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流路中存储的冷媒大部分排出,进一步确保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或除冰模时冷媒可充分循环利用,进一步保证了空调性能及可靠性。
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33)
1.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包括: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
当确定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或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对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下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存储和/或滞留的冷媒,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
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包括:
使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
在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时,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
其中,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不同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
和/或,
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预设的冷媒存储装置,以在所述空调系统需要时再自所述冷媒存储装置中提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是否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且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是否启动运行;
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且所述压缩机(1)启动运行时,对所述第一设定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进行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包括: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停机但未断电;
和/或,
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和/或,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包括: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停机但未断电;
和/或,
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和/或,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运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升频运行;
和/或,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设定频率范围上限运行;
和/或,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关闭;
和/或,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降速运行;
和/或,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关闭,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
和/或,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和/或,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包括:
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一个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和/或,
当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包括:
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14)的位置,分配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的风量比例,以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包括:
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一个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和/或,
当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包括:
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14)的位置,分配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的风量比例,以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包括:
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中的至少之一;和/或,
当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补气增焓装置时,
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或,
设置在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二电子膨胀阀(6);
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14),设置在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上游,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下游被分隔为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包括:
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中的至少之一;和/或,
当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补气增焓装置时,
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或,
设置在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二电子膨胀阀(6);
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14),设置在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上游,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下游被分隔为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
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
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6、7、10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
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
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
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
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
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
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1、13、14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出风路径、压缩机(1)的当前频率、室内风机的当前转速、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的第二当前流量中的至少之一,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启动运行;
和/或,
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关闭;和/或,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关闭。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出风路径、压缩机(1)的当前频率、室内风机的当前转速、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的第二当前流量中的至少之一,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启动运行;
和/或,
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关闭;和/或,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关闭。
17.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设定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设定模式;所述第一设定模式,包括:制热模式或除雾模式;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制冷模式或除冰模式;
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或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对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下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存储和/或滞留的冷媒,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包括:
使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
在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时,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
其中,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不同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
和/或,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排出至预设的冷媒存储装置,以在所述空调系统需要时再自所述冷媒存储装置中提取。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是否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且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是否启动运行;
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且所述压缩机(1)启动运行时,对所述第一设定模式是否运行结束、或是否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进行确定。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包括: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停机但未断电;
和/或,
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和/或,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包括: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停机但未断电;
和/或,
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和/或,
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或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运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频率升频运行;
和/或,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按设定频率范围上限运行;
和/或,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关闭;
和/或,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自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降速运行;
和/或,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包括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断电、且再次开机后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启动指令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关闭,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风机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转速运行;
和/或,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和/或,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具体包括:
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一个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和/或,
所述控制单元当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包括:
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14)的位置,分配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的风量比例,以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具体包括:
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至少一个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所述冷媒的第一当前流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流量、且小于等于设定流量范围上限;
和/或,
所述控制单元当所述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还包括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时,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包括:
通过调节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14)的位置,分配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的风量比例,以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维持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或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不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包括:
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中的至少之一;和/或,
当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补气增焓装置时,
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或,
设置在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二电子膨胀阀(6);
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14),设置在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上游,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下游被分隔为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中。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节流元件,包括:
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中的至少之一;和/或,
当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补气增焓装置时,
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和/或,
设置在所述补气增焓装置的冷媒流出端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入端之间的第二电子膨胀阀(6);
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的出风路径中的混合风门(14),设置在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上游,所述出风路径的风道下游被分隔为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设定模式的第二风道;和/或,
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的第一风道中。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28.根据权利要求22、23、26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自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排出,具体还包括: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是否达到设定时长;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按所述第一设定模式继续运行达到所述设定时长时,
当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结束时,使所述空调系统停机;或者,
当所述需要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时,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
31.根据权利要求27、29、30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具体包括: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出风路径、压缩机(1)的当前频率、室内风机的当前转速、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的第二当前流量中的至少之一,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启动运行;
和/或,
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关闭;和/或,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关闭。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启动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具体包括:
使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出风路径、压缩机(1)的当前频率、室内风机的当前转速、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的第二当前流量中的至少之一,恢复至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以使所述第二设定模式启动运行;
和/或,
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关闭;和/或,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二设定模式下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关闭。
33.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32任一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425794.XA CN107264222B (zh) | 2017-06-08 | 2017-06-08 |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425794.XA CN107264222B (zh) | 2017-06-08 | 2017-06-08 |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264222A CN107264222A (zh) | 2017-10-20 |
CN107264222B true CN107264222B (zh) | 2019-06-07 |
Family
ID=60065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425794.XA Active CN107264222B (zh) | 2017-06-08 | 2017-06-08 |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26422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39553B1 (en) * | 2018-06-13 | 2021-06-15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Controlled bypass temperature based pressure and airflow control |
CN111425975B (zh) * | 2020-04-07 | 2021-04-27 | 枣庄市东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机械闪蒸式的空调制冷设备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24754A1 (de) * | 2002-06-04 | 2003-12-24 |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 Einsatz eines Kältespeichers zur COP-Optimierung eines Kältekreislaufes |
CN203550268U (zh) * | 2013-09-23 | 2014-04-1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103939999A (zh) * | 2014-04-16 | 2014-07-2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双冷媒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940158A (zh) * | 2014-04-22 | 2014-07-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外机、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
CN104879940A (zh) * | 2015-05-14 | 2015-09-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5333497A (zh) * | 2014-08-08 | 2016-02-17 |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5352035A (zh) * | 2015-11-12 | 2016-02-24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
CN105674519A (zh) * | 2014-11-17 | 2016-06-15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
-
2017
- 2017-06-08 CN CN201710425794.XA patent/CN1072642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24754A1 (de) * | 2002-06-04 | 2003-12-24 |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 Einsatz eines Kältespeichers zur COP-Optimierung eines Kältekreislaufes |
CN203550268U (zh) * | 2013-09-23 | 2014-04-1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103939999A (zh) * | 2014-04-16 | 2014-07-2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双冷媒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940158A (zh) * | 2014-04-22 | 2014-07-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外机、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
CN105333497A (zh) * | 2014-08-08 | 2016-02-17 |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5674519A (zh) * | 2014-11-17 | 2016-06-15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
CN104879940A (zh) * | 2015-05-14 | 2015-09-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5352035A (zh) * | 2015-11-12 | 2016-02-24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264222A (zh) | 2017-10-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34160B2 (ja) | 車両用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
US10752092B2 (en) | Vehicular heat pump system | |
US9834063B2 (en) | Heat pump system for vehicle | |
KR102231890B1 (ko) |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 |
CN108790672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US10744854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 |
KR101748209B1 (ko) |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 |
KR102047749B1 (ko) |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 |
CN107264222B (zh) |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 | |
CN114407616A (zh) | 用于车辆热管理的跨临界co2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KR20120042104A (ko) | 전기 자동차용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 |
CN114234468B (zh) | 热泵装置控制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KR101622631B1 (ko) |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211390887U (zh) | 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0608541B (zh) | 一种热泵系统 | |
KR101474819B1 (ko) |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 |
CN111976422A (zh) |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JP2000146319A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 | |
KR20130101251A (ko) |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WO2019049637A1 (ja)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
CN217099602U (zh) | 一种用于车辆热管理的跨临界co2装置 | |
JP2018204935A (ja) | 冷凍装置 | |
CN115284815A (zh) | 一种车用空调冰箱联合运行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01235253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20157846A (ja) | 車載温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