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15452A - 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 - Google Patents

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15452A
CN107215452A CN201710360674.6A CN201710360674A CN107215452A CN 107215452 A CN107215452 A CN 107215452A CN 201710360674 A CN201710360674 A CN 201710360674A CN 107215452 A CN107215452 A CN 1072154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fan
electric ducted
duct
fl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606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036067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15452A/zh
Publication of CN1072154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154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00W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9/00Adjustable control surfaces or members, e.g. rud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本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将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上翼面沿翼展依次排列,并且将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下翼面沿翼展依次排列,使下翼面的风扇滑流被放下的后缘襟翼形成的缝道加速吹向后缘襟翼上翼面,并因康达效应沿后缘襟翼上翼面向后下方吹出,使机翼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的风扇滑流被低压吸引转折流动角度向后下方吹出,能更好地对机翼进行动力增升,使机翼向后上方的升力较大,同时由于上翼面和下翼面的电动涵道风扇的个数较多,风扇滑流向前上方的推力也较大,使得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垂直起降时的向上的升力合力较大。

Description

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吹气襟翼增升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620506929.6提出一种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这种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包括机翼和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电动涵道风扇包括风扇,涵道,驱动风扇的电动机,支撑电动机的支撑片,机翼后缘有富勒襟翼,机翼翼梢位置有扰流板,机翼的翼梢有向下的翼梢小翼,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上翼面沿翼展依次连续排列,相邻的涵道壁彼此重合,涵道进气口不超出机翼前缘,排气口不超出机翼后缘,涵道进气口呈n形,底部与机翼上翼面重合,涵道排气口也呈n形,底部与机翼上翼面重合,风扇旋转的位置涵道外壁呈n形,内壁呈圆形且底部与机翼上翼面相接触,涵道外壁从n形的进气口到n形的风扇旋转位置再到n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涵道内壁从n形的进气口到圆形的风扇旋转位置再到n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需要垂直起降时,使风扇旋转,放下机翼后缘的富勒襟翼,风扇滑流在流出涵道排气口后,能顺畅地沿上翼面流向机翼后缘,对机翼进行一定的动力增升,但由于机翼下翼面并没有高压气流,不能在机翼后缘和富勒襟翼之间的缝道产生高速气流,也就不能产生能够吸引风扇滑流的低压,因此上翼面的风扇滑流不能很好地沿富勒襟翼转折流动角度向后下方吹出,而是更多地吹向后方,使得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在垂直起降时,不能很好地产生向上的升力合力,而是更多地产生向前的推力,使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不能高效地垂直起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这种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在放下后缘襟翼后,能够在后缘襟翼处的缝道产生高速气流,这部分高速气流能产生吸引上翼面风扇滑流的低压,使上翼面的风扇滑流能够转折流动角度向后下方吹出,更高效地对机翼进行动力增升。
本发明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包括机翼和机翼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电动涵道风扇包括第一涵道,第一风扇,驱动第一风扇的电动机,支撑电动机的第一支撑片,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上翼面沿翼展依次连续排列,第一涵道相邻的涵道壁彼此重合,第一涵道进气口不超出机翼前缘,排气口位于后缘襟翼的前方,第一涵道的进气口呈n形,底部与机翼上翼面相接触,第一涵道排气口也呈n形,底部与机翼上翼面相接触,第一风扇位于机翼上翼面最大厚度位置,第一风扇旋转的位置第一涵道外壁呈n形,内壁呈圆形且底部与机翼上翼面相接触,第一涵道外壁从n形的进气口到n形的第一风扇旋转位置再到n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第一涵道内壁从n形的进气口到圆形的第一风扇旋转位置再到n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机翼后缘有后缘襟翼,机翼下翼面也有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电动涵道风扇包括第二涵道,第二风扇,驱动第二风扇的电动机,支撑电动机的第二支撑片,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下翼面沿翼展依次排列,第二涵道进气口不超出机翼前缘,顶部为直线形且与机翼下翼面相接触,第二涵道排气口位于后缘襟翼的前方,顶部为直线形且与机翼下翼面相接触,机翼的后缘襟翼为放下后能产生缝道的后缘襟翼。
由于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下翼面沿翼展依次排列,第二涵道进气口不超出机翼前缘,顶部为直线形且与机翼下翼面相接触,第二涵道排气口位于后缘襟翼的前方,顶部为直线形且与机翼下翼面相接触,机翼的后缘襟翼为放下后能产生缝道的后缘襟翼,所以当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需要垂直起飞时,放下机翼的后缘襟翼,并使机翼后部和后缘襟翼之间产生缝道,同时使机翼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风扇和机翼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工作,下翼面的第二风扇的滑流在排出第二涵道排气口后会沿机翼下翼面向后吹向机翼后缘,由于后缘襟翼已被放下,部分风扇滑流被后缘襟翼偏转向后下方吹出,其余部分风扇滑流会流经缝道,并被逐渐收敛的缝道加速后吹向后缘襟翼上翼面,并因康达效应沿后缘襟翼上翼面向后下方高速吹出,对机翼进行动力增升,同时,机翼上翼面的第一风扇的滑流在排出第一涵道排气口后会沿机翼上翼面吹向机翼后缘,由于机翼后缘具有从缝道吹出,弦向流经后缘襟翼上翼面并向后下方吹出的高速气流,这部分高速气流由于速度高,压力小,从而吸引机翼上翼面向后吹出的第一风扇滑流转折流动角度向后下方吹出,对机翼进行动力增升,由于机翼上翼面和下翼面的风扇滑流都被导向后下方吹出,风扇滑流向前上方的推力较大,同时由于机翼下偏后缘襟翼,机翼下翼面受到若干个第二风扇滑流的顶力,机翼上翼面受到若干个第一风扇滑流的吸力,机翼向后上方的气动升力也较大,适当设置后缘襟翼的下偏角度,使风扇滑流向前上方的较大推力和机翼向后上方的较大升力中,向前和向后的分力刚好相互抵消,剩下的就是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向上的升力合力,这个升力合力使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垂直起飞;由于机翼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采用第一风扇,机翼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采用第二风扇,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由于展弦比小,面积相对大,工作时产生的主要是滑流的推力,风扇叶片自身压力差产生的向前的拉力相对较小,对机翼向后的分力抵消小,所以对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动力增升效率的影响小;当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在垂直起飞后需要向前水平飞行时,逐渐收起后缘襟翼,机翼上翼面和下翼面的风扇滑流逐渐转向后方吹出,机翼的升力方向也从后上方逐渐转向上方,风扇滑流向前的推力分力略微大于机翼向后的升力分力,使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逐渐向前飞行,继续加强这种趋势,后缘襟翼继续收起,机翼上翼面和下翼面的风扇滑流更加转向后方吹出,机翼的升力方向也更加从后上方逐渐转向上方,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向前飞行的速度越来越快,当机翼的后缘襟翼完全收起,风扇滑流完全向后方吹出以产生向前的推力,机翼的升力方向完全转向上方,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从垂直起飞状态转换为水平飞行状态,转换很容易,安全;根据相逆的原理,当逐渐放下机翼的后缘襟翼,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会从水平飞行状态逐渐转换为垂直降落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将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下翼面沿翼展依次排列,使风扇滑流被放下的后缘襟翼形成的缝道加速吹向后缘襟翼上翼面,并因康达效应沿后缘襟翼上翼面向后下方吹出,使机翼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的风扇滑流被低压吸引转折流动角度向后下方吹出,能更好地对机翼进行动力增升,使机翼向后上方的升力较大,同时由于上翼面和下翼面的电动涵道风扇的个数较多,风扇滑流向前上方的推力也较大,使得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垂直起降时的向上的升力合力较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从前方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从前方看的仰视图;
图3为本发明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从后方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从后方看的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放下双缝襟翼的剖视图。
图中:1.机翼;2.第一涵道;3.第一风扇;4.第二涵道;5.襟翼;6.扰流板;7.翼梢小翼;8.第二风扇;9.子翼;10.第一支撑片;11.第二支撑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2、3、4、5,6所示,本发明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包括机翼1和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电动涵道风扇包括第一涵道2,第一风扇3,驱动第一风扇3的电动机,支撑电动机的第一支撑片10,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1上翼面沿翼展依次连续排列,第一涵道2相邻的涵道壁彼此重合,第一涵道2进气口不超出机翼1前缘,排气口位于后缘襟翼的前方,第一涵道2的进气口呈n形,底部与机翼1上翼面相接触,第一涵道2排气口也呈n形,底部与机翼1上翼面相接触,第一风扇3位于机翼1上翼面最大厚度位置,第一风扇3旋转的位置第一涵道2外壁呈n形,内壁呈圆形且底部与机翼1上翼面相接触,第一涵道2外壁从n形的进气口到n形的第一风扇3旋转位置再到n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第一涵道2内壁从n形的进气口到圆形的第一风扇3旋转位置再到n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机翼1后缘有后缘襟翼,机翼1下翼面也有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电动涵道风扇包括第二涵道4,第二风扇8,驱动第二风扇8的电动机,支撑电动机的第二支撑片11,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1下翼面沿翼展依次排列,第二涵道4进气口不超出机翼1前缘,顶部为直线形且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第二涵道4排气口位于后缘襟翼的前方,顶部为直线形且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机翼1的后缘襟翼为放下后能产生缝道的后缘襟翼。
由于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1下翼面沿翼展依次排列,第二涵道4进气口不超出机翼1前缘,顶部为直线形且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第二涵道4排气口位于后缘襟翼的前方,顶部为直线形且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机翼1的后缘襟翼为放下后能产生缝道的后缘襟翼,所以当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需要垂直起飞时,放下机翼1的后缘襟翼,并使机翼1后部和后缘襟翼之间产生缝道,同时使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风扇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工作,下翼面的第二风扇8的滑流在排出第二涵道4排气口后会沿机翼1下翼面向后吹向机翼1后缘,由于后缘襟翼已被放下,部分风扇滑流被后缘襟翼偏转向后下方吹出,其余部分风扇滑流会流经缝道,并被逐渐收敛的缝道加速后吹向后缘襟翼上翼面,并因康达效应沿后缘襟翼上翼面向后下方高速吹出,对机翼1进行动力增升,同时,机翼1上翼面的第一风扇3的滑流在排出第一涵道2排气口后会沿机翼1上翼面吹向机翼1后缘,由于机翼1后缘具有从缝道吹出,弦向流经后缘襟翼上翼面并向后下方吹出的高速气流,这部分高速气流会由于速度高,压力小,从而吸引机翼1上翼面向后吹出的若干个第一风扇3的滑流转折流动角度向后下方吹出,对机翼1进行动力增升,由于机翼1上翼面和下翼面的风扇滑流都被导向后下方吹出,风扇滑流向前上方的推力较大,同时由于机翼1下偏后缘襟翼,机翼1下翼面受到若干个第二风扇8滑流的顶力,机翼1上翼面受到若干个第一风扇3滑流的吸力,机翼1向后上方的气动升力较大,适当地设置后缘襟翼的下偏角度,使风扇滑流向前上方的较大推力和机翼1向后上方的较大升力中,向前和向后的分力刚好相互抵消,剩下的就是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向上的升力合力,这个升力合力使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垂直起飞;由于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采用第一风扇3,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采用第二风扇8,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8由于展弦比小,面积相对大,工作时产生的主要是滑流的推力,风扇叶片自身压力差产生的向前的拉力相对较小,对机翼1向后的分力抵消小,所以对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动力增升效率的影响小;当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在垂直起飞后需要向前水平飞行时,逐渐收起后缘襟翼,机翼1上翼面和下翼面的风扇滑流逐渐转向后方吹出,机翼1的升力合力方向也从后上方逐渐转向上方,风扇滑流向前的推力分力略微大于机翼1向后的升力分力,使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逐渐向前飞行,继续加强这种趋势,后缘襟翼继续收起,机翼1上翼面和下翼面的风扇滑流更加转向后方吹出,机翼1的升力合力方向也更加从后上方逐渐转向上方,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向前飞行的速度越来越快,当机翼1的后缘襟翼完全收起,风扇滑流完全产生推力,机翼1完全产生升力,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从垂直起飞状态转换为水平飞行状态,转换很容易,安全;根据相逆的原理,当逐渐放下机翼1的后缘襟翼,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会从水平飞行状态逐渐转换为垂直降落状态。
如图1、2,3和4所示,所述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沿翼展依次连续排列,第二涵道4相邻的涵道壁彼此重合。
由于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沿翼展依次连续排列,第二涵道4相邻的涵道壁彼此重合,所以机翼1下翼面沿翼展可以排列尽可能多的电动涵道风扇,增大了风扇滑流的推力,并且消除了在间隔排列电动涵道风扇情况下涵道间可能的干扰阻力。
如图1、2、3、4,5和6所示,所述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的第二涵道4的进气口呈u形,顶部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第二涵道4排气口也呈u形,顶部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第二风扇8位于机翼1下翼面最大厚度位置,第二风扇8旋转的位置第二涵道4外壁呈u形,内壁呈圆形且顶部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第二涵道4外壁从u形的进气口到u形的第二风扇8旋转位置再到u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第二涵道4内壁从u形的进气口到圆形的第二风扇8旋转位置再到u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
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的第二涵道4的进气口呈u形,顶部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第二涵道4排气口也呈u形,顶部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第二风扇8位于机翼1下翼面最大厚度位置,第二风扇8旋转的位置第二涵道4外壁呈u形,内壁呈圆形且顶部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所以第二风扇8能够顺畅地吸入前方空气,并且空气经第二风扇8加速并排出第二涵道4排气口后,能够沿机翼1下翼面顺畅地流向机翼1后缘;由于第二涵道4内壁从u形的进气口到圆形的第二风扇8旋转位置再到u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第二风扇8滑流在第二涵道4内壁的摩擦损耗小;由于第二涵道4外壁从u形的进气口到u形的第二风扇8旋转位置再到u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在工作时若干个第二涵道4的底部之间的干扰阻力小。
如图4,5和6所示,所述机翼1的后缘襟翼为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
由于机翼1的后缘襟翼为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所以当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需要垂直起降时,子翼9和襟翼5放下,机翼1后缘会形成两个缝道,使机翼1下翼面的第二风扇8的部分滑流能够被这两个缝道逐渐加速,并流动到子翼9和襟翼5上翼面,并因康达效应沿子翼9和襟翼5上翼面向后下方高速吹出,因而能够有较长的吸引机翼1上翼面的第一风扇3滑流的作用过程,使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第一风扇3的滑流能够被充分吸引并转折流动角度向后下方吹出,使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有较大的向上的升力合力,并且机翼1的后缘襟翼设置为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在结构上也不致太过复杂。
如图5,6所示,所述机翼1的翼型为不对称双凸翼型。
由于机翼1的翼型为不对称双凸翼型,所以当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在水平推进时,机翼1后缘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收起,机翼1上翼面的第一风扇3滑流和下翼面的第二风扇8滑流沿机翼1向后流动并在襟翼5后缘汇合,相互作用后向后方吹出,向下方的角度很小,使绝大部分风扇滑流的推力都用于推进,推进效率较高。
如图1、2、3、4,5和6所示,所述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大小和形状相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大小和形状相同,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个数相同,并且互为镜像,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所在的翼展位置,机翼1的翼型和弦长不变。
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大小和形状相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大小和形状相同,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个数相同,并且互为镜像,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所在的翼展位置,机翼1的翼型和弦长不变,这样在制造和维护上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提升美观度。
如图1、2,3和4所示,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占据机翼1大部分翼展长度,并且离机翼1翼根较近,离翼梢较远。
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占据机翼1大部分翼展长度,并且离机翼1翼根较近,离翼梢较远,这样可以保证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在垂直起降时有较大的向上的升力合力,并且使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在水平飞行时机翼1的升力更多产生在翼根,在翼梢产生的升力较小,使得机翼1翼梢涡流阻力较小。
如图1、3,5和6所示,所述机翼1上翼面的翼梢部位,在第一涵道2排气口和子翼9之间设置有扰流板6。
由于机翼1全翼展都设置了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不易设置专用的副翼,所以在机翼1上翼面的翼梢部位,在第一涵道2排气口和子翼9之间设置扰流板6,以产生类似副翼的作用,对相应飞行器进行横向操纵。
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可以运用于各种飞行器,具体运用时,可以把两个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对称地设置在相应飞行器的机身两侧;当运用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需要垂直起飞时,放下机翼1后缘的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同时使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风扇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工作,下翼面的第二风扇8的滑流在排出第二涵道4排气口后会沿机翼1下翼面向后吹向机翼后缘,由于机翼后缘双缝襟翼已被放下,部分风扇滑流被子翼9和襟翼5偏转向后下方吹出,其余部分风扇滑流会流经机翼1,子翼9和襟翼5构成的两个缝道,并被逐渐收敛的缝道加速后吹向子翼9和襟翼5上翼面,并因康达效应沿子翼9和襟翼5上翼面向后下方高速吹出,对机翼1进行动力增升,同时,机翼1上翼面的第一风扇3的滑流在排出第一涵道2排气口后会沿机翼1上翼面向后吹向机翼1后缘,由于机翼1后缘具有从两个缝道吹出,弦向流经子翼9和襟翼5上翼面并向后下方吹出的高速的气流,这部分高速气流会由于速度高,压力小,并且作用过程较长,从而能够充分吸引机翼1上翼面向后吹出的第一风扇3滑流转折流动角度向后下方吹出,对机翼1进行动力增升,由于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沿翼展依次连续排列,机翼上翼面的电动涵道风扇的个数较多,同时由于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沿翼展依次连续排列,机翼下翼面的电动涵道风扇的个数也较多,所以当机翼1上翼面和下翼面的风扇滑流都被导向后下方吹出,风扇滑流向前上方的推力较大,同时由于机翼1下偏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机翼1下翼面受到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滑流的顶力,机翼1上翼面受到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滑流的吸力,机翼1向后上方的气动升力也较大,适当地设置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的下偏角度,使风扇滑流向前上方的较大推力和机翼1向后上方的较大升力中,向前和向后的分力刚好相互抵消,剩下的就是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向上的升力合力,这个升力合力和飞行器其他升力装置的升力共同保持飞行器的横向和纵向平衡,同时超过飞行器所受的重力,使飞行器垂直起飞;由于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采用第一风扇3,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采用第二风扇8,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8由于展弦比小,面积相对大,工作时产生的主要是滑流的推力,风扇叶片自身压力差产生的向前的拉力相对较小,所以对机翼1向后的分力抵消小,对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动力增升效率的影响小;当飞行器垂直起飞到安全高度后,适当减小机翼1上翼面的第一风扇3和下翼面的第二风扇8的转速,使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向上的升力与其他升力装置的升力合力与飞行器的所受的重力相当,相应飞行器进入悬停状态;当安装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器在悬停状态需要向前水平飞行时,逐渐收起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机翼1上翼面和下翼面的风扇滑流逐渐转向后吹出,机翼1的升力合力方向也从后上方逐渐转向上方,风扇滑流向前的推力分力略微大于机翼1向后的升力分力, 使飞行器逐渐向前飞行,继续加强这种趋势,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继续收起,机翼1上翼面和下翼面的风扇滑流更加转向后方吹出,机翼1的升力方向更加转向上方,相应风扇滑流推动飞行器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当机翼1的后缘襟翼完全收起,风扇滑流完全推动飞行器前飞,机翼1完全负载飞行器的重量,安装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器进入水平巡航飞行状态;由于机翼1的翼型为不对称双凸翼型,所以当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在水平推进时,机翼1后缘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收起,机翼1上翼面的第一风扇3滑流和下翼面的第二风扇8滑流沿机翼1向后流动并在襟翼5后缘汇合,相互作用后向后方吹出,向下方的角度很小,使绝大部分风扇滑流的推力都用于推进,推进效率较高,而且机翼上翼面和下翼面都有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推力较大,能推动飞行器达到较高速度;当安装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器需要从水平巡航飞行状态转为悬停状态时,逐渐放下机翼1后缘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机翼1上翼面和下翼面的风扇滑流从水平向后逐渐转向后下方吹出,而减小了向前的推进,同时1机翼的升力合力方向也从上方逐渐转向后上方,飞行器开始减速,继续这种趋势,飞行器飞行速度越来越慢,当双缝襟翼完全放下,飞行器完全失去前飞速度,根据前述的原理,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只产生向上的升力合力,这个升力合力和飞行器其他升力装置的升力共同保持飞行器的横向和纵向平衡,并且刚好等于飞行器所受的重力,使相应飞行器进入悬停状态;当安装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器在悬停状态需要垂直降落时,略微减小上翼面的若干个第一风扇3和下翼面的若干个第二风扇8的转速,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向上的升力和飞行器其他升力装置的升力合力略微小于飞行器的重量,使飞行器逐渐下降,直到起落架接触地面,飞行器垂直降落结束。
在机翼1的翼梢部位设置有向下的翼梢小翼7,翼梢小翼7可以减小机翼1的翼梢涡流阻力。
本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可以用于各种载人飞行器和飞行汽车,以及无人机和航模;本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可以把机翼1上翼面的电动涵道风扇的第一涵道2,以及机翼1下翼面的电动涵道风扇的第二涵道4设置为其他各种可能的形状,同样能够高效地对机翼1进行动力增升;本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在机翼1上翼面设置的电动涵道风扇为12个,在机翼1下翼面设置的电动涵道风扇也为12个,当然也可以将机翼1上翼面和下翼面的电动涵道风扇设置为其他各种可能的个数,也同样能够高效地对机翼1进行动力增升。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包括机翼(1)和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电动涵道风扇包括第一涵道(2),第一风扇(3),驱动第一风扇(3)的电动机,支撑电动机的第一支撑片(10),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1)上翼面沿翼展依次连续排列,第一涵道(2)相邻的涵道壁彼此重合,第一涵道(2)进气口不超出机翼(1)前缘,排气口位于后缘襟翼的前方,第一涵道(2)的进气口呈n形,底部与机翼(1)上翼面相接触,第一涵道(2)排气口也呈n形,底部与机翼(1)上翼面相接触,第一风扇(3)位于机翼(1)上翼面最大厚度位置,第一风扇(3)旋转的位置第一涵道(2)外壁呈n形,内壁呈圆形且底部与机翼(1)上翼面相接触,第一涵道(2)外壁从n形的进气口到n形的第一风扇(3)旋转位置再到n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第一涵道(2)内壁从n形的进气口到圆形的第一风扇(3)旋转位置再到n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机翼(1)后缘有后缘襟翼,其特征在于:机翼(1)下翼面也有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电动涵道风扇包括第二涵道(4),第二风扇(8),驱动第二风扇(8)的电动机,支撑电动机的第二支撑片(11),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在机翼(1)下翼面沿翼展依次排列,第二涵道(4)进气口不超出机翼(1)前缘,顶部为直线形且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第二涵道(4)排气口位于后缘襟翼的前方,顶部为直线形且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机翼(1)的后缘襟翼为放下后能产生缝道的后缘襟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沿翼展依次连续排列,第二涵道(4)相邻的涵道壁彼此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的第二涵道(4)的进气口呈u形,顶部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第二涵道(4)排气口也呈u形,顶部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第二风扇(8)位于机翼(1)下翼面最大厚度位置,第二风扇(8)旋转的位置第二涵道(4)外壁呈u形,内壁呈圆形且顶部与机翼(1)下翼面相接触,第二涵道(4)外壁从u形的进气口到u形的第二风扇(8)旋转位置再到u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第二涵道(4)内壁从u形的进气口到圆形的第二风扇(8)旋转位置再到u形的排气口连续光滑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1)的后缘襟翼为由子翼(9)和襟翼(5)组成的双缝襟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1)的翼型为不对称双凸翼型。
6.根据权利要求3,4或5所述的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大小和形状相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大小和形状相同,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个数相同,并且互为镜像,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所在的翼展位置,机翼(1)的翼型和弦长不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1)上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和机翼(1)下翼面的若干个电动涵道风扇占据机翼(1)大部分翼展长度,并且离机翼(1)翼根较近,离翼梢较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1)上翼面的翼梢部位,在第一涵道(2)排气口和子翼(9)之间设置有扰流板(6)。
CN201710360674.6A 2017-05-22 2017-05-22 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 Pending CN1072154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60674.6A CN107215452A (zh) 2017-05-22 2017-05-22 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60674.6A CN107215452A (zh) 2017-05-22 2017-05-22 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15452A true CN107215452A (zh) 2017-09-29

Family

ID=59944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60674.6A Pending CN107215452A (zh) 2017-05-22 2017-05-22 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1545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9399A (zh) * 2018-04-10 2018-09-25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采用分布式涵道动力的短距起降无人机
CN112722260A (zh) * 2021-01-19 2021-04-3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自适应鼓包增升装置
CN113291459A (zh) * 2021-07-27 2021-08-24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分布式涵道风扇高升力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9399A (zh) * 2018-04-10 2018-09-25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采用分布式涵道动力的短距起降无人机
CN112722260A (zh) * 2021-01-19 2021-04-3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自适应鼓包增升装置
CN112722260B (zh) * 2021-01-19 2022-09-09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自适应鼓包增升装置
CN113291459A (zh) * 2021-07-27 2021-08-24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分布式涵道风扇高升力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3291459B (zh) * 2021-07-27 2021-11-30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分布式涵道风扇高升力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0258B (zh) 涵道机翼系统以及运用涵道机翼系统的飞行器
CN104943851B (zh) 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CN206344647U (zh) 新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CN105035306A (zh) 喷气式襟翼增升连接翼系统及其飞行器
CN108163191A (zh) 飞行器
JP2000506466A (ja) ジェットフラップ推進式航空機
CN107215452A (zh) 新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
CN104973234A (zh) 运用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器
CN109878704A (zh) 一种基于环量控制原理的无舵面飞行器
CN109733603A (zh) 一种盒式太阳能无人机
CN106043684B (zh) 一种旋翼机翼可联结的复合式飞行器
CN103754360B (zh) 一种类飞碟式旋翼机
CN112722243A (zh) 一种用于短距/垂直起降的分布式电涵道风扇动力系统
CN205770120U (zh) 一种连续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
CN209176908U (zh) 一种复合驱动的旋翼固定翼无人机
CN105217026B (zh) 一种复合型飞行器
CN205203366U (zh) 近似水平转动推进器襟翼增升连接翼飞机
CN108725750A (zh) 一种利用翼稍小翼改善航空器垂直起降和飞行控制的方法
CN108408045A (zh) 一种利用机翼的滑流升力实现垂直起降和飞行的航空器
CN217515371U (zh) 一种涵道推力电动垂直起降复合翼飞行器
CN108706093B (zh) 一种板翼机
CN108674631A (zh) 在板翼机平板机翼上增设上翼提高机翼刚性和升力的方法
CN208021712U (zh) 利用翼面弦向吹气实现垂直起降和飞行的倾翼式航空器
CN114919744A (zh) 一种串联式布局的分布式动力倾转旋翼垂起无人机
CN208021737U (zh) 一种利用翼面弦向吹气实现垂直起降和飞行的变流式航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