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98826A - 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98826A
CN107198826A CN201710345149.7A CN201710345149A CN107198826A CN 107198826 A CN107198826 A CN 107198826A CN 201710345149 A CN201710345149 A CN 201710345149A CN 107198826 A CN107198826 A CN 107198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
electrode
hole
model
cross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451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生元
谢敬聃
张明洁
董钊
王晓琳
刘若卓
陈小燕
赵灯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034514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98826A/zh
Publication of CN107198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988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5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 A61N1/3606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adapted for a particular treatment
    • A61N1/36071Pain
    • A61N1/36075Headache or migrain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Neurology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其中上述模型包括大鼠的颅骨和电极刺激组件;沿着大鼠的颅骨的颅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交叉点后各设置有一个刺激孔;电极刺激组件包括前电极和后电极以及两根导线和一个电极接线口;前电极通过其中一根导线连接电极接线口,且后电极通过另一根导线连接电极接线口;位于交叉点前位置处的刺激孔内植入设置有前电极;位于交叉点后位置处的刺激孔内植入设置有后电极。本发明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其建立了一种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电极刺激模型,其为大鼠进行颅骨硬脑脑膜的刺激实验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模型基础。

Description

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实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大鼠是生物学、医学科研和教学中较理想而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
同时,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视物异常等神经症状。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尚无定论,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血管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皮层扩散抑制学说和脑神经元兴奋性学说。由于偏头痛的无规律与随机性发作给病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并对其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防治偏头痛的药物研究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在良好的头痛动物模型中进行模拟痛觉相关行为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基础;部分学者提出使用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旁硬脑膜能够引出痛觉相关行为,尤其通过在清醒状态下对大鼠的上矢状窦旁硬脑膜进行电刺激,发现大鼠出现刺激频率依赖性的舔毛和甩头等痛觉行为。
然而,在大鼠进行硬脑膜电刺激实验中,如何建立一种规范化且行之有效的刺激模型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包括大鼠的颅骨和电极刺激组件;
沿着所述大鼠的颅骨的颅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交叉点后各设置有一个刺激孔;所述电极刺激组件包括前电极和后电极以及两根导线和一个电极接线口;所述前电极通过其中一根导线连接所述电极接线口,且所述后电极通过另一根导线连接所述电极接线口;
位于交叉点前位置处的所述刺激孔内植入设置有前电极;位于交叉点后位置处的所述刺激孔内植入设置有后电极。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每个所述刺激孔的内孔边缘处均设置有一圈胶水层。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位于每个所述刺激孔的外侧边缘处还设置有凝固层;所述凝固层位于所述胶水层的上面。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其中一个所述刺激孔位于正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4mm处,另一个所述刺激孔位于正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后6mm处。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刺激孔的直径为0.9mm-1mm。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凝固层具体为圆锥体形状。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圆锥体形状的所述凝固层的底面直径为2cm。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记录孔的直径为5mm。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建立方式是清醒状态下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建立手术操作步骤:)
步骤S100、对大鼠实施麻醉操作:即对大鼠使用水合氯醛进行腹腔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固定于操作台上;(即10%的水合氯醛麻醉(0.4ml/100g)进行腹腔注射麻醉);
步骤S200、对所述大鼠的头部部位实施备皮及消毒操作:即剪去所述大鼠的头部正中毛发,暴露头皮,利用碘伏对暴露头皮处部位实施消毒皮肤;
步骤S300、对所述大鼠的暴露头皮处部位进行切开操作,并暴露术野:即对所述大鼠的暴露头皮处部位逐层切开皮肤、肌肉,并使用乳突手术撑开器暴露手术视野,彻底分离骨膜并暴露大鼠的颅骨;
步骤S400、对所述大鼠的颅骨进行钻孔操作:即将颅正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4mm、交叉点后6mm各做一记号,用牙科钻在记号部位钻开两个直径约0.9-1mm的圆孔,暴露上矢状窦,此为刺激孔;以颅中线冠状缝交叉点后4mm、左3mm为圆心,用台式牙科钻钻开直径约5mm的圆形骨窗作为记录孔;
步骤S500、将电极刺激组件置入所述刺激孔内建立电极模型:即将电极刺激组件的前电极置于交叉点前的刺激孔内,将后电极置于交叉点后的刺激孔内;再分别对两个刺激孔的孔内边缘处滴以胶水形成胶水层;待干燥后用牙托粉围绕电极铺底面直径约为2cm的圆锥体,其上滴入牙托水,待其凝固形成凝固层;最终形成电极模型;
步骤S600:对所述电极模型进行缝合固定操作:即所述电极模型待整体凝固,缝合头皮皮肤,仅留电极接线口置于皮肤外;同时在缝合后,利用碘伏再次进行消毒操作。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在步骤S600操作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700、对所述大鼠注射抗生素:术后即刻腹腔注射青霉素钠,且术后三日每日均给予青霉素钠腹腔注射,预防所述大鼠的颅骨手术处感染发生。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在步骤S400中,对所述大鼠的颅骨进行钻孔操作的同时,还包括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S410:在刺激孔以及记录孔的钻孔过程中,间断使用4℃生理盐水降温,防止灼伤硬脑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其中上述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主要由包括大鼠的颅骨和电极刺激组件等构成,其是一种对大鼠的硬脑膜实施的矢状窦电极刺激模型;
在上述具体模型结构中:沿着所述大鼠的颅骨的颅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交叉点后各设置有一个刺激孔;位于交叉点前位置处的所述刺激孔内植入设置有前电极;位于交叉点后位置处的所述刺激孔内植入设置有后电极。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其主要操作方法为:对所述大鼠的颅骨进行钻孔操作:将电极刺激组件置入所述刺激孔内建立电极模型:即将电极刺激组件的前电极置于交叉点前的刺激孔内,将后电极置于交叉点后的刺激孔内;再分别对两个刺激孔的孔内边缘处滴以胶水形成胶水层;待干燥后用牙托粉围绕电极铺底面直径约为2cm的圆锥体,其上滴入牙托水,待其凝固形成凝固层;最终形成电极模型;
本发明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建立了一种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电极刺激模型,其为大鼠进行颅骨硬脑脑膜的刺激实验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模型基础;本发明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有利于电刺激大鼠硬脑膜模拟临床偏头痛反复发作实验和研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中的大鼠钻孔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中的大鼠钻孔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中的大鼠的颅骨的表面手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中的大鼠的颅骨的固定电极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颅骨A;
刺激孔B;
记录孔C;
前电极1;
后电极2;
导线3;
电极接线口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3以及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包括大鼠的颅骨A(另参见图1和图2)和电极刺激组件;
沿着所述大鼠的颅骨A的颅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交叉点后各设置有一个刺激孔B;所述电极刺激组件包括前电极1和后电极2以及两根导线3和一个电极接线口4;所述前电极1通过其中一根导线3连接所述电极接线口4,且所述后电极2通过另一根导线3连接所述电极接线口4;
位于交叉点前位置处的所述刺激孔B内植入设置有前电极1;位于交叉点后位置处的所述刺激孔B内植入设置有后电极2。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其主要操作方法为:对所述大鼠的颅骨进行钻孔操作:将电极刺激组件置入所述刺激孔内建立电极模型:即将电极刺激组件的前电极置于交叉点前的刺激孔内,将后电极置于交叉点后的刺激孔内;再分别对两个刺激孔的孔内边缘处滴以胶水形成胶水层;待干燥后用牙托粉围绕电极铺底面直径约为2cm的圆锥体,其上滴入牙托水,待其凝固形成凝固层;最终形成电极模型;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建立方法,其建立了一种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电极刺激模型,其为大鼠进行颅骨硬脑脑膜的刺激实验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模型基础;本发明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其有利于大鼠硬脑膜模拟临床偏头痛反复发作实验和研究。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具体结构以及具体技术效果做一下详细说明: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每个所述刺激孔B的内孔边缘处均设置有一圈胶水层。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位于每个所述刺激孔B的外侧边缘处还设置有凝固层;所述凝固层位于所述胶水层的上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结构中,刺激孔是植入电极刺激组件的关键结构,其在植入后需要进行固定;该固定方式包括对刺激孔内进行涂抹胶水进行固定;另外,在刺激孔的外侧边缘处还有一个固定方式即凝固层;在具体操作时,按照下列步骤实施:将已经制作好的电极一前一后置于刺激孔内,边缘滴以502胶水。待干燥后用牙托粉围绕电极铺底面直径约为2cm的圆锥体,其上滴入牙托水,待其凝固进行形成凝固层。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其中一个所述刺激孔B位于正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4mm处,另一个所述刺激孔B位于正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后6mm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刺激孔为两个,其被巧妙的设计在大鼠的颅骨相应尺寸位置处;即其中一个所述刺激孔位于正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4mm处,另一个所述刺激孔位于正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后6mm处,两个刺激孔分开一定距离相应设置。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刺激孔B的直径为0.9mm-1m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刺激孔是通过牙科钻实施的钻孔操作,在具体实施时,刺激孔尺寸也有相关的技术要求,不宜太大也不能太小;所以经过多次实验论证,该刺激孔的直径范围优选使用0.9mm-1mm之间。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凝固层具体为圆锥体形状。圆锥体形状的所述凝固层的底面直径为2c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凝固层主要是通过牙托粉和牙托水混合,凝固形成的固定层结构;在临床应用时,将牙托粉和牙托水按一定比例调和后,牙托水缓慢地渗入到牙托粉颗粒内,使颗粒溶胀,经一系列物理变化而形成面团状可塑物(即上述两者通过聚合原理可形成坚硬的固定层)。同时,为了让凝固后的凝固层形成更稳固的结构,上述凝固层优选为圆锥体形状,该圆锥体形状的凝固层可堆积固定在刺激孔的外围。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大鼠为活体SD或Waster大鼠。
需要说明的是,SD大鼠为大鼠(rat;rattus norregicus)的一个品系,其毛色白化。广泛用于药理、毒理、药效及GLP实验。
Wistar大鼠为大鼠(rat;rattus norregicus)的一个品系,现已遍及世界各国的实验室。其毛色白化,主要特性:①头部较宽、耳朵较长、尾的长度小于身长。②性周期稳定,繁殖力强,产仔多,平均每胎产仔在10只左右,生长发育快。③性情温顺。④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较强。⑤自发性肿瘤发生率低。Wistar大鼠是动物实验大鼠类最为常用及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历史最长的品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各领域的实验;在本发明的上述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方案中,上述实验大鼠优选使用Wistar大鼠或Sprague-Dawley大鼠。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位于所述大鼠的颅骨上还设置有记录孔C;所述记录孔C位于所述大鼠的颅骨的颅中线的一侧。所述记录孔C的直径为5mm。
需要说明的是,以颅中线冠状缝交叉点后4mm、左3mm为圆心,用台式牙科钻钻开直径约5mm的圆形骨窗作为记录孔。上述记录孔配合刺激孔进行使用。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建立方法的具体实施以及具体技术效果做一下详细说明: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建立方式是清醒状态下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建立手术操作步骤:)
步骤S100、对大鼠实施麻醉操作:即对大鼠使用水合氯醛进行腹腔注射麻醉(0.4ml/100g水合氯醛进行腹腔注射),麻醉成功后固定于操作台上;
步骤S200、对所述大鼠的头部部位实施备皮及消毒操作:即剪去所述大鼠的头部正中毛发,暴露头皮,利用碘伏对暴露头皮处部位实施消毒皮肤;
步骤S300、对所述大鼠的暴露头皮处部位进行切开操作,并暴露术野:即对所述大鼠的暴露头皮处部位逐层切开皮肤、肌肉,并使用乳突手术撑开器暴露手术视野,彻底分离骨膜并暴露大鼠的颅骨;
步骤S400、对所述大鼠的颅骨进行钻孔操作:即将颅正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4mm、交叉点后6mm各做一记号,用牙科钻在记号部位钻开两个直径约0.9-1mm的圆孔,暴露上矢状窦,此为刺激孔;以颅中线冠状缝交叉点后4mm、左3mm为圆心,用台式牙科钻钻开直径约5mm的圆形骨窗作为记录孔;
步骤S500、将电极刺激组件置入所述刺激孔内建立电极模型:即将电极刺激组件的前电极置于交叉点前的刺激孔内,将后电极置于交叉点后的刺激孔内;再分别对两个刺激孔的孔内边缘处滴以胶水形成胶水层;待干燥后用牙托粉围绕电极铺底面直径约为2cm的圆锥体,其上滴入牙托水,待其凝固形成凝固层;最终形成电极模型;
步骤S600:对所述电极模型进行缝合固定操作:即所述电极模型待整体凝固,缝合头皮皮肤,仅留电极接线口置于皮肤外;同时在缝合后,利用碘伏再次进行消毒操作。
步骤S700、对所述大鼠注射抗生素:术后即刻腹腔注射青霉素钠,且术后三日每日均给予青霉素钠腹腔注射,预防所述大鼠的颅骨手术处感染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电极模型建立手术后,实验大鼠的安全以及电极模型建立质量的可靠性;应当对实验大鼠进行必要的术后操作处理,即术后腹腔注射青霉素钠(4万IU/100g),且术后三日每日均给予青霉素钠腹腔注射(4万IU/100g),预防感染发生。以上操作均于无菌条件下进行,术后大鼠单笼饲养,自由进食水。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在步骤S400中,对所述大鼠的颅骨进行钻孔操作的同时,还包括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S410:在刺激孔以及记录孔的钻孔过程中,间断使用4℃生理盐水降温,防止灼伤硬脑膜。
需要说明的是,钻孔过程中间断使用4℃生理盐水降温,防止灼伤硬脑膜,钻孔过程切勿划破硬脑膜。整个操作过程保持安静,避免阳光刺激,室温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具有如下方面的技术优势:
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建立了一种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电极刺激模型,其为大鼠进行硬脑膜的刺激实验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模型基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设计更为合理,系统架构更加新颖和完善。
二、本发明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其有利于大鼠硬脑膜模拟临床偏头痛反复发作实验和研究。即需要说明的是,在大鼠进行颅骨硬脑脑膜的电极刺激实验,然后通过电极发出的电刺激观察大鼠的行为,再通过行为学分析实验,得到想要的实验形式和实验结果。通过反复电刺激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的方式,观察大鼠行为学的表现,十分有利于模拟痛觉相关行为的研究工作(即通过在清醒状态下对大鼠的上矢状窦旁硬脑膜进行电刺激,发现大鼠出现刺激频率依赖性的舔毛和甩头等痛觉行为)。
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其在实验应用过程中避免了大鼠损伤,采用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结构简单合理,能短时间快速完成矢状窦电极模型建立手术,适用于实验研究。
基于以上诸多显著的技术优势,本发明提供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必将带来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大鼠的颅骨和电极刺激组件;
沿着所述大鼠的颅骨的颅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交叉点后各设置有一个刺激孔;所述电极刺激组件包括前电极和后电极以及两根导线和一个电极接线口;所述前电极通过其中一根导线连接所述电极接线口,且所述后电极通过另一根导线连接所述电极接线口;
位于交叉点前位置处的所述刺激孔内植入设置有前电极;位于交叉点后位置处的所述刺激孔内植入设置有后电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刺激孔的内孔边缘处均设置有一圈胶水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特征在于,
位于每个所述刺激孔的外侧边缘处还设置有凝固层;所述凝固层位于所述胶水层的上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特征在于,
其中一个所述刺激孔位于正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4mm处,另一个所述刺激孔位于正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后6mm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刺激孔的直径为0.9mm-1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凝固层具体为圆锥体形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特征在于,
圆锥体形状的所述凝固层的底面直径为2cm。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孔的直径为5mm。
9.一种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对大鼠实施麻醉操作:即对大鼠使用水合氯醛进行腹腔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固定于操作台上;
步骤S200、对所述大鼠的头部部位实施备皮及消毒操作:即剪去所述大鼠的头部正中毛发,暴露头皮,利用碘伏对暴露头皮处部位实施消毒皮肤;
步骤S300、对所述大鼠的暴露头皮处部位进行切开操作,并暴露术野:即对所述大鼠的暴露头皮处部位逐层切开皮肤、肌肉,并使用乳突手术撑开器暴露手术视野,彻底分离骨膜并暴露大鼠的颅骨;
步骤S400、对所述大鼠的颅骨进行钻孔操作:即将颅正中线与冠状缝交叉点前4mm、交叉点后6mm各做一记号,用牙科钻在记号部位钻开两个直径约0.9-1mm的圆孔,暴露上矢状窦,此为刺激孔;以颅中线冠状缝交叉点后4mm、左3mm为圆心,用台式牙科钻钻开直径约5mm的圆形骨窗作为记录孔;
步骤S500、将电极刺激组件置入所述刺激孔内建立电极模型:即将电极刺激组件的前电极置于交叉点前的刺激孔内,将后电极置于交叉点后的刺激孔内;再分别对两个刺激孔的孔内边缘处滴以胶水形成胶水层;待干燥后用牙托粉围绕电极铺底面直径约为2cm的圆锥体,其上滴入牙托水,待其凝固形成凝固层;最终形成电极模型;
步骤S600:对所述电极模型进行缝合固定操作:即所述电极模型待整体凝固,缝合头皮皮肤,仅留电极接线口置于皮肤外;同时在缝合后,利用碘伏再次进行消毒操作;
步骤S700、对所述大鼠注射抗生素:术后即刻腹腔注射青霉素钠,且术后三日每日均给予青霉素钠腹腔注射,预防所述大鼠的颅骨手术处感染发生。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00中,对所述大鼠的颅骨进行钻孔操作的同时,还包括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S410:在刺激孔以及记录孔的钻孔过程中,间断使用4℃生理盐水降温,防止灼伤硬脑膜。
CN201710345149.7A 2017-05-16 2017-05-16 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 Pending CN1071988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45149.7A CN107198826A (zh) 2017-05-16 2017-05-16 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45149.7A CN107198826A (zh) 2017-05-16 2017-05-16 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98826A true CN107198826A (zh) 2017-09-26

Family

ID=59905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45149.7A Pending CN107198826A (zh) 2017-05-16 2017-05-16 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98826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647859U (zh) * 2013-12-11 2014-06-18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动物专用迷走神经刺激电极
CN104324446A (zh) * 2014-11-28 2015-02-04 王麟鹏 大鼠颅脑电刺激装置及其电极固定座
CN104623803A (zh) * 2015-02-12 2015-05-20 于生元 一种清醒状态下偏头痛动物模型造模仪
CN204798634U (zh) * 2014-11-28 2015-11-25 王麟鹏 大鼠颅脑电刺激装置及其电极固定座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647859U (zh) * 2013-12-11 2014-06-18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动物专用迷走神经刺激电极
CN104324446A (zh) * 2014-11-28 2015-02-04 王麟鹏 大鼠颅脑电刺激装置及其电极固定座
CN204798634U (zh) * 2014-11-28 2015-11-25 王麟鹏 大鼠颅脑电刺激装置及其电极固定座
CN104623803A (zh) * 2015-02-12 2015-05-20 于生元 一种清醒状态下偏头痛动物模型造模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6824B2 (e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skull/brain interface
RU2511082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стимуляции лицевого нерва
CN103561815B (zh) 支气管收缩的无创处置
Kasten et al. Therapeutic intraspinal microstimulation improves forelimb function after cervical contusion injury
EP1386636B1 (en) Visual restoration aiding device
WO2006015214A3 (en) Umbilical cord stem cell composition & method of treating neurological diseases
Brinton et al. Electronic enhancement of tear secretion
Sun et al. Spatiotemporal properties of multipeaked electrically evoked potentials elicited by penetrative optic nerve stimulation in rabbits
Yan et al. Electrically evoked responses in the rabbit cortex induced by current steering with penetrating optic nerve electrodes
Lu et al.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rats: a new surgical approach
Lin et al. Reinnervation of atonic bladder after conus medullaris injury using a modified nerve crossover technique in canines
CN208582864U (zh) 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
CN107198826A (zh) 大鼠上矢状窦电刺激模型及建立方法
Gardiner et al. Stereotactic surgery and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cranial implants in research animals
Edwards et al. Lesions of the corpus striatum by radium emanation and the accompanying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Haynes The Relations of the Facial Nerve in the Temporal Bone: Arnott Demonstration given at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on 26th May 1954
CN204839833U (zh) 人工耳蜗植入体
Prox et al. Toward living neuroprosthetics: Developing a biological brain pacemaker as a living neuromodulatory implant for improving parkinsonian symptoms
Gao et al. Effect of epidu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severely affected forelimb reaching and grasping function
RU78657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врачей-нейрохирургов эндоскопическим мануальным навыкам оперативных вмешательств при оболочечных гематомах в проекции передней черепной ямки
CN104623803B (zh) 一种清醒状态下偏头痛动物模型造模仪
CN208193186U (zh) 大鼠炎症汤刺激模型
CN205084002U (zh) 一种用于人体俞穴和耳穴的揿针磁性载药贴
Sun Neuromodulation therapies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eyers Parkinsonism, Athetosis and Ballism: A Report of Progress in Surgical Therap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