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96414A - 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96414A
CN107196414A CN201710486988.0A CN201710486988A CN107196414A CN 107196414 A CN107196414 A CN 107196414A CN 201710486988 A CN201710486988 A CN 201710486988A CN 107196414 A CN107196414 A CN 107196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region
transform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power
distrib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869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宏刚
田洪迅
王英其
郑海峰
周友斌
黄泽琦
刘洪�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48698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96414A/zh
Publication of CN107196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964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0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the power network as support for the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2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distribution gear, e.g. bus-bar systems; for switch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16Electric power sub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2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using protection elements,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12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 Y04S40/121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the power network as support for the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开关装置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以所述开关为边界将所述供电区域进行分区;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将所述输变电系统进行分区;遍历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遍历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遍历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根据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所述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以及所述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获取所述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本发明的方案,以衡量输变电、配电系统整体供电可靠性水平,从而指导输变电、配电系统的科学合理建设以及指导输变配电系统可靠运行维护的开展。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 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壮大和日益成熟,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已成为电力系统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由于电力系统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在系统可靠性研究方面也将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如:发电系统、输变电系统、配电系统,可以根据这些子系统的功能特点分别评估各子系统的可靠性。我国现行的《输变电设施可靠性评价规程》、《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导则》等实现了对全行业范围内的输变电、配电系统可靠性统计评价工作的统一、规范管理,为输变电、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传统的输变电、配电系统多按不同电压等级对输电系统、高压配电系统、变电站主接线、中压配电系统分别进行独立的可靠性评估,在单独评估某一环节可靠性时,对于上级电网故障的处理方式通常是将其元件退运的停电结果直接等效在馈线的出口母线上,这种对上级结构采取简化或等效的处理忽视了不同电压等级间的相互影响与协调,具有局限性。现有技术缺少对不同输变电、配电网各环节综合供电可靠性研究而计算出的可靠性指标无法全面精确地反映输变电、配电系统整体的可靠性状况,更无法反映输变电、配电系统各环节的协调程度。
因此,需要一种技术,以解决如何对输变电和配电系统进行可靠性协同评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及系统,以解决如何对输变电和配电系统进行可靠性协同评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开关装置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以所述开关为边界将所述供电区域进行分区;
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将所述输变电系统进行分区;
遍历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
遍历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
遍历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
根据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所述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以及所述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获取所述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
优选地,所述根据开关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以所述开关为边界将所述供电区域进行分区,包括:
根据联络开关装置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再根据故障扩散范围和恢复供电范围,以所述联络开关装置为边界将所述供电区域进行分区。
优选地,所述分区包括隔离区,所述隔离区为以开关装置为边界,将所述配电系统划分为通过至少1个所述开关装置相连接的区域。
优选地,所述分区包括自动隔离区,所述自动隔离区以自动开关装置或联络开关装置为边界,将所述配电系统划分为通过至少1个所述自动开关装置相连接的区域;所述自动隔离区内部不包括自动开关装置。
优选地,所述分区包括手动隔离区,所述手动隔离区以自动开关装置为边界,将所述配电系统划分为通过至少1个所述自动开关装置相连接的区域;所述手动隔离区内不包括手动开关装置或自动开关装置;所述手动隔离区边界包括手动开关装置。
优选地,所述手动隔离区边界包括自动开关装置。
优选地,所述分区包括最小隔离区,所述最小隔离区包括自动隔离区或手动隔离区,所述最小隔离区内不包括自动开关装置、手动开关装置以及联络开关装置。
优选地,所述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所述回路分区包括母线回路分区:变电站同同一电压力等级同母线之间没有任电气联系,则分成不同的母线回路;
对于多边形的接线方式,所述母线回路包括形成多边形的所有断路器、开关装置;
对于桥形接线方式,所述母线回路包括形成桥形的所有断路器、开关装置。
优选地,所述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所述回路分区包括变电回路分区:变压器本体及其与各侧母线回路分界点以内的设备划分为变电回路,所述变电回路内不包括母线隔离开关装置;所述线路变压器组按变电回路统计;
对于T形接线、或多个分支中的T形接线中的一个变电回路,包括至少一侧变电站为线变组接线;
对于由单相变压器组成的三相变压器组,所述三相变压器组作为一个变电回路。
优选地,所述变电回路包括:每极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线板到交流场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的所有设备为一个变电回路。
优选地,所述变电回路包括:每单元每侧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接线板到该侧交流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的所有设备为一个变电回路。
优选地,所述变电回路包括:每极高端或低端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接线板到交流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所有设备为一个变电回路。
优选地,所述遍历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包括:
遍历包括所述输电线路、断路器、正常运行时闭合的联络线、母线,基于分区后的配电系统的简化网络拓扑图分析高压母线的故障影响模式,并采用变电站备自投动作策略进行故障恢复;调用变电站负荷削减策略,获取10kV出线的负荷削减情况。
优选地,所述遍历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包括:
遍历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包括主变压器、断路器、母线等,采用变电站备自投动作策略进行故障恢复;调用变电站负荷削减策略,得到10kV出线的负荷削减情况。
优选地,所述遍历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包括:
遍历包括配电变压器、线路、隔离开关、断路器等,基于中压分区后的配电网简化网络拓扑图进行中压配电系统的故障影响分析。
基于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配电系统分区单元,用于根据开关装置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以所述开关为边界将所述供电区域进行分区;
输变电系统分区单元,用于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将所述输变电系统进行分区;
遍历单元,用于:
遍历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
遍历变电站内部故障;
遍历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
根据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所述变电站内部故障以及所述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获取所述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出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及系统,以衡量输变电、配电系统整体供电可靠性水平,从而指导输变电、配电系统的科学合理建设以及指导输变配电系统可靠运行维护的开展。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面的附图,可以更为完整地理解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流程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以开关为边界的配电系统分区化简结构示意图;
图3-a,3-b,3-c,3-d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母线回路分区化简示意图;
图4-a,4-b,4-c,4-d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变电回路化简示意图;
图5-a,5-b,5-c,5-d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输电回路化简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某城市输变电、配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以某站4条10KV馈线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局限于此处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详尽地且完全地公开本发明,并且向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对于表示在附图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术语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相同的单元/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除非另有说明,此处使用的术语(包括科技术语)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具有通常的理解含义。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以通常使用的词典限定的术语,应当被理解为与其相关领域的语境具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该被理解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义。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流程图。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适用于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由于输变电和配电系统涉及的元件众多,本发明实施方式基于电网处理故障的方式,利用分区化简的方法,将故障影响相同的元件组合化简为简化网络拓扑图中的一个节点,从而大大减少输变电和配电系统的状态数,提高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效率。如图1所示,方法100从步骤101起步:
优选地,在步骤101:根据开关装置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以开关为边界将供电区域进行分区。
本发明实施方式,以开关装置为边界的配电系统进行分区化简,由于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开关装置可以隔离故障,控制故障在网络中的扩散,并将失电负荷通过联络开关装置切换至备用电源供电。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开关装置的作用,可将开关分装置为以下三类集合:
(1)自动开关装置集合SA
自动开关装置集合是指在发生故障后,能够自动动作隔离故障的开关装置组成的集合。包括断路器(break)、熔断器(fuse)等。这些自动开关装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故障在配电网络中的扩散,它们主要影响负荷点的故障率。
(2)手动开关装置集合SM
手动开关装置(manual switch)集合主要是指网络中的手动开关装置组成的集合,当自动装置隔离故障后,可以通过手动开关装置操作隔离开关装置缩小因故障造成停电的区域,进而可能恢复部分失电负荷的供电。虽然手动开关装置不能降低负荷点的故障率,但它能够影响负荷点的停电时间。
(3)联络开关装置集合ST
配电网络一般是闭环设计开环运行,正常运行时,每个供电线路只有单个电源供电,在发生故障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联络开关装置倒闸操作切换至备用电源,恢复非故障线路的供电。联络开关装置可采用手动开关装置或自动开关装置。正常情况下联络开关装置打开,确保电网开环运行。
联络开关装置可以进一步分为站内联络ST1和站间联络ST2,站内联络一般配有备自投装置。
优选地,根据开关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以开关为边界将供电区域进行分区,包括:
根据联络开关装置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再根据故障扩散范围和恢复供电范围,以联络开关装置为边界将供电区域进行分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配电网闭环设计开环运行的特点,以常开联络开关装置ST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再根据故障扩散范围和恢复供电范围以开关装置为边界的特点进行网络分区,分区的类型说明如下:
优选地,分区包括隔离区,隔离区为以开关装置为边界,将配电系统划分为通过至少1个开关装置相连接的区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开关装置为边界,可以将配电系统网络划分为若干个通过开关装置连接的区域,这些区域称为隔离区。
优选地,分区包括自动隔离区,自动隔离区以自动开关装置或联络开关装置为边界,将配电系统划分为通过至少1个自动开关装置相连接的区域;自动隔离区内部不包括自动开关装置。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有开关边界都是SA类自动开关装置(或联络开关装置ST)的隔离区,称为自动隔离区,区域内部不含SA类自动开关装置。
优选地,分区包括手动隔离区,手动隔离区以自动开关装置为边界,将配电系统划分为通过至少1个自动开关装置相连接的区域;手动隔离区内不包括手动开关装置或自动开关装置;手动隔离区边界包括手动开关装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开关边界包含手动开关装置SM的隔离区,称为手动隔离区。手动隔离区域内部不含其他开关装置,即,既不包含手动开关装置,又不包含自动开关装置。手动隔离区的开关边界不一定全是手动开关装置SM,有可能会有自动开关装置,但是一定包含有手动开关装置。
优选地,手动隔离区边界包括自动开关装置。
优选地,分区包括最小隔离区,最小隔离区包括自动隔离区或手动隔离区,最小隔离区内不包括自动开关装置、手动开关装置以及联络开关装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区域内部不含开关装置的隔离区称为最小隔离区。最小隔离区可能为自动隔离区或手动隔离区。
优选地,在步骤102: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将输变电系统进行分区。本发明实施方式根据输变电系统几个元件形成一组,且一个元件失效导致元件组所有元件同时停运的情况,利用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进而简化输变电系统。
优选地,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回路分区包括母线回路分区:变电站同同一电压力等级同母线之间没有任电气联系,则分成不同的母线回路。对于多边形的接线方式,母线回路包括形成多边形的所有断路器、开关装置。对于桥形接线方式,母线回路包括形成桥形的所有断路器、开关装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变电站内的母线之间采用刀闸、开关等设备连接,应划分为一个母线回路。若变电站内同一电压等级不同母线之间没有任何电气联系,则应划分为不同母线回路。对多边形接线方式,包括三角形,母线回路应包括形成多边形,包括三角形的所有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对于桥形接线方式,母线回路应包括形成“桥”的所有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
优选地,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回路分区包括变电回路分区:变压器本体及其与各侧母线回路分界点以内的设备划分为变电回路,变电回路内不包括母线隔离开关装置;线路变压器组按变电回路统计。对于T形接线、或多个分支中的T形接线中的一个变电回路,包括至少一侧变电站为线变组接线。对于由单相变压器组成的三相变压器组,三相变压器组作为一个变电回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变压器本体及其与各侧母线回路分界点以内的设备(不包含母线侧隔离开关)划分为变电回路。线路变压器组(以下简称线变组)按变电回路统计。T接线(包括多个分支的T接线)中只要有一侧变电站为线变组接线,该回路整个都划分为一个变电回路。由单相变压器组成的三相变压器组,三相作为一个变电回路统计。站用变、无功设备暂不统计。换流变压器的交流侧统计为一个变电回路,换流变压器及直流部分暂不统计。
优选地,变电回路包括:每极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线板到交流场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的所有设备为一个变电回路。优选地,变电回路包括:每单元每侧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接线板到该侧交流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的所有设备为一个变电回路。优选地,变电回路包括:每极高端或低端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接线板到交流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所有设备为一个变电回路。常规直流换流站,包括±500kV、±660kV换流站。每极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接线板到交流场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所有设备定义为一个变电回路。背靠背直流换流站:每单元每侧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接线板到该侧交流场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所有设备定义为一个变电回路。±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每极高端,或低端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接线板到交流场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所有设备定义为一个变电回路。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输电回路化简方法是通常输电线路本体及其与各侧所接变电站母线回路分界点以内的设备(不含母线侧隔离开关)划分为输电回路。
对于分段管理的线路,应按管理的资产分割点划分输电回路。对于T型接线的输电回路包括各分支输电线本体以及输电线所连接的变电站母线回路分界点以内的设备(不含母线分界点)。
优选地,在步骤103:遍历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遍历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遍历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
遍历包括输电线路、断路器、正常运行时闭合的联络线、母线,基于分区后的配电系统的简化网络拓扑图分析高压母线的故障影响模式,并采用变电站备自投动作策略进行故障恢复;调用变电站负荷削减策略,获取10kV出线的负荷削减情况。遍历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包括主变压器、断路器、母线等,采用变电站备自投动作策略进行故障恢复;调用变电站负荷削减策略,得到10kV出线的负荷削减情况。遍历包括配电变压器、线路、隔离开关、断路器等,基于中压分区后的配电网简化网络拓扑图进行中压配电系统的故障影响分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输电线路网络结构通过回路划分可以形成输电线路的简化网络拓扑图,输入输电线路的元件故障率,利用输电线路简化网络拓扑图故障模式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变电站高压母线的故障影响模式。然而,这里的故障影响模式只是初步的影响结果,即:无影响、隔离恢复、隔离转供、停运,不同的故障影响模式对应不同的故障影响时间。这些初步结果不能具体给出中压配电网受影响的用户及负荷量。要将输电线路的故障传递到中压配电网,需要考虑变电站的网络结构及其备自投配置。因此,得到变电站高压母线故障影响模式后可以采用基于变电站备自投的负荷转供策略进行故障恢复,并判断高压线路容量限制,得到变电站低压母线失负荷结果。变电站内部故障的处理方式与上述输电线路故障相类似。利用变电站低压母线失负荷结果,采用考虑重要程度和大小的负荷削减策略,就可以得到每条出线的失负荷结果,并进一步得到用户停电结果。最后利用基于简化网络拓扑图的中压配电网故障影响方法评估中压配电网的可靠性,最终得到输变配电系统综合可靠性指标。
基于简化网络拓扑图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基于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实际接线形式形成输变配电系统的简化网络拓扑图。
其次,遍历输电线路元件故障,包括输电线路、断路器、正常运行时闭合的联络线、母线等,基于简化网络拓扑图分析高压母线的故障影响模式,并采用变电站备自投动作策略进行故障恢复。然后调用变电站负荷削减策略,得到10kV出线的负荷削减情况。
再次,遍历变电站内部故障,包括主变压器、断路器、母线等,采用变电站备自投动作策略进行故障恢复。然后调用变电站负荷削减策略,得到10kV出线的负荷削减情况。
然后,遍历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包括配电变压器、线路、隔离开关、断路器等,基于中压配电网简化网络拓扑图进行中压配电系统的故障影响分析。
优选地,在步骤104:根据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以及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获取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方式具体举例说明: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以开关为边界的配电系统分区化简结构示意图。
图3-a,3-b,3-c,3-d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母线回路分区化简示意图。
图4-a,4-b,4-c,4-d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变电回路化简示意图。
图5-a,5-b,5-c,5-d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输电回路化简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某城市输变电、配电系统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以某城市输变电和配电系统为例进行说明,某城市输变电和配电系统结构如图6所示。
如图6所示某城市输变电、配电系统中,包含电源220kV变电站两座;110kV高压配电线路8条,采用完全双链式接线,线路型号为LGJ-185,热稳定极限电流为530A,热稳定极限传输功率为100MVA,高压线路长度为40km;110kV变电站3座,高低压侧主接线均采用单母分段形式,主变额定容量为50MVA;10kV馈线48条(图6以其中11条为示意),各馈线负载情况如表1所示,线路型号为JKLYJ-240,热稳定极限电流为500A,热稳定极限传输功率为8.66MVA;此外,系统中还含有母线16条,断路器42台。以变电站甲中4条10kV馈线,4条馈线F1、F2、F9、F10为中压配电系统考察对象计算负荷点可靠性指标,馈线结构如图7所示。
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以某站4条10KV馈线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馈线F1为多分段多联络结构,馈线F2为单辐射线路,馈线F9、F10为单联络线路,共有馈线段64条、配变38台、隔离开关17个、负荷点40个(LP1-LP40),每个负荷点的用户数为1户。10kV馈线负载率为表1所示。在参考相关文献基础上设置算例中元件故障参数,如表2;各负荷点峰值,如表3;以及中压馈线段长度及负荷类型。高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隔离与转带时间取0.1h,中压配电系统故障隔离与转带时间取恒定值1h。
表1 10kV馈线负载率
表1
表2 元件故障参数
表2
表3 负荷点峰值
表3
采用前文所述的基于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对上节所建算例系统中各可靠性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得到系统可靠性指标如表4所示。
表4 算例系统可靠性评估结果
表4
计算结果显示,系统年平均停电频率为1.214次/户·年,系统年平均停电持续时间为2.16h/户·年,系统平均供电可用度为99.975%,系统总电量不足为50.966MWh。
图8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系统示意图。如图8所示,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系统800包括:
配电系统分区单元,用于根据开关装置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以开关为边界将供电区域进行分区;
输变电系统分区单元,用于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将输变电系统进行分区;
遍历单元,用于:
遍历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
遍历变电站内部故障;
遍历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
根据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变电站内部故障以及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获取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系统800与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100相对应,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已经通过参考少量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正如附带的专利权利要求所限定的,除了本发明以上公开的其他的实施例等同地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通常地,在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所有术语都根据他们在技术领域的通常含义被解释,除非在其中被另外明确地定义。所有的参考“一个/所述/该[装置、组件等]”都被开放地解释为所述装置、组件等中的至少一个实例,除非另外明确地说明。这里公开的任何方法的步骤都没必要以公开的准确的顺序运行,除非明确地说明。

Claims (16)

1.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开关装置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以所述开关为边界将所述供电区域进行分区;
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将所述输变电系统进行分区;
遍历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
遍历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
遍历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
根据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所述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以及所述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获取所述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开关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以所述开关为边界将所述供电区域进行分区,包括:
根据联络开关装置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再根据故障扩散范围和恢复供电范围,以所述联络开关装置为边界将所述供电区域进行分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分区包括隔离区,所述隔离区为以开关装置为边界,将所述配电系统划分为通过至少1个所述开关装置相连接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分区包括自动隔离区,所述自动隔离区以自动开关装置或联络开关装置为边界,将所述配电系统划分为通过至少1个所述自动开关装置相连接的区域;所述自动隔离区内部不包括自动开关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分区包括手动隔离区,所述手动隔离区以自动开关装置为边界,将所述配电系统划分为通过至少1个所述自动开关装置相连接的区域;所述手动隔离区内不包括手动开关装置或自动开关装置;所述手动隔离区边界包括手动开关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所述手动隔离区边界包括自动开关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分区包括最小隔离区,所述最小隔离区包括自动隔离区或手动隔离区,所述最小隔离区内不包括自动开关装置、手动开关装置以及联络开关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所述回路分区包括母线回路分区:变电站同同一电压力等级同母线之间没有任电气联系,则分成不同的母线回路;
对于多边形的接线方式,所述母线回路包括形成多边形的所有断路器、开关装置;
对于桥形接线方式,所述母线回路包括形成桥形的所有断路器、开关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所述回路分区包括变电回路分区:变压器本体及其与各侧母线回路分界点以内的设备划分为变电回路,所述变电回路内不包括母线隔离开关装置;所述线路变压器组按变电回路统计;
对于T形接线、或多个分支中的T形接线中的一个变电回路,包括至少一侧变电站为线变组接线;
对于由单相变压器组成的三相变压器组,所述三相变压器组作为一个变电回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所述变电回路包括:每极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线板到交流场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的所有设备为一个变电回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所述变电回路包括:每单元每侧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接线板到该侧交流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的所有设备为一个变电回路。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所述变电回路包括:每极高端或低端换流变压器网侧套管顶端接线板到交流母线回路连接点之间所有设备为一个变电回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遍历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包括:
遍历包括所述输电线路、断路器、正常运行时闭合的联络线、母线,基于分区后的配电系统的简化网络拓扑图分析高压母线的故障影响模式,并采用变电站备自投动作策略进行故障恢复;调用变电站负荷削减策略,获取10kV出线的负荷削减情况。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遍历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包括:
遍历变电站内部元件故障,包括主变压器、断路器、母线等,采用变电站备自投动作策略进行故障恢复;调用变电站负荷削减策略,得到10kV出线的负荷削减情况。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遍历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包括:
遍历包括配电变压器、线路、隔离开关、断路器等,基于中压分区后的配电网简化网络拓扑图进行中压配电系统的故障影响分析。
16.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配电系统分区单元,用于根据开关装置将配电系统分成各分块供电区域,以所述开关为边界将所述供电区域进行分区;
输变电系统分区单元,用于根据输变电系统的元件组划分成回路分区,将所述输变电系统进行分区;
遍历单元,用于:
遍历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
遍历变电站内部故障;
遍历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
根据所述输变电系统元件故障、所述变电站内部故障以及所述中压配电系统元件故障,获取所述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
CN201710486988.0A 2017-06-23 2017-06-23 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071964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86988.0A CN107196414A (zh) 2017-06-23 2017-06-23 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86988.0A CN107196414A (zh) 2017-06-23 2017-06-23 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96414A true CN107196414A (zh) 2017-09-22

Family

ID=59879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86988.0A Pending CN107196414A (zh) 2017-06-23 2017-06-23 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9641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1123A (zh) * 2018-04-26 2018-09-11 福建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视化的多联络点配电网故障区段关联方法
CN111082418A (zh) * 2019-12-02 2020-04-28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配电网设备拓扑关系分析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季时宇: "高中压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万方数据》 *
张蓓: "输电系统可靠性统计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
王仲达: "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及其局部改造",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
葛少云等: "基于多层次协同分析的高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电工技术学报》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1123A (zh) * 2018-04-26 2018-09-11 福建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视化的多联络点配电网故障区段关联方法
CN108521123B (zh) * 2018-04-26 2020-02-14 福建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视化的多联络点配电网故障区段关联方法
CN111082418A (zh) * 2019-12-02 2020-04-28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配电网设备拓扑关系分析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33118B (zh) 中阻接地方式自适应投切的备自投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7872058A (zh) 一种融合线路自愈的配网一体化保护方法
CN101304170B (zh)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系统调试方法
CN102073795B (zh) 一种110kV线缆混合线路操作过电压水平预测方法
CN103855713A (zh) 配电网架接线结构
CN103023000B (zh) 电网限流装置及电网限流器和电网限流系统
CN103138390A (zh) 一种基于自愈控制的配电网故障处理方法
CN109560543A (zh) 基于主配网一体化模型的动态事故预案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0932258A (zh) 一种钻石型配电网
CN109193747B (zh) 双极柔性直流电网中性线转换开关运行方式转换方法
CN105375465A (zh) 城市中心区配电网及负荷转供方法
CN107196414A (zh) 一种基于分区化简的输变电和配电系统可靠性协同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08736476A (zh) 基于匹配识别与多智能体混合算法的电网自愈系统及方法
CN204190482U (zh) 中阻接地方式自适应投切的备自投系统
CN107453339A (zh) 一种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的稳态补能控制策略
CN106980067A (zh) 基于零序电压差动值比较的断线识别方法
CN114089122A (zh) 一种基于直流断路器结构复用的故障测距方法
CN103490408A (zh) 一种基于电网多回直流协同调制的方法
CN111224396A (zh) 一种输变配低一体电网信息综合分析系统和方法
CN108565851B (zh) 高压电网模型及其转化方法、装置
CN206452113U (zh) 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
CN105024329A (zh) 一种中压架空主干配电网建设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CN105162095B (zh) 一种配电网横向故障隔离区生成方法
CN113937768A (zh) 一种计及接线单元及输电阻塞的高压配电网转供优化方法
CN203774631U (zh) 双断路器作单母线分段的高压配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