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52113U - 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52113U
CN206452113U CN201621099358.5U CN201621099358U CN206452113U CN 206452113 U CN206452113 U CN 206452113U CN 201621099358 U CN201621099358 U CN 201621099358U CN 206452113 U CN206452113 U CN 2064521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sed loop
double
strand
interconnection
switchy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9935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钿
孙玉彤
蒋洪峰
杨昆
杨锐雄
胡军
黄珊
罗奕飞
陈勇
顾延勋
裴星宇
陈燕亮
江霖
曹健
林敏洪
甘德树
林桂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Zhuhai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Zhuhai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Zhuhai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9935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521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521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521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解决了目前现有接线结构负荷率低下,备用容量高而导致电网建设成本高以及不满足变电站母线N‑1‑1要求,容易出现大面积用户失压情况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至少三个双链闭环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每个双链闭环由若干开关站分段接线构成;双链闭环内开关站间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网的高速发展,智能配电网的应用也已全面展开。各地均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阶段,提出了适合本地区供电可靠性要求的配电网接线结构,并持续研究可靠性更高、结构更合理、经济效益更好、更适合智能配电网发展方向的配电网络结构。为满足高可靠性得要求,环网供电结构是首选,目前广泛采用的环网供配网结构方案不多,如“花瓣”型接线配电网接线结构(以下简称“花瓣”)、双链闭环接线结构。
现有接线结构,要实现失压负荷的100%转供,正常运行时每一个花瓣或闭环的负荷率只能为50%以下,另50%作为负荷自动转供的备用容量,备用容量较高,电网的建设成本高。
现有接线结构,当给花瓣或闭环提供电源的变电站1及变电站2均出现1段母线失压时,如变电站1及变电站2的第一段母线均失压时,或者是当某1座变电站的1段母线检修时,再出现另1座变电站1段母线失压时,由于左右两个花瓣或闭环均失去电源,以上两段失压母线所带的负荷将无法恢复供电,会有大面积用户失压情况出现,即不满足变电站母线N-1-1要求。
此外,有一些供电街区只能由两个变电站对其提供供电服务,也就是只能有2个电源对局部负荷进行供电,并且这些街区配电网已基本形成,如何提高这些街区的供电能力及可靠性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解决了目前现有接线结构负荷率低下,备用容量高而导致电网建设成本高以及不满足变电站母线N-1-1要求,容易出现大面积用户失压情况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包括:
至少三个双链闭环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
每个双链闭环由若干开关站分段接线构成;
双链闭环内开关站间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
优选地,所述双链闭环通过二回联络线与其它双链闭环连接。
优选地,所述双链闭环通过线路与变电站的母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开关站为单母分段接线型式,每段母线设有二回联络线。
优选地,所述开关站具体包括:
分段间隔;
第一进线间隔、第二进线间隔;
第一联络线间隔、第二联络线间隔。
优选地,所述开关站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进线间隔、所述第二进线间隔置于所述分段间隔远侧,作为连接近变电站侧的所述开关站的联络线用。
优选地,所述开关站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联络线间隔、所述第二联络线间隔置于所述分段间隔近侧,作为连接远离变电站侧的所述开关站的联络线用。
优选地,所述开关站包括:
所述每个双链闭环内,只有一个所述开关站的分段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其它所述开关站的分段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
优选地,所述开关站均配置有进线及分段备自投功能。
优选地,所述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配置有区域备自投及区域过负荷联切功能。
优选地,所述的每个开关站均配置有线路差动保护装置。
优选地,所述变电站包括22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66kV变电站和35kV变电站;
所述开关站包括110kV变电站、66kV变电站和35kV变电站。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多个本实施例提及的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结构。
优选地,所述多个接线结构组合连接形成网络型接线模型供电系统。
优选地,所述多个接线结构组合连接形成雪花型接线模型供电系统。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包括:至少三个双链闭环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每个双链闭环由若干开关站分段接线构成;双链闭环内开关站间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至少三个双链闭环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解决了目前现有接线结构负荷率低下,备用容量高而导致电网建设成本高以及不满足变电站母线N-1-1要求,容易出现大面积用户失压情况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基本单元示意图;
图2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转供后负荷电流方向示意图;
图3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基本单元示意图
图4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开关站间隔布置示意图。
图5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开关站间隔正常运行时负荷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6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闭环内联络详细接线示意图。
图7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220kV变电站1母线失压负荷均分转供后实际运行示意图。
图8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变电站1的母线失压后变电站2的母线再失压后区域备自动作及负荷转供示意图。
图9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N个基本单元的联合体。
图10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初期街区“网格”化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11至图12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街区“网格”化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13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五角“雪花”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14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八角“雪花”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15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基本单元示意图。
图16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变电站1的母线失压后,区域备自投动作及负荷转供示意图。
图17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每个闭环内开关站为4个的示意图。
图18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开关站间隔示意图。
图19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开关站间隔正常运行时负荷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20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闭环内联络详细接线位置。
图21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220kV变电站1的1母失压负荷均分转供后实际运行示意图。
图22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220kV变电站1和2的1母失压负荷均分转供后实际运行示意图。
图23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220kV变电站1和2的1母及变电站1另一母线再失压负荷均分转供后实际运行示意图。
图24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适合岛屿或中间是山地或景区等特殊街区“网格”化接线模型示意图。
图25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多基本接线单元组合示意图。
图26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初期街区网格化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27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初期五角雪花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28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五角雪花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29为双电源双链多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多基本接线单元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解决了目前现有接线结构负荷率低下,备用容量高而导致电网建设成本高以及不满足变电站母线N-1-1要求,容易出现大面积用户失压情况的问题。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至少三个双链闭环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
每个双链闭环由若干开关站分段接线构成;
双链闭环内开关站间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
进一步地,双链闭环通过2回联络线与其它双链闭环连接。
进一步地,双链闭环通过线路与变电站的母线连接。
进一步地,开关站为单母分段接线型式,每段母线设有2回联络线。
优选地,开关站具体包括:
分段间隔;
第一进线间隔、第二进线间隔;
第一联络线间隔、第二联络线间隔。
进一步地,开关站具体包括:
第一进线间隔、第二进线间隔置于分段间隔远侧,作为连接近变电站侧的开关站的联络线用。
进一步地,开关站具体包括:
第一联络线间隔、第二联络线间隔置于分段间隔近侧,作为连接远离变电站侧的开关站的联络线用。
进一步地,开关站包括:
每个双链闭环内,只有一个开关站的分段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其它开关站的分段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
进一步地,开关站均配置有进线及分段备自投功能。
进一步地,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配置有区域备自投及区域过负荷联切功能。
进一步地,变电站包括22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66kV变电站和35kV变电站,开关站包括110kV变电站、66kV变电站和35kV变电站。
进一步地,供电系统包括多个上述的接线结构。
进一步地,多个接线结构组合连接形成“网络”化接线模型供电系统。
进一步地,多个接线结构组合连接形成“雪花”接线模型供电系统。
进一步地,开关站联络线路均配置有线路差动保护装置功能。
该种接线结构开关站接线型式要求:每个开关站为单母分段接线型式,每段母线设有2回联络线。
为方便与原有配网闭环接线模式比较,按照每个闭环内共有3个开关站的规模设计接线方案。图中实心表示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空心表示处于分闸状态的断路器,以下图示表示方法相同。(注:这里的220kV变电站也可以是110kV或66kV或35kV等,以下同。)
在该种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基本单元中,实际上是由同一个变电站同一段母线上的两回出线,经若干个单母分段接线形式的开关站形成一个闭环接线,通过3回联络线将3个闭环相互连接,即每个闭环有2回联络线分别与其它闭环连接。
该种接线结构中每个闭环内有一个开关站分段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其它开关站的分段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每个开关站的两段母线均在同一个闭环内;每回闭环间联络线路有一个断路器在分闸状态。图1及图2所示每个开关站为单母分段接线形式,每个闭环内有3个开关站,共计6段母线,正常运行时每个闭环内有6回联络线路在运行状态。
当供电片区只有2个电源点时,先按规划位置按照现有双链闭环接线结构进行建设,只是要预留好将来接口接入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接线结构中的闭环3接入位置即可,以便于第3的电源点建设好后,将双链闭环接线结构改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接线结构。改接的过程中不需要解开运行中的闭环,用户不需要停电。
采用这种双链三闭环负荷均分接线结构后,如出现某一个双链闭环失去电源,可经联络线将全部负荷分别转移至另两个双链闭环来供电,但负荷的自动转供也是由区域备自投功能来实现的。如图2所示,当220kV变电站1母线电源失去后,区域备自投动作先跳开本闭环内变电站1侧断路器及开关站3的分段断路器,确认跳开后分别合上与不失压闭环2及闭环3间联络线的备用断路器(注:详见图中标注断路器),实现失压负荷均分转供,转供负荷方向如图2箭头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人为控制或区域备自投动作后有2回备用联络线路投入进行负荷转供,分别将失压闭环1内的开关站1、开关站2及开关站3的1半负荷转由闭环2提供,另一半负荷转由闭环3提供。可以看出此时每个不失压闭环增加的负荷容量与现有接线结构比降低了50%。
由图2还可以看出,正常运行时每个闭环内带有开关站的6段母线负荷运行,当其中1个闭环失去电源后需要相邻闭环需要再承担该闭环的3段母线负荷,假设开关站的每段母线所带负荷容量相同,则每个闭环正常运行时的负荷率为:6÷(3+6)=6÷9=66.7%,即采用本发明接线结构正常运行时每一个闭环的负荷率可以提高到66.7%,另33.3%作为负荷自动转供的备用容量。与现有花瓣结构及双链闭环接线结构相比备用容量明显降低。同时闭环间有3回联络线路,备用手段也有所提高,对联络线依赖度有所降低。
当现有接线结构出现开关站负荷容量超预期增加、备用容量不足时,可将其改造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接线结构。这样在不增加原有导线及设备额定输送容量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每个闭环的备用容量,就能满足一定量值超预期增加的供电负荷容量,同时对原有的接线方式改变也较小,方便实施。
由于每一个闭环正常运行时带负荷能力提高到66.7%,在每个开关站设计供电容量不变的前提下,每个闭环内的开关站数量可以由3座增加到4座(可根据需要确定),如图3所示。改进后的接线结构接入开关站的数量增加了33.3%,也就是节约了33.3%的配电出线间隔数量,极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降低了配电网建设的投资,经济效益明显,负荷均分模式值得全网推广。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闭环内增加了开关站数量后的接线结构正常运行时每个闭环均带8段母线负荷运行;当某一个闭环失去电源,区域备自投装置后,每个带电闭环增加了4段母线的负荷,此时与现有双链闭环接线模式相同,有电源的每个闭环均共带12段母线负荷运行。该种接线结构下需要的备用容量为:4÷12=33.3%。
表1:现双链闭环接线结构与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接线结构接入开关站数量比较结果: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接线结构节约33.3%供电间隔。
比较结果:本发明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接线结构优点明显。
参考图2及图3可看出,正常运行及负荷转供时,该接线模式均会有负荷电流穿越开关站母线,这点与现有接线结构相同,为了限制负荷电流穿越开关站母线带来的损耗需采取以下接点结构措施。
参考图4,限制每座开关站联络线间隔的物理位置,使联络线与分段间隔相邻布置,并要求距分段间隔近的2个联络线间隔作为连接远离变电站侧开关站的联络线用,距分段间隔相对远的2个进线间隔作为连接近变电站侧开关站的联络线用。这样可以保证正常运行时,负荷电流在母线上向两侧流动(一侧是穿越电流、一侧是本开关站出现负荷电流),已达到限制负荷电流的流向、降低开关站母线损耗的目的。如图5所示,电流A1为电流A1-1及A1-2之和,负荷电流在母线上被有效分流,达到了降低损耗的目的。
按照以上限制方式可以形成图6所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闭环内联络详细接线示意图。
参考图7、图8,根据前述220kV变电站1母线失压负荷均分转供后实际运行,可以看出闭环1的负荷由闭环2及闭环3均分转供,此时,如再出现变电站2母线失压,闭环3依然可以实现负荷的自动转供。
该种接线结构在前述220kV变电站1母线失压负荷均分转供后,当再出现变电站2母线失压时,区域备自投动作先跳开闭环2变电站2侧断路器,确认跳开后再跳开开关站4与开关站3间的联络线断路器,确认跳开后再分别合上开关站3的分段断路器及开关站7与开关站4间的联络线断路器(注:详见图中标注断路器),实现负荷均分转供,转供负荷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此时,如出现过负荷情况,则区域过负荷联切将切除部分次要负荷,以保证重要负荷的可靠供电。对于重要负荷供电的闭环供电单元,可以限制正常运行时每个闭环内供电负荷率,以满足母线N-1-1时负荷转供能力要求。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双链三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正常运行时每个闭环带负荷能力可以提高到66.7%,接入开关站的数量可以增加33.3%,也就是节约了33.3%的配电出线间隔数量,极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降低了配电网建设的投资,经济效益明显,值得全网推广。
该种接线模式能够在电源N-1-1时应然具有负荷转供能力,可以有效提高负荷的供电可靠性。
该种接线模式特别适用于,当原有双链闭环接线单元负荷超预期增加的改造项目,将其改造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接线模式,将原有闭环的带负荷能力从50%提高到66.7%,这样对原有的接线方式改变也较小,方便实施。
该种接线模式也特别适用于,当原有双链闭环接线单元负荷可靠性要求提高,需要满足电源N-1-1要求时的改造项目,将其改造为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接线模式,为重要负荷提供三电源互为备用的高可靠性供电手段,这样对原有的接线方式改变也较小,方便实施。
本发明方案提出了开关站联络线断路器布置及应用原则,确定了联络线断路器与分段断路器的位置关系,正常运行时可以有效控制负荷电流在母线上流动方向,即向两侧流动,达到了降低损耗的目的,统一了开关站接线标准。
本发明提出了双链三闭环互联负荷均分接线模式,提出了该种接线模式满足不同建设规模、不同建设阶段、不同街区物理态势的街区“网格”型及“雪花”型接线方法及模型,包含适合不同街区及山地等实际情况的接线方法及模型。接线模型丰富,这里不能穷举。
本发明提出了将双链闭环接线结构逐步改造为本接线结构的方法。并且改造过程不会断开运行中的闭环,改造过程的可靠性较高
本发明提出接线结构适用配电网的电压等级如下:110kV、66kV、35kV、20kV、10kV以及6kV。其中开关站也可以是对应电压等级的变电站。
参考图9至图14及24图,以该种接线结构单元为基础实现站点总体布置与规划研究:
该种接线结构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按照产业结构、负荷特性、城市发展规划、街区地理环境、负荷容量规划、供电半径等要求进行合理的电源布点及网架结构构建,可预先规划好配电网整体结构与布局。按照近期、终期远期,根据本接线模型的特点对变电站、开关站预先进行合理选址选线,从规划开始按照分层、分布的原则进行布点及网规划。
以上是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双链三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以下将对一种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进行阐述。
一种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
开关站接线型式:每个开关站为单母分段接线型式,每段母线设有2回联络线。
为方便与原有配网闭环接线结构比较,按照每个闭环内共有3个开关站的规模设计接线方案。图中实心表示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空心表示处于分闸状态的断路器,以下图示表示方法相同。
参阅图15,该种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连接模式,垂直方向表示的是与变电站1连接的有2个闭环,且每个闭环连接至同一母线的2回出线,即闭环1接1母、闭环2接2母;水平方向表示的是与变电站2连接的有2个闭环,且每个闭环连接至同一母线的2回出线,即闭环3接1母、闭环4接2母。正常运行时,每个闭环经2回联络线与相邻的2个闭环(接于另一个变电站不同母线的2个闭环)连接。
每个闭环内有一个开关站分段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其它开关站的分段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每个开关站的两段母线均在同一个闭环内;每回闭环间联络线路有一个断路器在分闸状态。图15所示每个开关站为单母分段接线形式,每个闭环内有3个开关站,共计6段母线,正常运行时每个闭环内有6回联络线路在运行状态。每个开关站均设有分段或进线备自投功能,一个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单元设有一套区域备自投及一套区域过负荷联切装置。当供电片区只有2个电源点时,先按规划位置按照现有双链闭环接线结构进行建设,只是要预留好将来接口接入位置即可,以便于将双链闭环接线结构改为在该种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改接的过程中不需要解开运行中的闭环,用户不需要停电。
参阅图16,采用这种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后,如出现某一个双链闭环失去电源,可经联络线将全部负荷分别转移至对侧变电站两个双链闭环来供电,但要实现负荷自动转供,也需要依赖于网络进行区域判断,即需要区域备自投功能来实现。当220kV变电站1的1母线电源失去后,区域备自投动作先跳开本闭环内变电站1侧断路器及开关站3的分段断路器,确认跳开后分别合上与对侧变电站相连的开关站9侧及开关站3侧不失压闭环间联络线的断路器(注:详见图中标注断路器),实现负荷均分转供,转供负荷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人为控制或区域备自投动作后有2回备用联络线路投入进行负荷转供,分别将失压闭环1内的开关站1、开关站2、及开关站3的1半负荷转由闭环2提供,另一半负荷转由闭环4提供。可以看出此时每个不失压闭环增加的负荷容量与现有接线结构比降低了50%。
参阅图16还可以看出,正常运行时每个闭环内带有开关站的6段母线负荷运行,当其中1个闭环失去电源后相邻闭环需要再承担该闭环的3段母线负荷,假设开关站的每段母线所带负荷容量相同,则每个闭环正常运行时的负荷率为:6÷(3+6)=6÷9=66.7%,即采用本发明接线结构正常运行时每一个闭环的负荷率可以提高到66.7%,另33.3%作为负荷自动转供的备用容量。与现有接线结构相比备用容量明显降低,闭环间有4回联络线路,备用手段有所提高,对联络线依赖度有所降低。
当现有接线结构出现开关站负荷容量超预期增加备用容量不足时,可将其改造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这样在不增加原有导线及设备额定输送容量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每个闭环的备用容量,就能满足一定量值超预期增加的负荷容量,改动小,方便实施,原设备及导线可以全部得到利用,不会出现浪费及重复建设现象。
由于每一个闭环正常运行时带负荷能力提高到66.7%,在每个开关站设计供电容量不变的前提下,每个闭环内的开关站数量可以由3座增加到4座(可根据需要确定),如上图所示。改进后的接线结构接入开关站的数量增加了33.3%,也就是节约了33.3%的配电出线间隔数量,极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降低了配电网建设的投资,经济效益明显,负荷均分模式值得全网推广。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闭环内增加了开关站数量后的接线结构正常运行时每个闭环均带8段母线负荷运行;当某一个闭环失去电源,区域备自投装置后,相邻对侧变电站的两个带电闭环增加了4段母线的负荷,此时与现有双链闭环接线结构相同,对侧变电站的两个有电源的每个闭环均共带12段母线负荷运行。该种接线结构下需要的备用容量为:4÷12=33.3%。
表2:现双链闭环接线结构与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接入开关站数量比较结果:
比较结果:本发明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优点明显。
参阅图16及图17可以看出,正常运行及负荷转供时,该接线结构均会有负荷电流穿越开关站母线,这点与现有接线结构相同,为了限制负荷电流穿越开关站母线带来的损耗需采取以下接点结构措施。
参阅图18,限制每座开关站联络线间隔的物理位置,使联络线与分段间隔相邻布置,并要求距分段间隔近的2个联络线间隔作为连接远离变电站侧开关站的联络线用,距分段间隔相对远的2个进线间隔作为连接近变电站侧开关站的联络线用。这样可以保证正常运行时,负荷电流在母线上向两侧流动(一侧是穿越电流、一侧是本开关站出现负荷电流),已达到限制负荷电流的流向、降低开关站母线损耗的目的。参阅图19,电流A1为电流A1-1及A1-2之和,负荷电流在母线上被有效分流,达到了降低损耗的目的。
按照以上限制方式可以形成图20所示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负荷均分配电网接线结构闭环内联络详细接线示意图。
参阅图21,前述220kV变电站1的1母失压负荷均分转供后实际运行示意图,可以看出闭环1的负荷由闭环2及闭环4均分转供,此时,如再出现变电站2的1段母线失压,闭环3与闭环4依然具有负荷转供能力。如图22所示。
该种接线结构在21图所示运行方式下,当再出现变电站2的1母失压时,区域备自投动作先跳开本失压闭环2内变电站2侧断路器,确认跳开后再跳开开关站9与开关站4间的联络线断路器,确认跳开后再分别合上开关站1至开关站4的分段断路器及开关站8与开关站7间的联络线断路器(注:详见图中标注断路器),实现失压负荷由闭环3及闭环4均分转供,转供负荷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此时,如出现过负荷情况,则区域过负荷联切将切除部分次要负荷,以保证重要负荷的可靠供电。对于重要负荷供电的闭环供电单元,可以限制正常运行时每个闭环内供电负荷率,以满足母线N-1-1时负荷转供能力要求。
图21为前述220kV变电站1的1母失压负荷均分转供后实际运行示意图,可以看出闭环1的负荷由闭环2及闭环4均分转供,此时,如再出现变电站1另一段母线失压,闭环2与闭环4依然具有负荷转供能力。如图23所示,即该种接线结构此时当再出现变电站1的2母失压时,区域备自投动作先跳开本失压闭环3内变电站1侧断路器及开关站8分段断路器,确认跳开后再分别合上开关站8与开关站9间的联络线断路器及开关站13与开关站8间的联络线断路器(注:详见图中标注断路器),实现负荷由闭环2及闭环4均分转供,转供负荷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此时,如出现过负荷情况,则区域过负荷联切将切除部分次要负荷,以保证重要负荷的可靠供电。对于重要负荷供电的闭环供电单元,可以限制正常运行时每个闭环内供电负荷率,以满足母线N-1-1时负荷转供能力要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本发明提出的配电网接线结构,成功解决了当某座变电站的1段母线失压或检修后,再出现本变电站的另一段母线失压或另1座变电站其中1段母线失压时,均可以将失压母线所带负荷自动转供,即均满足母线N-1-1时具有负荷转供能力的要求。本接线结构特别对重要负荷恢复供电提供了技术保障,并且不会出现大面积用户失压情况。
参考图26至图28,以该种接线结构单元为基础实现站点总体布置与规划研究:
该种接线结构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按照产业结构、负荷特性、城市发展规划、街区地理环境、负荷容量规划、供电半径等要求进行合理的电源布点及网架结构构建,可预先规划好配电网整体结构与布局。按照近期、终期远期,根据本接线模型的特点对变电站、开关站预先进行合理选址选线,从规划开始按照分层、分布的原则进行布点及网规划。
以上是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图29所示为一种双电源双链多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其原理与前述一种双电源双链四闭环三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相似,这里不再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包括:至少三个双链闭环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每个双链闭环由若干开关站分段接线构成;双链闭环内开关站间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至少三个双链闭环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解决了目前现有接线结构负荷率低下,备用容量高而导致电网建设成本高以及不满足变电站母线N-1-1要求,容易出现大面积用户失压情况的问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三个双链闭环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
每个双链闭环由若干开关站分段接线构成;
双链闭环内开关站间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链闭环通过二回联络线与其它双链闭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链闭环通过线路与变电站的母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站为单母分段接线型式,每段母线设有二回联络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站具体包括:
分段间隔;
第一进线间隔、第二进线间隔;
第一联络线间隔、第二联络线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站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进线间隔、所述第二进线间隔置于所述分段间隔远侧,作为连接近变电站侧的所述开关站的联络线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站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联络线间隔、所述第二联络线间隔置于所述分段间隔近侧,作为连接远离变电站侧的所述开关站的联络线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站包括:
所述每个双链闭环内,只有一个所述开关站的分段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其它所述开关站的分段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站均配置有进线及分段备自投功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配置有区域备自投及区域过负荷联切功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开关站均配置有线路差动保护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电站包括22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66kV变电站和35kV变电站;
所述开关站包括110kV变电站、66kV变电站和35kV变电站。
13.一种基于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于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接线结构组合连接形成网络型接线模型供电系统。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于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接线结构组合连接形成雪花型接线模型供电系统。
CN201621099358.5U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 Active CN2064521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99358.5U CN206452113U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99358.5U CN206452113U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52113U true CN206452113U (zh) 2017-08-29

Family

ID=59661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99358.5U Active CN206452113U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5211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2909A (zh) * 2017-10-08 2017-12-19 浙江大学 一种分布式有源配电网拓扑
CN110932395A (zh) * 2019-11-25 2020-03-27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低压智能备自投的通信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2909A (zh) * 2017-10-08 2017-12-19 浙江大学 一种分布式有源配电网拓扑
CN110932395A (zh) * 2019-11-25 2020-03-27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低压智能备自投的通信系统
CN110932395B (zh) * 2019-11-25 2023-09-15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低压智能备自投的通信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84808B (zh) 一种多闭环的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供电系统
CN107612051A (zh) 一种基于双冗余电力电子变压器的交直流混合系统
CN109193661A (zh) 一种基于多端柔性互联技术的交直流混合优质配电系统
CN107134770B (zh) 一种主配荷协同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
CN103855713A (zh) 配电网架接线结构
CN109687496B (zh) 一种交直流混联柔性配电网可靠性计算方法
CN207819562U (zh) 一种环网快速解列保护装置
CN106099917B (zh) 一种变电站负荷转供方案快速确定的方法
CN105846422B (zh) 一种大容量电网短路电流控制措施优化配置方法
CN206452113U (zh) 一种双链多闭环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其供电系统
CN104348158A (zh) 地县一体化自动电压控制中协调控制区的自动生成方法
CN109787224A (zh) 一种防止连锁过载的地区电网负荷转供策略生成方法
CN105375465A (zh) 城市中心区配电网及负荷转供方法
CN109193747A (zh) 双极柔性直流电网中性线转换开关配置系统及转换方法
CN104578065B (zh) 配电智能采集投切装置的合环控制方法
CN206041492U (zh) 一种双闭环或多闭环的互联配电网接线结构及供电系统
CN204835226U (zh) 一个半断路器接线配成两个完整串的线路布置结构
CN102208811B (zh) 含微网的配电网络的接线结构
CN105024329B (zh) 一种中压架空主干配电网建设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CN103944166B (zh) 基于单一变电站供电方式集的地区电网重构方法
CN105576811A (zh) 采用四回一组交叉联络接线的配电网
CN109193638A (zh) 一种基于路径搜索算法的配电网灾后供电恢复方法
CN108879698A (zh) 一种包含四端口柔性开关的中压配电网双环拓扑结构
CN106451462A (zh) 一种配电网变电站转供能力提升方法
CN207853185U (zh) 变电站母兼旁系统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