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84047A - 勺筷 - Google Patents
勺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84047A CN107184047A CN201710484956.7A CN201710484956A CN107184047A CN 107184047 A CN107184047 A CN 107184047A CN 201710484956 A CN201710484956 A CN 201710484956A CN 107184047 A CN107184047 A CN 1071840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opsticks
- concave arc
- inner concave
- arc surface
- bare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21/00—Table-ware
- A47G21/10—Sugar tongs; Asparagus tongs; Other food tongs
- A47G21/103—Chop-sticks
Landscapes
- Table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勺筷,包括筷子本体和阻挡部,筷子本体具有握持端和夹持端,所述夹持端的侧面设有环绕所述筷子本体的轴线一圈的内凹弧面,所述内凹弧面自所述夹持端的底面向所述握持端的方向延伸,两所述勺筷的内凹弧面相对形成钳形空间;阻挡部一体化设于所述夹持端的底面,两所述勺筷的阻挡部相对形成接触面。本发明的勺筷以任意角度任意方向抓握就可形成钳形空间和接触面,来夹取任意硬度任意形态的食物,防止食物滑落,且在夹取过程中保持食物的完整,避免食物破碎。本发明突破传统的筷子结构,将筷子的功能与勺子的功能集合为一体,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餐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勺筷。
背景技术
传统的筷子为长条形状,具有上端握持端和下端夹持端,一般上端握持端较粗,下端夹持端较细。下端形状多为圆柱形,两支筷子放在一起,其下端的接触方式是两个圆弧面之间的点接触。食物夹取在两个筷子的下端之间。如果食物是软体的例如饭菜,则软体食物与筷子下端的圆弧面之间形成面接触,通过两支筷子用力可将软体食物夹住取用。
如果食物是硬质的例如花生,因为花生与筷子皆为硬体,故其与筷子下端的圆弧面之间的接触方式是点接触,而不像軟体食物可以是一片接触面。当用力夹取的时候,软体的食物平均表面受力的程度与其受力的面积成反比,因此软体食物可以不受损伤而顺利地夹起来。对于硬质的花生,它与筷子的接触面是一个很小的点。因此花生的接触面平均受力的程度远远大于软体食物接触面的受力程度。由于花生非常坚固,因此花生的接触面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而不破碎。但是因为花生与筷子下端为点接触,夹取花生时还要考虑防滑问题。
如果食物又滑又容易破碎,例如软豆腐,使用筷子去夹取这些食物极其不易。这是因为筷子是用左右横向的力量来固定食物将之夹起来。对于软豆腐这些食物,稍一用力就会将其夹碎。此时使用勺子可以轻易地把它盛起来。但是在进餐过程中频繁切换筷子和勺子会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
为了有效防滑,现有设计中在筷子的下端开设一圈圈横向的狭窄的凹槽作为防滑纹,帮助增大与食物之间的摩擦。这对于硬质食物的夹取有所帮助,然而对于软豆腐之类易滑易碎食物仍然不能很好地夹取。
现有技术中也有一种设计是在筷子的下端挖出一个凹槽,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1092220.7)揭示,筷子本体下端设置有便于夹豆子的半圆形缺口。但是这种筷子在使用时需要对准角度,将两支筷子的凹槽对齐才能用来夹取食物,给使用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勺筷,手握本发明的勺筷的任意部位,其夹持端均可以形成钳形空间,不需要特定方向,可用于夹取任意硬度任意形态的食物,防止食物滑落,且在夹取过程中保持食物的完整,避免食物破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勺筷,包括:
筷子本体,所述筷子本体具有握持端和夹持端,所述夹持端的侧面设有环绕所述筷子本体的轴线一圈的内凹弧面,所述内凹弧面自所述夹持端的底面向所述握持端的方向延伸,两所述勺筷的内凹弧面相对形成钳形空间;
阻挡部,一体化设于所述夹持端的底面,两所述勺筷的阻挡部相对形成接触面。
优选地,所述内凹弧面为整片弧面环绕所述夹持端的侧面,或者
所述内凹弧面包括复数个子凹弧面环绕所述夹持端分布;
其中,所述子凹弧面为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
优选地,所述内凹弧面的深度中心位于所述内凹弧面的两端部之间,所述内凹弧面的深度由深度中心向两端部均匀或非均匀变浅;或者
所述内凹弧面的深度中心靠近所述内凹弧面的第一端部,所述内凹弧面的深度由第一端部向第二端部均匀或非均匀变浅。
优选地,所述内凹弧面的表面设有多圈环状分隔条,所述环状分隔条为整环或半环,两所述环状分隔条之间距离至少1㎜。
优选地,所述内凹弧面的表面设有绕所述筷子本体的轴线延伸的螺旋状分隔条,所述螺旋状分隔条在所述内凹弧面的表面连续或中断间隔分布。
优选地,所述内凹弧面的表面设有沿所述筷子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防滑波纹。
优选地,所述内凹弧面上设有沿所述筷子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阻挡条,所述阻挡条将所述内凹弧面划分成若干内凹勺面,且所述阻挡条的高度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内凹弧面的深度。
优选地,所述握持端的形状为圆柱,所述阻挡条均匀间隔分布于所述内凹弧面;或者所述握持端的形状为棱柱,所述阻挡条和所述握持端的侧边对应分布于所述内凹弧面。
优选地,所述内凹弧面的表面设有凸点或凹洞,所述凸点或凹洞为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
优选地,所述阻挡部的截面直径小于、等于或大于所述筷子本体的截面直径。
优选地,所述握持端与所述夹持端之间可拆卸连接。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勺筷通过环绕筷子本体的轴线一圈的内凹弧面形成钳形空间,通过阻挡部形成接触面,从而实现勺筷夹取任意硬度任意形态的食物的功能。当利用本发明的勺筷夹取食物时,以任意角度任意方向抓握握持端,就可在夹持端形成钳形空间和接触面,将原来仅依靠X轴方向将食物夹住的力分散到Y轴和Z轴方向,通过三个方向均匀施力夹取食物并防止食物破碎。同时,内凹弧面增大与食物的接触面积,更进一步地降低接触面的平均受力程度。这样,不仅可轻松地将食物固定防止滑落,还因为降低了食物单个受力点的受力程度,因此在夹取时能保持食物的完整度,避免食物破碎,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勺筷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两个勺筷相对形成钳形空间和接触面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两个勺筷所形成的钳形空间在夹取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勺筷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两个勺筷相对形成钳形空间和接触面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勺筷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勺筷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表面设置环状分隔条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表面设置螺旋状分隔条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表面设置波纹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表面设置凸点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表面设置圆形凹洞的示意图;
图13是内凹弧面表面设置圆形凹洞的平面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表面设置方形凹洞的示意图;
图15是内凹弧面表面设置方形凹洞的平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勺筷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勺筷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所示的勺筷握持端与夹持端可拆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所示的勺筷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0~图22为图19所示的勺筷在内凹弧面增设不同高度的阻挡条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也可以实践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某些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勺筷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两个勺筷相对形成钳形空间和接触面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勺筷包括长条状的筷子本体,该筷子本体具有握持端11和夹持端12,从握持端11向夹持端12逐渐变细。使用时,握持端11用于手持,夹持端12用于夹取。握持端11可以成形为长条的柱状,例如圆柱或四棱柱,其粗细可以沿顶面向与夹持端12连接的方向逐渐变细。夹持端12的侧面设有环绕筷子本体的轴线10一圈的内凹弧面13,该内凹弧面13自夹持端12的底面向握持端11的方向延伸。在使用时,两个筷子本体的内凹弧面13相对形成用于夹取的钳形空间130。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在筷子本体的夹持端12侧面设置的内凹弧面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整片弧面,也可以是包括复数个子凹弧面环绕夹持端12分布;当包括复数个子凹弧面时,子凹弧面可以为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在下文中,为描述方便,图1~图15以及图18~图21所示的实施例以内凹弧面为整片弧面为例进行阐述,而图16和图17以内凹弧面包括复数个子凹弧面为例进行阐述。
进一步的,在夹持端12的底面一体化设有阻挡部14,阻挡部14的截面形状与筷子本体的握持端11的截面形状匹配。例如,若握持端1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也即握持端11为圆柱形,则阻挡部14也为圆柱形;若握持端11的截面形状为方形,也即握持端11为四棱柱,阻挡部14可为四棱柱或圆柱形。或者,阻挡部14也可以是一个圆球状的结构。这样,两个勺筷随意平行握取,即可形成用于夹取的钳形空间130和接触面140。也就是说,因为本发明勺筷的内凹弧面13环绕筷子本体的轴线10一圈设置,且阻挡部14的形状与握持端11的形状匹配,当使用本发明的勺筷时,成任意角度握持在握持端11的任意位置,两个勺筷之间均能形成钳形空间130和接触面140,省去了刻意找握持位置和角度而带来的不便。
另外,阻挡部14可以强化夹持端12的底面,使得夹持端12的底面更加坚固不易损坏。因设置了阻挡部14,两个勺筷相对时阻挡部14形成面接触,而不是夹持端12的底面之间的点接触,这样有利于保护夹持端12的底面不易损坏。
图3为图2所示的两个勺筷所形成的钳形空间130在夹取时的原理示意图。利用本发明的勺筷夹取食物时,对于块状食物,例如坚硬的花生、豆类,或者软滑的豆腐等食物,可以利用内凹弧面13形成的钳形空间130夹取;对于片状的茎叶、丝条状食物,或者其余方便夹取不会因施力过大造成破碎的食物,可利用阻挡部14形成的接触面140夹取。当食物2被夹在由两个内凹弧面13形成的钳形空间130中时,如图3所示,内凹弧面13与食物2形成多片接触面,每片接触面中包含无数个接触点,每个接触点分摊了食物2被内凹弧面13夹住时的受力,多个接触点共同作用帮助固定食物2。具体的,食物2会受到图示X轴,即图示左右方向的力,X轴方向的力主要帮助夹住食物2。同时,食物2会受到图示Y轴,即图示上下方向的力,Y轴方向的力帮助固定食物2,防止滑落。另外,食物2还会受到图示Z轴,即与X轴和Y轴所形成的平面相垂直的前后深度方向的力,Z轴方向的力帮助进一步固定食物2。通过三个方向,即X轴、Y轴和Z轴方向的力共同作用,夹住食物2防止掉落,而且减小单个方向施力导致食物2破损的风险。这样,利用本实施例的勺筷夹取食物2时,将原来仅依靠X轴方向将食物2夹住的力分散到Y轴和Z轴方向,通过三个方向均匀施力夹取食物2,防滑的同时防止破碎。
因此,夹取花生或软豆腐等易滑易碎的块状食物时,将其固定在钳形空间130中,通过X轴、Y轴和Z轴三个方向共同施力将块状食物固定。夹取菜叶等茎叶类食物时,可直接使用接触面140,主要依靠X轴方向施力即可夹取。另外,阻挡部14形成的接触面140进一步阻挡和防止位于钳形空间130中的食物2滑落,通过钳形空间130和接触面140的共同作用,稳稳地将食物2夹取固定在两勺筷之间。本实施例给勺筷的使用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性。
需注意,本实施例所定义的“X轴”、“Y轴”和“Z轴”均是基于图纸所示的方向,而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内凹弧面13的深度中心(线A-A处)靠近内凹弧面13与阻挡部14连接的一端部,且内凹弧面13的深度由深度中心向两端部非均匀变浅。也就是说,内凹弧面13的深度靠近夹持端12的底面一端较大,两个内凹弧面13相对形成类似“水滴形”的钳形空间130。当利用“水滴形”的钳形空间130夹取食物时,由于“水滴形”的钳形空间130的下端部容置空间较大,从而将食物夹取在“水滴形”的钳形空间130的下端部。可实现类似于“盛取”的功能,从而施加很小的力就可固定食物,防止食物滑落和破碎。
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凹弧面13的深度中心也可以位于内凹弧面13的两端部之间,且内凹弧面13的深度可以由深度中心向两端部均匀变浅。例如,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勺筷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两个勺筷相对形成钳形空间和接触面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勺筷包括握持端11和夹持端12,以及设置在夹持端12的底面的阻挡部14。在夹持端12的侧面,围绕勺筷的轴线10一圈设置内凹弧面13,该内凹弧面13的深度中心位于内凹弧面13的两端部之间(线B-B处),且内凹弧面13的深度由深度中心向两端部均匀变浅。采用这种勺筷相对形成的钳形空间如图5所示,是一个深度由中间向两端均匀变化的空间。这样两个勺筷相对时,形成的钳形空间130在中间部位深度最深,可将例如花生、豆腐等块状食物夹取在钳形空间130的中间部位,即实现稳当夹取食物,又因分散受力保持食物完整性。其余茎叶状等食物可由钳形空间130或阻挡部14形成的接触面140夹取。
当然,内凹弧面13还可以有其他变型方式,例如由靠近握持端11的端部向靠近阻挡部14的端部逐渐变深,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阻挡部14的截面直径可以超出筷子本体的截面直径。参照图6所示,阻挡部14在垂直方向上超出握持端11的范围,这样在筷子本体的夹持端12形成的内凹弧面可以具有更深的深度,帮助夹取大颗粒的块状食物。当用图6所示的勺筷夹取食物时,因夹持端12的侧面形成的内凹弧面13足够深,使得食物可以直接被“盛取”在内凹弧面13中,实现更加稳妥地夹取大颗粒块状食物。当然,为方便使用,阻挡部14的截面直径一般设计为小于筷子本体的截面直径,使得整个勺筷从握持端11到夹持端12呈现逐渐变细的结构,符合常规的使用习惯。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勺筷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内凹弧面13可以设置为不规则的形状,两个勺筷的不规则的内凹弧面13相对形成深度非均匀变化的不规则的钳形空间,也能够帮助固定食物并防止食物破碎。
在内凹弧面13的表面,还可设置凸条或凹洞等结构以增大内凹弧面13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并丰富不同设计的内凹弧面13的选择和使用。下面结合图8~图14阐述内凹弧面13表面的凸条或凹洞等结构的不同设计。需注意,图8~图14所示的内凹弧面13可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款内凹弧面,此处以在图1所示的内凹弧面13上增设凸条或凹洞等结构为例展开阐述。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13表面设置环状分隔条131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内凹弧面13的表面设有多圈环状分隔条131,环状分隔条131可以围绕内凹弧面13一圈设置,也即设置为整环结构,环状分隔条131也可以部分围绕内凹弧面13设置,例如设置为半环结构。当然,此处所述的“半环结构”并不局限于整环结构的一半,而应当理解为包括整环结构的任意局部区域。为保证两环状分隔条131之间的内凹弧面13相对形成钳形空间,两环状分隔条131之间的距离L至少1㎜。这样,当两个勺筷相对时,其内凹弧面13被环状分隔条131分隔后可以形成数个钳形空间。于实际生产时,为生产方便和确保两个内凹弧面13之间形成数个钳形空间,可将环状分隔条131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大于1㎜。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13表面设置螺旋状分隔条132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内凹弧面13的表面设有绕筷子本体的轴线10延伸的螺旋状分隔条132,螺旋状分隔条132在内凹弧面13的表面可以连续或中断间隔分布。连续分布时,螺旋状分隔条132为单一的或多条连续螺旋分隔条,中断间隔分布时,螺旋状分隔条132可视为包括多个断开的螺旋分隔条。螺旋状分隔条132的螺旋之间的距离也优选地大于1㎜,使得两个设置有螺旋状分隔条132的内凹弧面13相对可以形成螺旋延伸的钳形空间。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13表面设置波纹133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内凹弧面13的表面设有沿筷子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波纹133,从而形成波浪状的弧面,波浪的凸点可以是尖端结构,也可以是圆滑结构。两个勺筷的波纹133,也即波浪状的弧面相对形成波浪状的钳形空间,即具有不同深度的钳形空间,更利于夹取不同大小不同形态的食物。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13表面设置凸点134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内凹弧面13的表面设有凸点134,凸点可以为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例如为图示的圆形凸点。凸点134用于增大内凹弧面13与所夹持食物时间的摩擦,起到防滑的作用。
或者,如图12~图15所示,图12~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13表面设置不同形态的凹洞的示意图。其中,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表面设置圆形凹洞的示意图,图13是内凹弧面表面设置圆形凹洞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内凹弧面13的表面设置圆形凹洞135,凹洞的尺寸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使得两个设置有圆形凹洞135的内凹弧面13相对时,圆形凹洞135之间可以形成多个钳形空间,用于夹取尺寸与之对应的食物。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内凹弧面表面设置方形凹洞的示意图,图15是内凹弧面表面设置方形凹洞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4和图15所示,内凹弧面13的表面可以设置方形凹洞136,方形凹洞136的尺寸同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以确保方形凹洞136之间形成用于夹取的钳形空间。或者,也可在内凹弧面13的表面设置多边棱柱形凹洞,或者其余未展示但原理类似的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的凹洞,从而使得两个勺筷的凹洞之间形成空间较小的钳形空间,用于夹取较小块的食物;而两个勺筷的内凹弧面13之间形成仍能形成尺寸较大的钳形空间,用于夹取大块状的食物。
基于上述原理,同样可以在筷子本体的夹持端12的侧面设置复数个子凹弧面,使得复数个子凹弧面环绕夹持端12分布形成一个整体的类似于内凹弧面13的结构。参照图16和图17所示,其中图16为在夹持端12侧面设置复数个圆形子凹弧面13’的示意图,图17为在夹持端12侧面设置复数个方形子凹弧面13”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在夹持端12侧面设置复数个圆形子凹弧面13’,圆形子凹弧面13’均匀分布且距离尽量小,使得在夹持端12侧面这些圆形子凹弧面13’形成一个整体的类似于内凹弧面13的结构。当两个勺筷的夹持端12相对,其圆形子凹弧面13’之间可以形成复数个小的钳形空间,有助于夹取食物。子凹弧面可以为图示的圆形子凹弧面13’,也可以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
或者,如图17所示,夹持端12的侧面并不限于与握持端11的侧面位于一条直线上,夹持端12的侧面可以设置为外凸的结构,然后在该外凸的结构上设置子凹弧面,例如设置图示的方形子凹弧面13”。这样,两个勺筷的夹持端12相对,其方形子凹弧面13”之间也可以形成复数个小的钳形空间,帮助夹取食物。同样,子凹弧面可以为图示的方形子凹弧面13”,也可以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此处不再赘述。
图18为图1所示的勺筷握持端与夹持端可拆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本发明的勺筷可设置为可拆卸结构,具体来说是握持端11与夹持端12之间可拆卸连接。在握持端11的下端部设置凸起,在夹持端12的上端部设置凹槽,通过握持端11下端部的凸起插入夹持端12上端部的凹槽内,将握持端11与夹持端12拼接形成勺筷。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拼接组合具有不同类型的内凹弧面13的勺筷,方便使用者灵活选择。进一步的,还可将握持端11与夹持端12设置成螺接结构,即在握持端11的下端部和夹持端12的上端部设置可以相互螺接的螺纹,从而将握持端11与夹持端12通过螺纹可拆卸地螺接在一起。当然,根据图18的原理,握持端11与夹持端12之间还可设置为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以上列举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勺筷的内凹弧面上几种可能的凸条或凹洞等结构的设置方式,应当理解的是,内凹弧面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内凹面、外凸面或者平面,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列举的可能性。
图19为图1所示的勺筷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20~图22为图19所示的勺筷在内凹弧面增设阻挡条后的示意图。如图19所示,内凹弧面13环绕筷子本体1的轴线一圈设于夹持端12的侧面,因此在剖视图中,内圆面为夹持端12的剖面,外圆圈为阻挡部17的外轮廓,两个圆中间的圆环部分即内凹弧面13。
在图19的基础上,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在夹持端12的内凹弧面13上增设沿筷子本体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阻挡条15,阻挡条15将内凹弧面13划分成若干内凹勺面150。此时,在一个内凹勺面150中,部分内凹弧面13和两阻挡条15的边壁形成勺状的空间。两个勺筷的内凹勺面150相对,不仅利用内凹弧面13对食物施加三个方向(X轴、Y轴和Z轴)的力将食物夹住,同时阻挡条15的边壁也与食物接触,对食物施加Y轴和Z轴方向的力将食物固定防止滑落。通过内凹弧面13和阻挡条15的共同作用,进一步增大了勺筷与食物之间的接触面,降低食物单个受力点的平均受力程度,更利于夹取时保证食物的完整度;同时增大接触面也增大了勺筷和食物之间的摩擦,更容易将食物夹住不滑落。
阻挡条15在内凹弧面13上可参照握持端11的形状而设置。具体的,当握持端11的形状为圆柱形时,阻挡条15在内凹弧面13上均匀分布,这样阻挡条15可将渐深内凹弧面13划分成同等大小的多个内凹勺面150。阻挡条15可设置两条,四条,六条等等。当握持端11的形状为四棱柱时,阻挡条15和握持端11的侧边对应分布于内凹弧面13,从而将夹持端12的内凹弧面13划分成与握持端11的侧面对应的四个内凹勺面150。这样在使用时,手握握持端11的侧面,则两个勺筷的内凹勺面150相对,形成钳形孔,即可轻松地夹取食物。
当然,也可以在本发明的任意一种内凹弧面的基础上设置阻挡条,或者基于本发明的构思设计的其他内凹弧面的变型形式上设置阻挡条,其原理不再赘述。
阻挡条15的高度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内凹弧面13的深度。具体的,可结合图20至图22所示,其中图20至图22为图19所示的勺筷在内凹弧面13增设阻挡条15的不同变型的示意图。在图20至图22中,内圆面为夹持端12的剖面示意,外部的虚线圈为筷子本体的握持端11与夹持端12的连接部的轮廓线,也可以理解为内凹弧面13的上端部的轮廓线,中间的圆环部分即内凹弧面13。如图20所示,阻挡条15的高度可以正好与内凹弧面13的上端部齐平,也即与握持端11与夹持端12相连处的侧壁齐平,这样形成的内凹勺面150的深度等于原本内凹弧面13的深度。如图21所示,阻挡条15的高度可以超出内凹弧面13的上端部,也即超出握持端11与夹持端12相连处的侧壁,这样形成的内凹勺面150的深度大于原本内凹弧面13的深度。或者,如图22所示,阻挡条15相比于内凹弧面13的上端部呈一定内缩。在实际生产制造时,可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综上,本发明通过在勺筷的夹持端设置内凹弧面,内凹弧面环绕勺筷一圈设置,并在内凹弧面下设置阻挡部,使得两个勺筷以任意角度任意方向握持均能够相对形成钳形空间和接触面,不仅可实现筷子的夹取功能,还能实现勺子的盛取功能。当利用本发明的勺筷夹取食物时,将原来仅依靠X轴方向将食物夹住的力分散到Y轴和Z轴方向,通过三个方向均匀施力夹取食物并防止食物破碎。同时,内凹弧面增大与食物的接触面积,更进一步地降低接触面的平均受力程度。这样,不管是块状食物还是叶状食物,不管是硬质食物还是软体食物,均可利用两勺筷相对形成的钳形空间和接触面夹取固定,不仅通过三个方向共同施力防止食物滑落,还降低食物单个受力点的受力程度,在夹取时保持食物的完整度,避免食物破碎,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并且,本发明的勺筷突破传统的筷子结构,集筷子的功能与勺子的功能为一体,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Claims (11)
1.一种勺筷,其特征在于,包括:
筷子本体,所述筷子本体具有握持端和夹持端,所述夹持端的侧面设有环绕所述筷子本体的轴线一圈的内凹弧面,所述内凹弧面自所述夹持端的底面向所述握持端的方向延伸,两所述勺筷的内凹弧面相对形成钳形空间;
阻挡部,一体化设于所述夹持端的底面,两所述勺筷的阻挡部相对形成接触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勺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弧面为整片弧面环绕所述夹持端的侧面,或者
所述内凹弧面包括复数个子凹弧面环绕所述夹持端分布;
其中,所述子凹弧面为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勺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弧面的深度中心位于所述内凹弧面的两端部中间,或者所述内凹弧面的深度中心靠近所述内凹弧面的一端部,且所述内凹弧面的深度由深度中心向两端部均匀或非均匀变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勺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弧面的表面设有多圈环状分隔条,所述环状分隔条为整环或半环,两所述环状分隔条之间距离至少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勺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弧面的表面设有绕所述筷子本体的轴线延伸的螺旋状分隔条,所述螺旋状分隔条在所述内凹弧面的表面连续或中断间隔分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勺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弧面的表面设有沿所述筷子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波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勺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弧面上设有沿所述筷子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阻挡条,所述阻挡条将所述内凹弧面划分成若干内凹勺面,且所述阻挡条的高度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内凹弧面的深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勺筷,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端的形状为圆柱,所述阻挡条均匀间隔分布于所述内凹弧面;或者所述握持端的形状为棱柱,所述阻挡条和所述握持端的侧边对应分布于所述内凹弧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勺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弧面的表面设有凸点或凹洞,所述凸点或凹洞为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勺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的截面直径小于、等于或大于所述筷子本体的截面直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勺筷,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端与所述夹持端之间可拆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484956.7A CN107184047A (zh) | 2017-06-16 | 2017-06-16 | 勺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484956.7A CN107184047A (zh) | 2017-06-16 | 2017-06-16 | 勺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84047A true CN107184047A (zh) | 2017-09-22 |
Family
ID=59878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484956.7A Pending CN107184047A (zh) | 2017-06-16 | 2017-06-16 | 勺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184047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99663A (ja) * | 2001-12-28 | 2003-07-15 | Fumio Hanzawa | フォーク付き割り箸 |
CN102302311A (zh) * | 2011-09-30 | 2012-01-04 | 唐小期 | 一种夹豆筷 |
CN202589187U (zh) * | 2012-05-03 | 2012-12-12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便捷式组合勺筷 |
CN202874846U (zh) * | 2012-08-16 | 2013-04-17 | 刘轩丞 | 多功能筷子 |
CN203234496U (zh) * | 2013-04-02 | 2013-10-16 | 周培培 | 便于夹豆的筷子 |
-
2017
- 2017-06-16 CN CN201710484956.7A patent/CN10718404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99663A (ja) * | 2001-12-28 | 2003-07-15 | Fumio Hanzawa | フォーク付き割り箸 |
CN102302311A (zh) * | 2011-09-30 | 2012-01-04 | 唐小期 | 一种夹豆筷 |
CN202589187U (zh) * | 2012-05-03 | 2012-12-12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便捷式组合勺筷 |
CN202874846U (zh) * | 2012-08-16 | 2013-04-17 | 刘轩丞 | 多功能筷子 |
CN203234496U (zh) * | 2013-04-02 | 2013-10-16 | 周培培 | 便于夹豆的筷子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00397665A1 (en) | Baby bottle hold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
US8870629B2 (en) | Ergonomic sanding block | |
US10765265B2 (en) | Culinary tool holder | |
US20030136039A1 (en) | Hang tag for sockets | |
CN107184047A (zh) | 勺筷 | |
CN103097766B (zh) | 夹紧构件和夹紧装置的改进 | |
CN206002384U (zh) | 带弧度管材拉伸试验用夹具的夹持块 | |
KR102272041B1 (ko) | 탈부착 손잡이 | |
CN214284374U (zh) | 一种新型筷子 | |
CN207323229U (zh) | 一种筷子 | |
CN204600092U (zh) | 一种改进的筷子 | |
CN209717032U (zh) | 一种能提升迫紧效果的筒夹 | |
JP2013522488A (ja) | グリップ付きかぎ針 | |
CN217488230U (zh) | 筷子及其抱夹式筷子头 | |
CN218596687U (zh) | 可更换锥针的手锥 | |
CN216983222U (zh) | 一种可兼容不同手柄的多棱体矶钓竿 | |
CN104116382A (zh) | 一种防滑筷子 | |
CN215684519U (zh) | 一种便携式面条机 | |
CN211094390U (zh) | 医用带凹槽持针手具夹持缝合针的套装缝合器械 | |
CN207012035U (zh) | 一种多功能箸组 | |
CN215839575U (zh) | 显微镜根管锉 | |
CN218621369U (zh) | 一种手锥 | |
CN206084927U (zh) | 一种用于lemo头传感器插拔的工具 | |
US20070080552A1 (en) | Chopsticks structure | |
CN214484146U (zh) | 一种多功能放置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2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