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1772B - 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1772B
CN107071772B CN201610616199.XA CN201610616199A CN107071772B CN 107071772 B CN107071772 B CN 107071772B CN 201610616199 A CN201610616199 A CN 201610616199A CN 107071772 B CN107071772 B CN 1070717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al are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mobile terminal
access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1619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1772A (zh
Inventor
梁瀚昀
丁海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61619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71772B/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94878 priority patent/WO2018019287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071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1772A/zh
Priority to US16/013,785 priority patent/US1035670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17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17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7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wherein the security policies are location-dependent, e.g. entities privileges depend on current location or allowing specific operations only from locally connected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4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50Secure pairing of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2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3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passwo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3Location-dependent; Proximity-depend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方法包括:检测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将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进行匹配,确定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中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在操作系统层针对可接入无线局域网设置相应的接入密钥;在网络连接界面呈现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并针对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呈现连接标识;响应于针对连接标识的操作,基于设置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进行接入。实施本发明,能够实现移动终端自动接入无线局域网、以及接入的无缝切换。

Description

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移动终端以及穿戴式设备等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用户需要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进行数据通信。
蜂窝数据通信如4G通信较以往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但是用户出于节省资费、以及使用更快传输速率的需求,更倾向于使用移动终端接入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典型地,无线局域网使用无线相容性认证(WiFi,Wireless Fidelity)协议组网。
目前,无线局域网被广泛部署在各种公众场合如地铁、商店等,为用户随时随地的数据通信需求提供便利,但是,公众场合部署的无线局域网通常不是开放性质,也即是带有验证机制,用户需要预先获取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才能接入,在用户移动后其他无线局域网的覆盖区域中时,又需要重新设置。
相关技术对于实现移动终端的自动接入无线局域网、以及接入的无缝切换尚无有效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能够支持移动终端自动接入无线局域网、以及实现接入的无缝切换。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
将所述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进行匹配,确定覆盖所述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中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在操作系统层针对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设置相应的接入密钥;
在网络连接界面呈现覆盖所述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并针对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呈现连接标识;
响应于针对所述连接标识的操作,基于设置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进行接入。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
匹配单元,用于将所述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进行匹配,确定覆盖所述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中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设置单元,用于在操作系统层针对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设置相应的接入密钥;
呈现单元,用于在网络连接界面呈现覆盖所述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并针对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呈现连接标识;
接入单元,用于响应于针对所述连接标识的操作,基于设置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进行接入。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预存储的无线局域网的相关信息与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匹配,可以高效查找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以及相应的接入密钥;
通过连接标识支持用户一键连接无线局域网,不需要实施额外的操作,提升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效率;
在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发生切换时,只需要通过连接标识连接新的无线局域网即可接入,实现了接入的无缝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局域网连接的一个可选的场景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4-1至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无线局域网的可选的操作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移动终端中设置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连接WiFi网络的一个可选的架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一个可选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提供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另外,以下所提供的实施例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非提供实施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可以任意组合的方式实施。
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适用于如下的解释。
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车载移动终端等任意类型的移动终端设备,或固定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终端具备近距离通信能力,还可以具备蜂窝通信能力。
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包括:
1)无线局域网的服务集标识(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
2)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服务集标识(BSSID,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一个无线局域网至少由一个连接到有线网络接入点(AP)和若干无线工作站组成,这种配置称为一个基本服务集(BSS,Basic Service Set)。一群移动终端设定相同的BSS名称,即可自成一个组(group),而此BSS的名称即所谓BSSID,
通常,在移动终端如手机参与的WLAN中,BSSID可以视为AP的介质接入控制(MAC)地址。
本发明实施例可提供为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以及应用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的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任意方式实施,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移动终端等方式实施,当然,也可以在台式机电脑或类似的计算设备中实施,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对上述移动终端的软硬件结构也不做限定,在图1示出的移动终端10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中,移动终端10包括硬件层、驱动层、操作系统层和软件层。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1示出的移动终端10的结构仅为示例,并不构成对移动终端结构的限定。例如,移动终端10可以根据实施需要设置较图1更多的组件,或者根据实施需要省略设置部分组件。
移动终端10的硬件层包括处理器11、输入/输出接口13,存储介质14以及网络接口12,组件可以经系统总线连接通信。处理器11可以采用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MCU,Microcontroller Unit)、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或逻辑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输入/输出接口13可以采用如显示屏、触摸屏、扬声器等输入/输出器件实现。存储介质14可以采用闪存、硬盘、光盘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实现,也可以采用双倍率(DDR,Double Data Rate)动态存储等易失性存储介质实现,示例性地,存储介质14可以与移动终端10共同在同一地点设置,也可以相对于移动终端10异地远程设置,或者相对移动终端10本地和异地分布设置。网络接口12向处理器11提供外部数据如异地设置的存储介质14的访问能力,示例性地,网络接口12可以基于近场通信(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蓝牙(Bluetooth)技术、紫蜂(ZigBee)技术进行的近距离通信,另外,还可以实现如基于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等通信制式及其演进制式的通信。
驱动层包括用于供操作系统16识别硬件层并与硬件层各组件通信的中间件15,例如可以为针对硬件层的各组件的驱动应用的集合。
操作系统16用于提供面向用户的图形界面,示例性地,包括各种类型的应用17,操作系统16支持用户经由图形界面对设备的控制。本发明实施例对上述设备的软件环境如操作系统类型、版本不做限定,例如可以是安卓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或UNIX操作系统等。
基于图1示出的移动终端10的结构,本发明提供的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可以通过移动终端10执行存储介质14中的可执行指令实现,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示例性地,可执行指令可以提供为移动终端10操作系统16内容的功能或应用(如WiFi管家、一键连接WiFi等),或者提供为第三方应用的安装包,又或者,提供为操作系统16中已经安装的应用的功能插件等形式(如WiFi管家应用中的一键连接WiFi插件)。
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的软硬件结构提出本发明以下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局域网连接的一个可选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图2中,示例性示出了移动终端10、无线局域网30、无线局域网40和云端20。这里,假设移动终端10处于无线局域网30和无线局域网40的覆盖范围。
结合图3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检测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检测移动终端所处环境中无线局域网的广播信号,解析广播信号得到相应无线局域网的标识。
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由移动终端中的特定应用如WiFi管家实施为例说明,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层调用硬件层的网络接口12(如WiFi模块),按照内建的逻辑扫描覆盖移动终端所处环境中无线局域网的广播信号,解析广播信号得到相应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形成WiFi列表(包括有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完成对覆盖移动终端当前地理位置的无线局域网的检测。WiFi管家通过读取WiFi列表可以获知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
以图3为例,移动终端10的操作系统层调用硬件层的网络接口在2.4Ghz以及5Ghz的信道监听广播信号,从广播信号中即可解析出无线局域网30和无线局域网40的SSID。
由于是通过解析广播信号的方式确定移动终端当前位置所覆盖的无线局域网,因此只要移动终端处于无线局域网信号的有效辐射范围,即可通过解析广播信号的方式可以对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进行全面的检测。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不解析广播信号即可快速确定移动终端当前所处位置的无线局域网的方式。
适用于这样的场景:用户持有移动终端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固定的上下班路线、固定去娱乐场游玩的路线等),因此用户往往会固定使用若干无线局域网,一旦移动终端中存储有这些固定使用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地理位置,通过读取移动终端存储的地理位置即可快速确定当前地理位置覆盖有哪些无线局域网。
另外,还适用于这样的场景,某些位置部署的无线局域网是不会发射广播信号(即SSID是不会对外广播的),这样,即使用户曾经接入过这类“隐藏”的无线局域网,当再次处于该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时,通过解析广播信号的方式不会查找到这类隐藏的无线局域网。
接续前述说明,移动终端中预先存储有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并在满足地理位置的更新条件时进行更新,以确保存储的地理位置的时效性;并且,移动终端中还存储有具有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如,前述的隐藏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地理位置。从而,将移动终端中预先存储(如在缓存中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中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确定移动终端处于相应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
仍以图3为例,移动终端10通过读取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10的地理位置,这里读取的移动终端10的地理位置视为移动终端10当前所处的地理位置,将所读取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10中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匹配,这里假设移动终端10中存储有无线局域网30、无线局域网40的标识以及地理位置,则将确定移动终端10处于无线局域网30、以及无线局域网40的覆盖范围。
可见,上述通过移动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通过读取移动终端中存储的最新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中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匹配的方式,在不需要接收广播信号进行解析的前提下,即可快速定位移动终端当前地理覆盖的无线局域网,如曾经在当前地理位置接入的无线局域网。
步骤102,将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进行匹配,确定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中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中预先存储(例如,缓存)有部分无线局域网(如覆盖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地理位置的无线局域网)的以下信息:1)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如SSID和BSSID等;2)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3)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
实际应用中,仅仅基于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可能无法准确区分不同地理位置的无线局域网,例如两个不同地理位置的无线局域网可能具有相同的SSID如“免费WiFi”。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以及标识来区分无线局域网,即使同一地理位置中部署有多个无线局域网,也可以基于无线局域网的标识进行区分。
接续前述说明,移动终端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定在当前地理位置可以接入的无线局域网(简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将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无线局域网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并可确定相应的接入密钥。
以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为SSID为例,基于无线局域网的SSID以及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中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SSID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无线局域网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并可确定相应的接入密钥;若没有匹配成功,还可以将无线局域网的SSID和BSSID与移动终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SSID和BSSID对应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无线局域网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并可确定相应的接入密钥。
以图3为例,移动终端10以无线局域网30的标识、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10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10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这里假设移动终端10存储有无线局域网30和无线局域网40的标识、地理位置以及接入密钥,则可确定无线局域网30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同理,可确定无线局域网40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可见,通过移动终端预先存储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以及标识,在移动终端处于任一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时,都可以高效查找到在当前地理位置的可接入无线网络以及相应的接入密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本地存储有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少量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地理位置,导致当移动终端的位置变化随机性较强时,基于移动终端本地存储有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地理位置,会出现无法命中移动终端所处的所有地理位置所覆盖的无线局域网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移动终端可将所曾经接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地理位置以及接入密钥等上传至云端存储,并且,移动终端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定在当前地理位置可以接入的无线局域网(简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将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无线局域网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以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为SSID为例,基于无线局域网的SSID以及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云端中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SSID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无线局域网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并可确定相应的接入密钥;若没有匹配成功,还可以将无线局域网的SSID和BSSID与云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SSID和BSSID对应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无线局域网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并可确定相应的接入密钥。
以图3为例,移动终端10以无线局域网30的标识、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10的地理位置,与云端20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这里假设云端20存储有无线局域网30和无线局域网40的标识、地理位置以及接入密钥,则可确定无线局域网30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同理,可确定无线局域网40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上述确定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方式虽然需要与云端的通信,但是云端存储的是大量移动终端(如安装WiFi管家的移动终端)上传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地理位置以及接入密钥,从而,以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地理位置与云端存储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地理位置对应匹配时,能够确保命中移动终端所处地理位置覆盖的无线局域网。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兼顾查找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地理位置覆盖的无线局域网的效率以及命中率,将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优先与移动终端中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如果能够匹配则结束,当匹配失败时,将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云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并将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标识以及地理位置存储至移动终端,以更新移动终端本地存储,这样,当移动终端后续再次基于同一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中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时,能够提升命中率,从而提升查找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效率。
以图3为例,移动终端10以无线局域网30的标识、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10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10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这里假设移动终端10未存储有无线局域网30、以及无线局域网40的标识、地理位置以及接入密钥,则无法命中(也就是无法匹配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后续,移动终端10继续以无线局域网30的标识、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10的地理位置,与云端20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这里假设云端20存储有无线局域网30和无线局域网40的标识、地理位置以及接入密钥,则可确定无线局域网30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同理,可确定无线局域网40为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移动终端10将无线局域网30、无线局域网40的接入密钥存储至移动终端10本地,后续以无线局域网30的标识、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10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10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时,可以直接命中。
可见,在移动终端中存储有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地理位置以及接入密钥时,可以直接命中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确保命中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效率,当未命中时从云端匹配,由于云端的存储的无线局域网的数据全面,因此可以命中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采用前述任意一种方式所匹配到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存储各种原因导致可接入无线局域网无法使用,如安全性低、接入密钥频繁更新、信号差等,为了保证接入可接入无线局域网之后数据通信的稳定性,还可以对可接入无线局域网进行筛选,从匹配得到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中筛选出符合预设条件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示例性地,预设条件包括:
1)安全系数低于安全系数阈值。
2)接入密钥更新频率超出频率阈值,接入密钥频繁更新必然导致接入后网络连接断开,影响用户使用业务的连续性。
3)信号强度低于信号强度阈值,表明移动终端可能处于无线局域网信号覆盖区域的边缘,或者因遮挡物影响信号传输。
4)无线局域网为私有网络,私有网络一方面存在被恶意抓包的风险,另一方面私有网络的拥有者可能不希望将私有网络开放给任意用户使用。
利用筛选出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替换匹配到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从而保证接入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数据通信的稳定性。
步骤103,在操作系统层针对可接入无线局域网设置相应的接入密钥。
以移动终端中运行WiFi管家为例,WiFi管家将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应用到操作系统层,供操作系统层在需要通过无线局域网进行数据通信时,基于接入密钥经由硬件层的网络接口12发起接入。
步骤104,在网络连接界面呈现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并针对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呈现连接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界面呈现覆盖移动终端的各种类型的无线局域网的SSID、是否加密、信号强度等信息。对于可接入无线局域网,还对应呈现一键连接标识,提示用户一旦触发一键连接标识即可接入相应的无线局域网,并且由于已经获取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并在操作系统层进行了设置,因此不需要用户进行额外的设置操作。
步骤105,响应于针对连接标识的操作,基于设置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进行接入。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续步骤104的示例,当一键连接标识被触发时,利用在操作系统层所设置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发起接入,以图3为例,当针对无线局域网30的一键连接标识被触发时,利用无线局域网30的接入密钥向无线局域网30发起接入,接入成功后经由无线局域网30进行数据通信。
如前所述,移动终端中存储(例如,缓存)有部分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地理位置以及接入密钥。特别地,移动终端中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与移动终端当前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应,从而提升移动终端在本地匹配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命中率。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存储的接入密钥对应的无线局域网可能不再覆盖移动终端,并且,接入密钥也存在失效的情况,因此,有必要更新存储的接入密钥。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检测到预先存储的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条件满足时,更新预先存储的相应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例如,删除部分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以避免在操作系统层设置失效的接入密钥,或者,将部分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与云端同步,以保持接入密钥的有效性。
结合更新条件的不同示例进行说明。
示例1)更新条件为: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到达。
例如,更新时间可以为针对全部无线局域网同一设置。一旦更新时间到达,即将接入密钥判断为失效,移动终端即将存储的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与云端同步,避免在操作系统层设置接入密钥后出现无法接入的情况。
再例如,基于无线局域网有针对性设置不同维度的加成,包括:
1.1)权重加成,与无线局域网的稳定性正相关(一般来说,无线局域网越稳定,则重设接入的信息的可能性越小,更新时间相对可以拉长),与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负相关(一般来说,安全性越高,接入密钥更换越频繁,因此更新时间相对需要缩短),或者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1.2)位置加成,可以与无线局域网所处的位置所部署的其他无线局域网的数量负相关,例如,若该位置部署的无线局域网的数量较多,基于用户接入的随机性,更新时间可以相对拉长。
1.3)商家标识加成,示例性地,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如SSID中因携带不同的商家的标识而具有不同的商家标识加成,例如,大型商铺的无线局域网相对稳定和安全且接入密钥的更新周期更长,因此大型商铺的商家标识加成可以大于小型商铺的商家标识加成。
将上述加成与基准更新时间进行叠加得得到对应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在更新时间到达时更新相应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从而,针对每个无线局域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更新接入密钥。
示例2)更新条件为: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与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距离超出距离阈值。
表明移动终端已经超出了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没有必要在移动终端存储相应的接入密钥,因此可以删除相应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当移动终端再次位于该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内时,可以从云端同步接入密钥至移动终端本地存储。
另外,示例1)与示例2)示出的更新条件还可以结合使用,例如,更新条件为: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到达,且,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与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距离超出距离阈值。一旦更新时间到达,且移动终端离开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即将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判断为失效,没有必要在移动终端存储相应的接入密钥,因此可以删除相应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当移动终端再次位于该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内时,可以从云端同步接入密钥至移动终端本地存储。
如前,移动终端中预先存储有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预先存储地理位置的优点在于,在需要匹配可接入无线局域网时,不需要重新进行定位移动终端,只需要读取预先存储的地理位置(视为移动终端的最近的地理位置),从而能够保证匹配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效率。同时,有必要对移动终端中预先存储的地理位置进行更新,以保证预先存储的地理位置的精确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更新预先存储的地理位置是异步于匹配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方式进行,一方面,保证了预先存储的地理位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是异步执行,因此在匹配可接入无线局域网时不需要进行定位,提升了匹配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效率,避免延迟。
在一个实施例中,更新预先存储的地理位置采用这样的方式:
检测到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更新条件满足时,定位移动终端,并利用定位得到的地理位置更新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下面对更新条件进行示例性说明。
示例1)检测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更新间隔时间到达。
以更新间隔时间周期性更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能够保证地理位置的时效性。
2)检测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变化超出距离阈值。
例如,移动终端中存储有最近的2(或者更多)个地理位置,通过比较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与距离阈值,如果超出距离阈值(大于定位的精度误差)说明移动终端发生移动,从而定位移动终端,这样在移动终端静止时不需要频繁定位,避免影响终端的续航性能。
3)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正在使用的无线局域网的特定事件。
例如,特定事件可以为:扫描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列表;无线局域网断开等。
一旦检测到扫描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列表的事件,移动终端接入的无线局域网断开的事件,用户接入无线局域网或重新选择无线局域网进行接入的需求,因此更新预先存储的地理位置可以使后续匹配到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覆盖移动终端当前的地理位置。
另外,特定事件还可以为移动终端接入无线局域网验证成功;检测到被移动终端一个应用设置为信任的无线局域网(移动终端中一个应用设置无线局域网为信任是指,取得该与该无线局域网的连接的控制)的心跳。
下面再结合一个示例对前述无线局域网连接进行说明,在下述示例中,假设移动终端为iOS设备,无线局域网使用WiFi协议组网(也称为WiFi网络)。
参见图4-1至图4-3示出的连接无线局域网的可选的操作示意图,以移动终端中运行WiFi管家进行WiFi网络连接为例,用户查看WiFi列表时,操作系统层将WiFi列表回调给WiFi管家,WiFi管家获取WiFi列表中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并进行设置,这里,假设WiFi列表中包括WiFi网络1和WiFi网络2,并且WiFi管家获取到WiFi网络1的接入密钥。
在用户选择安全一键连接41时,在WiFi列表界面42呈现WiFi列表,包括WiFi网络的名称,这里的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以及WiFi网络的SSID在移动终端的缓存或者云端匹配得到,在基于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以及WiFi网络的SSID未匹配得到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时,基于WiFi网络的SSID和BSSID进行匹配相应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
WiFi管家在WiFi列表界面42呈现可通过WiFi管家一键连接的提示43,用户触发提示43后WiFi管家在WiFi列表界面42中针对可接入的WiFi网络呈现一键连接标识44,当用户触发针对WiFi网络1所设置的一键连接标识44后,WiFi管家将触发操作系统层基于预先设置的WiFi网络1的接入密钥发起接入。
结合图5示出的在移动终端中设置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对图4-1至图4-3示出的获取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并进行设置的处理进行说明。
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层按照内置的逻辑扫描移动终端当前位置覆盖的WiFi网络,例如,在用户触发移动终端显示WiFi列表界面时扫描WiFi列表。
WiFi管家(App)获得操作系统层扫描到的WiFi列表,基于WiFi列表中WiFi网络的SSID以及移动终端当前的地理位置(等同于WiFi网络的地理位置),在缓存(Cache)中搜索(匹配)WiFi网络1和WiFi网络2的接入密钥。缓存中存储有部分WiFi网络的地理位置、SSID、BSSIDs、更新时间(其中,更新时间可以与有效时间等同,也可以为有效时间到达之前的时间)、有效时间等信息。在基于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以及WiFi网络的SSID未匹配得到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时,还可以基于WiFi网络的SSID和BSSID进行匹配相应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
如果在缓存中搜索到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且接入密钥未失效,则向操作系统层设置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并回应操作系统层已经设置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操作系统层在扫描WiFi列表时会回调给WiFi管家,使得WiFi管家可以设置WiFi网络的密码。
这里,假设在缓存中搜索到WiFi网络1的接入密钥,但没有搜索到WiFi网络2的接入密钥,则基于WiFi网络2的SSID、地理位置,继续向云端拉取WiFi网络2的接入密钥,并在移动终端的缓存存储WiFi网络2的接入密钥、时间、地理位置等信息。
另外,对于WiFi网络1,即使在移动终端缓存中搜索到相应的接入密钥,如果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或有效时间到达,则仍然会从云端拉取WiFi网络1的接入密钥,并更新移动终端缓存的WiFi网络1的接入密钥、有效时间等信息。
如果操作系统层还未通过回调的方式使得WiFi管家设置过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则WiFi管家可以利用操作系统层的回调设置WiFi网络1的接入密钥;如果操作系统层已经通过回调的方式使得WiFi管家设置过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则WiFi关键需要等待操作系统层下次扫描WiFi列表并回调给WiFi管家时设置接入密钥。
结合图6示出的移动终端连接WiFi网络的一个可选的架构示意图,对WiFi管家连接WiFi网络的处理进行说明。
在图6中,连接WiFi网络由移动终端和云端共同运行的组件实现。
移动终端中运行以下组件:
MQQHotspotHelper组件(可以实施为WiFi管家的一个功能组件),负责注册热点(Hotspot)事件、响应Hotspot的事件,并在扫描列表(ScanList)事件中设置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
WiFi Password Fetcher(可以实施为WiFi管家的一个功能组件),负责从缓存中搜索WiFi列表中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当搜索到WiFi接入密钥时在扫描列表事件中设置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如果在缓存中没有搜索到WiFi列表中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则从云端拉取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例如,从云端拉取WiFi列表中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根据WiFi列表中WiFi网络的地理位置、SSID等进行拉取,拉取接入密钥成功后把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进行缓存。
WiFi Password Caching Manager负责管理WiFi接入密钥的缓存,把WiFi网络的相关信息,如SSID、BSSIDs、接入密钥、地理位置、更新时间、有效时间缓存并进行管理。
例如,当缓存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到达时,通过WiFi Password Fetcher从云端拉取相应WiFi网络的新的接入密钥,并把WiFi网络的新的接入密钥更新至缓存。
再例如,当缓存的接入密钥的有效时间到达时,通过WiFi Password Fetcher从云端拉取相应WiFi网络的新的接入密钥,并把WiFi网络的新的接入密钥更新至缓存。
再例如,当缓存的接入密钥对应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当前的地理位置的距离超出距离阈值,则删除缓存中相应WiFi网络的信息。
云端中运行以下组件:
MQQHotspotHelperSettings(可以实施为WiFi管家后台的一个组件),负责承载整个HotspotHelper的配置项,同时可云端动态配置。
示例性地,在云端可以配置以下类型的参数:
1)WiFi连接成功检查参数,例如超时值、检查间隔。在移动终端发起连接超出超时值之后仍未连接成功则连接失败;在连接成功后基于检查间隔时间检测与WiFi网络的连接是否保持。
2)WiFi一键连设置参数,例如信号强度阀值和每个列表设置可一键连接的WiFi网络的最大数量。信号强度阈值用于控制显示一键连接标识的WiFi网络,当WiFi网络的信号强度低于信号强度阈值,即使具有WiFi网络的接入密钥也不对应显示WiFi的一键连接标识
3)地理位置参数,如更新间隔、更新精度和更新时机等。
更新间隔用于控制缓存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更新,当更新间隔到达时重新定位移动终端并在缓存中更新移动终端的位置,确保移动终端缓存的地理位置的时效性。
更新精度用于控制触发更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移动距离,例如缓存中存储移动终端最近的2个地理位置,当基于2个地理位置确定移动终端的移动距离超出更新精度时,即定位移动终端并更新缓存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
更新时机用于指示触发更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特定事件,如以下事件:扫描WiFi列表;WiFi网络连接成功;WiFi网络验证成功;已信任的WiFi网络的心跳;WiFi网络断开等。
4)WiF接入密钥缓存参数,如基础时间、权重加成、位置加成和商家标识加成、当前地理位置与缓存WiFi的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阈值,其中商家标示的基础信息包括门店名称、品类、电话和地址等。
WiFi接入密钥缓存参数用于指示更新缓存的WiFi网络接入密钥的时机,如更新时间到达时更新缓存中的接入密钥,移动终端当前的地理位置(从缓存中读取)与WiFi网络的地理位置的距离超出距离阈值时,删除缓存中相应WiFi网络的信息,如SSID、接入密钥以及地理位置等。
5)WiFi信任模式一键连接能力可以设置某个WiFi网络的信任,有且只有一个应用可以控制与某个WiFi网络的连接。应用通过设置信任取得与某个WiFi网络的连接的控制权之后,当移动终端接入该WiFi网络时,应用每隔一定时间会收到操作系统层的回调,应用被激活,从而可以控制与WiFi网络的连接状态。
当应用设置对某个WiFi网络的信任后,就具有了控制与该WiFi网络之前的连接的能力,例如:
与设置信任的WiFi网络的连接成功后,操作系统层每隔5分钟会回调这个应用,应用在后台具有执行代码的能力,例如检查WiFi网络的安全性、获取WiFi网络的地理位置(提高连接成功率)、进行其它需要后台能力的业务(例如统计点即时上报、流量监控、电量检查)。
在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情况断开与设置信任的WiFi网络的连接。例如,检查到某个WiFi网络有安全问题,可以提醒用户,并主动帮用户断开与该WiFi网络的连接。
与WiFi网络连接成功后,可以显示当前应用针对该WiFi网络所添加的标识。当多个具有一键连接的应用同时对一个WiFi网络打上一键连接的标识,在未与WiFi网络连接时,操作系统层会在WiFi列表中对应WiFi网络的显示多个应用的标识;但在与WiFi网络连接成功后,操作系统层只会显示唯一一个获得信任的应用的标识。这个利于品牌露出。
6)打标识的字符串控制
用于控制连接标识中的字符的内容。
7)检查云端配置更新的参数,用于支持对前述的各种参数更新。
对前述移动终端的逻辑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参见图7示出的移动终端的一个可选的逻辑结构示意图,需要指出的是,图7中的逻辑功能单元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拆分或者合并,因此移动终端的逻辑功能结构不限于图7示出的形式;在图7中,移动终端包括:检测单元110、匹配单元120、设置单元130、呈现单元140、接入单元150、第一更新单元160和第二更新单元170。
下面对各单元进行说明。
检测单元110,用于检测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
例如,检测单元110检测移动终端所处环境中无线局域网的广播信号,解析广播信号得到相应无线局域网的标识。
又例如,检测单元110中预先存储有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并在满足地理位置的更新条件时进行更新,以确保存储的地理位置的时效性;并且,移动终端中还存储有具有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如,前述的隐藏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地理位置。从而,检测单元110将预先存储(如在缓存中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中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确定移动终端处于相应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
匹配单元120,用于将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进行匹配,确定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中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在一个实施例中,匹配单元120,还用于将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移动终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通过移动终端预先存储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以及标识,在移动终端处于任一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时,都可以高效查找到在当前地理位置的可接入无线网络以及相应的接入密钥。
在一个实施例中,匹配单元120,还用于匹配失败时,将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云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并将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存储至移动终端。
在移动终端中存储有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地理位置以及接入密钥时,可以直接命中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确保命中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效率,当未命中时从云端匹配,由于云端的存储的无线局域网的数据全面,因此可以命中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在一个实施例中,匹配单元120,还用于将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云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上述确定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方式虽然需要与云端的通信,但是云端存储的是大量移动终端(如安装WiFi管家的移动终端)上传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地理位置以及接入密钥,从而,以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地理位置与云端存储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地理位置对应匹配时,能够确保命中移动终端所处地理位置覆盖的无线局域网。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更新单元160,用于从可接入无线局域网中筛选出符合预设条件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利用筛选出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更新匹配成功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其中,预设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安全系数低于安全系数阈值;
接入密钥更新频率超出频率阈值;
信号强度低于信号强度阈值;
无线局域网为私有网络。
设置单元130,用于在操作系统层针对可接入无线局域网设置相应的接入密钥;
呈现单元140,用于在网络连接界面呈现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并针对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呈现连接标识;
接入单元150,用于响应于针对连接标识的操作,基于设置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进行接入。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二更新单元170,用于检测到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更新条件满足时,定位移动终端并利用定位得到的地理位置更新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
其中,检测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更新间隔时间到达;
检测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变化超出距离阈值;
移动终端中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与移动终端当前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应,从而提升移动终端在本地匹配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命中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三更新单元180,用于检测到预先存储的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条件满足时,更新预先存储的相应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
其中,更新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到达;
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与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距离超出距离阈值;其中,更新时间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确定:将无线局域网的至少一个维度的加成,与基准更新时间进行叠加得到确定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其中,加成包括:权重加成、位置加成和商家标识加成。
移动终端检测到预先存储的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条件满足时,更新预先存储的相应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可以保持移动终端存储的接入密钥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一键连接标识支持用户一键连接无线局域网,不需要实施额外的操作,提升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效率。
2、在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发生切换时,只需要通过一键连接标识连接新的无线局域网即可接入,实现了接入的无缝切换。
3、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可通过云端下发,并且通过云端配置的各种参数可对移动终端的接入密钥、地理位置的更新进行控制,根据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动态更新移动终端中存储的接入密钥。
4、移动终端在本地采用缓存机制存储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避免频繁从云端拉取接入密钥,从而减少网络流量,加快了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效率,提高接入的成功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应用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应用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应用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移动终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应用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发明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移动终端(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移动终端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移动终端、RAM、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应用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覆盖移动终端当前地理位置的多个无线局域网;其中,所述移动终端预先存储有用户固定使用的若干具有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标识及地理位置,并在满足地理位置的更新条件时以异步于匹配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方式进行更新,以确保存储的地理位置的时效性;
将所述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所述移动终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覆盖所述移动终端的多个无线局域网中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其中,所述覆盖移动终端的多个无线局域网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移动路线相匹配,或者,所述覆盖移动终端的多个无线局域网包括隐藏的无线局域网;
在操作系统层针对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设置相应的接入密钥;
在网络连接界面呈现覆盖所述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列表,并针对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呈现一键连接标识,以提示用户一旦触发一键连接标识即可接入相应的无线局域网;
响应于针对所述一键连接标识的操作,利用所述在操作系统层所设置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进行接入;
当检测到预先存储的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条件满足时,更新所述预先存储的相应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
其中,所述更新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到达,其中,所述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基于所述无线局域网的至少一个维度的加成,与基准更新时间进行叠加得到确定所述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所述加成包括:权重加成、位置加成和商家标识加成;
所述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与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距离超出距离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所述移动终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覆盖所述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中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包括:
将所述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所述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匹配失败时,将所述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云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并将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存储至所述移动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所述移动终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覆盖所述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中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包括:
将所述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云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中筛选出符合预设条件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利用筛选出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更新匹配成功的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安全系数低于安全系数阈值;
接入密钥更新频率超出频率阈值;
信号强度低于信号强度阈值;
所述无线局域网为私有网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预先存储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更新条件满足时,定位所述移动终端并利用定位得到的地理位置更新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
其中,所述更新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更新间隔时间到达;
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变化超出距离阈值;
检测到针对所述移动终端正在使用的无线局域网的特定事件。
7.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覆盖移动终端当前地理位置的多个无线局域网;其中,所述移动终端预先存储有用户固定使用的若干具有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标识及地理位置,并在满足地理位置的更新条件时以异步于匹配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方式进行更新,以确保存储的地理位置的时效性;
匹配单元,用于将所述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所述移动终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覆盖所述移动终端的多个无线局域网中具有相应接入密钥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其中,所述覆盖移动终端的多个无线局域网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移动路线相匹配,或者,所述覆盖移动终端的多个无线局域网包括隐藏的无线局域网;
设置单元,用于在操作系统层针对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设置相应的接入密钥;
呈现单元,用于在网络连接界面呈现覆盖所述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并针对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呈现连一键接标识,以提示用户一旦触发一键连接标识即可接入相应的无线局域网;
接入单元,用于响应于针对所述连接标识的操作,基于设置的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进行接入;
更新单元,用于检测到预先存储的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条件满足时,更新所述预先存储的相应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
其中,所述更新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到达;其中,所述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基于所述无线局域网的至少一个维度的加成,与基准更新时间进行叠加得到确定所述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的更新时间,所述加成包括:权重加成、位置加成和商家标识加成;
所述无线局域网的地理位置与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的距离超出距离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匹配单元,还用于将所述覆盖移动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以及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所述移动终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对应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匹配单元,还用于匹配失败时,将所述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与云端存储有相应接入密钥的无线局域网的标识和地理位置进行匹配,确定匹配成功的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并将所述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密钥存储至所述移动终端。
CN201610616199.XA 2016-07-29 2016-07-29 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070717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16199.XA CN107071772B (zh) 2016-07-29 2016-07-29 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PCT/CN2017/094878 WO2018019287A1 (zh) 2016-07-29 2017-07-28 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6/013,785 US10356707B2 (en) 2016-07-29 2018-06-20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connection method, mobile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16199.XA CN107071772B (zh) 2016-07-29 2016-07-29 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1772A CN107071772A (zh) 2017-08-18
CN107071772B true CN107071772B (zh) 2020-07-07

Family

ID=59616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16199.XA Active CN107071772B (zh) 2016-07-29 2016-07-29 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56707B2 (zh)
CN (1) CN107071772B (zh)
WO (1) WO20180192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1709B (zh) * 2016-12-28 2019-02-26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用户设备中的应用连接无线接入点的方法与设备
CN107968880B (zh) * 2017-11-13 2021-02-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管理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66440B (zh) * 2018-06-26 2021-06-15 上海尚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309639A (zh) * 2019-06-28 2019-10-08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基于图书情报管理的保密系统
CN110474911B (zh) * 2019-08-14 2023-05-23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可信性识别方法、装置、设备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367606A (zh) * 2019-12-12 2021-02-12 北京沃东天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Wi-Fi连接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8751B2 (en) * 2007-08-29 2016-03-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 of position data to select wireless access point
US20090109941A1 (en) * 2007-10-31 2009-04-30 Connect Spot Lt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US20140073289A1 (en) * 2012-09-11 2014-03-13 Wavemax Corp. 3g/4g mobile data offload via roaming in a network of shared protected/locked wi-fi access points
CN103024929B (zh) * 2012-12-20 2016-08-03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连接无线网络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472703A (zh) * 2014-09-11 2016-04-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网连接方法及装置
CN104717721B (zh) * 2015-02-27 2019-03-05 上海连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WiFi接入系统
CN106488529B (zh) * 2015-08-24 2020-06-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wifi网络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1772A (zh) 2017-08-18
US20180302852A1 (en) 2018-10-18
US10356707B2 (en) 2019-07-16
WO2018019287A1 (zh) 201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1772B (zh) 无线局域网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US10148672B2 (en) Detection of rogue access point
JP6161076B2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接続のための拡張可能なフレームワーク
EP305838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location changes and monitoring assistance data via scanning
ES2691236T3 (es) Método de acceso de red y terminal de comunicación móvil
US9813873B2 (en) Mobile device tracking prevention method and system
CA2607823C (en) Transient wlan connection profiles
US10051585B2 (e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roviding temporal information
CN105682015A (zh) 一种用于建立无线连接的方法与设备
CN112106439A (zh) 用于无线接入点的智能带选择
CN103475996A (zh) 网络连接方法、网络共享方法及装置
US20140204925A1 (en) Information provid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vid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viding method
US20160219520A1 (en)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s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 product
US20130059579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00296500A1 (en) Mobil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scanning a service set identifier
CN111615159A (zh) 一种终端驻留方法及终端
BR112021015842A2 (pt) Método de processamento para medição de terminal e terminal.
US20130301630A1 (en) Local information delivery system
US2009003797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covering Authentication in a Network
CN114007248A (zh) Wi-Fi漫游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05086451A (ja) 無線移動端末、無線lanエリア通知サーバ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10070320B2 (en) Selecting a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based on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s supported by a user device and by a roaming network
KR20160007631A (ko) 공통 anqp 그룹 버전을 이용한 anqp 질의 시스템 및 방법
KR20230048529A (ko) 네트워크 선택 방법, 정보 송신 방법, 정보 획득 방법 및 장치
JP2005086623A (ja) 無線lan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