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22082B - 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22082B
CN107022082B CN201710254468.7A CN201710254468A CN107022082B CN 107022082 B CN107022082 B CN 107022082B CN 201710254468 A CN201710254468 A CN 201710254468A CN 107022082 B CN107022082 B CN 1070220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
silane
silicon
compound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544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22082A (zh
Inventor
崔月芝
苏熙
马晓双
陶芙蓉
李天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025446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220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7022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20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22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20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42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045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less than 25 silic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38Polysiloxane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6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in which all the silicon atoms are connected by linkages other than oxygen ato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62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 G01N21/63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optically excited
    • G01N21/64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 G01N21/6402Atomic fluorescence;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ilicon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该超支化聚合物是由若干个支化单元聚合而成,其数均分子量为3~6×104g·mol‑1,分子量分布指数1.05~1.50,每个支化单元是以八(3‑巯丙基)‑三维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为核心化合物,所述核心化合物的末端巯基连接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该超支化聚合物的特点在于:1)具有三维孔道结构,增加硝基芳烃的渗透性与比表面积;2)正电性(δ+)的硅原子与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氮原子或氧原子之间的弱非共价相互作用,可有效地富集硝基芳烃分子。

Description

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合成和荧光传感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考虑到目前全球的安全问题和威胁,迫切需要非接触式方法来检测爆炸物等有害物质。特别是对适用于检测硝基芳烃(NACs)爆炸物,例如2,4,6-三硝基甲苯(TNT)和2,6-三硝基甲苯(DNT)的化学传感器存在巨大的需求。快速和有选择地检测NACs炸药对国家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已经探索了许多用于检测NACs炸药的技术,然而,基于荧光的检测方法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因为它们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合成简单和成本低廉。
目前已经有大量用于检测NACs爆炸物的荧光传感材料被报道,但大多数是有机π-π共轭聚合物(OCP)。OCP的骨架可以作为分子导线,使激子能够沿着聚合物链快速迁移,从而产生―一点接触、多点响应”的信号放大效应。然而,在固体膜中,OCP倾向于通过聚合物主链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堆集。这种π–π堆集导致两个缺点,限制了它们在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1)由聚合物主链之间的能量迁移引起的荧光自猝灭现象;2)OCP的主链往往为刚性的,导致其在常用溶剂中的溶解性较差,难以加工利用。
聚硅烷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无机共轭高分子材料。其主链由Si—Si组成,与由C=C及芳环构成的刚性共轭聚合物在性质上差别明显。首先,Si—Si键构成的分子主链为柔性链,溶解性好,易于加工;其次,Si原子较小的电负性以及空的3d轨道,使得聚硅烷主链的σ电子能够沿着Si—Si主链广泛离域,产生σ共轭效应。因此与OCP类似,聚硅烷也具有分子导线效应,对硝基芳烃爆炸物具有较好的响应灵敏度。但聚硅烷的柔性主链使其避免了类似OCP中π–π堆积产生的荧光猝灭。再次,正电性(δ+)的硅原子与硝基芳烃中负电性的氧原子之间的弱非共价相互作用,可有效地富集硝基芳烃分子,提高响应灵敏度。总之聚硅烷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检测硝基芳烃的荧光传感材料。然而单纯的聚硅烷作为荧光传感材料,其分子链之间缠结紧密,渗透性较差,不利于待测物分子在其中的扩散。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作为一种纳米笼状分子,在每个硅原子顶点可用有机基团修饰。由于其独特的纳米尺寸结构、较高的热稳定性、以及容易化学修饰等特点,POSS已被证明是一种重要的3D支架,用于各种用途的多孔材料的构建。若将其引入荧光传感分子中,可大大提高材料的渗透性,提高传感灵敏度。目前已有多种以POSS为核心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光学性能的报道。这类化合物呈现三维立体结构,可在分子内部产生微小孔隙,材料比表面大,分子渗透性好,有利于提高传感材料的灵敏度
综上所述,以POSS为核心、以聚硅烷为侧链构筑一种用于硝基芳烃的荧光分析检测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既具有聚硅烷优良的传感性能,又具有POSS衍生物的高渗透性,因而会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性能。然而目前尚没有这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检测硝基芳烃爆炸物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该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中的聚硅烷为σ共轭结构,具有分子导线效应,无π–π堆积而导致的荧光猝灭;三维的POSS结构提高待测物分子在膜中的渗透速率,从而能提高材料的传感灵敏度。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其特点是:该超支化聚合物是由若干个支化单元聚合而成,其数均分子量为3~6×104g·mol-1,分子量分布指数1.05~1.50,每个支化单元是以八(3-巯丙基)-三维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为核心化合物,所述核心化合物的末端巯基连接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
进一步的,提供了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制备用于检测硝基芳烃化合物的荧光传感器中的应用。
其中,所述硝基芳烃包括硝基苯(NB)、二硝基甲苯(DNT)、三硝基甲苯(TNT)、苦味酸(PA)或其他硝基芳烃。
进一步的,本发明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为无规聚合物。经过实验验证,无规共聚硅烷与八(3-巯丙基)-POSS的结构相互协同作用,使得共聚硅烷的舒展性更好以及共聚硅烷对硝基芳烃具有优异的富集作用
更进一步的,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为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二氯二苯基硅烷)或聚-(二溴甲基苯基硅烷-二溴二苯基硅烷)。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八(3-巯丙基)POSS和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合成所述的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
本发明中,所述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中采用的反应溶剂为无水甲苯。
本发明中,所述的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中采用的自由基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
本发明中,合成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反应时间为4~8小时,进一步优选的反应时间为4小时;反应温度为60~80℃,进一步优选的反应温度为60℃。
本发明中,合成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反应在惰性气体条件下进行,所述惰性气体可为氩气或氮气。在本发明中,所述八(3-巯丙基)POSS、乙烯基共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的质量比例为1.0:0.1~0.6:0.10~0.15,进一步优选的质量比例为1:0.6:0.10。
本发明中,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在N2环境中,将八(3-巯丙基)POSS、AIBN和乙烯基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混合,油浴加热;然后除去油浴,将溶液暴露于空气中;回收沉淀产物,用氯仿洗涤,合并滤液在室温下静置过夜(8h~16h),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状化合物IV。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硝基芳烃化合物的荧光传感器,该荧光传感器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将所述超支化聚合物配置成设定浓度的溶液,然后将所述溶液旋涂到固体基质上,干燥,即得到荧光传感器。该荧光传感器可以高效检测硝基芳烃爆炸物。
优选的,所述固体基质可为玻璃片。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硝基芳烃化合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待测样品沿对角线方向插入底部预先放置了100mg硝基芳烃粉末的比色皿中,以形成检测体系;以及,测量所述检测体系的荧光性质,以确定所述样品中硝基芳烃的含量。
其中,所述硝基芳烃化合物包括硝基苯(NB)、2,4-二硝基甲苯(DNT)、2,4,6-三硝基甲苯(TNT)、苦味酸(PA)或其他硝基芳烃。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基于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特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该超支化聚合物与目前所报道的以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为核心的化合物相比,独特之处在于在各个顶点功能化地引入σ共轭聚硅氧烷发色团,获得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该超支化聚合物的特点在于:1)具有三维孔道结构,增加硝基芳烃的渗透性与比表面积;2)正电性(δ+)的硅原子与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氮原子或氧原子之间的弱非共价相互作用,可有效地富集硝基芳烃分子。与目前常见的有机共轭聚合物相比,本发明的由Si-Si键构成的无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有效地避免了聚集诱导引起的自猝灭效应,提高了对硝基芳烃的传感性能,且Si-Si柔性链大大提高了聚合物在普通溶剂中的溶解性。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图。
图2为本发明化合物I、化合物II、化合物IV的红外波谱对比。
图3为本发明化合物IV的X射线衍射的测试图。
图4为本发明化合物IV固体颗粒的SEM图片。
图5为本发明化合物的氮气吸脱附(A)及其孔径分布(B)曲线。
图6为本发明化合物II和IV及其旋涂膜玻璃片的紫外可见吸收(A)与荧光发射(B)光谱。
图7为化合物II(A)和IV(B)对TNT的THF溶液的荧光猝灭图。
图8为化合物II和IV对TNT的THF溶液的猝灭率曲线(A)和KSV(B)曲线图。
图9为在DNT饱和蒸汽中化合物II(A)和化合物IV(B)旋涂膜的荧光随时间的变化图。
图10为化合物II和IV的旋涂膜的猝灭率曲线对比图。
图11为化合物IV制作的便携式试对TNT溶液的猝灭效果图。
图12为化合物IV旋涂膜的荧光猝灭可逆性效果图。
图13为八(3-巯丙基)POSS(I)核磁共振氢谱图。
图14为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II)核磁谱图。
图15为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3D-HPs)(IV)核磁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发明中的实验原料试剂如表1。
表1主要原料及试剂
Figure BDA0001273002060000041
Figure BDA0001273002060000051
本发明实验仪器设备如表2。
表2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Figure BDA0001273002060000052
Figure BDA0001273002060000061
本发明中的术语解释:
本发明中过夜是指8~16h。
本发明中若干个是指大于等于两个以上。
本发明中室温是指18~37℃。
本发明中的σ共轭是指在聚硅烷中,由于Si原子较小的电负性以及空的3d轨道,使得聚硅烷主链的σ电子能够沿着Si—Si主链广泛离域,产生σ共轭效应。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该超支化聚合物的特点在于:1)具有三维孔道结构,增加硝基芳烃的渗透性与比表面积;2)正电性(δ+)的硅原子与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氮原子或氧原子之间的弱非共价相互作用,可有效地富集硝基芳烃分子。由于该超支化聚合物具有以上特点,使得该超支化聚合物能够高效、灵敏的检测硝基芳香族化合物。
以下是对该超支化聚合物的详细描述:
该超支化聚合物是由若干个支化单元聚合而成,其数均分子量为3~6×104g·mol-1,分子量分布指数1.05~1.50,每个支化单元是以八(3-巯丙基)-三维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也可称之为八聚巯丙基POSS)为核心化合物,所述核心化合物的末端巯基连接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也可以称之为共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
其中,所述八(3-巯丙基)-三维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是指T8型三维笼型倍半硅氧烷的八个顶角硅原子连接巯丙基,末端基团是巯基。
三维笼型倍半硅氧烷,也称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英文名称polyhedraloligomericsilsesquioxane,简称POSS,它是一种低聚硅氧烷,在纳米级尺度上具有笼型结构的特点。通式(RSiO1.5)n,式中n为6、8、10或12等,可以进一步简称为T6、T8、T10或T12等。从制备的容易程度及对提高材料渗透性的效果来讲,本发明经过优化选择n为8的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作为超支化聚合物的核心。
在本发明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共同参加的聚合反应,称做共聚合,所形成的聚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单元,这类聚合物称做共聚物,可分为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由于共聚物包含至少两种结构单元,它可以根据其结构单元的排列顺序分成四种共聚物,当结构单元为A和B时的情况共聚物的命名是将两单体之间加连接号,然后用括号括起,前面加上聚字,比如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二氯二苯基硅烷)。国际命名中常在两单体名间加入alt、co、b、g和分别代表交替、无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比如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或共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即表示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的无规共聚物。
本发明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如1所示,其相应的支化单元的结构如2所示。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采用了如1和2所示的结构表示,这种共聚物结构的表示方法在共聚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常规的表示方法,这里对共聚物结构的解读是:(1)它可以代表无规共聚物,共聚物中两结构单元随机出现,并没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共聚物中的二卤二苯基硅烷单体的总个数是n,二卤甲基苯基硅烷的总个数为m,对于在式1或式2所示的结构中,巯基连接的是二卤甲基苯基硅烷或者二卤二苯基硅烷,而并不是仅仅指巯基与二卤二苯基硅烷直接相连,这种结构的表示是由于无规共聚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是经过以上解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常规知晓其结构含义;(2)它可以代表交替共聚物,表示的是两种单体(二卤甲基苯基硅烷和二卤二苯基硅烷)在大分子链上严格相间排列,此时n等于m,或n±1等于m,巯基连接的是二卤甲基苯基硅烷或者二卤二苯基硅烷,而并不是仅仅指巯基与二卤二苯基硅烷直接相连;(3)它可以代表嵌段共聚物,是将两种性质不同的聚合物链段连在一起制备而成的一种特殊聚合物,也就是指n个二卤二苯基硅烷单体所形成的聚合物链段与m个二卤甲基苯基硅烷所形成的聚合物链段在一起制备而成的聚合物。
Figure BDA0001273002060000081
其中,m为50~60,n为35~45,波浪线代表通过巯丙基连接的其它各顶点被聚硅烷功能化的POSS为核心的支化单元,其结构如式2所示,其中―*”代表与式1连接之处。该聚合物是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m为54,n为39。
而根据本发明的研究,优选的,本发明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为无规聚合物。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的合成并不需要特别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按照常规共聚硅烷的制备方法进行合成。
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为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二氯二苯基硅烷)或聚(二溴甲基苯基硅烷-二溴二苯基硅烷)。
从共聚硅烷的舒展性以及共聚硅烷对硝基芳烃具有富集作用来讲,优选的,所述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二卤二苯基硅烷)为无规共聚硅烷。
经试验测定,上述超支化聚合物具有微孔和介孔结构,其中,介孔孔径分布在2~55nm之间,主要孔径分布在15~20nm(优选17nm)。该聚合物具有的丰富孔道结构增加了硝基芳烃的渗透性与比表面积,有利于检测灵敏度的提高。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八(3-巯丙基)POSS和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合成所述的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
八(3-巯丙基)POSS合成并不需要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方法进行合成。但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八(3-巯丙基)POSS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浓HCl、去离子水、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溶解在乙醇中,在N2环境中,于室温磁力搅拌水解,再转入油浴中磁力搅拌,使反应冷却,然后置于-8℃的冷冻器中过夜(8h~16h),得到白色沉淀,最后用乙醇洗涤,烘干,得到白色固体化合物I。其中:
进一步,所述浓HCl、去离子水、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添加体积比例为1.0:5.0~9.0:3.0~5.0。进一步优选的体积比例为1.0:5.0:4.0。
进一步的,合成八(3-巯丙基)POSS的反应时间为3~4天,进一步优选的反应时间为3天。
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的合成并不需要特别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按照常规共聚硅烷的制备方法进行合成。但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共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的合成,包括以下步骤:利用伍尔兹反应(Wurtz反应),在钠沙甲苯分散体系中,将二卤甲基苯基硅烷和二卤二苯基硅烷共聚,回流;然后加入甲醇并收集粗产物,依次用甲苯,四氢呋喃(THF)和水洗涤,得到白色粉末状化合物II。其中:
为使得共聚硅烷与POSS产生有效协同作用,使得共聚硅烷的有效共轭长度增加,经过试验验证,进一步的,所述二卤甲基苯基硅烷和二卤二苯基硅烷的摩尔比例为1.0:0.5~1.5。进一步优选的摩尔比例为1.0:1.3。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发生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共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的基团末端需要添加官能团烯基,优选添加乙烯基,从而得到乙烯基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化合物III)。乙烯基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的合成并不需要特别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述化合物的结构和公知常识能够常规合成。但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乙烯基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室温下,将乙烯基卤化镁(优选乙烯基氯化镁或乙烯基溴化镁)加入到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无水THF溶液中;并将溶液加热搅拌;通过蒸馏除去THF并浓缩产物;将剩余的反应混合物溶于二氯甲烷中,过滤除去副产物盐;最终,得到白色粉末状乙烯基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即化合物III)。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乙烯基卤化镁与共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的添加比例为(0.1~1)mL:(0.1~0.15)g;最优选的加入量为0.1mL:0.13g。
进一步优选的,合成乙烯基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的反应温度为40~60℃,进一步优选的反应温度为60℃。
本发明中,所述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中采用的反应溶剂为无水甲苯,采用此反应溶剂,更加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本发明中,所述的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中采用的自由基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
(AIBN),采用此引发剂,聚合效果优异。
本发明中,合成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反应时间为4~8小时,进一步优选的反应时间为4小时;反应温度为60~80℃,进一步优选的反应温度为60℃。
本发明中,合成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反应在惰性气体条件下进行,所述惰性气体可为氩气或氮气。
在本发明中,所述八(3-巯丙基)POSS、乙烯基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的质量比例为1.0:0.1~0.6:0.10~0.15,进一步优选的质量比例为1:0.6:0.10。
在本发明优选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在惰性气体环境中,将八(3-巯丙基)POSS、AIBN和乙烯基聚(二卤甲基苯基硅烷-co-二卤二苯基硅烷)混合,油浴加热;然后除去油浴,将溶液暴露于空气中;沉淀回收产物,用氯仿洗涤,合并滤液在室温下静置8h~16h,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状化合物(IV)。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硝基芳烃化合物的荧光传感器,该荧光传感器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将所述超支化聚合物配置成设定浓度的溶液,然后将所述溶液旋涂到固体基质上,即得到荧光传感器。
该荧光传感器可以高效检测硝基芳烃爆炸物。具体应用时,将荧光传感器加入待检测样品中即可,并测试其荧光光谱,记录荧光峰强度,计算荧光传感器对待测样品中的猝灭效率。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硝基芳烃化合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待测样品沿对角线方向插入底部预先放置了100mg硝基芳烃粉末的比色皿中,以形成检测体系;以及,测量所述检测体系的荧光性质,以确定所述样品中硝基芳烃的含量。
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1)八(3-巯丙基)POSS(I)的制备方法:
在N2环境中,在三口烧瓶中加入乙醇(240mL),去离子水(17.5mL)和浓HCl(2.5mL,37%)搅拌、加热至回流。然后加入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0mL)并继续回流1天。使反应物冷却,然后置于-8℃的冷冻器中过夜,得到白色沉淀。通过在重力下过滤回收白色沉淀,并将滤液在N2下收集到另一个烧瓶中。然后将白色沉淀物用乙醇洗涤几次,并在60℃的烘箱中干燥过夜(产率7%),然后将来自上面的滤液进一步回流3天,随后在8℃的冷冻箱中冷却过夜,产生更多的白色沉淀。如前所述过滤,滤液在90℃再回流24小时。使溶液冷却,然后置于-8℃的冷冻器中过夜,总产率为15%。得到白色固体(I)。
1H-NMR:(CDCl3,400MHz),δ(ppm):5.30(s,8H),2.57(s,16H),1.72(s,16H),0.78(s,16H).ATR-FTIR(cm-1):2926,2552,1122,1025,470.图13为八(3-巯丙基)POSS(I)核磁谱图。
(2)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II)的合成:
无水甲苯(90mL)中加入金属钠(0.08mol,1.84g),并制成钠沙分散体。将二氯甲基苯基硅烷(0.04mol,9.55g)和二氯二苯基硅烷(0.05mol,12.70g)溶解在无水甲苯(90mL)中,然后将混合物缓慢滴加到钠沙分散体溶液中,回流12小时。然后加入少量甲醇并收集粗产物,依次用甲苯,THF和水洗涤。产率65%,产物为白色粉末(II)。
1H-NMR:(CDCl3,400MHz),δ(ppm):7.50~5.5,(br,12H),0.2~-1.1(br,3H).ATR-FTIR(cm-1):3042,2920,1663,1431,1102,786,735,697,467.图14为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II)核磁谱图,其中二氯甲基苯基硅烷单体的个数为54,二氯二苯基硅烷单体的个数为39。
(3)乙烯基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III)的合成
将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PDMPS)(5×10-7mol,0.13g)转移到装有冷凝装置和磁力搅拌的干燥的三口烧瓶中。通过注射器将无水THF(10mL)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并将溶液加热至60℃。通过注射器缓慢加入乙烯基氯化镁(0.1mL 1M的乙烯基氯化镁的THF溶液)。反应在60℃下进行24小时。通过蒸馏除去THF,并浓缩产物。将剩余的反应混合物溶于二氯甲烷(150mL)中,过滤除去副产物盐。产物在100℃真空干燥,得到白色粉末(III)。
(4)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3D-HPs)(IV)的合成
在N2环境中,将八(3-巯丙基)POSS(0.050mol,52.80g)和AIBN(0.005mol,0.80g)溶于无水甲苯(0.25mL)中。然后加入乙烯基-共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0.006mol,60g),将烧瓶置于80℃的油浴中6小时。然后除去油浴,将溶液暴露于空气中。通过在约40℃下沉淀回收产物。将反应烧瓶用氯仿洗涤,合并滤液在室温下静置过夜,将烧瓶在60℃下在真空烘箱中干燥4小时,得到白色粉末(IV)。
1H-NMR:(CDCl3,400MHz),δ(ppm):7.50~5.70,(br,32H),2.58(s,16H),1.73(s,16H),0.79(s,16H),0.10~-1.11(br,16H).ATR-FTIR(cm-1):3042,2926,1663,1431,1122,1025,786,735,465.图15为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3D-HPs)(IV)核磁谱图。
实施例2
(1)八(3-巯丙基)POSS(I)的合成:
在N2环境中,在三口烧瓶中加入乙醇(240mL),去离子水(12.5mL)和浓HCl(2.5mL,37%)搅拌、加热至回流。然后加入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7.5mL)并继续回流1天。使反应冷却,然后置于-8℃的冷冻器中过夜,得到白色沉淀。通过在重力下过滤回收白色沉淀,并将滤液在N2下收集到另一个烧瓶中。然后将白色沉淀物用乙醇洗涤几次,并在60℃的烘箱中干燥过夜(产率3%),然后将来自上面的滤液进一步回流4天,随后在8℃的冷冻箱中冷却过夜,产生更多的白色沉淀。如前所述过滤,滤液在90℃再回流24小时。使溶液冷却,然后置于-8℃的冷冻器中过夜,总产率为11%。得到白色固体(I)。
(2)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II)的合成:
无水甲苯(90mL)中加入金属钠(0.08mol,1.84g),并制成钠沙分散体。将二氯甲基苯基硅烷(0.04mol,9.55g)和二氯二苯基硅烷(0.02mol,5.08g)溶解在无水甲苯(90mL)中,然后将混合物缓慢滴加到钠沙分散体溶液中,回流12小时。然后加入少量甲醇并收集粗产物,依次用甲苯,THF和水洗涤。产率50%,产物为白色粉末(II)。
(3)乙烯基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III)的合成:
将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PDMPS)(5×10-7mol,0.13g)转移到装有冷凝装置和磁力搅拌的干燥的三口烧瓶中。通过注射器将无水THF(10mL)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并将溶液加热至60℃。通过注射器缓慢加入乙烯基氯化镁(0.5mL 1M的乙烯基氯化镁的THF溶液)。反应在60℃下进行24小时。通过蒸馏除去THF,并浓缩产物。将剩余的反应混合物溶于二氯甲烷(150mL)中,过滤除去副产物盐。产物在100℃真空干燥,得到白色粉末(III)。
(4)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3D-HPs)(IV)的合成:
在N2环境中,将八(3-巯丙基)POSS(0.050mol,52.8g)和AIBN(0.003mol,0.48g)溶于无水甲苯(0.25mL)中。然后加入乙烯基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0.005mol,50g),将烧瓶置于60℃的油浴中6小时。然后除去油浴,将溶液暴露于空气中。在约40℃下沉淀,回收产物。将反应烧瓶用氯仿洗涤,合并滤液在室温下静置过夜,将烧瓶在60℃下在真空烘箱中干燥6小时,得到白色粉末(IV)。
实施例3
(1)八(3-巯丙基)POSS(I)的合成:
在N2环境中,在三口烧瓶中加入乙醇(240mL),去离子水(22.5mL)和浓HCl(2.5mL,37%)搅拌、加热至回流。然后加入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2.5mL)并继续回流1天。使反应冷却,然后置于-8℃的冷冻器中过夜,得到白色沉淀。通过在重力下过滤回收白色沉淀,并将滤液在N2下收集到另一个烧瓶中。然后将白色沉淀物用乙醇洗涤几次,并在60℃的烘箱中干燥过夜(产率5%)。将滤液进一步回流3.5天,随后在-8℃的冷冻箱中冷却过夜,产生更多的白色沉淀。如前所述过滤,滤液在90℃再回流24小时。使溶液冷却,然后置于-8℃的冷冻器中过夜,总产率为13%。得到白色固体(I)。
(2)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II)的合成:
无水甲苯(90mL)中加入金属钠(0.08mol,1.84g),并制成钠沙分散体。将二氯甲基苯基硅烷(0.04mol,9.55g)和二氯二苯基硅烷(0.06mol,19.05g)溶解在无水甲苯(90mL)中,然后将混合物缓慢滴加到钠沙分散体溶液中,回流12小时。然后加入少量甲醇并收集粗产物,依次用甲苯,THF和水洗涤。产率52%,产物为白色粉末(II)。
(3)乙烯基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III)的合成:
将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PDMPS)(5×10-7mol,0.13g)转移到装有冷凝装置和磁力搅拌的干燥的三口烧瓶中。通过注射器将无水THF(10mL)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并将溶液加热至60℃。通过注射器缓慢加入乙烯基氯化镁(1.0mL 1M的乙烯基氯化镁的THF溶液)。反应在60℃下进行24小时。通过蒸馏除去THF,并浓缩产物。将剩余的反应混合物溶于二氯甲烷(150mL)中,过滤除去副产物盐。产物在100℃下真空干燥,得到白色粉末(III)。
(4)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3D-HPs)(IV)的合成:
在N2环境中,将八(3-巯丙基)POSS(0.050mol,52.8g)和AIBN(0.002mol,0.32g)溶于无水甲苯(0.25mL)中。然后加入乙烯基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0.007mol,75g),将烧瓶置于70℃的油浴中6小时。然后除去油浴,将溶液暴露于空气中。通过在约40℃下沉淀回收产物。将反应烧瓶用氯仿洗涤,合并滤液在室温下静置过夜,将烧瓶在60℃下在真空烘箱中干燥8小时,得到白色粉末(IV)。
实施例4实施例1中的聚合物的基本性质
(1)八(3-巯丙基)POSS(I)、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II)和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3D-HPs)(IV)的理化性质
八(3-巯丙基)POSS(I)、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II)和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3D-HPs)(IV)的红外波谱对比图如图2。可以看出,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3D-HPs)(IV)的红外光谱中在1122and 1025cm-1处增峰型变宽,是八(3-巯丙基)POSS(I)上的Si-O-Si伸缩振动吸收峰;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3D-HPs)(IV)的红外光谱中在3042cm-1处出现增加新峰,是聚(二氯甲基苯基硅烷-co-二氯二苯基硅烷)(II)上的不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峰,这说明了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3D-HPs)(IV)具有化合物I与化合物II的特征峰,从而进一步说明化合物IV的成功合成。
化合物IV的GPC测定结果显示:数均分子量为4.107×104g·mol-1,分子量分布指数1.05。说明化合物IV是高分子单分散性聚合物。
化合物IV热稳定性测试显示在341℃时开始失重,较化合物II的热分解温度(271℃)高。一方面说明引入具有较高热稳定性的POSS结构可以增大其热稳定性;另一方面,说明化合物IV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且在低沸点的四氢呋喃中有很好的溶解性,有利于成膜。
将化合物IV研磨成细小粉末,对化合物IV进行X射线衍射。结果如图3所示,分析其衍射图谱,在2θ≈20°处出现明显的峰型,说明化合物具有T8-POSS笼型结构。根据布拉格方程(2dsinθ=nλ)计算得,晶面间的距离d为1.5nm,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化合物IV是具有笼型结构的三维分子。
(2)氮气吸附等温线的测试
化合物IV的环境扫描电镜(SEM)图片(图4)显示。
取100mg化合物IV在150℃下脱气至少24小时,用UHP级氮气(99.999%)气源于77K温度下,对化合物进行氮气吸附的测量,结果如图5所示。分析其氮气吸附等温线,回滞环属于II型,说明该化合物IV为微孔和介孔结构。从图5B可以看出,孔径分布较宽,主要孔径为17nm。这一实验结果说明化合物IV是具有微孔和介孔结构的三维孔道结构分子。
(3)化合物IV和化合物II的吸收和发射性能
如图6所示,化合物IV和化合物II的紫外吸收(A)和荧光发射光谱(B)。从图6(A)可以看出,化合物IV的最大吸收峰比化合物II的最大吸收峰红移了接近14nm,这是由于化合物IV与化合物II相比,共轭体系增加,降低了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与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之间的能级差。从吸收谱图中可以看出,化合物IV分子间没有发生明显的π-π堆积。从图6(B)的荧光光谱图中可以看出,化合物IV的荧光峰与化合物II相比也发生了显著的蓝移,且化合物IV的stokes位移达到75nm,这是由于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具有多维树突结构,侧链的旋转与振动消耗激发态能量导致,即在受到光子激发后,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共振弛豫,引起荧光能量下降。较大的stokes位移是荧光传感材料的必要条件,因此三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3D-HPs)比一维线型聚合物(II)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
实施例5化合物IV便携式试纸对溶液中的痕量TNT的检测应用
测试方法
1)溶液配制:称取10mg化合物IV溶于100ml THF中,配制1×10-1g/L的溶液,并稀释溶液,制备出1×10-3g/L的化合物IV的THF溶液。将滤纸(1×1cm2)浸泡于化合物IV溶液中10min,然后在室温下,溶剂自然挥发,置于表面皿中待用。TNT溶于50mL的THF中,配制1.0×10-2mol/L的TNT溶液。并分别等差稀释成7~70μM。
2)以化合物IV制备的便携式试纸对溶液中的痕量TNT的检测步骤:
用玻璃点样毛细管(0.3mm)分别吸取上述(7、14、21、28、35、42、49、56、63和70μM)TNT溶液在化合物IV的便携式试纸的中心点样,过程操作均在三用紫外分析仪(365nm)照射下进行,结果如图11(A)所示。
可以看出,对比空白的化合物IV的便携式试纸,随着TNT溶液浓度的增加,试纸中心被猝灭的黑点越来越深,值得注意的是,痕量TNT溶液(7μM)时,中心被猝灭黑点就能用裸眼看到,说明该试纸能灵敏地检测痕量TNT溶液。如图11(B)所示,在TNT溶液70μM时,化合物IV溶液已被完全猝灭。这不仅增加了荧光共轭聚合物检测痕量硝基芳烃溶液的实用性,而且具有方法简单、材料易得等特点。
实施例6荧光传感器的制备
薄膜通过Spin Coater KW-4A型涂布机在玻璃基质(10×20×1mm3)上用旋涂的方法制得。
化合物IV和化合物II的溶液的浓度均为0.1g/L,转速为2000rpm。待涂布机匀速以后取50uL溶液逐滴滴加到玻璃基质上,薄膜在使用前在空气中自然晾干,所述薄膜即为荧光传感器传感材料。
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化合物为实施例1中制备得到的。
实施例7荧光传感器薄膜的光学性质
分别测化合物II、IV旋涂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无论对于化合物II还是IV,其旋涂薄膜的吸收峰较溶液中相应的化合物范围宽且红移,说明薄膜中有一定的堆积作用。然而引入三维POSS结构的化合物IV旋涂膜与化合物II旋涂薄膜相比,其吸收光谱发生蓝移,说明具有空间效应的POSS结构能减少一部分堆积作用。化合物II和IV在溶液和薄膜状态的荧光发射图谱中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
实施例8化合物荧光传感性能的测试
(1)在THF溶液中TNT对化合物IV的荧光猝灭
测试方法
1)溶液配制:称取10mg化合物IV溶于100ml THF中,配制1×10-1g/L的溶液,并稀释溶液,制备出1×10-3g/L的化合物IV的THF溶液。TNT溶于50mL的THF中,配制1.0×10-2mol/L的TNT溶液。
2)化合物IV对TNT传感性能测试步骤: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TNT溶液,并测试其荧光光谱,如图7(A)所示。记录荧光峰强度,计算玻璃片在不同浓度TNT溶液中的猝灭效率(ηEP),结果如图8所示。TNT浓度从0增加到1.99×10-4mol/L,化合物II与化合物IV的四氢呋喃溶液的荧光光谱显示出相似的变化趋向。当TNT浓度为1.99×10-4mol/L时,化合物II的淬灭率达到80%,当DNT浓度继续增加到2.5×10-4mol/L,淬灭率缓慢增加到83%。
(2)在THF溶液中TNT对化合物IV的荧光猝灭
测试方法
1)溶液配制:称取10mg化合物IV溶于100ml THF中,配制1×10-1g/L的溶液。取此溶液5微升,加入5ml容量瓶中,并用THF定容至刻度,制备出1×10-3g/L的化合物IV的THF溶液。另称取9mg TNT溶于50mL的THF中,配制1.0×10-2mol/L的TNT溶液。
2)化合物IV对TNT传感性能测试步骤:将上述配置的化合物IV的THF溶液3ml(浓度为1×10-3g/L))倒入100ml锥形瓶中,加入5微升1.0×10-2mol/L的TNT溶液,混合均匀后倒入荧光池中,用日立F-46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其荧光光谱(激发波长为324nm),如图7(B)所示。记录荧光峰强度。向此溶液中逐次加入5微升1.0×10-2mol/L的TNT溶液,测试每次加入TNT溶液后的荧光光谱,记录相应的荧光峰强度I。将未加入猝灭剂TNT的化合物IV溶液的荧光强度记为I0,计算每次的猝灭效率为ηEP=1-I/I0。化合物IV在THF溶液中的荧光光谱随TNT浓度增大而变化的结果见图8。
可以看出,随着TNT浓度的升高,化合物IV溶液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当TNT浓度为1.02×10-4mol/L时,淬灭效率(ηEP)达到80%,然而当TNT浓度继续升高到1.6×10-4mol/L,淬灭效率缓慢升高到90%。这个结果揭示了化合物IV在稀溶液中对TNT有较高的响应灵敏度。供-受体之间的电子转移机制是造成化合物IV被硝基芳烃碎灭的主要原因,处于激发态的电子由电子给体(分子IV)向电子受体(TNT)转移,引起荧光碎灭。
Stern-Volmer猝灭常数(KSV)是评价传感器材料灵敏度的重要指标,如图8所示。对比化合物II与化合物IV的KSV发现,引入POSS结构的化合物IV(KSV=2.83×104M-1)在四氢呋喃溶液中对TNT的传感性能明显高于化合物II(KSV=1.43×104M-1),说明引入三维POSS结构:一方面,聚硅烷得以较大地舒展,有效共轭长度增加;另一方面,增加多维激子迁移通道,达到―一点接触,一体猝灭”的超级猝灭效应。
(3)DNT饱和蒸汽对化合物II和化合物IV薄膜传感器的荧光淬灭
化合物II旋涂膜玻璃片对气相DNT的传感性能测试:
测试方法:
将化合物II旋涂膜玻璃片沿荧光池对角线小心插入(玻璃片与入射光的夹角为45°)。测定旋涂膜玻璃片在空气中的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λexem=347/425nm)。将玻璃片取出,并向荧光池中加入100mgDNT粉末,加盖密封后,室温下静置l h,使荧光池内DNT蒸汽达到饱和。然后将旋涂膜玻璃片沿荧光池对角线小心插入(玻璃片与入射光的夹角为45°),并测定旋涂膜玻璃片在含有DNT的空气中的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λexem=347/425nm)。测试结果如图9(A)所示。
如图10所示,旋涂膜玻璃片一旦插入DNT饱和蒸汽中,其荧光强度瞬间降低到其在空气中荧光强度的30%(猝灭效率70%),说明该单分子膜传感器荧光强度对DNT蒸汽具有响应性,但猝灭效果不佳。
引入POSS结构的化合物IV旋涂膜玻璃片对气相DNT的传感性能测试:
测试方法:将化合物IV旋涂膜玻璃片沿荧光池对角线小心插入(玻璃片与入射光的夹角为45°)。测定旋涂膜玻璃片在空气中的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λexem=330/405nm)。将玻璃片取出,并向荧光池中加入100mgDNT粉末,加盖密封后,室温下静置l h,使荧光池内DNT蒸汽达到饱和。然后将旋涂膜玻璃片沿荧光池对角线小心插入(玻璃片与入射光的夹角为45°),并测定旋涂膜玻璃片在含有DNT的空气中的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λexem=330/405nm)。测试结果如图9(B)所示。
如图10所示,旋涂膜玻璃片一旦插入DNT饱和蒸汽中,其荧光强度瞬间降低到其在空气中荧光强度的18%(猝灭效率82%),说明该薄膜传感器荧光强度对DNT蒸汽响应灵敏,可迅速达到其猝灭响应平衡,且300s内,基本可以完全猝灭。引入POSS结构,材料具有三维孔道结构,增加了DNT分子的渗透性,使得猝灭剂分子与传感单元充分而快速接触,响应速率快。尤其是聚硅烷上,带正电性的硅原子能与硝基芳烃N/O原子形成非共价键,对硝基芳烃具有富集作用。可见引入POSS结构的化合物IV旋涂膜玻璃片传感器在响应速度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4)化合物IV薄膜的循环性测试
在饱和DNT蒸汽压环境下,聚合物薄膜的循环性测试方法如下:先记录没有猝灭的聚合物薄膜的荧光光谱,然后将薄膜传感器放入达到DNT饱和蒸汽压的比色皿中检测其荧光光谱并记录;接着将薄膜传感器用N2吹扫多次,再次记录薄膜传感器的荧光光谱。如此循环重复5次。荧光光谱峰值得变化如图12所示。在图中可以发现,第1次循环后聚合物薄膜的荧光强度下降了12.7%,而第5次循环后聚合物薄膜的荧光强度下降了19.6%。从第一次到第五次循环,猝灭效率从81.99%降到77.5%。从测试结果来看该聚合物薄膜传感器具有较好的循环性。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是由若干个支化单元聚合而成,其特征是:该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3~6×104g·mol-1,其分子量分布指数1.05~1.50,每个支化单元是以八(3-巯丙基)-三维笼型倍半硅氧烷为核心化合物,所述核心化合物的末端通过巯基-烯点击反应连接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
所述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为无规共聚硅烷;
形成所述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的原料二卤甲基苯基硅烷和二卤二苯基硅烷的摩尔比例为1.0:0.5~1.5;
所述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制备方法为:将八(3-巯丙基)-三维笼型倍半硅氧烷和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合成所述的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
所述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中采用的自由基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制备用于检测硝基芳烃化合物的荧光传感器中的应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硝基芳烃为硝基苯、2,4-二硝基甲苯、2,4,6-三硝基甲苯或苦味酸。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原料为二氯甲基苯基硅烷和二氯二苯基硅烷;或所述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原料为二溴甲基苯基硅烷和二溴二苯基硅烷。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形成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的原料二卤甲基苯基硅烷和二卤二苯基硅烷的摩尔比例为1.0:1.3。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的合成,包括以下步骤:利用伍尔兹反应,在钠和甲苯制成的钠沙分散体系中,将二卤甲基苯基硅烷和二卤二苯基硅烷共聚,回流;然后加入甲醇并收集粗产物,依次用甲苯,四氢呋喃和水洗涤,得到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中采用的反应溶剂为无水甲苯。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合成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反应时间为4~8小时,反应温度为60~80℃。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合成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反应时间为4小时。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合成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反应温度为60℃。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合成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反应在惰性气体条件下进行,所述惰性气体为氩气或氮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时,采用乙烯基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八(3-巯丙基)-三维笼型倍半硅氧烷、乙烯基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和偶氮二异丁腈的质量比例为1.0:0.1~0.6:0.10~0.15。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八(3-巯丙基)-三维笼型倍半硅氧烷、乙烯基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和偶氮二异丁腈的质量比例为1:0.6:0.10。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乙烯基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室温下,将乙烯基卤化镁加入到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无水THF溶液中;并将溶液加热搅拌;通过蒸馏除去THF并浓缩产物;将剩余的反应混合物溶于甲烷中,过滤除去副产物盐;最终,得到乙烯基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合成乙烯基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的反应温度为40~60℃。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合成乙烯基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的反应温度为60℃。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乙烯基卤化镁与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的添加比例为0.1~1mL:0.1~0.15g。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乙烯基卤化镁与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的添加比例为0.1mL:0.13g。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具体反应过程包括:在惰性气体环境中,将八(3-巯丙基)-三维笼型倍半硅氧烷、偶氮二异丁腈和乙烯基聚(甲基苯基硅烷-co-二苯基硅烷)混合,油浴加热;然后除去油浴,将溶液暴露于空气中;沉淀,回收产物,用氯仿洗涤,合并滤液在室温下静置8h~16h,干燥,得到所述的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
CN201710254468.7A 2017-04-18 2017-04-18 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Active CN1070220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54468.7A CN107022082B (zh) 2017-04-18 2017-04-18 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54468.7A CN107022082B (zh) 2017-04-18 2017-04-18 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2082A CN107022082A (zh) 2017-08-08
CN107022082B true CN107022082B (zh) 2020-11-13

Family

ID=59527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54468.7A Active CN107022082B (zh) 2017-04-18 2017-04-18 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220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0487B (zh) * 2018-04-24 2021-02-23 齐鲁工业大学 一种包含硅的炔基咔唑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59095B (zh) * 2018-04-24 2021-01-29 齐鲁工业大学 一种利用荧光传感对三硝基甲苯的检测方法
CN109085145A (zh) * 2018-07-02 2018-12-25 深圳砺剑防卫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传感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爆炸物探测仪
CN110873713B (zh) * 2019-11-28 2022-02-18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快速检测爆炸物中硫磺、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和高锰酸钾的方法
CN113024812B (zh) * 2021-03-29 2022-08-16 安庆师范大学 一种八元环硅氧烷基共轭微孔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5250A (zh) * 2007-04-23 2007-10-17 陕西师范大学 对硝基芳烃敏感的单分子层聚硅烷荧光传感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2295743A (zh) * 2011-06-24 2011-12-28 大连海事大学 含笼型poss的荧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5250A (zh) * 2007-04-23 2007-10-17 陕西师范大学 对硝基芳烃敏感的单分子层聚硅烷荧光传感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2295743A (zh) * 2011-06-24 2011-12-28 大连海事大学 含笼型poss的荧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OSS-based luminescent porous polymers for carbon dioxide sorption and nitroaromatic explosives detection;Dengxu Wang等;《RSC Advances》;20141027;第104卷;第59877-59884页 *
POSS-based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nanomaterials: aggregation-enhanced emission,and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detection of nitroaromatic explosives in aqueous media;Kai Xiang等;《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20160524;第4卷;第5578-558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2082A (zh) 2017-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22082B (zh) 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Zhou et al. Electrospun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ctive POSS-based porous copolymer films for detection of explosives
Zhou et al.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active polymers for explosive detection
Wang et al. Hepta (3, 3, 3-trifluoropropyl)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capped poly (N-isopropylacrylamide) telechelics: synthesis and behavior of physical hydrogels
CN101284903B (zh) 一种对硝基化合物有传感功能的荧光共轭聚合物及应用
Ma et al. Detection of nitroaromatic explosives by a 3D hyperbranched σ–π conjugated polymer based on a POSS scaffold
Yu et al. Polymer composite fluorescent hydrogel film based on nitrogen‐doped carbon do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detection of Hg2+ ions
WO2019162960A1 (en) Fluorescent polymer for visual solid and aqueous state sensing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Liang et al. Composites of polyaniline nanofibers and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for recognition of nitroaromatic compounds
WO2009051560A1 (en) Water-soluble fluorescent material with balanced hydrophilicity and hydrophobicity
Lin et al. Thermo-responsive electrospun nanofibers doped with 1, 10-phenanthroline-based fluorescent sensor for metal ion detection
Zhou et al. Rapid detection of aromatic pollutants in water using swellable micelles of fluorescent polymers
CN105713184A (zh) 用于检测硝基类爆炸物的荧光传感聚合物材料及制备方法
Mohr et al. Development of chromogenic copolymers for optical detection of amines
Liang et al. Highly cross-linked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for sensitive and recyclable explosive detection
CN107022083B (zh) 一种硅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Wang et al. A simple device based on smart hollow microgels for facile detection of trace lead (II) ions
CN102030484B (zh) 含芘共轭高分子荧光传感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Ferritto et al. Photoregulation of the binding of a synthetic polyelectrolyte to phosphatidylcholine bilayer membranes
Wu et al. Preparation of a hyperbranched porous polymer and its sensing performance for nitroaromatics
Zhang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Self‐Assembly of Novel Amphiphilic Block Copolymers with a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 Moiety Attach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Two Blocks
Zheng et al. A lanthanide complex-based molecularly imprinted luminescence probe for rapid and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λ-cyhalothrin in the environment
Feng et al. Synthesi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polystyrene‐graft‐poly (ethylene glycol) copolymers
Wang et al. Fluorescent film sensor for nitroaromatics prepared via grafting a conjugated polymer on a glass slide surface
Wang et al. Self‐assembly of a new class of amphiphilic poly (amidoamine) dendrimers 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