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92930B - 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92930B
CN106992930B CN201710439515.5A CN201710439515A CN106992930B CN 106992930 B CN106992930 B CN 106992930B CN 201710439515 A CN201710439515 A CN 201710439515A CN 106992930 B CN106992930 B CN 1069929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data packet
nodes
frequency
indir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395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92930A (zh
Inventor
张立臣
李丽霞
王小明
于汪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Hurrican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43951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929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92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929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92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929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4Routing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揭示了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通过计算和评估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相遇频率来选择下一个转发节点,进行数据传输。该路由方法在执行前需要进行网络初始化,即以某一特定节点为起点,沿着与该节点连接的所有边逐渐向其他节点扩展,计算和更新所加入的节点与该特定节点的相遇频率。此方法通过节点之间的相遇频率选择中继节点,最终将数据包传输到目标节点,而相遇频率的计算过程考虑了节点之间的传递性,增加了路由过程中下一跳节点选择的准确率,从而有利于选择在全局角度上更优的中继节点,增加了投递率并减少数据传输时延。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机会网络的应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
技术背景
如何充分利用设备的通信功能,在不需要进行预先部署和建设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快速完成这些不同设备之间的自动组网,达到网内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共享的目的,成为当前无线自组织网络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另外,在救灾区域等场合,经常会遇到无可靠的预先部署的基础通讯设施的情况,如何在这些场合下进行有效地通信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结合DTN(delay-tolerant network)网络和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的特点,提出机会网络(opportunistic network)的概念。
机会网络是一种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不需要存在完整的路径,利用节点移动带来的相遇机会,以“存储-携带-转发”模式,在网络局部连通条件下,进行数据传输的自组织网络。机会网络的目标是解决实际自组织网络中由于网络无法保持长时间连通的情况下的数据通信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机会网络能够在无线链路断开和网络分裂情况下完成通信任务,实现消息的逐跳转发,并最终传送到目的节点。
机会网络中的相遇是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的前提,这样的前提条件由于节点的移动而存在不确定性。某一时刻,在节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彼此的通信范围(即相遇)时发生通信;下一时刻随着节点的移动,节点之间的距离可能大于彼此的通信范围(没有相遇),此时通信将中断。由于机会网络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不需要存在稳定的一条或者多条源端到目的端的路径,因此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
在不同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中,根据消息的副本数,可以分为单副本路由方法和多副本路由方法。一般情况下,单副本路由方法具有开销率低、网络耗能少的优点,但投递率较低并且时延较大,多副本路由方法往往能保证较高的投递率和较小的时延,但通常网络开销率和耗能较大。但我们发现,在网络节点能量有限和被传输的消息的生存期(TimeTo Live,以下简称TTL)有限的条件下,一些单副本路由方法的优势并不能得以发挥,往往还会因为网络中的节点盲目地转发数据包给邻居节点造成投递率低的情况。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公开揭示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转发数据包:
S1001、判断持有数据包的节点vs的邻居节点中是否包含数据包的目标节点vd,若是,则将节点vs的数据包直接转发给节点vd,跳转至步骤S300;否则进行下一步;
S1002、节点vs选择其邻居节点中与目标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最大的节点作为中继节点,设为vt,其间接相遇频率为节点vs与目标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为比较是否大于若是,vs等待与新的邻居节点相遇,跳转至步骤S100;否则vs将数据包转发给vt,进行下一步;
S200、中继节点vt接收和转发数据包:
S2001、中继节点vt收到持有数据包的邻居节点vs发来的数据包的传输请求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节点vt接收和存储该数据包,并跳转至步骤S100,节点vt充当新的持有数据包的节点vs;否则进行下一步;
S2002、中继节点vt比较其缓存中所有数据包的TTL与来自邻居节点vs的数据包的T'T'L,若中继节点vt中缓存的所有数据包的TTL都大于来自vs的数据包的TTL,节点vt则不接收来自vs的数据包,跳转至步骤S100;否则进行下一步;
S2003、中继节点vt删除其缓存中TTL最小的数据包,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中继节点vt接收和存储该数据包,并跳转至步骤S100,节点vt充当新的持有数据包的节点vs;否则,中继节点vt不接收来自vs的数据包,vs等待与新的邻居节点相遇后,跳转至步骤S100;
S300、目标节点vd接收数据包:
S3001、目标节点vd收到持有数据包的邻居节点vs发来的数据包的传输请求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目标节点vd接收并存储该数据包;否则进行下一步;
S3002、目标节点vd删除其缓存中TTL中最小的数据包,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目标节点vd接收并存储该数据包;否则不接收来自邻居节点vs的数据包,节点vs等待与新的邻居节点相遇后,跳转至步骤S100。
本公开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相遇频率的计算过程考虑了节点之间的传递性,增加了路由过程中下一跳节点选择的准确率,从而有利于选择在全局角度上更优的中继节点,增加了投递率并减少数据传输时延。
2、相遇频率计算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低,为O(n),其中n是网络中节点的个数。
附图说明
图1是公开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的相遇频率计算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网络初始化中的计算任意两节点的间接相遇频率的实例图;
图4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网络初始化中的计算任意两节点的间接相遇频率的实例图;
图5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网络初始化中的计算任意两节点的间接相遇频率的实例图;
图6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网络初始化中的计算任意两节点的间接相遇频率的实例图;
图7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路由决策的实例图;
图8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路由决策的实例图;
图9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路由决策的实例图;
图10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路由决策的实例图;
图11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路由决策的实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到图11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具体的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公开揭示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转发数据包:
S1001、判断持有数据包的节点vs的邻居节点中是否包含数据包的目标节点vd,若是,则将节点vs的数据包直接转发给节点vd,跳转至步骤S300;否则进行下一步;
S1002、节点vs选择其邻居节点中与目标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最大的节点作为中继节点,设为vt,其间接相遇频率为节点vs与目标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为比较是否大于若是,节点vs等待与新的邻居节点相遇,跳转至步骤S100;否则节点将数据包转发给节点vt,进行下一步;
S200、中继节点vt接收和转发数据包:
S2001、中继节点vt收到持有数据包的邻居节点vs发来的数据包的传输请求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中继节点vt接收和存储该数据包,并跳转至步骤S100,节点vt充当新的持有数据包的节点vs;否则进行下一步;
S2002、中继节点vt比较其缓存中所有数据包的TTL与来自邻居节点vs的数据包的T'T'L,若中继节点vt中缓存的所有数据包的TTL都大于来自vs的数据包的TTL,节点vt则不接收来自节点vs的数据包,跳转至步骤S100;否则进行下一步;
S2003、中继节点vt删除其缓存中TTL最小的数据包,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中继节点vt接收和存储该数据包,并跳转至步骤S100,节点vt充当新的持有数据包的节点vs;否则,中继节点vt不接收来自节点vs的数据包,节点vs等待与新的邻居节点相遇后,跳转至步骤S100;
S300、目标节点vd接收数据包:
S3001、目标节点vd收到持有数据包的邻居节点vs发来的数据包的传输请求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目标节点vd接收并存储该数据包;否则进行下一步;
S3002、目标节点vd删除其缓存中TTL中最小的数据包,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目标节点vd接收并存储该数据包;否则不接收来自邻居节点vs的数据包,节点vs等待与新的邻居节点相遇后,跳转至步骤S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001中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请求包括数据包的大小和TTL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之前还包括机会网络的初始化,所述初始化具体为:
初始化机会网络为G(V,E,W),其中V代表节点的集合,每个v∈V代表一个节点,V的元素个数为n,表示网络中移动节点个数,eij∈E是节点vi和节点vj的连接边,机会网络中任意一对节点vi和节点vj之间的相遇时间间隔服从参数为的指数分布,其中λij∈W,机会网络中的每个节点vk随机产生数据包,每个产生的数据包mk的副本数为1,剩余生存时间为TTLk
在本实施例中,在机会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是移动的,每个节点的邻居节点随时间不断变化,在相遇过程中每个节点保存其与网络中所有其他节点之间的历史相遇时间间隔。经过统计求取平均值,每个节点vi可以计算其与任意一个节点vj的平均相遇间隔时间,该相遇间隔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其参数λij为间隔的平均时间的倒数。
机会网络中,每个节点周期性的广播其存储的与其他节点相遇的参数λij,并维护一个n*n的节点相遇时间间隔矩阵M,其中mi,j∈M,表示节点vi与节点vj的相遇频率,mi,j表示节点vi与节点vj的相遇时间间隔。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步骤S100之前,初始化机会网络之后还包括计算机会网络中任意一个节点与目标节点的间接相遇频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001.将节点集合V分成两组,S为已求出与目标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的节点构成的集合,T为尚未求出与目标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的节点的集合,S={vd},T={v|v∈V,v≠vd};
S002、从T中选取与S中的节点有连接边的所有节点,设为S’,根据S’中的节点数量,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C1:|S’|=0,结束;
C2:|S’|=1,则集合S’中只包含1个节点vp,计算节点vp与节点vd的相遇频率;
C3:|S’|>1,计算S’中所有节点与节点vd的相遇频率;
S003、将集合S’中的所有元素并入集合S中并清空集合S',从集合T中删除所有包含于集合S’中的节点;若集合S中含有持有数据包的节点vs,则结束;否则跳转至步骤S00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情况C2中计算节点vp与节点vd的相遇频率具体为:
设与节点vp关联的并包含于S的节点构成集合
V'={vli|vli∈S,i=1,2,...,k},其中k为与vp节点相关联的邻接节点的个数,与λli,p分别表示节点vd与vli及节点vp与vli的相遇频率,若V’为空,则vp与vd的间接相遇频率为其中为更新后的vp与vd间接相遇频率值;若V’不为空,按公式(1)计算vp与vd的间接相遇频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情况C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0021、设S’中的节点为vph,其中h=1,2,...,|S'|,若S中只包含一个节点vd,则vph与vd的间接相遇频率为若S中还包含除vd以外的其他节点,则分别按公式(1)计算vph与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
S0022、选取集合S’中相互有关联边的节点构成集合V″,并从集合S’中删除这些节点;若V″为空,则跳转至步骤S003;否则跳转至步骤S0023;
S0023、在集合V”中选取与vd具有最大间接相遇频率的节点,设为vc,其与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设为若有与vc关联的节点,则对所有与节点vc关联的vrm∈V”,其中m为与节点vc关联的个数,按照公式(2)分别更新节点vrm与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否则跳转至步骤S0024;
上式中的λ'rm,d为节点vrm与vd的相遇频率;
S0024、从集合V”中删除节点vc,并加入到S中,从T中删除vc,若集合V”不为空,则转入步骤S0023,否则跳转至步骤S003。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间接相遇频率。
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是利用节点间的相遇频率来进行转发决策的,计算任意一个节点vs到特定节点vd的相遇频率的基本思想是以节点vd为起点(设初始集合为S={vd}T=V-S),沿着与vs连接的所有边逐渐向其他节点扩展,并向集合S中加入边所连接的节点,计算和更新所加入的节点vs与节点vd的相遇频率。以此类推,不断将新的边和节点加入进来,直至T为空。具体算法如下:
201.把节点集合V分成两组,S为已求出与节点vd的相遇频率的节点构成的集合,T为尚未求出与节点vd的相遇频率的节点的集合。因此,S={vd},T={v|v∈V,v≠vd}。
202.从T中选取与S中的节点有关联边的所有节点,设为S’。根据S’中的节点数量,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情况1:|S’|=0,则结束。
情况2:|S’|=1,则集合S’中只包含1个节点,不妨设该节点为vp,计算节点vp与节点vd的相遇频率。计算过程如下,设与vp关联的并包含于S的节点(不包含vd)构成集合V'={vli|vli∈S,i=1,2,...,k},其中k为与vp节点相关联的邻接节点的个数,若V’为空,则vp与vd的间接相遇频率为其中为更新后的值。若V’不为空,按下列公式计算vp与vd的间接相遇频率。
情况3:|S’|>1,则集合S’中的节点数目大于1个,进一步分为以下步骤:
步骤2301.对S’中的所有节点vph∈S',其中h=1,2,...,|S'|,若S中只包含一个节点vd,则vph与vd的间接相遇频率为若S中还包含除vd以外的其他节点,则分别按公式(1)计算vph与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
步骤2302.选取集合S’中相互有关联边的节点构成集合V″,并从集合S’中删除这些节点。在集合V”中选取与vd具有最大间接相遇频率的节点,设为vc,其与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设为对所有与节点vc关联的vrm∈V”,其中m=1,2,...,|V”|,按照以下公式更新节点vrm与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
其中:等号右侧的表示在步骤2301中计算出的值,等号左侧为更新后的值。从集合V”中删除节点vc,并加入到S中,从T中删除vc,若集合V”不为空,则转入步骤302,否则跳转至步骤3。
203.将集合S’中的所有元素并入集合S中并清空集合S',从集合T中删除所有包含于集合S’中的节点。若集合S中含有节点vs,则结束;否则跳转至步骤202。
计算后产生的集合S中包含了携带数据包的节点vs及其邻居节点,并且每个节点的缓存中存储了与目标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值。
网络初始化后可以得知每个节点与目标节点(设为vd)的间接相遇频率,这些相遇频率为之后路由过程的转发决策提供依据。
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方案中策略的实施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3,在某一时刻的机会网络拓扑,携带数据包D(大小为500k,TTL为5min)的节点为v1,节点为v10为其目标节点,图中边上的值表示边所连接的两个节点vi和vj的直接相遇频率即λi,j,例如节点v1和v2的直接相遇频率为λ1,2
根据上述网络初始化方法计算图中任意两个节点的相遇频率的过程如下:
初始化。把节点集合V分成两组,S:已求出与节点vj的相遇频率的节点的集合(初始时只含有节点vj),T:尚未求出与节点vj的相遇频率的节点的集合。因此,初始时,S={v10},T={vi∈V,i=1,2,3,4,5,6,8,9,11}。
如图4,从T中选取与S中的节点有关联边的所有节点(v8,v9和v11),设为S’。因为
|S’|>1,所以初步的根据算法的步骤202中的情况3可得:
并把节点v8与v9以及v11加入S,记录更新此时S={v10,v11,v8,v9},T={vi∈V,i=1,2,3,4,5,6},集合S’为空,则转入步骤2。如图5,即在T中选择节点v5和v6。根据步骤2的情况3可以分别计算
由公式(1)可得
再由公式(2)可得
把节点v5和v6加入S中,记录更新并在T中删除节点v5和v6,集合S’为空,则转入步骤2。在T中选择节点v2,v3和v4,根据v5以及v6和v10的间接相遇频率可以分别计算出v2,v3以及v4和v10的间接相遇频率,即如图6所示。根据步骤2中的情况2可计算出以及
把节点v2,v4和v3加入S中,记录更新并在T中删除节点v2,v3和v4,集合S’为空,则转入步骤2。在T中选择节点v1,根据v2,v4以及v3和v10的间接相遇频率可以分别计算出v1和v10的间接相遇频率,即如图7所示。根据步骤202中的情况2,v1加入S中,可计算出
把节点v1加入S中,记录更新并在T中删除节点v1,集合S’为空,则转入步骤2。即在T中选择节点,而此时集合T为空,即集合S’为空,此时网络初始化结束。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在某一时刻节点v1与v10相遇。假设节点v10的剩余缓存空间为2M。
具体路由过程如下:
1.当携带数据包D的节点v1与节点v10相遇时,节点v1进行转发数据包。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01.节点v1的邻居节点中包含数据包D的目标节点v10,则v1把数据包直接转发给v10
2.节点v1接收数据包D,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01.节点v10收到其邻居节点v1发来的数据包的传输请求时,其缓存空间为2M,大于数据包的大小500k,所以v10接收并缓存该数据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在某一时刻节点v1与节点v2和v3相遇,节点v10也与节点v2和v3相遇。
具体路由过程如下:
1.当携带数据包D的节点v1与v2和v3相遇时,进行转发数据包。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01.节点v1的邻居节点中不包含数据包D的目标节点v10,则跳转至步骤102。
102.选择节点v1及其邻居节点中与目标节点v10的间接相遇频率最大的节点v1,则v1等待与新的邻居节点相遇时再进行数据包转发。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在某一时刻节点v1与节点v5和v6相遇,节点v10也与节点v5和v6相遇。假设节点v6的剩余缓存空间为200k,v6的缓存中包含数据包D1(TTL为6min)、数据包D2(TTL为7min)和数据包D3(TTL为8)。
具体路由过程如下:
1.当携带数据包D的节点v1与v5和v6相遇时,进行转发数据包。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01.节点v1的邻居节点中不包含数据包D的目标节点v10,则跳转至步骤102。
102.选择节点v1及其邻居节点中与目标节点v10的间接相遇频率最大的节点v6,则v1选择节点v6作为中继节点进行转发数据包。
2.节点v6接收数据包D,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01.节点v6收到其邻居节点v1发来的数据包D的传输请求时,因为其缓存空间小于数据包的大小所以跳转至步骤202。
202.节点v6缓存的所有数据包的TTL都大于该数据包的TTL,所以不缓存该数据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在某一时刻节点v1与节点v5和v6相遇,节点v10也与节点v5和v6相遇。假设节点v6的剩余缓存空间为200k,v6的缓存中包含数据包D1(TTL为6min)、数据包D2(TTL为7min)和数据包D3(TTL为3)。
具体路由过程如下:
1.当携带数据包D的节点v1与v5和v6相遇时,进行转发数据包。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01.节点v1的邻居节点中不包含数据包D的目标节点v10,则跳转至步骤102。
102.选择节点v1及其邻居节点中与目标节点v10的间接相遇频率最大的节点v6,则v1选择节点v6作为中继节点进行转发数据包。
2.节点v6接收数据包D,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01.节点v6收到其邻居节点v1发来的数据包D的传输请求时,因为其缓存空间小于数据包的大小所以跳转至步骤202。
202.节点v6缓存数据包D3的TTL小于该数据包的TTL,所以删除数据包D3,再接收缓存该数据包。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代;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所述的精神范围。

Claims (4)

1.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BS00、机会网络的初始化,所述初始化具体为:
初始化机会网络为G(V,E,W),其中V代表节点的集合,每个v∈V代表一个节点,V的元素个数为n,表示网络中移动节点个数,eii∈E是节点vi和节点vj的连接边,机会网络中任意一对节点vi和节点vj之间的相遇时间间隔服从参数为的指数分布,其中λij∈W,机会网络中的每个节点vk随机产生数据包,每个产生的数据包mk的副本数为1,剩余生存时间为TTLk
S00、计算机会网络中任意一个节点与目标节点的间接相遇频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001、将节点集合V分成两组,S为已求出与目标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的节点构成的集合,T为尚未求出与目标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的节点的集合,S={vd},T={v|v∈V,v≠vd};
S002、从T中选取与S中的节点有连接边的所有节点,设为S’,根据S’中的节点数量,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C1:|S’|=0,结束;
C2:|S’|=1,则集合S’中只包含1个节点vp,计算节点vp与节点vd的相遇频率;
C3:|S’|>1,计算S’中所有节点与节点vd的相遇频率;
S003、将集合S’中的所有元素并入集合S中并清空集合S’,从集合T中删除所有包含于集合S’中的节点;若集合S中含有持有数据包的节点vs,则结束;否则跳转至步骤S002;
S100、转发数据包:
S1001、判断持有数据包的节点vs的邻居节点中是否包含数据包的目标节点vd,若是,则将节点vs的数据包直接转发给节点vd,跳转至步骤S300;否则进行下一步;
S1002、节点vs选择其邻居节点中与目标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最大的节点作为中继节点,设为vt.其间接相遇频率为节点vs与目标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为比较是否大于若是,节点vs等待与新的邻居节相遇,跳转至步骤S100;否则节点vs将数据包转发给中继节点vt,进行下一步;
S200、中继节点vt接收和转发数据包:
S2001、中继节点vt收到持有数据包的邻居节点vs发来的数据包的传输请求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节点vt接收和存储该数据包,并跳转至步骤S100,节点vt充当新的持有数据包的节点vs;否则进行下一步;
S2002、中继节点vt比较其缓存中所有数据包的TTL与来自邻居节点vs的数据包的TTL,若中继节点vt中缓存的所有数据包的TTL都大于来自vs的数据包的TTL,节点vt则不接收来自vs的数据包,跳转至步骤S100;否则进行下一步;
S2003、中继节点vt删除其缓存中TTL最小的数据包,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中继节点vt接收和存储该数据包,并跳转至步骤S100,节点vt充当新的持有数据包的节点vs;否则,中继节点vt不接收来自vs的数据包,vs等待与新的邻居节点相遇后,跳转至步骤S100;
S300、目标节点vd接收数据包:
S3001、目标节点vd收到持有数据包的邻居节点vs发来的数据包的传输请求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目标节点vd接收并存储该数据包;否则进行下一步;
S3002、目标节点vd删除其缓存中TTL中最小的数据包,并检查其剩余缓存空间是否大于数据包的大小,若是,目标节点vd接收并存储该数据包;否则不接收来自邻居节点vs的数据包,节点vs等待与新的邻居节点相遇后,跳转至步骤S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01中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请求中包括数据包的大小和TTL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情况C2中计算节点vp与节点vd的相遇频率具体为:
设与节点vp关联的并包含于S的节点构成集合
V’={vli|vli∈S,i=1,2,...,N},其中N为与vp节点相关联的邻接节点的个数,与λli,p分别表示节点vd与vli及节点vp与vli的相遇频率,若V’为空,则vp与vd的间接相遇频率为其中,λd,p表示节点vd和vp的相遇频率,为更新后的vp与vd间接相遇频率值;若V’不为空,按公式(1)计算vp与vd的间接相遇频率;
<mrow> <msub> <mover> <mi>&amp;lambda;</mi> <mo>&amp;OverBar;</mo> </mover> <mrow> <mi>d</mi> <mo>,</mo> <mi>p</mi> </mrow> </msub> <mo>=</mo> <munderover> <mi>&amp;Sigma;</mi> <mrow> <mi>i</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frac> <mrow> <msub> <mover> <mi>&amp;lambda;</mi> <mo>&amp;OverBar;</mo> </mover> <mrow> <mi>d</mi> <mo>,</mo> <mi>l</mi> <mi>i</mi> </mrow> </msub> <mo>&amp;CenterDot;</mo> <msub> <mi>&amp;lambda;</mi> <mrow> <mi>l</mi> <mi>i</mi> <mo>,</mo> <mi>p</mi> </mrow> </msub> </mrow> <mrow> <msub> <mover> <mi>&amp;lambda;</mi> <mo>&amp;OverBar;</mo> </mover> <mrow> <mi>d</mi> <mo>,</mo> <mi>l</mi> <mi>i</mi> </mrow> </msub> <mo>+</mo> <msub> <mi>&amp;lambda;</mi> <mrow> <mi>l</mi> <mi>i</mi> <mo>,</mo> <mi>p</mi> </mrow> </msub> </mrow> </mfrac>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mn> <mo>)</mo> </mrow> <mo>.</mo> </mrow>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情况C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0021、设S’中的节点为vph,其中h=1,2,...,|S’|,若S中只包含一个节点vd,则vph与vd的间接相遇频率为其中,λd,ph表示节点vd和vph的相遇频率;若S中还包含除vd以外的其他节点,则分别按公式(1)计算vph与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
S0022、选取集合S’中相互有关联边的节点构成集合V”,并从集合S’中删除这些节点;若V”为空,则跳转至步骤S003;否则跳转至步骤S0023;
S0023、在集合V”中选取与vd具有最大间接相遇频率的节点,设为vc,其与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设为若有与vc关联的节点,则对所有与节点vc关联的vrm∈V”,其中m为与节点vc关联的个数,按照公式(2)分别更新节点vrm与节点vd的间接相遇频率;否则跳转至步骤S0024;
<mrow> <msub> <mover> <mi>&amp;lambda;</mi> <mo>&amp;OverBar;</mo> </mover> <mrow> <mi>r</mi> <mi>m</mi> <mo>,</mo> <mi>d</mi> </mrow> </msub> <mo>=</mo> <msub> <msup> <mi>&amp;lambda;</mi> <mo>,</mo> </msup> <mrow> <mi>r</mi> <mi>m</mi> <mo>,</mo> <mi>d</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amp;lambda;</mi> <mrow> <mi>r</mi> <mi>m</mi> <mo>,</mo> <mi>c</mi> </mrow> </msub> <mo>&amp;CenterDot;</mo> <msub> <mover> <mi>&amp;lambda;</mi> <mo>&amp;OverBar;</mo> </mover> <mrow> <mi>c</mi> <mo>,</mo> <mi>d</mi> </mrow> </msub> </mrow> <mrow> <msub> <mi>&amp;lambda;</mi> <mrow> <mi>r</mi> <mi>m</mi> <mo>,</mo> <mi>c</mi> </mrow> </msub> <mo>+</mo> <msub> <mover> <mi>&amp;lambda;</mi> <mo>&amp;OverBar;</mo> </mover> <mrow> <mi>c</mi> <mo>,</mo> <mi>d</mi> </mrow> </msub> </mrow> </mfrac>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mn> <mo>)</mo> </mrow> </mrow>
上式中的λ’rm,d为节点vrm与vd的相遇频率,λrm,c表示节点vrm和vc的相遇频率;
S0024、从集合V”中删除节点vc,并加入到S中,从T中删除vc,若集合V”不为空,则转入步骤S0023,否则跳转至步骤S003。
CN201710439515.5A 2017-06-12 2017-06-12 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 Active CN1069929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39515.5A CN106992930B (zh) 2017-06-12 2017-06-12 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39515.5A CN106992930B (zh) 2017-06-12 2017-06-12 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92930A CN106992930A (zh) 2017-07-28
CN106992930B true CN106992930B (zh) 2018-05-01

Family

ID=59421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39515.5A Active CN106992930B (zh) 2017-06-12 2017-06-12 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929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55657A (zh) * 2017-12-14 2018-05-18 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节点信息转发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429678A (zh) * 2018-04-12 2018-08-21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历史接触信息和ttl的eer路由协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1955A (zh) * 2009-04-08 2009-09-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机会网络下的数据收集方法
CN102348250A (zh) * 2010-07-29 2012-0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延迟容忍网络的路由方法和节点设备
CN105407048A (zh) * 2015-10-30 2016-03-16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面向epidemic和probabilistic混合路由的延迟容忍网络节点缓存管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2124B2 (en) * 2007-02-28 2011-10-04 Microsoft Corporation Health-related opportunistic networki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1955A (zh) * 2009-04-08 2009-09-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机会网络下的数据收集方法
CN102348250A (zh) * 2010-07-29 2012-0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延迟容忍网络的路由方法和节点设备
CN105407048A (zh) * 2015-10-30 2016-03-16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面向epidemic和probabilistic混合路由的延迟容忍网络节点缓存管理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机会网络中考虑缓存的ProPhet路由算法;张峰等;《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0531;第36卷(第5期);第1145-1149页及第121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92930A (zh) 2017-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rwaha et al. Mobile agents based routing protocol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Prodhan et al. TTL based routing in opportunistic networks
Kumaran et al. Early congestion detection and adaptive routing in MANET
EP1718004B1 (en) Packet transmission system,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route optimization for packet transmission
US2005012295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ute selection and method for route reconstruction
CN102124783B (zh) 用于在无线网格网络中发现高吞吐量路由的方法
JP4807701B2 (ja) 移動端末装置、制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20070086358A1 (en) Directed acyclic graph computation by orienting shortest path links and alternate path links obtained from shortest path computation
WO2019169874A1 (zh) 一种基于服务质量保障的无线mesh网络机会路由算法
Marwaha et al. A novel routing protocol using mobile agents and reactive route discovery for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
Poonguzharselvi et al. Survey on routing algorithms in opportunistic networks
JP4689630B2 (ja) 通信端末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7813309B2 (en) Radio multi-hop network, node, multicast route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CN105578555A (zh) 无线自组织网的路由方法、节点装置和系统
CN106992930B (zh) 一种基于相遇频率的机会网络路由方法
CN105407048A (zh) 一种面向epidemic和probabilistic混合路由的延迟容忍网络节点缓存管理方法
Pirzadi et al. A novel routing method in hybrid DTN–MANET networks in the critical situations
Jawhar et al. A race-free bandwidth reservation protocol for QoS routing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KR100982298B1 (ko) 차량간 통신에서 긴급메시지전파를 위한 적응적 릴레이노드선정방법
CN101119307A (zh) 一种路由方法
KR101452613B1 (ko) 모바일 에드혹 환경에서 p2p 라우팅 방법
CN111065146A (zh) 一种基于链路质量的自组网路由确定方法
US9374849B2 (en) Node and link formation method
CN113660710B (zh) 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方法
Sharma et al. Study of Routing Protocols in MANET-A Revie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9

Address after: 410000 room 14-g01, 14th floor, Yannong comprehensive building, intersection of Luquan road and lushong Road, Changsha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nan hurrican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710000 east side of Chang'an South Road, changyanbao office, Yanta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