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73227A - 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73227A
CN106973227A CN201710205076.1A CN201710205076A CN106973227A CN 106973227 A CN106973227 A CN 106973227A CN 201710205076 A CN201710205076 A CN 201710205076A CN 106973227 A CN106973227 A CN 106973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area
scene
photos
region
light fi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050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灵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0507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73227A/zh
Publication of CN106973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32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95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 H04N23/951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by using two or more images to influence resolution, frame rate or aspect rat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04N5/265Mi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属于通信技术领域。装置包括:侦测模块,用于在拍照模式下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操作确定目标区域;计算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成像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合成模块,用于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从而,在确定目标区域后,根据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对目标区域进行多次对焦以得到不同的对焦照片再合成得到预览照片,避免了区域内各场景在同一对焦下造成某些场景无法拍摄清晰,确保了照片目标区域内的整体清晰度。

Description

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移动移动终端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拥有,现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拍照,因此,对于移动终端的拍照功能以及体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早前移动终端作为单摄像头拍照,其拍照效果由于硬件限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在拍摄中,对于不规则的主体对焦容易导致主体边缘过早虚化,或者,在夜景拍摄中,对光亮的主体对焦容易导致环境较暗,失去了氛围烘托。而今,随着双摄像头的普及,移动终端的拍照效果的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对于上述问题,仍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人物风景等的拍照,一般用户在使用时,仍旧只能对取景框中的某一个人或物体进行对焦而无法对某一个整体的区域进行对焦,从而导致输出的照片中,只有某一个人或物体比较清晰,而用户需求的区域内的其他人或物,仍旧被虚化或比较模糊。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提高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拍摄不规则主体时存在主体边缘模糊或是局部光线过暗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侦测模块,用于在拍照模式下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操作确定目标区域;
计算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成像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合成模块,用于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
可选地,所述侦测模块还用于在确定目标区域后,侦测用户的二次涂抹操作,依据所述二次涂抹操作确定补光区域;
所述计算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所述成像模块还用于依据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补光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可选地,所述成像模块具体包括:
焦点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各场景的深度信息确定各焦点场景;
成像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双摄像头对所述各焦点场景自动对焦成像以获取多张对焦照片;
其中,所述各场景包括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和/或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
可选地,所述智能拍照装置还包括:
修改模块,用于当侦测到用户的涂抹修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修改操作调整所述目标区域和/或补光区域。
可选地,所述智能拍照装置还包括:
显示模块,用于将所述预览照片显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取景界面上;
拍照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拍摄指令时,响应所述拍照指令,保存所述预览照片为最终拍摄照片。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拍照模式下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操作确定目标区域;
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依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
可选地,在所述确定目标区域之后,所述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目标区域后,侦测用户的二次涂抹操作,依据所述二次涂抹操作确定补光区域;
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依据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补光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可选地,所述依据所述目标区域/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补光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具体包括:
依据所述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确定各焦点场景;
控制所述双摄像头对所述各焦点场景自动对焦成像以获取所述区域内多张对焦照片;
其中,所述区域包括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和/或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侦测到用户的涂抹修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修改操作调整所述目标区域和/或补光区域。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预览照片显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取景界面上;
当接收到拍摄指令时,响应所述拍照指令,保存所述预览照片为最终拍摄照片。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在拍照模式下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操作确定目标区域;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依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从而,在确定目标区域后,根据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对目标区域进行多次对焦以得到不同的对焦照片再合成得到预览照片,避免了区域内各场景在同一对焦下造成某些场景无法拍摄清晰,确保了照片目标区域内的整体清晰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一个可选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如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拍照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拍照装置的另一模块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拍照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拍照模式取景界面参考示例图一;
图7为本发明拍照模式取景界面参考示例图二;
图8为本发明拍照模式取景界面参考示例图三
图9为图7中目标区域内各场景与摄像头间距离一参考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拍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拍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步骤103或图11中步骤113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移动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下面,假设终端是移动终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图1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一个可选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
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无线通信单元110、A/V(音频/视频)输入单元120、用户输入单元130、感测单元140、输出单元150、存储器160、接口单元170、控制器180和电源单元190等等。图1示出了具有各种组件的移动终端,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所有示出的组件。可以替代地实施更多或更少的组件。将在下面详细描述移动终端的元件。
无线通信单元110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组件,其允许移动终端100与无线通信系统或网络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例如,无线通信单元可以包括广播接收模块111、移动通信模块112、无线互联网模块113、短程通信模块114和位置信息模块115中的至少一个。
广播接收模块111经由广播信道从外部广播管理服务器接收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广播信道可以包括卫星信道和/或地面信道。广播管理服务器可以是生成并发送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的服务器或者接收之前生成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并且将其发送给终端的服务器。广播信号可以包括TV广播信号、无线电广播信号、数据广播信号等等。而且,广播信号可以进一步包括与TV或无线电广播信号组合的广播信号。广播相关信息也可以经由移动通信网络提供,并且在该情况下,广播相关信息可以由移动通信模块112来接收。广播信号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例如,其可以以数字多媒体广播(DMB)的电子节目指南(EPG)、数字视频广播手持(DVB-H)的电子服务指南(ESG)等等的形式而存在。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广播系统接收信号广播。特别地,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通过使用诸如多媒体广播-地面(DMB-T)、数字多媒体广播-卫星(DMB-S)、数字视频广播-手持(DVB-H),前向链路媒体(MediaFLO@)的数据广播系统、地面数字广播综合服务(ISDB-T)等等的数字广播系统接收数字广播。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被构造为适合提供广播信号的各种广播系统以及上述数字广播系统。经由广播接收模块111接收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60(或者其它类型的存储介质)中。
移动通信模块112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基站(例如,接入点、节点B等等)、外部终端以及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从其接收无线电信号。这样的无线电信号可以包括语音通话信号、视频通话信号、或者根据文本和/或多媒体消息发送和/或接收的各种类型的数据。
无线互联网模块113支持移动终端的无线互联网接入。该模块可以内部或外部地耦接到终端。该模块所涉及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技术可以包括WLAN(无线LAN)(Wi-Fi)、Wibro(无线宽带)、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等等。
短程通信模块114是用于支持短程通信的模块。短程通信技术的一些示例包括蓝牙TM、射频识别(RFID)、红外数据协会(IrDA)、超宽带(UWB)、紫蜂TM等等。
位置信息模块115是用于检查或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的模块。位置信息模块的典型示例是GPS(全球定位系统)。根据当前的技术,GPS模块115计算来自三个或更多卫星的距离信息和准确的时间信息并且对于计算的信息应用三角测量法,从而根据经度、纬度和高度准确地计算三维当前位置信息。当前,用于计算位置和时间信息的方法使用三颗卫星并且通过使用另外的一颗卫星校正计算出的位置和时间信息的误差。此外,GPS模块115能够通过实时地连续计算当前位置信息来计算速度信息。
A/V输入单元120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A/V输入单元120可以包括麦克风122,麦克风122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记录模式、语音识别模式等等运行模式中经由麦克风接收声音(音频数据),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语音)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移动通信模块112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麦克风122可以实施各种类型的噪声消除(或抑制)算法以消除(或抑制)在接收和发送音频信号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或者干扰。
用户输入单元130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命令生成键输入数据以控制移动终端的各种操作。用户输入单元130允许用户输入各种类型的信息,并且可以包括键盘、锅仔片、触摸板(例如,检测由于被接触而导致的电阻、压力、电容等等的变化的触敏组件)、滚轮、摇杆等等。特别地,当触摸板以层的形式叠加在显示单元151上时,可以形成触摸屏。
感测单元140检测移动终端100的当前状态,(例如,移动终端100的打开或关闭状态)、移动终端100的位置、用户对于移动终端100的接触(即,触摸输入)的有无、移动终端100的取向、移动终端100的加速或减速移动和方向等等,并且生成用于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的命令或信号。例如,当移动终端100实施为滑动型移动电话时,感测单元140可以感测该滑动型电话是打开还是关闭。另外,感测单元140能够检测电源单元190是否提供电力或者接口单元170是否与外部装置耦接。
接口单元170用作至少一个外部装置与移动终端100连接可以通过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识别模块可以是存储用于验证用户使用移动终端100的各种信息并且可以包括用户识别模块(UIM)、客户识别模块(SIM)、通用客户识别模块(USIM)等等。另外,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下面称为"识别装置")可以采取智能卡的形式,因此,识别装置可以经由端口或其它连接装置与移动终端100连接。接口单元170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移动终端10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移动终端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另外,当移动终端100与外部底座连接时,接口单元170可以用作允许通过其将电力从底座提供到移动终端100的路径或者可以用作允许从底座输入的各种命令信号通过其传输到移动终端的路径。从底座输入的各种命令信号或电力可以用作用于识别移动终端是否准确地安装在底座上的信号。输出单元150被构造为以视觉、音频和/或触觉方式提供输出信号(例如,音频信号、视频信号、警报信号、振动信号等等)。输出单元150可以包括显示单元151、音频输出模块152、警报单元153等等。
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在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例如,当移动终端100处于电话通话模式时,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与通话或其它通信(例如,文本消息收发、多媒体文件下载等等)相关的用户界面(UI)或图形用户界面(GUI)。当移动终端100处于视频通话模式或者图像捕获模式时,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捕获的图像和/或接收的图像、示出视频或图像以及相关功能的UI或GUI等等。
同时,当显示单元151和触摸板以层的形式彼此叠加以形成触摸屏时,显示单元151可以用作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显示单元151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LCD(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柔性显示器、三维(3D)显示器等等中的至少一种。这些显示器中的一些可以被构造为透明状以允许用户从外部观看,这可以称为透明显示器,典型的透明显示器可以例如为TOLED(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等等。根据特定想要的实施方式,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显示单元(或其它显示装置),例如,移动终端可以包括外部显示单元(未示出)和内部显示单元(未示出)。触摸屏可用于检测触摸输入压力以及触摸输入位置和触摸输入面积。
音频输出模块152可以在移动终端处于呼叫信号接收模式、通话模式、记录模式、语音识别模式、广播接收模式等等模式下时,将无线通信单元110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160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模块152可以提供与移动终端1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模块152可以包括扬声器、蜂鸣器等等。
警报单元153可以提供输出以将事件的发生通知给移动终端100。典型的事件可以包括呼叫接收、消息接收、键信号输入、触摸输入等等。除了音频或视频输出之外,警报单元153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提供输出以通知事件的发生。例如,警报单元153可以以振动的形式提供输出,当接收到呼叫、消息或一些其它进入通信(incomingcommunication)时,警报单元153可以提供触觉输出(即,振动)以将其通知给用户。通过提供这样的触觉输出,即使在用户的移动电话处于用户的口袋中时,用户也能够识别出各种事件的发生。警报单元153也可以经由显示单元151或音频输出模块152提供通知事件的发生的输出。
存储器160可以存储由控制器180执行的处理和控制操作的软件程序等等,或者可以暂时地存储己经输出或将要输出的数据(例如,电话簿、消息、静态图像、视频等等)。而且,存储器160可以存储关于当触摸施加到触摸屏时输出的各种方式的振动和音频信号的数据。
存储器160可以包括至少一种类型的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等)、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等等。而且,移动终端100可以与通过网络连接执行存储器160的存储功能的网络存储装置协作。
控制器180通常控制移动终端的总体操作。例如,控制器180执行与语音通话、数据通信、视频通话等等相关的控制和处理。另外,控制器180可以包括用于再现(或回放)多媒体数据的多媒体模块1810,多媒体模块1810可以构造在控制器180内,或者可以构造为与控制器180分离。控制器180可以执行模式识别处理,以将在触摸屏上执行的手写输入或者图片绘制输入识别为字符或图像。
电源单元190在控制器180的控制下接收外部电力或内部电力并且提供操作各元件和组件所需的适当的电力。
这里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以使用例如计算机软件、硬件或其任何组合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来实施。对于硬件实施,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SPD)、可编程逻辑装置(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被设计为执行这里描述的功能的电子单元中的至少一种来实施,在一些情况下,这样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控制器180中实施。对于软件实施,诸如过程或功能的实施方式可以与允许执行至少一种功能或操作的单独的软件模块来实施。软件代码可以由以任何适当的编程语言编写的软件应用程序(或程序)来实施,软件代码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60中并且由控制器180执行。
至此,己经按照其功能描述了移动终端。下面,为了简要起见,将描述诸如折叠型、直板型、摆动型、滑动型移动终端等等的各种类型的移动终端中的滑动型移动终端作为示例。因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任何类型的移动终端,并且不限于滑动型移动终端。
如图1中所示的移动终端100可以被构造为利用经由帧或分组发送数据的诸如有线和无线通信系统以及基于卫星的通信系统来操作。
现在将参考图2描述其中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能够操作的通信系统。
这样的通信系统可以使用不同的空中接口和/或物理层。例如,由通信系统使用的空中接口包括例如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特别地,长期演进(LTE))、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等等。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下面的描述涉及CDMA通信系统,但是这样的教导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系统。
参考图2,CDMA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多个移动终端100、多个基站(BS)270、基站控制器(BSC)275和移动交换中心(MSC)280。MSC280被构造为与公共电话交换网络(PSTN)290形成接口。MSC280还被构造为与可以经由回程线路耦接到基站270的BSC275形成接口。回程线路可以根据若干己知的接口中的任一种来构造,所述接口包括例如E1/T1、ATM,IP、PPP、帧中继、HDSL、ADSL或xDSL。将理解的是,如图2中所示的系统可以包括多个BSC2750。
每个BS270可以服务一个或多个分区(或区域),由多向天线或指向特定方向的天线覆盖的每个分区放射状地远离BS270。或者,每个分区可以由用于分集接收的两个或更多天线覆盖。每个BS270可以被构造为支持多个频率分配,并且每个频率分配具有特定频谱(例如,1.25MHz,5MHz等等)。
分区与频率分配的交叉可以被称为CDMA信道。BS270也可以被称为基站收发器子系统(BTS)或者其它等效术语。在这样的情况下,术语"基站"可以用于笼统地表示单个BSC275和至少一个BS270。基站也可以被称为"蜂窝站"。或者,特定BS270的各分区可以被称为多个蜂窝站。
如图2中所示,广播发射器(BT)295将广播信号发送给在系统内操作的移动终端100。如图1中所示的广播接收模块111被设置在移动终端100处以接收由BT295发送的广播信号。在图2中,示出了几个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300。卫星300帮助定位多个移动终端100中的至少一个。
在图2中,描绘了多个卫星300,但是理解的是,可以利用任何数目的卫星获得有用的定位信息。如图1中所示的GPS模块115通常被构造为与卫星300配合以获得想要的定位信息。替代GPS跟踪技术或者在GPS跟踪技术之外,可以使用可以跟踪移动终端的位置的其它技术。另外,至少一个GPS卫星300可以选择性地或者额外地处理卫星DMB传输。
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个典型操作,BS270接收来自各种移动终端100的反向链路信号。移动终端100通常参与通话、消息收发和其它类型的通信。特定基站270接收的每个反向链路信号被在特定BS270内进行处理。获得的数据被转发给相关的BSC275。BSC提供通话资源分配和包括BS270之间的软切换过程的协调的移动管理功能。BSC275还将接收到的数据路由到MSC280,其提供用于与PSTN290形成接口的额外的路由服务。类似地,PSTN290与MSC280形成接口,MSC与BSC275形成接口,并且BSC275相应地控制BS270以将正向链路信号发送到移动终端100。
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硬件结构以及通信系统,提出本发明方法各个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出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装置10包括:
侦测模块300,用于在拍照模式下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操作确定目标区域;
具体的,用户可以通过预设的触发方式进入拍照模式,此时,移动终端触摸屏上将显示拍照模式下的取景界面,在该取景界面下,包括用户通过摄像头可见范围内的所有场景。此处,场景包括人和物,此处,物包括动物、植物、物体等自然界除了人之外所有可被拍摄的物。在取景界面上,用户可以通过涂抹操作选定目标区域。此处,涂抹操作相当于圈定一个闭合圈,闭合圈内围成的区域即为目标区域。
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优选移动终端为触摸屏终端。所述涂抹操作可以依据由厂商出厂预设,例如,可以设定单指触摸并保持拖曳滑动超过预设时间以上的单指滑动操作为有效涂抹操作。
请同时参考图6,所示是用户进入到拍照模式时取景界面参考示例图一,在当前取景界面内,摄像头取景到的场景包括花、树、草丛以及其他未示出的场景。此时,若用户想选择界面中间的三朵花作为目标拍摄物,使拍出来的照片中三朵花都保持良好的清晰度,则用户可以通过涂抹操作划出一个包括三朵花的闭合圈,圈定一个目标区域,如图7所示,此时,该目标区域内包括此三朵花。
计算模块310,用于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具体的,对于具有双摄像头的移动终端,可通过双目视觉算法得到取景物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双目视觉算法主要是模拟人类视觉原理,使用计算机被动感知距离的方法。从两个或者多个点观察一个物体,获取在不同视角下的图像,根据图像之间像素的匹配关系,通过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像素之间的偏移来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计算出物体与相机之间的实际距离,物体三维大小,两点之间实际距离等等。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模块310可以利用双摄像头,通过双目视觉算法计算出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此处,深度信息主要指目标区域内各场景与相机之间的距离,即与拍摄平面之间的距离。同样的,若移动终端内置深度传感器,计算模块310也可以直接通过深度传感器主动发射红外光在目标区域内各场景中反射来获取目标区域内各场景与相机的距离信息,从而得到深度信息。
成像模块320,用于依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具体的,因为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要使其拍摄效果清晰不模糊,则需要对该场景单独对焦。也即,各场景并不同等对焦(相当于不同的场景都采用相当的焦距)。成像模块320在目标区域确定后,可以控制摄像头对区域内深度不同的场景分别进行对焦成像,从而得到不同的对焦照片。
请同时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成像模块320具体包括:
焦点确定单元321,用于依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确定各焦点场景;
成像控制单元322,用于控制所述双摄像头对所述各焦点场景自动对焦成像以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多张对焦照片。
具体的,如上所述,因为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要使其拍摄效果清晰不模糊,则需要对该场景单独对焦。也即,在目标区域内,因为各场景与拍摄平面的距离不同,因此,要想使目标区域内的每个场景都清晰,需要根据距离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焦点场景。假设在拍摄平面到拍摄物体的连线上存在多个与拍摄平面平行的平面,而目标区域内的每一个场景刚好都处于不同平面上(也即每个场景与拍摄平面的距离都不相同),则每一个场景都是焦点场景。可以理解的是,若多个场景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也即存在多个场景与拍摄平面的距离相同,则在这多个场景中,可以仅选取一个场景作为焦点场景。也即,同处在与拍摄平面平行的某一个平面上的多个场景,仅选取任意一个场景作为焦点场景即可,其他场景无需再选取。焦点确定单元321根据目标区域内的焦点场景的个数后,成像控制单元322控制移动终端的双摄像头对逐一对每个焦点场景对焦成像,从而得到相同数量的对焦照片。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存在双摄像头,因此,可以依据根据当前双摄像头的占用情况将对焦点场景进行自动对焦成像的工作分配至两个摄像头。例如,若当前双摄像头均空闲,为加快处理速度,可以将需要自动对焦成像的焦点场景平均分配给主副摄像头进行对焦成像。又例如,在不考虑处理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需要自动对焦成像的焦点场景全部仅分配给主摄像头或副摄像头进行对焦成像。
请同时参考图9,所示是图7中目标区域三个场景即三朵花与拍摄平面的距离示意图。在图中,以A、B、C分别代表三朵花,从图9可以看出,中,三朵花与拍摄平面的距离都不相同,也即A、B、C分别处在与拍摄平面的三个不同的平行平面上,因此,在图7中用户所选定的目标区域内,此三朵花都是焦点场景,成像控制单元322需要控制双摄像头需要分别对此三朵花一一对焦成像,得到图7目标区域内的三张对焦照片。
合成模块330,用于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
具体的,得到不同的对焦照片后,合成模块需要330需要合成所有的对焦照片从而得到清晰的预览照片。照片的合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例如,通过全局合成,局部合成,取像素平均值等等。例如可以对每张照片中每一个匹配像素点的像素值取平均值,作为预览照片该像素点的像素值,如此得到整个预览照片的每个像素点的像素值。又例如,可以选取任意一张对焦照片,取其目标区域之外的部分作为背景区域,对所有对焦照片目标区域内每一个匹配像素点取平均值得到最终目标区域,合成最终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作为预览照片。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在拍照模式下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操作确定目标区域;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依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从而,在确定目标区域后,根据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对目标区域进行多次对焦以得到不同的对焦照片再合成得到预览照片,避免了区域内各场景在同一对焦下造成某些场景无法拍摄清晰,确保了照片目标区域内的整体清晰度。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出又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智能拍照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智能拍照装置的区别仅在于:在本实施例中,
侦测模块300还用于在确定目标区域后,侦测用户的二次涂抹操作,依据所述二次涂抹操作确定补光区域;
计算模块310还用于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成像模块320还用于依据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补光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具体的,在光照条件不好的拍摄环境中,若用户选择了拍摄主体后,一般拍摄的对焦集中拍摄主体上,这样,由于拍摄环境影响,除拍摄主体外的背景部分很可能存在光线不足的情况,而用户一般也可以直接从取景窗口的预览照片中看出。因此,在用户涂抹了目标区域后,还可以再次通过涂抹操作确定补光区域。此处,二次涂抹操作时相对于确定目标区域时的涂抹操作而言,也即,当目标区域已经确定之后,侦测模块300再次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即为二次涂抹操作。实际上,对于用户而言,其并无不同。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区分目标区域以及补光区域,可以在确定目标区域或是补光区域后通过提示信息向用户确认。例如,在进入拍照模式后首次侦测到涂抹操作并确定了目标区域后,可以通过弹窗的方式询问用户是否确认当前显示的涂抹区域(如图7中闭合圈内区域)为目标区域,在用户确定后再进行后续的处理,若用户选择了否定,则清楚该涂抹效果,继续侦测用户的涂抹操作。同样的,在确定目标区域后侦测到用户的二次涂抹操作后,仍旧可以通过弹窗的方式对补光区域进行最终确认。
请同时参考图7和图8,如图7所示,在用户选定了目标区域后,此时,用户可以继续在取景界面上执行涂抹操作,例如,因为当前光线较差且图中场景树距离用户比较远,用户在图7的取景界面中所看到的树非常暗,几乎无法辨认,此时,用户可以通过涂抹操作圈出图中的两颗树,选定该区域作为补光区域,侦测模块300侦测到用户的二次涂抹操作后,会在取景界面上进一步显示用户选中的补光区域,如图8所示。优选的,在显示图8所示补光区域的同时,可以以滚动方式显示区域边界(图中虚线),并通过弹窗向用户确认该滚动效果显示的区域是否为补光区域,待用户确认后,再取消滚动显示方式。目标区域的确认过程也与补光区域相同。
确认补光区域后,对于补光区域的处理与第一实施例中对目标区域的处理相同,都是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后,依据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补光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因此,此处不再重复描述。
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
焦点确定单元321还用于依据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确定各焦点场景;
成像控制单元322还用于控制所述双摄像头对所述各焦点场景自动对焦成像以获取所述补光区域内多张对焦照片。
具体的实现过程与目标区域内的处理相同,故此处不再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对目标区域和补光区域内的焦点场景都进行了对焦,因此,合成模块330最终合成所有对焦照片后,可能存在补光区域与目标区域亮度相同,或者是补光区域亮度超过了目标区域的情况,从而导致背景过于突出,主体明暗效果被压制的情况出现。因此,合成模块330在合成对焦照片后,会计算补光区域与目标区域的亮度并依据需要进行调整,保持补光区域的亮度小于目标区域的亮度,厂商可以预设一个最低值。例如,若合成对焦照片后,发现目标区域的亮度高于补光区域亮度且差值超过上述最低值,此时,不用做调整,直接将合成后的照片作为预览照片显示即可。反之,若目标区域亮度高于补光区域亮度但差值小于上述最低值,或是目标区域亮度已经低于补光取悦亮度,则合成模块330需要调整目标区域或补光区域的亮度,使目标区域的亮度超过补光区域至少为上述最低值。
可以理解的是,在用户同时选定了目标区域和补光区域的情况下,对两个区域内各场景的处理可以是同时进行的,也可以是先后进行的,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在在用户同时选定了目标区域和补光区域的情况下,此时,优选由主摄像头对目标区域内的各焦点场景执行自动对焦成像动作,由副摄像头对补光区域内的各焦点场景执行自动对焦成像动作。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在确定目标区域后,进一步侦测用户是否选定补光区域,通过对补光区域的对焦实现补光。从而,提高了补光区域的亮度,避免了光线不足情况下拍照时背景过暗,背景物体无法识别的情况。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出又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智能拍照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智能拍照装置的区别仅在于,在本实施例中,除功能模块300-330之外,智能拍照装置10还包括:
修改模块340,用于当侦测到用户的涂抹修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修改操作调整所述目标区域和/或补光区域。
具体的,用户可以通过涂抹修改操作修改之前选定的区域,包括目标区域和补光区域。在实施例中,涂抹修改操作可以依据由厂商出厂预设,例如,可以设定双指触摸滑动为涂抹修改操作,当侦测到用户在区域内执行了双指触摸操作时,则确认用户需要对该区域进行修改,此时,用户可以通过双指触摸滑动擦除原先的涂抹边线,并在擦除后重新通过涂抹操作补充新的边线,从而确定调整该区域。可以理解的是,涂抹修改操作即相当于擦除操作。
显示模块350,用于将所述预览照片显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取景界面上;
拍照模块360,用于当接收到拍摄指令时,响应所述拍照指令,保存所述预览照片为最终拍摄照片。
具体的,在合成模块330得到预览照片后,显示模块将其显示在移动终端的取景界面上。当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指令后,拍照模块360响应该拍照指令,将当前显示的预览照片保存为最终拍摄照片。
可以理解的是,修改模块340随时侦测用户的涂抹修改操作,并在侦测到之后即时处理。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可以通过涂抹修改操作对原先涂抹选定的区域进行修改调整,从而使用户可以修改目标区域或补光区域,避免操作失误后无法修改。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出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1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在拍照模式下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操作确定目标区域;
具体的,用户可以通过预设的触发方式进入拍照模式,此时,移动终端触摸屏上将显示拍照模式下的取景界面,在该取景界面下,包括用户通过摄像头可见范围内的所有场景。此处,场景包括人和物,此处,物包括动物、植物、物体等自然界除了人之外所有可被拍摄的物。在取景界面上,用户可以通过涂抹操作选定目标区域。此处,涂抹操作相当于圈定一个闭合圈,闭合圈内围成的区域即为目标区域。
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优选移动终端为触摸屏终端。所述涂抹操作可以依据由厂商出厂预设,例如,可以设定单指触摸并保持拖曳滑动超过预设时间以上的单指滑动操作为有效涂抹操作。
请同时参考图6,所示是用户进入到拍照模式时取景界面参考示例图一,在当前取景界面内,摄像头取景到的场景包括花、树、草丛以及其他未示出的场景。此时,若用户想选择界面中间的三朵花作为目标拍摄物,使拍出来的照片中三朵花都保持良好的清晰度,则用户可以通过涂抹操作划出一个包括三朵花的闭合圈,圈定一个目标区域,如图7所示,此时,该目标区域内包括此三朵花。
步骤102,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具体的,对于具有双摄像头的移动终端,可通过双目视觉算法得到取景物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双目视觉算法主要是模拟人类视觉原理,使用计算机被动感知距离的方法。从两个或者多个点观察一个物体,获取在不同视角下的图像,根据图像之间像素的匹配关系,通过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像素之间的偏移来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计算出物体与相机之间的实际距离,物体三维大小,两点之间实际距离等等。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模块310可以利用双摄像头,通过双目视觉算法计算出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此处,深度信息主要指目标区域内各场景与相机之间的距离,即与拍摄平面之间的距离。同样的,若移动终端内置深度传感器,计算模块310也可以直接通过深度传感器主动发射红外光在目标区域内各场景中反射来获取目标区域内各场景与相机的距离信息,从而得到深度信息。
步骤103,依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具体的,因为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要使其拍摄效果清晰不模糊,则需要对该场景单独对焦。也即,各场景并不同等对焦(相当于不同的场景都采用相当的焦距)。成像模块320在目标区域确定后,可以控制摄像头对区域内深度不同的场景分别进行对焦成像,从而得到不同的对焦照片。
请同时参考图12,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03具体包括:
步骤121,依据所述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确定各焦点场景;
步骤122,控制所述双摄像头对所述各焦点场景自动对焦成像以获取所述区域内多张对焦照片;此处,所述区域为目标区域;
具体的,如上所述,因为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要使其拍摄效果清晰不模糊,则需要对该场景单独对焦。也即,在目标区域内,因为各场景与拍摄平面的距离不同,因此,要想使目标区域内的每个场景都清晰,需要根据距离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焦点场景。假设在拍摄平面到拍摄物体的连线上存在多个与拍摄平面平行的平面,而目标区域内的每一个场景刚好都处于不同平面上(也即每个场景与拍摄平面的距离都不相同),则每一个场景都是焦点场景。可以理解的是,若多个场景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也即存在多个场景与拍摄平面的距离相同,则在这多个场景中,可以仅选取一个场景作为焦点场景。也即,同处在与拍摄平面平行的某一个平面上的多个场景,仅选取任意一个场景作为焦点场景即可,其他场景无需再选取。焦点确定单元321根据目标区域内的焦点场景的个数后,成像控制单元322控制移动终端的双摄像头对逐一对每个焦点场景对焦成像,从而得到相同数量的对焦照片。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存在双摄像头,因此,可以依据根据当前双摄像头的占用情况将对焦点场景进行自动对焦成像的工作分配至两个摄像头。例如,若当前双摄像头均空闲,为加快处理速度,可以将需要自动对焦成像的焦点场景平均分配给主副摄像头进行对焦成像。又例如,在不考虑处理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需要自动对焦成像的焦点场景全部仅分配给主摄像头或副摄像头进行对焦成像。
请同时参考图9,所示是图7中目标区域三个场景即三朵花与拍摄平面的距离示意图。在图中,以A、B、C分别代表三朵花,从图9可以看出,中,三朵花与拍摄平面的距离都不相同,也即A、B、C分别处在与拍摄平面的三个不同的平行平面上,因此,在图7中用户所选定的目标区域内,此三朵花都是焦点场景,成像控制单元322需要控制双摄像头需要分别对此三朵花一一对焦成像,得到图7目标区域内的三张对焦照片。
步骤104,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
具体的,得到不同的对焦照片后,合成模块需要330需要合成所有的对焦照片从而得到清晰的预览照片。照片的合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例如,通过全局合成,局部合成,取像素平均值等等。例如可以对每张照片中每一个匹配像素点的像素值取平均值,作为预览照片该像素点的像素值,如此得到整个预览照片的每个像素点的像素值。又例如,可以选取任意一张对焦照片,取其目标区域之外的部分作为背景区域,对所有对焦照片目标区域内每一个匹配像素点取平均值得到最终目标区域,合成最终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作为预览照片。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在拍照模式下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操作确定目标区域;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依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从而,在确定目标区域后,根据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对目标区域进行多次对焦以得到不同的对焦照片再合成得到预览照片,避免了区域内各场景在同一对焦下造成某些场景无法拍摄清晰,确保了照片目标区域内的整体清晰度。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出又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在本实施例中,智能拍照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智能拍照方法的区别仅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101之后,步骤104之前,在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1,在确定目标区域后,侦测用户的二次涂抹操作,依据所述二次涂抹操作确定补光区域;
步骤112,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步骤113,依据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补光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具体的,在光照条件不好的拍摄环境中,若用户选择了拍摄主体后,一般拍摄的对焦集中拍摄主体上,这样,由于拍摄环境影响,除拍摄主体外的背景部分很可能存在光线不足的情况,而用户一般也可以直接从取景窗口的预览照片中看出。因此,在用户涂抹了目标区域后,还可以再次通过涂抹操作确定补光区域。此处,二次涂抹操作时相对于确定目标区域时的涂抹操作而言,也即,当目标区域已经确定之后,侦测模块300再次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即为二次涂抹操作。实际上,对于用户而言,其并无不同。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区分目标区域以及补光区域,可以在确定目标区域或是补光区域后通过提示信息向用户确认。例如,在进入拍照模式后首次侦测到涂抹操作并确定了目标区域后,可以通过弹窗的方式询问用户是否确认当前显示的涂抹区域(如图7中闭合圈内区域)为目标区域,在用户确定后再进行后续的处理,若用户选择了否定,则清楚该涂抹效果,继续侦测用户的涂抹操作。同样的,在确定目标区域后侦测到用户的二次涂抹操作后,仍旧可以通过弹窗的方式对补光区域进行最终确认。
请同时参考图7和图8,如图7所示,在用户选定了目标区域后,此时,用户可以继续在取景界面上执行涂抹操作,例如,因为当前光线较差且图中场景树距离用户比较远,用户在图7的取景界面中所看到的树非常暗,几乎无法辨认,此时,用户可以通过涂抹操作圈出图中的两颗树,选定该区域作为补光区域,侦测模块300侦测到用户的二次涂抹操作后,会在取景界面上进一步显示用户选中的补光区域,如图8所示。优选的,在显示图8所示补光区域的同时,可以以滚动方式显示区域边界(图中虚线),并通过弹窗向用户确认该滚动效果显示的区域是否为补光区域,待用户确认后,再取消滚动显示方式。目标区域的确认过程也与补光区域相同。
确认补光区域后,对于补光区域的处理与第一实施例中对目标区域的处理相同,都是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后,依据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补光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也即,步骤112与113与步骤102和103类似,因此,此处不再重复描述。
同样的,请同时参考图12,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13具体包括:
步骤121,依据所述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确定各焦点场景;
步骤122,控制所述双摄像头对所述各焦点场景自动对焦成像以获取所述区域内多张对焦照片;此处,所述区域为补光区域;
具体的实现过程与目标区域内的处理相同,故此处不再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对目标区域和补光区域内的焦点场景都进行了对焦,因此,在步骤104中,合成模块330最终合成所有对焦照片后,可能存在补光区域与目标区域亮度相同,或者是补光区域亮度超过了目标区域的情况,从而导致背景过于突出,主体明暗效果被压制的情况出现。因此,合成模块330在合成对焦照片后,会计算补光区域与目标区域的亮度并依据需要进行调整,保持补光区域的亮度小于目标区域的亮度,厂商可以预设一个最低值。例如,若合成对焦照片后,发现目标区域的亮度高于补光区域亮度且差值超过上述最低值,此时,不用做调整,直接将合成后的照片作为预览照片显示即可。反之,若目标区域亮度高于补光区域亮度但差值小于上述最低值,或是目标区域亮度已经低于补光取悦亮度,则合成模块330需要调整目标区域或补光区域的亮度,使目标区域的亮度超过补光区域至少为上述最低值。
可以理解的是,在用户同时选定了目标区域和补光区域的情况下,对两个区域内各场景的处理可以是同时进行的,也可以是先后进行的,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也即,步骤102和步骤103与步骤112和113之间的先后顺序并不限定,只要保持步骤102限于步骤102,步骤112限于步骤113即可。例如,可以先执行步骤102和103,再执行步骤112和113,也可以执行步骤102和112之后,再执行步骤103和113,或是其他任意顺序。
可以理解的是,在在用户同时选定了目标区域和补光区域的情况下,此时,优选由主摄像头对目标区域内的各焦点场景执行自动对焦成像动作,由副摄像头对补光区域内的各焦点场景执行自动对焦成像动作。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在确定目标区域后,进一步侦测用户是否选定补光区域,通过对补光区域的对焦实现补光。从而,提高了补光区域的亮度,避免了光线不足情况下拍照时背景过暗,背景物体无法识别的情况。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出又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在本实施例中,智能拍照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智能拍照方法的区别仅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01-104,111-113之外,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105,当侦测到用户的涂抹修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修改操作调整所述目标区域和/或补光区域。
具体的,用户可以通过涂抹修改操作修改之前选定的区域,包括目标区域和补光区域。在实施例中,涂抹修改操作可以依据由厂商出厂预设,例如,可以设定双指触摸滑动为涂抹修改操作,当侦测到用户在区域内执行了双指触摸操作时,则确认用户需要对该区域进行修改,此时,用户可以通过双指触摸滑动擦除原先的涂抹边线,并在擦除后重新通过涂抹操作补充新的边线,从而确定调整该区域。可以理解的是,涂抹修改操作即相当于擦除操作。
同时,在步骤104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106,将所述预览照片显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取景界面上;
步骤107,当接收到拍摄指令时,响应所述拍照指令,保存所述预览照片为最终拍摄照片。
具体的,在合成模块330得到预览照片后,显示模块将其显示在移动终端的取景界面上。当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指令后,拍照模块360响应该拍照指令,将当前显示的预览照片保存为最终拍摄照片。
可以理解的是,修改模块340随时侦测用户的涂抹修改操作,并在侦测到之后即时处理,因此,步骤105可以用户执行了涂抹操作之后即步骤101之后的任意时刻执行,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可以通过涂抹修改操作对原先涂抹选定的区域进行修改调整,从而使用户可以修改目标区域或补光区域,避免操作失误后无法修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侦测模块,用于在拍照模式下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操作确定目标区域;
计算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成像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合成模块,用于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侦测模块还用于在确定目标区域后,侦测用户的二次涂抹操作,依据所述二次涂抹操作确定补光区域;
所述计算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所述成像模块还用于依据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补光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模块具体包括:
焦点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确定各焦点场景;
成像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双摄像头对所述各焦点场景自动对焦成像以获取所述区域内多张对焦照片;
其中,所述区域内包括所述目标区域和/或所述补光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拍照装置还包括:
修改模块,用于当侦测到用户的涂抹修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修改操作调整所述目标区域和/或补光区域。
5.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拍照装置还包括:
显示模块,用于将所述预览照片显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取景界面上;
拍照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拍摄指令时,响应所述拍照指令,保存所述预览照片为最终拍摄照片。
6.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拍照模式下侦测到用户的涂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操作确定目标区域;
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依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目标区域之后,所述合成所有对焦照片以得到预览照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目标区域后,侦测用户的二次涂抹操作,依据所述二次涂抹操作确定补光区域;
通过所述双摄像头或深度传感器获取上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
依据所述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补光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目标区域/补光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补光区域内的多张对焦照片具体包括:
依据所述区域内各场景的深度信息确定各焦点场景;
控制所述双摄像头对所述各焦点场景自动对焦成像以获取所述区域内多张对焦照片;
其中,所述区域内包括所述目标区域和/或所述补光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侦测到用户的涂抹修改操作时,依据所述涂抹修改操作调整所述目标区域和/或补光区域。
10.据权利要求6或7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预览照片显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取景界面上;
当接收到拍摄指令时,响应所述拍照指令,保存所述预览照片为最终拍摄照片。
CN201710205076.1A 2017-03-31 2017-03-31 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69732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5076.1A CN106973227A (zh) 2017-03-31 2017-03-31 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5076.1A CN106973227A (zh) 2017-03-31 2017-03-31 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3227A true CN106973227A (zh) 2017-07-21

Family

ID=59335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05076.1A Pending CN106973227A (zh) 2017-03-31 2017-03-31 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73227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0182A (zh) * 2018-03-15 2018-09-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建模方法和终端
CN109035914A (zh) * 2018-08-20 2018-12-18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台灯的学习方法及智能台灯
CN111182211A (zh) * 2019-12-31 2020-05-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图像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345025A (zh) * 2018-08-29 2020-06-2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相机设备及对焦方法
CN112532881A (zh) * 2020-11-26 2021-03-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887606A (zh) * 2021-01-26 2021-06-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967201A (zh) * 2021-03-05 2021-06-15 厦门美图之家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光照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14820A (zh) * 2021-03-15 2021-06-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0573A (zh) * 2014-10-27 2015-01-07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多点触控对焦成像系统和方法及适用的移动终端
CN104363377A (zh) * 2014-11-28 2015-02-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框的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4754221A (zh) * 2015-03-11 2015-07-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025215A (zh) * 2014-04-23 2015-11-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基于多摄像头实现合照的方法及装置
CN105049726A (zh) * 2015-08-05 2015-11-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306829A (zh) * 2015-12-07 2016-02-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照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5215A (zh) * 2014-04-23 2015-11-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基于多摄像头实现合照的方法及装置
CN104270573A (zh) * 2014-10-27 2015-01-07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多点触控对焦成像系统和方法及适用的移动终端
CN104363377A (zh) * 2014-11-28 2015-02-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框的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4754221A (zh) * 2015-03-11 2015-07-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049726A (zh) * 2015-08-05 2015-11-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306829A (zh) * 2015-12-07 2016-02-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照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0182A (zh) * 2018-03-15 2018-09-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建模方法和终端
CN109035914A (zh) * 2018-08-20 2018-12-18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台灯的学习方法及智能台灯
CN111345025A (zh) * 2018-08-29 2020-06-2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相机设备及对焦方法
CN111182211A (zh) * 2019-12-31 2020-05-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图像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2532881A (zh) * 2020-11-26 2021-03-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887606A (zh) * 2021-01-26 2021-06-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967201A (zh) * 2021-03-05 2021-06-15 厦门美图之家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光照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14820A (zh) * 2021-03-15 2021-06-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4121B (zh) 双摄像头拍照方法及装置
CN106791472B (zh) 一种曝光方法及终端
CN106973227A (zh) 基于双摄像头的智能拍照方法及装置
CN106878588A (zh) 一种视频背景虚化终端及方法
CN106791455B (zh) 全景拍摄方法及装置
CN106909274A (zh) 一种图像显示方法和装置
CN106791204A (zh) 移动终端及其拍摄方法
CN106851063A (zh) 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曝光调节终端及方法
CN106534619A (zh) 一种调整对焦区域的方法、装置和终端
CN106686301A (zh) 照片拍摄方法及装置
CN106888349A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装置
CN107016639A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6851113A (zh) 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713716A (zh) 一种双摄像头的拍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686213A (zh) 拍摄方法及装置
CN105242483B (zh) 一种实现对焦的方法和装置、实现拍照的方法和装置
CN107071329A (zh) 视频通话过程中自动切换摄像头的方法及装置
CN106303229A (zh) 一种拍照方法及装置
CN106851125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多重曝光拍摄方法
CN106850941A (zh) 照片拍摄方法及装置
CN106161982A (zh) 一种补光的方法及终端
CN108668071A (zh) 一种拍摄方法、装置、系统及一种移动终端
CN106959816A (zh) 视频截取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534552A (zh) 移动终端及其拍照方法
CN106572246A (zh) 一种摄像头开启装置、终端及摄像头开启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72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