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70560B - 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70560B
CN106970560B CN201710214629.XA CN201710214629A CN106970560B CN 106970560 B CN106970560 B CN 106970560B CN 201710214629 A CN201710214629 A CN 201710214629A CN 106970560 B CN106970560 B CN 1069705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direct current
diode
semiconductor device
switch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146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70560A (zh
Inventor
李建华
刘琪
茹永刚
李强
卫建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Telai Intelligent Charg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Telai Intelligent Charg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Telai Intelligent Charg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Telai Intelligent Charg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1462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705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70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05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705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05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05B19/042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using digital processors
    • G05B19/0423Input/outpu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1Pc I-O input output
    • G05B2219/21117Universal I-O, same pin is input or output, bidirection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Relay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包括微控制器,第一直流端口,第二直流端口以及连接并控制第一直流端口与第二直流端口双向通断的双向开关组;双向开关组由全控型半导体器件,继电器,二极管连接组成;并可以根据实际不同的需求情况,提供最合适的方案。通过微控制器控制双向开关组全控型半导体器件和继电器的时序,并结合二极管的特性,在不使用带灭弧功能的切断装置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第一直流端口和第二直流端口双向流通,能够实现高压大电流直流回路的双向通断,且通断瞬间不拉弧,具有安全性高、效率高、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领域,涉及一种双向能量流动装置,尤其是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
背景技术
新能源系统能量双向变换中涉及到诸如:储能装置中的DC/DC变换、电动汽车电池到直流微网中的直流母线之间的双向DC/DC变换。要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系统中需要有双向大功率高压直流通断装置。
目前市场上利用高压直流接触器(如继电器)实现直流系统中通路的通断,但是接触器仅仅支持单向功率通断,如果强制做反向的通断,会导致开关触头拉弧,拉弧造成高温和烧蚀,会降低触头寿命。因此,采用该方案实现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会存在对接触器的利用率低,安全性也比较差的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直流系统中实现双向通断的方案效率低,安全性差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提出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该电路安全性高、效率高、成本低、应用范围广,能够应用于高压直流的双向通断系统中。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
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包括微控制器,第一直流端口,第二直流端口,以及连接并控制第一直流端口与第二直流端口双向通断的双向开关组。
进一步,上述双向开关组的第一种方案为:双向开关组包括连接第一直流端口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一极的第一开关组,以及连接第一直流端口另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另一极的第二开关组;所述第一开关组为一个第三继电器;所述第二开关组包括第一继电器和串联在第一继电器上的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二开关组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以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第一二极管并联在第一继电器上,第二二极管并联在第二继电器上,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在一起并且连接点接在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之间;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并联在第一二极管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并联在第二二极管上;所述微控制器通过驱动电路连接双向开关组里所有继电器和所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
进一步,上述双向开关组的第二种方案为:双向开关组包括连接第一直流端口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一极的第一开关组,以及连接第一直流端口另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另一极的第二开关组和第三开关组;所述第一开关组为一个第三继电器;所述第二开关组包括第一继电器和串联在第一继电器上的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二开关组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以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第一二极管并联在第一继电器上,第二二极管并联在第二继电器上,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在一起并且连接点接在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之间;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并联在第一二极管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并联在第二二极管上;所述第三开关组为一个第四继电器;所述微控制器通过驱动电路连接双向开关组里所有继电器和所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
进一步,上述双向开关组的第三种方案为:双向开关组包括连接第一直流端口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一极的第二开关组和第三开关组;所述第二开关组包括第一继电器和串联在第一继电器上的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二开关组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以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第一二极管并联在第一继电器上,第二二极管并联在第二继电器上,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在一起并且连接点接在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之间;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并联在第一二极管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并联在第二二极管上;所述第三开关组为一个第四继电器;所述微控制器通过驱动电路连接双向开关组里所有继电器和所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
进一步,上述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为IGBT型。
进一步,上述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为MOSFET型。
进一步,上述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为IGCT型。
本发明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直流端口和第二直流端口作为电路的接入口,采用双向开关组来通断电路;通过微控制器控制双向开关组全控型半导体器件,继电器的时序,并结合二极管的特性,在不使用带灭弧功能的切断装置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第一直流端口和第二直流端口双向流通,能够实现高压大电流直流回路的双向通断,且通断瞬间不拉弧,具有安全性高、效率高、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不仅可以满足双向高压大电流系统的双向切合要求,还可以满足双向低压大电流系统的双向切合要求;并实现物理隔离,从而实现双向高压直流系统的安全切断并能保证切合装置和高压直流端口的安全,电路结构设置合理,生产成本低。
一极连线上两个开关组,另一极一个开关组,这样两极均能双向通断,不仅可以应用在高压大电流系统的双向切合系统中,还可以应用在低压大电流双向切合系统中,是本发明能够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只有一极的连线上设置开关组,可以调整一极的状态实现双向切合,在保证电路安全和高效的前提下,节省了安装空间,扩大了本发明的使用范围。
全控型半导体器件根据本发明中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的选择IGBT型,或MOSFET型,或IGCT型;电路更加安全、高效。
采用全控型半导体器件,通过微控制器控制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以及继电器的时序,控制直流系统中通路的通断,且结合二极管实现通路的双向通断,通过该方案,利用全控型半导体器件的通断来保证继电器的通断,提高了继电器的使用率,且保证了继电器通断时的安全,此外,在正向通路导通或反向通路导通的情况下,相应的二极管起到防反作用,能够防止能量的反向流动,保证电路的安全可靠,因此,提高了直流系统双向通断的效率和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向通断时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正向导通通路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反向通断时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反向导通通路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结构的衍生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结构的衍生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三种结构的衍生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第一直流端口;2为第二直流端口;3为第一开关组;4为第二开关组;5为第三开关组;K1为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为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S1为第一继电器;S2为第二继电器;S3为第三继电器;S4为第四继电器;D1为第一二极管;D2为第二二极管;MCU为微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10,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包括微控制器MCU,第一直流端口1,第二直流端口2,以及连接并控制第一直流端口1与第二直流端口2双向通断的双向开关组。本发明中,第一直流端口1和第二直流端口2的电压可以为高压,也可以为低压。
双向开关组包括连接第一直流端口1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一极的第一开关组3,以及连接第一直流端口1另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另一极的第二开关组4;第一开关组3为一个第三继电器S3;第二开关组4包括第一继电器S1和串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的第二继电器S2,第二开关组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以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第一二极管D1并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第二二极管D2并联在第二继电器S2上,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在一起并且连接点接在第一继电器S1和第二继电器S2之间;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并联在第一二极管D1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并联在第二二极管D2上;微控制器MCU通过驱动电路连接双向开关组里所有继电器和所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
或者,双向开关组包括连接第一直流端口1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一极的第一开关组3,以及连接第一直流端口1另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另一极的第二开关组4和第三开关组5;第一开关组3为一个第三继电器S3;第二开关组4包括第一继电器S1和串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的第二继电器S2,第二开关组4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以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第一二极管D1并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第二二极管D2并联在第二继电器S2上,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在一起并且连接点接在第一继电器S1和第二继电器S2之间;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并联在第一二极管D1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并联在第二二极管D2上;第三开关组5为一个第四继电器S4;微控制器MCU通过驱动电路连接双向开关组里所有继电器和所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
或者,双向开关组包括连接第一直流端口1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一极的第二开关组4和第三开关组5;第二开关组4包括第一继电器S1和串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的第二继电器S2,第二开关组4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以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第一二极管D1并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第二二极管D2并联在第二继电器S2上,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在一起并且连接点接在第一继电器S1和第二继电器S2之间;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并联在第一二极管D1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并联在第二二极管D2上;第三开关组5为一个第四继电器S4;微控制器MCU通过驱动电路连接双向开关组里所有继电器和所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
以上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为IGBT型。全控型半导体器件或者为MOSFET型。全控型半导体器件或者为IGCT型。
参见图1电路,双向开关组用于双向通断第一直流端口1和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和负极时,双向开关组包括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二极管D1、二极管D2以及第三继电器S3;第一继电器S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继电器S2另一端与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相连;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与二极管D1以及第一继电器S1并联,且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相连,阳极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与二极管D2以及第二继电器S2并联,且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一端与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2阴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相连,阳极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经第三继电器S3与第二直流端口2负极相连;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以及第三继电器S3均由微控制器MCU控制其通断。
电路为图1所示结构,当第一直流端口1为输入端口,第二直流端口2为输出端口时,结合本发明的正向通断时序图2,来叙述本发明的工作情况:
当第一直流端口1和第二直流端口2之间的通路断开时,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以及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均置于低电平。
调整微控制器MCU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以及第三继电器S3的通断状态,最终控制第一直流端口1和第二直流端口2之间的电路的通断状态,其中,T0~T2表示本发明电路中开关器件的闭合过程,T3~T5表示本发明电路中开关器件的断开过程。
1)T0~T1:第二继电器S2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置高电平,第三继电器S3闭合,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和第二直流端口2负极连接,第三继电器S3不承受高压、大电流,不会出现打火或拉弧现象;
2)T1~T2:第二继电器S2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维持为高电平,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控制信号置高电平,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通过第一代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以及二极管D2连接。如图3中通路1所示,此时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承受高压、电流,在这里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选择IGBT型。第三继电器S3不承受高压、大电流,不会出现打火或拉弧现象;
3)T2~T3:第二继电器S2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维持为高电平,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控制信号维持为高电平。第一继电器S1控制信号置高电平,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通过第一继电器S1以及二极管D2连接。如图3中通路2所示,第一继电器S1不承受高压、大电流,不会出现打火或拉弧现象;
4)T3~T4:第二继电器S2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维持为高电平,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控制信号维持为高电平。第一继电器S1控制信号置低电平,第一继电器S1断开,第一继电器S1不承受高压、大电流,不会出现打火或拉弧现象;
5)T4~T5:第二继电器S2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维持为高电平,第一继电器S1维持为低电平,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控制信号置低电平;
6)T5~: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置低电平,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第三继电器S3均断开,第三继电器S3不承受高压、大电流,不会出现打火或拉弧现象。
电路为图1所示结构,当第二直流端口2为输入端口,第一直流端口1为输出端口时,结合本发明的反向通断时序图4来叙述本发明的工作情况。
调整微控制器MCU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以及第三继电器S3的通断状态,进一步来控制第一直流端口1和第二直流端口2之间的电路的通断状态,其中,T0~T2表示本发明电路中开关器件的闭合过程,T3~T5表示本发明电路中开关器件的断开过程。
1)T0~T1:第一继电器S1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置高电平,第三继电器S3闭合,第二直流端口2负极和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连接,第三继电器S3不承受高压、大电流,不会出现打火或拉弧现象;
2)T1~T2:第一继电器S1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维持为高电平,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控制信号置高电平,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与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通过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以及二极管D1连接。如图5中通路3所示,此时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承受高压、大电流,在这里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选择IGBT型。第三继电器S3不承受高压、电流,不会出现打火或拉弧现象;
3)T2~T3:第一继电器S1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维持为高电平,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控制信号维持高电平。第二继电器S2控制信号置高电平,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与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通过第二继电器S2和二极管D1连接。如图5中通路4所示,第二继电器S2不承受高压、大电流,不会出现打火或拉弧现象;
4)T3~T4:第一继电器S1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维持为高电平,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控制信号维持高电平。第二继电器S2控制信号置低电平,第二继电器S2断开,第二继电器S2不承受高压、大电流,不会出现打火或拉弧现象;
5)T4~T5:第一继电器S1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控制信号维持为低电平,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维持为高电平,第二继电器S2维持为低电平,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控制信号置低电平;
6)T5~:第三继电器S3控制信号置低电平,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第三继电器S3均断开,第三继电器S3不承受高压、大电流,不会出现打火或拉弧现象。
以上只是本发明电路的一种实现方式,双向直流通断电路中,各个开关器件的互联关系还有多种衍生电路。
参见图6电路,双向开关组用于双向通断第一直流端口1和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和负极时,双向开关组包括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二极管D1、二极管D2以及第三继电器S3;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经第三继电器S3与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相连;第一继电器S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继电器S2另一端与第二直流端口2负极相连;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与二极管D1以及第一继电器S1并联,且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相连,阳极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与二极管D2以及第二继电器S2并联,且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一端与第二直流端口2负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2阴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负极相连,阳极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以及第三继电器S3均由微控制器MCU控制其通断。
参见图7电路,双向开关组用于双向通断第一直流端口1和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和负极时,双向开关组包括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二极管D1、二极管D2、第三继电器S3以及第四继电器S4;第一继电器S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继电器S2另一端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第四继电器S4另一端与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相连;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与二极管D1以及第一继电器S1并联,且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相连,阳极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与二极管D2以及第二继电器S2并联,且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一端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2阴极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阳极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第二直流端口2负极经第三继电器S3与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相连;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第三继电器S3以及第四继电器S4均由微控制器MCU控制其通断。
参见图8电路,双向开关组用于双向通断第一直流端口1和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和负极时,双向开关组包括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二极管D1、二极管D2、第三继电器S3以及第四继电器S4;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经第三继电器S3与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相连;第一继电器S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继电器S2另一端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第四继电器S4另一端与第二直流端口2负极相连;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与二极管D1以及第一继电器S1并联,且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相连,阳极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与二极管D2以及第二继电器S2并联,且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一端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2阴极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阳极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第三继电器S3以及第四继电器S4均由微控制器MCU控制其通断。
参见图9电路,双向开关组用于双向通断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和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时,双向开关组包括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二极管D1、二极管D2以及第四继电器S4;第一继电器S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继电器S2另一端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第四继电器S4另一端与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相连;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与二极管D1以及第一继电器S1并联,且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相连,阳极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与二极管D2以及第二继电器S2并联,且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一端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2阴极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阳极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第二直流端口2负极与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相连;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以及第四继电器S4均由微控制器MCU控制其通断。
参见图10电路,双向开关组用于双向通断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和第二直流端口2负极时,双向开关组包括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二极管D1、二极管D2以及第四继电器S4;第一直流端口1正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正极相连;第一继电器S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继电器S2另一端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第四继电器S4另一端与第二直流端口2负极相连;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与二极管D1以及第一继电器S1并联,且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一端与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1阴极与第一直流端口1负极相连,阳极与第二继电器S2一端相连;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与二极管D2以及第二继电器S2并联,且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一端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且二极管D2阴极与第四继电器S4一端相连,阳极与第一继电器S1一端相连;第一继电器S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第二继电器S2、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以及第四继电器S4均由微控制器MCU控制其通断。
通过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双向高压大电流、高压小电流及低压大电流的双向通断。具体可以实现高压直流单独正极双向切合、高压直流单独负极双向切合或正负均双向切合的功能。利用全控型半导体器件的通断来保证继电器的通断,提高了继电器的使用率,且保证了继电器通断时的安全,因此,提高了直流系统双向通断的效率和安全。

Claims (5)

1.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MCU),第一直流端口(1),第二直流端口(2),以及连接并控制第一直流端口(1)与第二直流端口(2)双向通断的双向开关组;
所述双向开关组的第一种结构包括:连接第一直流端口(1)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一极的第一开关组(3),以及连接第一直流端口(1)另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另一极的第二开关组(4);所述第一开关组(3)为一个第三继电器(S3);所述第二开关组(4)包括第一继电器(S1)和串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的第二继电器(S2),所述第二开关组(4)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以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第一二极管(D1)并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第二二极管(D2)并联在第二继电器(S2)上,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在一起并且连接点接在第一继电器(S1)和第二继电器(S2)之间;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并联在第一二极管(D1)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并联在第二二极管(D2)上;所述微控制器(MCU)通过驱动电路连接双向开关组里所有继电器和所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
所述双向开关组的第二种结构包括:连接第一直流端口(1)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一极的第二开关组(4)和第三开关组(5);所述第二开关组(4)包括第一继电器(S1)和串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的第二继电器(S2),所述第二开关组(4)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以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第一二极管(D1)并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第二二极管(D2)并联在第二继电器(S2)上,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在一起并且连接点接在第一继电器(S1)和第二继电器(S2)之间;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并联在第一二极管(D1)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并联在第二二极管(D2)上;所述第三开关组(5)为一个第四继电器(S4);所述微控制器(MCU)通过驱动电路连接双向开关组里所有继电器和所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开关组的第三种结构包括:连接第一直流端口(1)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一极的第一开关组(3),以及连接第一直流端口(1)另一极与第二直流端口(2)另一极的第二开关组(4)和第三开关组(5);所述第一开关组(3)为一个第三继电器(S3);所述第二开关组(4)包括第一继电器(S1)和串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的第二继电器(S2),所述第二开关组(4)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以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第一二极管(D1)并联在第一继电器(S1)上,第二二极管(D2)并联在第二继电器(S2)上,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在一起并且连接点接在第一继电器(S1)和第二继电器(S2)之间;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1)并联在第一二极管(D1)上,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K2)并联在第二二极管(D2)上;所述第三开关组(5)为一个第四继电器(S4);所述微控制器(MCU)通过驱动电路连接双向开关组里所有继电器和所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为IGBT型。
4.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为MOSFET型。
5.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为IGCT型。
CN201710214629.XA 2017-04-01 2017-04-01 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 Active CN1069705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14629.XA CN106970560B (zh) 2017-04-01 2017-04-01 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14629.XA CN106970560B (zh) 2017-04-01 2017-04-01 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0560A CN106970560A (zh) 2017-07-21
CN106970560B true CN106970560B (zh) 2023-07-07

Family

ID=59336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14629.XA Active CN106970560B (zh) 2017-04-01 2017-04-01 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705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6386B (zh) * 2019-04-18 2020-08-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检测开关电路及其无线收发机的测试电路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90991U (zh) * 2008-07-05 2010-05-26 伏科股份公司 用于控制直流电流通断的装置
CN202818147U (zh) * 2012-10-12 2013-03-20 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Ups隔离型双向直流变换器
WO2013060354A1 (de) * 2011-10-24 2013-05-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Konverter für hochspannungsgleichstromübertragung
CN104702114A (zh) * 2015-03-05 2015-06-10 清华大学 一种开关电容接入的高频链双向直流变压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704731A (zh) * 2012-10-05 2015-06-10 欧利生电气株式会社 变换器和双向变换器
CN105305366A (zh) * 2015-11-20 2016-02-0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一种高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0548A (zh) * 2009-12-01 2010-05-19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继电器灭弧电路和方法
CN103972855B (zh) * 2013-01-31 2016-12-28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使线路双向电流分断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WO2015072009A1 (ja) * 2013-11-15 2015-05-21 オリジン電気株式会社 双方向コンバータ
CN204538966U (zh) * 2015-03-06 2015-08-05 北京凯源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直流输入/输出双向变换器
CN104900444B (zh) * 2015-06-26 2017-08-04 华北电力大学 直流断路器的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90991U (zh) * 2008-07-05 2010-05-26 伏科股份公司 用于控制直流电流通断的装置
WO2013060354A1 (de) * 2011-10-24 2013-05-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Konverter für hochspannungsgleichstromübertragung
CN104704731A (zh) * 2012-10-05 2015-06-10 欧利生电气株式会社 变换器和双向变换器
CN202818147U (zh) * 2012-10-12 2013-03-20 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Ups隔离型双向直流变换器
CN104702114A (zh) * 2015-03-05 2015-06-10 清华大学 一种开关电容接入的高频链双向直流变压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305366A (zh) * 2015-11-20 2016-02-0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一种高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0560A (zh) 2017-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25031U (zh) 一种智能切换开关
CN113964788B (zh) 一种双向直流断路器
CN105305831B (zh) 一种采用隔离变压器的桥式变换器单路信号栅驱动电路
CN104980137A (zh) 一种强迫换流型全固态高速直流断路器和换流开关
CN203553912U (zh) 一种降低功率器件发热量的电子电路及大电流装置
CN103269155A (zh) 一种级联拓扑的功率单元的放电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6970560B (zh) 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
CN103346761B (zh) 机械同步混合继电器及混合开关运行方法
CN105932344B (zh) 一种可级联的动力电池组安全保护模块
CN109861189B (zh) 一种灭弧型低压直流断路器
CN201976022U (zh) 三相群波开关调压器
CN109361202B (zh) 一种电流注入式断路器
CN102684137B (zh) 一种实现高压电路安全通断电的系统及方法
CN107891756B (zh) 开关驱动电路及方法、驱动器、电池装置、运载工具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7249405U (zh) 一种应用于直流系统中的双向通断电路
CN104952664A (zh) 一种无电弧放电的直流高压开关
CN203326972U (zh) 机械同步混合继电器
CN204442004U (zh) 直流分段母线智能切换装置
CN204989899U (zh) 一种应用于高压直流场合的通断装置
CN202550470U (zh) 一种实现高压电路安全通断电的系统
CN201563078U (zh) 新型太阳能控制器
CN110429824A (zh) 一种双向级联输入级联输出dc-dc变换拓扑结构
CN104967154A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CN206498250U (zh) 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CN206106980U (zh) 新能源汽车低压蓄电池的连接充电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710065 R&D Building E206-2, E Building, No. 211 Tiangu Eighth Road, Xi'an High-tech Zone, Shaan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XI'AN TGOOD INTELLIGENT CHARG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77 R & D building 101, 102-2, 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211 Tiangu Road, Xi'an, Shaanxi

Applicant before: XI'AN TGOOD INTELLIGENT CHARGING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710065 R&D Building E206-2, E Building, No. 211 Tiangu Eighth Road, Xi'an High-tech Zone, Shaan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Xi'an Telai Intelligent Charg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65 R&D Building E206-2, E Building, No. 211 Tiangu Eighth Road, Xi'an High-tech Zone, Shaanx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XI'AN TGOOD INTELLIGENT CHARGING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