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37326B - 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 - Google Patents

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37326B
CN106937326B CN201511008071.7A CN201511008071A CN106937326B CN 106937326 B CN106937326 B CN 106937326B CN 201511008071 A CN201511008071 A CN 201511008071A CN 106937326 B CN106937326 B CN 1069373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interference
access point
contention window
interf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080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37326A (zh
Inventor
李扬
张梦莹
周婷
杨旸
胡宏林
王海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Research Cent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Research Cent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Research Cent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Research Cent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151100807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373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37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373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37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373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42Determining whether packet losses are due to overload or to deterioration of radio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based on requested quality, e.g. Qo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包括:第一基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向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第一协调信息,并接收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协调信息,然后,第一基站根据第一干扰信息、各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第一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将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由于第一基站是根据系统中的多个基站的协调信息共同计算得到需要调整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在保证与WiFi接入点的公平共存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各基站的QoS需求和负载调整各基站的竞争窗口大小,使得非授权频谱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Description

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用户对于数据通信的需求大幅度地增长,价格昂贵且带宽有限的授权频段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各移动运营商和设备商将目标转向了资源相对丰富的非授权频段,大规模部署的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简称WiFi)系统使用的就是非授权频段,除此之外各移动运营商和设备商都在寻求更多使用非授权频段的技术来承载更多移动服务的数据流量。例如,将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简称LTE)部署到非授权频段,在非授权频段上采用LTE空口协议进行通信,即非授权载波上的LTE(LTE Advanced in Unlicensed Spectrums,简称LTE-U)。
使用非授权频段的新技术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与现有的WiFi系统公平共存是首要的问题。目前使用非授权频段的其他系统都采用与WiFi类似的先听后说(listen-before-talk,简称LBT)机制,以及非连续传输(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简称DTX)机制。在LBT机制下,使用非授权频段的任何设备在发送数据前必须先监听信道是否被占用,若在一定时间内(例如在从竞争窗口中随机选择的退避时间内)信道空闲,则设备就可以占用信道并开始传输,但信道占用时间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制。由于在非授权频段需要通过竞争信道的方式发送数据,且连续传输时间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制,如何保证用户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用户的QoS,使用非授权频段的接入点需要调整传输参数,例如减小竞争窗口长度或传输空闲时间,以便以更高的概率抢占信道发送数据。但是,这势必将对使用非授权频段的邻居接入点的信道占用公平性造成影响。
为了保证LTE与WiFi的公平共存,且提高用户的QoS,现有技术的方案中提出LTE-U基站可通过调节LBT参数改变信道接入的优先级,并且为了保证与其它接入点的公平共存,使用较小竞争窗口的LTE-U基站需要减少最大信道占用时间。该提案针对的是单个LTE-U基站内的LBT参数调整,虽然能够提高单个LTE-U基站的QoS,但会减少信道占用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在保证与WiFi接入点的公平共存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各基站的QoS需求和负载调整各基站的竞争窗口大小,使得非授权频谱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包括:
第一基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向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第一协调信息,所述第一协调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QoS需求,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属于第一系统,所述干扰接入点属于第二系统;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协调信息,所述第二协调信息包括:所述干扰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QoS需求;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干扰信息、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所述公共干扰接入点为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公共的干扰接入点;
所述第一基站将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基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获取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发送给所述第一系统中的其他基站;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所述其他基站发送的所述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所述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基站,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
可选的,所述传输参数包括竞争窗口的长度,所述历史丢包参数为历史发包碰撞概率,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干扰信息、所述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历史丢包参数建立多目标函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31
所述多目标函数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32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33
其中,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34
xi表示第i个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p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历史发包碰撞概率,n表示基站的个数,k表示所述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Ω表示竞争窗口的最大取值,m表示最大退避次数;
通过线性加权将所述多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35
其中,w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权重系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36
τ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平均吞吐量,q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用户QoS需求;
求解所述单目标函数得到所述第i个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基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确定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是否超过预设数量,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超过所述预设数量,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所述第一基站确定负载是否大于预设的负载阈值,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负载大于所述负载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所述第一基站判断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是否小于预设的用户体验阈值,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小于所述用户体验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为基于非授权载波的长期演进LTE系统,所述第二系统为无线保证WiFi系统。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第一基站,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时间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时向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第一协调信息,所述第一协调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服务质量QoS需求,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属于第一系统,所述干扰接入点属于第二系统;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协调信息,所述第二协调信息包括:所述干扰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QoS需求;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干扰信息、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所述公共干扰接入点为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公共的干扰接入点;
调整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基站的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基站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发送给所述第一系统中的其他基站;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其他基站发送的所述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所述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基站,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
可选的,所述传输参数包括竞争窗口的长度,所述历史丢包参数为历史发包碰撞概率,所述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历史丢包参数建立多目标函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51
所述多目标函数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52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53
其中,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54
xi表示第i个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p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历史发包碰撞概率,n表示基站的个数,k表示所述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Ω表示竞争窗口的最大取值,m表示最大退避次数;
通过线性加权将所述多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55
其中,w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权重系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56
τ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平均吞吐量,q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用户QoS需求;
求解所述单目标函数得到所述第i个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是否超过预设数量,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超过所述预设数量,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确定所述第一基站的负载是否大于预设的负载阈值,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负载大于所述负载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判断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是否小于预设的用户体验阈值,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小于所述用户体验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为基于非授权载波的长期演进LTE系统,所述第二系统为无线保证WiFi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接入点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第一基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向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第一协调信息,并接收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协调信息,然后,第一基站根据第一干扰信息、各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第一基站和每个干扰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将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所述方法,由于第一基站是根据系统中的多个基站的协调信息共同计算得到需要调整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在保证与WiFi接入点的公平共存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各基站的QoS需求和负载调整各基站的竞争窗口大小,使得非授权频谱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适用的网络系统架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一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第一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适用的网络系统架构的一种示意图,如图1所示,网络系统包括两个系统: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其中,第一系统可以为基于非授权载波的LTE系统,第二系统可以为WiFi系统,基于非授权载波的LTE系统中的基站可以称为LTE-U基站,WiFi系统中的接入设备可以称为WiFi接入点。图1所示网络系统中,包括两个LTE-U基站和1个WiFi接入点,WiFi接入点的覆盖范围与LTE-U基站1和LTE-U基站2均有重叠,因此,WiFi接入点对LTE-U基站1和LTE-U基站2均构成干扰。需要说明的是,基于非授权载波的LTE系统还可以包括更多的基站,同样WiFI系统中也可以包括更多的接入点。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第一基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向干扰基站发送第一协调信息,第一协调信息包括:第一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QoS需求,干扰基站为与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
其中,第一基站和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属于第一系统,干扰接入点属于第二系统,第一系统可以为基于非授权载波的LTE系统,第二系统可以为WiFi系统,第一基站可以为基于非授权载波的LTE系统中的任意一个基站,在基于非授权载波的LTE系统中包括多个基站,可能只有部分基站为第一基站的干扰基站,本实施例中干扰基站为与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即对于任意两个基站,如果两个基站有相同的干扰源,那么其中一个基站就作为另一个基站的干扰基站,这里干扰源即WiFi接入点。由于WiFi系统和基于非授权载波的LTE系统都采用非授权载波,因此两个系统之间会互相干扰。本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即干扰基站的数量可能为一个或者多个。
第一基站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式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1)第一基站确定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是否超过预设数量,当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超过预设数量,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超过预设数量,说明第一基站中的用户对QoS需求大,此时,为了满足用户的QoS需求,需要调整第一基站的传输参数,增大第一基站接入信道的概率,才能满足用户QoS需求。
(2)第一基站确定负载是否大于预设的负载阈值,当第一基站的负载大于负载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第一基站的负载大于负载阈值,说明第一基站的负载量很大,因此需要调整第一基站的传输参数,以增大第一基站接入信道的概率。
(3)第一基站判断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是否小于预设的用户体验阈值,当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小于用户体验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用户体验值小于预设的用户体验阈值,说明当前网络慢,用户数据响应速度慢,为了使得第一基站能够及时处理用户数据,因此需要调整第一基站的传输参数,以增大第一基站接入信道的概率。
本实施例中,历史丢包参数可以为历史发包碰撞概率或历史丢包率,传输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至少一个或其组合:竞争窗口长度、最大信道占用时间、传输空闲时间。
步骤102、第一基站接收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协调信息,第二协调信息包括:干扰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QoS需求。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可以将第一协调信息携带在协调请求消息中发送给干扰基站,干扰基站在收到第一基站发送的协调请求后,向第一基站返回协调响应消息,协调响应消息中包括干扰基站的第二协调信息。
步骤103、第一基站根据第一干扰信息、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第一基站和每个干扰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
其中,公共干扰接入点为第一基站与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公共的干扰接入点,即公共干扰接入点即是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也是每个干扰基站的干扰接入点。
以传输参数包括竞争窗口的长度,历史丢包参数为历史发包碰撞概率为例说明目标竞争窗口长度的计算方法。
首先第一基站根据第一基站和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历史丢包参数建立多目标函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81
其中,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82
xi表示第i个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p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历史发包碰撞概率,n表示基站的个数,k表示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n为第一基站和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总个数,m表示二进制退避算法的最大退避次数,则fi(xi)表示第第i个基站成功接入信道的概率。
对于多目标函数来说,变量应该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本实施例中多目标函数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83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84
其中,Ω表示竞争窗口的最大取值,Ω的取值由标准规定。fi(xi)表示第第i个基站成功接入信道的概率,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91
表示n个基站成功接入信道的概率之和。
多目标优化问题具有多种解法,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解包括最优解、劣解和非劣解,本发明要求的是最优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解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能够直接求出非劣解,然后再选择较好的解。间接法可以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再将多目标问题转换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可以采用经典算法:线性加权和法求解单目标优化问题的解。
本实施例中,通过线性加权将多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92
其中,w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权重系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093
τ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平均吞吐量,q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用户QoS需求;
最后,通过求解单目标函数得到第i个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即第一基站不仅能够得到自己的目标竞争窗口大小,还可以得到每个干扰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大小。在求解单目标函数的解时可以采用经典的遗传算法或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
步骤104、第一基站将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
在计算得到第一基站和每个干扰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后,第一基站调整自己的传输参数,将自己当前使用的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第一基站在与各干扰基站交互完协调信息之后,第一基站和干扰基站会同时执行相同的优化算法,得到自己和其他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但是,每个基站都只将自己的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本实施例中,各个基站根据交互的协调信息确定目标竞争窗口大小,对于QoS需求高的基站目标竞争窗口小,对于QoS需求低的基站目标竞争窗口大,或者结合QoS需求和负载确定目标竞争窗口大小,对于QoS需求高且负载大的基站目标竞争串口小,对于QoS需求低且负载低的基站目标竞争窗口小。
本实施例的方法,第一基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向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第一协调信息,并接收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协调信息,然后,第一基站根据第一干扰信息、各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第一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将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所述方法,由于第一基站是根据系统中的多个基站的协调信息共同计算得到需要调整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能够根据各基站的QoS需求和负载调整各基站的竞争窗口大小,使得非授权频谱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第一基站获取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即与第一基站的覆盖区域存在重叠的接入点,对于第一基站来说其可能具有多个接入点。由于第一基站和接入点属于不同的系统,第一基站可能并不能直接和接入点交互,获得接入点的标识,但是第一基站可以通过用户设备获取接入点的标识,对于处在第一基站和接入点的重叠区域内的用户设备,其能够不仅能够接收到来自第一基站的数据,还能够接收到接入点的数据,因此,如果第一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如果其还能够接收到接入点的数据,那么用户设备将接入点的标识发送给基站,第一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接入点的标识后,确定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接入点为干扰接入点。
步骤202、第一基站将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发送给第一系统中的其他基站。
步骤203、第一基站接收其他基站发送的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第一系统中的每个基站都会获取自己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然后各个基站之间可以通过X2接口交互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步骤204、第一基站根据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第一基站的干扰基站,干扰基站为与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
对于某个基站来说,如果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与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全部相同或部分相同,那么该基站就是第一基站的干扰基站。
步骤205、第一基站根据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
公共干扰接入点为第一基站和所有干扰基站公共的干扰接入点,在具体确定时,如果第一基站和所有干扰基站具有一个共同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那么该共同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对应的干扰接入点就是公共干扰接入点。
步骤206、第一基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向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第一协调信息。
第一协调信息包括:第一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QoS需求。
步骤207、第一基站接收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协调信息。
第二协调信息包括:干扰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QoS需求。
步骤208、第一基站根据第一干扰信息、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第一基站和每个干扰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
步骤209、第一基站将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
其中,步骤206-209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照实施例一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方法,第一基站获取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将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发送给第一系统中的其他基站,并接收其他基站发送的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根据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第一基站的干扰基站,干扰基站为与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根据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便于后续第一基站协调与干扰基站之间的传输。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一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站包括:第一确定模块11、发送模块12、接收模块13、计算模块14和调整模块15。
其中,第一确定模块11,用于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发送模块12,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时间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时向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第一协调信息,所述第一协调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服务质量QoS需求,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属于第一系统,所述干扰接入点属于第二系统;
接收模块13,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协调信息,所述第二协调信息包括:所述干扰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QoS需求;
计算模块14,用于根据第一干扰信息、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基站和每个干扰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所述公共干扰接入点为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公共的干扰接入点;
调整模块15,用于将所述第一基站的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
可选的,所述传输参数包括竞争窗口的长度,所述历史丢包参数为历史发包碰撞概率,所述计算模块14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历史丢包参数建立多目标函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121
所述多目标函数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122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123
其中,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124
xi表示第i个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p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历史发包碰撞概率,n表示基站的个数,k表示所述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Ω表示竞争窗口的最大取值,m表示最大退避次数;
通过线性加权将所述多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125
其中,w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权重系数,
Figure GDA0002288913210000126
τ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平均吞吐量,q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用户QoS需求;
求解所述单目标函数得到所述第i个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1具体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是否超过预设数量,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超过所述预设数量,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或者,确定所述第一基站的负载是否大于预设的负载阈值,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负载大于所述负载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或者,判断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是否小于预设的用户体验阈值,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小于所述用户体验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为基于非授权载波的长期演进LTE系统,所述第二系统为无线保证WiFi系统。
本实施例的第一基站,可用于执行实施例一的方法,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第一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图4所示第一基站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基站还包括:获取模块16、第二确定模块17和第三确定模块18。
其中,获取模块16,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所述发送模块12还用于:将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发送给所述第一系统中的其他基站;
所述接收模块13还用于:接收所述其他基站发送的所述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第二确定模块17,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所述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基站,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
第三确定模块18,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
本实施例的第一基站,可用于执行实施例二的方法,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向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第一协调信息,所述第一协调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服务质量QoS需求,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属于第一系统,所述干扰接入点属于第二系统;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协调信息,所述第二协调信息包括:所述干扰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QoS需求;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干扰信息、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基站和每个干扰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所述公共干扰接入点为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公共的干扰接入点;
所述第一基站将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
所述传输参数包括竞争窗口的长度,所述历史丢包参数为历史发包碰撞概率,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干扰信息、所述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历史丢包参数建立多目标函数: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11
所述多目标函数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12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13
其中,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14
xi表示第i个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p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历史发包碰撞概率,n表示基站的个数,k表示所述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Ω表示竞争窗口的最大取值,m表示最大退避次数;
通过线性加权将所述多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21
其中,w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权重系数,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22
τ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平均吞吐量,q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用户QoS需求;
求解所述单目标函数得到所述第i个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获取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发送给所述第一系统中的其他基站;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所述其他基站发送的所述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所述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基站,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确定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是否超过预设数量,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超过所述预设数量,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所述第一基站确定负载是否大于预设的负载阈值,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负载大于所述负载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所述第一基站判断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是否小于预设的用户体验阈值,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小于所述用户体验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为基于非授权载波的长期演进LTE系统,所述第二系统为无线保真WiFi系统。
5.一种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时间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时向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第一协调信息,所述第一协调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服务质量QoS需求,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属于第一系统,所述干扰接入点属于第二系统;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发送的第二协调信息,所述第二协调信息包括:所述干扰基站的历史丢包参数、当前使用的传输参数、平均吞吐量和用户QoS需求;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干扰信息、第二干扰信息以及预先获取的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按照预设的优化算法计算所述第一基站和每个干扰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所述公共干扰接入点为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公共的干扰接入点;
调整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基站的竞争窗口调整为目标竞争窗口;
所述传输参数包括竞争窗口的长度,所述历史丢包参数为历史发包碰撞概率,所述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历史丢包参数建立多目标函数: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31
所述多目标函数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32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33
其中,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34
xi表示第i个基站的竞争窗口的长度,p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历史发包碰撞概率,n表示基站的个数,k表示所述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Ω表示竞争窗口的最大取值,m表示最大退避次数;
通过线性加权将所述多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35
其中,其中,w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权重系数,
Figure FDA0002334520840000036
τ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平均吞吐量,qi表示所述第i个基站的用户QoS需求;
求解所述单目标函数得到所述第i个基站的目标竞争窗口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发送给所述第一系统中的其他基站;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其他基站发送的所述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
所述第一基站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所述其他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基站,所述干扰基站为与所述第一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相同干扰接入点的基站;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接入点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干扰基站的干扰接入点的标识,确定公共干扰接入点的个数。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是否超过预设数量,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有QoS需求的用户数量超过所述预设数量,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确定所述第一基站的负载是否大于预设的负载阈值,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负载大于所述负载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判断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是否小于预设的用户体验阈值,当所述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体验值小于所述用户体验阈值,则确定事件触发条件满足预设条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为基于非授权载波的长期演进LTE系统,所述第二系统为无线保真WiFi系统。
CN201511008071.7A 2015-12-29 2015-12-29 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9373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08071.7A CN106937326B (zh) 2015-12-29 2015-12-29 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08071.7A CN106937326B (zh) 2015-12-29 2015-12-29 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37326A CN106937326A (zh) 2017-07-07
CN106937326B true CN106937326B (zh) 2020-04-14

Family

ID=59459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0807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937326B (zh) 2015-12-29 2015-12-29 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373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0077B (zh) * 2019-02-21 2020-10-20 浙江大学 一种lte-u系统自适应接入免许可频段的控制方法
CN114126008B (zh) * 2021-10-26 2024-04-12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装置、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7630A (zh) * 2012-03-23 2013-09-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无线资源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03974378A (zh) * 2014-05-16 2014-08-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QoS保证和竞争窗口的低速率用户接入控制方法
CN104053241A (zh) * 2013-03-15 2014-09-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节点间干扰协调的系统及方法
WO2015006756A1 (en) * 2013-07-12 2015-01-15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96001B1 (ko) * 2011-07-12 2018-09-0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종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 단말의 이동성 관리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7630A (zh) * 2012-03-23 2013-09-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无线资源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04053241A (zh) * 2013-03-15 2014-09-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节点间干扰协调的系统及方法
WO2015006756A1 (en) * 2013-07-12 2015-01-15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CN103974378A (zh) * 2014-05-16 2014-08-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QoS保证和竞争窗口的低速率用户接入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37326A (zh) 2017-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73498B1 (ko) 대화전 청취 파라미터 처리 방법, 및 경쟁 윈도우 조정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Zhou et al. TV white space enabled connected vehicle network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EP2772098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ast initial network link setup
Siris et al. Optimal CWmin selection for achieving proportional fairness in multi-rate 802.11 e WLANs: test-bed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MXPA06005014A (es) Calidad de gestion de servicio para una red inalambrica de area local.
Puthal et al. Cross-layer architecture for congestion control in Vehicular Ad-hoc Networks
WO2019137622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communication in a v2x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11510104B2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and apparatus thereof
Yin et al. Adaptive LBT for licensed assisted access LTE networks
WO2020191588A1 (zh) 信道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9622115B2 (en) Channel negoti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EP2932660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to achieve fairness in wireless lans for cellular offloading
CN104303460A (zh) 在无线局域网中提供服务质量敏感设备的系统和方法
CN103220726A (zh) 一种edca参数值的动态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
Fang et al. Introduction and simulation of 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Nasrallah et al. Enhanced algorithms for the IEEE 802.11 p deployment in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
Bello et al. Intelligent RACH access techniques to support M2M traffic in cellular networks
CN107637135A (zh) 一种基于异构优先级的随机接入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106937326B (zh) 基站间协调传输方法和第一基站
US1147781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ioritized channel access for 802.11ax clients in BSS with mixed clients
CN102780696A (zh) 一种车载自组织网络的多通道认知mac协议
CN106851659B (zh) 一种使用非授权频段的接入点间协调方法
Rao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ngestion aware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scheduling scheme for 802.11 wireless LANs
CN110912962A (zh) 基于频段切换的认知车联网mac协议、通信方法及系统
Zhang et al. Delay guaranteed MDP scheduling scheme for HCCA based on 802.11 p protocol in V2R environ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4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