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30966A - 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30966A
CN106930966A CN201710176103.7A CN201710176103A CN106930966A CN 106930966 A CN106930966 A CN 106930966A CN 201710176103 A CN201710176103 A CN 201710176103A CN 106930966 A CN106930966 A CN 1069309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logic controller
logic
fan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761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30966B (zh
Inventor
胡浩
蔡向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Zhongtai Serv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Zhongtai Serv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Zhongtai Serv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Zhongtai Serv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7610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309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30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309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309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309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Multiple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属于电器设备技术领域。风扇控制装置应用于风扇,风扇包括:风扇本体、电源背板风扇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第一逻辑控制器与第二逻辑控制器耦合,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风扇本体耦合,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电源背板。通过第一逻辑控制器或第二逻辑控制器对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的工作进行控制,以及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之间对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控制权的切换,有效的提高了风扇工作的稳定性,并也极大的提高了风扇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风扇在人们的生活中以及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故人们对风扇使用的适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风扇绝大多数均通过单一的功能性电路以实现对风扇电机的控制。该功能性电路虽然成本低廉,且工作稳定性高,但由于其不具备信号逻辑处理能力,导致风扇需凭人工手动操作才能实现开启、关闭或档位调节,进而极大的影响了风扇的适用性。此外,现有的风扇也可通过控制器实现对风扇电机的智能控制。通过控制器控制虽然能够有效提高风扇的自动控制能力,但其控制的稳定性不足。一旦控制器故障或控制器的软件跑飞,则风扇便完全不能够工作,故也极大的影响了风扇的适用性。
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风扇在实际使用中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是目前业界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以改善上述缺陷。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控制装置,应用于风扇,所述风扇包括: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所述风扇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耦合,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和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所述风扇本体耦合,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和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所述电源背板耦合。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用于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并将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故障,生成切换信号至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以中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对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的控制,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的风扇控制装置,所述风扇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耦合,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和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所述风扇本体耦合,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和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所述电源背板耦合。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并将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故障,生成切换信号至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以中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对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的控制,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风扇本体、电源背板和所述风扇控制装置,所述风扇本体与所述电源背板耦合,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均与所述风扇控制装置耦合。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逻辑控制器能够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至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以通过第一逻辑控制器的第一控制信号控制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进行工作。此时,第一逻辑控制器还能将对应自身工作状态的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第二逻辑控制器。第二逻辑控制器则能够根据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第一逻辑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若第二逻辑控制器判断第一逻辑控制器出现故障时,第二逻辑控制器中断第一逻辑控制器对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的控制,并再生成第二控制信号至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以掌控对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工作的控制。因此,通过第一逻辑控制器或第二逻辑控制器对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的工作进行控制,以及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之间对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控制权的切换,有效的提高了风扇工作的稳定性,并也极大的提高了风扇的适用性。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通过附图所示,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扇的结构框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扇控制装置的第一结构框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扇控制装置的第二结构框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扇控制装置的第三结构框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扇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扇控制方法中步骤S110的子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扇控制方法中步骤S120的子流程图。
图标:20-风扇;21-风扇本体;22-电源背板;10-风扇控制装置;100-第一逻辑控制器;110-第一控制模块;111-第一主控单元;112-第一拓展单元;120-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1-第一逻辑输出单元;122-第一三态门单元;123-第一缓冲单元;200-第二逻辑控制器;210-第二控制模块;211-第二主控单元;212-第二拓展单元;220-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1-第二逻辑输出单元;222-第二三态门单元;223-第二缓冲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耦合”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扇20,该风扇20包括:风扇本体21、电源背板22和风扇控制装置10。
风扇本体21为风扇20的主体部分,其可以包括:驱动控制电路、风扇20电机和一个或多个扇叶。每个扇叶可安装在风扇20电机上,而风扇20电机和驱动控制电路可通过导线形成耦合。驱动控制电路还可通过导线与风扇控制装置10形成耦合,从而驱动控制电路在接收到风扇控制装置10输出的脉冲信号后,驱动控制电路可根据该脉冲信号驱动风扇20电机进行转动,并带动扇叶的转动,进而实现了送风的功能。
电源背板22可以为具有信号处理能力的集成电路芯片,电源背板22可用于为风扇本体21的正常工作提供供电。其中,电源背板22能够通过分别与风扇控制装置10和控制风扇本体21的耦合,而根据风扇控制装置10的控制调节输出至风扇本体21的功率,继而能够控制风扇本体21的工作。
风扇控制装置10用于控制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是否进行工作,以及控制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工作时的工作状态。具体的,风扇控制装置10可根据预设控制程序或操作人员手动操作所输入的操作指令而生成对应的脉冲信号,并再根据预设控制程序或操作人员手动操作所输入的操作指令调节改变该脉冲信号的占空比。风扇控制装置10将该脉冲信号输出至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时,便能够实现对风扇本体21中风扇20电机转动的控制,以及对电源背板22供电的控制。若输出至风扇本体21的脉冲信号的占空比改变时,风扇控制装置10便实现了对风扇本体21中风扇20电机的转速的调节和控制,以及实现了电源背板22输出功率的调节和控制。
请参阅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风扇控制装置10,该风扇控制装置10包括:第一逻辑控制器100和第二逻辑控制器200。
第一逻辑控制器100通过分别与第二逻辑控制器200和风扇本体2 1和电源背板22的耦合,第一逻辑控制器100能够根据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至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以控制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工作,并根据由第二逻辑控制器200输出第一状态获知信号,而根据预设控制程序生成对应自身当前工作状态的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第二逻辑控制器200。
第二逻辑控制器200也通过分别与第一逻辑控制器100和风扇本体21的耦合,第二逻辑控制器200也根据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通过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而判断第一逻辑控制器100的工作状态。若判断第一逻辑控制器100正常,第二逻辑控制器200则能够保持预设工作状态,而不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工作进行控制。若判断第一逻辑控制器100故障,第二逻辑控制器200则能够根据预设控制程序生成切换信号至第一逻辑控制器100,以中断第一逻辑控制器100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控制。第二逻辑控制器200还生成第二控制信号至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以接管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控制。
当主板上电之后,第一逻辑控制器100通过检测自身存储的控制记录,且第二逻辑控制器200也通过检测自身存储的控制记录,第一逻辑控制器100和第二逻辑控制器200便能够获取上次运行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控制主体是为第一逻辑控制器100,还是第一逻辑控制器100,进而第一逻辑控制器100和第二逻辑控制器200便能够在本次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控制也延续上一次的控制主体。本实施例以上次控制主体为第一逻辑控制器100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3,第一逻辑控制器100包括:第一控制模块110和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第二逻辑控制器200包括:第二控制模块210和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
第一控制模块110用于根据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生成第一控制信号,并通过分别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和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的耦合,以将第一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第一控制模块110还通过与第二控制模块210的耦合,而获取第二控制模块210发送的第一状态获知信号,并根据预设控制程序和第一状态获知信号,生成对应自身当前工作状态的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至第二控制模块210。
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用于在未获取到第一控制信号时,保持自身的高阻态。若获取到第一控制信号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能够根据第一控制信号将自身的高阻态改变为正常输出转态,以便于能够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工作。
第二控制模块210用于根据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生成第一状态获知信号至第一控制模块110。并通过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根据由第一控制模块110获取的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第一控制模块110的工作状态。若判断第一控制模块110正常,则第二控制模块210保持预设工作状态,不介入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控制。第二控制模块210也通过分别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和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的耦合。若判断第一控制模块110故障,第二控制模块210则能够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生成切换信号至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以中断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控制。第二控制模块210还根据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生成第二控制信号至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
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用于在未获取到第二控制信号时,保持自身的高阻态。若获取到第二控制信号后,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能够根据第二控制信号将自身的高阻态改变为正常输出转态,以便于能够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工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模块110在未生成信号至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或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时,第一控制模块110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或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的耦合的端口均为低电平状态。而第二控制模块210在未生成信号至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或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时,第二控制模块210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或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的耦合的端口也均为低电平状态。
请参阅图4,第一控制模块110包括:第一主控单元111和第一拓展单元112。
第一主控单元111可以为具有信号处理能力的集成电路芯片。第一主控单元11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其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控单元111上电,开始进行控制时,第一主控单元111能够根据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生成第一脉冲信号和第一电平信号,可以理解的,第一控制信号则能够包括:第一脉冲信号和第一电平信号。第一主控单元111与第一拓展单元112耦合,例如,第一主控单元111可以是R7F0C019单片机的I2C端口与第一拓展单元112耦合,第一主控单元111能够将第一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一拓展单元112。第一主控单元111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耦合,例如,第一主控单元111可以是R7F0C019单片机的PWM端口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耦合,从而将第一脉冲信号输出至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第一主控单元111再通过中断端口与第二控制模块210耦合,例如,第一主控单元111可以是是R7F0C019单片机的中断端口与第二控制模块210耦合。第一主控单元111能够通过多组握手信号和第二控制模块210实现交互。作为一种方式,其中一组握手信号为第一主控单元111能够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根据自身工作进程的状态,通过预设控制程序生成并向第二控制模块210发送对应自身工作进程的进程状态信号。在进程状态信号发送后,第一主控单元111也能够接收到第二控制模块210获取进程状态信号后回执的进程状态获取信号。另一组握手信号为第一主控单元111在需要拔出时,第一主控单元111能根据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生成控制切换信号,并将该控制切换信号发送至第二控制模块210。进程控制切换信号发送后,第一主控单元111也能够接收到第二控制模块210获取控制切换信号后回执的控制切换获取信号。最后一组握手信号为第一主控单元111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获取第二控制模块210发送第一状态获知信号。第一主控单元111根据第一状态获知信号生成对应自身工作状态的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并输出至第二逻辑控制器200。当然,若第一主控单元111由于故障,其便无法再生成并发送第一工作状态信号。
第一拓展单元112也可以为集成电路芯片,其也具有一定的信号处理能力。本实施例中,第一拓展单元112分别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和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耦合,例如,第一拓展单元112可以是PAC9555型芯片,其EOA2端口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耦合,且其EOA3端口与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耦合。第一拓展单元112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和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的两个端口均耦合有下拉电阻并接地,故第一拓展单元112的该两个端口在初始状态均为低电平状态。第一拓展单元112通过与第一主控单元111的耦合,例如,第一拓展单元112也可以是PAC9555型芯片,其I2C端口与第一主控单元111耦合,第一拓展单元112能够获取第一主控单元111发送的第一电平信号。第一拓展单元112通过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则能够根据该第一电平信号将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耦合的端口置为高电平状态。另外,若第一拓展单元112在第一主控单元111故障的情况下而无法获取第一电平信号时,第一拓展单元112仍然保持其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耦合端口的高电平状态,并保持其与第而逻辑输出模块耦合端口的低电平状态。
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包括:第一逻辑输出单元121、第一三态门单元122和第一缓冲单元123。
第一逻辑输出单元121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控制模块110和第二控制模块210耦合,第一逻辑输出单元121的输出端和第一三态门单元122的控制端耦合。具体的,第一逻辑输出单元121包括:第一非门电路U1和第一或门电路U2。第一非门电路U1的输入端与第一拓展单元112耦合,第一非门电路U1的输出端与第一或门电路U2的第一输入端耦合。第一或门电路U2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二控制模块210耦合,第一或门电路U2的输出端与第一三态门单元122的控制端耦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非门电路U1的输入端和第一或门电路U2的第二输入端在初始状态下均为低电平状态,故第一或门电路U2的输出端则为高电平状态。若第一控制模块110开始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进行控制,即第一拓展单元112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耦合端口为高电平状态,故第一非门电路U1的输入端改变为高电平状态,进而第一或门电路U2的输出端则改变为低电平状态。但若第一控制模块110在运行时故障后,第一或门电路U2的第二输入端则由于获取的切换信号而改变为高电平状态,此时第一或门电路U2的输出端再次改变为高电平状态。
第一三态门单元122用于根据第一逻辑输出单元121的输出端的电平状态而改变自身状态,以便于将由第一主控单元111输入的第一脉冲信号输出至第一缓冲单元12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三态门单元122可以为74LVTN16244B型芯片。第一三态门单元122的输入端INPUT与第一主控单元111耦合。第一三态门单元122的控制端OE与第一或门电路U2的输出端耦合。第一三态门单元122的输出端OUTPUT则与第一缓冲单元123耦合。第一三态门单元122的输出端OUTPUT还通过耦合第一上拉电阻R1,且第一上拉电阻R1与外部电源耦合,以保证第一三态门单元122在高阻态时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三态门单元122的控制端OE获取第一或门电路U2的输出端电平状态为高电平状态,则第一三态门单元122为高阻态。若第一三态门单元122的控制端OE获取第一或门电路U2的输出端电平状态为低电平状态,第一三态门单元122则能够将获取的第一脉冲信号原样输出至第一缓冲单元123。
第一缓冲单元123用于将获取的第一脉冲信号进行升压以保证该第一脉冲信号能够适配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缓冲单元123可以为74LVCO7APW-T型芯片。第一缓冲单元123的输入端INPUT与第一三态门单元122的输出端OUTPUT耦合,而第一缓冲单元123的输出端OUTPUT则与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耦合。第一缓冲单元123的输出端OUTPUT还通过耦合第二上拉电阻R2,且第二上拉电阻R2与外部电源耦合,以保证第一缓冲单元123在高阻态时的稳定性,并对第一脉冲信号进行升压。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缓冲单元123的输入端INPUT未获取到第一脉冲信号,则第一缓冲单元123为高阻态。若第一缓冲单元123的输入端OUTPUT获取到第一脉冲信号,则第一缓冲单元123将第一脉冲信号升压后再输出至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以通过第一脉冲信号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控制。
如图4所示,第二控制模块210包括:第二主控单元211和第二拓展单元212。
第二主控单元211也可以为集成电路芯片,其具有信号处理能力。其中,第二主控单元21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本实施例中,第二主控单元211上电时,第二主控单元211保持预设状态运行,不介入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控制。第二主控单元211通过中断端口与第一主控单元111耦合,例如,第二主控单元211可以是R7F0C019单片机的中断端口与第一主控单元111耦合。第二主控单元211能够通过多组握手信号和第一主控单元111实现交互。作为一种方式,其中一组握手信号为第二主控单元211能够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获取第一主控单元111发送进程状态信号,并根据该进程状态信号和自身预设控制程序生成进程状态获取信号回执至第一主控单元111。另一组握手信号为第二主控单元211获取到第一主控单元111发送的控制切换信号,并也根据该控制切换信号和自身预设控制程序生成控制切换获取信号回执至第一主控单元111。最后一组握手信号为第二主控单元211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根据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生成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至第一主控单元111。第二主控单元211能够判断第一主控单元111的工作状态。具体的,若第二主控单元211获取到第一主控单元111回执的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则判断第一主控单元111正常,并保持预设工作状态,而不介入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控制。若第二主控单元211未获取到第一主控单元111回执的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则判断第一主控单元111故障。
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信号包括:第二脉冲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若第二主控单元211判断第一主控单元111故障时,第二主控单元211能够根据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生成切换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第二主控单元211与第二拓展单元212耦合,例如,第二主控单元211可以是R7F0C019单片机的I2C端口与第二拓展单元212耦合,第二主控单元211能够将第二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二拓展单元212。第二主控单元211再通过与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耦合,例如,第二主控单元211可以是R7F0C019单片机的PWM端口与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耦合,从而将根据预设控制程序生成的第二脉冲信号输出至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二主控单元211接管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的控制权后,第二主控单元211还能够将根据预设控制程序生成的第二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第一控制模块110,以使第二主控单元211故障时,第一控制模块110还能够再次切换控制权。
第二拓展单元212也可以为集成电路芯片,其也具有一定的信号处理能力。本实施例中,第二拓展单元212分别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和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耦合,例如,第二拓展单元212可以是PAC9555型芯片,其OEB2端口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中第一或门电路U2的第二输入端耦合,且其OEB3端口与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耦合。第二拓展单元212与第一逻辑输出模块120和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的两个端口均也耦合有下拉电阻并接地,故第二拓展单元212的该两个端口在初始状态均为低电平状态。第二拓展单元212通过与第二主控单元211的耦合,例如,第二拓展单元212也可以是PAC9555型芯片,其I2C端口与第二主控单元211耦合,第二拓展单元212能够获取第二主控单元211发送的第二电平信号和切换信号。第二拓展单元212也通过自身的预设控制程序,则能够根据该第二电平信号将与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耦合的端口置为高电平状态,并将与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耦合的端口也置为高电平状态,以使第一三态门单元122改变为高阻态后,停止输出第一脉冲信号。
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包括:第二逻辑输出单元221、第二三态门单元222和第二缓冲单元223。
第二逻辑输出单元221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控制模块110和第二控制模块210耦合,第二逻辑输出单元221的输出端和第二三态门单元222的控制端耦合。具体的,第二逻辑输出单元221包括:第二非门电路U3和第二或门电路U4。第二非门电路U3的输入端与第二拓展单元212耦合,第二非门电路U3的输出端与第二或门电路U4的第一输入端耦合。第二或门电路U4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一拓展单元112耦合,第二或门电路U4的输出端与第二三态门单元222的控制端耦合。
本实施例中,第二非门电路U3的输入端和第二或门电路U4的第二输入端在初始状态下均为低电平状态,故第二或门电路U4的输出端则为高电平状态。若第二控制模块210开始介入并接管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进行控制时,即第二拓展单元212与第二逻辑输出模块220耦合端口为高电平状态,故第二非门电路U3的输入端改变为高电平状态,进而第二或门电路U4的输出端则改变为低电平状态。
第二三态门单元222用于根据第二逻辑输出单元221的输出端的电平状态而改变自身状态,以便于将由第二主控单元211输入的第二脉冲信号输出至第二缓冲单元22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三态门单元222可以为74LVTN16244B型芯片。第二三态门单元222的输入端INPUT与第二主控单元211耦合。第二三态门单元222的控制端OE与第二或门电路U4的输出端耦合。第二三态门单元222的输出端OUTPUT则与第二缓冲单元223耦合。第二三态门单元222的输出端OUTPUT还通过耦合第三上拉电阻R3,且第三上拉电阻R3与外部电源耦合,以保证第二三态门单元222在高阻态时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若第二三态门单元222的控制端OE获取第二或门电路U4的输出端电平状态为高电平状态,则第二三态门单元222为高阻态。若第二三态门单元222的控制端OE获取第二或门电路U4的输出端电平状态为低电平状态,第二三态门单元222则能够将获取的第二脉冲信号原样输出至第二缓冲单元223。
第二缓冲单元223用于将获取的第二脉冲信号进行升压以保证该第二脉冲信号能够适配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缓冲单元223可以为74LVCO7APW-T型芯片。第二缓冲单元223的输入端INPUT与第二三态门单元222的输出端OUTPUT耦合,而第二缓冲单元223的输出端OUTPUT则与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耦合。第二缓冲单元223的输出端OUTPUT还通过耦合第四上拉电阻R4,且第四上拉电阻R4与外部电源耦合,以保证第二缓冲单元223在高阻态时的稳定性,并对第二脉冲信号进行升压。
本实施例中,若第二缓冲单元223的输入端INPUT未获取到第二脉冲信号,则第二缓冲单元223为高阻态。若第二缓冲单元223的输入端INPUT获取到第二脉冲信号,则第二缓冲单元223将第二脉冲信号升压后再输出至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以通过第二脉冲信号接管对风扇本体21和电源背板22控制。
请参阅图5,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风扇控制方法,应用于风扇控制装置,该风扇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10和步骤S120。
步骤S110: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并将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
步骤S120: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故障,生成切换信号至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以中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对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的控制,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
请参阅图6,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风扇控制方法中的步骤S110还包括:步骤S111和步骤S112。
步骤S111: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获取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输出第一状态获知信号。
步骤S112: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状态获知信号,将对应工作状态的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
请参阅图7,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风扇控制方法中的步骤S120还包括:步骤S121和步骤S122。
步骤S121: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获取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输出的第一工作状态信号。
步骤S122: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若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正常,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保持预设工作状态,若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故障,生成所述切换信号至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以中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对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的控制,并生成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方法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装置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风扇控制装置应用于风扇,风扇包括:风扇本体、电源背板和风扇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第一逻辑控制器与第二逻辑控制器耦合,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风扇本体耦合,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电源背板耦合。
通过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均能够对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的工作进行控制。第一逻辑控制器能够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至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以通过第一逻辑控制器的第一控制信号控制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进行工作。此时,第一逻辑控制器还能将对应自身工作状态的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第二逻辑控制器。第二逻辑控制器则能够根据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第一逻辑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若第二逻辑控制器根据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第一逻辑控制器出现故障时。第二逻辑控制器能够生成切换信号至第一逻辑控制器,以中断第一逻辑控制器对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的控制,并再生成第二控制信号至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以掌控对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工作的控制。因此,通过第一逻辑控制器或第二逻辑控制器对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的工作进行控制,以及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之间对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控制权的切换,有效的提高了风扇工作的稳定性,并也极大的提高了风扇的适用性。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风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风扇,所述风扇包括:风扇本体和电源背板,所述风扇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耦合,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和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所述风扇本体耦合,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和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所述电源背板耦合;
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用于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并将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
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故障,生成切换信号至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以中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对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的控制,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一逻辑输出模块,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包括:第二控制模块和第二逻辑输出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耦合,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均与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耦合,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均与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耦合,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和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均用于与所述风扇本体耦合,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和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也均用于与所述电源背板耦合;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以使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还将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控制模块;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工作状态,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故障,生成所述切换信号至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以中断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对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的控制,并生成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以使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第一主控单元和第一拓展单元,所述第一主控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拓展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耦合,所述第一拓展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和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耦合,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包括:第一脉冲信号和第一电平信号;
所述第一主控单元,用于生成所述第一脉冲信号至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并生成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至所述第一拓展单元,所述第一主控单元还将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控制模块;
所述第一拓展单元,用于将获取的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以使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根据所述第一电平信号和所述第一脉冲信号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包括:第二主控单元和第二拓展单元,所述第二主控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二拓展单元和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耦合,所述第二拓展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和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耦合,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包括:第二脉冲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
所述第二主控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工作状态,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故障,生成所述切换信号和所述第二电平信号均至所述第二拓展单元,并生成所述第二脉冲信号至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所述第二主控单元还将第二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以使所述第二主控单元故障时,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再次切换控制权;
所述第二拓展单元,用于将获取的所述切换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以中断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对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的控制,并将获取的所述第二电平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以使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根据所述第二电平信号和所述第二脉冲信号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输出模块包括:第一逻辑输出单元、第一三态门单元和第一缓冲单元,所述第一逻辑输出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耦合,所述第一逻辑输出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三态门单元的控制端耦合,所述第一三态门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耦合,所述第一三态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缓冲单元的输入端耦合,所述第一三态门单元的输出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耦合,所述第一缓冲单元的输出端用于分别和所述外部电源、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逻辑输出模块包括:第二逻辑输出单元、第二三态门单元和第二缓冲单元,所述第二逻辑输出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耦合,所述第二逻辑输出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三态门单元的控制端耦合,所述第二三态门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耦合,所述第二三态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缓冲单元的输入端耦合,所述第二三态门单元的输出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耦合,所述第二缓冲单元的输出端用于分别和所述外部电源、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耦合。
7.一种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风扇控制装置,所述风扇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逻辑控制器和第二逻辑控制器;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耦合,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和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所述风扇本体耦合,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和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均与所述电源背板耦合;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并将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
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故障,生成切换信号至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以中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对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的控制,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并将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获取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输出第一状态获知信号;
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状态获知信号,将对应工作状态的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故障,生成切换信号至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以中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对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的控制,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以控制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工作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获取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输出的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
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若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正常,所述第二逻辑控制器保持预设工作状态,若判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故障,生成所述切换信号至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以中断所述第一逻辑控制器对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的控制,并生成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
10.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风扇本体、电源背板和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控制装置,所述风扇本体与所述电源背板耦合,所述风扇本体和所述电源背板均与所述风扇控制装置耦合。
CN201710176103.7A 2017-03-24 2017-03-24 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 Active CN1069309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76103.7A CN106930966B (zh) 2017-03-24 2017-03-24 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76103.7A CN106930966B (zh) 2017-03-24 2017-03-24 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30966A true CN106930966A (zh) 2017-07-07
CN106930966B CN106930966B (zh) 2018-09-25

Family

ID=59432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76103.7A Active CN106930966B (zh) 2017-03-24 2017-03-24 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3096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58148A (zh) * 2018-09-27 2018-12-21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单双节点配置切换风扇控制的电路及方法
CN109989935A (zh) * 2019-04-11 2019-07-09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控存储服务器的风扇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213950A (zh) * 2019-07-08 2019-09-06 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电堆散热风扇控制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58148A (zh) * 2018-09-27 2018-12-21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单双节点配置切换风扇控制的电路及方法
CN109989935A (zh) * 2019-04-11 2019-07-09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控存储服务器的风扇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213950A (zh) * 2019-07-08 2019-09-06 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电堆散热风扇控制系统
CN110213950B (zh) * 2019-07-08 2024-01-09 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电堆散热风扇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30966B (zh) 2018-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94945B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监控装置
CN106930966A (zh) 风扇控制装置、风扇控制方法及风扇
WO2018129893A1 (zh) 一种基于硬件在环设备的测试系统
CN102104273B (zh) 多路电源掉电时序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6274496A (zh) 一种电动汽车执行器控制系统
CN102436972A (zh) 差分式继电器输出控制电路
CN103684407B (zh) Otg装置
CN102638094B (zh) 一种自组自愈配电设备及其安全切换的方法
CN207869116U (zh) 一种主备设备的切换控制系统
CN111555650B (zh) 一种两电平逆变器开关管故障模拟的实验装置
CN105159436A (zh) 一种工控机电源通断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04556816U (zh) 一种电能表通信调试器
CN208044538U (zh) 电路复位器件及系统
CN106294223B (zh) 一种实现服务器网卡复用的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03683998A (zh) 一种降低光伏逆变器夜间功耗的方法和装置
CN106253768A (zh) 基于dsp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CN103412531B (zh) 一种总线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6364531U (zh) 电源装置及充电系统
CN101707482B (zh) 具有短路保护诊断的过程现场总线设备协议输入输出装置
CN206211553U (zh) 一种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防逆流控制器
CN207690076U (zh) 飞腾计算机功能接口的控制装置
CN206195716U (zh) 一种防pid汇流箱系统
CN206412794U (zh) 一种电源切换电路和虚拟现实设备
CN205038481U (zh) Lkj的人机界面单元
CN110958290B (zh) 一种基于fpga控制通信的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