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8905A - 光学部件和智能终端 - Google Patents
光学部件和智能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918905A CN106918905A CN201710104165.7A CN201710104165A CN106918905A CN 106918905 A CN106918905 A CN 106918905A CN 201710104165 A CN201710104165 A CN 201710104165A CN 106918905 A CN106918905 A CN 1069189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or
- layer
- hue
- visible light
- infrar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3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490567 Pincta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40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0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49 pad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45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85 reflectance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部件及智能终端,智能终端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具有至少一个红外光窗,光学部件设置于红外光窗的内表面,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预设值,预设值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100%;且光学部件包括:层叠的第一调色层和第二调色层,第一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一色相和第一色调,第二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二色相和第二色调;第一色相和第二色相叠加后形成的第三色相与边框区的色相相同;第一色调和第二色调相叠加后形成的第三色调与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0,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0%,从而可以提高智能终端外观颜色的一致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部件以及一种包括该光学部件的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在智能终端中,传感器的用途非常广泛,其中,红外传感器常用于距离测量、检测和3D应用等人机交互的场景。以手机上配置的用于距离测量的红外传感器为例,该红外传感器采用发射和接收一体的结构。为保证该红外传感器的正常使用,通常需要在手机的玻璃面板上设置一个尺寸稍大于红外传感器封装尺寸的窗口(该窗口称为红外光窗),以使得红外光线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被正常的发射和接收。
但是,现有智能终端中显示面板边框区和红外光窗处的颜色一致性较差,影响了智能终端的外观视觉体验。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部件以及一种包括该光学部件的智能终端,以使得光学部件与智能终端的边框区的色相相同,从而提高智能终端外观颜色的一致性。
一种光学部件,应用于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具有至少一个红外光窗,所述光学部件设置于所述红外光窗的内表面,所述光学部件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100%;且所述光学部件包括:
层叠的第一调色层和第二调色层,所述第一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一色相和第一色调,所述第二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二色相和第二色调;
其中,所述第一色相和所述第二色相叠加后形成第三色相,所述第三色相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相同;所述第一色调和所述第二色调相叠加后形成第三色调,所述第三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0%。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100%,以降低红外光线射到红外光窗处被反射的比例,提高所述红外光窗处红外光线的光线透过率。
而且,所述第一色相和第二色相叠加后形成的所述第三色相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相同,从而提高了所述红外光窗处与所述智能终端显示面板边框区颜色的一致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色调和所述第二色调相叠加后形成的第三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0%,进一步提高了所述红外光窗处与所述智能终端显示面板边框区颜色的一致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色层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100%;所述第二调色层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100%。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不同,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不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色层和所述第二调色层均为反射层,其中,第一调色层用于反射具有第一色相的光线,透射其他色相的光线,第二调色层用于反射具有第二色相的光线,透射其他色相的光线。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为可见光全波段或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色层为油墨层,第二调色层为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层具有的第一色相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相同,所述第二调色层用于反射可见光全波段或反射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的光线。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色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以降低所述第一调色层对红外光线的阻挡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调色层包括至少一个叠层单元,所述叠层单元用于对射向所述第二调色层的特定光线进行反射,所述特定光线为可见光全波段内的光线,或者,所述特定光线的波长范围为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
其中,所述叠层单元包括层叠的第一介质薄膜和第二介质薄膜,且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和所述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不同;
在所述第二调色层包括多个叠层单元的情况下,所述多个叠层单元依次层叠设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调色层包括多个叠层单元的情况下,分别包括在每两个叠层单元内的所述第一介质薄膜材料相同,分别包括在每两个叠层单元内的所述第二介质薄膜材料相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叠层单元、第二叠层单元和第三叠层单元,
所述第一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7λ/4,所述第一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
所述第二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所述第二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7λ/4;
所述第三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所述第三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其中,λ为待被所述第二调色层反射的光线的波长。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叠层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包括第四叠层单元,所述第四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所述第四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其中,λ为待被所述第二调色层反射的光线的波长;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与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层叠设置;
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
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调色层包括多个叠层单元的情况下,所述多个叠层单元中存在至少两个叠层单元,所述至少两个叠层单元中每一叠层单元包括的所述第一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且所述至少两个叠层单元中每一叠层单元包括的所述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和至少一个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与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层叠设置,其中,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包括第五叠层单元,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包括第六叠层单元,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材料不同,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不同;
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色层与所述第二调色层之间还具有扩散层,以对所述第二调色层射向所述第一调色层的光线进行散射,从而提高所述第二调色层反射光线方向上的“镜面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学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调色层背离所述第一调色层一侧的第三调色层,所述第三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所述第三色相和第四色调,所述第三色调和所述第四色调叠加后形成第五色调,所述第五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二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范围位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即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值,且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值,以对所述第一调色层和所述第二调色层叠加后形成的显示颜色进行改善,体现颜色的背景和深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调色层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100%。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调色层与所述第一调色层之间具有第一透明保护层,所述第二调色层与所述第三调色层之间具有第二透明保护层。
一种智能终端,包括:
固定连接的壳体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具有至少一个红外光窗;
所述红外光窗内表面设置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100%;
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显示面板形成的腔体内的红外发射部件和红外接收部件,所述红外发射部件发射的红外光线经过所述光学部件射出,所述红外接收部件接收经过所述光学部件后射入的红外光线。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具有第一红外光窗和第二红外光窗,所述红外发射部件发射的红外光线经设置在所述第一红外光窗内表面的所述光学部件后射出,所述红外接收部件接收经设置在所述第二红外光窗内表面的所述光学部件射入的红外光线。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设置有第一油墨层,所述第一调色层为第二油墨层,所述第二油墨层与所述第一油墨层材料相同,且所述第二油墨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油墨层的厚度;所述第二调色层用于对射向所述第二调色层的特定光线进行反射,所述特定光线为可见光全波段,或所述特定光线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以所述红外光窗为圆心的预设半径范围内,所述第一油墨层与所述红外光窗之间距离越小的地方,厚度越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学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调色层背离所述第一调色层一侧的第三调色层,所述第三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三色相和第四色调,所述第三色调和所述第四色调叠加后形成第五色调,所述第五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二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范围位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即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取值不大于10%,且不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取值,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小值不小于0,且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值,以对所述第一调色层和所述第二调色层叠加后形成的显示颜色进行改善,体现颜色的背景和深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终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的结构示意;
图3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边框区的颜色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部件中第一调色层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入射光束射到第二调色层表面的光路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第二调色层不同光学厚度时对应的反射率曲线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中,第二调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第二调色层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中,第二调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中,第二调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第二调色层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的结构示意;
图1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入射光束射向所述光学部件后的光路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光学部件中各光束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终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部件,应用于智能终端,如图1所示,所述智能终端100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具有至少一个红外光窗200,所述光学部件设置于所述红外光窗200的内表面,用于透过红外光线。如图2所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包括:层叠的第一调色层10和第二调色层20,所述第一调色层10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一色相和第一色调,所述第二调色层20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二色相和第二色调,所述第一色相和第二色相叠加后形成第三色相,所述第三色相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相同,从而提高所述红外光窗处与所述智能终端显示面板边框区颜色的一致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色层10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一色调,所述第二调色层20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二色调,所述第一色调和所述第二色调相叠加后形成第三色调,所述第三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0%,以进一步提高所述红外光窗处与所述智能终端显示面板边框区颜色的一致性。
而且,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100%,以降低红外光线射到红外光窗处被反射的比例,提高所述红外光窗处红外光线的光线透过率,从而降低所述智能终端内部射向所述红外光窗的红外光线被过多的反射回所述智能终端内部,造成误触发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申请对所述光学部件中所述第一调色层10和第二调色层20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不作具体限定,只要保证所述光学部件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100%即可,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色层10和第二调色层20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均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100%。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颜色是由其对应的光波波长和振幅决定的,其中,光波波长决定色相,振幅决定色调,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色相和色调来描述各颜色。具体的,同一色相对应同一波长范围,即具有同一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即在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图中,同一色相对应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可以通过纵向移动重合,其中,在该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图中,横坐标代表波长的变化,纵坐标代表反射率或反射亮度系数的变化;同一色调对应同一振幅范围。
其中,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可用于描述物体外观的颜色特性,具体是指物体反射电磁辐射(光)的能力,并随反射的电磁波波长而变化的特性。在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图中,通常以横坐标表示波长的变化,纵坐标表示其反射率或反射亮度系数的变化。不同的物体,其反射光谱特性曲线通常不同;相同的物体,在成分、颜色、表面结构和含水性等不同时,其反射光谱特性曲线也不同;完全相同的物体,在不同颜色光源的照射下,其反射光谱特性曲线也不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相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不同,所述第二色相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不同,所述第一色相和所述第二色相叠加后形成的第三色相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相同。即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不同,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不同,所述第一色相和第二色相叠加后形成的第三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如所述边框区的色相为紫色,其对应的波长范围为紫色波段,所述第一色相和第二色相中一个为蓝色,一个为红色,即一个对应蓝色波段,一个对应红色波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不同为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不交叠,即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部分交叠,部分不交叠,或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完全不交叠。
同理,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不同为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不交叠,即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部分交叠,部分不交叠,或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完全不交叠。
具体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色层10为具有所述第三色相的油墨层,所述第二调色层20为透明反射层,用于反射可见光全波段或反射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的光线。如所述边框区的色相为紫色,所述第一色相为红色,第二色相为蓝色。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色层10为红色油墨层,所述第二调色层20为透明反射层,该透明反射层位于第一调色层10朝向射入光线的一侧,且所述透明反射层只反射可见光中蓝色光线对应的波段,透射其他波段的光线,以使得所述光学部件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呈现紫色。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色层10和所述第二调色层20均为透明反射层,其中,第一调色层10用于反射具有第一色相的光线,透射其他色相的光线,第二调色层20用于反射具有第二色相的光线,透射其他色相的光线,即所述第一调色层10为透明反射层,第二调色层20也为透明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层10只反射可见光中红色光线对应的波段,透射其他波段的光线,所述第二调色层20只反射可见光中蓝色光线对应的波段,透射其他波段的光线,以使得所述光学部件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呈现紫色。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相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相同,所述第二色相为白色或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相同,即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即重合),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为可见光全波段或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色相为白色时,所述第二调色层20位于所述第一调色层10出射光线的一侧。
下面以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为可见光全波段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智能终端的显示面板的边框区要求呈现“土豪金”的颜色效果,即边框区的颜色为“土豪金”色,则该边框区的颜色的LAB值定义为:L=86,A=4,B=40,其对应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如图3中的301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该边框区的颜色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包括两个特征峰值,即平均反射率较高的波长在490nm-580nm之间的橙色波段反射率峰值曲线302以及平均反射率较低的波长在420nm-475nm之间的蓝绿色波段反射率峰值曲线303。
发明人研究发现,为了保证智能终端显示面板红外光窗处和边框区的颜色相近或相同,可以采用相同的色彩处理工艺处理所述智能终端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和红外光窗处,比如采用6%的C青色、15%的M洋红、54%Y黄色和0%的K黑色四原色油墨均匀混合得到所需的颜色,或者直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土豪金”油墨配合少量其他辅助油墨调制得到需要的颜色,或者叠加多层不同颜色的油墨层(如彩色、黑色或白色)组合来得到需要的颜色;然后通过移印技术将油墨均匀地转移到智能终端的边框区和红外光窗处。但是,由于要保证智能终端显示面板边框区的颜色显示效果,该油墨层的厚度较高,一般要20μm以上,而较厚的油墨层对红外光线具有较强的阻挡效果,导致射向该红外光窗处的红外光线无法透过该红外光窗,造成该智能终端内部的红外接收部件和红外发射部件无法工作。
因此,为了保证所述光学部件对红外光线具有较高的光线透过率,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色层的厚度取值范围为5μm-10μm,包括端点值,即所述第一调色层的厚度值大于或等于5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但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只要保证所述第一调色层对红外光线具有较高的光线透过率(如80%或以上的光线透过率)即可。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以940nm的红外光线为例,第一调色层对该红外光线的透光率不小于80%。
需要说明的是,LAB值是定义颜色的一种量化方法,根据国际照明协会(CIE)标准定义,LAB色彩模型由照度(L)和有关色彩(a)和(b)三个描述要素组成。L表示亮度,取值范围为0~100;a表示从洋红色到绿色的范围,取值范围为+127~-128;b表示从黄色到蓝色的范围,取值范围为+127~-128;所有人眼可识别的颜色都可以用这三个参数进行描述和定义,其中,a和b决定色相,L决定色调。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相较于智能终端显示面板边框区的油墨层,第一调色层的厚度较薄,从而使得第一调色层呈现的颜色效果与智能终端显示面板边框区的颜色效果在色调(包括饱和度和亮度等方面)上有一定差异。其中,色彩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简称饱和度或彩度,饱和度越高,表现越鲜明;饱和度越低,表现越暗淡。光线波长分布波段越窄,饱和度就越高,所以各种单色色彩是最饱和的色彩。具体的,饱和度取决于该颜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
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第一调色层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401,从图4中可以看出,该第一调色层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401也包括两个类似的特征峰值:即波长在490nm-580nm之间的橙色波段的反射率峰值曲线402和波长在420nm-475nm之间的蓝绿色波段的反射率峰值曲线403。但是,由于第一调色层的厚度小于智能终端显示面板边框区油墨层的厚度,因此,所述第一调色层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401在边框区的颜色对应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301下方,每个波长的光对应的反射率均较低,使得所述第一调色层呈现的颜色效果相较于边框区的颜色饱和度较低,不够鲜亮,也即色调较小。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部件中还设置有第二调色层,用于对第一调色层呈现的饱和度较低、不够鲜亮的颜色效果进行改善。继续以所述第一调色层呈现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401为例,若要使得所述第一调色层和所述第二调色层构成的调色层呈现的显示效果达到边框区的颜色的显示效果,则需要提高所述第一调色层呈现的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即需要增强所述第一调色层呈现的颜色的色调,在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图中,将所述第一调色层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整体上移,使其与边框区的颜色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吻合或基本吻合。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色层包括至少一个叠层单元,所述叠层单元用于对射向所述第二调色层的特定光线进行反射,所述特定光线为可见光全波段内的光线,或者,所述特定光线的波长范围为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以利用所述第二调色层实现对可见光波段(400nm-700nm)中特定光线的反射,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将更多的从第一调色层透射的光线反射回所述第一调色层,从而提高所述第一调色层所呈现的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调色层是利用光的干涉效应,将所述第二调色层表面反射的光束相干叠加得到的结果。具体的,若反射光束相长叠加(即两个反射光束相互叠加增强),则对应的膜层具有增反作用,为增反结构;若反射光束相消叠加(即两个反射光束相互叠加削弱),则对应的膜层具有增透作用,为增透结构。
具体的,增反结构的增反作用不仅与该增反结构的厚度有关,还与该增反结构的折射率有关。如图5所示,以增反结构为单层增反薄膜为例,该单层薄膜折射率为n1、光学厚度为h,放置于折射率分别为n0和n2的两种介质之间,其中,n1大于n0,且n1大于n2。假设入射光束501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入射,当单层薄膜的光学厚度h等于入射光束波长(λ)的四分之一(λ/4)的奇数倍时,则反射光束504和反射光束505相长叠加,具有增反作用,此时的入射光束具有最高峰值的反射率R1表现,如图6所示中的曲线510;当薄膜的光学厚度h等于入射光束波长(λ)的四分之一(λ/4)的整数倍时,则反射光束504和反射光束505既不是相长叠加也不是相消叠加,此时的入射光束具有基本的反射率R0表现,如图6所示中的曲线511。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色层可以为散射膜或能够实现反射作用的微结构膜层或至少一层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Deposition,PVD)镀膜或至少一层介质薄膜。下面以所述第二调色层为至少一层介质薄膜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调色层进行描述。
实际应用时,为了保证所述第二调色层对可见光中预设波长范围光线的反射保持尽量平滑的反射率,通常采用多层介质薄膜叠加的方式。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层单元包括第一介质薄膜和第二介质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和所述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特定光线可以为可见光全波段的光线,也可以为可见光中部分波段的光线,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只要保证所述特定光线对应的波长范围包括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调色层包括多个叠层单元时,所述多个叠层单元依次层叠设置,不同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可以材料相同,也可以材料不同;同理,不同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也可以材料相同或不同,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下面以所述多个叠层单元中,分别包括在每两个叠层单元内的所述第一介质薄膜材料相同,分别包括在每两个叠层单元内的所述第二介质薄膜材料相同,所述第二调色层用于对可见光全波段的光线进行反射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调色层进行描述。
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色层用于实现可见光全波段的反射,即该所述第二调色层的不透射光线的带宽在400nm-700nm之间,因此,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和所述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取值范围为100nm-150nm,包括端点值,即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和所述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大于或等于100nm且小于或等于150nm,所述第二调色层中所述叠层单元的光学厚度取值范围为200nm-350nm,包括端点值,即所述第二调色层中所述叠层单元的光学厚度大于或等于200nm且小于或等于350nm。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薄膜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其折射率为1.66,所述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为热塑聚酯,其折射率为1.52,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薄膜的厚度为(100nm-150nm)/1.66≈60nm-90nm,包括端点值;所述第二介质薄膜的厚度为(100nm-150nm)/152≈66nm-98nm,包括端点值,以确保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和第二介质薄膜的厚度为被所述第二调色层反射的光线的波长的1/4,从而提高被反射光线的反射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调色层包括多个叠层单元时,不同叠层单元的光学厚度不同,以实现相对平滑的反射率曲线表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不同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理,所述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也可以相同或不同,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色层中相邻单元层之间的光学厚度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小,也可以为先逐渐增加再逐渐减小,或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加,还可以为先逐渐增加再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加,或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加再逐渐减小,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相邻单元层之间的光学厚度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小时,相邻单元层之间的光学厚度增加比例或光学厚度减小比例可以相同,以使得所述第二调色层中各单元层的光学厚度满足线性梯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色层中各单元层的光学厚度均为λ/4的奇数倍,其中,λ为可见光对应波段范围内任一波长。其中,不同单元层对应的λ取值可能不同,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不同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光学厚度相同,不同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光学厚度相同,同一叠层单元中第一介质薄膜和第二介质薄膜光学厚度不同,即不同叠层单元的光学厚度相同,同一叠层单元中第一介质薄膜和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不同。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不同叠层单元中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不完全相同,不同叠层单元中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也不完全相同。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21,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2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叠层单元211、第二叠层单元212和第三叠层单元213,所述第一叠层单元211、第二叠层单元212和第三叠层单元213均包括第一介质薄膜和第二介质薄膜,其中,所述第一叠层单元211、第二叠层单元212和第三叠层单元213中第一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一叠层单元211、所述第二叠层单元212和所述第三叠层单元213中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且,所述第一叠层单元211中第一介质薄膜A1的光学厚度为7λ/4,第二介质薄膜B1的光学厚度为λ/4;第二叠层单元212中第一介质薄膜A2的光学厚度为λ/4,第二介质薄膜B2的光学厚度为7λ/4;所述第三叠层单元213中第一介质薄膜A3的光学厚度为λ/4,第二介质薄膜B3的光学厚度为λ/4,其中,λ为待被所述第二调色层反射光线的波长,以避免出现“彩虹效应”,提高不同视角下所述光学部件显示颜色的一致性,其反射率曲线表现如图8所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多个叠层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22,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22与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21层叠设置,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21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21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22,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22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22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21,以实现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21和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22的交错叠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22包括第四叠层单元,所述第四叠层单元包括第一介质薄膜和第二介质薄膜,所述第四叠层单元中第一介质薄膜A4的光学厚度为λ/4,第二介质薄膜B4的光学厚度为λ/4,即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21和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22交错叠加的组合方式,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非对称结构等其他可以减少反射光谱曲线的噪音干扰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是以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为可见光全波段为例对所述光学部件进行描述的,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继续以所述边框区的颜色为“土豪金”色为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色层仍然为“土豪金”色的油墨层,为了提高所述第一调色层所显示颜色的饱和度,可以利用所述第二调色层对波长在490nm-580nm之间的橙色波段进行反射增强,并对其他波段的光线进行反射减弱,使得所述光学部件显示的颜色效果与所述边框区的颜色的显示效果相同或基本相同。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0所示,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可见光反射结构23和至少一个第四可见光反射结构24,所述第三可见光反射结构23与所述第四可见光反射结构24层叠设置,且均包括第一介质薄膜和第二介质薄膜,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23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23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24,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24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24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23,以实现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23和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24的交错叠加,其中,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23包括第五叠层单元,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24包括第六叠层单元,所述第五叠层单元和第六叠层单元均包括第一介质薄膜和第二介质薄膜,且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A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C的材料不同,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B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D的材料不同,其反射率表现如图11所示。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可见光反射结构的反射率低于所述第四可见光反射结构24的反射率,且所述第三可见光反射结构的反射带宽为400nm-490nm和580nm-700nm,所述第四可见光反射结构的反射带宽为490nm-580nm,以实现所述第二调色层对波长在490nm-580nm之间的橙色波段进行反射增强,并对其他波段的光线进行反射减弱。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不同;或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材料不同,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或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同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出现“彩虹效应”,提高不同视角下所述光学部件显示颜色的一致性,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也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七叠层单元、第八叠层单元和第九叠层单元,所述第七叠层单元、第八叠层单元和第九叠层单元均包括第一介质薄膜和第二介质薄膜,所述第七叠层单元、第八叠层单元和第九叠层单元中第一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七叠层单元、所述第八叠层单元和所述第九叠层单元中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且,所述第七叠层单元中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7λ/4,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第八叠层单元中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7λ/4;所述第九叠层单元中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改善所述光学部件所显示的颜色效果,所述第二调色层和所述第一调色层之间还具有扩散层,以对所述第二调色层射向所述第一调色层的光线进行散射,从而提高所述第二调色层反射光线方向上的“镜面效果”,进而提高所述光学部件显示颜色的均匀性。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散射层可以为白色油墨层,也可以为扩散膜,还可以为具有能实现散射作用的微结构的透明膜层,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光学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调色层20背离所述第一调色层10一侧的第三调色层30,所述第三调色层30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所述第三色相和第四色调,所述第三色调和所述第四色调叠加后形成第五色调,所述第五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二预设数值范围内,即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值,且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值。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调色层30用于对所述第一调色层10和所述第二调色层20叠加后形成的显示颜色进行改善,以体现颜色的背景和深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调色层30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100%。
具体的,所述第三调色层30可以为黑色油墨层或白色油墨层或灰色油墨层,或彩色油墨层,或黑色油墨层、白色油墨层、灰色油墨层、彩色油墨层等中至少两种颜色油墨层的组合,或具有微结构的膜层,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其中,所述第三调色层的厚度取值范围可以为0-100μm,即所述第三调色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μm且小于或等于100μm,但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调色层20位于所述第一调色层10所述第三调色层30之间时,所述第二调色层与所述第一调色层之间具有第一透明保护层,所述第二调色层与所述第三调色层之间具有第二透明保护层,以保护所述第二调色层20的内部结构不被破坏。但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使用需求对所述第一调色层10、第二调色层20和第三调色层的层叠顺序进行调整。
如图13所示,当外界环境的可见光射向所述智能终端的红外光窗处时,该入射光束120先经过所述智能终端的显示面板40,形成第一子入射光束121,该第一子入射光束121射向所述第一调色层10,部分被所述第一调色层10反射形成第一子反射光束122,部分被所述第一调色层10透射,形成第二子入射光束123,所述第二子入射光束123射向所述第二调色层20,该第二子入射光束123部分被所述第二调色层20反射,形成第二子反射光束124,部分被所述第二调色层20透射形成第三子入射光束125,该第三子入射光束125射向所述第三调色层30,部分被所述第三调色层30反射形成第三子反射光束126,部分被所述第三调色层30透射或吸收。
其中,所述第三子反射光束126依次经过所述第二调色层20和所述第一调色层10,到达所述显示面板40上的红外光窗处,形成光束127,所述第二子反射光束124经过所述第一调色层10到达所述显示面板40上的红外光窗处,形成光束128,,在所述红外光窗处,所述第一子反射光束122、所述光束128和所述光束127合并后经过所述显示面板40射出的光束129,即为所述光学部件所显示的颜色。
如图14所示,该图14示出了入射光束121的光谱特性曲线141、第一子反射光束122的光谱特性曲线142、第二子反射光束124经过第一调色层10后形成的光束128的光谱特性曲线143、第三子反射光束126依次经过第二调色层20和第一调色层10后形成的光束127的光谱特性曲线144和所述光学部件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145,即所述第一子反射光束122、所述第二子反射光束124经过第一调色层10后形成的光束128和第三子反射光束126依次经过第二调色层20和第一调色层10后形成的光束127合并后射出的光束129的光谱特性曲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调色层、第二调色层和所述第三调色层,实现多种颜色的显示效果,如需要实现高光泽时,当所述第一调色层为油墨层时,可以减少所述第一调色层中油墨填料比例或弱化油墨的雾化效果,当所述第一调色层为具有微结构的膜层时,可以增大所述微结构的尺寸,和/或增强所述第二调色层的镜面反射效果。如需增加所述光学部件的显示颜色的层次感和深邃感时,可以降低所述第二调色层对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并将所述第三调色层色相设置为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相同,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不同,来增加所述光学部件底层色彩效果,使得所述光学部件的显示颜色具有渐变或深邃的效果。如需实现珍珠贝的色彩与金属的质感,可以通过调整所述扩散层的扩散效果实现。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如图15所示,包括:固定连接的壳体(图中未示出)和显示面板40,所述显示面板40的边框区具有至少一个红外光窗;所述红外光窗内表面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100%;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显示面板40形成的腔体内的红外发射部件60和红外接收部件70,所述红外发射部件60发射的红外光线经过所述光学部件射出所述智能终端,所述红外接收部件70接收经过所述光学部件后射入的红外光线。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部件包括层叠的第一调色层和第二调色层,所述第一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一色相和第一色调,所述第二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二色相和第二色调;其中,
所述第一色相和所述第二色相叠加后形成第三色相,所述第三色相与边框区的色相相同;所述第一色调和所述第二色调相叠加后形成第三色调,所述第三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40可以为平面显示面板,也可以为曲面显示面板,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智能终端还包括承载所述红外发射部件60和红外接收部件70的印刷电路板80。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具有第一红外光窗和第二红外光窗,所述红外发射部件发射的红外光线经过设置在所述第一红外光窗内表面的所述光学部件后射出所述智能终端,所述红外接收部件接收经设置在所述第二红外光窗内表面的所述光学部件射入的红外光线,但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设置有第一油墨层,所述第一调色层为第二油墨层,所述第二油墨层与所述第一油墨层材料相同,且所述第二油墨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油墨层的厚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色层为反射层,用于对射向所述第二调色层的特定光线进行反射,所述特定光线为可见光全波段,或者,所述特定光线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边框区的第一油墨层可以通过印刷工艺形成,也可以通过光学胶或光学液态胶的贴合工艺组长,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调色层背离所述第一调色层一侧的第三调色层,所述第三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三色相和第四色调,所述第三色调和所述第四色调叠加后形成第五色调,所述第五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二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范围位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即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取值不大于10%,且不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取值,且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取值不小于0且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取值。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调色层用于对所述第一调色层和所述第二调色层叠加后形成的显示颜色进行改善,以体现颜色的背景和深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调色层30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10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智能终端可以仅通过调整所述光学部件中的所述第一调色层、所述第二调色层和/或所述第三调色层,来使得所述光学部件的显示颜色与所述智能终端显示面板的边框区的显示颜色保持一致,也可以还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油墨层靠近所述光学部件区域的厚度,来减少所述显示面板边框区的显示颜色与所述光学部件的显示颜色差异性。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以所述红外光窗为圆心的预设半径范围内,所述第一油墨层与所述红外光窗之间距离越小的地方,厚度越小,以使得所述第一油墨层靠近所述红外光窗处的厚度逐渐减小至于所述第一调色层相同,实现显示颜色的平滑过渡。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上形成光学部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提供第二调色层;在所述第二调色层的表面形成第一调色层;将包含有第二调色层和所述第一调色层的光学部件贴合到所述智能终端显示面板上的红外光窗的内侧面。其中,所述第一色相和所述第二色相叠加后形成第三色相,所述第三色相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相同;所述第一色调和所述第二色调相叠加后形成第三色调,所述第三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0%;且所述光学部件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100%。
当所述光学部件还包括有第三调色层时,该方法在所述第二调色层和所述第一调色层形成的整体贴合到所述智能终端显示面板上的红外光窗的内侧面后,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调色层和所述第一调色层形成的整体背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形成第三调色层。其中,所述第三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三色相和第四色调,所述第三色调和所述第四色调叠加后形成第五色调,所述第五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二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取值不大于10%,且不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取值。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第一调色层为具有微结构的膜层时,所述第一调色层和所述第二调色层也可以直接制作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红外光窗处。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和包括该光学部件的智能终端,可以降低该智能终端在接收和/或发送红外信号时被误触发的概率,且该光学部件与智能终端的边框区的色相相同,从而提高了智能终端外观颜色的一致性。
本说明书中各个部分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部分的不同之处,各个部分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光学部件,应用于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具有至少一个红外光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件设置于所述红外光窗的内表面,所述光学部件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100%;且所述光学部件包括:
层叠的第一调色层和第二调色层,所述第一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一色相和第一色调,所述第二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第二色相和第二色调;
其中,所述第一色相和所述第二色相叠加后形成第三色相,所述第三色相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相同;所述第一色调和所述第二色调相叠加后形成第三色调,所述第三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层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100%;所述第二调色层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所述第二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为可见光全波段或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层的厚度值大于或等于5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色层包括至少一个叠层单元,所述叠层单元用于对射向所述第二调色层的特定光线进行反射,所述特定光线为可见光全波段内的光线,或者,所述特定光线的波长范围为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
其中,所述叠层单元包括层叠的第一介质薄膜和第二介质薄膜,且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和所述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不同;
在所述第二调色层包括多个叠层单元的情况下,所述多个叠层单元依次层叠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调色层包括多个叠层单元的情况下,分别包括在每两个叠层单元内的所述第一介质薄膜材料相同,分别包括在每两个叠层单元内的所述第二介质薄膜材料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叠层单元、第二叠层单元和第三叠层单元,
所述第一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7λ/4,所述第一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
所述第二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所述第二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7λ/4;
所述第三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所述第三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其中,λ为待被所述第二调色层反射的光线的波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叠层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包括第四叠层单元,所述第四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所述第四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光学厚度为λ/4,其中,λ为待被所述第二调色层反射的光线的波长;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与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层叠设置;
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
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可见光增反结构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一可见光增反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调色层包括多个叠层单元的情况下,所述多个叠层单元中存在至少两个叠层单元,所述至少两个叠层单元中每一叠层单元包括的所述第一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且所述至少两个叠层单元中每一叠层单元包括的所述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和至少一个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与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层叠设置,其中,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包括第五叠层单元,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包括第六叠层单元,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一介质薄膜的材料不同,所述第五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和所述第六叠层单元中的第二介质薄膜的材料不同;
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在所述多个叠层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的情况下,每相邻两个所述第四可见光增反结构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三可见光增反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层与所述第二调色层之间还具有扩散层,以对所述第二调色层射向所述第一调色层的光线进行散射。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调色层背离所述第一调色层一侧的第三调色层,所述第三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所述第三色相和第四色调,所述第三色调和所述第四色调叠加后形成第五色调,所述第五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二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范围位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值,且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调色层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10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色层与所述第一调色层之间具有第一透明保护层,所述第二调色层与所述第三调色层之间具有第二透明保护层。
15.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连接的壳体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具有至少一个红外光窗;
所述红外光窗内表面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100%;
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显示面板形成的腔体内的红外发射部件和红外接收部件,所述红外发射部件发射的红外光线经过所述光学部件射出,所述红外接收部件接收经过所述光学部件后射入的红外光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具有第一红外光窗和第二红外光窗,所述红外发射部件发射的红外光线经设置在所述第一红外光窗内表面的所述光学部件射出,所述红外接收部件接收经设置在所述第二红外光窗内表面的所述光学部件射入的红外光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设置有第一油墨层,所述第一调色层为第二油墨层,所述第二油墨层与所述第一油墨层材料相同,且所述第二油墨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油墨层的厚度;
所述第二调色层用于对射向所述第二调色层的特定光线进行反射,所述特定光线为可见光全波段,或所述特定光线对应的波长范围与所述边框区的色相对应的波长范围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红外光窗为圆心的预设半径范围内,所述第一油墨层与所述红外光窗之间距离越小的地方,厚度越小。
19.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调色层背离所述第一调色层一侧的第三调色层,所述第三调色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所述第三色相和第四色调,所述第三色调和所述第四色调叠加后形成第五色调,所述第五色调与所述边框区的色调的差异在第二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范围位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取值不大于10%,且不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大取值,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小取值不小于0,且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数值范围的最小取值。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04165.7A CN106918905B (zh) | 2017-02-24 | 2017-02-24 | 光学部件和智能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04165.7A CN106918905B (zh) | 2017-02-24 | 2017-02-24 | 光学部件和智能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18905A true CN106918905A (zh) | 2017-07-04 |
CN106918905B CN106918905B (zh) | 2019-10-18 |
Family
ID=59453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04165.7A Active CN106918905B (zh) | 2017-02-24 | 2017-02-24 | 光学部件和智能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918905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63318A (zh) * | 2017-08-23 | 2018-01-09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08762487A (zh) * | 2018-05-02 | 2018-11-0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CN109362194A (zh) * | 2018-10-09 | 2019-02-1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的壳体、电子设备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0771A (zh) * | 2003-08-07 | 2006-11-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便携式通讯终端装置 |
CN101727788A (zh) * | 2009-12-07 | 2010-06-09 | 湖南普照爱伯乐平板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平板显示器带红外线孔的遮光层结构 |
WO2012008587A1 (ja) * | 2010-07-16 | 2012-01-19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赤外線反射基板および合わせガラス |
CN102438052A (zh) * | 2011-10-20 | 2012-05-02 | 络派模切(北京)有限公司 | 用于手机外壳的模切组件及具有该模切组件的手机外壳 |
CN103065549A (zh) * | 2011-10-18 | 2013-04-24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用于显示装置的保护面板以及包括该保护面板的显示装置 |
JP2014057240A (ja) * | 2012-09-13 | 2014-03-27 | Panasonic Corp | 携帯端末装置 |
WO2015019762A1 (ja) * | 2013-08-08 | 2015-02-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伝送装置、導光プラグ、光ファイバープラグ、受光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
JP2015200843A (ja) * | 2014-04-10 | 2015-11-12 |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用保護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携帯端末 |
US20150331542A1 (en) * | 2014-05-13 | 2015-11-19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nfrared Sensor-Based User Input Controls |
KR20160135399A (ko) * | 2015-05-18 | 2016-11-28 | 주식회사 허브테크 | 적외선 방사형 배터리 커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단말기 |
-
2017
- 2017-02-24 CN CN201710104165.7A patent/CN1069189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0771A (zh) * | 2003-08-07 | 2006-11-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便携式通讯终端装置 |
CN101727788A (zh) * | 2009-12-07 | 2010-06-09 | 湖南普照爱伯乐平板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平板显示器带红外线孔的遮光层结构 |
WO2012008587A1 (ja) * | 2010-07-16 | 2012-01-19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赤外線反射基板および合わせガラス |
CN103065549A (zh) * | 2011-10-18 | 2013-04-24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用于显示装置的保护面板以及包括该保护面板的显示装置 |
CN102438052A (zh) * | 2011-10-20 | 2012-05-02 | 络派模切(北京)有限公司 | 用于手机外壳的模切组件及具有该模切组件的手机外壳 |
JP2014057240A (ja) * | 2012-09-13 | 2014-03-27 | Panasonic Corp | 携帯端末装置 |
WO2015019762A1 (ja) * | 2013-08-08 | 2015-02-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伝送装置、導光プラグ、光ファイバープラグ、受光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
CN105556365A (zh) * | 2013-08-08 | 2016-05-04 | 夏普株式会社 | 光传送器件、导光插头、光纤插头、受光器件和便携设备 |
JP2015200843A (ja) * | 2014-04-10 | 2015-11-12 |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用保護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携帯端末 |
US20150331542A1 (en) * | 2014-05-13 | 2015-11-19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nfrared Sensor-Based User Input Controls |
KR20160135399A (ko) * | 2015-05-18 | 2016-11-28 | 주식회사 허브테크 | 적외선 방사형 배터리 커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단말기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63318A (zh) * | 2017-08-23 | 2018-01-09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08762487A (zh) * | 2018-05-02 | 2018-11-0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CN109362194A (zh) * | 2018-10-09 | 2019-02-1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的壳体、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18905B (zh) | 2019-10-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1253367A (en) | Thin film optical variable article having substantial color shift with angle and method | |
CN108474886B (zh) | 具有色彩增强的光学滤波器 | |
CN106918905B (zh) | 光学部件和智能终端 | |
US6031653A (en) | Low-cost thin-metal-film interference filters | |
EP3032978B1 (en) |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visors | |
CN106873241A (zh) |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8656782B (zh) | 光学防伪元件、使用该光学防伪元件的产品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992628B (zh) | 一种薄膜基板及显示装置 | |
AU2016368571B2 (en) | IR transmitting coating for electro-optic element | |
CN110749945A (zh) | 一种光学薄膜、结构色颜料及光学薄膜的制备方法 | |
AU2303700A (en) | Multilayer optical filters | |
CN103687730A (zh) | 光学可变元件,尤其是防伪元件 | |
CN110750007A (zh) | 具有屏下识别功能的显示屏和显示设备 | |
WO2021004086A1 (zh) | 色彩转化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130135556A1 (en) | Reflective display system with enhanced color gamut | |
CN105891928A (zh) | 一种日夜兼用的摄像滤波器 | |
US7349155B2 (en) | Screen having a layer of reflectors | |
CN109923445A (zh) | 具有互补角阻挡区域的光学滤光器 | |
JP2007011190A (ja) |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 | |
JP3911046B2 (ja) | 波長選択性を有する光学部材 | |
CN210954529U (zh) | 具有屏下识别功能的显示屏和显示设备 | |
CN115273163A (zh) | 光调制结构、指纹传感器及显示装置 | |
CN113881272A (zh) | 颜料片、涂料和防伪制品 | |
US20120170127A1 (en) |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 |
KR100362276B1 (ko) | 액정표시소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