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08836A - 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08836A
CN106908836A CN201510980989.1A CN201510980989A CN106908836A CN 106908836 A CN106908836 A CN 106908836A CN 201510980989 A CN201510980989 A CN 201510980989A CN 106908836 A CN106908836 A CN 1069088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on
road collection
offset
angular domain
orientation ang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809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08836B (zh
Inventor
段文胜
党青宁
赵锐锐
罗莉莉
孙海军
刘正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8098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088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088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088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088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088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将待处理的地震数据分选到十字排列域内,得到多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分别将炮线距和检波线距进行减半处理,根据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生成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对每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将得到的加密数据重新分选到炮线和检波线加密后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对所有的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叠加前偏移处理,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Description

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岩性油气藏和隐蔽性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若想对油气藏和隐蔽性油气藏的分布得出准确的油藏评价结果和储层预测方案,需要采集准确的地震数据,因此,在采集地震数据的过程中,对地震成像分辨率和地震资料的细节刻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采集脚印噪声又称采集痕迹噪声,是一种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地震噪声,具体是指在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留下的人为痕迹,表现方式为地震剖面或切片上不同面源位置处规则性的振幅变化假象。由于采集脚印噪声对储层预测有一定的影响,它的存在会模糊砂体边界和构造特征,因此,该采集脚印噪声会影响地震成像及地震属性分析,进而造成一些岩性体分布的假象,对油藏评价和储层预测产生了影响。
目前,经典的压制采集脚印方法是指在传统道集叠加后的地震数据体上,应用三维锥形滤波等地震处理技术来消除地震数据中以垂直和水平条纹形式出现的采集脚印噪声。假设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炮线和检波线是正交的,抽取一条炮线和检波线上的所有地震道组成一个正交子集,相当于对地下局部三维地质体进行单次覆盖地震采集,该正交子集所构建的时空域称为十字交叉排列域,其炮线和检波线的交点称为交叉点。具体的,首先将三维地震数据体抽取到十字交叉排列域,其次,利用三维锥形滤波技术来压制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线性噪声,突出有效信号,进而压制掉一部分的采集脚印噪声。
然而,上述三维锥形滤波技术中对于采集脚印噪声的压制有其局限性,无法彻底消除采集脚印噪声的影响,而且由炮线和检波线组成的十字交叉排列的稀疏性会影响去噪的保真度,同时会产生空间假频,不符合高保真处理要求,所取得的结果也很难完全满足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在油气识别中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采集脚印压制方法无法完整消除采集脚印的影响,且不符合高保真处理要求致使地震数据处理结果不能完全满足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在油气识别中需要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包括:
将待处理的地震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分选到由炮线和检波线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N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是指具有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的地震道的集合,N为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区域被覆盖的次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分别将所述炮线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检波线之间的距离进行减半处理,根据每个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每个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生成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对每个所述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得到加密数据,所述加密数据包括原始地震数据和插值后的数据;
将所述加密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重新分选到由减半后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对所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叠加前偏移处理,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集脚印压制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将待处理的地震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分选到由炮线和检波线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N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是指具有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的地震道的集合,N为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区域被覆盖的次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处理模块,用于分别将所述炮线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检波线之间的距离进行减半处理,根据每个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每个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生成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插值模块,用于对每个所述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得到加密数据,所述加密数据包括原始地震数据和插值后的数据;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加密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重新分选到由减半后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叠加前偏移处理,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本发明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通过将待处理的地震数据分选到十字排列域内,并根据地震道与偏移距和方位角的关系,得到了多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通过分别将炮线距和检波线距进行减半处理,且根据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可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进而使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生成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分别对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得到包括原始地震数据和插值后的数据的加密数据,最后将该加密数据重新分选到由减半后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四倍于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对所有的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叠加前偏移处理,便可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利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单次覆盖特性,通过在同一偏移距和同一方位角内进行插值,实现了加密炮线和检波线的目的,实现方案简单、容易实现,对压制采集脚印、浅层成像和高保真处理有重要的意义,符合高保真处理要求,所取得的结果也完全满足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在油气识别中的需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某一十字排列域及该十字排列域上的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图3为从十字排列域中抽取的某一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图4为炮线距和检波线距减半前形成的十字排列域;
图5为炮线距和检波线距减半后形成的十字排列域;
图6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前的数据分布示意图;
图7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后的数据分布示意图;
图8为原始地震数据对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划分示意图;
图9为加密数据对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划分示意图;
图10为原始地震数据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上形成的项链图;
图11为加密数据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上形成的项链图;
图12为原始地震数据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上的偏移距范围;
图13为加密数据分别在相应的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上的偏移距范围;
图14为原始地震数据的共偏移距偏移处理成果切片得到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图15为加密数据的共偏移距偏移处理成果切片得到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图16为本发明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高密度面积采集技术,是三维体积勘探。它利用炮点和检波点网格的灵活组合获得分布均匀的地下CDP点网格和确定的覆盖次数。在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中,炮检点有规律地变化,会造成在叠加或偏移后的地震数据上地震波振幅出现有规律性的变化,在时间和深度切片上表现为振幅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振幅假象就是采集脚印。采集脚印对储层预测有一定的影响,它的存在模糊了砂体边界和构造特征,造成一些岩性体分布的假象,对油藏评价和储层预测了产生影响。
观测系统参数的选择特别是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的选择,会影响采集脚印现象的产生,若炮线距和检波线距过大,则会产生较严重的采集脚印,并且炮线距的影响大于检波线距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炮线距和检波线距一般选择为道距的4~6倍。
野外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一旦完成,炮线距、检波线距和道距就已确定。因此,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中是否存在采集脚印主要取决于炮检线距的大小。但是,一般采集地震数据时为了节省成本,通常采用较大炮检线距,因此会出现采集脚印。
现阶段,经典的采集脚印压制方法是在传统地震道集叠加后的地震数据体上,应用三维锥形滤波等地震处理技术,消除地震数据中以垂直和水平条纹形式出现的采集脚印噪声。实际上,三维锥形滤波地震处理技术是在采集脚印已进入成像过程中的“事后处理”思路,其对于采集脚印现象的压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通过处理完整消除采集脚印的影响,而且不符合高保真处理要求,所取得的结果很难完全满足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在油气识别中的需要。
针对现有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通过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内插炮检线,将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缩小一倍,通过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内进行高精度插值,并按照新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重新抽取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获得的道集个数是原来的4倍,即覆盖次数增大了原来的4倍,而且每个道集的偏移距范围缩减为原来的一半。这种高密度、小线距、小偏移距范围的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在地震数据叠前偏移时能有效阻止采集脚印进入到成像,是一种“源头控制”的“事前压制”思路,解决了现有三维锥形滤波技术存在的消除采集脚印噪声不彻底,且不符合高保真处理要求造成的所取得的结果难以满足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在油气识别中需要的问题。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包括:
步骤101:将待处理的地震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分选到由炮线和检波线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N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其中,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是指具有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的地震道的集合,N为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区域被覆盖的次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具体的,根据地震资料从观测系统中抽取一条炮线和检波线,炮线由一列炮点组成,检波线由一列检波点组成。炮线和检波线交叉形成十字排列域,交叉的方式可以是正交,也可以是斜交,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因此,将待处理的地震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分选到上述十字排列域内,可以得到多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该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数量与具有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的区域被覆盖的次数相关。
实际应用中,覆盖次数是指炮点对地下反射界面同一个点的追踪次数,反映到十字排列域就是地震数据分选的每个网格的次数。因此,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内的每个地震道的数据的集合组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由上述可知,十字排列域包含了多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从该十字排列域中抽取任一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该第一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在空间展开后具有单次覆盖的特征。
本发明实施例主要是对具有单次覆盖特征的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处理来减低或消除采集脚印噪声。
步骤102:分别将炮线之间的距离和检波线之间的距离进行减半处理,根据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生成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将组成十字排列域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分别减半处理,并根据该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提取出该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根据该地震道的方位角及其对应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可以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处理完成后,可使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生成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步骤103:对每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得到加密数据;
其中,该加密数据包括原始地震数据和插值后的数据。
由于同一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其具有相同的方位角,因此,在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插值得到的加密数据,其一致性显著好于直接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内进行插值得到的数据,因此,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数据插值的精度明显高于常规的共偏移距域插值的精度。
步骤104:将上述加密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重新分选到由减半后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本实施例将加密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重新分选到由减半后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重新抽取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共获得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该道集个数是原来的4倍,即具有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区域的覆盖次数增大了原来的4倍。这种高密度、小线距、小偏移距范围的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等价于炮线距和检波线距减半的野外采集。
由步骤103可知,插值后的数据加上原始数据称为加密数据。加密数据按新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重新划分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再抽取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由于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缩小为原来的一倍,原来的一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一化为四。
步骤105:对上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叠加前偏移处理,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具体的,对上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重新进行偏移、叠加,再提取振幅切片,进而可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方法,通过将待处理的地震数据分选到十字排列域内,并根据地震道与偏移距和方位角的关系,得到了多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通过分别将炮线距和检波线距进行减半处理,且根据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可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进而使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生成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分别对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得到包括原始地震数据和插值后的数据的加密数据,最后将该加密数据重新分选到由减半后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四倍于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对所有的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叠加前偏移处理,便可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利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单次覆盖特性,通过在同一偏移距和同一方位角内进行插值,实现了加密炮线和检波线的目的,实现方案简单、容易实现,对压制采集脚印、浅层成像和高保真处理有重要的意义,符合高保真处理要求,所取得的结果也完全满足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在油气识别中的需要。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方法中,上述步骤102中的,根据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可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情况一:通过改变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而不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
具体的,可采用下述坐标变换公式(1)得到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
其中,xs和ys分别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x和y分别为新增加的炮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θ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炮线的方位角,dls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炮线距。
情况二:通过改变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坐标,而不改变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检波点的坐标。
详细的,通过采用下述坐标变换公式(2)得到新增加的检波点的坐标:
其中,xr和yr分别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x′和y′分别为新增加的检波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α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检波线的方位角,dlr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检波线距。
情况三:通过改变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和检波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和检波点的坐标。
具体的,在该情况下可具体通过情况一中的公式(1)求出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通过情况二中的公式(2)求出新增加的检波点的坐标。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方法中,上述步骤103,也即,对每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得到加密数据,具体包括:
利用五维插值法对每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处理,得到加密数据。
在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为了保证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函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往往需要对其进行插值处理,根据插值原理,应用较少的地震数据作为参数值,确定出任意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值。由于同一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内数据具有相同的方位角,因此数据的一致性显著好于共偏移距域道集,故数据插值的精度明显高于常规的共偏移距域插值。
地震数据体可以实现五维采集,并且许多地震处理技术也可在五维空间内实现。地震处理技术大都对地震数据空间分布的规则性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地震数据往往由于各种原因,空间采样是不规则或缺失的,因而会造成地震数据处理结果较差。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不规则观测系统五维插值算法对地震数据进行插值重建,为地震数据处理提供高质量的资料,提高了地震数据处理的效果,精度很高。
值得说明的是,具体的插值方法可视处理系统的需要而定,本发明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下面以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利用的地震数据资料具体为:炮线之间的距离为500米,检波线之间的距离为400米,炮线和检波线组成的十字排列域的覆盖次数为180次,炮线的方位角为88度,检波线的方位角为358度。
本发明该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第一:将待处理的地震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分选到由炮线和检波线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180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在该实施例中,该十字排列域共被180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剖分,个数与由炮线和检波线组成的十字排列域的覆盖次数相同。
图2为某一十字排列域及该十字排列域上的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如图2所示,该十字排列域上共有180个不同颜色的方块,其代表180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表明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区域被覆盖的次数为180次。
第二:分别将炮线距和检波线距进行减半处理,根据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生成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图3为从十字排列域中抽取的某一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如图3所示,从上述十字排列域中抽取该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在空间的展布具有单次覆盖的特征。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可任意抽取一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只要其在空间的展布满足单次覆盖特征均可,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图4为炮线距和检波线距减半前形成的十字排列域;图5为炮线距和检波线距减半后形成的十字排列域。如图4和图5所示,十字排列域的横线表示炮点形成的炮线,纵线表示检波点形成的检波线,从图5可知,炮线距和检波线距均缩小为原来的一半,由于原来的炮线之间的距离为500米,检波线之间的距离为400米,所以,形成的新的炮线距为250米,新的检线距为200米。
第三:利用五维插值法对每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得到加密数据;该加密数据包括原始地震数据和插值后的数据。
图6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前的数据分布示意图;图7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后的数据分布示意图。图6中的空白部分为地震数据分选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后形成的空洞,也即,本步骤主要是利用五维插值法对每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空洞进行数据插值。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插值后得到的加密数据与原始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相位特性一致,包括面波的特征也很一致,这表明五维插值法的插值精度很高。
第四:将上述加密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重新分选到由减半后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由于插值后的数据加上原始数据称为加密数据,对加密数据按新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重新划分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单元,再抽取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由于炮线距和检波线距均缩小为了原来的一倍,所以,原来的一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单元一化为四。
图8为原始地震数据对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划分示意图;图9为加密数据对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划分示意图。图10为原始地震数据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上形成的项链图;图11为加密数据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上形成的项链图。
从图8可知,图8上共有180个完整的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个数与原始采集覆盖次数相同,加密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重新分选到由减半后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720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也即,十字排列域形成的某一网格覆盖次数增大为原来的4倍,具体参见图9所示。类似的,图10和图11分别所示的原始地震数据和加密数据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上形成的项链图也同样说明了上述结论。
图12为原始地震数据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上的偏移距范围。图13为加密数据分别在相应的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上的偏移距范围。
参照图12和图13,由于炮线距和检波线距均缩小了一倍,因此,偏移距范围也缩小了一倍,显示在图上后可知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颜色更均一。所以,偏移距范围越小,意味着偏移距分布的一致性越好,也更有利于浅层的成像和高保真处理。
第五:对上述720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叠加前偏移处理,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具体的,对上述720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重新进行偏移、叠加,再提取振幅切片,便可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图14为原始地震数据的共偏移距偏移处理成果切片得到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图15为加密数据的共偏移距偏移处理成果切片得到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从图14可以看出,虽然对原始地震数据的处理已经施加了常规压制采集脚印的手段,但采集脚印还是明显存在。从图15可以看出,对加密数据处理后得到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采集脚印几乎消失,效果非常好。
上述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单次覆盖特性,通过在同一方位角内进行五维插值实现了加密炮线和检波线的目的,整个技术实现过程高效、快捷、方便,且对于压制采集脚印、浅层成像、高保真处理都具有实用的价值。
图16为本发明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161,用于将待处理的地震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分选到由炮线和检波线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N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其中,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是指具有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的地震道的集合,N为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区域被覆盖的次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处理模块162,用于分别将炮线之间的距离和检波线之间的距离进行减半处理,根据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每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生成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插值模块163,用于分别对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得到加密数据;
加密数据包括原始地震数据和插值后的数据。
上述获取模块161,还用于将加密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重新分选到由减半后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上述处理模块162,还用于对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叠加前偏移处理,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系统,可以用于执行如图1所示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系统中,上述处理模块162,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和第三处理单元;
其中,第一处理单元,用于通过改变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而不改变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
具体的,该第一处理单元,具体用于采用下述坐标变换公式(1)得到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
其中,xs和ys分别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x和y分别为新增加的炮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θ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炮线的方位角,dls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炮线距。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通过改变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坐标,而不改变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检波点的坐标;
具体的,该第二处理单元,具体用于采用下述坐标变换公式(2)得到新增加的检波点的坐标:
其中,xr和yr分别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x′和y′分别为新增加的检波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α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检波线的方位角,dlr为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炮线距。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通过改变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和检波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和检波点的坐标。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系统中,上述插值模块163,具体用于利用五维插值法对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处理,得到加密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集脚印压制系统,通过在炮线之间和检波线之间内插炮线和检波线,使得组成十字排列域的炮线和检波线加密,并利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单次覆盖特性,通过在同一方位角内进行五维高精度插值得到了加密数据,将该加密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重新分选到加密炮线和加密检波线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使获得的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为原来的四倍,整个技术实现过程高效、快捷、方便,最后对所有的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处理,得到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有效的压制了采集脚印的产生,因此,该技术方案对压制采集脚印、浅层成像、高保真处理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待处理的地震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分选到由炮线和检波线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N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是指具有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的地震道的集合,N为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区域被覆盖的次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分别将所述炮线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检波线之间的距离进行减半处理,根据每个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每个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生成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对每个所述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得到加密数据,所述加密数据包括原始地震数据和插值后的数据;
将所述加密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重新分选到由减半后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对所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叠加前偏移处理,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每个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具体包括:
通过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而不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
或者
通过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坐标,而不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检波点的坐标;
或者
通过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和检波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和检波点的坐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而不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具体包括:
采用下述坐标变换公式(1)得到所述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
x y = 1 0 0 1 x s y s + - dl s 2 c o s θ dl s 2 s i n θ - - - ( 1 )
其中,xs和ys分别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x和y分别为所述新增加的炮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θ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炮线的方位角,dls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炮线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坐标,而不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检波点的坐标,具体包括:
采用下述坐标变换公式(2)得到所述新增加的检波点的坐标:
x ′ y ′ = 1 0 0 1 x r y r + dl r 2 c o s α dl r 2 sin α - - - ( 2 )
其中,xr和yr分别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x′和y′分别为所述新增加的检波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α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检波线的方位角,dlr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检波线距。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每个所述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得到加密数据,具体包括:
利用五维插值法对每个所述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处理,得到加密数据。
6.一种采集脚印压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将待处理的地震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分选到由炮线和检波线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N个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是指具有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的地震道的集合,N为相同偏移距和相同方位角区域被覆盖的次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处理模块,用于分别将所述炮线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检波线之间的距离进行减半处理,根据每个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和/或检波点的坐标,每个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生成四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插值模块,用于对每个所述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得到加密数据,所述加密数据包括原始地震数据和插值后的数据;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加密数据按照偏移距和方位角重新分选到由减半后的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组成的十字排列域内,得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4N个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叠加前偏移处理,得到压制采集脚印后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和第三处理单元;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用于通过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而不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
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通过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坐标,而不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检波点的坐标;
所述第三处理单元,用于通过改变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坐标和检波点坐标,计算出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和检波点的坐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具体用于采用下述坐标变换公式(1)得到所述新增加的炮点的坐标:
x y = 1 0 0 1 x s y s + - dl s 2 c o s θ dl s 2 s i n θ - - - ( 1 )
其中,xs和ys分别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炮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x和y分别为所述新增加的炮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θ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炮线的方位角,dls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炮线距。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具体用于采用下述坐标变换公式(2)得到所述新增加的检波点的坐标:
x ′ y ′ = 1 0 0 1 x r y r + dl r 2 c o s α dl r 2 sin α - - - ( 2 )
其中,xr和yr分别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每个地震道的检波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x′和y′分别为所述新增加的检波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α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检波线的方位角,dlr为所述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中的检波线距。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值模块,具体用于利用五维插值法对每个所述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进行数据插值处理,得到加密数据。
CN201510980989.1A 2015-12-23 2015-12-23 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69088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80989.1A CN106908836B (zh) 2015-12-23 2015-12-23 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80989.1A CN106908836B (zh) 2015-12-23 2015-12-23 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08836A true CN106908836A (zh) 2017-06-30
CN106908836B CN106908836B (zh) 2019-03-15

Family

ID=59200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80989.1A Active CN106908836B (zh) 2015-12-23 2015-12-23 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0883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51858A (zh) * 2017-12-13 2018-05-18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优化的地震勘探方法及装置
CN111337973A (zh) * 2018-12-19 2020-06-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地震数据重建方法、系统
CN112305599A (zh) * 2019-07-30 2021-02-0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高密度宽方位的地震数据分类方法及装置
CN113945979A (zh) * 2020-07-17 2022-01-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重构的三维锥形滤波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6621A (zh) * 1998-05-20 2001-08-01 施鲁博格控股有限公司 自适应地震噪声和干扰衰减方法
US6691075B1 (en) * 1999-03-12 2004-02-10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for modeling seismic acquisition footprints
CN101852866A (zh) * 2010-05-13 2010-10-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滤波方法
US20110292762A1 (en) * 2010-05-25 2011-12-01 Ahmet Kemal Ozdemir Deghosting Seismic Data
CN102736108A (zh) * 2012-05-31 2012-10-17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基于样条拟合的真三维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方法
CN103217710A (zh) * 2013-03-14 2013-07-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获取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方法及系统
EP2700982A2 (en) * 2012-08-24 2014-02-26 CGG Services SA Patch microseismic array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6621A (zh) * 1998-05-20 2001-08-01 施鲁博格控股有限公司 自适应地震噪声和干扰衰减方法
US6691075B1 (en) * 1999-03-12 2004-02-10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for modeling seismic acquisition footprints
CN101852866A (zh) * 2010-05-13 2010-10-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滤波方法
US20110292762A1 (en) * 2010-05-25 2011-12-01 Ahmet Kemal Ozdemir Deghosting Seismic Data
CN102736108A (zh) * 2012-05-31 2012-10-17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基于样条拟合的真三维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方法
EP2700982A2 (en) * 2012-08-24 2014-02-26 CGG Services SA Patch microseismic array and method
CN103217710A (zh) * 2013-03-14 2013-07-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获取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侯成福 等: ""三维观测系统与采集脚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段文胜 等: ""面向宽方位地震处理的炮检距向量片技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董世泰 等: ""压制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脚印的方法研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51858A (zh) * 2017-12-13 2018-05-18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优化的地震勘探方法及装置
CN111337973A (zh) * 2018-12-19 2020-06-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地震数据重建方法、系统
CN112305599A (zh) * 2019-07-30 2021-02-0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高密度宽方位的地震数据分类方法及装置
CN113945979A (zh) * 2020-07-17 2022-01-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重构的三维锥形滤波方法及装置
CN113945979B (zh) * 2020-07-17 2023-10-2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重构的三维锥形滤波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08836B (zh) 2019-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64654B2 (en) Seismic attribute color model transform
CN104459768B (zh) 一种基于可视化的三维空间目标地质体追踪方法
CN106526677A (zh) 一种海上自适应压制鬼波的宽频逆时偏移成像方法
CN102645670B (zh) 一种基于叠加响应分析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CN103217710B (zh) 获取共偏移距共方位角域道集的方法及系统
CN106908836A (zh) 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及系统
CN104459770B (zh) 一种高维地震数据规则化方法
CN106154315A (zh) 一种对称均匀的高密度地震采集方法
CN109917461A (zh) 一种提高侏罗系地层及基岩成像质量的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New improvements for lineaments study of gravity data with improved Euler inversion and phase congruency of the field data
CN109143362B (zh) 基于共散射角道集的散射波分离方法
CN106054242A (zh) 三维各向异性衰减介质波场模拟方法
CN106257309A (zh) 叠后地震数据体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155690B (zh) 基于椭球展开的三维地震数据叠加速度求取方法
CN109521470B (zh)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震反演裂缝密度影响的方法
Alqahtani et al. Imaging subtle faults using azimuthal coherence attribute: A case study from Central Saudi Arabia
Shi et al. New enhancement filters for geological mapping
CN110208851A (zh) 一种基于加权匹配追踪的三维vsp地震资料内插方法
Maili et al. Maximizing the value of existing seismic data in the Bahrain Field with wide-azimuth processing technology
Kaschwich et al. Impact of diffraction on resolution of PSDM
CN107290779B (zh) 多级等时点的噪声源位置逆时成像方法
Schmidt et al. Seismic data preconditioning for improve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version and fracture analysis)
Ha Seismic data conditioning, attribute analysis, and machine-learning facies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s to Texas panhandle,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Gulf of Mexico
Feixu et al. Application of seismic forward modeling in foothill belt: A case study of DB area, Tarim Basin
Xavier et al. Velocity model building for seismic modeling and depth imaging applied to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presence of kars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