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06791A - 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06791A
CN106906791A CN201710278079.8A CN201710278079A CN106906791A CN 106906791 A CN106906791 A CN 106906791A CN 201710278079 A CN201710278079 A CN 201710278079A CN 106906791 A CN106906791 A CN 1069067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d
control
flood control
wall
wa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780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和和
陈吉纯
王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IJI JINGSHAN LANDSCAP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IJI JINGSHAN LANDSCAP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IJI JINGSHAN LANDSCAP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IJI JINGSHAN LANDSCAP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780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06791A/zh
Publication of CN106906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067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0Dams; Dykes; Sluice way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dykes, dam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城区河道的防汛墙,所述防汛墙包括防汛墙体、防汛防洪平台、生态景观斜坡,所述防汛墙体垂直设置,所述防汛防洪平台水平设置且其一端与所述防汛墙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生态景观斜坡的下端固定在所述防汛墙体的顶部,所述生态景观斜坡和防汛防洪平台设于所述防汛墙体的同一侧。本发明的城区河道防汛墙,在防汛防洪安全基础上兼顾生态作用和景观效果,能够丰富沿岸带的景观多样性,大大改善城市风貌。

Description

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城区河道的防汛装置,尤其是在满足防汛防洪安全基础上兼顾生态景观效果的防汛墙。
背景技术
城区河道特别是中大型河道除了水利功能外,首先是要保证防汛防洪安全,然后再构建具有生态和景观作用的沿岸带。
为保证防汛防洪安全,城区河道沿岸多采用直壁式防汛墙。随着城市更新改造以及生态建设的全面推进,具有生态、景观和城市开敞空间等功能的河道成为了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年久风化、破落、硬质的直壁式防汛墙以及斜坡式的水泥或石块护岸与城市环境越来越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城市风貌。
河岸带生态系统位于河流与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的区域,其范围包括河流廊道的高低水位之间(水位变幅区)以及从河流高水位至被洪水影响的高低区域(洪泛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河岸带生态系统是地表水与地下水动态交换过程的载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缓解生活压力等一系列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
城镇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于人为干扰更加频繁,土地利用强度更高,社会经济活动更加集中,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更为突出。人类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中,对城镇河流进了全方位、大规模、高频次的干预,如裁弯取直、河道横断面几何化、河床材料硬质化等工程措施,使河流形态趋于均一化和非连续化。河水限制在渠道内使河岸带丧失了河水的周期性冲刷作用,导致河岸带土壤湿度降低、河滩湿地萎缩以及水生植被退化;河道截弯取直使水流加速、水位下降,使自然的河道迁移过程减少,影响河岸带湿地的形成和发展,河岸带沉积作用和植物恢复沉积层丧失;硬质材料的应用隔离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使河床下的潜层水得不到补充,进而丧失了潜水层的功能,影响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发育。同时河岸带地表采用大量的不透水性材料,降低了土壤的下渗能力;同时城市排水管网改变了河岸带的排水方式,雨水径流绕过河岸带生态系统,直接通过排水管网进入河流;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增加随雨水径流进入河流,影响水质。上述过程导致大量的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河岸带的土壤湿度下降以及地下水位的降低,进而对河岸带土壤、植被和微生物过程产生不利影响,是城镇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
出于防洪安全考虑的直壁式防汛墙,由于年久风化陈旧严重影响城市风貌,直壁式防汛墙隔断了水域生态系统到陆域生态系统的任何过渡,直壁式防汛墙阻碍了人与水的亲近(人天生亲水性)等,直壁式防汛墙的许多负面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所以城区直壁式防汛墙的改造成为了城市更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许多直壁式防汛墙的改造方式是部分拆出原防汛墙,原防汛墙高度降到高水位,防汛功能后退,或石块护岸或梯级后退等方式来构建滨水空间,这些改造方式均缺乏水域生态系统到陆域生态系统过渡的沿岸带(或湿地系统),更多考虑的是景观提升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满足防汛防洪安全基础上兼顾生态作用和景观效果的城区河道防汛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包括防汛墙体、防汛防洪平台、生态景观斜坡,所述防汛墙体垂直设置,所述防汛防洪平台水平设置且其一端与所述防汛墙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生态景观斜坡的下端固定在所述防汛墙体的顶部,所述生态景观斜坡和防汛防洪平台设于所述防汛墙体的同一侧。
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结构显著不同于现有常用的直壁式防汛墙,所述生态景观斜坡上可种植各种生态植物,不仅丰富了沿岸带的景观,提升景观效果,而且新种植的植物能够减缓谁的流速,促进水位变幅区内营养物质的沉积,加速流动水体沿岸带生态系统的发育和恢复,对水体污染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墙体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常水位。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与所述生态景观斜坡上端的垂直高度不低于防洪要求的标高。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墙体的上端还连接有垂直设置的护栏。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从与防汛墙体底部连接端到另一端的宽度不小于3米。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上设有上下连通的通透孔。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上设有多个通透孔,且所述多个通透孔中,相邻两个通透孔之间的水平距离或垂直距离均为80~100厘米。所述通透孔之间的距离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地,所述通透孔中,孔与孔间距离再水平和垂直方向均为80~100厘米。
所述通透孔的作用主要是连接防汛防洪平台上下土壤成一体,发挥土壤毛细管的作用,因此,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上设置的通透孔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多边形等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优选地,当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上通透孔为圆形时,所述通透孔的直径为20厘米。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生态景观斜坡上种植有植物。所述生态景观斜坡上覆盖有种植土,所述种植土一般需要经过改良,特别是临近河道高水位以下的种植土,需要回填湿地土壤(水稻土、未污染河道底泥或改良过的土壤等)。选用适合滨水的植物种类设计建设滨水植物景观带。临河道高水位以下缓坡种植水生湿生植物,并根据河道水位波动及流速等情况,通过石块或植被网等方式固定水生湿生植物,也防治种植的植物和水土流失。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生态景观斜坡的上端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滨水步道。所述滨水步道可通过将所述生态景观斜坡的坡顶进行加固加宽建成,建成的滨水步道可供人们游憩。另外,还可根据需要临河道边在高水位上设置亲水平台,缩短人与水的距离,提供人亲水场所。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下方还设有垂直设置的防汛墙加固装置。
使用本发明时涉及到水务、防汛、市政道路、管线、路灯、绿化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在应用本发明时需要在前期进行沟通,达成许可,才能体现本发明实施后的效果。一般情况下,除防汛防洪期外,本发明技术的施工均可以进行。如果在防汛防洪期间施工,需要在防汛墙外再增加一道围堰,确保破墙后的防汛防洪安全。
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可以在现有直壁式防汛墙的基础上直接改造,改造方法是在保证防汛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根据现场空间和施工条件而进行设计和施工,所以采用在现有直壁式防汛墙基础上改造成本发明所述结构的城区河道防汛墙,不会对城区汛期防洪安全造成任何影响。
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所述生态景观斜坡上可以种植各种植物,构建了具有生态和景观效果的河道沿岸带,完善了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连接。新种植的沿岸带水生湿生植物也减缓了水的流速,促进了水位变幅区内营养物质的沉积,加速了流动水体沿岸带生态系统的发育和恢复,并对水体污染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而且,滨水沿岸住区临近河道原属于住区相对私有的滨水空间变为了滨水开敞公共空间,为更多居民提供了亲水场所,同时丰富了沿岸带景观多样性,提升其整体景观效果,能够大大改善城市风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城区河道防汛墙中防汛防洪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防汛墙体、2为防汛防洪平台、3为生态景观斜坡、4为护栏、5为通透孔、6为滨水步道、7为防汛墙加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一种实施例,如附图1所示,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包括防汛墙体1、防汛防洪平台2、生态景观斜坡3,所述防汛墙体1垂直设置,所述防汛防洪平台2水平设置且其一端与所述防汛墙体1的底部连接,所述生态景观斜坡3的下端固定在所述防汛墙体1的顶部,所述生态景观斜坡3和防汛防洪平台2设于所述防汛墙体1的同一侧;所述防汛墙体1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常水位等高,所述所述防汛防洪平台2与所述生态景观斜坡3上端的垂直高度与防洪要求的标高相同。所述防汛墙体1的上端还连接有垂直设置的护栏4。所述生态景观斜坡3的上端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滨水步道6。所述防汛防洪平台2下方还设有垂直设置的防汛墙加固装置7。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汛防洪平台2从与防汛墙体1底部连接端到另一端的宽度为3米,且所述防汛防洪平台2上设有上下连通的通透孔5,如附图2所示,所述通透孔5为直径20厘米的圆形,且所述通透孔5中,孔与孔间距离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为80-100厘米。
如附图1所示,所述生态景观斜坡3上种植有植物。在所述生态景观斜坡3上覆上改良过的种植土,特别是临近河道高水位以下的种植土,需要回填湿地土壤(水稻土、未污染河道底泥或改良过的土壤等)。选用适合滨水的植物种类,设计建设滨水植物景观带。临河道高水位以下缓坡种植水生湿生植物,并根据河道水位波动及流速等情况,通过石块或植被网等方式固定水生湿生植物,也防治种植的植物和水土流失。
本实施例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可通过在现有直壁式防汛墙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具体改造方法如下:
(1)把原防汛墙体高度降到河道常水位:改造原防汛墙,把直壁式防汛墙体高度降到河道常水位高度,修整已经降低的防汛墙体;
(2)以河道常水位为标高,构建新的混凝土防汛防洪平台,平台宽度不少于3米,防汛平台上设置上下联通的直径20厘米自然通透孔,孔与孔间距离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为80-100厘米,见附图2,自然通透孔的主要功能是连接防汛平台上下土壤成一体,发挥土壤毛细管作用;
(3)在防汛平台的基础上,根据场地条件和施工空间后退(离河道方向)一定距离形成河道沿岸带(护岸带)宽度,构建以防汛要求的标高为坡顶高度的两边缓坡,坡顶一般位于护岸带宽度中间或偏向防洪通道一侧,将坡顶加固加宽建成的滨水步道,供人们游憩;
(4)在沿岸带(护岸带)两边缓坡上覆上通过改良过的种植土,特别是临近河道高水位以下的种植土,需要回填湿地土壤(水稻土、未污染河道底泥或改良过的土壤等);
(5)选用适合滨水的植物种类,设计建设滨水植物景观带。临河道高水位以下缓坡种植水生湿生植物,并根据河道水位波动及流速等情况,通过石块或植被网等方式固定水生湿生植物,也防治种植的植物和水土流失;
(6)根据需要临河道边在高水位上设置亲水平台,缩短人与水的距离,提供人亲水场所;
(7)施工完成后,经常清理河道沿岸带(护岸带)水位变幅区(高水位以下的)垃圾;为保证游人安全,在临河道设置栏杆和安全标识。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汛墙体、防汛防洪平台、生态景观斜坡,所述防汛墙体垂直设置,所述防汛防洪平台水平设置且其一端与所述防汛墙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生态景观斜坡的下端固定在所述防汛墙体的顶部,所述生态景观斜坡和防汛防洪平台设于所述防汛墙体的同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墙体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常水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与所述生态景观斜坡上端的垂直高度不低于防洪要求的标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墙体的上端还连接有垂直设置的护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从与防汛墙体底部连接端到另一端的宽度不小于3米。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上设有上下连通的通透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上设有多个通透孔,且所述多个通透孔中,相邻两个通透孔之间的水平距离或垂直距离均为80~100厘米。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景观斜坡上种植有植物。
9.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景观斜坡的上端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滨水步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下方还设有垂直设置的防汛墙加固装置。
CN201710278079.8A 2017-04-25 2017-04-25 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 Pending CN1069067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78079.8A CN106906791A (zh) 2017-04-25 2017-04-25 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78079.8A CN106906791A (zh) 2017-04-25 2017-04-25 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06791A true CN106906791A (zh) 2017-06-30

Family

ID=59210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78079.8A Pending CN106906791A (zh) 2017-04-25 2017-04-25 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0679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32911A (zh) * 2020-06-08 2021-12-24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滨水景观区防汛墙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2644A (zh) * 2007-01-08 2007-08-08 陈春红 带挡墙的斜坡式生态护岸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2644A (zh) * 2007-01-08 2007-08-08 陈春红 带挡墙的斜坡式生态护岸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32911A (zh) * 2020-06-08 2021-12-24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滨水景观区防汛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3111B (zh)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1012643B (zh) 一种高效快速去除面源污染的生态岸坡构建方法
CN104429529B (zh) 一种缓冲区域生态岸边带的构建方法
CN212656350U (zh) 城镇河道综合体
CN105926408A (zh) 一种园林生态雨水给排系统
CN108293660A (zh) 一种内陆盐沼环带状植物群落恢复方法
CN208649827U (zh) 用于海绵城市滨海公路建设的自然净化排水系统
Wu et 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aiwan
CN209260657U (zh) 一种用于内河护岸工程的消浪斜坡式生态护岸结构
CN103061310B (zh) 生态栖息地护岸
CN207998829U (zh) 一种跌落式驳岸结构
CN208328945U (zh) 一种环保的公路护坡装置
CN106906791A (zh) 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
CN206680948U (zh) 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
CN107288408A (zh) 一种生态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201746812U (zh) 一种湿地岸边树木生态驳岸加固结构
CN104695379A (zh) 生态河道护岸结构
CN108668787B (zh) 一种硬质护坡的生态改造结构
CN215562318U (zh) 生态护岸
CN207608782U (zh) 一种排水性能良好的生态嵌草砖路面结构
CN206693154U (zh) 一种城乡河道护坡体系
CN207525703U (zh) 一种保水型梯级生态消落带
CN107653837A (zh) 土石框架复合堤
CN204570428U (zh) 一种环保园林透水道路结构
CN100464030C (zh) 一种生态护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