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837C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837C
CN1068837C CN96100637A CN96100637A CN1068837C CN 1068837 C CN1068837 C CN 1068837C CN 96100637 A CN96100637 A CN 96100637A CN 96100637 A CN96100637 A CN 96100637A CN 1068837 C CN1068837 C CN 106883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main body
bag main
liner
airba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00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310A (zh
Inventor
高桥浩幸
浜田真
山本一人
小林裕之
堀内范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to CN961006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837C/zh
Publication of CN1154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83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83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囊装置,设置有一固定于一转向盘的底板。一用于在特定情况下产生膨胀气体的充气器装在底板的中央部分上。一由囊状构件组成的气囊主体以封裹充气器的方式装在底板上,而后气囊主体储放在一衬垫之内。气囊主体的折叠方式是,其各端部分别面对衬垫的各侧面,而其各底部朝着衬垫的上表面侧延伸并面对衬垫的上表面。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特别是一种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展开气囊、从而确保在汽车乘客与汽车车厢的部件之间有一段适当距离的气囊装置。
通常,作为用于汽车中的安全装置,已知一种气囊装置,其中气囊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展开,从而确保在乘客与汽车车厢部件之间有一段适当的距离。
图7是表明上述类型的一种气囊装置1的各主要部分结构的前视剖面图,此装置披露于日本实用新型No.Hei,5-13865中。图7中所示的气囊装置1包括一有待固定于车身的底板2。并且,在底板2上装有一用于在特定情况下产生膨胀气体的充气器3,而一气囊主体4,以封裹充气器3的方式装在底板2上,可以适当地折叠起来并贮放在一衬垫5之中。
亦即,按照上述结构,如果充气器3在特定情况下产生膨胀气体,则膨胀气体输进气囊主体4。其结果是,使得气囊主体4推压并破裂衬垫5并铺展开来,从而在车厢中可以得到一定的空间。
由充气器3产生的膨胀气体数量调定到某一足以最终把气囊主体4展开到适当程度的数量。因而,在充气器3产生膨胀气体之后,气囊主体4在展开过程中的内压随着其膨胀的进行而减小。
换言之,气囊主体4的内压在其初始展开阶段高于气体主体4最终展开时的内压,因而,如果气囊主体4与汽车乘客接触,则瞬间施加于乘客的力可以是很大的。在这种意义上,气囊主体4在其初始展开阶段的膨胀可能最好是主要在衬垫5的侧面方向上进行,在该方向上没有乘客。
另一方面,在披露于上面提及的文件中的气囊装置1中,如图7所示,气囊主体4的各端部分别卷入气囊主体4的各底部,而后折叠气囊主体4。在这种情况下,不象以波纹方式将气囊主体4折叠在充气器3上的那种情况,在初始展开阶段,气囊主体4在衬垫5前表面方向上的膨胀受到限制,使得有可能实现一种可以防止气囊主体的巨大力瞬间施加于汽车乘客的气囊装置。
不过,正如上面提及的传统气囊装置1中那样。在气囊主体4以其各端部卷入其各底部的方式折叠起来的结构中,在充气器3产生的膨胀气体抵达气囊主体4的各端部之前,气囊主体4的各端部卷入其中的气囊主体4的各底部的膨胀可以先开始,结果是,气囊主体4的各端部可能被其各底部封裹起来。
这种状况会妨碍气囊主体4各端部的膨胀,因而,与气囊主体简单地以波纹方式折叠在充气器上面的结构相比,要花较多的时间展开气囊主体4。
本发明旨在消除在上述传统气囊装置中存在的各项缺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中气囊主体在其初始展开阶段主要朝着衬垫的各侧面展开,并且在气囊主体贮放在衬垫中之前按照其展开过程以这样一种方式折叠,使其各端部不被其各底部封裹,从而能够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按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囊装置,包括:一底板;一固定于底板、用于产生膨胀气体的充气器;一气囊主体,装在底板上以包住充气器;以及一衬垫,用于气囊主体未展开时在其中贮放气囊主体和充气器;其中气囊主体的折叠方式是,气囊主体的各端部分别面对衬垫的各侧面,而气囊主体的各底部朝着衬垫的上表面侧延伸并随后沿着衬垫的上表面延伸以便面对上表面,使得气囊主体底部的沿衬垫上表面延伸的部分相对于顶部的位置位于衬垫的上表面侧,以及,气囊主体贮存在衬垫之中。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上述结构,排除了气囊主体各端部在气囊主体展开过程中被气囊主体各底部封裹起来的可能性。这就可以避免为展开气囊主体而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从而本气囊装置能够确保一种快速操作特性。
按照本发明,气囊主体各端部在初始展开阶段的展开方向被限制于不存在乘客的衬套侧面方向上。这样就排除了在初始展开阶段气囊主体触及乘客的可能性-在这一阶段气囊主体的内压是较高的,从而能够控制在气囊装置启用时施加于乘客的巨大瞬间作用力。
换言之,按照本发明,可以实现一种气囊装置,不仅可以确保优良的操作反应特性,而且还在其启用时不会在瞬间向乘客施加巨大作用力。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气囊装置的一项实施例的各主要部分结构的前视剖面图;
图2是本实施例气囊装置的相伴效应的说明性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气囊装置的相伴效应的说明性视图;
图4是本实施例气囊装置在生产率方面改进之处的说明性视图;
图5是用于本实施例折叠方法中的折叠步骤的说明性视图;
图6是本发明气囊装置的另一项实施例各主要部分结构的前视剖面图;以及
图7是一种传统气囊装置各主要部分结构的前视剖面图。
于是,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气囊装置10各主要部分结构的前视剖面图。图1中,与图7所示传统气囊装置1中相同的零件给予相同的标号。
本实施例的气囊装置10是用于司机座位上的一种气囊装置,其中一底板2固定于一转向盘(未画出)上。在底板2的中心部分,固定一充气器3,在特定情况下可产生膨胀气体。同样,底板2的前表面,亦即车厢(vehicle room)的内表面用一衬垫5盖住。
构成本实施例主要部分的一气囊主体11以这样一种方式贮放在衬垫5之中,使得自身按给定形状折叠起来。在本实施例中,气囊主体11是一囊状构件,通过把两块圆形布片的边部连接起来而制成,此气囊主体11在其中心部分包括一气流口11a,其直径基本上等于充气器3的直径。而且,气囊主体11以这样一种方式装在底板2上,它把充气器3封裹在气流口11a之中。
因而,当充气器3产出膨胀气体时,气囊主体11的内部就充满膨胀气体,结果使得气囊主体11因膨胀气体的压力而展开成一给定形状。
在此,本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气囊主体11的折叠方式是,其各端部11b分别面对衬垫5的侧表面,而其底部11c分别在各端部11b的上表面一侧,亦即在衬垫5的上表面一侧延伸。
换言之,气囊主体11的折叠方法对于气囊主体11在其初始展开阶段的展开方向以及展开速度具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如前所述,在气囊主体11的各端部11b以这样一种方式折叠使得各端部11b分别卷入各底部11c时,在初始展开阶段,可以满足气囊主体11展开方向方面的要求,却降低了气囊主体11的展开速度。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折叠方法中,各端部11b的移动方向-其中最大移动发生在初始展开阶段-受到延伸于各端部11b上表面一侧的各底部11c的限制。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在充气器3产生膨胀气体时,在初始展开阶段,气囊主体11的各端部11b就朝着衬垫5的侧表面移动,从而能够控制气囊主体11朝向乘客一侧,亦即衬垫5的上表面一侧的展开速度。
其次,在本实施例的折叠方法中,由于气囊主体11的各端部11b从一开始就面对衬垫5的侧面表面,所以,即使在膨胀气体抵达各端部11b以前各底部11c开始膨胀,各端部11b也决不可能被已膨胀的各底部11c封裹住,从而气囊主体11肯定具有快速度展开的特性。
因而,在本实施例的气囊装置中,虽然气囊主体11在初始展开阶段的展开方向主要设定在衬垫5的侧面方向,气囊主体11还是可以快速展开,这样就可以处理不仅是在乘客身体触及气囊主体11时加于乘客的巨大瞬时作用力的控制问题,而且还有在较高层次上气囊装置反应方面的改进问题。
这里,作为气囊主体11的折叠方法,可以使用的不仅有本实施例中所用的方法和上述卷入折叠方法,而且还有一种主体11以波纹方式(bellows manner)折叠的方法。
在后一方法中,如果采用一种其中气囊主体11简单地以波纹方式折叠在充气器上面的结构,气囊主体11在初始展开阶段的展开方向则是沿着波纹伸展的方向,亦即沿着乘客所在的方向,从而气囊主体11在其内压较高的初始展开阶段易于触及乘客。气囊主体11的这种触及会在瞬间向乘客施加巨大的作用力,从气囊装置的操作特性角度上看,这是不合要求的。
另一方面,即使在波纹式折叠方法中,如果采用如图2所示的结构,其中气囊主体20的波纹部分20a和20b位于充气器3的侧面处,或者如果采用图3所示的结构,其中气囊主体30的波纹部分30a和30b位于充气器3的上表面处,这里波纹部分30a和30b是沿气囊主体30的高度方向将其折返而形成的,则同样可以在初始展开阶段把气囊主体20或30的展开方向控制在衬套21或31的侧向表面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在气囊主体20或30展开时,不存在气囊主体20或30各端部的移动因其各底部膨胀而受妨碍的危险,因而气囊主体20或30的快速展开特性同样得到确保。
不过,在分别示于图2和3的结构中,对于储放气囊主体20和30的空间来说,与用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相比,需要很大的空间。因而,为实现示于图2中的结构,与用于本实施例中的衬垫5与底板2的面积相比,衬套21和底板22的面积必须做得大些。同样,为实现示于图3中的结构,与用于本实施例中的衬垫5的高度相比,衬垫31的高度必须加大。结果,示于图2和图3中的两种结构会导致气囊装置的重量增加,并导致其车辆的负荷能力变坏。
换言之,按照示于图1中的本实施例的气囊装置10能够确保上述各种优良效果,同时又把气囊主体11的储放空间保持最小,这意味着,按照本实施例的气囊装置10从减少重量、节省空间、车辆负荷能力等等角度来看,可提供各种优良效果。
另外,在图4中有两个视图,用来对比按照符合本实施例的折叠方法(示于图4各视图的上面一行)折叠气囊主体11的过程与按照波纹折叠方法(示于图4各视图的下面一行)折叠气囊主体11的过程。如图4所示,在按照本实施例的折叠方法中,与波纹式折叠方法相对比,折叠次数可以减少一次,这表明,本折叠方法也有利于提高生产率。
这里,在气囊主体11使用按照本实施例的折叠方法,而且特别是以图5所示方式予以折叠时,首先,第一步,把气囊主体11固定在一给定位置上;接着,第二步,按照本折叠方法把气囊主体11折叠成带状;以及,第三步,按照本折叠方法必须把带状气囊主体11折叠成其最终储放形状。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在把气囊主体11折叠成带状的第二步中,并不总是必需使用按照本实施例的折叠方法,但是,如果本折叠方法至少在第三步中采用,则可以获得本发明气囊装置的各种特有效果,即可确保优良的展开反应,而不会在瞬间向乘客施加巨大的作用力。
这里,本实施例的气囊主体10是假设它设置在司机座位一侧而作结构设计的。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也可以把本气囊装置用于乘客座位一侧。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气囊主体11的各端部11b设置得完全面对衬垫5的侧向表面。不过,这并不带限制性,而即使是在各端部11b位于如图6所示的衬垫的中心部位时,气囊主体11在与示于图7中的传统气囊装置1相比还是可以快速展开的。亦即,最重要的是,气囊主体11的各底部11c不延伸在各端部11b与衬垫5的侧向表面之间。

Claims (7)

1、一种气囊装置,包括:
一底板;
一固定于所述底板、用于产生膨胀气体的充气器;
一装在所述底板上、用以封裹所述充气器的气囊主体,以及
一用于在所述气囊主体未展开时在其中储放所述气囊主体和所述充气器的衬垫;
其中,所述气囊主体以这样一种方式折叠,所述气囊主体的各端部分别面对所述衬垫的各侧面,而所述气囊主体的各底部朝向所述衬垫的上表面一侧延伸并随后沿着所述衬垫的上表面延伸以便面对上表面,使得所述气囊主体底部的沿所述初垫上表面延伸的部分相对于所述端部的位置位于所述衬垫的上表面侧,以及所述气囊主体储放在所述衬垫之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气囊主体的各端部紧邻所述衬垫的各侧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气囊主体的各端部位于所述衬垫中心与所述衬垫各侧面之间的某处。
4、一种气囊装置,包括:
一具有各端部和各底部的折叠气囊,
其中,所述气囊以这样一种方式折叠,各底部分别向上和水平延伸,而各端部分别位于向上和水平延伸的各底部的下方和外侧,并面向外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还包括:
一用于产生膨胀气体的充气器;以及
一用于在所述气囊主体未展开时封盖所述气囊和所述充气器的衬垫,所述衬垫具有各侧面和一上表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气囊主体的各端部紧邻所述衬垫的各侧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气囊主体的各端部位于所述衬垫中心与所述衬垫各侧面之间的某处。
CN96100637A 1996-01-12 1996-01-12 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883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6100637A CN1068837C (zh) 1996-01-12 1996-01-12 气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6100637A CN1068837C (zh) 1996-01-12 1996-01-12 气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310A CN1154310A (zh) 1997-07-16
CN1068837C true CN1068837C (zh) 2001-07-25

Family

ID=5116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006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8837C (zh) 1996-01-12 1996-01-12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83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4014253D1 (de) * 2004-05-10 2008-07-17 Key Safety Systems Inc Baugruppe mit einem Lenkrad und einem Gassackmodul
JP4848141B2 (ja) * 2005-06-08 2011-12-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359044A (zh) * 2012-04-05 2013-10-2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汽车安全气囊及其折叠方法和推压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3865A (zh) * 1973-06-11 1975-02-13
EP0679555A1 (en) * 1994-04-26 1995-11-02 Toyoda Gosei Co., Ltd. Air ba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3865A (zh) * 1973-06-11 1975-02-13
EP0679555A1 (en) * 1994-04-26 1995-11-02 Toyoda Gosei Co., Ltd. Air ba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310A (zh) 1997-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830963B2 (ja) エアバッグ
US5160164A (en) Gas deflection device for an air bag assembly
US5496056A (en) Automotive passenger air bag module cushion fold
US5531477A (en) Method of folding an airbag
JP340627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364189B2 (en) Volume-filling mechanical structures with means for deploying same in a bolster system
EP0652139B1 (en) Soft deployment air bag fold
US5839756A (en) Inflatable bladder
US7641221B2 (en) Impact absorbing airbag inflator
CN101058304A (zh) 气囊装置、车辆、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507397A (zh) 可充气组合幕布折叠用装置和方法
CN1314854A (zh) 可充气式膝盖保护垫
US5810385A (en) Collision-protection system having an airbag
WO1995023081A1 (en) Airbag infl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KR100310856B1 (ko) 에어백 장치, 에어백 접는 방법 및 에어백 접는 장치
EP0997352A1 (en) Passenger-side airbag device
CN1618665A (zh) 夹层管式安全气囊
CN1068837C (zh) 气囊装置
JP2501416B2 (ja) 搭乗者制止装置におけるカバ―保持方法
US5597179A (en) Airbag infl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CN1539681A (zh) 气囊系统
KR100574758B1 (ko) 에어백 모듈 조립체 및 그 조립 방법
CN102837661A (zh) 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CN212500257U (zh) 安全气囊和用于车辆的组合系统
JPH0716499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725

Termination date: 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