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50987A - 终端设备及sim卡的保护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设备及sim卡的保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50987A
CN106850987A CN201710067594.1A CN201710067594A CN106850987A CN 106850987 A CN106850987 A CN 106850987A CN 201710067594 A CN201710067594 A CN 201710067594A CN 106850987 A CN106850987 A CN 1068509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m
conducting end
push
terminal device
ro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75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6759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50987A/zh
Publication of CN106850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509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6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to restrict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1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for supporting emergency services
    • H04M1/72421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for supporting emergency services with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emergency service functions, e.g. upon sensing an alar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8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herein functions are triggered by incoming communication ev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终端设备及SIM卡的保护方法。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包括壳体、卡托结构、处理器、金属塞、第一导电端以及第二导电端;卡托结构设置在壳体中,壳体上开设有对应于卡托结构的推杆孔;第一导电端与第二导电端分别设置于推杆孔的侧壁;第一导电端连接于处理器,第二导电端连接于电源端;其中,当金属塞插入推杆孔内时,金属塞与卡托结构具有预设距离,第一导电端与第二导电端导通;当金属塞拔出推杆孔时,第一导电端与第二导电端断开。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SIM卡的保护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能够为SIM卡开启自动保护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方便,避免了终端丢失后SIM卡可能被冒用的风险,提高了SIM卡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终端设备及SIM卡的保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终端设备及SIM卡的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手机等终端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SIM卡是安装在终端中的常用通信元件,SIM卡可以为人们提供打电话,收发短信、存储个人信息等功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然而,若终端丢失,SIM卡则可能会给用户造成一定损失(例如SIM卡的冒用,个人信息的泄露等),因此,SIM卡的保护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之一。
现有技术中,通过SIM卡锁功能来保护SIM卡。用户通过在终端内手动开启SIM卡锁功能,以开启对SIM卡的保护;具体的,当终端被盗后,偷盗者关机并重启后(通常偷盗者首先会选择关机),需要输入正确的个人识别码(PIN码)才能解锁;通常,被盗者对个人识别码的具体数字不知情,若输入三次且输入错误时,终端就会锁定SIM卡。
然而,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SIM卡锁功能,通过在终端内部的手动设定,来实现对SIM卡的锁定;即,通过操作终端锁定SIM卡,SIM卡本身在终端中并不能实现锁定功能。当终端被盗且偷盗者关机并重启后,偷盗者若不输入不知情的个人识别码,而是直接拔出SIM卡,则SIM卡并没有被锁定;或,当终端丢失,偷盗者首先拔出SIM卡(有可能偷盗者先不关机),这样SIM卡也没有被锁定;即,现有的SIM卡锁功能,在终端丢失后,并不能完全保证SIM卡被锁定,SIM卡得不到完全的保护,安全性较低。另外,现有的SIM卡锁功能,一旦用户开启该功能后,则终端每次开机后,都需要用户输入个人识别码(PIN码),对于用户而言(尤其对频繁开机/关机的用户),非常麻烦。另外,现有的SIM卡锁功能,由于输入三次错误的个人识别码时,终端会自动锁卡,对于忘记个人识别码且不完全了解该功能的用户来说,非常容易出现误操作,给用户带来不便。因此,现有的SIM卡锁功能,鲜有人使用,SIM卡的安全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及SIM卡的保护方法,能够为SIM卡开启自动保护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方便,避免了终端丢失后SIM卡被冒用的风险,提高了SIM卡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壳体、卡托结构、处理器、金属塞、第一导电端以及第二导电端;所述卡托结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对应于所述卡托结构的推杆孔;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分别设置于所述推杆孔的侧壁;所述第一导电端连接于所述处理器,所述第二导电端连接于电源端;其中,当所述金属塞插入所述推杆孔内时,所述金属塞与所述卡托结构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导通,所述处理器接收第一电平信号;当所述金属塞拔出所述推杆孔时,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第二导电端断开,所述处理器接收第二电平信号。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SIM卡的保护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终端设备;所述SIM卡的保护方法包括:当检测到预设信号时,判断显示屏的屏幕状态是否为锁定状态;所述预设信号为第二电平信号或关机信号;当所述屏幕状态为所述锁定状态时,锁定所述SIM卡。
本发明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且终端设备包括金属塞、第一导电端以及第二导电端。当金属塞插入推杆孔内时,处理器接收第一电平信号,当金属塞拔出推杆孔时,处理器接收第二电平信号;即,处理器在接收到第二电平信号后,开启对SIM卡的自动保护功能,而无需如现有技术中每次开机都需要手动输入个人识别码,为用户提供了方便,提高了SIM保护功能的使用频率;有效避免终端丢失后SIM卡可能被冒用的风险,提高了SIM卡的安全性,且本发明实施例结构形式简单,实用性强。
另外,终端设备还包括电阻元件;所述第一导电端通过所述电阻元件连接于所述处理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通过电阻元件连接于处理器,防止电源端电流过大对处理器造成损坏,对处理器起一定保护作用。
另外,金属塞包括导电部与抵持部;所述抵持部由所述导电部延伸出来;当所述金属塞插入所述推杆孔时,所述导电部位于所述推杆孔内且与所述卡托结构具有所述预设距离,所述抵持部抵持于所述壳体。本实施例中,提供了金属塞的一种具体结构形式。
另外,在SIM卡的保护方法中,在所述锁定所述SIM卡之后,还包括:当所述终端设备中安装有所述SIM卡时,判断所述屏幕状态是否为解锁状态,且是否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当所述屏幕状态为所述解锁状态且接收到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时,对锁定的所述SIM卡进行解锁。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已锁定SIM卡的一种具体解锁方法,为误操作的用户带来了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塞未插入推杆孔时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塞插入推杆孔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塞未插入推杆孔时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塞插入推杆孔时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SIM卡的保护方法的具体流程图;
图7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SIM卡的保护方法的具体流程图;
图8是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SIM卡的保护方法的具体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如图1至3所示,终端设备包括壳体1、卡托结构、处理器2、金属塞3、第一导电端41以及第二导电端42。
本实施方式中,卡托结构设置在壳体1中,壳体1上开设有对应于卡托结构的推杆孔5。第一导电端41与第二导电端42分别设置于推杆孔5的侧壁;第一导电端41连接于处理器2,第二导电端42连接于电源端V。
实际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41连接在处理器2的一个接脚,例如通用输入/输出接脚(GPIO)。
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塞23包括导电部31与抵持部32。抵持部32由导电部延31伸出来;当金属塞3插入推杆孔5时,导电部31位于推杆孔5内且与卡托结构具有预设距离,抵持部32抵持于壳体1。本实施例中,预设距离的设置,使得导电部31不接触卡托结构,从而不弹出卡托,保证了终端的正常使用。
本实施方式中,当金属塞3插入推杆孔5内时,金属塞3与卡托结构具有预设距离,第一导电端41与第二导电端42导通,处理器2接收第一电平信号;当金属塞3拔出推杆孔5时,第一导电端41与第二导电端42断开,处理器2接收第二电平信号。另外,本实施例中,若需要取出SIM卡,则必须先拔出金属塞3。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平信号可以为高电平信号,第二电平信号可以为低电平信号;然实际中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且终端设备包括金属塞、第一导电端以及第二导电端。当金属塞插入推杆孔内时,处理器接收第一电平信号,当金属塞拔出推杆孔时,处理器接收第二电平信号;即,处理器在接收到第二电平信号后,开启对SIM卡的自动保护功能,而无需如现有技术中每次开机都需要手动输入个人识别码,为用户提供了方便,提高了SIM保护功能的使用频率;有效避免终端丢失后SIM卡可能被冒用的风险,提高了SIM卡的安全性,且本发明实施例结构形式简单,实用性强。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终端设备。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出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4、5所示,终端设备还包括电阻元件R。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端31通过电阻元件R连接于处理器2。电阻元件R的阻值例如为10千欧姆,电阻元件R的具体数值可根据电源端的电压大小具体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而言,第一导电端通过电阻元件连接于处理器,防止电源端电流过大对处理器造成损坏,对处理器起一定保护作用。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SIM卡的保护方法,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SIM卡的保护方法包括:
步骤101,当检测到预设信号时,判断显示屏的屏幕状态是否为锁定状态;若是,进入步骤102,否则直接结束。
本实施方式,预设信号为第二电平信号或关机信号。其中,金属塞从终端设备中被拔出,则会检测到第二电平信号。
本实施方式中,锁定状态是指显示屏处于灭屏状态或处于亮屏且未解锁状态。本实施例中,可以给显示屏的每种屏幕状态设置标志位,通过检测标志位的数值来判断屏幕状态是否为锁定状态,然实际中不限于此,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判断显示屏的屏幕状态。
步骤102,锁定SIM卡。
本实施方式中,当显示屏的屏幕状态为锁定状态时,则锁定SIM卡。
本实施方式中,可以给SIM卡发送锁定信号,SIM卡在接收到之后自动上锁。
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提供了一种SIM卡的保护方法。其中,当检测到预设信号且判定显示屏的屏幕状态是锁定状态时,再锁定SIM卡;即,当出现终端丢失后可能发生的情况时(通常小偷会在屏幕锁定状态下直接关机,或拔掉金属塞以取出SIM卡),自动锁定SIM卡,对SIM卡进行及时的保护,方法简单,实用性强。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括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SIM卡的保护方法。第四实施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在SIM卡锁定后,如何对锁定的SIM卡进行解锁。
本实施方式的SIM卡的保护方法如图7所示,步骤201至202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步骤101至102对应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在锁定SIM卡之后,新增了以下步骤,具体说明如下:
步骤203,当终端设备中安装有SIM卡时,判断屏幕状态是否为开屏状态;若是,进入步骤204,否则继续执行本步骤。
本实施方式中,开屏状态,即为显示屏解锁成功之后的屏幕状态,本实施例中,可以给显示屏的每种屏幕状态设置标志位,通过检测标志位的数值来判断屏幕状态是否为开屏状态,然实际中不限于此,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判断显示屏的屏幕状态。
步骤204,判断是否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
本实施例中,当金属塞插入终端设备中,就会产生第一电平信号。
实际上,步骤204也可以在判断屏幕状态是否为开屏状态之前执行,本实施例对两者的顺序不作任何限制。
步骤205,对锁定的SIM卡进行解锁。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而言,提供了已锁定SIM卡的一种解锁方法;其中,当终端中安装有SIM卡、屏幕状态为开屏且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再对锁定的SIM卡进行解锁;即,通过对用户身份的确认之后(存在已锁定的SIM卡,表示该SIM卡对持终端的人还有意义;屏幕状态为开屏,说明持终端的人知道锁屏密码;金属塞插入以启动解锁功能),才提供解锁服务,方法简单,可靠性好,且无需用户手动输入个人识别码,对于误操作的用户而言,提供了方便。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一种SIM卡的保护方法。第五实施方式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主要细化之处在于:在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对锁定的SIM卡进行解锁的过程进行了细化。
本实施方式的SIM卡的保护方法如图8所示,步骤301至303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步骤201至204对应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步骤305包括以下子步骤,具体说明如下:
步骤305,对锁定的SIM卡进行解锁。
子步骤3051,获取预设的个人识别码。
本实施方式中,个人识别码的预设方式包括出厂设置与人工手动设置。其中人工手动设置中,个人识别码的预设方法包括:检测到初次插入SIM卡且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时,提示用户输入个人识别码;然后保存个人识别码;即,当SIM卡与金属塞初次插入时(初次指第一次插入SIM卡与金属塞),设置个人识别码。
子步骤3052,根据个人识别码解锁SIM卡。
本实施方式中,系统直接根据获取的个人识别码自动解锁SIM卡,而无需用户操作。
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人工手动方式进行解锁,例如,提供输入个人识别码的界面,以手动输入个人识别码解锁,然实际中不限于此,本实施例对锁定的SIM卡的解锁方式不作任何限制。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自动获取预设的个人识别码自动解锁SIM卡,为用户提供了方便。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卡托结构、处理器、金属塞、第一导电端以及第二导电端;
所述卡托结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对应于所述卡托结构的推杆孔;
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分别设置于所述推杆孔的侧壁;所述第一导电端连接于所述处理器,所述第二导电端连接于电源端;
其中,当所述金属塞插入所述推杆孔内时,所述金属塞与所述卡托结构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导通,所述处理器接收第一电平信号;当所述金属塞拔出所述推杆孔时,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第二导电端断开,所述处理器接收第二电平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电阻元件;
所述第一导电端通过所述电阻元件连接于所述处理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塞包括导电部与抵持部;
所述抵持部由所述导电部延伸出来;
当所述金属塞插入所述推杆孔时,所述导电部位于所述推杆孔内且与所述卡托结构具有所述预设距离,所述抵持部抵持于所述壳体。
4.一种SIM卡的保护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SIM卡的保护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预设信号时,判断显示屏的屏幕状态是否为锁定状态;所述预设信号为第二电平信号或关机信号;
当所述屏幕状态为所述锁定状态时,锁定所述SIM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SIM卡的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定所述SIM卡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终端设备中安装有所述SIM卡时,判断所述屏幕状态是否为开屏状态,且是否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
当所述屏幕状态为所述开屏状态且接收到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时,对锁定的所述SIM卡进行解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SIM卡的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锁定的所述SIM卡进行解锁中,具体包括:
获取预设的个人识别码;
根据所述个人识别码解锁所述SIM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SIM卡的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个人识别码的预设方法包括:
检测到初次插入所述SIM卡且接收到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时,提示用户输入个人识别码;
保存所述个人识别码。
CN201710067594.1A 2017-02-08 2017-02-08 终端设备及sim卡的保护方法 Pending CN1068509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7594.1A CN106850987A (zh) 2017-02-08 2017-02-08 终端设备及sim卡的保护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7594.1A CN106850987A (zh) 2017-02-08 2017-02-08 终端设备及sim卡的保护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50987A true CN106850987A (zh) 2017-06-13

Family

ID=59121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7594.1A Pending CN106850987A (zh) 2017-02-08 2017-02-08 终端设备及sim卡的保护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5098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96344A (zh) * 2017-06-28 2017-11-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卡的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3609472A (zh) * 2021-07-15 2021-11-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解锁sim卡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8624A (zh) * 2003-05-15 2003-11-26 薛根 一种能发出自毁命令的用户识别卡卡座
CN203167011U (zh) * 2012-11-27 2013-08-2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sim卡的卡座及应用其的移动终端
CN105262885A (zh) * 2015-09-01 2016-01-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锁卡防盗功能的移动终端及其锁卡防盗方法
CN205545415U (zh) * 2016-01-29 2016-08-31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卡塞组件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8624A (zh) * 2003-05-15 2003-11-26 薛根 一种能发出自毁命令的用户识别卡卡座
CN203167011U (zh) * 2012-11-27 2013-08-2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sim卡的卡座及应用其的移动终端
CN105262885A (zh) * 2015-09-01 2016-01-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锁卡防盗功能的移动终端及其锁卡防盗方法
CN205545415U (zh) * 2016-01-29 2016-08-31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卡塞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96344A (zh) * 2017-06-28 2017-11-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卡的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396344B (zh) * 2017-06-28 2020-01-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卡的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3609472A (zh) * 2021-07-15 2021-11-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解锁sim卡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94622U (zh) 一种计算机存储系统
BR102014003873A2 (pt) método e aparelho de proteção de aplicativos
CN102413221B (zh) 一种保护隐私信息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1247579A (zh) 一种通过蓝牙耳机锁定移动通信终端的方法
CN102413220B (zh) 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184135A (zh) 指纹识别方法及指纹识别系统
CN102243698A (zh) 一种实现智能终端信息安全的方法及智能终端
CN106850987A (zh) 终端设备及sim卡的保护方法
CN106778160A (zh) 数据项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4243708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防盗方法和装置
CN105653918B (zh) 安全操作方法、安全操作装置和终端
CN105430159B (zh) 一种根据网络状态进行解锁卡的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05550588B (zh) 一种终端锁定方法及终端
CN110569671A (zh) 隐私保护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5516500A (zh) 一种选择设备模式的方法及系统
CN105141736A (zh) 一种信息安全保护方法和装置
CN104363352A (zh) 系统确定方法、系统确定装置和终端
CN105005725A (zh) 一种移动终端信息安全的保护方法及系统
CN105704704A (zh) 一种实现用户识别卡锁定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EP257414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dentifying user card
CN107025398B (zh) 一种控制终端设备切换工作状态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6127089A (zh) 移动终端安全防护方法及装置
CN108055380A (zh) 双屏解锁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910133B (zh) 一种具有余额提醒的不可复制的城市一卡通
CN104618326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