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63352A - 系统确定方法、系统确定装置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系统确定方法、系统确定装置和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63352A CN104363352A CN201410712533.2A CN201410712533A CN104363352A CN 104363352 A CN104363352 A CN 104363352A CN 201410712533 A CN201410712533 A CN 201410712533A CN 104363352 A CN104363352 A CN 1043633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identification card
- safe class
- testing mechanism
- preset secur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Storage Device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系统确定方法、一种系统确定装置和一种终端,其中,所述系统确定方法包括:第一判断步骤,当所述终端运行在当前系统时,判断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是否发生变化;第二判断步骤,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安全等级,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目标系统,否则,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其中,所述目标系统为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对不同的电话卡进行分类管理,可以使不同的电话卡与终端中的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系统确定方法、一种系统确定装置和一种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的快速发展,手机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且现在人们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到多张电话卡,有些人会把这些电话卡专门分成工作卡和生活卡,而如何方便管理和保护这些电话卡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而目前在手机电话卡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缺陷:
现有技术没有将电话卡进行分类管理,比如,根据用户需要,将有些电话卡需要设定成只有在安全系统下才能查看;
目前,一些用户会有专门用来办公和专门用来联系家人、朋友的两张电话卡,那么在工作和生活中就有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系统,而区分这两种场景比较快捷的方法就对电话卡进行识别,但是,现有技术却不能根据电话卡来选择使用不同的系统。
当用户处于某些场景而不便进行系统切换时,现有技术无法实现自动切换系统。
因此,如何将不同的电话卡进行分类管理,可以使不同的电话卡与终端中的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系统切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可以对不同的电话卡进行分类管理,可以使不同的电话卡与终端中的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系统确定方法,包括:第一判断步骤,当所述终端运行在当前系统时,判断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是否发生变化;第二判断步骤,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安全等级,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目标系统,否则,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其中,所述目标系统为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终端运行在当前系统时,如果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如终端从待机进入唤醒状态或由关机进入开机状态,则通过判断终端上当前安装的当前身份识别卡(例如:手机卡、存储卡等安装在终端上的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即可以确定该当前身份识别卡是否属于安全等级较高的系统的卡,如果是,则说明需要对该当前身份识别卡进行保密处理,以防止其他用户随意查看或操作该当前身份识别卡中的信息,因此,可以使终端进入安全等级低于预设安全等级的目标系统中进行运行,以保护该当前身份识别卡中的信息泄露;反之,如果终端上当前安装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低于预设安全等级,说明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比较低,不需要对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数据进行过多的安全保护,因此,终端默认会直接进入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之前的运行的当前系统,以避免用户手动操作,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可见,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将终端中的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并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并方便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判断步骤具体包括: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时,判断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获取插设在所述卡槽中的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标识信息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时,通过判断卡槽的检测机制是否开启,以及,在卡槽的检测机制开启时,通过卡槽的检测机制自动获取插设在该卡槽中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标识信息(如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卡号),可以准确地确定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进而使终端将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进而实现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判断步骤具体还包括: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时,通过判断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是否开启,以及在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开启时,通过待机唤醒检测机制自动判断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并根据判断结果可以使终端将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以及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实现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在所述终端中的指定系统中设置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所述终端的卡槽的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和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其中,所述指定系统为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以及若设置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则将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数据存储至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的指定系统中设置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终端的卡槽的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和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可以防止安全等级较低的系统或非法用户对这些设置进行非法管理,进而影响这些设置的使用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若所述终端中存在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多个系统,则选择所述多个系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作为所述目标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终端中存在安全等级小于预设安全等级的多个系统,则终端在确定目标系统时,可以将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作为目标系统,这样,如果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则终端也会进入一个用户最常用的普通系统中,这比较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系统确定装置,用于终端,所述终端上安装有多个系统,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当所述终端运行在当前系统时,判断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是否发生变化;第二判断单元,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安全等级,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目标系统,否则,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其中,所述目标系统为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终端运行在当前系统时,如果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如终端从待机进入唤醒状态或由关机进入开机状态,则通过判断终端上当前安装的当前身份识别卡(例如:手机卡、存储卡等安装在终端上的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即可以确定该当前身份识别卡是否属于安全等级较高的系统的卡,如果是,则说明需要对该当前身份识别卡进行保密处理,以防止其他用户随意查看或操作该当前身份识别卡中的信息,因此,可以使终端进入安全等级低于预设安全等级的目标系统中进行运行,以保护该当前身份识别卡中的信息泄露;反之,如果终端上当前安装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低于预设安全等级,说明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比较低,不需要对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数据进行过多的安全保护,因此,终端默认会直接进入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之前的运行的当前系统,以避免用户手动操作,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可见,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将终端中的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并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并方便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时,判断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获取插设在所述卡槽中的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标识信息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时,通过判断卡槽的检测机制是否开启,以及,在卡槽的检测机制开启时,通过卡槽的检测机制自动获取插设在该卡槽中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标识信息(如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卡号),可以准确地确定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进而使终端将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进而实现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具体还用于: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时,通过判断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是否开启,以及在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开启时,通过待机唤醒检测机制自动判断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并根据判断结果可以使终端将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以及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实现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单元,在所述终端中的指定系统中设置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所述终端的卡槽的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和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其中,所述指定系统为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存储单元,若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则将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数据存储至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的指定系统中设置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终端的卡槽的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和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可以防止安全等级较低的系统或非法用户对这些设置进行非法管理,进而影响这些设置的使用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选择单元,若所述终端中存在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多个系统,则选择所述多个系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作为所述目标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终端中存在安全等级小于预设安全等级的多个系统,则终端在确定目标系统时,可以将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作为目标系统,这样,如果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则终端也会进入一个用户最常用的普通系统中,这比较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终端,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确定装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用上述系统确定装置,可以将终端中的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并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并方便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将终端中的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并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并方便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系统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确定方法,包括:第一判断步骤102,当所述终端运行在当前系统时,判断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是否发生变化;第二判断步骤104,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安全等级,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目标系统,否则,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其中,所述目标系统为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安全等级高的系统能读取属于其自身的身份识别卡和属于安全等级低的系统的身份识别卡,而安全等级低的系统不能读取属于安全等级高的系统的身份识别卡或者要通过安全验证后才能读取。当终端运行在当前系统时,如果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如终端从待机进入唤醒状态或由关机进入开机状态,则通过判断终端上当前安装的当前身份识别卡(例如:手机卡、存储卡等安装在终端上的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即可以确定该当前身份识别卡是否属于安全等级较高的系统的卡,如果是,则说明需要对该当前身份识别卡进行保密处理,以防止其他用户随意查看或操作该当前身份识别卡中的信息,因此,可以使终端进入安全等级低于预设安全等级的目标系统中进行运行,以保护该当前身份识别卡中的信息泄露;反之,如果终端上当前安装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低于预设安全等级,说明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比较低,不需要对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数据进行过多的安全保护,因此,终端默认会直接进入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之前的运行的当前系统,以避免用户手动操作,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可见,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将终端中的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并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并方便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判断步骤具体包括: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时,判断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获取插设在所述卡槽中的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标识信息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时,通过判断卡槽的检测机制是否开启,以及,在卡槽的检测机制开启时,通过卡槽的检测机制自动获取插设在该卡槽中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标识信息(如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卡号),可以准确地确定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进而使终端将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进而实现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判断步骤具体还包括: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时,通过判断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是否开启,以及在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开启时,通过待机唤醒检测机制自动判断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并根据判断结果可以使终端将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以及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实现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在所述终端中的指定系统中设置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所述终端的卡槽的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和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其中,所述指定系统为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以及若设置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则将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数据存储至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的指定系统中设置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终端的卡槽的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和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可以防止安全等级较低的系统或非法用户对这些设置进行非法管理,进而影响这些设置的使用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若所述终端中存在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多个系统,则选择所述多个系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作为所述目标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终端中存在安全等级小于预设安全等级的多个系统,则终端在确定目标系统时,可以将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作为目标系统,这样,如果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则终端也会进入一个用户最常用的普通系统中,这比较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确定装置200,包括:第一判断单元202,当所述终端运行在当前系统时,判断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是否发生变化;第二判断单元204,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安全等级,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目标系统,否则,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其中,所述目标系统为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安全等级高的系统能读取属于其自身的身份识别卡和属于安全等级低的系统的身份识别卡,而安全等级低的系统不能读取属于安全等级高的系统的身份识别卡或者要通过安全验证后才能读取。当终端运行在当前系统时,如果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如终端从待机进入唤醒状态或由关机进入开机状态,则通过判断终端上当前安装的当前身份识别卡(例如:手机卡、存储卡等安装在终端上的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即可以确定该当前身份识别卡是否属于安全等级较高的系统的卡,如果是,则说明需要对该当前身份识别卡进行保密处理,以防止其他用户随意查看或操作该当前身份识别卡中的信息,因此,可以使终端进入安全等级低于预设安全等级的目标系统中进行运行,以保护该当前身份识别卡中的信息泄露;反之,如果终端上当前安装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低于预设安全等级,说明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比较低,不需要对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数据进行过多的安全保护,因此,终端默认会直接进入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之前的运行的当前系统,以避免用户手动操作,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可见,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将终端中的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并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并方便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判断单元204具体用于: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时,判断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获取插设在所述卡槽中的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标识信息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时,通过判断卡槽的检测机制是否开启,以及,在卡槽的检测机制开启时,通过卡槽的检测机制自动获取插设在该卡槽中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标识信息(如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卡号),可以准确地确定该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进而使终端将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进而实现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判断单元204具体还用于: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时,通过判断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是否开启,以及在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开启时,通过待机唤醒检测机制自动判断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并根据判断结果可以使终端将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以及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实现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方便用户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单元206,在所述终端中的指定系统中设置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所述终端的卡槽的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和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其中,所述指定系统为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存储单元208,若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则将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数据存储至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的指定系统中设置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终端的卡槽的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和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可以防止安全等级较低的系统或非法用户对这些设置进行非法管理,进而影响这些设置的使用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选择单元210,若所述终端中存在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多个系统,则选择所述多个系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作为所述目标系统。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终端中存在安全等级小于预设安全等级的多个系统,则终端在确定目标系统时,可以将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作为目标系统,这样,如果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则终端也会进入一个用户最常用的普通系统中,这比较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300,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确定装置200。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用上述系统确定装置200,可以将终端中的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并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并方便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系统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系统确定方法(假定,在本实施例中,该终端上只安装了安全系统和普通系统,且终端用户只有两张卡,卡1和卡2),包括:
步骤402,在安全系统中设置电话卡(卡1和卡2)的所属系统、卡槽的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和待机唤醒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其中,编辑卡1(其标识信息为其电话号码18888888888)的所属系统为安全系统,即其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编辑卡2(其标识信息为其电话号码16666666666)的所属系统为普通系统,即其安全等级低于预设安全等级。
步骤404,判断终端是否重启,即终端的运行状态是否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06;否则,执行步骤424。
步骤406,当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时,判断卡槽的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执行步骤408;否则,执行步骤410。
步骤408,当卡槽的检测机制开启时,判断终端中安装的当前电话卡所属系统为安全系统,如果是(即终端中当前电话卡为卡1,通过卡1的标识信息判断卡1属于安全系统中的卡,其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则执行步骤412,否则(即终端中当前电话卡为卡2,通过卡2的标识信息判断卡2属于普通系统中的卡,其安全等级低于预设安全等级),执行步骤410。
步骤410,若卡槽的检测机制未开启和/或终端中当前电话卡属于的所属系统为普通系统,则终端进入关机之前的运行系统(当前系统)。
步骤412,若卡槽的检测机制开启,则终端进入普通系统(目标系统)。
步骤414,判断终端的运行状态是否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16;否则,执行步骤424。
步骤416,当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时,判断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是否开启,如果开启,则执行步骤418;否则,执行步骤420。
步骤418,当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开启时,判断终端中当前安装的当前电话卡所属系统是否为安全系统,如果是(即终端中当前电话卡为卡1,其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则执行步骤422,否则(即终端中当前电话卡为卡2,其安全等级低于预设安全等级),执行步骤420。
步骤420,若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未开启和/或终端中当前电话卡属于的所属系统为普通系统,则终端进入待机之前的运行系统(当前系统)。待机前的运行系统
步骤422,若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开启,则终端进入普通系统(目标系统)。
步骤424,当终端确定运行系统后,该终端进入正常使用状态。
步骤426,判断该终端的当前系统是否属于安全系统,如果是,则允许终端用户执行步骤402;如果否,则终端用户希望执行步骤402时,需执行步骤428。
步骤428,终端切换至安全系统,以便使终端用户执行步骤402。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将终端中的身份识别卡与不同系统进行关联,以根据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对不同的身份识别卡进行分类管理并对终端的进入系统进行快速确定,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并方便快速进行系统切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系统确定方法,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上安装有多个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判断步骤,当所述终端运行在当前系统时,判断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第二判断步骤,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安全等级,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目标系统,否则,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其中,所述目标系统为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判断步骤具体包括:
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时,判断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获取插设在所述卡槽中的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标识信息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判断步骤具体还包括:
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终端中的指定系统中设置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所述终端的卡槽的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和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其中,所述指定系统为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以及若设置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则将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数据存储至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中存在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多个系统,则选择所述多个系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作为所述目标系统。
6.一种系统确定装置,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上安装有多个系统,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当所述终端运行在当前系统时,判断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第二判断单元,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安全等级,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目标系统,否则,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其中,所述目标系统为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关机状态变为开机状态时,判断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获取插设在所述卡槽中的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标识信息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卡槽的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具体还用于:
当所述终端的运行状态由待机状态变为唤醒状态时,判断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是否开启,若开启,则通过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判断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进入所述目标系统,在判断结果为否和/或所述待机唤醒检测机制未开启时,确定进入所述当前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单元,在所述终端中的指定系统中设置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所述终端的卡槽的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和所述终端中的待机唤醒检测机制的开启状态,其中,所述指定系统为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任一系统;
存储单元,若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的安全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则将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数据存储至所述当前身份识别卡的所属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选择单元,若所述终端中存在安全等级小于所述预设安全等级的多个系统,则选择所述多个系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作为所述目标系统。
1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确定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712533.2A CN104363352A (zh) | 2014-11-28 | 2014-11-28 | 系统确定方法、系统确定装置和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712533.2A CN104363352A (zh) | 2014-11-28 | 2014-11-28 | 系统确定方法、系统确定装置和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63352A true CN104363352A (zh) | 2015-02-18 |
Family
ID=52530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712533.2A Pending CN104363352A (zh) | 2014-11-28 | 2014-11-28 | 系统确定方法、系统确定装置和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363352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61734A (zh) * | 2015-03-26 | 2016-11-23 | 西安酷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系统切换方法、装置和终端 |
CN107046592A (zh) * | 2017-02-07 | 2017-08-15 | 上海与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的多账户管理方法和装置 |
CN110113652A (zh) * | 2019-04-18 | 2019-08-09 | 晶晨半导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上电管理装置及方法 |
CN114077453A (zh) * | 2020-08-04 | 2022-02-22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应用系统的启动方法、装置和终端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04881A (zh) * | 2010-11-24 | 2011-04-06 |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工作模式的切换装置及方法 |
CN102354353A (zh) * | 2011-09-27 | 2012-02-15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数据获取方法和终端 |
CN103533166A (zh) * | 2013-10-12 | 2014-01-22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的模式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4156644A (zh) * | 2014-07-30 | 2014-11-19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多系统进入方法、装置及终端 |
CN104168382A (zh) * | 2014-08-21 | 2014-11-26 |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双卡切换方法及装置 |
-
2014
- 2014-11-28 CN CN201410712533.2A patent/CN10436335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04881A (zh) * | 2010-11-24 | 2011-04-06 |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工作模式的切换装置及方法 |
CN102354353A (zh) * | 2011-09-27 | 2012-02-15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数据获取方法和终端 |
CN103533166A (zh) * | 2013-10-12 | 2014-01-22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的模式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4156644A (zh) * | 2014-07-30 | 2014-11-19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多系统进入方法、装置及终端 |
CN104168382A (zh) * | 2014-08-21 | 2014-11-26 |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双卡切换方法及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61734A (zh) * | 2015-03-26 | 2016-11-23 | 西安酷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系统切换方法、装置和终端 |
CN107046592A (zh) * | 2017-02-07 | 2017-08-15 | 上海与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的多账户管理方法和装置 |
CN110113652A (zh) * | 2019-04-18 | 2019-08-09 | 晶晨半导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上电管理装置及方法 |
CN114077453A (zh) * | 2020-08-04 | 2022-02-22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应用系统的启动方法、装置和终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49721B (zh) | 智能终端休眠方法及装置 | |
CN106055073B (zh) | 一种基于亮屏锁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 |
CN104516806A (zh) | 移动终端的耗电信息的检测结果展示方法及系统 | |
CN103164229A (zh) | 一种清理移动终端进程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5116990B (zh) | 一种智能手机运行环境自动优化及节电方法和系统 | |
CN104363352A (zh) | 系统确定方法、系统确定装置和终端 | |
CN103220411B (zh) | 一种热插拔检测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06060909A (zh) |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7113349A (zh) | 终端设备和识别指纹的方法 | |
CN106055074A (zh) | 一种应用程序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2970432A (zh)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sim卡热插拔的方法 | |
CN105608349A (zh) | 终端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终端 | |
WO2014194598A1 (zh) | 信息存储卡的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移动终端 | |
CN106776908A (zh) | 数据清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202976089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103885827B (zh) | 自动切换运行模式的方法和智能终端 | |
CN107908953A (zh) | 系统通知服务控制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7704337A (zh) | 恢复出厂设置的方法、移动终端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
CN105488363A (zh) | 一种终端及解锁方案设置方法 | |
CN106020426B (zh) | 一种唤醒锁的释放方法和装置 | |
CN104102498A (zh)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开机方法 | |
CN102354353A (zh) | 数据获取方法和终端 | |
CN103500477A (zh) | 智能小区门禁系统 | |
CN103905642B (zh) | 一种用于终端储存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
TW201715445A (zh) | 基於門禁資訊管理裝置的方法及交換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