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43911A - 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43911A
CN106843911A CN201710153206.1A CN201710153206A CN106843911A CN 106843911 A CN106843911 A CN 106843911A CN 201710153206 A CN201710153206 A CN 201710153206A CN 106843911 A CN106843911 A CN 106843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ility
effect
visual angle
model
acti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532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江
徐珞
高岚岚
樊志强
王鸿飞
李宁
吕明辉
夏晓凯
曲凯
徐逸飞
杨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TC 15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ETC 15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TC 15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ETC 15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71015320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43911A/zh
Publication of CN106843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39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10Requirements analysis; Specific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20Software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30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 G06F8/34Graphical or visual programm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30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 G06F8/35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model drive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55Emulation; Interpretation; Software simulation, e.g. virtualisation or emulation of application or operating system execution engin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析能力效果视角的领域和业务,得到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获取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属性;建立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并对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进行优化;根据优化后的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建立能力效果视角模型,并进行可视化展示和仿真验证。本发明可有效指导系统设计与开发,实现系统组成要素的综合集成,提高组成要素之间的互操作性,更为有效地指导系统能力设计,提高系统设计效率,缩短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体系结构框架是体系结构设计的规范、原则、操作指南、工具和方法论。目的是通过一个通用的过程步骤分析体系,通过可视化的模型设计体系的架构,通过建模数据描述体系的结构,通过规范的管理维护体系结构的资产。
体系结构框架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探索、发展、成熟应用等几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几十种框架(包括通用框架和行业框架)。扎克曼框架提供了多视角、多层次观察和认识复杂事物的方法,用矩阵形式定义了企业利益共同体的基本结构;但扎克曼框架不是体系结构开发的方法学,缺少开发过程、模型和数据定义内容。
DoDAF框架由美国国防部在1996年发布的“C4ISR体系结构框架”的基础上经过十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完备的体系结构方法和体系结构设计产品,其突出特点是融入了美国国防的业务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参考资源支撑和多种协作关系,这些资源对体系结构设计有着极大的帮助,但DoDAF框架最大的问题是秉承了传统体系结构框架方法的局限,坚持“实物”第一的理念和方法论,难以针对体系现象进行体系设计。
TOGAF框架由非盈利的开放组织发布,它为架构师提供了针对业务需求的体系结构开发方法,利用该框架,架构师能够为其组织机构设计、评估和构建适当的体系结构;但TOGAF框架的显著特点是没有定义体系结构的视角和模型,重点阐述的是方法论,体系结构框架的模型和产品由设计者自行选择。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利用体系结构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对能力活动过程进行规范化设计和可视化展示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分析能力效果视角的领域和业务,得到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获取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属性;
步骤S2:建立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并对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进行优化;
步骤S3:根据步骤S2优化后的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建立能力效果视角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和仿真验证;
所述Inf-ProA框架为基于信息活动过程的体系结构框架。
所述步骤S1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分析能力效果视角的领域和业务,得到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
步骤S102:根据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从体系角度获取能力效果视角的主要参与实体、各实体的典型活动以及各实体间的交互信息;
步骤S103:针对每项典型活动,依据活动所需具有的能力,建立“活动-活动能力”的对应关系以及“活动能力-活动主要功能”的对应关系;
步骤S104:将活动主要功能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活动逻辑功能分区,同时建立活动逻辑功能分区接口以及能力属性。
所述能力属性包括能力关联哪些活动、有哪些活动是来源于外部的、这些活动有哪些活动效果、能力有哪些效果属性、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能力之间有哪些关系、效果属性的度量方法有哪些、效果属性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衡量标准有哪些、效果属性的实现方法有哪些。
所述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根据步骤S1得到的能力属性,确定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要素和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模块;
步骤S202:根据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要素和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模块,建立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
步骤S203:利用代码生成、编译、运作方式检测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的形式化语法,对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与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进行反复迭代,优化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
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模块包括活动、活动效果、效果属性、能力、能力关系、度量方法、阶段、衡量标准和实现方法;活动、活动效果、效果属性、能力、度量方法、衡量标准和实现方法分别包括名称、标识和描述的要素,活动还包括是否为外部活动的要素,能力关系包括正相关、负相关、互相关和包含的要素,阶段包括名称和名称要素。
在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中,一个能力通过一种或多种能力关系与另一个能力关联;每个能力关联多个活动,每个活动产生一个或多个效果属性,每个效果属性都隶属于一个活动效果,每个活动效果包含多个效果属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每个效果属性在每个阶段关联一个衡量标准和多个实现方法和度量方法。
所述步骤S3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根据步骤S2优化后的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建立能力效果视角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
步骤S302:利用基于人机界面的交互仿真验证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完整性、一致性以及逻辑可行性。
在能力效果视角模型中,一个效果属性至少包括一个阶段和一个度量方法。
为保证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一致性,效果属性所关联的活动和能力中,该活动是该能力所关联的活动之一;能力通过活动产生的效果属性包含在活动效果中。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从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出发,建立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对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进行优化,然后建立能力效果视角模型,将系统设计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展示,可有效指导系统设计与开发,实现系统组成要素的综合集成,提高组成要素之间的互操作性,更为有效地指导系统能力设计,提高系统设计效率,缩短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发明的原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Inf-ProA(Activity and its Process based onInformation)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所述Inf-ProA框架为基于信息活动过程的体系结构框架,包含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的部分内容,设计核心是突出体系的价值,设计目的是产生具有操作性的建设、运作、评估需求和规范。Inf-ProA框架主要面向信息体系的顶层设计,在不同的层次选择不同的焦点,把体系结构分为针对顶层的“体系的结构”和针对项目的“系统的结构”两个层次,作为顶层设计的资产管理起来。
所述能力效果视角是Inf-ProA框架的主视角之一,作用是依据能力量化原理和能力推导法,对能力设计进行表达。能力效果视角采用基于效果的方法解决体系的能力设计途经和办法,作用是把体系的总体目标愿景设计为可操作的需求指标。
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分析能力效果视角的领域和业务,得到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获取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属性;
具体地,所述步骤S1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分析能力效果视角的领域和业务,得到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
步骤S102:根据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从体系角度获取能力效果视角的主要参与实体、各实体的典型活动以及各实体间的交互信息;
步骤S103:针对每项典型活动,依据活动所需具有的能力,建立“活动-活动能力”的对应关系以及“活动能力-活动主要功能”的对应关系;
步骤S104:将活动主要功能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活动逻辑功能分区,同时建立活动逻辑功能分区接口以及能力属性。
所述能力属性包括能力关联哪些活动、有哪些活动是来源于外部的、这些活动有哪些活动效果、能力有哪些效果属性、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能力之间有哪些关系、效果属性的度量方法有哪些、效果属性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衡量标准有哪些、效果属性的实现方法有哪些。
步骤S2:建立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并对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进行优化;
具体地,所述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根据步骤S1得到的能力属性,确定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要素和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模块;
表1为能力属性与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要素以及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模块的对应关系表,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模块包括活动、活动效果、效果属性、能力、能力关系、度量方法、阶段、衡量标准和实现方法;
表1
步骤S202:根据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要素和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模块,建立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
图1为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示意图;其中,能力指在特定标准和条件下,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执行任务所能达成预期效果的本领,能力反映的是“能不能干”或“能不能干好”的条件。
能力关系指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包括正相关、负相关、互相关、包含四种关系,一个能力通过一种或多种能力关系与另一个能力关联。
活动指有目的的加工转换行为,活动效果指活动产生的状态或影响,效果属性指活动效果在不同活动或不同条件下的具体状态和影响。每个能力关联多个活动,每个活动产生一个或多个效果属性,每个效果属性都隶属于一个活动效果。
度量方法指度量效果属性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每个效果属性可通过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度量。
衡量标准是指衡量效果属性的指标标准,包括多个阶段,阶段指能力增量发展的阶段时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实现方法指实现效果属性应采取的一种或多种可能的方法,每个效果属性在每个阶段关联一个衡量标准和多个实现方法。
步骤S203:利用代码生成、编译、运作方式检测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的形式化语法,对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与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进行反复迭代,优化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
步骤S3:根据步骤S2优化后的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建立能力效果视角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和仿真验证。
所述步骤S3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根据步骤S2优化后的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建立能力效果视角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
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可视化展示见表2-表5;
每个能力包含一个或多个能力,如表2所示,“能力A”包含“能力B”和“能力C”,“能力C”包含“能力D”和“能力E”;
如表3所示,“能力1”对“能力2”有正相关的作用,即“能力1”的增强会引起“能力2”的增强,同时“能力2”对“能力1”也有正相关的作用;“能力1”和“能力3”是互相关的关系,“能力1”的增强会引起“能力3”的增强,“能力3”的增强也会引起“能力1”的增强;但是“能力2”对“能力3”有负相关的作用时,“能力3”也可以对“能力2”有正相关的作用。
表2
表3
表4给出了能力效果视角模型中活动效果的可视化展示,每个活动效果包含多个效果属性,每个效果属性关联多个度量方法,如“活动效果1”包括两个效果属性“效果属性1”和“效果属性2”,其中“效果属性1”包括两个度量方法“度量方法1”和“度量方法2”。
表4
表5给出了能力效果视角模型中能力、活动、效果属性、衡量标准、阶段以及实现方法之间关系的可视化展示,如“能力1”通过“活动1”产生“效果属性1”,“效果属性1”的衡量标准包括阶段1的“衡量标准1”和阶段2的“衡量标准2”,“效果属性1”包括两个实现方法“实现方法1”和“实现方法2”。
表5
优选地,在能力效果视角模型中,一个效果属性至少包括一个阶段和一个度量方法,保证了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完整性。
优选地,为保证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一致性,效果属性所关联的活动和能力中,该活动是该能力所关联的活动之一;能力通过活动产生的效果属性包含在活动效果中。
步骤S302:利用基于人机界面的交互仿真验证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完整性、一致性以及逻辑可行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从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出发,建立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对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进行优化,然后建立能力效果视角模型,将系统设计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展示,可有效指导系统设计与开发,实现系统组成要素的综合集成,提高组成要素之间的互操作性,更为有效地指导系统能力设计,提高系统设计效率,缩短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为磁盘、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或随机存储记忆体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分析能力效果视角的领域和业务,得到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获取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属性;
步骤S2:建立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并对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进行优化;
步骤S3:根据步骤S2优化后的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建立能力效果视角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和仿真验证;
所述Inf-ProA框架为基于信息活动过程的体系结构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分析能力效果视角的领域和业务,得到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
步骤S102:根据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从体系角度获取能力效果视角的主要参与实体、各实体的典型活动以及各实体间的交互信息;
步骤S103:针对每项典型活动,依据活动所需具有的能力,建立“活动-活动能力”的对应关系以及“活动能力-活动主要功能”的对应关系;
步骤S104:将活动主要功能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活动逻辑功能分区,同时建立活动逻辑功能分区接口以及能力属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力属性包括能力关联哪些活动、有哪些活动是来源于外部的、这些活动有哪些活动效果、能力有哪些效果属性、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能力之间有哪些关系、效果属性的度量方法有哪些、效果属性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衡量标准有哪些、效果属性的实现方法有哪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根据步骤S1得到的能力属性,确定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要素和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模块;
步骤S202:根据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要素和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模块,建立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
步骤S203:利用代码生成、编译、运作方式检测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的形式化语法,对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与能力效果视角的能力需求进行反复迭代,优化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模块包括活动、活动效果、效果属性、能力、能力关系、度量方法、阶段、衡量标准和实现方法;活动、活动效果、效果属性、能力、度量方法、衡量标准和实现方法分别包括名称、标识和描述的要素,活动还包括是否为外部活动的要素,能力关系包括正相关、负相关、互相关和包含的要素,阶段包括名称和名称要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中,一个能力通过一种或多种能力关系与另一个能力关联;每个能力关联多个活动,每个活动产生一个或多个效果属性,每个效果属性都隶属于一个活动效果,每个活动效果包含多个效果属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每个效果属性在每个阶段关联一个衡量标准和多个实现方法和度量方法。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根据步骤S2优化后的能力效果视角元模型,建立能力效果视角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
步骤S302:利用基于人机界面的交互仿真验证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完整性、一致性以及逻辑可行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能力效果视角模型中,一个效果属性至少包括一个阶段和一个度量方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保证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一致性,效果属性所关联的活动和能力中,该活动是该能力所关联的活动之一;能力通过活动产生的效果属性包含在活动效果中。
CN201710153206.1A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 Pending CN1068439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53206.1A CN106843911A (zh)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53206.1A CN106843911A (zh)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43911A true CN106843911A (zh) 2017-06-13

Family

ID=59144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53206.1A Pending CN106843911A (zh)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4391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2118A (zh) * 2018-04-20 2018-12-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卡牌的需求获取模型建立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13823A1 (en) * 2004-03-29 2005-09-29 Riken Distributed CAD apparatus
CN104346491A (zh) * 2014-05-19 2015-02-11 宜春学院 一种基于top-down的机件表达方法的三维模型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51312A (zh) * 2015-07-08 2015-09-30 克拉玛依红有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模型驱动的业务功能定制系统
CN106096910A (zh) * 2016-06-02 2016-11-09 曹江 一种基于信息活动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CN106127375A (zh) * 2016-06-20 2016-11-16 高岚岚 一种面向信息活动的本征能力评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13823A1 (en) * 2004-03-29 2005-09-29 Riken Distributed CAD apparatus
CN104346491A (zh) * 2014-05-19 2015-02-11 宜春学院 一种基于top-down的机件表达方法的三维模型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51312A (zh) * 2015-07-08 2015-09-30 克拉玛依红有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模型驱动的业务功能定制系统
CN106096910A (zh) * 2016-06-02 2016-11-09 曹江 一种基于信息活动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CN106127375A (zh) * 2016-06-20 2016-11-16 高岚岚 一种面向信息活动的本征能力评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忠贵等: "《航天型号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 31 March 2015, 中国宇航出版社 *
薛继伟等: "《软件工程导论》", 31 December 20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2118A (zh) * 2018-04-20 2018-12-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卡牌的需求获取模型建立方法
CN108932118B (zh) * 2018-04-20 2020-07-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卡牌的需求获取模型建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u A review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i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Cavalliere et al. BIM-based assessment metrics for the functional flexibility of building designs
CN114429083A (zh) 面向体系架构设计的建模方法
Arrotéia et al. BIM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different lifecycle phases: a review exploring the technology, people, and process BIM categories
CN106843911A (zh) 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能力效果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
Kádárová et al.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the modification of BSC model
Mazzarella et al. The circular metabolic urban landscape
TUDublin et al.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BIM on early design stages of Residential Apartment Construction in Ireland: A Computational Design Approach
Soltani et al. Computational Design Sustainabilit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Built Environment Research
Osmani et al. Definition of indicators for decision-making to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Cleaner Production and Resource Efficiency by using the AHP method
Amirebrahimi et al. A planning decision support tool for evaluation and 3d visualisation of building risk in flood prone areas
Domaneschi et al. Present and future resilience research driven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erbeeck et al. Structural Design by a Dashboard approach
CN106951245A (zh) 一种基于Inf‑ProA框架的信息活动视角模型的建立方法
Al-Douri The impact of 3D modeling function usage on the design content of urban design plans in US cities
Bruzzone et al. Strategic Engineering & Innovative Modeling Paradigms
Liu et al. Geometry pretreatment method for the 3D modular characteristic method based on AutoCAD
Tomczinski Novellini BRIGITTE et al. Integrated model support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simulation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building design
Barry et al. Shadow stadia and the circular economy
Cardin et al. Data-driven infrastructure systems design for uncertainty,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Fi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assessment and benchmarking methods with BIM
Di Matteo et al. A Critical Overview of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and DT (Digital Twin):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ities in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of Buildings
Bayer et al. A proposal for the definition of housing with EXPRESS
Wimmer et al. Collaborative scenario building for policy modelling
Li A Review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nnotation, Evaluation Mod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