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39513A - 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39513A
CN106839513A CN201710170701.3A CN201710170701A CN106839513A CN 106839513 A CN106839513 A CN 106839513A CN 201710170701 A CN201710170701 A CN 201710170701A CN 106839513 A CN106839513 A CN 106839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accumulation
heat pump
power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707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华
杨豫森
徐波
谭智
陈辉
展望
陈超
朱明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mpel Thermal Development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mpel Thermal Developmen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mpel Thermal Development Ltd filed Critical Hempel Thermal Development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839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395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2Heat recovery pumps, i.e. heat pump based systems or units able to transfer the thermal energy from one area of the premises or part of the facilities to a different one,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跨季节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包括热电厂供热首站、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和管道连接系统,所述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包括蓄水坑、蓄热水体、布水器、水底保护层和水体表面的保温覆盖层、雨水收集系统、排水系统;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包括循环水进出水管路、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和/或电压缩式热泵、热泵驱动蒸汽管路和/或电压缩式热泵电源接入系统。通过引入热泵技术并结合夏季的跨季节自然水体蓄热,夏季蓄热冬季供暖,而且夏季可利用电压缩热泵消耗发电量,减少上网电量以实现夏季调峰,既可有效缓解可再生能源消纳困境,又可以实现供热热水的大体量跨季节蓄热,前景广阔。

Description

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热泵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跨季节储能和电网深度调峰领域,尤其涉及夏季热电厂的循环水余热利用和夏季电负荷的深度调峰领域。
背景技术
火力发电厂在发电过程中,通过冷却塔或空冷岛将大量的汽轮机排汽的大量低品位热量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和明显的环境湿热影响。
另外,在中国三北地区电力市场容量富裕,燃机、抽水蓄能等可调峰电源稀缺,电网调峰与火电机组灵活性之间矛盾突出,电网消纳风电、光电及核电等新能源的能力不足,弃风现象严重。目前,随着东北电力辅助服务交易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热电厂通过火电灵活性技术实现了冬季的热电解耦和深度调峰。但在夏季,无论是循环水余热回收还是热电厂热电解耦深度调峰方案,由于我国夏季没有供热服务,连接热电厂的大型热力管网夏季一般都不运行,因此夏季无法实现循环水的余热利用和热电厂夏季热电解耦和深度调峰。
目前北方城市很多热电厂均上了吸收式或压缩式热泵进行循环水余热利用增加冬季供热的相关工程项目,但在夏季由于供热管网停运,这些热泵余热回收系统在夏季也往往停止运行。另外,夏季运行方式下的内部调峰主要依靠锅炉直接减负荷来实现,此类技术虽然能达到一定的调峰作用,但是受锅炉及汽机安全性和技术本身的限制,这种硬性压负荷的调峰方式会降低机组寿命并影响锅炉脱硫脱硝系统低负荷下的运行。因此,在夏季如何利用循环水余热,并实现一定程度发电负荷压负荷调峰,是目前所有热电厂在夏季都无法实现的功能。另外,现有技术利用土壤源蓄冷蓄热系统装置参与调峰,如申请号为201620107121.0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用于热电厂热调峰用的土壤源蓄冷蓄热系统装置,包括除传统热电厂发电及供热必备装置外,还包括地埋管换热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闭式冷却塔。该现有技术中,夏季时先利用地下冷量降低冷却塔循环水的温度,后期利用冷却塔循环水对土壤进行蓄热;冬季时利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提取蓄存的热量,为城市集中供热提供热量,后期利用闭式冷却塔进行蓄冷。该现有技术虽结合了土壤源蓄冷蓄热以及吸收式热泵吸热放热,但是所使用的蓄热装置无法满足功率范围可调节的实际需求,而且成本较高,存在系统的储热能力差和调峰能力低的问题。又如申请号CN201320413060.7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带地源热泵、水蓄能及热回收的复合型冷热源系统,包括蓄能型地源热泵机组、供冷/供热地源热泵机组、热回收型地源热泵机组、蓄冷蓄热水池、消防水池、地源水换热器、蓄能水池换热器、蓄冷水泵、放冷水泵、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调峰水泵、生活热水泵、潜水泵、取水井、回灌井、分水器、集水器和生活热水储热罐。该专利虽将地源热泵技术、水蓄能技术及热泵热回收技术进行了集成,但是供冷、供热的用户群局限于小区内部,无法满足大面积供热、蓄热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引入热泵技术,可以部分回收电厂循环水在双曲线冷水塔或空冷系统内白白散失掉的冷源损失,并结合夏季的跨季节自然水体蓄热,在冬季将这些回收来的跨季节蓄热的热量取出对外供暖,在夏季电压缩热泵也可作为火电厂灵活性调峰设施,利用电压缩热泵消耗发电量,从而减少上网电量,可以实现夏季的火电厂调峰,既可有效缓解可再生能源消纳困境,又可以实现供热热水的大体量跨季节蓄热,未来必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包括热电厂供热首站、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和管道连接系统,所述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包括蓄水坑、蓄热水体、布水器、水底保护层和水体表面的保温覆盖层、雨水收集系统、排水系统;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包括循环水进出水管路、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和/或电压缩式热泵、热泵驱动蒸汽管路和/或电压缩式热泵电源接入系统。
优选的是,所述蓄水坑为土木工程开挖形成,横切面形状包括梯形。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蓄水坑底部和四周斜边土壤做平整处理。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蓄热水体的水质达一次供热循环水标准,水量大于1万吨,水温最高温度低于85℃。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布水器设置在蓄热水体中,包括充放热的立式布水器,可用于水体进出水和充放热。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水底保护层设置于蓄水坑底部和四周,包括保温和防水隔热层。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保温覆盖层设置于蓄热水体表面,包括浮动式保温覆盖层。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的循环水余热来源包括双曲线型的抽凝式热电厂的大型冷却塔,或抽凝热电厂的循环水空冷系统。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热电厂供热首站包括电站锅炉、抽凝汽轮机、凝汽器、热网加热器。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热电厂中电站锅炉产生的高温蒸汽进入抽凝汽轮机,经过汽轮机供热抽汽一部分输送到热网加热器,对供热循环水进行加热,另一部分作为驱动热源进入吸收式热泵;汽轮机排气进入凝汽器冷凝为循环水,吸收式热泵利用驱动蒸汽对循环水冷源损失的热量进行回收,或者利用电力作为驱动力,通过电压缩式热泵回收循环水冷源损失的热量。蒸汽驱动吸收式热泵和电压缩热泵,两种热泵系统可以单独实施或两种热泵系统进行组合,从而一定程度实现热电厂的循环水余热回收和热电解耦及火电灵活性调峰。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既可以在夏季回收余热并将热量储存于跨季节自然水体中,也可在冬季直接回收循环水余热用于供暖或储热于自然水体内。将循环冷却水余热用于供热(采暖、生活热水等),不仅能够减少电厂冷却水散热造成的水蒸发损失和环境的热污染,而且能够缓解采暖带来燃气和电力资源的紧张局面,另外,还可以降低电厂循环的冷源损失,提高电厂循环热效率。同时,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节约大量燃料,提高火电厂的能源综合利用率。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热网加热器加热的热网循环水、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的水侧系统与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内的蓄热水体水质相同,管路联通并交汇于一次供热管网。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一次供热出水管道和回水管道分别通过三通阀门与蓄热水体连接,所述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蓄热时,热水经过一次供热出水管道进入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并将热量储存在蓄热水体中,冷水流出,经过一次供热回水管道进入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和热网加热器进行加热,如此循环;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放热时,蓄热水体中的热水进入一次供热出水管道为用户端进行供热。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如果自然水体体积足够大时,夏季蓄热模式时可实现热电联产,即可以同时利用热泵回收的电厂循环水余热和少量的供热抽汽经过热网加热器来加热自然水体。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夏季跨季节水体蓄热模式时,电压缩热泵可以作为火电厂灵活性调峰设施,消耗电厂发电量,实现夏季的火电厂调峰。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夏季利用热泵回收循环水冷源损失,用于加热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中的蓄热水体并进行蓄热,也可以蓄热水体放热直接对生活热水用户供热;冬季蓄热水体中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用于供热。在夏季调峰时段,通过电压缩热泵或吸收式热泵实现热电厂夏季发电负荷在自身机组深度调峰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调峰能力,通过热泵利用电力或汽轮机抽汽作为驱动力将循环水冷源损失通过热泵回收其热量,并将此热量跨季节储存于蓄热水体中;在冬季供热期,通过热网循环水管道将蓄热水体中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用于供热,可以保证热电厂冬季100%地满足供热管网的供热服务。
上述跨季节蓄热调峰系统的核心为跨季节蓄热水体和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通过跨季节蓄热水体将循环水余热利用和供热管网结合为一个大的调峰供热系统,实现电厂夏季的热电联产高效运行,并将其热量跨季节性地储存于大型自热水体之中,显著提升夏季机组效率和夏季的调峰能力,从而实现全年的热电厂的深度调峰能力,既可有效利用循环水余热,又可实现机组全年的热电联产和调峰运行,相信未来必然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目前北方的很多热电厂均安装了吸收式热泵来实现循环水的余热利用,因为这些余热主要用于城市供暖,因此在夏季这些系统无法运行,结合上述说明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引入跨季节自热水体结合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系统,可以实现夏季的循环水余热利用,这样可大大提高热电厂的经济效益。而且跨季节自然水体的单位体积蓄热成本远远低于大型蓄热水罐、固体蓄热和其他相变储能技术,其安全性也远大于蓄热水罐、固体蓄热和相变储能。
2)通过引入跨季节自热水体结合电压缩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系统,可以实现夏季的循环水余热利用,同时电压缩热泵耗电可作为夏季电厂深度调峰的一个手段,可以大大提高热电厂的全年包括夏季的经济效益。
3)冬季,自然蓄热水体可以作为最佳的应急备用热源,提高供热的可靠性。
4)随着调峰服务费、峰谷电价等政策的逐步落实,特别是未来电力现货市场的建立和负上网电价的出现,必然会促进热电厂的深度调峰需求,未来的市场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发明的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示说明:
1-电站锅炉,2-抽凝汽轮机,3-凝汽器,4-热网加热器,5-吸收式热泵,6-电压缩式热泵,7-冷却塔,8-保温覆盖层,9-布水器,10-水底保护层,11-蓄热水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为详细的描述,实施例只对本发明具有示例性作用,而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作用;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作出的非实质性修改,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包括热电厂供热首站、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和管道连接系统,所述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包括蓄水坑、蓄热水体11、布水器9、水底保护层10和水体表面的保温覆盖层8、雨水收集系统、排水系统;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包括循环水进出水管路、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5、热泵驱动蒸汽管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蓄水坑为土木工程开挖形成,横切面形状包括梯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蓄水坑底部和四周斜边土壤做平整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蓄热水体11的水质达一次供热循环水标准,水量3万吨,水温最高温度8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布水器9设置在蓄热水体11中,包括充放热的立式布水器,可用于水体进出水和充放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底保护层10设置于蓄水坑底部和四周,包括保温和防水隔热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温覆盖层8设置于蓄热水体11表面,包括浮动式保温覆盖层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的循环水余热来自于抽凝热电厂的循环水空冷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电厂供热首站包括电站锅炉1、抽凝汽轮机2、凝汽器3、热网加热器4。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吸收式热泵5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和热交换器等主要部件,还包括屏蔽泵、溶液泵和冷却泵等辅助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热电厂中电站锅炉1产生的高温蒸汽进入抽凝汽轮机2,经过汽轮机供热抽汽一部分输送到热网加热器4,对供热循环水进行加热,另一部分作为驱动热源进入吸收式热泵5;汽轮机排气进入凝汽器3冷凝为循环水,吸收式热泵5利用驱动蒸汽对循环水冷源损失的热量进行回收。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既可以在夏季回收余热并将热量储存于跨季节自然水体中,也可在冬季直接回收循环水余热用于供暖或储热于自然水体内。将循环冷却水余热用于供热(采暖、生活热水等),不仅能够减少电厂冷却水散热造成的水蒸发损失和环境的热污染,而且能够缓解采暖带来燃气和电力资源的紧张局面,另外,还可以降低电厂循环的冷源损失,提高电厂循环热效率。同时,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节约大量燃料,提高火电厂的能源综合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热网加热器4加热的热网循环水、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的水侧系统与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内的蓄热水体11水质相同,管路联通并交汇于一次供热管网。
在本实施例中,一次供热出水管道和回水管道分别通过三通阀门与蓄热水体11连接,所述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蓄热时,热水经过一次供热出水管道进入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并将热量储存在蓄热水体11中,冷水流出,经过一次供热回水管道进入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和热网加热器4进行加热,如此循环;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放热时,蓄热水体11中的热水进入一次供热出水管道为用户端进行供热。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自然水体足够大,夏季蓄热模式时可实现热电联产,即可以同时利用热泵回收的电厂循环水余热和少量的供热抽汽经过热网加热器4来加热自然水体。
在本实施例中,夏季利用热泵回收循环水冷源损失,用于加热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中的蓄热水体11并进行蓄热,也可以蓄热水体11放热直接对生活热水用户供热;冬季蓄热水体11中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用于供热。在夏季调峰时段,通过吸收式热泵5实现热电厂夏季发电负荷在自身机组深度调峰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调峰能力,通过热泵利用汽轮机抽汽作为驱动力将循环水冷源损失通过热泵回收其热量,并将此热量跨季节储存于蓄热水体11中;在冬季供热期,通过热网循环水管道将蓄热水体11中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用于供热,可以保证热电厂冬季100%地满足供热管网的供热服务。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跨季节蓄热水体11将循环水余热利用和供热管网结合为一个大的调峰供热系统,实现电厂夏季的热电联产高效运行,并将其热量跨季节性地储存于大型自热水体之中,显著提升夏季机组效率和夏季的调峰能力,从而实现全年的热电厂的深度调峰能力,既可有效利用循环水余热,又可实现机组全年的热电联产和调峰运行,相信未来必然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目前北方的很多热电厂均安装了吸收式热泵5来实现循环水的余热利用,因为这些余热主要用于城市供暖,因此在夏季这些系统无法运行,结合上述说明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引入跨季节自热水体结合吸收式热泵5回收循环水余热系统,可以实现夏季的循环水余热利用,这样可大大提高热电厂的经济效益。而且跨季节自然水体的单位体积蓄热成本远远低于大型蓄热水罐、固体蓄热和其他相变储能技术,其安全性也远大于蓄热水罐、固体蓄热和相变储能。
2)冬季,自然蓄热水体11可以作为最佳的应急备用热源,提高供热的可靠性。
3)随着调峰服务费、峰谷电价等政策的逐步落实,特别是未来电力现货市场的建立和负上网电价的出现,必然会促进热电厂的深度调峰需求,未来的市场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实施例2
一种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包括热电厂供热首站、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和管道连接系统,所述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包括蓄水坑、蓄热水体11、布水器9、水底保护层10和水体表面的保温覆盖层8、雨水收集系统、排水系统;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包括循环水进出水管路、电压缩式热泵6、电压缩式热泵6电源接入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蓄水坑为土木工程开挖形成,横切面形状包括梯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蓄水坑底部和四周斜边土壤做平整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蓄热水体11的水质达一次供热循环水标准,水量5万吨,水温最高温度7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布水器9设置在蓄热水体11中,包括充放热的立式布水器,可用于水体进出水和充放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底保护层10设置于蓄水坑底部和四周,包括保温和防水隔热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温覆盖层8设置于蓄热水体11表面,包括浮动式保温覆盖层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的循环水余热来自于双曲线型的抽凝式热电厂的大型冷却塔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电厂供热首站包括电站锅炉1、抽凝汽轮机2、凝汽器3、热网加热器4。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电压缩式热泵6包括电能驱动的压缩机、节流阀、冷凝器和蒸发器等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热电厂中电站锅炉1产生的高温蒸汽进入抽凝汽轮机2,经过汽轮机供热抽汽输送到热网加热器4,对供热循环水进行加热,汽轮机排气进入凝汽器3冷凝为循环水;利用电力作为驱动力,通过电压缩式热泵6回收循环水冷源损失的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热网加热器4加热的热网循环水、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的水侧系统与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内的蓄热水体11水质相同,管路联通并交汇于一次供热管网。
在本实施例中,一次供热出水管道和回水管道分别通过三通阀门与蓄热水体11连接,所述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蓄热时,热水经过一次供热出水管道进入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并将热量储存在蓄热水体11中,冷水流出,经过一次供热回水管道进入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和热网加热器4进行加热,如此循环;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放热时,蓄热水体11中的热水进入一次供热出水管道为用户端进行供热。
在本实施例中,夏季跨季节水体蓄热模式时,电压缩热泵可以作为火电厂灵活性调峰设施,通过电压缩式热泵6大量耗电从而实现热电厂循环水冷源损失热量的回收,进而减少夏季机组上网电量,间接实现火电厂夏季的深度调峰。
在本实施例中,夏季利用热泵回收循环水冷源损失,用于加热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中的蓄热水体11并进行蓄热,也可以蓄热水体11放热直接对生活热水用户供热;冬季蓄热水体11中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用于供热。在夏季调峰时段,通过电压缩热泵实现热电厂夏季发电负荷在自身机组深度调峰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调峰能力,通过热泵利用电力将循环水冷源损失通过热泵回收其热量,并将此热量跨季节储存于蓄热水体11中;在冬季供热期,通过热网循环水管道将蓄热水体11中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用于供热,可以保证热电厂冬季100%地满足供热管网的供热服务。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跨季节蓄热水体11将循环水余热利用和供热管网结合为一个大的调峰供热系统,实现电厂夏季的热电联产高效运行,并将其热量跨季节性地储存于大型自热水体之中,显著提升夏季机组效率和夏季的调峰能力,从而实现全年的热电厂的深度调峰能力,既可有效利用循环水余热,又可实现机组全年的热电联产和调峰运行,相信未来必然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目前北方的很多热电厂均安装了吸收式热泵5来实现循环水的余热利用,因为这些余热主要用于城市供暖,因此在夏季这些系统无法运行,结合上述说明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引入跨季节自热水体结合电压缩式热泵6回收循环水余热系统,可以实现夏季的循环水余热利用,这样可大大提高热电厂的经济效益。而且跨季节自然水体的单位体积蓄热成本远远低于大型蓄热水罐、固体蓄热和其他相变储能技术,其安全性也远大于蓄热水罐、固体蓄热和相变储能。
2)冬季,自然蓄热水体11可以作为最佳的应急备用热源,提高供热的可靠性。
3)随着调峰服务费、峰谷电价等政策的逐步落实,特别是未来电力现货市场的建立和负上网电价的出现,必然会促进热电厂的深度调峰需求,未来的市场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既可以在夏季回收余热并将热量储存于跨季节自然水体中,也可在冬季直接回收循环水余热用于供暖或储热于自然水体内。将循环冷却水余热用于供热(采暖、生活热水等),不仅能够减少电厂冷却水散热造成的水蒸发损失和环境的热污染,而且能够缓解采暖带来燃气和电力资源的紧张局面,另外,还可以降低电厂循环的冷源损失,提高电厂循环热效率。同时,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节约大量燃料,提高火电厂的能源综合利用率。
尽管具体地参考其优选实施例来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作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而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发明的范围。以上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了详细描述,但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包括热电厂供热首站、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和管道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季节自然水体系统包括蓄水坑、蓄热水体(11)、布水器(9)、水底保护层(10)和水体表面的保温覆盖层(8)、雨水收集系统、排水系统;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包括循环水进出水管路、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5)和/或电压缩式热泵(6)、热泵驱动蒸汽管路和/或电压缩式热泵(6)电源接入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坑为土木工程开挖形成,横切面形状包括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坑底部和四周斜边土壤做平整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水体(11)的水质达一次供热循环水标准,水量大于1万吨,水温最高温度低于8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9)设置在蓄热水体(11)中,包括充放热的立式布水器,可用于水体进出水和充放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底保护层(10)设置于蓄水坑底部和四周,包括保温和防水隔热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覆盖层(8)设置于蓄热水体(11)表面,包括浮动式保温覆盖层(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冷源损失回收系统的循环水余热来源包括双曲线型的抽凝式热电厂的大型冷却塔(7),或抽凝热电厂的循环水空冷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厂供热首站包括电站锅炉(1)、抽凝汽轮机(2)、凝汽器(3)、热网加热器(4)。
10.根据权利要求1、8、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电厂中电站锅炉(1)产生的高温蒸汽进入抽凝汽轮机(2),经过汽轮机供热抽汽一部分输送到热网加热器(4),对供热循环水进行加热,另一部分作为驱动热源进入吸收式热泵(5);汽轮机排气进入凝汽器(3)冷凝为循环水,吸收式热泵(5)利用驱动蒸汽对循环水冷源损失的热量进行回收,或者利用电力作为驱动力,通过电压缩式热泵(6)回收循环水冷源损失的热量。
CN201710170701.3A 2017-03-07 2017-03-21 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 Pending CN1068395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32623 2017-03-07
CN2017101326238 2017-03-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39513A true CN106839513A (zh) 2017-06-13

Family

ID=59130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70701.3A Pending CN106839513A (zh) 2017-03-07 2017-03-21 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39513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06676A (zh) * 2017-10-10 2018-01-19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热电解耦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
WO2018233024A1 (zh) * 2017-06-22 2018-12-27 赫普热力发展有限公司 热电解耦调峰系统
CN111380210A (zh) * 2018-12-29 2020-07-07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热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97325A (zh) * 2020-10-05 2021-01-08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余热回收的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
CN112879996A (zh) * 2021-02-03 2021-06-01 上海电力大学 一种火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CN113203113A (zh) * 2021-05-31 2021-08-03 青岛开源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跨季节蓄热供热系统及其蓄热模块
CN113465008A (zh) * 2021-06-24 2021-10-01 库邦流体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耦合蒸汽调峰的循环水系统废热综合利用供热设备
CN113945030A (zh) * 2021-11-10 2022-01-18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带蓄冷的lng电站联合循环机组进气冷却系统及方法
CN114804261A (zh) * 2022-04-18 2022-07-29 湖南麦思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制取脱盐水进行蓄能的方法与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72136A (ja) * 2000-03-28 2001-10-05 Kazutaro Oyabu 住宅等の空調・給湯熱源システムと蓄熱空調機の改良
CN1959220A (zh) * 2006-09-06 2007-05-09 清华大学 一种利用电厂凝汽余热的水源热泵供热系统
CN202281435U (zh) * 2011-11-01 2012-06-20 周立 模块式水蓄冷蓄热布水器
WO2012113092A1 (es) * 2011-02-24 2012-08-30 Ecotermika S.A Proceso y sistema de enfriamiento de la leche con recuperación de calor
CN203395975U (zh) * 2013-05-21 2014-01-15 青岛宏宇环保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太阳能跨季蓄能采暖联合制冷系统
CN103836700A (zh) * 2014-03-05 2014-06-04 沈阳奥瑞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压缩式热泵和水加热装置相结合的供热机组及其供热方法
CN104197396A (zh) * 2014-08-26 2014-12-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热电厂余热转季节利用方法及系统
CN105781640A (zh) * 2016-01-29 2016-07-20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凝汽式汽轮机组的调峰蓄能系统及运行调节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72136A (ja) * 2000-03-28 2001-10-05 Kazutaro Oyabu 住宅等の空調・給湯熱源システムと蓄熱空調機の改良
CN1959220A (zh) * 2006-09-06 2007-05-09 清华大学 一种利用电厂凝汽余热的水源热泵供热系统
WO2012113092A1 (es) * 2011-02-24 2012-08-30 Ecotermika S.A Proceso y sistema de enfriamiento de la leche con recuperación de calor
CN202281435U (zh) * 2011-11-01 2012-06-20 周立 模块式水蓄冷蓄热布水器
CN203395975U (zh) * 2013-05-21 2014-01-15 青岛宏宇环保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太阳能跨季蓄能采暖联合制冷系统
CN103836700A (zh) * 2014-03-05 2014-06-04 沈阳奥瑞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压缩式热泵和水加热装置相结合的供热机组及其供热方法
CN104197396A (zh) * 2014-08-26 2014-12-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热电厂余热转季节利用方法及系统
CN105781640A (zh) * 2016-01-29 2016-07-20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凝汽式汽轮机组的调峰蓄能系统及运行调节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33024A1 (zh) * 2017-06-22 2018-12-27 赫普热力发展有限公司 热电解耦调峰系统
CN107606676A (zh) * 2017-10-10 2018-01-19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热电解耦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
CN111380210A (zh) * 2018-12-29 2020-07-07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热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97325A (zh) * 2020-10-05 2021-01-08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余热回收的热电调峰一体化系统
CN112879996A (zh) * 2021-02-03 2021-06-01 上海电力大学 一种火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CN113203113A (zh) * 2021-05-31 2021-08-03 青岛开源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跨季节蓄热供热系统及其蓄热模块
CN113465008A (zh) * 2021-06-24 2021-10-01 库邦流体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耦合蒸汽调峰的循环水系统废热综合利用供热设备
CN113465008B (zh) * 2021-06-24 2022-08-09 库邦流体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耦合蒸汽调峰的循环水系统废热综合利用供热设备
CN113945030A (zh) * 2021-11-10 2022-01-18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带蓄冷的lng电站联合循环机组进气冷却系统及方法
CN114804261A (zh) * 2022-04-18 2022-07-29 湖南麦思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制取脱盐水进行蓄能的方法与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724281U (zh) 热电解耦调峰系统
CN106839513A (zh) 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利用与自然水体蓄热结合的节能系统
CN101949612B (zh) 一种利用城市热网驱动的供冷方式
CN104633980B (zh) 太阳能‑地能互补风能热泵系统
CN106765448A (zh) 一种降低供热回水温度的节能供热系统
CN106705185A (zh) 一种降低供热回水温度的节能供热系统
CN203757825U (zh) 压缩式热泵和水加热装置相结合的供热机组
CN206669847U (zh) 热电厂区域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CN107166484A (zh) 热电解耦调峰系统
CN104197396B (zh) 热电厂余热转季节利用方法及系统
CN207214215U (zh) 一种利用空冷机组辅机冷却水余热的压缩式热泵供热系统
CN104061717B (zh) 一种季节性蓄热太阳能低温热发电复合地源热泵系统
CN103075841A (zh) 基于热泵新型低温热电冷联供系统
CN205066232U (zh) 一种应用于天然气场站的土壤源热泵系统
CN104596006A (zh) 一种生活热水和游泳池余热综合加热系统
CN201032233Y (zh) 蓄冷蓄热型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机
CN107524485A (zh) 一种可再生能源供能系统
CN101004305A (zh) 利用热泵技术回收电厂冷却余热供暖、制冷、制备热水的方法
CN104864447B (zh) 综合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系统
CN202188696U (zh) 污水源热泵系统
CN201926005U (zh) 一种城市供暖系统
CN103604248B (zh) 一种三用型地源吸收式热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10242078U (zh) 一种基于多种清洁能源的复合能源站系统
CN104110915A (zh) 制冷机组冷凝热与太阳能集热耦合制热水的方法和装置
CN203687444U (zh) 一种三用型地源吸收式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