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6570A -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6570A
CN106796570A CN201580053515.0A CN201580053515A CN106796570A CN 106796570 A CN106796570 A CN 106796570A CN 201580053515 A CN201580053515 A CN 201580053515A CN 106796570 A CN106796570 A CN 106796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message process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ot devi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35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6570B (zh
Inventor
茶谷公之
庵明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796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6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6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65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5/00Digital computers in general;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in gener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20Movements or behaviour, e.g. gesture recognition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OR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5/00Speech recognition
    • G10L15/22Procedures used during a speech recognition process, e.g. man-machine dialogu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13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s triggering a change of settings
    • H04L41/0816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s triggering a change of settings the condition being an adaptation, e.g. in response to network ev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8Migration or transfer of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2866Architectures; Arrangements
    • H04L67/30Profiles
    • H04L67/306User profi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4Presence management, e.g. monitoring or registration for receipt of user log-on information, or the connection status of the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Abstract

[问题]为了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设备,该信息处理设备能够通过检测用户的活动并且在用户操作的设备之间预期数据链接来显著地改善用户便利性。[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其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远离信息处理设备并且将直到那时与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另一设备。通过获取上下文信息,该信息处理设备能够显著地改善用户便利性。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根据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连接至因特网的设备的类型和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关注被称为物联网(IoT)的概念,其通过连接多个这样的设备来实现更加动态和自主的信息交换。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经由使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多个网络提供协助的技术。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13-516912T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用户通常具有连接至因特网的多个设备,并且在用户对一个设备执行操作的状态下用户移动到另一位置并且尝试对另一设备执行操作的情况下,如果可以继续直到那时所执行的操作,则用户友好性会显著地改善。
因此,本公开内容提出了可以通过检测用户的行为并且在用户要操作的设备之间预先将数据彼此链接来显著地改善用户友好性的、新的且改进的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其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被配置成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从信息处理设备的离开并且将直到那时与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另一设备。
此外,根据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其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被配置成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向信息处理设备的接近并且从另一设备接收直到那时与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根据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信息处理方法包括: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从信息处理设备的离开并且将直到那时与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另一设备。
此外,根据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操作: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从信息处理设备的离开并且将直到那时与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另一设备。
此外,根据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信息处理方法包括: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向信息处理设备的接近并且从另一设备接收直到那时与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根据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操作: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向信息处理设备的接近并且从另一设备接收直到那时与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
发明的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内容,可以提供可以通过检测用户的行为并且在用户要操作的设备之间预先将数据彼此链接来显著地改善用户友好性的、新的且改进的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注意,上述效果不一定是限制性的。使用或代替上述效果,可以实现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中的任一个或者可以从本说明书把握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整体配置示例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信息处理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的操作的概述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硬件配置示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例。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的标记来标示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结构元件,而省略了对这些结构元件的重复说明。
注意,将按下述顺序提供描述。
1.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
1.1背景
1.2配置示例
1.3操作示例
2.硬件配置示例
3.结论
<1.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
[1.1.背景]
在详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之前,首先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背景。在描述背景之后,将详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
如上所述,根据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连接至因特网的设备的类型和数量急剧增加。通过使用可以连接至因特网的各种这样的设备来连接至因特网,用户可以获取信息或者从一个设备向另一设备给出指令。如上所述,越来越关注被称为物联网(IoT)的概念,其通过连接多个设备来实现更加动态且自主的信息交换。
注意,在以下描述中,可以连接至因特网并且可以给出和接受信息的设备将统称为“IoT装置”。
用户拥有多个IoT装置并且可以在切换要操作的IoT装置的同时向IoT装置给出指令或者观看或收听由IoT装置获取的内容。关于用户与IoT装置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在下文称为“上下文信息(context information)”。
然而,在切换要操作的IoT装置的同时用户向IoT装置给出指令的情况下,如果IoT装置未彼此协调并且分别独立地进行操作,即,如果上下文信息未彼此链接,则当切换IoT装置时,用户必须再次从开始执行直到那时已对所操作的IoT装置执行的处理。
这将使用示例来描述。假定一个IoT装置具有语音识别功能,则用户可以通过对IoT装置说话而将命令输入至IoT装置,并且IoT装置可以基于输入的命令来执行预定处理并且进行输出。如果IoT装置是相同的,则在用户说出诸如“它”以及“刚才”的参考术语的情况下,IoT装置可以通过对用户说出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基于直到那时的关于用户的上下文信息判断这些参考术语具体指代什么来执行适当的处理。
然而,在用户将与用户交互的装置切换至另一IoT装置的情况下,如果在切换之前和之后的IoT装置未彼此协调,则由于切换之前的IoT装置的上下文未被切换之后的IoT装置接管(take over),因此用户不能在与切换之后的IoT装置交互时利用直到那时的上下文信息,使得用户需要从零开始新的交互。即,如果在IoT装置之间未接管上下文信息,即使用户向切换之后的IoT装置说出诸如“它”和“刚才”的参考术语,而IoT装置也可以使用语音识别功能来将用户说出的内容转换为文本并且可以识别出用户说“它”和“刚才”,则由于在没有与切换之前的关于IoT装置的上下文信息的情况下IoT装置无法判断这些参考术语具体指代什么,因此IoT装置不能执行适当的处理。
如果针对一个IoT装置的上下文信息的所有内容在用户要使用的所有IoT装置之间链接,则消除了上述要点。然而,在用户要使用的所有IoT装置之间链接针对一个IoT装置的上下文信息并不有效。因此,通过预先将上下文信息仅与用户接下来要操作的IoT装置链接,可以避免用户不操作的IoT装置无用地保持上下文信息。
因此,考虑到上述要点,本公开内容的公开者已经努力研究了使得上下文信息能够在多个IoT装置之间有效地链接的技术。因此,本公开内容的公开者已实现了以下技术:检测用户的行为,并且基于用户的行为而使得上下文信息能够在多个IoT装置之间有效地链接。
以上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背景。随后,将详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
[1.2.配置示例]
首先,将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整体配置示例。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整体配置示例的说明图。图1示出了信息处理系统1的整体配置示例,其中,在作为IoT装置的信息处理设备100和200之间链接上下文信息,使得用户对信息处理设备100执行的处理可以被信息处理设备200接管。
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被配置成包括信息处理设备100和200、传感器300以及输入/输出装置400a和400b。
信息处理设备100和200接受用户的操作输入并且根据操作输入执行各种信息处理。如图1所示,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中的信息处理设备100被配置成包括控制单元110、检测单元120和上下文信息管理单元130。
作为控制信息处理设备100的操作的块的控制单元110可以被配置有例如CPU、ROM、RAM等。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10执行以下处理:基于来自检测单元120的指令向上下文信息管理单元130发出指令,并且从输入/输出装置400a和400b选择内容的输出目的地。当然,由控制单元110执行的处理不限于该示例。
检测单元120检测使用作为IoT装置的信息处理设备100的用户的状态。如图1所示,检测单元120被配置成包括识别单元122。
识别单元122从感测使用信息处理设备100的用户的状态的传感器300获取感测数据,并且基于从传感器300获取的感测数据来检测使用信息处理设备100的用户的状态。虽然随后将描述传感器300,但是构成传感器300的传感器示例可以包括例如获取当前位置的传感器(诸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和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摄像装置、具有深度信息的摄像装置、人类传感器、麦克风等。传感器300检测与设备相关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方位、照度、温度、气压等。上述各种传感器可以检测各种信息作为与用户相关的信息,例如,在例如用户携带或佩戴包括传感器的设备的情况下指示用户的移动或朝向的信息。此外,除上述传感器之外,传感器300还可以包括检测用户的生物信息(诸如脉搏、出汗、脑波、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传感器。
识别单元122基于从传感器300获取的感测数据来检测使用信息处理设备100的用户的状态,并且基于检测结果来向控制单元110给出预定通知。此处,从识别单元122到控制单元110的通知是例如基于用户的位置的移动的、用户可能使用信息处理设备100的通知。然后,控制单元110基于来自识别单元122的通知来指示上下文信息管理单元130获取上下文信息。
上下文信息管理单元130管理上下文信息。在本实施例中,上下文信息管理单元130保存作为针对IoT装置的交互内容的上下文信息的内容。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下文信息管理单元130基于来自控制单元110的指令来执行从另一IoT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的处理。注意,针对IoT装置的交互内容包括声音、文本、图像、生物数据以及从用户到IoT装置的其他各种输入。
在上下文信息中包括的信息的示例可以包括例如指定执行操作的用户的信息、指定用户使用的应用或用户浏览的内容的信息、指定上述应用的执行状态、上述内容的经浏览部分的信息等。当然,在上下文信息中包括的信息不限于这些示例。
此外,上下文信息管理单元130将上下文信息与用于唯一地标识用户的信息(例如,诸如用户ID的信息)相关联地存储。通过上下文信息管理单元130将上下文信息与用于唯一地标识用户的信息相关联地存储,可以执行以下处理:指定保存上下文信息的装置,并且获取与保存上下文信息的装置对应的上下文信息。
表1是由上下文信息管理单元130管理的上下文信息的示例。表1表示在以用户ID为单位管理上下文信息的情况下的上下文信息的示例。
[表1]
用户ID:00000001
(表1:上下文信息的示例)
注意,虽然图1仅示出了信息处理设备200的上下文信息管理单元230,但是信息处理设备200可以具有与信息处理设备100的配置类似的配置。
传感器300感测各种状态。信息处理设备100使用通过由传感器300进行感测而获得的感测数据来判断使用信息处理设备100的用户的状态。在信息处理设备100处使用通过由传感器300进行感测而获得的感测数据来判断的用户的状态的示例可以包括例如用户的移动方向、移动速度等。
可以设置传感器300以通过用户接近信息处理设备100来检测出用户接下来可能使用信息处理设备100。此外,可以设置传感器300以通过用户离开信息处理设备100来检测出用户可能停止使用信息处理设备100。
因此,传感器300优选地设置在使得相应的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判断用户的接近或离开的位置或朝向处。此外,当传感器300优选地设置在信息处理设备100附近时,传感器300可以设置在用户到信息处理设备100的移动路径上。
此外,可以将传感器300设置为不仅检测人的接近,而且识别接近的人是谁。因此,如上所述,传感器300优选地包括可以获取用于标识人的信息的装置,诸如摄像装置和麦克风。因此,例如,如果可以通过由传感器300进行感测而获得诸如人的体型、人的话音和振动的信息,则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使用感测数据来判断接近的人。当然,如果仅存在一个使用IoT装置的用户,则传感器300可以仅具有仅仅检测人的接近的功能。
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传感器300,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检测用户的接近。然后,信息处理设备100通过从传感器300获取感测数据来检测用户的接近,从另一IoT装置(例如,信息处理设备200)获取上下文信息,并且从而,可以与用户继续交互。
图1示出了作为IoT装置的两个信息处理设备100和200。例如,如果用户与信息处理设备200交互,并且传感器300检测到用户接近信息处理设备100,则信息处理设备100从信息处理设备200获取上下文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IoT装置覆盖的区域位于另一IoT装置覆盖的区域旁边或者这些区域彼此部分地交叠的情况将被称为“邻近”,而一个IoT装置覆盖的区域不位于另一IoT装置覆盖的区域旁边的情况将被称为“接近”。例如,如果用户存在于其中多个IoT装置覆盖的区域彼此交叠的位置处,则优选的是考虑哪个IoT装置应当拾取话音或者哪个IoT装置应当进行输出。在IoT装置覆盖的区域彼此交叠的情况下,例如,还可以通过使用由摄像装置捕获的图像的图像识别、使用用麦克风收集的话音的语音识别等来判断哪个IoT装置应当执行处理。例如,作为图像识别或语音识别的结果,判断出用户面向正面的IoT装置可以执行处理。
图2是示出信息处理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的操作的概况的说明图。例如,假定用户与信息处理设备200交互,并且用户在移动时移动至信息处理设备100被放置的位置。如果传感器300检测到用户接近,则传感器300向信息处理设备100通知用户的接近。
当信息处理设备100从传感器300接收到通知时,信息处理设备100判断用户接近并且从信息处理设备200获取上下文信息。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通过从信息处理设备200获取上下文信息来接管用户对信息处理设备200进行的交互。
注意,在以下描述中,图2中的示例中所示的信息处理设备200也将被称为“接近的IoT装置”,而信息处理设备100也将被称为“被接近的IoT装置”。
此处,在信息处理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位于这些设备可以彼此直接进行通信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从信息处理设备200直接获取上下文信息。另一方面,在信息处理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未位于这些设备可以彼此直接进行通信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信息处理设备100例如从云服务器10获取上下文信息。因此,信息处理设备100和200两者都具有将上下文信息传送至云服务器10以及从云服务器10接收上下文信息的功能。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保存的所有上下文信息可以从接近的IoT装置传送至被接近的IoT装置,但是如果传送所有上下文信息,则根据上下文信息量进行传送花费了时间,并且存在于被接近的IoT装置处开始交互处理之前不能传送上下文信息的可能性。因此,保存的上下文信息的仅一部分可以从接近的IoT装置传送至被接近的IoT装置。
接近的IoT装置要传送的上下文信息的一部分的示例包括例如最近生成的上下文信息、仅由过去的上下文信息和基于当前用户状况而被认为最佳的上下文信息构成的上下文信息等。当前用户状况的示例包括时间、位置、与用户待在一起的人等。当前用户状况例如是由接近的IoT装置根据传感器300获得的感测数据来判断的。
信息处理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是否位于这些设备可以彼此直接进行通信的范围内可以通过例如检测信息处理设备200要用于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波的强度来判断。即,在从信息处理设备200未检测到无线电波或者即使检测到无线电波、强度也小于预定值的情况下,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判断信息处理设备100未位于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与信息处理设备200直接进行通信的范围内。
注意,虽然在例如Wi-Fi或蓝牙(注册商标)中使用的频带内的无线电波可以用作信息处理设备200要用于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波,但是无线电波不限于在特定频带内或具有特定强度的无线电波。
通过以该方式从信息处理设备200直接或者通过云服务器10获取由信息处理设备200管理的上下文信息,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接管用户对信息处理设备200进行的交互。
注意,虽然在图1中所示的配置示例中,已描述了输出内容或接受用户的输入的输入/输出装置400a和400b在信息处理系统1处与信息处理设备100分离地设置的示例,但是本公开内容不限于该示例,并且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被配置成输出内容或接受用户的输入。
在可以在多个输入/输出装置400a和400b处获得来自用户的话音或图像的输入的情况下,信息处理设备100采用输入当中具有最佳质量的输入。此外,在存在多个输入/输出装置400a和400b作为输出目的地的候选的情况下,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例如将所有输入/输出装置400a和400b设置为输出目的地或者可允许用户能够指定输出目的地。
以上使用图1描述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整体配置示例。随后,将描述构成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每个设备的操作示例。
首先,将使用图3至图5来示意性地描述构成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每个设备的操作。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操作示例以及接近的IoT装置(例如,图2中的信息处理设备200)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以下将使用图3来描述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中的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
接近的IoT装置判断是否存在来自另一IoT装置的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步骤S101),并且如果存在来自另一IoT装置的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步骤S101:是),则接近的IoT装置将上下文信息传送至传送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的IoT装置(步骤S102)。
如果不存在来自另一IoT装置的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步骤S101:否),则接近的IoT装置待命直到存在来自另一IoT装置的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为止。
以上已使用图3来描述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中的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注意,替代将上下文信息直接传送至另一IoT装置,接近的IoT装置可以将上下文信息传送至云服务器10。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操作示例以及被接近的IoT装置(例如,图2中的信息处理设备100)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以下将使用图4来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中的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
被接近的IoT装置从传感器300获取感测数据(步骤S111),并且基于从传感器300获取的感测数据来判断用户是否正在接近(步骤S112)。
此处,存在由被接近的IoT装置执行的用于判断用户是否正在接近的各种方法,并且该方法不限于特定方法。例如,如果所获取的感测数据包括用摄像装置捕获的图像,并且人的脸部随着时间而变大,则可以判断该人越靠近摄像装置。此外,例如,如果所获取的感测数据包括用摄像装置捕获的图像,并且人的头部的背面随着时间而变小,则可以判断该人越远离摄像装置。
此外,如果仅要检测特定用户,例如,可以不仅通过判断图像是否是人的脸部随着时间而变大的图像、而且通过判断检测到的脸部是否是要检测的用户的脸部来判断要检测的用户是否正在接近。
作为步骤S112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未正在接近的情况下(步骤S112:否),被接近的IoT装置返回至在步骤S111中获取感测数据的上述处理。
另一方面,作为在步骤S112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正在接近的情况下(步骤S112:是),被接近的IoT装置然后发现保存上下文信息的装置(步骤S113),从保存上下文信息的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并且执行上下文信息的解释(步骤S114)。
以上已使用图4描述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中的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注意,替代从接近的IoT装置直接接收上下文信息,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从云服务器10接收上下文信息。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操作示例以及被接近的IoT装置(例如,图2中的信息处理设备100)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图5示出了在用户离开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以下将使用图5来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中的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
被接近的IoT装置从传感器300获取感测数据(步骤S121)。被接近的IoT装置基于从传感器300获取的感测数据来判断用户是否正在离开被接近的IoT装置(步骤S122)。
作为步骤S122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未离开的情况下(步骤S122:否),被接近的IoT装置返回至在步骤S121中获取感测数据的上述处理。
另一方面,作为步骤S122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正在离开的情况下(步骤S122:是),被接近的IoT装置然后将上下文信息存储在云服务器10中(步骤S123)。
以上已使用图5描述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中的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
构成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每个设备通过以该方式被用户的接近或离开触发而传送上下文信息或将上下文信息存储在云服务器10中。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构成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首先,将描述在经由云服务器10交换上下文信息的情况下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
图6是示出构成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图6示出了在经由云服务器10交换上下文信息的情况下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以下将使用图6来描述构成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
被接近的IoT装置从传感器300获取感测数据(步骤S131),并且基于从传感器300获取的感测数据来判断用户是否正在接近(步骤S132)。
作为步骤S132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未正在接近的情况下(步骤S132:否),被接近的IoT装置返回至在步骤S131中获取感测数据的上述处理。
另一方面,作为在步骤S132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正在接近的情况下(步骤S132:是),被接近的IoT装置然后发现保存上下文信息的装置(步骤S133),从保存上下文信息的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并且执行对上下文信息的解释(步骤S134)。在该情况下,被接近的IoT装置从云服务器10接收上下文信息。
被接近的IoT装置使用从接近的IoT装置获取的上下文信息来处理来自用户的请求(步骤S135)。
被接近的IoT装置然后从传感器300获取感测数据(步骤S136),并且基于从传感器300获取的感测数据来判断用户是否正在离开被接近的IoT装置(步骤S137)。
作为步骤S137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未离开的情况下(步骤S137:否),被接近的IoT装置返回至在步骤S135中处理来自用户的请求的上述处理。
另一方面,作为步骤S137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正在离开的情况下(步骤S137:是),被接近的IoT装置然后将上下文信息存储在云服务器10中(步骤S138)。
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在图6所示的一系列处理被执行之前进入休眠状态。然后,当被接近的IoT装置检测用户的接近时,释放休眠状态,并且状态转变为执行正常操作的模式。
以上已使用图6描述了构成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通过执行如图6所示的一系列操作,被接近的IoT装置经由云服务器10与接近的IoT装置交换上下文信息。然后,通过执行如图6所示的一系列操作,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通过经由云服务器10从接近的IoT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并且接管直到那时由用户进行的交互处理而继续交互处理。
接下来将描述在直接交换上下文信息而不涉及云服务器10的情况下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
图7是示出构成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图7示出了在直接交换上下文信息而不涉及云服务器10的情况下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以下将使用图7来描述构成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
被接近的IoT装置从传感器300获取感测数据(步骤S141),并且基于从传感器300获取的感测数据来判断用户是否正在接近(步骤S142)。
作为在步骤S142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未正在接近的情况下(步骤S142:否),被接近的IoT装置返回至在步骤S141中获取感测数据的上述处理。
另一方面,作为在步骤S142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正在接近的情况下(步骤S142:是),被接近的IoT装置然后发现保存上下文信息的装置(步骤S143),从保存上下文信息的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并且执行对上下文信息的解释(步骤S144)。
被接近的IoT装置使用从接近的IoT装置获取的上下文信息来处理来自用户的请求(步骤S145)。
然后,被接近的IoT装置从传感器300获取感测数据(步骤S146),并且基于从传感器300获取的感测数据来判断用户是否正在离开被接近的IoT装置(步骤S147)。
作为步骤S147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未离开的情况下(步骤S147:否),被接近的IoT装置返回至在步骤S145中处理来自用户的请求的上述处理。
另一方面,作为步骤S147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正在离开的情况下(步骤S147:是),被接近的IoT装置随后判断是否存在来自另一IoT装置的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步骤S148)。
作为步骤S148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存在来自另一IoT装置的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148:是),被接近的IoT装置将上下文信息传送至传送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的IoT装置(步骤S149)。
另一方面,在不存在来自另一IoT装置的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148:否),被接近的IoT装置从传感器300获取感测数据(步骤S150),并且基于从传感器300获取的感测数据来判断离开一次的用户是否正在再次接近(步骤S151)。
作为步骤S151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未再次接近的情况下(步骤S151:否),被接近的IoT装置返回至在步骤S148中判断是否存在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的上述处理。另一方面,作为步骤S151中的上述判断的结果,在判断出用户正在再次接近的情况下(步骤S151:是),被接近的IoT装置返回至在步骤S145中处理来自用户的请求的上述处理,并且执行随后的处理。
注意,当被接近的IoT装置检测到用户的离开时,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从执行正常操作的模式进入休眠状态。
以上已使用图7描述了构成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操作示例。通过执行如图7所示的一系列操作,被接近的IoT装置在不涉及云服务器10的情况下与接近的IoT装置交换上下文信息。通过执行如图7所示的一系列操作,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通过在不涉及云服务器10的情况下从接近的IoT装置直接获取上下文信息并且接管直到那时用户进行的交互处理而继续交互处理。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1中,IoT装置可以通过检测用户的接近并且基于用户的接近而执行向另一IoT装置请求上下文信息的处理,来从另一IoT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
注意,在的确存在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但是请求上下文信息的装置不清楚的情况下,或者在存在请求上下文信息的多个装置的情况下,接近的IoT装置可以向可以作为请求上下文信息的装置的候选的一个或两个或更多个IoT装置广播上下文信息。作为用于确定可以作为候选的IoT装置的方法,例如,存在以下方法:从当前位置获取邻近的或接近的IoT装置的信息,并且将邻近或接近的IoT装置确定为请求上下文信息的装置的候选。
此处,将描述IoT装置与用户的交互处理。IoT装置可以通过例如一直监视麦克风输入并且对特定关键词做出响应以便判断用户期望交互处理或者判断用户开始交互来检测“交互的开始”。例如,当说出预定关键词时,IoT装置可以开始通过话音接受命令。
注意,IoT装置可以例如使用传感器300来检测用户的接近或在场,并且开始监视麦克风输入。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300检测用户的接近,并且被接近的IoT装置从接近的IoT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但是本公开内容不限于该示例。例如,传感器300检测使用接近的IoT装置的用户的移动,并且基于用户的移动来检测用户的移动方向。然后,接近的IoT装置可以基于用户的移动方向来选择用户接下来接近的被接近的IoT装置。然后,接近的IoT装置在选择用户接下来接近的被接近的IoT装置之后传送信息。
此外,可以在每个IoT装置中登记用于实现根据从传感器300获取的感测数据来指定用户要在其周围出现的IoT装置的规则。例如,可以在每个IoT装置中登记将对应关系定义成如下的规则:如果一个传感器按A、B的顺序感测到人的接近,则人接下来接近的IoT装置是该IoT装置。
此外,还可以使每个IoT装置通过机器学习等来逐步地学习用于将传感器300感测人的顺序与IoT装置相关联的规则。例如,还可以使每个IoT装置学习如下规则:如果传感器按给定顺序的模式检测人的接近,则最有可能要在此后使用该IoT装置。
此外,不同于上述示例,还可以创建每个IoT装置的标识信息(诸如IP地址)与实际位置相关联的列表,并且如果传感器做出反应,则将上下文信息传递至与传感器的位置对应的特定IoT装置。
作为最简单的方法,可以不指定用户接下来接近的被接近的IoT装置。即,安装IoT装置的人指定所有邻近的IoT装置。接近的IoT装置可以将上下文传送至所有这些IoT装置。
根据本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在以下情况下尤其有益。
例如,在用放置在起居室中的IoT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观看视频的用户移动到另一房间并且对该房间中的IoT装置说出“请为我显示我刚才观看的视频的剩余部分”的情况下,信息处理系统是有益的。在这种情况下,在该房间中的IoT装置从放置在起居室中的IoT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并且可以通过用户的说话、参照上下文信息来再现的同一视频的剩余部分、而无需用户的登录处理。
此外,例如,在用户用IoT装置(例如,TV)观看烹饪节目并且对IoT装置说“下载食谱”的情况下,信息处理系统是有益的。在这种情况下,IoT装置对食谱进行下载。当用户移动到厨房时,放置在厨房的IoT装置(例如,平板型终端)通过用户的移动而从已下载食谱的IoT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当用户对放置在厨房的IoT装置说出“为我显示刚才下载的食谱”时,放置在厨房的IoT装置可以参考上下文信息显示由另一IoT装置下载的食谱、而无需用户的登录处理。
此外,例如,可以指定给定用户ID以及与该用户ID对应的该用户的近亲属(诸如,例如父亲、母亲、兄弟和姐妹)的用户ID,提取与这些用户ID相关联的上下文信息,并且基于直到那时由近亲属对IoT装置所说的话来继续交互。例如,如果给定用户询问IoT装置“我父亲刚才说关于他想去旅行的事了吗?”,则被询问的IoT装置可以通过指定“父亲”的用户ID并且从与该用户ID相关联的上下文信息中提取与旅行相关的内容来产生响应。
如上所述,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从接近的IoT装置直接或间接获取上下文信息。此处,接近的IoT装置可以考虑以下情况来暂时存储上下文信息:用户实际上没有接近被接近的IoT装置;在被接近的IoT装置处出现一些麻烦等。此外,如果非常需要避免上下文信息的丢失,则接近的IoT装置可以将上下文信息存储在家里的服务器、云服务器等中。
当然,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在从接近的IoT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之后暂时存储上下文信息。
虽然上下文信息的所有数据可以从接近的IoT装置传送至被接近的IoT装置,但是在数据量巨大并且不能及时传送数据等的情况下,还可以仅将被接近的IoT装置执行的处理所需的数据量从接近的IoT装置传送到被接近的IoT装置。
此外,在上下文信息量巨大并且不能及时传送数据的情况下,接近的IoT装置可以首先传送在被接近的IoT装置处继续交互处理所需的信息,并且在被接近的IoT装置再次开始交互处理之后在后台传送剩余信息。
例如,在上下文信息包括正浏览的视频数据自身的情况下,即,在内容文件的实质内容仅存在于接近的IoT装置中的情况下,还可以将该内容从接近的IoT装置流送至被接近的IoT装置。
此外,例如,还可以将处理自身(交互处理、算术处理、知识处理及其他处理)的仅一部分委托给其他IoT装置。即,当处理的主要部分继续在服务器(或距用户最近的终端)上运行时,还可以通过与外围IoT装置的协调而使处理跟随用户。通过这样的委托,可以将要传送的上下文信息限制为信息中的仅一部分。在下文中,该方案也被称为“分布式代理方案”。
在“分布式代理方案”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设置要被委托处理的IoT装置以及所委托的处理的处理时限,并且适当地设置上下文信息以及哪个IoT装置应当执行所委托的处理。
还会存在不能及时将上下文信息从接近的IoT装置传送至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情况或者上下文信息的传送失败的情况。即,存在在上下文信息从接近的IoT装置传送至被接近的IoT装置的过程中用户在被接近的IoT装置上开始交互处理的情况。
在不能及时将上下文信息从接近的IoT装置传送至被接近的IoT装置的情况下,或者在上下文信息的传送失败的情况下,接近的IoT装置和被接近的IoT装置例如执行以下处理。
例如,接近的IoT装置和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保持用户等待直到上下文信息的传送结束为止。此外,如果可能的话,则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使用已传送的仅部分上下文信息来恢复交互处理,并且在后台传送剩余的上下文信息。此外,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放弃从接近的IoT装置接管上下文信息,并且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重新询问用户。
还可以存在IoT装置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切断了预定时间段的情况。在IoT装置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切断了预定时间段的情况下,IoT装置可以将状态返回至初始状态,即,不存在上下文信息的状态。当状态返回至初始状态时,IoT装置可以存储直到那时的上下文信息本身,使得可以随时恢复交互。即,IoT装置可以通过存储上下文信息本身来恢复与用户的交互处理,例如,诸如“关于上周讨论的旅行的情况”、“说出你正在搜索住宿”。
还可以存在用户不想与IoT装置进行继续交互的情况。考虑到用户不想与IoT装置进行继续交互的情况,IoT装置可以定义用于重置直到那时的交互处理的特定关键词。例如,当用户再次说出上述特定关键词时,IoT装置可以将状态返回至在与用户的交互处理开始之前的状态。此外,如果用户说出专用于改变主题的关键词(诸如“顺便说一下”),则IoT装置可以将状态返回至在与用户的交互处理开始之前的状态。
在以该方式重置交互处理的情况下,IoT装置可以存储直到那时的上下文信息本身,使得可以随时恢复交互。
当被接近的IoT装置从接近的IoT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时,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当第一次获取上下文信息时获取时间上新的上下文信息,并且可以当用户指定指示时间的内容时获取过去的数据。例如,当被接近的IoT装置在第一次获取上下文信息时获取时间上新的上下文信息时,如果用户指定指示时间的内容(诸如“一周以前”),则被接近的IoT装置可以从接近的IoT装置或云服务器10获取所指定的一周以前的上下文信息。
虽然在被接近的IoT装置从接近的IoT装置获取上下文信息的情况下描述了上述一系列处理,但是相反地,上述一系列处理还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应用于从接近的IoT装置到被接近的IoT装置进行对上下文信息的所谓的推送传送的情况。
即,接近的IoT装置可以通过从传感器300接收感测数据并且根据感测数据估计用户的移动方向来确定用户要操作的被接近的IoT装置,并且可以将上下文信息传送至被接近的IoT装置。如果被接近的IoT装置停止操作,则接近的IoT装置可以在传送用于激活被接近的IoT装置的命令之后传送上下文信息。
此外,在接近的IoT装置在从被接近的IoT装置接收上下文信息之后进一步检测用户的移动的情况下,接近的IoT装置可以将所接收到的上下文信息传送至被认为位于用户的移动方向上的另一IoT装置。在接近的IoT装置将所接收到的上下文信息传送至另一IoT装置之后,接近的IoT装置可以删除从被接近的IoT装置接收到的上下文信息。
<2.示例性硬件配置>
参照图8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100的硬件配置。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100的示例性硬件配置的框图。可以通过在一个示例中使用图8所示的信息处理设备的硬件配置来实现上述每种算法。即,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图8所示的硬件来实现每种算法的处理。此外,硬件具有可选配置,并且其示例包括个人计算机、诸如移动电话、PHS和PDA的便携式信息终端、游戏控制台、接触式或非接触式IC芯片、接触式或非接触式IC卡、扬声器、电视机、监视器、可穿戴装置或各种类型的家用信息设备。PHS是个人手持电话系统的缩写,以及PDA是个人数字助理的缩写。
如图8所示,该硬件主要包括CPU 902、ROM 904、RAM 906、主机总线908和桥接器910。该硬件还包括外部总线912、接口914、输入单元916、输出单元918、存储单元920、驱动器922、连接端口924和通信单元926。CPU是中央处理单元的缩写,ROM是只读存储器的缩写以及RAM是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缩写。
CPU 902起到操作处理单元或控制单元的作用,并且基于记录在ROM 904、RAM906、存储单元920或可移动记录介质928中的各种程序来控制每个部件的整体操作或操作的一部分。在一个示例中,ROM 904是用于存储CPU 902要读取的程序或进行操作所使用的数据的装置。例如,RAM 906是暂时或永久存储CPU 902要读取的程序或在执行程序时适当地改变的各种参数的存储器。
在一个示例中,这些部件通过使得能够进行高速数据传输的主机总线908而彼此连接。另一方面,在一个示例中,主机总线908经由桥接器910连接至具有相对低的数据传输速度的外部总线912。此外,输入单元916的示例包括鼠标、键盘、触摸面板、按钮、开关或操纵杆(lever)。此外,输入单元916的示例可以包括允许使用红外线或其他无线电波来传送控制信号的远程控制器。
输出单元918是使得能够向用户可视地或听觉地通知所获取的信息的装置,并且其示例包括诸如CRT、LCD、PDP和ELD的显示装置、诸如扬声器或耳机的音频输出装置、打印机、移动电话和传真机。CRT是阴极射线管的缩写,LCD是液晶显示器的缩写,PDP是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缩写,而ELD是电致发光显示器的缩写。
存储单元920是用于存储各种数据的装置。存储单元920的示例包括诸如硬盘驱动器(HDD)的磁性存储装置、半导体存储装置、光学存储装置和磁光存储装置。HDD是硬盘驱动器的缩写。
在一个示例中,驱动器922是读取记录在可移动记录介质928(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和半导体存储器)上的信息或者将信息写入可移动记录介质928中的装置。可移动记录介质928的示例包括DVD介质、蓝光介质、HD-DVD介质和各种类型的半导体存储介质。当然,可移动记录介质928可以是例如其上安装有非接触式IC芯片的电子装置或IC卡。IC是集成电路的缩写。
连接端口924的示例包括USB端口、IEEE 1394端口、SCSI、RS-232C端口和用于连接外部连接设备930(诸如光学音频终端)的端口。外部连接设备930的示例包括打印机、移动音乐播放器、数字摄像装置、数字摄像机和IC记录器。USB是通用串行总线的缩写,而SCSI是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的缩写。
通信单元926是用于连接到网络932的通信装置,并且其示例包括用于有线或无线LAN、蓝牙(注册商标)或WUSB的通信卡、光通信路由器、ADSL路由器以及用于接触式或非接触式通信的装置。此外,连接到通信单元926的网络932由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的网络构成,并且其示例包括因特网、家用LAN、红外通信、可见光通信、广播和卫星通信。LAN是局域网的缩写,WUSB是无线USB的缩写,以及ADSL是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的缩写。
已经示出了信息处理设备100的示例性硬件配置。上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均可以使用通用构件来实现,但是也可以用每个部件的功能中所专用的硬件来实现。可以根据实现时的技术水平而适当地修改这样的配置。
<3.结论>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提供了信息处理设备100,该信息处理设备100检测用户的接近,并且基于用户的接近而从另一设备获取作为用户与另一设备之间的处理内容的上下文信息。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100可以通过基于用户的接近而从另一设备获取上下文信息来交接另一设备与用户之间进行的处理(交互处理)。
此外,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提供了信息处理设备200,该信息处理设备200基于来自检测用户的接近的另一设备的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来将上下文信息提供给另一设备。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可以通过基于来自检测用户的接近的另一设备的对上下文信息的请求而将上下文信息提供给另一设备,来将在自身设备与用户之间进行的处理(交互处理)移交给另另一设备。
在该说明书中由每个装置执行的处理中的步骤不一定按照序列图或流程图中所描述的顺序按时间顺序执行。在一个示例中,在由每个装置执行的处理中的步骤可以以与在流程图中描述的顺序不同的顺序执行或者可以并行执行。
此外,可以创建使得并入每个装置中的硬件(诸如CPU、ROM或RAM)以与上述装置中的结构的作用类似的方式起作用的计算机程序。此外,可以提供其上记录有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此外,在功能框图中以硬件所示的每个功能块的配置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一系列处理。
以上已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例,而本公开内容不限于上述示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发现各种替代和变型,并且应当理解,这些替代和变型自然落入本公开内容的技术范围内。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仅是说明性和例证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换言之,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技术可以连同或者代替基于本说明书的效果呈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其他效果。
此外,本技术还可以被配置为如下。
(1)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括: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成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从所述信息处理设备的离开并且将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另一设备。
(2)根据(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所述上下文信息直接传送至所述另一设备。
(3)根据(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经由服务器设备将所述上下文信息传送至所述另一设备。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检测所述用户相对于所述信息处理设备的移动方向。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使用用户ID来检测保存所述上下文信息的设备,并且提取所述上下文信息。
(6)根据(5)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用户ID来提取所述上下文信息。
(7)根据(5)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所述用户ID不同的另一用户ID来提取所述上下文信息。
(8)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基于感测数据检测所述用户的行为来检测所述用户的移动方向。
(9)根据(8)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使用由成像设备捕获的图像检测所述用户的行为来检测所述用户的移动方向。
(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传送在部分时隙内生成的所述上下文信息。
(11)根据(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使用将设备与所述设备的位置相关联的信息来确定所述上下文信息的传送目的地。
(12)根据(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在没有唯一地确定所述上下文信息的传送目的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向可能的设备广播所述上下文信息。
(13)根据(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上下文信息是基于由用户输入的话音的信息。
(14)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括: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成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向所述信息处理设备的接近并且从另一设备接收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
(15)根据(14)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从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互的所述另一设备直接接收所述上下文信息。
(16)根据(14)或(15)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经由服务器设备从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互的所述另一设备接收所述上下文信息。
(17)根据(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基于感测数据检测所述用户的行为来检测所述用户的移动方向。
(18)根据(17)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使用由成像设备捕获的图像检测所述用户的行为来检测所述用户的移动方向。
(19)根据(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接收在部分时间间隙内生成的所述上下文信息。
(20)根据(14)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使用将设备与所述设备的位置相关联的信息来确定从其接收到所述上下文信息的设备。
(21)根据(14)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当另外地检测到所述用户的移动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所述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位于所检测到的移动方向上的另一设备。
(22)根据(2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当在与所述用户交互之前检测到所述用户的移动时删除所接收到的上下文信息。
(23)根据(14)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上下文信息是基于由所述用户输入的话音的信息。
(24)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从信息处理设备的离开并且将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另一设备。
(25)一种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操作:
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从信息处理设备的离开并且将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另一设备。
(26)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向信息处理设备的接近并且从另一设备接收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
(27)一种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操作:
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向信息处理设备的接近并且从另一设备接收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
附图标记列表
100,200 信息处理设备
110 控制单元
120 检测单元
130 上下文信息管理单元
300 传感器
400a,400b 输入/输出装置

Claims (27)

1.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括: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成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从所述信息处理设备的离开并且将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另一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所述上下文信息直接传送至所述另一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经由服务器设备将所述上下文信息传送至所述另一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检测所述用户相对于所述信息处理设备的移动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使用用户ID来检测保存所述上下文信息的设备,并且提取所述上下文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用户ID来提取所述上下文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所述用户ID不同的另一用户ID来提取所述上下文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基于感测数据检测所述用户的行为来检测所述用户的移动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使用由成像设备捕获的图像检测所述用户的行为来检测所述用户的移动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传送在部分时隙内生成的所述上下文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使用将设备与所述设备的位置相关联的信息来确定所述上下文信息的传送目的地。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在没有唯一地确定所述上下文信息的传送目的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向可能的设备广播所述上下文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上下文信息是基于所述用户输入的话音的信息。
14.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括: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成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向所述信息处理设备的接近并且从另一设备接收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从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互的所述另一设备直接接收所述上下文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经由服务器设备从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互的所述另一设备接收所述上下文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基于感测数据检测所述用户的行为来检测所述用户的移动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使用由成像设备捕获的图像检测所述用户的行为来检测所述用户的移动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接收在部分时间间隙内生成的所述上下文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使用将设备与所述设备的位置相关联的信息来确定从其接收到所述上下文信息的设备。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当另外检测到所述用户的移动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所述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位于所检测到的移动方向上的另一设备。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当在与所述用户交互之前检测到所述用户的移动时删除所接收到的上下文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上下文信息是基于由所述用户输入的话音的信息。
24.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从信息处理设备的离开并且将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另一设备。
25.一种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操作:
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从信息处理设备的离开并且将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传送至另一设备。
26.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向信息处理设备的接近并且从另一设备接收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
27.一种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操作:
进行控制,以检测用户向信息处理设备的接近并且从另一设备接收直到那时与所述用户交换的上下文信息的至少一部分。
CN201580053515.0A 2014-10-27 2015-09-09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Active CN1067965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8111 2014-10-27
JP2014218111 2014-10-27
PCT/JP2015/075629 WO2016067765A1 (ja) 2014-10-27 2015-09-09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6570A true CN106796570A (zh) 2017-05-31
CN106796570B CN106796570B (zh) 2020-10-09

Family

ID=55857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3515.0A Active CN106796570B (zh) 2014-10-27 2015-09-09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36355B2 (zh)
EP (1) EP3214555B1 (zh)
JP (1) JP6645438B2 (zh)
CN (1) CN106796570B (zh)
WO (1) WO20160677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4731A (zh) * 2018-07-25 2021-02-26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15639A (ja) * 2016-05-30 2017-12-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音声出力方法、サーバおよび電気機器
CN109314722A (zh) * 2016-06-23 2019-02-05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测量针对通知的用户可行性或接受能力的方法、装置和机器可读介质
US10009666B1 (en) * 2017-05-16 2018-06-26 Google Llc Cross-device handoffs
JP2019040468A (ja) * 2017-08-25 2019-03-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0026799A1 (ja) * 2018-07-31 2020-02-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20049921A1 (ja) * 2018-09-07 2020-03-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端末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JP7180330B2 (ja) * 2018-11-30 2022-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21029457A1 (ko) * 2019-08-13 2021-02-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사용자에게 정보를 제공하는 인공 지능 서버 및 그 방법
WO2022268298A1 (en) * 2021-06-22 2022-12-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oviding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through i/o devices to a us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3689A1 (en) * 2002-02-15 2004-09-30 Marcela Vasquez Rosenlof Method for distributing information in a presence service system
JP2006172440A (ja) * 2004-11-19 2006-06-29 Fujitsu Ltd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状態情報転送システム
JP2010205111A (ja) * 2009-03-05 2010-09-1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コンテキスト再現システム、コンテキスト再現方法、第1端末装置、第2端末装置、コンテキスト取得装置、または蓄積装置、それらのプログラム
US20140141714A1 (en) * 2012-11-16 2014-05-22 Abhirup Ghosh Automatic seamless context sharing across multiple devices
CN103971264A (zh) * 2013-02-01 2014-08-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顾客行为分析装置、顾客行为分析系统和顾客行为分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8664A (ja) * 2001-11-21 2003-05-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メラ制御装置
JP3669702B2 (ja) 2003-02-25 2005-07-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の予測方法及び移動体端末
JP3698716B2 (ja) * 2003-02-25 2005-09-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の予測方法及び移動体端末
JP2007074710A (ja) * 2005-08-12 2007-03-22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オーディオ・ビジュアル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オーディオ・ビジュアルデータ通信方法、オーディオ・ビジュアルデータ通信プログラム及びオーディオ・ビジュアル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用の鑑賞空間切替装置
US8269834B2 (en) * 2007-01-12 2012-09-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Warning a user about adverse behaviors of others within an environment based on a 3D captured image stream
CN102884861B (zh) 2010-01-06 2016-02-10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协助/协调家庭内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3689A1 (en) * 2002-02-15 2004-09-30 Marcela Vasquez Rosenlof Method for distributing information in a presence service system
JP2006172440A (ja) * 2004-11-19 2006-06-29 Fujitsu Ltd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状態情報転送システム
JP2010205111A (ja) * 2009-03-05 2010-09-1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コンテキスト再現システム、コンテキスト再現方法、第1端末装置、第2端末装置、コンテキスト取得装置、または蓄積装置、それらのプログラム
US20140141714A1 (en) * 2012-11-16 2014-05-22 Abhirup Ghosh Automatic seamless context sharing across multiple devices
CN103971264A (zh) * 2013-02-01 2014-08-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顾客行为分析装置、顾客行为分析系统和顾客行为分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刁文 等: "物联网环境信息系统智能交互上下文模型研究", 《电力信息化》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4731A (zh) * 2018-07-25 2021-02-26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CN112424731B (zh) * 2018-07-25 2024-04-12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67765A1 (ja) 2016-05-06
JPWO2016067765A1 (ja) 2017-08-31
US9936355B2 (en) 2018-04-03
EP3214555B1 (en) 2019-12-25
EP3214555A1 (en) 2017-09-06
US20170238144A1 (en) 2017-08-17
EP3214555A4 (en) 2018-05-16
CN106796570B (zh) 2020-10-09
JP6645438B2 (ja) 2020-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6570A (zh)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07801096B (zh) 视频播放的控制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345379B1 (en) Method for electronic device to control objec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5784245B2 (ja) 映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設定変更方法、設定変更プログラム
CN113095799B (zh) 社交提醒
CN105323607B (zh) 显示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CN103686344B (zh) 增强视频系统及方法
KR102147329B1 (ko) 영상 표시 기기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CN108600496B (zh) 电子设备
CN108432190A (zh) 应答消息推荐方法及其设备
KR20160127737A (ko) 정보 처리 장치, 정보 처리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WO2017026155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806762B2 (ja) 情報をプッシュ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TW201607305A (zh) 用於電視使用者互動之智能自動助手
CN102082941A (zh) 显示控制装置、显示控制系统和遥控装置
KR102217238B1 (ko) 원격제어장치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CN107851129B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US2017019512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to control secondary devices
CN116847131A (zh) 播放控制方法、装置、遥控器、播放系统和存储介质
WO2020106011A1 (en) Device for generating user profile and system comprising the device
CN106100943A (zh) 对锅具上盖清洗提醒的方法、装置及智能锅具
WO2022019145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KR20190076621A (ko)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서 방송 콘텐트와 관련된 서비스 정보 제공 방법
US20230230573A1 (en) Management apparatus,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WO2022085186A1 (ja) 情報表示装置及び情報表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