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2775B - 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2775B
CN106792775B CN201510818013.4A CN201510818013A CN106792775B CN 106792775 B CN106792775 B CN 106792775B CN 201510818013 A CN201510818013 A CN 201510818013A CN 106792775 B CN106792775 B CN 1067927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micro cell
terminal device
micro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180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2775A (zh
Inventor
柴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1801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9277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6/106810 priority patent/WO2017088736A1/zh
Priority to EP16867959.5A priority patent/EP3370453B1/en
Publication of CN106792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2775A/zh
Priority to US15/985,470 priority patent/US1038301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27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27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4Reselecting a cell layer in multi-layered ce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04W36/00692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using simultaneous multiple data streams, e.g. cooperative multipoint [CoMP], carrier aggregation [CA] 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04W36/0088Scheduling hand-off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247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using coverage exten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接入方法由网络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至少一个微小区,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该接入方法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接入只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微小区,且接入该微小区后,该网络设备根据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该微小区与该UE的连接,从而保证了该终端设备接入微小区后,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因各种原因而需要频繁地进行小区切换,保证了业务的连续性,减少了大量的测量和切换信令。

Description

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入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等无线通信网络下,终端设备只能连接到一个小区中,该小区被称为该UE的服务小区。一个基站一般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小区。每个小区有一定的覆盖范围,该覆盖范围相对固定。如果该UE在移动过程中,离开当前小区而进入另一个小区,则该终端设备需要在现有的移动管理技术的控制下切换到另一个小区。
比如,如图1所示,现有的切换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终端设备启动邻区测量,并将邻区测量结果通过测量报告上报给服务基站。
步骤102、服务基站根据该邻区测量结果确定合适的目标小区,并向该目标小区对应的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步骤103、该目标基站根据本小区的资源情况确定接纳该UE后,发送切换确认消息给该服务基站。
步骤104、该服务基站向该终端设备发送切换命令。
步骤105、该终端设备根据切换命令切换到该目标小区,并向目标基站返回切换确认消息。
众所周知,上述切换流程会带来终端设备用户面数据的传输中断,以及切换信令的大量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小区部署的密集程度和复杂度急剧加大,小区间的干扰分布也相应地更加不易预测。因此,由于干扰导致的无线链路失败而导致的切换流程失败也会大量增加,从而导致UE的业务因切换失败而中断,使得用户体验较差。
因此,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小区间频繁切换所导致的用户信息传输中断及切换信令的大量增加,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以尽可能地避免小区间频繁切换所导致的用户信息传输中断及切换信令的大量增加。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入方法,适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方法中,网络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微小区,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且所述微小区的个数为N,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配置微小区,可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将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发给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可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扇区扫描的方式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其中,所述扇区扫描通过以下至少一项实现:
所述网络设备和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扇区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和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
和/或,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波束训练过程来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波束成型;在所述波束训练过程中,所述网络设备通过以下至少一项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波束成型:
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波束成型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和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反馈的、且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的测量结果,所述网络设备对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
可选地,所述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且所述网络设备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可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扇区扫描的方式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其中,所述扇区扫描通过以下至少一项实现:
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和所述网络设备之间与扇区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和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
和/或,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波束训练过程来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波束成型;在所述波束训练过程中,所述网络设备通过以下至少一项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波束成型:
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波束成型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和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反馈的、且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的测量结果,所述网络设备对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
可选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步骤:
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终端设备没有业务后,继续保存所述终端设备的上下文信息,并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后,使用所述上下文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处理所述业务;
所述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没有业务后,将所述终端设备驻留在所述微小区;以及
所述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没有业务且驻留在所述微小区后,将所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最小化,并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后,恢复所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可以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第一微设备,所述第一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一覆盖区域,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应第二微设备,所述第二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二覆盖区域,由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所述微小区,并通过所述第一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覆盖区域移向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或者: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移入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信息,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微设备的覆盖区域之前,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能够保证所述终端设备业务连续的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在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微设备的覆盖区域内之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测量结果或者所述第二微设备对所述终端设备的信号的测量结果,对所述所述微小区进行配置更新,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可以包括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对应第三微设备和第四微设备,所述第三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三覆盖区域,所述第四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四覆盖区域,由所述第三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三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三覆盖区域移向所述第四覆盖区域之后,或者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移入所述第四覆盖区域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对应所述第四覆盖区域的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四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为宏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微基站或天线簇;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为微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天线簇;
或者,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为宏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三微设备、第四微设备为微基站或天线簇;或者,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为微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三微设备、第四微设备为天线簇。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宏基站,所述宏基站提供宏小区,且所述终端设备在没有业务触发时驻留在所述宏小区中;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时,所述宏基站将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之前,向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发送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网络设备覆盖的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配置参数,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及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接入方法,适用于无线通信系统,该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根据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接入所述微小区,所述微小区为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的微小区,且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
所述终端设备在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与所述微小区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网络设备交互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与扇区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交互第一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个扇区发送的第一信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并将所述最好的扇区相关的第一信息和/或所述最好的扇区的标识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和/或,所述交互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终端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个扇区或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向所述网络设备的多个扇区发送第一信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在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扇区后发送的、且与所述接收扇区相关的第一信息和/或所述接收扇区的标识。
可选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网络设备交互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波束成型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交互第二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种波束成型发送的所述第二信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波束成型,并将所述最好的波束成型相关的第二信息和/或所述最好的波束成型的标识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和/或,所述交互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的多种波束成型发送所述第二信息,并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在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后发送的、且与所述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相关的第二信息和/或所述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的标识。
可选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步骤:
所述终端设备在接入所述系统时接入所述微小区;
所述终端设备在接入所述微小区后,在没有业务的情况下,驻留在所述微小区;
所述终端设备在业务结束后又有新的业务要处理时,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上下文信息与所述网络设备交互。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宏基站,所述宏基站提供宏小区;
所述方法在接入所述微小区之前,进一步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没有业务触发时驻留在所述宏小区中;
所述终端设备在有业务时,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之前,进一步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网络设备覆盖的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配置参数,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及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
可选地,所述配置信息为所述所述网络设备建立所述微小区时生成的配置信息,或者所述网络设备更新后的配置信息。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适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微小区,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服务,且所述微小区的个数为N,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以及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发送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配置微小区,包括:用于获取信息,以及根据所述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
可选地,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包括: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扇区扫描的方式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其中,所述扇区扫描通过以下至少一项实现:
所述网络设备和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扇区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和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
和/或,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包括: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波束训练过程来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波束成型;在所述波束训练过程中,通过以下至少一项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波束成型:
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波束成型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和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反馈的、且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的测量结果,所述网络设备对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
可选地,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可选地,所述处理单元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扇区扫描的方式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其中,所述扇区扫描通过以下至少一项实现:
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和所述网络设备之间与扇区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和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
和/或,所述处理单元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波束训练过程来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波束成型;在所述波束训练过程中,通过以下至少一项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波束成型:
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波束成型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和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反馈的、且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的测量结果,所述网络设备对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
可选地,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获取信息包括,用于获取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当前的信道条件,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当前的位置,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信道条件改变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位置改变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和/或用于通过所述网络设备的接收单元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接收信息,和/或,用于通过所述网络设备的接收单元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接收参考信号。
可选地,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通过所述网络设备的存储单元保存所述终端设备的上下文信息,且在所述终端设备没有业务后继续通过所述存储单元保存所述上下文,并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后,使用所述存储单元保存的所述上下文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处理所述业务;
和/或,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没有业务后,将所述终端设备驻留在所述微小区;
和/或,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没有业务且驻留在所述微小区后,将所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最小化,以及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后,恢复所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对应第一微设备和第二微设备,所述第一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一覆盖区域,所述第二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二覆盖区域,由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且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覆盖区域移向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后,或者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移入所述第二覆盖区域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对应所述第二覆盖区域的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为宏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微基站或天线簇;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为微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天线簇。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为宏基站,所述宏基站提供宏小区,且所述终端设备在没有业务触发时驻留在所述宏小区中;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时,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
可选地,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之前,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网络设备覆盖的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配置参数,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及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第一微设备,所述第一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一覆盖区域,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应第二微设备,所述第二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二覆盖区域,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所述微小区,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且所述微小区的个数为N,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以及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且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覆盖区域移向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后,用于将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用于为位于所述第一覆盖区域的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一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以及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请求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且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移入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后,根据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信息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请求,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包括: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微设备的覆盖区域之前,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能够保证所述终端设备业务连续的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以及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微设备的覆盖区域内之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测量结果或者所述第二微设备对所述终端设备的信号的测量结果,对所述所述微小区进行配置更新,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可选地,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为宏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微基站或天线簇;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为微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天线簇。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由无线通信系统提供服务,所述终端设备包括接收单元、处理单元和用于发送信息的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所述微小区为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的微小区,且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配置信息接入所述微小区;以及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与所述微小区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个扇区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与扇区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并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最好的扇区相关的第一信息和/或所述最好的扇区的标识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可选地,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控制所述发送单元通过所述终端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个扇区或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向所述网络设备的多个扇区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与扇区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在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扇区后发送的、且与所述接收扇区相关的第一信息和/或所述接收扇区的标识。
可选地,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种波束成型发送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波束成型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波束成型,以及将所述最好的波束成型相关的第二信息和/或所述最好的波束成型的标识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发送单元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可选地,所述发送单元进一步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的多种波束成型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波束成型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在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后发送的、且与所述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相关的第二信息和/或所述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的标识。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宏基站,所述宏基站提供宏小区,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没有业务触发时驻留在所述宏小区,以及在有业务时,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之前,接收所述配置信息,且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网络设备覆盖的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配置参数,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及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
可选地,所述配置信息为所述所述网络设备建立所述微小区时生成的配置信息,或者所述网络设备更新后的配置信息。
上述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当前的信道条件,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当前的位置,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信道条件改变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位置改变信息,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接收的信息,以及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接收的参考信号。
可选地,所述网络设备可以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接收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序列、序列的测量结果、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控制帧、数据、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ID、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码、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码对应的索引号、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绑定的小区码,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绑定的小区码的索引号,和所述微小区的ID,且所述微小区的ID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对应。
可选地,在更新微小区配置后,所述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层信令、媒体接入控制MAC层信令和物理层控制信令中的至少一种,将更新后的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
可选地,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能力信息,能够提供的业务信息,PLMN ID,TA码,载波/频率信息,工作模式信息,小区的逻辑信道配置信息,小区的物理信道和信令配置信息,定时器信息;
和/或,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能力信息,能够提供的业务信息,PLMN ID,TA码,载波/频率信息,工作模式信息,小区的逻辑信道配置信息,小区的物理信道和信令配置信息,定时器信息。
可选地,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包括:所述微小区的标识、接入信息、物理层配置信息、高层配置信息、测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其中,
所述微小区的标识包括:用于识别所述微小区的序列,用于识别所述微小区的序列所对应的索引号,形成所述微小区的天线波束的ID,网络设备号和偏移量,和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ID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微小区的物理层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微小区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能够用于小区同步、信道解调、信道评估、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中的至少一种,至少一个物理信道、天线信息、扰码序列索引SCID扰码序列索引、预编码信息、信道矩阵信息、码本信息、层信息、天线端口数、天线端口号、波束优化能力信息、有效时间、有效时长、控制信道、CP长度和功率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物理层配置信息中的控制信道采用增强的控制信道,所述增强的控制信道能够实现波束成型功能,并承载微小区的公共的和/或专用的控制信息。
可选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发送单元可以是发送器,接收单元可以是接收器,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
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由于为终端设备分配了只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微小区,且该终端设备接入微小区后,根据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该微小区与该终端设备的连接,从而保证了该终端设备接入该微小区后,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因终端设备移动等原因而频繁地进行小区切换,保证了业务的连续性,减少了大量的测量和切换信令。由于不需要频繁切换小区,因此也避免了因无线链路失败等原因而导致的小区间切换流程的失败。
另外,由于该微小区只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一个小区内有大量终端设备时存在的终端设备间干扰问题,同时,由于一个小区只有一个终端设备,因此小区间因终端设备导致的干扰也就大大降低了,进而可以降低小区间干扰协调(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ICIC)技术的复杂度,提高ICIC技术所带来的增益。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切换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对于现有技术的切换方案而言,之所以需要在服务小区和目标小区间进行切换,主要原因在于,服务小区和目标小区的地理覆盖范围固定,如果终端设备从服务小区的地理覆盖范围移动到目标小区的地理覆盖范围,由于服务小区和目标小区具有不同的小区配置,比如包括小区ID等信息的小区接入信息,包括小区逻辑信道配置信息、小区物理信道和信令配置信息等的配置信息,以及其他一些信息,且终端设备与小区的交互需要使用小区配置,因此终端设备需要切换到目标小区,且需要获取该目标小区的小区配置,并根据该目标小区的ID及小区配置等信息与该目标小区交互。另外,该终端设备在服务小区交互的一些信息,比如,该终端设备的ID,无线接入信息,UE的无线资源管理(RRM)信息;安全信息(如安全算法,安全密钥),测量信息等,需要发送给该目标小区,以便切换后该目标小区根据这些信息与该终端设备进行交互。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现方案,为UE设置只为该UE提供服务的微小区,UE通过该微小区接入系统后,该微小区只为该UE提供服务,且该网络设备根据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该微小区与该UE的连接。也即,UE接入该微小区后,该UE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因UE移动等原因而频繁地进行小区间的切换。比如,在该网络设备所支持的范围内,该UE都不需要进行小区间的切换,如果有多个网络设备,该UE在这些网络设备所支持的范围内也可以不进行小区间的切换。当然,如果本发明实施例并不排除该UE在从一个网络设备所支持的范围移动到另一个网络设备支持的范围时,网络设备进行小区间切换的场景。也不排除UE接入该微小区后,该UE都不需要进行小区间切换的场景。
在具体介绍本发明各实施例之前,首先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可能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
虽然在前述背景技术部分以LTE系统为例进行了介绍,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发明实施例不仅仅适用于LTE系统,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例如GSM,UMTS,CDMA,以及新的网络系统等。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适用于支持分布式小区的系统。比如,可以应用于支持分布式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的演进通信系统,也可以应用于支持分布式协作多点传输(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COMP)的通信系统,该MIMO技术或COMP技术可以设置在LTE、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以及其他制式的无线接入系统中。
下面主要以LTE系统为例进行具体实施例的介绍。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是用户设备(UE),也可以是手持终端,可以是家用电器、医疗设备、工业器件、农业器件、或航空设备等上的通信节点,也可以是用于D2D通讯的通信节点等类似设备,其中,D2D通信可以是点到点通信,点到多点的组通信,公用安全通信等。为方便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以UE为例。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网络设备可以是宏基站、微基站、控制器、中继节点、移动管理实体(mobile management entity,MME)、或用于D2D通讯的通信节点等,也可以是其他类似的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在上述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中,该无线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UE。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需要为UE提供微小区,因此需要具有能够提供微小区的微设备,该微设备可以是微基站,也可以是天线簇。系统还需要为UE配置微小区,因此还需要具有能够配置微小区的网络设备。如果微基站具有配置功能,则该网络设备可以直接是微基站,如图2所示。
通常情况下,由于微基站能够提供的功能比较有限,天线簇更是没有控制功能,因此需要通过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如图3所示。该网络设备可以是单独设置的控制器,还可以是网络中现有的宏基站。当然,该控制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与其他设备协同设置,比如,可以设置在宏基站中,还可以设置在微基站中。对于存在宏基站的情况,该宏基站和微设备可以共站址,比如,在宏基站所在的站址上增加地理位置分布式布置的多个微设备。宏基站和微设备之间可以采用微波、自由空间激光、光纤或者其他中低速线路来实现。另外,如果微设备是微基站,该宏基站可以与这些微基站共用基带系统,从而可以实现宏基站与微基站之间的信道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共享。
该系统架构中的微基站的数量或者天线簇的数量可以非常大,比如,可以设置数百甚至上千个。在这种系统架构下,微小区可以是由一个微基站或多个微基站提供的波束成型所形成的小区,当然,也可以是由一个或多个天线簇提供的波束成型所形成的小区。该微小区可以只为UE提供一个波束成型。也可以提供多个波束成型,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为UE服务:宏分集,微分集,联合码本,MBSFN方式发送,分时服务,联合发送,联合接收。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网络设备为UE配置微小区,该微小区只为该UE提供服务。
所配置的微小区的个数为N,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也即,网络设备可以为该UE只配置一个微小区,也可以设置多个微小区,由这些微小区共同为该UE提供服务。本申请后续各实施例都是类似,不再一一特别说明。
步骤402、该UE根据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接入该微小区。
该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该微小区的标识、接入信息、物理层配置信息、高层配置信息、测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步骤403、在该UE接入该微小区后,该网络设备根据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该微小区与该UE的连接。
进一步地,在步骤403之后,如果该UE业务结束,则该网络设备可以释放该微小区的资源。
图4所示的实施例通过网络设备为UE分配只为该UE提供服务的微小区,并且在该UE接入该微小区后,该网络设备根据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该微小区与该UE的连接,从而保证了该UE在接入该微小区后,可以由该微小区为该UE提供服务,而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因为UE移动超出原小区覆盖区域等原因而需要频繁地进行小区切换,保证了业务的连续性,减少了大量的测量和切换信令。由于不需要频繁切换小区,因此也避免了因无线链路失败等原因而导致的小区间切换流程的失败。比如,在该网络设备所支持的范围内,该UE都不需要进行小区间的切换,如果有多个网络设备,UE在这些网络设备所支持的范围内也可以不进行小区间的切换。
另外,由于该微小区只为该UE提供服务,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一个小区内有大量UE时存在的UE间干扰问题,同时,由于一个小区只有一个UE,因此小区间因UE导致的干扰也就大大降低了,进而可以降低小区间干扰协调(Inter Cell InterferenceCoordination,ICIC)技术的复杂度,提高ICIC技术所带来的增益。
如前所述,上述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该微小区的标识、接入信息、物理层配置信息、高层配置信息、测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该UE根据这些配置信息,可以成功地从这个小区解调出数据和/或控制信息。比如,该UE可以根据这些配置信息确定天线端口信息,层信息,扰码信息等,从而得到参考信号在该小区的具体资源位置,然后该UE通过测量该参考信号得到H*W,即信道矩阵*码本,其中码本也称为加权向量,或者得到H,进而可以从该微小区解出数据和/或控制信息。
其中,该微小区的标识可以包括:用于识别该微小区的序列,用于识别该微小区的序列所对应的索引号,形成该微小区的天线波束的ID,网络设备号和偏移量,和该终端设备的专用I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网络设备号,可以是该微小区所属的网络设备的标号,该网络设备可以是微基站,也可以是宏基站,还可以是独立的控制器。
该微小区的物理层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该微小区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其中,该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能够用于小区同步、信道解调、信道评估、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s management,RRM)测量中的至少一种,至少一个物理信道、天线信息、扰码序列索引(scrambling sequenceindex,SCID)、预编码信息、信道矩阵信息、码本信息、层信息、天线端口数、天线端口号、波束优化能力信息、有效时间、有效时长、控制信道、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长度和功率控制信息。
所述物理层配置信息中的控制信道采用增强的控制信道,所述增强的控制信道能够实现波束成型功能,并承载微小区的公共的和/或专用的控制信息。可选的,所述物理层配置信息中的控制信道使用UE专用的参考信号。
对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上述步骤401中,该网络设备为UE配置微小区,具体可以是该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该微小区,并将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发送给该UE。其中,该网络设备具体可以通过RRC、MAC和物理层控制信令中的至少一项向该UE发送该配置信息。该网络设备获取的信息,可以是以下至少一项:该UE当前的信道条件,该UE当前的位置,该UE的信道条件改变信息,该UE的位置改变信息,从该UE接收的信息,以及从该UE接收的参考信号。
如果该网络设备获取的信息是从该UE接收的信息,则具体可以是以下至少一项:
序列、序列的测量结果、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控制帧、数据、该UE的ID、该UE的专用码、该UE的专用码对应的索引号、与该UE绑定的小区码、与该UE绑定的小区码的索引号,和该微小区的ID,且该微小区的ID与该UE对应,所述对应包括一一对应或多对一的对应,即可以是微小区ID与UE一一对应,也可以是多个微小区ID对应该UE。其中,该数据可以包括数据帧,也可以是业务数据等。这些信息可以是全网内唯一。也可以是本地范围内唯一,比如,该网络设备所能提供的微小区范围内唯一。或者局部范围内唯一。
上述微小区的ID可以是该UE在接入网络设备的过程中,网络设备根据接收到的该UE的序列、专用码或UE ID,为该UE分配的微小区ID。
或者,该微小区的ID是该UE在接入网络设备的过程中,该UE向该网络设备发送的、该UE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该UE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可以是该网络设备或其他网络设备之前分配给该UE的,也可以是保存在该UE内的预配置的微小区ID。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来说,网络设备可以为UE只配置一个微小区;或者可以为UE配置多个微小区,多个微小区的ID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当多个微小区的ID相同时,可以通过其他标识来进行区分,如不同微小区的参考信号的配置不同,或不同微小区的同步信道配置不同,或不同微小区的天线信息不同。不同的微小区可以通过CA(Carrier Aggregation载波聚合),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协作多点传输),或LAA(LicensedAssisted Access using LTE,使用LTE的辅助授权接入)技术等方式为该UE提供服务。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来说,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微小区具体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根据获取的信息确定该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及根据获取的信息并通过波束训练过程来确定该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波束成型。确定了该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和/或波束成型,即可确定该微小区的覆盖区域。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只确定接收扇区,或发送扇区。波束成型也是类似。
该网络设备具体可以根据获取的信息并通过扇区扫描的方式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相应地,UE也会通过与该网络设备的交互确定相应的接收和发送扇区。网络设备的接收扇区是UE的发送扇区,网络设备的发送扇区则是UE的接收扇区。
具体来说,扇区扫描可以是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实现。该UE和该网络设备之间与扇区相关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的交互,该UE和该网络设备之间的扇区相关的序列的交互,该UE与该网络设备之间与扇区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测量结果的交互,该UE与该网络设备之间与扇区相关的序列和/或测量结果的交互。
对于通过与扇区相关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的交互确定发送扇区来说,可以是该网络设备通过本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每个扇区向该UE发送每个扇区对应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该UE对接收到的、且与各个扇区对应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进行评估,确定该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并发送和该最好的扇区相关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给该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则将收到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相关的扇区作为该网络设备的发送扇区。这里,该UE可以通过全天线接收这些扇区对应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因此,该UE不需要确定该UE的接收扇区,当然,该UE也可以将所确定的、该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作为该UE的接收扇区。可选地,该网络设备也可以向该UE可选择范围内的每个扇区发送控制帧和/或数据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确定扇区时,该网络设备是通过该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每个扇区发送控制帧和/或数据帧,以及可以是向该UE可选择范围内的每个扇区发送控制帧和/或数据帧,实际上,上述每个扇区可以改成可选择范围内的一部分扇区进行发送。后面描述的扇区确定方式,以及波束成型确定方式也是类似,不再一一说明。
对于通过控制帧和/或数据帧的交互确定该网络设备的接收扇区来说,可以是该UE通过该UE可选择范围内的每个扇区或通过之前确定的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发送扇区,向该网络设备的一部分扇区或所有扇区发送每个扇区或该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发送扇区对应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该网络设备对接收到的、与各个扇区对应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进行评估,确定该网络设备接收性能最好的扇区作为该网络设备的接收扇区。该网络设备还可以将和该接收扇区相关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和/或该接收扇区的标识给该UE。该UE则可以根据收到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和/或该接收扇区的标识确定该UE的发送扇区。
对于通过该UE和该网络设备之间的扇区相关的序列的交互确定发送和接收扇区来说,具体实现方案与上述通过控制帧和/或数据帧确定扇区的方案类似,不再赘述。
对于通过该UE与该网络设备之间与扇区相关的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确定该网络设备的发送扇区来说,可以是该网络设备通过该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每个扇区向该UE发送每个扇区专用的参考信号,UE对接收到的各个扇区对应的参考信号进行测量,确定该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并发送该最好的扇区的标识和/或测量结果给该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则根据该最好的扇区的标识和/或测量结果确定该网络设备的发送扇区。与前述确定网络设备接收扇区的方案类似,该UE可以全天线接收信号,也可以将该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作为该UE的接收扇区。
对于通过该UE与该网络设备之间与扇区相关的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确定该网络设备的接收扇区来说,可以是该UE通过UE可选择范围内每个扇区或通过之前UE确定的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向该网络设备的一部分扇区或所有扇区发送UE侧各个扇区对应的的参考信号,该网络设备对接收到的各个扇区对应的参考信号进行测量,确定该网络设备接收性能最好的扇区作为该网络设备的接收扇区。该网络设备还可以发送该接收扇区的标识和/或测量结果给该UE。该UE则可以根据收到的信息确定该UE的发送扇区。
对于通过该UE和该网络设备之间的扇区相关的序列的测量结果确定发送和接收扇区来说,具体实现方案与上述通过与扇区相关的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确定的方案类似,不再赘述。
该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波束训练过程来确定该微小区的波束成型;在该波束训练过程中,该网络设备通过以下至少一项确定该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波束成型:
该UE与该网络设备之间与波束成型相关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的交互,该UE与该网络设备之间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序列的交互,该UE反馈的、且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该UE反馈的、且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序列的测量结果,该网络设备对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该网络设备对于波束成型相关的序列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
对于通过该UE发送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确定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来说,可以是该网络设备通过本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每种波束成型向该UE发送每种波束成型专用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该UE对接收到的、各个波束成型对应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进行评估,确定该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波束成型,并发送该最好的波束成型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给该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则根据将收到的控制帧和/或数据帧对应的波束成型作为该网络设备的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相应地,该UE可以将该最好的波束成型作为该UE的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
对于通过该UE发送的序列、UE反馈的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序列的测量结果等确定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来说,具体实现方案与上述通过控制帧和/或数据帧确定波束成型的方案类似,区别主要在于,对于其他方式,该UE反馈的可能是最好的波束成型的序列、最好的波束成型的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或者最好的波束成型的序列的测量结果等,因此不再赘述。
对于通过该网络设备测量的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确定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来说,该网络设备接收UE在可选择范围内通过每种波束成型分别发送的、各波束成型专用的参考信号,并对收到的专用的参考信号进行测量,确定发送性能最好的波束成型,并将该波束成型作为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该网络设备还可以将该波束成型的标识和/或与该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发送给该UE。该UE则可以根据收到的信息确定该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
对于通过该网络设备测量的波束成型相关的序列的测量结果确定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来说,与上述通过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确定波束成型的方案类似,不再赘述。
该网络设备在配置微小区之后,往往还会因该微小区的信道条件变化、该UE移动等原因而导致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有变化,因此,该网络设备还可以进一步根据获取的信息对该微小区进行配置更新,使得该微小区更符合当前的情况,更好地为该UE提供服务。
该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微小区配置更新,比如,更新微小区的覆盖区域,更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和/或,更新波束成型的方向、位置、宽度、权向量中的至少一个等,并在需要时将更新后的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发给该UE,且该网络设备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其中,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小区ID,安全上下文,如安全算法,安全密钥,安全计数器等。
该网络设备可以根据UE的移动等情况来调整微小区的覆盖区域,且没有改变用于触发小区切换流程的参数,因此既根据当前情况调整了为UE提供服务的微小区,又不会触发小区间切换,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小区间频繁切换。
该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该微小区配置更新,与前述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该微小区类似,也可以包括更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和/或通过波束训练过程来更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波束成型。该确定或更新扇区以及确定或更新波束成型的具体实现与前述配置微小区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如前所述,在步骤403之后,如果该UE业务结束,则网络设备可以释放该微小区的资源。这种情况下,该UE往往由保持持续监听网络侧信令和/或数据的激活态(active)转为空闲(idle)态或休眠态,该休眠态可以是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的睡眠模式。
如果在释放该UE的微小区资源后有下行业务,则网络设备可以发送唤醒命令给该UE,并为该UE配置微小区,相应地,该UE则结束DRX状态,并接入所配置的微小区。具体配置方式如前所述,不再赘述。
还可以是UE在进入idle态或一种去激活状态后,该UE可以通过与网络设备的交互可以进行小区选择/重选,找到一个目标小区并驻留在该小区,该目标小区具体可以是一个新的小区,或是退回到接入微小区之前的宏小区。也可以是该UE直接选择进入接入微小区之前的宏小区,如果无法进入该宏小区,则再通过与网络设备的交互进行小区选择/重选,并进入DRX的睡眠模式。
除了上述几种处理方式外,为能够快速地为UE提供服务,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下述几种实现方式。
一种是网络设备可以在该UE接入微小区,且该UE没有业务而进入idle态或DRX之类的去激活状态后,网络设备依然保存该UE的上下文信息,但UE不需要连续的对网络设备发送的信令/数据进行监听;并且网络设备在确定该UE后续有业务需要传输后,直接使用该上下文信息为该UE处理业务。其中,该上下文信息可以包括:该UE的ID,各协议层的配置信息,射频信息、UE能力信息、UE的业务信息和安全信息等。
另一种是在该UE接入微小区,且确定没有业务后,该UE一直驻留在该微小区,即使接入微小区之前接入过宏小区,也不回退到该宏小区,更不接入其他宏小区。本实施例中,驻留在微小区的UE不一定是idle态,还可以是连接态、激活态等。可选的,为降低小区间的干扰,将该微小区的发射功率最小化,从而减少网络设备和UE的能量消耗,以及对其他UE和网络设备的干扰,并在该UE有业务后,恢复该微小区的发射功率。可选的,还可以将将波束的宽度最小化,且该UE仍然处于连接态,与该微小区保持间歇的联系。当然,这两种方式也可以组合使用。
对于图3所示系统,如果系统中存在宏基站,则该UE在接入微小区之前,可以驻留在宏小区,在有业务时才接入微小区。具体来说,在没有业务触发时,该UE驻留在该宏小区,此时,该UE可以处于idle态。当有业务触发时,UE则进入连接态,相应地,宏基站为该UE配置微小区。具体配置如前所述,不再赘述。
当然,上述保持上下文信息和将改变发射功率这两种处理方式也可以组合使用,从而能够为UE快速提供服务,且能够尽量降低小区间的干扰。
上述步骤403中,该网络设备根据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该微小区与该UE的连接,除了UE静止不动之外,还可能涉及UE移动时与该微小区的连接,也可能涉及微小区配置更新时该UE与该微小区的连接,具体有多种情况。
比如,第一种情况是,该UE在该微小区当前的覆盖区域内移动,因此可以不涉及该微小区覆盖区域的更新。当然,网络设备也可以根据该UE的移动通过微设备更新该微小区的覆盖区域,从而使得该更新覆盖区域后的微小区能够更好地为该UE提供服务。
第二种情况是,该UE在该网络设备所能提供的微小区的覆盖区域内移动,且该移动已经从该微小区原来的覆盖区域移出,这种情况需要网络设备根据该UE的位置更新该微小区的覆盖区域,以及其他配置信息,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因此,此种情况下,UE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移动到其他覆盖区域,但是该UE并不需要执行小区间的切换。
对于上述两种情况来说,如果无线通信系统是图2所示的系统,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微基站,则由该微基站进行微小区配置更新即可。
如果是图3所示的系统,网络设备可以是诸如控制器等单独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宏基站,则由该单独的网络设备或宏基站通过微设备进行微小区的配置更新即可。微设备可以是微基站,也可以是天线簇,如果是微基站,可以由该单独的网络设备或宏基站进行配置信息的更新,也可以由该微基站进行微小区的配置更新,还可以由这些设备通过协作进行微小区的配置更新。配置更新的具体处理如前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对于上述第二种情况来说,如果涉及微小区覆盖区域的变化,不同的微设备的微小区通常属于不同的覆盖区域,且这些微设备由同一个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则可以由该网络设备将该UE的信息及微小区的信息发送给另一个微设备,并通过该另一个微设备为该UE配置该微小区,该微小区的覆盖区域与之前的覆盖区域可能有重叠,也可能完全不同,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并根据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该微小区与该UE的连接。容易看出,如果上述第一种情况涉及微小区的位置更新,则该实现方案也可以用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中,具体实现方案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种情况是,该UE移动到当前网络设备所能提供的微小区的覆盖范围之外,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当前网络设备与系统中的其他网络设备合作,由其他网络设备为该UE配置该微小区,且该其他网络设备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由其他网络设备配置的,但该微小区仍然与该UE对应,且由于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因此UE即使从当前网络设备移动到其他网络设备,该UE也不需要执行小区间的切换流程。
第三种情况涉及不同网络设备之间的交互。假设网络设备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第一网络设备下设有第一微设备,第二网设备下设有第二微设备。第一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一覆盖区域,第二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二覆盖区域。当前由第一网络设备通过该第一微设备为该UE配置该微小区。
相应地,如图5所示,上述步骤403具体可以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4031,在该UE接入该微小区后,该第一网络设备确定该UE从该第一覆盖区域移向该第二覆盖区域后,该第一网络设备将该UE的信息以及该微小区的信息发送给该第二网络设备。
步骤4032、该第二网络设备根据该UE的信息及该微小区的信息为该UE配置该微小区,通过该第二微设备为该UE提供该微小区,并且,该第二网络设备将用于触发该UE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该微小区与该UE的连接。
在第二网络设备保持其配置的微小区与该UE的连接后,该第一网络设备则可以释放其在步骤401中配置的微小区的资源。
上述步骤4031中,第一网络设备主动将该UE的信息及该微小区的信息发送给该第二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第二网络设备确定该UE移入第二覆盖区域后,该第二网络设备可以从该UE接收一些信息,并从该UE接收到这些信息后,从该第一网络设备获取该UE的信息及该微小区的信息。所接收的信息如前述提到的,从该UE接收的信息,不再赘述。
上述步骤4032中,该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是在该UE移入该第二微设备的覆盖区域后,为该UE配置微小区。该第二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在该UE移入该第二微设备的覆盖区域之前,先获取该UE的信息及微小区的信息,具体获取方法如前述几种,然后根据该UE的信息及微小区的信息为该UE配置能够保证该UE业务连续的微小区,通过该第二微设备为该UE提供该微小区,且将用于触发该UE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这样,该UE在接入该第二微设备提供的微小区之前,即可为该UE准备好相应的该微小区,而且不涉及任何小区间切换,不会出现切换流程所带来的用户面数据传输中断、切换信令大量增加等问题。在该UE接入该第二微设备的覆盖区域后,为使得微小区能够为该UE提供更好的服务,该第二网络设备可以通过该第二微设备根据测量结果等进行该微小区的配置更新,该更新方法可以参考前述的微小区配置更新方法。该配置更新可以是调整微小区的波束成型的方向、位置、宽度,权向量的选择等,更新无线承载的配置参数等,从而更好地为该UE提供服务。其中,该测量结果可以是该UE上报的测量结果,也可以是该第二微设备对该UE的信号的测量结果。
如前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是图2或图3所示的系统。对于图2所示的系统,上述步骤4031和4032中的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是微基站,则上述处理由微基站直接进行处理。
对于图3所示的系统,类似地,上述步骤4031和4032中的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是控制器等单独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宏基站,则可以由该单独的网络设备或宏基站通过微设备进行处理。该微设备可以是微基站,也可以是天线簇。如果该微设备是微基站,则部分控制功能可以由该微基站执行,比如,第二网络设备将该UE的信息及微小区的信息等发送给第二微设备,通过该第二微设备进行微小区的配置。不同网络设备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交互可以通过X2/S1/OTA口进行传输。
另外,对于图3所示的系统,如果网络设备包括宏基站,宏基站提供宏小区,因此,UE在没有业务触发时,可以驻留在该宏小区。在该UE有业务时,该宏基站再将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发送给该UE。通过这种方式,网络设备不需要在UE接入网络时即为该UE分配微小区,从而节约了微小区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网络设备在该UE接入微小区之前,还可以将微小区系统消息作为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发送给该UE,从而便于UE快速接入微小区或在小区选择/重选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微小区。该微小区系统消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该网络设备覆盖的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配置参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和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该接入信息可以是能力信息,能够提供的业务信息,PLMN ID,TA码,载波/频率信息,工作模式信息,比如,是FDD还是TDD模式,小区的逻辑信道配置信息,如BCCH、RACH或PCCH等,小区的物理信道和信令配置信息,如,PRACH,PDSCH,PUSCH,PUCCH,PDCCH,增强的物理控制信道,参考信令,功率控制,CP长度,天线信息,波束优化能力信息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MBMS信息;D2D信息,如,能力,资源,和同步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定时器信息等。
和/或,该网络设备在该UE接入该微小区后,向该UE发送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该UE可能在接入微小区之前,可能已经从诸如前述微小区系统消息之类的信息中获得了微小区的一些基本配置信息,从而使得该UE能够接入该微小区。该网络设备在该UE接入微小区后,再向该UE发送更精准的配置信息,使得该UE能够根据这些配置信息更好地与该微小区交互。
另外,上述以UE为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对于可能出现的,多个用户一起移动的情况,比如在一辆巴士里从一个城市移动到另一个城市,可以将这些用户的UE设置成一个UE组,并为该UE组分配微小区。具体处理与前述方案类似。当然,由于一个UE组里有多个UE,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网络设备在处理时,可以根据一个UE的信息进行处理,也可以根据该UE组中多个UE的信息进行处理,比如,取这些信息的平均值、最大值或最小值。
上述提供了本发明的方法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所对应的装置,比如网络设备600和UE 700,以及系统。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设备600来说,通常包括发送单元703和处理单元702,其中,处理单元702用于为该UE配置至少一个微小区,该微小区只为该UE提供服务,以及用于在该UE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根据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该微小区与该UE的连接;发送单元703则用于向该UE发送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
该网络设备600还可以包括接收单元701,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各类信息,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存储UE的上下文信息等。
该网络设备具体需要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案,因此需要网络设备的处理单元、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执行相应的处理。具体来说,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向UE或其他网络设备发送信息的步骤由发送单元执行,接收UE或其他网络设备发送的信息的步骤由接收单元执行,配置、测量等处理则由处理单元执行。因此不再对各个单元的具体处理展开描述。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的UE 700来说,通常包括接收单元701、处理单元702和用于发送信息的发送单元703,其中,接收单元701,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微小区的配置信息,该微小区为配置给该UE的微小区,且该微小区只为该UE提供服务;处理单元702,则用于根据该接收单元接收的配置信息接入该微小区;以及根据该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与该微小区的连接。
该UE具体需要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案,因此需要该UE的处理单元、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执行相应的处理。具体来说,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向网络设备发送信息的步骤由发送单元执行,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信息的步骤由接收单元执行,接入、测量等处理则由处理单元执行。因此不再对各个单元的具体处理展开描述。
对于上述网络设备和UE来说,其中的处理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可以是处理器、发送器和接收器。
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可以包括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这两个网络设备的具体处理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述,不再赘述。
上述装置及系统实施例所带来的效果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述,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方式中的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以包括前述本发明基于MIP技术的通信方法各个实施方式的内容。这里所称得的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等。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47)

1.一种接入方法,适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网络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微小区,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且所述微小区的个数为N,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的覆盖区域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移动通过微设备更新;
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的覆盖范围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更新,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当其他网络设备与当前的网络设备通信时,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是所述其他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以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确定的,同时,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进入去激活状态,且一直驻留在所述微小区时,将所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调整到最小,以及将所述微小区的波束的宽度调整到最小,并继续保存所述终端设备上下文信息;所述网络设备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需要传输后,直接使用所述上下文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处理业务;
其中,所述微小区是所述终端设备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对应的微小区,所述终端设备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为本次接入前分配的微小区ID或预配置的微小区ID;或所述微小区是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本次接入的情况确定的;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且所述网络设备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第一微设备,所述第一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一覆盖区域,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应第二微设备,所述第二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二覆盖区域,由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所述微小区,并通过所述第一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覆盖区域移向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或者: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移入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信息,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配置微小区,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将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发给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扇区扫描的方式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其中,所述扇区扫描通过以下至少一项实现:
所述网络设备和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扇区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和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
和/或,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波束训练过程来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波束成型;在所述波束训练过程中,所述网络设备通过以下至少一项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波束成型:
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波束成型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和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反馈的、且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的测量结果,所述网络设备对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扇区扫描的方式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其中,所述扇区扫描通过以下至少一项实现:
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和所述网络设备之间与扇区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和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
和/或,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波束训练过程来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波束成型;在所述波束训练过程中,所述网络设备通过以下至少一项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波束成型:
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波束成型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和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反馈的、且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的测量结果,所述网络设备对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当前的信道条件,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当前的位置,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信道条件改变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位置改变信息,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接收的信息,以及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接收的参考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接收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序列、序列的测量结果、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控制帧、数据、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ID、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码、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码对应的索引号、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绑定的小区码,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绑定的小区码的索引号,和所述微小区的ID,且所述微小区的ID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步骤: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后,恢复所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或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后,恢复所述微小区的波束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微设备的覆盖区域之前,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能够保证所述终端设备业务连续的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在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微设备的覆盖区域内之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测量结果或者所述第二微设备对所述终端设备的信号的测量结果,对所述微小区进行配置更新,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为宏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微基站或天线簇;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为微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天线簇。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之前,向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发送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网络设备覆盖的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配置参数,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及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能力信息,能够提供的业务信息,PLMN ID,TA码,载波/频率信息,工作模式信息,小区的逻辑信道配置信息,小区的物理信道和信令配置信息,定时器信息;
和/或,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能力信息,能够提供的业务信息,PLMN ID,TA码,载波/频率信息,工作模式信息,小区的逻辑信道配置信息,小区的物理信道和信令配置信息,定时器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包括:所述微小区的标识、接入信息、物理层配置信息、高层配置信息、测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其中,
所述微小区的标识包括:用于识别所述微小区的序列,用于识别所述微小区的序列所对应的索引号,形成所述微小区的天线波束的ID,网络设备号和偏移量,和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ID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微小区的物理层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微小区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能够用于小区同步、信道解调、信道评估、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中的至少一种,至少一个物理信道、天线信息、扰码序列索引SCID、预编码信息、信道矩阵信息、码本信息、层信息、天线端口数、天线端口号、波束优化能力信息、有效时间、有效时长、控制信道、CP长度和功率控制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理层配置信息中的控制信道采用增强的控制信道,所述增强的控制信道能够实现波束成型功能,并承载微小区的公共的和/或专用的控制信息。
14.一种接入方法,适用于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终端设备根据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接入所述微小区,所述微小区为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的微小区,且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
所述终端设备在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与所述微小区的连接;
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的覆盖区域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移动通过微设备更新;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的覆盖范围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更新,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当其他网络设备与当前的网络设备通信时,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是所述其他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以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确定的,同时,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去激活状态,且继续驻留在所述微小区时,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调整到最小,以及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微小区的波束的宽度调整到最小;以及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需要传输时,使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自身保存的所述终端设备上下文信息进行处理;
其中,所述微小区是所述终端设备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对应的微小区,所述终端设备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为本次接入前分配的微小区ID或预配置的微小区ID;或所述微小区是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本次接入的情况确定的;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的微小区配置更新时,所述网络设备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网络设备交互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与扇区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交互第一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个扇区发送的第一信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并将所述最好的扇区相关的第一信息和/或所述最好的扇区的标识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和/或,所述交互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终端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个扇区或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向所述网络设备的多个扇区发送第一信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在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扇区后发送的、且与所述接收扇区相关的第一信息和/或所述接收扇区的标识。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网络设备交互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波束成型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交互第二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种波束成型发送的所述第二信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波束成型,并将所述最好的波束成型相关的第二信息和/或所述最好的波束成型的标识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和/或,所述交互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的多种波束成型发送所述第二信息,并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在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后发送的、且与所述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相关的第二信息和/或所述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的标识。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信息,所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序列、序列的测量结果、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控制帧、数据、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ID、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码、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码对应的索引号、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绑定的小区码,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绑定的小区码的索引号,和所述微小区的ID,且所述微小区的ID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对应。
18.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之前,进一步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网络设备覆盖的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配置参数,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及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能力信息,能够提供的业务信息,PLMN ID,TA码,载波/频率信息,工作模式信息,小区的逻辑信道配置信息,小区的物理信道和信令配置信息,定时器信息;
和/或,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能力信息,能够提供的业务信息,PLMN ID,TA码,载波/频率信息,工作模式信息,小区的逻辑信道配置信息,小区的物理信道和信令配置信息,定时器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包括:所述微小区的标识、接入信息、物理层配置信息、高层配置信息、测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其中,
所述微小区的标识包括:用于识别所述微小区的序列,用于识别所述微小区的序列所对应的索引号,形成所述微小区的天线波束的ID,网络设备号和偏移量,和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ID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微小区的物理层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微小区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能够用于小区同步、信道解调、信道评估、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中的至少一种,至少一个物理信道、天线信息、扰码序列索引SCID、预编码信息、信道矩阵信息、码本信息、层信息、天线端口数、天线端口号、波束优化能力信息、有效时间、有效时长、控制信道、CP长度和功率控制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层配置信息中的控制信道采用增强的控制信道,所述增强的控制信道能够实现波束成型功能,并承载微小区的公共的和/或专用的控制信息。
22.一种网络设备,适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微小区,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且所述微小区的个数为N,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以及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发送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的覆盖区域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移动通过微设备更新;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的覆盖范围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更新,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当其他网络设备与当前的网络设备通信时,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是所述其他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以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确定的,同时,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进入去激活状态,且一直驻留在所述微小区时,将所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调整到最小,以及将所述微小区的波束的宽度调整到最小,并继续保存所述终端设备上下文信息;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需要传输后,直接使用所述上下文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处理业务;
其中,所述微小区是所述终端设备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对应的微小区,所述终端设备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为本次接入前分配的微小区ID或预配置的微小区ID;或所述微小区是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本次接入的情况确定的;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其中,当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第一微设备,所述第一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一覆盖区域,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应第二微设备,所述第二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二覆盖区域,由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所述微小区,并通过所述第一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覆盖区域移向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处理单元将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或者: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移入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处理单元根据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信息,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配置微小区,包括:用于获取信息,以及根据所述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包括: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扇区扫描的方式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其中,所述扇区扫描通过以下至少一项实现:
所述网络设备和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扇区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和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
和/或,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配置所述微小区,包括: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波束训练过程来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波束成型;在所述波束训练过程中,通过以下至少一项确定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波束成型:
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波束成型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和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反馈的、且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的测量结果,所述网络设备对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扇区扫描的方式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扇区,其中,所述扇区扫描通过以下至少一项实现:
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和所述网络设备之间与扇区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和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
和/或,所述处理单元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所述微小区配置更新,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波束训练过程来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波束成型;在所述波束训练过程中,通过以下至少一项更新所述微小区的接收和发送波束成型:
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之间与波束成型相关的控制帧、数据帧和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交互,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反馈的、且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的测量结果,所述网络设备对于波束成型相关的参考信号和/或序列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
26.根据权利要求23至25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获取信息包括,用于获取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当前的信道条件,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当前的位置,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信道条件改变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位置改变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和/或用于通过所述网络设备的接收单元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接收信息,和/或,用于通过所述网络设备的接收单元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接收参考信号。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接收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序列、序列的测量结果、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控制帧、数据、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ID、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码、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码对应的索引号、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绑定的小区码,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绑定的小区码的索引号,和所述微小区的ID,且所述微小区的ID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对应。
28.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后,恢复所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或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后,恢复所述微小区的波束的宽度。
29.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设备为宏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微基站或天线簇;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为微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天线簇。
30.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为宏基站,所述宏基站提供宏小区,且所述终端设备在没有业务触发时驻留在所述宏小区中;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时,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
31.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之前,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网络设备覆盖的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配置参数,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及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能力信息,能够提供的业务信息,PLMN ID,TA码,载波/频率信息,工作模式信息,小区的逻辑信道配置信息,小区的物理信道和信令配置信息,定时器信息;
和/或,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能力信息,能够提供的业务信息,PLMN ID,TA码,载波/频率信息,工作模式信息,小区的逻辑信道配置信息,小区的物理信道和信令配置信息,定时器信息。
33.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包括:所述微小区的标识、接入信息、物理层配置信息、高层配置信息、测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其中,
所述微小区的标识包括:用于识别所述微小区的序列,用于识别所述微小区的序列所对应的索引号,形成所述微小区的天线波束的ID,网络设备号和偏移量,和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ID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微小区的物理层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微小区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能够用于小区同步、信道解调、信道评估、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中的至少一种,至少一个物理信道、天线信息、扰码序列索引SCID、预编码信息、信道矩阵信息、码本信息、层信息、天线端口数、天线端口号、波束优化能力信息、有效时间、有效时长、控制信道、CP长度和功率控制信息。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理层配置信息中的控制信道采用增强的控制信道,所述增强的控制信道能够实现波束成型功能,并承载微小区的公共的和/或专用的控制信息。
35.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第一微设备,所述第一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一覆盖区域,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对应第二微设备,所述第二微设备能够提供的微小区对应第二覆盖区域,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所述微小区,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且所述微小区的个数为N,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以及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且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覆盖区域移向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后,用于将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用于为位于所述第一覆盖区域的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一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以及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请求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后,且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移入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后,根据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信息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请求,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或所述第二网络设备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进入去激活状态,且一直驻留在所述微小区时,将所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调整到最小,以及将所述微小区的波束的宽度调整到最小,并继续保存所述终端设备上下文信息;所述网络设备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需要传输后,直接使用所述上下文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处理业务;
其中,所述微小区是所述终端设备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对应的微小区,所述终端设备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为本次接入前分配的微小区ID或预配置的微小区ID;或所述微小区是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本次接入的情况确定的;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的微小区配置更新时,所述网络设备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包括: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微设备的覆盖区域之前,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能够保证所述终端设备业务连续的微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微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所述微小区,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以及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微设备的覆盖区域内之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测量结果或者所述第二微设备对所述终端设备的信号的测量结果,对所述微小区进行配置更新,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37.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为宏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微基站或天线簇;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为微基站或控制器,所述第一微设备、第二微设备为天线簇。
38.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由无线通信系统提供服务,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接收单元、处理单元和用于发送信息的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微小区的配置信息,所述微小区为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组的微小区,且所述微小区只为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提供服务;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配置信息接入所述微小区;以及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与所述微小区的连接;
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的覆盖区域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移动通过微设备更新;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的覆盖范围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更新,且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当其他网络设备与当前的网络设备通信时,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是所述其他网络设备,根据获取的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以及所述微小区的信息确定的,同时,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微小区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且根据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保持所述微小区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在去激活状态,且继续驻留在所述微小区时,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微小区的发射功率调整到最小,以及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微小区的波束的宽度调整到最小;以及所述终端设备有业务需要传输时,使所述网络设备根据自身保存的所述终端设备上下文信息进行处理;
其中,所述微小区是所述终端设备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对应的微小区,所述终端设备自身保存的微小区ID为本次接入前分配的微小区ID或预配置的微小区ID;或所述微小区是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本次接入的情况确定的;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的微小区配置更新时,所述网络设备将用于触发切换流程的参数保持不变。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个扇区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与扇区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并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最好的扇区相关的第一信息和/或所述最好的扇区的标识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40.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控制所述发送单元通过所述终端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个扇区或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扇区,向所述网络设备的多个扇区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与扇区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在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扇区后发送的、且与所述接收扇区相关的第一信息和/或所述接收扇区的标识。
41.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网络设备可选择范围内的多种波束成型发送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波束成型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性能最好的波束成型,以及将所述最好的波束成型相关的第二信息和/或所述最好的波束成型的标识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发送单元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42.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进一步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的多种波束成型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波束成型相关,且包括控制帧、数据帧、序列、参考信号、序列的测量结果及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在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后发送的、且与所述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相关的第二信息和/或所述发送和接收波束成型的标识。
43.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进一步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信息,所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序列、序列的测量结果、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控制帧、数据、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ID、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码、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码对应的索引号、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绑定的小区码,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绑定的小区码的索引号,和所述微小区的ID,且所述微小区的ID与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对应。
44.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微小区之前,接收所述配置信息,且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网络设备覆盖的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配置参数,所述多个微小区共同特性的接入信息,及所述多个微小区各自的接入信息。
45.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小区的配置信息包括:所述微小区的标识、接入信息、物理层配置信息、高层配置信息、测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其中,
所述微小区的标识包括:用于识别所述微小区的序列,用于识别所述微小区的序列所对应的索引号,形成所述微小区的天线波束的ID,网络设备号和偏移量,和所述终端设备或所述终端设备组的专用ID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微小区的物理层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微小区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或序列能够用于小区同步、信道解调、信道评估、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中的至少一种,至少一个物理信道、天线信息、扰码序列索引SCID、预编码信息、信道矩阵信息、码本信息、层信息、天线端口数、天线端口号、波束优化能力信息、有效时间、有效时长、控制信道、CP长度和功率控制信息。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层配置信息中的控制信道采用增强的控制信道,所述增强的控制信道能够实现波束成型功能,并承载微小区的公共的和/或专用的控制信息。
4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被计算机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510818013.4A 2015-11-23 2015-11-23 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067927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18013.4A CN106792775B (zh) 2015-11-23 2015-11-23 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PCT/CN2016/106810 WO2017088736A1 (zh) 2015-11-23 2016-11-22 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EP16867959.5A EP3370453B1 (en) 2015-11-23 2016-11-22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15/985,470 US10383015B2 (en) 2015-11-23 2018-05-21 Access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18013.4A CN106792775B (zh) 2015-11-23 2015-11-23 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2775A CN106792775A (zh) 2017-05-31
CN106792775B true CN106792775B (zh) 2021-10-19

Family

ID=58763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18013.4A Active CN106792775B (zh) 2015-11-23 2015-11-23 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3015B2 (zh)
EP (1) EP3370453B1 (zh)
CN (1) CN106792775B (zh)
WO (1) WO20170887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3868B2 (ja) * 2017-01-26 2020-03-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及び装置
CN115515257A (zh) * 2017-06-15 2022-12-2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多连接性模式中的用户设备移动性的技术和装置
CN109150254B (zh) * 2017-06-16 2020-05-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波束训练的配置参数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US10211898B2 (en) * 2017-06-26 2019-02-1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onfigurable beam failure event design
WO2019028734A1 (en) * 2017-08-10 2019-02-14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APPARATUS AND MECHANISM FOR PERFORMING BEAM MANAGEMENT AND BEAM FAILURE RECOVERY IN A NR SYSTEM
WO2019029814A1 (en) * 2017-08-10 2019-02-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LATERAL LINK INTERFERENCE WITH BEAM SELECTION TECHNIQUE
CN108990119B (zh) * 2018-07-10 2020-02-1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EP3829206A4 (en) * 2018-08-10 2021-07-2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CESS,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0839263B (zh) * 2018-08-16 2023-08-1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信息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EP3911046A4 (en) * 2019-02-15 2022-01-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0198433B (zh) * 2019-04-23 2021-01-01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监控视频录制设备的接入方法及系统
US11128366B2 (en) * 2019-06-17 2021-09-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iggered sidelink quasi-colocation parameter update
CN110602235B (zh) * 2019-09-23 2022-08-23 北京中农信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Pb级遥感影像数据服务发布与切片方法
US10805850B1 (en) * 2019-10-03 2020-10-13 Hughes Network Systems, Llc Handover in connected mode between non-terrestrial-network and terrestrial network
CN112188392B (zh) * 2020-09-30 2022-10-25 上海物骐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设备波束调节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6283A (zh) * 2012-10-31 2014-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选择服务小区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11632A1 (en) * 2005-07-14 2007-01-25 Sandwave Ip, Llc Virtual cells for wireless networks
KR101622169B1 (ko) * 2010-06-14 2016-05-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펨토 기지국에 접속된 단말에게 광고를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매크로 기지국, 펨토 기지국, 및 단말의 통신 방법
CN104038983B (zh) * 2013-03-07 2018-0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的接入方法和装置
EP3042456A4 (en) * 2013-09-05 2017-07-12 Intel Corporation Adaptive sectorization of a spational region for parallel multi-user transmissions
CN104735678B (zh) * 2013-12-24 2018-07-24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宏基站实现的微小区标识获取方法和系统以及基站
US9363683B2 (en) * 2014-07-15 2016-06-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ymmetric capability-driven methods for beam tracking in mm-wave access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6283A (zh) * 2012-10-31 2014-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选择服务小区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88736A1 (zh) 2017-06-01
US20180270719A1 (en) 2018-09-20
EP3370453A4 (en) 2018-11-21
EP3370453B1 (en) 2023-08-02
US10383015B2 (en) 2019-08-13
EP3370453A1 (en) 2018-09-05
CN106792775A (zh)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2775B (zh) 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JP6997269B2 (ja) ビーム切替えおよび報告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と方法
US1158271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hierarchical paging, cell selection and cell reselection
US1071524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JP7190539B2 (ja) アクティブモードモビリティ測定のための測定設定
US11621747B2 (en) Receiver beamforming for measurements
EP2767119B1 (en) A user equipment and a radio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9309969A (zh) 在rrc空闲模式下控制测量处理的方法及其装置
EP3544365B1 (en) Methods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s for radio connections
JP2023112178A (ja) 基地局、通信装置及び方法
US10993199B2 (en) Radio network node, UE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in for handling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3563492A1 (en) Radio network nodes,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in for communica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18128576A1 (en) Radio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performed therein for handling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21237613A1 (en) Expedited non-standalone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for 5g
WO2021243598A1 (en) Optimization of ursp policies updates on dual-sim devices
CN116095712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30413136A1 (en) Secondary cell group activation state configuration in multiple secondary cell group configur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