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滑板车铝型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型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滑板车铝型材。
背景技术
铝合金因良好的力学性能、质地轻、易加工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被广泛用于制造生产汽车零部件替代其他材质。现有的电动滑板车中的板件结构都是由许多板件拼接后焊接固定在一起的,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在焊接处出现断裂,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滑板车铝型材。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动滑板车铝型材,包括:承重基体和位于承重基体一侧并与承重基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型板、第二型板,其中:
承重基体的包括相互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承重基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平面;
第一型板、第二型板均位于承重主体下表面的一侧并分别垂直于下表面,且第一型板、第二型板与承重基体下表面之间的竖直高度相等,第一型板、第二型板之间预留有第一间距,第一型板远离第二型板的一侧与承重基体远离第一型板的一侧之间预留有第二间距,第二型板远离第一型板的一侧与承重基体远离第一型板的一侧之间预留有第三间距;
第一型板上且位于其靠近第二型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型槽,第一型槽靠近承重基体的一侧侧壁与承重基体的下表面之间预留有第四间距,其远离承重基体的一侧的侧壁与第一型板远离承重基体一侧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五间距;
第二型板上且位于其靠近第一型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型槽,第二型槽与第一型槽同向延伸,且第二型槽的深度与第一型槽的深度一致,第二型槽靠近承重基体的一侧侧壁与承重基体的下表面之间预留有第六间距,其远离承重基体的一侧的侧壁与第一型板远离承重基体一侧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七间距;所述第六间距与第四间距相等,第七间距与第五间距相等。
优选地,承重基体内部且位于第二间距处设有第一腹腔,第一腹腔与第一型槽和第二型槽同向延伸。
优选地,承重基体内部且位于第三间距处设有第二腹腔,所述第二腹腔与第一腹腔同向延伸,第二腹腔靠近承重基体下表面一侧的内壁设有定位槽。
优选地,承重基体内部且位于第一间距处设有第三腹腔,第三腹腔与第一型槽和第二型槽同向延伸。
优选地,第三腹腔设有多个,各腹腔由第一型板向第二型板方向并列布置。
优选地,第三腹腔包括小腹腔和大腹腔,所述小腹腔、大腹腔均为矩形腔,小腹腔的横截面积小于大腹腔的横截面积,且由第一型板向第二型板方向,小腹腔、大腹腔交替布置。
优选地,第一型板的厚度与第二型板的厚度相等。
优选地,第一型板、第二型板的厚度均为7mm。
优选地,第一间距、第二间距、第三间距之间的比值为25.5:80:25.5。
优选地,第五间距、第四间距、以及第一型槽的深度之间之比为7:4.5:4。
本发明中,采用一体成型技术,可以有效增强电动滑板车中板件结构的稳固性。并通过对承重基体、以及第一型板、第二型板的位置关系设置,使承重基体中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平面,使第一型板、第二型板与承重基体下表面之间的竖直高度相等,第一型板、第二型板之间预留有第一间距,第一型板远离第二型板的一侧与承重基体远离第一型板的一侧之间预留有第二间距,第二型板远离第一型板的一侧与承重基体远离第一型板的一侧之间预留有第三间距,并使第一间距、第二间距、第三间距之间的比值为25.5:80:25.5;从而使该型材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同时通过对第一型板、第二型板进行设置,使第一型板具有第一型槽,第二型板具有第二型槽,并使第一型槽靠近承重基体的一侧侧壁与承重基体的下表面之间预留有第四间距,其远离承重基体的一侧的侧壁与第一型板远离承重基体一侧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五间距;使第二型槽靠近承重基体的一侧侧壁与承重基体的下表面之间预留有第六间距,其远离承重基体的一侧的侧壁与第一型板远离承重基体一侧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七间距;利用第一型槽、第二型槽与第一型板、第二型板的边壁配合在第一型板、第二型板之间形成可进与配件进行装配并使配件槽腔以及对配件进行抵靠、锁紧的台肩部分和卡头部分。且通过使第五间距、第四间距、以及第一型槽的深度之间之比、以及第六间距、第七间距、以及第二型槽的深度之间之比均为7:4.5:4,以使第一型板、第二型板在一定尺寸范围内,通过对各部分比例的划分,使第一型板、第二型板具有足够的强度,提高其抗变形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动滑板车铝型材的横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动滑板车铝型材的横断面图。
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动滑板车铝型材,包括:承重基体1和位于承重基体1一侧并与承重基体1一体成型的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其中:
承重基体1的包括相互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承重基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平面;
第一型板2的厚度与第二型板33的厚度相等,均为7mm;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均位于承重主体下表面的一侧并分别垂直于下表面,且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与承重基体1下表面之间的竖直高度相等,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之间预留有第一间距,第一型板2远离第二型板3的一侧与承重基体1远离第一型板2的一侧之间预留有第二间距,第二型板3远离第一型板2的一侧与承重基体1远离第一型板2的一侧之间预留有第三间距,所述第一间距、第二间距、第三间距之间的比值为25.5:80:25.5。
第一型板2上且位于其靠近第二型板3的一侧设有第一型槽21,第一型槽21靠近承重基体1的一侧侧壁与承重基体1的下表面之间预留有第四间距,其远离承重基体1的一侧的侧壁与第一型板2板远离承重基体1一侧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五间距;所述第五间距、第四间距、以及第一型槽21的深度之间之比为7:4.5:4。第二型板33上且位于其靠近第一型板2的一侧设有第二型槽31,第二型槽31与第一型槽21同向延伸,且第二型槽31的深度与第一型槽21的深度一致,第二型槽31靠近承重基体1的一侧侧壁与承重基体1的下表面之间预留有第六间距,其远离承重基体1的一侧的侧壁与第一型板2板远离承重基体1一侧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七间距;所述第六间距与第四间距相等,第七间距与第五间距相等。
本发明通过对承重基体1、以及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3的位置关系设置,使承重基体1中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平面,使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与承重基体1下表面之间的竖直高度相等,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之间预留有第一间距,第一型板2远离第二型板3的一侧与承重基体1远离第一型板2的一侧之间预留有第二间距,第二型板3远离第一型板2的一侧与承重基体1远离第一型板2的一侧之间预留有第三间距,并使第一间距、第二间距、第三间距之间的比值为25.5:80:25.5;从而使该型材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同时通过对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3进行设置,使第一型板2具有第一型槽21,第二型板33具有第二型槽31,并使第一型槽21靠近承重基体1的一侧侧壁与承重基体1的下表面之间预留有第四间距,其远离承重基体1的一侧的侧壁与第一型板2板远离承重基体1一侧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五间距;使第二型槽31靠近承重基体1的一侧侧壁与承重基体1的下表面之间预留有第六间距,其远离承重基体1的一侧的侧壁与第一型板2板远离承重基体1一侧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七间距;利用第一型槽21、第二型槽31与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3的边壁配合在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3之间形成可进与配件进行装配并使配件槽腔以及对配件进行抵靠、锁紧的台肩部分和卡头部分。且通过使第五间距、第四间距、以及第一型槽21的深度之间之比、以及第六间距、第七间距、以及第二型槽31的深度之间之比均为7:4.5:4,以使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3在一定尺寸范围内,通过对各部分比例的划分,使第一型板2、第二型板33具有足够的强度,提高其抗变形能力。
此外,本实施例中,承重基体1内部且位于第二间距处设有第一腹腔4,第一腹腔4与第一型槽21和第二型槽31同向延伸;承重基体1内部且位于第三间距处设有第二腹腔5,所述第二腹腔5与第一腹腔4同向延伸,以减轻该承重基体1的强度的同时,使该承重基体1具有一定个隔音、降噪、以及减震能力。
本实施例中,第二腹腔5靠近承重基体1下表面一侧的内壁设有定位槽6,用于定位,以方便快速找到装配基准。
本实施例中,承重基体1内部且位于第一间距处设有第三腹腔7,第三腹腔7与第一型槽21和第二型槽31同向延伸;所述第三腹腔7设有多个,第三腹腔7包括小腹腔71和大腹腔72,所述小腹腔71、大腹腔72均为矩形腔,小腹腔71的横截面积小于大腹腔72的横截面积,且由第一型板2向第二型板33方向,小腹腔71、大腹腔72交替布置。以确保承重基体1承重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减轻承重基体1的重量,并使承重基体1具有良好的隔音、降噪、以及减震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