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07463A -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07463A
CN106707463A CN201510529900.XA CN201510529900A CN106707463A CN 106707463 A CN106707463 A CN 106707463A CN 201510529900 A CN201510529900 A CN 201510529900A CN 106707463 A CN106707463 A CN 1067074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optical imaging
image side
spacing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299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07463B (zh
Inventor
廖凌峣
陈纬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1191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81629B/zh
Priority to CN201510529900.XA priority patent/CN1067074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07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07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074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074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光学成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成像镜头组中的透镜为六片。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皆为单一且非接合透镜。本发明还公开具有上述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取像装置及具有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影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传统搭载于电子装置上的高像素小型化摄影镜头,多采用五片式透镜结构为主,但由于高阶智能型手机(Smart Phone)、穿戴式装置(Wearable Device)、平板计算机(Tablet Personal Computer)与车用摄影镜头等摄影装置的高规格要求,带动小型化摄影镜头在像素与成像品质上的要求提升,现有的五片式镜头组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需求。
目前虽然有发展一般传统六片式光学系统以满足高成像品质的需求。然而,传统六片式光学系统于满足广视角需求的情况下难以同时缩短整体总长度,而不利于广视角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以及轻薄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光学成像镜头组包含六片透镜。第一透镜与第六透镜皆具有负屈折力,且第六透镜物侧表面及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皆为凹面,而有助于扩大光学成像镜头组的视场角并同时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组的总长度以提升成像品质。当满足特定条件时,第一透镜与第六透镜的有效成像区域较为合适,可进一步有效发挥第六透镜双非球面的特色,以修正具有广视角的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像差与歪曲,进一步提升成像品质。此外,也有助于适当配置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中任二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组同时满足广视角、小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成像镜头组中透镜为六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皆为单一且非接合透镜。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
T12/T56<4.0;以及
1.80<(T12+T56)/(T23+T34+T45)。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组的成像面上。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
当T12/T56满足上述条件时,第一透镜与第六透镜的有效成像区域较为合适,可进一步有效发挥第六透镜双非球面的特色以修正具有广视角的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像差与歪曲,而能提升成像品质。
当(T12+T56)/(T23+T34+T45)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适当配置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中任二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组同时满足广视角、小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图1光学成像镜头组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及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位移量的示意图;
图16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8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再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取像装置︰10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
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
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
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
物侧表面︰161、261、361、461、561、661、761
像侧表面︰162、262、362、462、562、662、762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70、270、370、470、570、670、770
成像面︰180、280、380、480、580、680、780
电子感光元件︰190、290、390、490、590、690、790
BL: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6: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RA:光学成像镜头组最大像高处的主光线角
Dr5r10: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与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f︰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f6︰第六透镜的焦距
Fno︰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光圈值
HFOV︰光学成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Sd1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Sd6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sag6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位移量
R11: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56: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V4: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
ΣCT: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分别于光轴上透镜厚度的总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光学成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光学成像镜头组中的透镜为六片。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亦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为六片单一非接合(非黏合)且透镜。由于接合透镜的工艺较非接合透镜复杂,特别在两透镜的接合面需拥有高准度的曲面,以便达到两透镜接合时的高密合度,且在接合的过程中,更可能因偏位而造成移轴缺陷,影响整体光学成像品质。因此,光学成像镜头组中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为六片单一非接合透镜,进而有效改善接合透镜所产生的问题。
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藉此,可提供光学成像镜头组所需的负屈折力,有助于扩大光学成像镜头组的视场角与维持成像品质。
第二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藉此,可有效修正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像散以提升成像品质。
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有助于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组的总长度以维持其小型化。
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可具有至少一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藉此,有助于同时修正光学成像镜头组近轴处与离轴视场的像差。
第五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于离轴处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藉此,有助于强化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以提升周边成像品质。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藉此,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屈折力配置以及第六透镜的镜面形状有助于扩大光学成像镜头组的视场角并同时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组的总长度以提升成像品质。此外,亦可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以增加影像感光元件的接收效率,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56<4.0。藉此,有助于使第一透镜与第六透镜的有效成像区域较为合适,可进一步有效发挥第六透镜双非球面的特色以修正具有广视角的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像差与歪曲,而能进一步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56<2.0。更佳地,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56<1.5。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1.80<(T12+T56)/(T23+T34+T45)。藉此,有助于适当配置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中任二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组同时满足广视角、小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较佳地,其满足下列条件:3.0<(T12+T56)/(T23+T34+T45)。
光学成像镜头组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光学成像镜头组最大像高处(即成像高度为电子感光元件之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总长的一半)的主光线角为CR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0度[deg.]<CRA<45度[deg.];以及50度[deg.]<HFOV<85度[deg.]。藉此,可有效控制光线入射于电子感光元件上的角度,使电子感光元件之响应效率提升,进而增加成像品质,并有效扩大光学成像镜头组的视场角。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光圈设置于具有最小间隔距离的两透镜之间。藉此,有助于扩大光学成像镜头组的视场角。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5<(T12+T56)/BL<6.0。藉此,有助于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后焦距以维持其小型化。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6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0<|Sd11/Sd62|<1.10。藉此,可使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入光侧与出光侧口径较为相近,有利于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组装与稳定性。请参照第15图,第15图绘示依照第1图光学成像镜头组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及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示意图。
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5<(R11+R12)/(R11-R12)<0。藉此,有助于减少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像差产生以维持高成像品质。
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5<V2+V4<85。藉此,有助于修正光学成像镜头组的色差并且平衡光学成像镜头组的色差与像散。
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0<(f/f3)–(f/f4)<4.0。藉此,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屈折力分布较为平均,有助于降低光学成像镜头组的敏感度并且进一步修正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像差。
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分别于光轴上透镜厚度的总和为ΣCT(即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以及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6之总和),其可满足下列条件:ΣCT/(CT2+CT3)<2.5。藉此,可适当配置各透镜的厚度,而有助于各透镜的组装以提升制作良率。
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位移量为sag62(水平位移量朝像侧方向则其值定义为正,若朝物侧方向则其值定义为负),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sag62/CT6<-0.30。藉此,有助于修正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周边像差与相对照度。请参照第15图,第15图绘示依照第1图光学成像镜头组中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位移量的示意图。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亦即第i透镜的焦距为f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2|>|fi|,其中i=1、3、4、5、6。藉此,可有效减缓大视角光线的入射角度变化以减少像差产生。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0<(T12+T56)/Dr5r10。藉此,有助于使各透镜间的距离较为适当,进而缩减光学成像镜头组的总长度。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光圈之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光学成像镜头组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镜头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头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可以增加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另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透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所需使用透镜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光学总长度。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头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可表示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光学成像镜头组的成像面(ImageSurface)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位置可设置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均可,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光学成像镜头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组的成像面上。较佳地,该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Barrel Member)、支持装置(Holding Member)或其组合。
请参照图16、图17与图18,取像装置10可多方面应用于智能型手机(如图16所示)、平板计算机(如图17所示)与穿戴式装置(如图18所示)等。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Control Units)、显示单元(Display Units)、储存单元(Storage Units)、暂储存单元(RAM)或其组合。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本发明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型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器、倒车显影装置、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取像装置的运用范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90。光学成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光圈10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 Filter)170与成像面1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90设置于成像面180上。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110-160)为六片。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51及像侧表面152于离轴处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1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光学成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3.68mm(毫米),Fno=2.45,HFOV=57.7度(deg.)。
光学成像镜头组最大像高处的主光线角为CRA,其满足下列条件:CRA=36.1度[deg.]。
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第四透镜140的色散系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V2+V4=43.9。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56=1.33。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56)/(T23+T34+T45)=4.95。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至成像面18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56)/BL=4.01。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第三透镜物侧表面131与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56)/Dr5r10=1.22。
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第六透镜160分别于光轴上透镜厚度的总和为ΣCT,其满足下列条件:ΣCT/(CT2+CT3)=2.11。
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位移量为sag62,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满足下列条件:sag62/CT6=-0.60。
第六透镜物侧表面161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R11+R12)/(R11-R12)=-0.40。
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f/f3)–(f/f4)=2.17。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62,其满足下列条件:|Sd11/Sd62|=0.96。
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mm),且表面0到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到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到16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290。光学成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光圈20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70与成像面2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290设置于成像面280上。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210-260)为六片。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25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2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260及成像面2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390。光学成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光圈30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70与成像面3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390设置于成像面380上。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310-360)为六片。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35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3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中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值为最小,光圈设置于具有最小间隔距离的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490。光学成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圈40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70与成像面4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490设置于成像面480上。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410-460)为六片。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51及像侧表面452于离轴处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4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462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460及成像面4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中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值为最小,光圈设置于具有最小间隔距离的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590。光学成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光圈50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70与成像面5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590设置于成像面580上。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510-560)为六片。
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51及像侧表面552于离轴处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5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5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560及成像面5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中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值为最小,光圈设置于具有最小间隔距离的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690。光学成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光圈60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70与成像面6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690设置于成像面680上。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610-660)为六片。
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面。
第五透镜6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51及像侧表面652于离轴处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6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6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660及成像面6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中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值为最小,光圈设置于具有最小间隔距离的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790。光学成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光圈70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第六透镜7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70与成像面7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790设置于成像面780上。光学成像镜头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710-760)为六片。
第一透镜7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7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面。
第五透镜7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51及像侧表面752于离轴处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7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7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760及成像面7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上述取像装置可搭载于电子装置内。本发明使用六片具屈折力透镜的光学成像镜头组。第一透镜与第六透镜皆具有负屈折力,且第六透镜物侧表面及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皆为凹面,而有助于扩大光学成像镜头组的视场角并同时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组的总长度以提升成像品质。当满足特定条件时,第一透镜与第六透镜的有效成像区域较为合适,可进一步有效发挥第六透镜双非球面的特色,以修正具有广视角的光学成像镜头组的像差与歪曲,进一步提升成像品质。此外,也有助于适当配置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中任二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组同时满足广视角、小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二透镜;
一第三透镜;
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五透镜;以及
一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组中的透镜为六片,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和该第六透镜皆为单一且非接合透镜;
其中,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
T12/T56<4.0;以及
1.80<(T12+T56)/(T23+T34+T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
T12/T56<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
T12/T56<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
3.0<(T12+T56)/(T23+T34+T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组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该光学成像镜头组最大像高处的主光线角为CRA,其满足下列条件:
30度[deg.]<CRA<45度[deg.];以及
50度[deg.]<HFOV<85度[deg.]。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该光圈设置于具有最小间隔距离值的相邻二透镜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
2.5<(T12+T56)/BL<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11,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62,其满足下列条件:
0.80<|Sd11/Sd62|<1.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
-0.75<(R11+R12)/(R11-R12)<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以及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
35<V2+V4<85。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
2.0<(f/f3)–(f/f4)<4.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和该第六透镜分别于光轴上透镜厚度的总和为ΣCT,其满足下列条件:
ΣCT/(CT2+CT3)<2.5。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位移量为sag62,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满足下列条件:
-1.5<sag62/CT6<-0.30。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亦可表示为该第i透镜的焦距为fi,其满足下列条件:
|f2|>|fi|,其中i=1、3、4、5、6。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其满足下列条件:
0.80<(T12+T56)/Dr5r10。
21.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光学成像镜头组的一成像面上。
2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取像装置。
CN201510529900.XA 2015-08-26 2015-08-26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Active CN1067074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11916.XA CN109581629B (zh) 2015-08-26 2015-08-26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1510529900.XA CN106707463B (zh) 2015-08-26 2015-08-26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29900.XA CN106707463B (zh) 2015-08-26 2015-08-26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11916.XA Division CN109581629B (zh) 2015-08-26 2015-08-26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07463A true CN106707463A (zh) 2017-05-24
CN106707463B CN106707463B (zh) 2019-02-15

Family

ID=5892948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29900.XA Active CN106707463B (zh) 2015-08-26 2015-08-26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1910011916.XA Active CN109581629B (zh) 2015-08-26 2015-08-26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11916.XA Active CN109581629B (zh) 2015-08-26 2015-08-26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670746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1960A (zh) * 2018-01-18 2018-05-22 平湖动态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流媒体摄像头的镜头
CN109001888A (zh) * 2017-06-07 2018-12-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2269243A (zh) * 2020-12-14 2021-01-26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7645B (zh) * 2019-12-23 2021-12-14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28238A1 (zh) * 2019-12-27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965786B (zh) * 2020-08-25 2023-05-3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29871B (zh) * 2020-09-21 2020-12-18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2089603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73770B2 (en) * 2003-09-02 2007-02-06 Olympus Corporatio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3533227A (zh) * 2012-07-02 2014-01-2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拾取装置和透镜装置
JP2014044250A (ja) * 2012-08-24 2014-03-13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51121B (zh) * 2013-02-08 2014-09-0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六片式成像鏡片組
CN203882004U (zh) * 2013-06-12 2014-10-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US8953261B2 (en) * 2013-03-03 2015-02-10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Six-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US20150177493A1 (en) * 2013-12-25 2015-06-25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73770B2 (en) * 2003-09-02 2007-02-06 Olympus Corporatio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3533227A (zh) * 2012-07-02 2014-01-2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拾取装置和透镜装置
JP2014044250A (ja) * 2012-08-24 2014-03-13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51121B (zh) * 2013-02-08 2014-09-0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六片式成像鏡片組
US8953261B2 (en) * 2013-03-03 2015-02-10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Six-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CN203882004U (zh) * 2013-06-12 2014-10-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US20150177493A1 (en) * 2013-12-25 2015-06-25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1888A (zh) * 2017-06-07 2018-12-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8061960A (zh) * 2018-01-18 2018-05-22 平湖动态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流媒体摄像头的镜头
CN108061960B (zh) * 2018-01-18 2023-08-25 平湖动态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流媒体摄像头的镜头
CN112269243A (zh) * 2020-12-14 2021-01-26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1629B (zh) 2021-06-15
CN109581629A (zh) 2019-04-05
CN106707463B (zh) 2019-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89172B (zh) 摄像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033141B (zh) 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242381B (zh) 成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121763B (zh) 摄影光学系统及取像装置
CN105372793B (zh) 摄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940469B (zh) 摄影透镜组以及取像装置
CN105093491B (zh) 取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7132638A (zh) 光学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443987A (zh) 摄像用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707463B (zh)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324811A (zh)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4865682A (zh) 光学成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装置
CN105988199A (zh) 摄影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700120B (zh) 光学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388587A (zh) 光学拾像系统组
CN105807406B (zh) 光学摄影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4635323A (zh) 光学摄影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04749747B (zh) 摄像光学镜头、取像装置以及可携装置
CN105717617B (zh) 取像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022144A (zh) 取像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7884906A (zh) 光学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842827B (zh) 光学摄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997084A (zh) 成像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739060B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970452B (zh) 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