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05475A - 制冷系统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05475A
CN106705475A CN201611088035.0A CN201611088035A CN106705475A CN 106705475 A CN106705475 A CN 106705475A CN 201611088035 A CN201611088035 A CN 201611088035A CN 106705475 A CN106705475 A CN 1067054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valve
turned
gas
valv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880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05475B (zh
Inventor
廖四清
冯利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8803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054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05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054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054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054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hree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9Pumping down refrigerant from one part of the cycle to another part of the cycle, e.g. when the cycle is changed from cooling to heating, or before a defrost cycle is started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第一压缩腔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二压缩腔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室内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辅助换热装置,辅助换热装置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第一节流装置,第一节流装置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七端口和第八端口,第八端口与第三端口导通,第一排气口可选择地与第六端口和第二吸气口中的一个导通。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能够控制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并且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效率。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和用于对该制冷系统进行控制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两级压缩补气系统中,低压级排气与补气混合后一起进入高压级继续压缩,而低压级排气温度较高,从而造成高压级吸气温度较高,影响压缩机的能效。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补气带液来控制低压级的排气温度,但同时会造成压缩机能效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能够控制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并且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效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于对上述制冷系统进行控制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第一压缩腔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压缩腔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辅助换热装置,所述辅助换热装置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七端口和第八端口,所述第八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导通,所述第二排气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六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中的一个导通:当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六端口中的一个导通,其中当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时,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五端口导通,所述第六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当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当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当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六端口中的一个导通,当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一排气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六端口中的一个导通,其中当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时,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五端口导通,所述第六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当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时,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当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所述第七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辅助换热装置,在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较高时,辅助换热装置用于对压缩机的一级排气进行冷却,提高压缩机的能效和运行的可靠性,当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在合理范围内时,即不需要对压缩机的一级排气进行冷却,通过控制系统中制冷剂的流向,辅助换热装置与室外换热器串联使用,避免辅助换热装置闲置造成浪费,并且同时可以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或者制热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第一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端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四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包括第五至第八阀口,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所述第六阀口与所述第七端口相连,所述第七阀口与所述第五端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五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八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第三四通阀,所述第三四通阀包括第九至第十二阀口,所述第九阀口与所述第六端口相连,所述第十阀口与所述第八阀口相连,所述第十一阀口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十二阀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九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第十一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十二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第十一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第一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四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包括第五至第八阀口,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所述第六阀口与所述第一端口相连,所述第七阀口与所述第六端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五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八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第三四通阀,所述第三四通阀包括第九至第十二阀口,所述第九阀口与所述第八阀口相连,所述第十阀口与所述第五端口相连,所述第十一阀口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十二阀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九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第十一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十二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第十一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一气液分离装置,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一气体出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八端口相连,所述第二开口经第二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所述第一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包括:过冷器,所述过冷器内限定出可彼此换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三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包括第九端口和第十端口,所述第一连接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八端口和所述第九端口中的一个导通,当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八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第九端口导通,当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九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十端口导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第八端口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三压缩腔,所述第三压缩腔包括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所述第三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导通,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一气体出口,所述第一气体出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第三吸气口中的一个导通;第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和第二气体出口,所述第二气体出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第三吸气口中的另一个导通;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包括第九端口和第十端口,所述第九端口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所述第十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第三节流装置,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包括第十一端口和第十二端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十一端口相连,所述第十二端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三压缩腔,所述第三压缩腔包括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所述第三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导通,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一气体出口,所述第一气体出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第三吸气口中的一个导通;第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和第二气体出口,所述第二气体出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第三吸气口中的另一个导通;第三节流装置,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包括第十一端口和第十二端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十一端口相连,所述第十二端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第四节流装置,所述第四节流装置包括第十三端口和第十四端口,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十三端口相连;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包括D端口、S端口、C端口和E端口,所述D端口与所述第十四端口相连,所述S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相连,所述C端口与所述第六阀口相连,所述E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其中所述D端口可选择地与所述C端口和所述E端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S端口可选择地与所述C端口和所述E端口的其中另一个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压缩腔和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容积比V2/V1满足:20%≤V2/V1≤74%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辅助换热装置设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内。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对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进行控制,所述制冷系统包括:
S1:判断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状态,若判定所述制冷系统处于制冷模式工作状态时,进行步骤S2,若判定所述制冷系统处于制热模式工作状态时,进行步骤S3;
S2:判断所述室外换热器所处的环境温度T0和所述第一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1:
当所述第一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1与所述环境温度T0的差值大于或等于5℃时,控制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
当所述第一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1与所述环境温度T0的差值小于5℃时,控制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一端口或所述第六端口中的一个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
S3:判断所述第二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2:
当所述第二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2大于或等于105℃时,控制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
当所述第二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2小于105℃时,控制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使得辅助换热装置在工作时的功能切换更加智能化,且功能切换更加及时,制冷系统工作更加稳定,并且制冷或者制热效率更高。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制冷系统中制冷剂的压焓图。
制冷系统100;
压缩机1;第一吸气口11;第一排气口12;第二吸气口13;第二排气口14;第三吸气口15;第三排气口16;
室外换热器2;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
室内换热器3;第三端口31;第四端口32;
辅助换热装置4;第五端口41;第六端口42;
第一节流装置5;第七端口51;第八端口52;
第一四通阀6;第一阀口61;第二阀口62;第三阀口63;第四阀口64;
第二四通阀7;第五阀口71;第六阀口72;第七阀口73;第八阀口74;
第三四通阀8;第九阀口81;第十阀口82;第十一阀口83;第十二阀口84;
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第一开口91;第二开口92;第一气体出口93;
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第三开口101;第四开口102;第二气体出口103;
第二节流装置20;第九端口201;第十端口202;
第三节流装置30;第十一端口301;第十二端口302;
第四节流装置40;第十三端口401;第十四端口402;
换向装置50;D端口501;S端口502;C端口503;E端口5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导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辅助换热装置4和第一节流装置5。
如图1-图5所示,压缩机1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第一压缩腔具有第一吸气口11和第一排气口12,第二压缩腔具有第二吸气口13和第二排气口14,室外换热器2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室内换热器3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三端口31和第四端口32,辅助换热装置4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五端口41和第六端口42,第一节流装置5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七端口51和第八端口52,第八端口52与第三端口31导通,第二排气口14可选择地与第一端口21、第六端口42和第四端口32中的一个导通:
当第二排气口14与所述第一端口21导通时,第一吸气口11与第四端口32导通,第一排气口12可选择地与第二吸气口13和第六端口42中的一个导通,其中当第一排气口12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时,第二端口22与第五端口41导通,第六端口42与第七端口51导通,此时制冷系统100处于制冷工作模式,且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由第二排气口14排出的制冷剂依次在室外换热器2和辅助换热装置4内进行换热冷凝后再进入第一节流装置5内进行节流,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冷效率;当第一排气口12与第六端口42导通时,第五端口41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第二端口22与第七端口51导通,此时制冷系统100处于制冷工作模式,且辅助换热装置4用于对由压缩机1的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具体地,制冷剂在第一压缩腔内压缩后由第一排气口12排出并接着进入辅助换热装置4内进行冷凝放热,接着冷却后的制冷剂再通过第二吸气口13进入第二压缩腔内进行压缩,从而提高压缩机1的能效,并且提高压缩机1运行的可靠性。
当第二排气口14与第六端口42导通时,第一吸气口11与第四端口32导通,第一排气口12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第五端口41与第一端口21导通,第二端口22与第七端口51导通,此时制冷系统100处于制冷工作模式,且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由第二排气口14排出的制冷剂依次在辅助换热装置4和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冷凝后再进入第一节流装置5内进行节流,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冷效率。
当第二排气口14与第四端口32导通时,第一吸气口11可选择地与第一端口21和第六端口42中的一个导通,
当第一吸气口11与第一端口21导通时,第一排气口12可选择地与第二吸气口13和第六端口42中的一个导通,其中当第一排气口12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时,第二端口22与第五端口41导通,第六端口42与第七端口51导通,此时制冷系统100处于制热工作模式,且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由第一节流装置5流出的制冷剂依次在辅助换热装置4和室外换热器2内吸热蒸发后再经由第一吸气口11进入第一压缩腔内压缩,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热效率;当第一排气口12与第六端口42导通时,第五端口41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第二端口22与所述第七端口51导通,此时制冷系统100处于制热工作模式,且辅助换热装置4用于对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具体地,制冷剂在第一压缩腔内压缩后经第一排气口12排出并接着进入辅助换热装置4内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制冷剂接着经由第二吸气口13进入第二压缩腔内继续压缩,从而提高压缩机1的能效,并且提高压缩机1运行的可靠性。
当第一吸气口11与第六端口42导通时,第五端口41与第一端口21导通,第七端口51与第二端口22导通,第一排气口12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此时制冷系统100处于制热工作模式,且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由第一节流装置5流出的制冷剂依次在室外换热器2和辅助换热装置4内吸热蒸发后再经由第一吸气口11进入第一压缩腔内压缩,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通过设置辅助换热装置4,在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较高时,辅助换热装置4用于对压缩机1的一级排气进行冷却,提高压缩机1的能效和运行的可靠性,当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在合理范围内时,即不需要对压缩机1的一级排气进行冷却,通过控制系统中制冷剂的流向,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使用,避免辅助换热装置4闲置造成浪费,并且同时可以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率。
下面参考图1-图6,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根据本发明的制冷系统100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制冷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辅助换热装置4、第一节流装置5、第一四通阀6、第二四通阀7、第三四通阀8、第二节流装置20和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其中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可以为闪发器,压缩机1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第一压缩腔具有第一吸气口11和第一排气口12,第二压缩腔具有第二吸气口13和第二排气口14,室外换热器2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室内换热器3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三端口31和第四端口32,辅助换热装置4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五端口41和第六端口42,第一节流装置5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七端口51和第八端口52,第八端口52与第三端口31导通,第一四通阀6包括第一阀口61、第二阀口62、第三阀口63和第四阀口64,第一阀口61与第二排气口14相连,第二阀口62与第四端口32相连,第三阀口63与第一端口21相连,第四阀口64与第一吸气口11相连,其中第一阀口61可选择地与第二阀口62和第三阀口63的其中一个导通,第四阀口64可选择地与第二阀口62和第三阀口63中的另一个导通,第二四通阀7包括第五阀口71、第六阀口72、第七阀口73和第八阀口74,第五阀口71与第二端口22相连,第六阀口72与第七端口51相连,第七阀口73与第五端口41相连,其中第五阀口71可选择地与第六阀口72和第七阀口73的其中一个导通,第八阀口74可选择地与第六阀口72和第七阀口73中的另一个导通,第三四通阀8,第三四通阀8包括第九阀口81、第十阀口82、第十一阀口83和第十二阀口84,第九阀口81与第六端口42相连,第十阀口82与第八阀口74相连,第十一阀口83与第一排气口12相连,第十二阀口84与第二吸气口13相连,其中第九阀口81可选择地与第十阀口82和第十一阀口83的其中一个导通,第十二阀口84可选择地与第十阀口82和第十一阀口83中的另一个导通,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包括第一开口91、第二开口92和第一气体出口93,第一开口91与第八端口52相连,第二开口92经第二节流装置20与第三端口31相连,第一气体出口93与第二吸气口13相连。
具体地,如图1中所示,当第一阀口61和第三阀口63导通,第二阀口62和第四阀口64导通,第五阀口71和第七阀口73导通,第八阀口74和第六阀口72导通,第九阀口81和第十阀口82导通,第十一阀口83和第十二阀口84导通时,此时由第二排气口14排出的制冷剂依次进入室外换热器2中,在室外换热器2中冷凝放热后,接着进入辅助换热装置4中进行进一步冷凝放热,接着制冷剂进入第一节流装置5内节流降温降压转变成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接着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开口91进入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内进行气液分离,气液分离后的制冷剂分为两路,一路为气态,一路为液态,气态制冷剂依次经由第一气体出口93和第二吸气口13进入第二压缩腔内进行补气,液态制冷剂经第二开口92排出并进入第二节流装置20内进一步节流降温降压,接着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3内吸热蒸发转变成气态制冷剂,并接着经由第一吸气口11进入第一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制冷剂在第一压缩腔内完成压缩后经第一排气口12排出第一压缩腔并经由第二吸气口13和补气回路的制冷剂一起进入第二压缩腔内继续压缩,压缩完成后制冷剂再次经由第二排气口14排出,接着重新进入室外换热器2和辅助换热装置4内冷凝放热,如此循环往复,制冷系统100连续不断地工作运转。在该循环过程中,制冷系统100处于制冷工作模式,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使用,由第二排气口14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2内换热冷凝后,再进入辅助换热装置4内进行进一步换热冷凝,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冷效率。
当第一阀口61和第三阀口63导通,第二阀口62和第四阀口64导通,第五阀口71和第六阀口72导通,第七阀口73和第八阀口74导通,第十一阀口83和第九阀口81导通,第十阀口82和第十二阀口84导通时,此时由第二排气口14排出的制冷剂进入室外换热器2中,在室外换热器2中冷凝放热后接着进入第一节流装置5内节流降温降压转变成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接着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开口91进入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内进行气液分离,气液分离后的制冷剂分为两路,一路为气态,一路为液态,气态制冷剂依次经由第一气体出口93和第二吸气口13进入第二压缩腔内进行补气,液态制冷剂经第二开口92排出并进入第二节流装置20内进一步节流降温降压,接着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3内吸热蒸发转变成气态制冷剂,并接着经由第一吸气口11进入第一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制冷剂在第一压缩腔内完成压缩后经第一排气口12排出第一压缩腔,接着由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制冷剂进入辅助换热装置4内进行换热冷却降温,降温后的制冷剂排出辅助换热装置4接着经由第二吸气口13与补气回路的制冷剂混合进入第二压缩腔内继续压缩,压缩完成后制冷剂再次经由第二排气口14排出,接着重新进入室外换热器2内冷凝放热,如此循环往复,制冷系统100连续不断地工作运转。在该循环过程中,制冷系统100处于制冷工作模式,辅助换热装置4用于对压缩机1的一级排气进行冷却降温,提高压缩机1的能效和运行的可靠性。
当第一阀口61和第二阀口62导通,第三阀口63和第四阀口64导通,第五阀口71和第七阀口73导通,第八阀口74和第六阀口72导通,第九阀口81和第十阀口82导通,第十一阀口83和第十二阀口84导通时,此时由压缩机1的第二排气口14排出的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3内进行冷凝放热后,接着进入第二节流装置20内进行节流降温降压转变成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内进行气液分离,液分离后的制冷剂分为两路,一路为气态,一路为液态,气态制冷剂依次经由第一气体出口93和第二吸气口13进入第二压缩腔内进行补气,液态制冷剂经第一开口91排出并进入第一节流装置5内进一步节流降温降压,接着制冷剂进入辅助换热装置4内进行吸热蒸发后,再进入室外换热器2内进一步吸热蒸发,最后制冷剂经由第一吸气口11进入第一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制冷剂在第一压缩腔内完成压缩后经第一排气口12排出第一压缩腔并经由第二吸气口13和补气回路的制冷剂一起进入第二压缩腔内继续压缩,压缩完成后制冷剂再次经由第二排气口14排出,接着重新进入室内换热器3内冷凝放热,如此循环往复,制冷系统100连续不断地工作运转。在该循环过程中,制冷系统100处于制热工作模式,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使用,由第二节流装置20流出的制冷剂在辅助换热装置4内换热后,再进入室外换热器2内进一步换热,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热效率。
当第一阀口61和第二阀口62导通,第三阀口63和第四阀口64导通,第五阀口71和第六阀口72导通,第七阀口73和第八阀口74导通,第十一阀口83和第九阀口81导通,第十阀口82和第十二阀口84导通时,此时由压缩机1的第二排气口14排出的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3内进行冷凝放热后,接着进入第二节流装置20内进行节流降温降压转变成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内进行气液分离,液分离后的制冷剂分为两路,一路为气态,一路为液态,气态制冷剂依次经由第一气体出口93和第二吸气口13进入第二压缩腔内进行补气,液态制冷剂经第一开口91排出并进入第一节流装置5内进一步节流降温降压,接着制冷剂进入室外换热器2内吸热蒸发,最后制冷剂经由第一吸气口11进入第一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制冷剂在第一压缩腔内完成压缩后经第一排气口12排出第一压缩腔,接着由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制冷剂进入辅助换热装置4内进行换热冷却降温,温度降低后的制冷剂排出辅助换热装置4接着经由第二吸气口13与补气回路的制冷剂混合进入第二压缩腔内继续压缩,压缩完成后制冷剂再次经由第二排气口14排出,接着重新进入室内换热器3冷凝放热,如此循环往复,制冷系统100连续不断地工作运转。在该循环过程中,制冷系统100处于制热工作模式,辅助换热装置4用于对压缩机1的一级排气进行冷却,从而提高压缩机1的能效,并且提高压缩机1运行的可靠性。
通过控制第一四通阀6的阀口的导通状态可以改变制冷系统100的工作模式,并且通过控制第二四通阀7和第三四通阀8的阀口的导通状态,可以实现辅助换热装置4功能的切换,制冷系统100结构简单、连接方便成本低。
优选地,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的容积比V2/V1满足:20%≤V2/V1≤74%,这样可以使得压缩机1的能效更高。
可选地,辅助换热装置4设在室外换热器2内,结构紧凑,方便制冷系统100的连接,同时使得制冷系统100的连接结构更加简单和整齐。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二与上述的实施例一的制冷系统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压缩机1还包括第三压缩腔,所述第三压缩腔包括第三吸气口15和第三排气口16,第三排气口16与第二排气口14导通,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和第三节流装置30,其中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也可以为闪发器,并且第一四通阀6、第二四通阀7和第三四通阀8间的连接以及第一四通阀6、第二四通阀7和第三四通阀8与系统中其他部件间的连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口61与第二排气口14相连,第二阀口62与第四端口32相连,第四阀口64与第一吸气口11相连,第五阀口71与第三阀口63相连,第六阀口72与第一端口21相连,第七阀口73与第六端口42相连,第九阀口81与第八阀口74相连,第十阀口82与第五端口41相连,第十一阀口83与第一排气口12相连,第十二阀口84与第二吸气口13相连,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的第一气体出口93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包括第三开口101、第四开口102和第二气体出口103,第二气体出口103与第三吸气口15导通,第二节流装置20包括第九端口201和第十端口202,第九端口201与第四开口102相连,第十端口202与第三端口31相连,第三节流装置30包括第十一端口301和第十二端口302,第二开口92与第十一端口301相连,第十二端口302与第三开口101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包括第三压缩腔,并且系统中增加了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和第三节流装置30,对系统中的制冷剂进行两次气液分离,使得由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 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用于对第二压缩腔进行补气,由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用于对第三压缩腔进行补气,从而进一步提高压缩机1的能效,由此进一步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工作效率。
另外,相比实施例一,通过改变第一四通阀6、第二四通阀7和第三四通阀8间的连接以及第一四通阀6、第二四通阀7和第三四通阀8与系统中其他部件间的连接,可以改变室外换热器2和辅助换热装置4在系统中的位置,当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使用时,制冷剂流经辅助换热装置4和室外换热器2的先后顺序不同,制冷系统100的连接更加多样化。
具体地,如图2中所示,当第一阀口61和第三阀口63导通,第二阀口62和第四阀口64导通,第五阀口71和第七阀口73导通,第八阀口74和第六阀口72导通,第九阀口81和第十阀口82导通,第十一阀口83和第十二阀口84导通时,制冷系统100处于制冷工作模式,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使用,由第二排气口14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辅助换热装置4内换热冷凝后,再进入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进一步换热冷凝,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冷效率
当第一阀口61和第三阀口63导通,第二阀口62和第四阀口64导通,第五阀口71和第六阀口72导通,第七阀口73和第八阀口74导通,第十一阀口83和第九阀口81导通,第十阀口82和第十二阀口84导通时,制冷系统100处于制冷工作模式,辅助换热装置4用于对压缩机1的一级排气进行冷却降温,提高压缩机1的能效和运行的可靠性。
当第一阀口61和第二阀口62导通,第三阀口63和第四阀口64导通,第五阀口71和第七阀口73导通,第八阀口74和第六阀口72导通,第九阀口81和第十阀口82导通,第十一阀口83和第十二阀口84导通时,制冷系统100处于制热工作模式,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使用,由第一节流装置5流出的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2内换热后,再进入辅助换热装置4内进一步换热,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热效率。
当第一阀口61和第二阀口62导通,第三阀口63和第四阀口64导通,第五阀口71和第六阀口72导通,第七阀口73和第八阀口74导通,第十一阀口83和第九阀口81导通,第十阀口82和第十二阀口84导通时,制冷系统100处于制热工作模式,辅助换热装置4用于对压缩机1的一级排气进行冷却,从而提高压缩机1的能效,并且提高压缩机1运行的可靠性。
另外,图6中给出了该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中制冷剂在制冷工作模式时制冷剂的压焓图,其中横轴代表焓值H,纵轴代表压力值P,图中o-p是制冷剂在第一节流装置5内节流过程中的压焓值,o点为第七端口51的制冷剂的压焓值,p点为第八端口52的制冷剂的压焓值,p-(q和r)是制冷剂在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的气液分离过程中的压焓值,其中p点为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的压焓值,q为由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的压焓值,r为由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的压焓值,q-s是第三节流装置30的节流过程,s-(t和b)是制冷剂在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内气液分离过程中制冷剂的压焓值,s为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内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的压焓值,t点为由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的压焓值,b为由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的压焓值,t-u是制冷剂在第二节流装置20中节流过程的压焓值,u点为第十端口202处的制冷剂的压焓值,u-a是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3换热过程中的压焓值,a点是第四端口32处的制冷剂的压焓值,a-c制冷剂在第一压缩腔内一级压缩过程中的压焓值,c为第一排气口12的压焓值,d是压缩机1的一级排气经冷却后同补气混合的压焓值,b-g是制冷剂在第三压缩腔内独立压缩过程中的压焓值,b为第三吸气口15处的压焓值,g为第三排气口16处的压焓值,d-f制冷剂在第二压缩腔内压缩过程的压焓值,f为第二排气口14处的压焓值,f-o是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2中换热过程的压焓值,o为第二端口22处的制冷剂的压焓值,其中,若两级压缩中间不冷却,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使用,此时e点是压缩机1的一级排气未经冷却直接同补气的混合的压焓值,e点的温度明显高于d,e-h是此时制冷剂在第二压缩腔内压缩过程的压焓值,其最后的压缩排气温度(即第二排气口14处制冷剂的温度)也明显高于f点处。通过辅助换热装置4对压缩机1的中间排气进行冷却,可以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提高压缩机1运行的可靠性。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三与上述的实施例二的制冷系统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的第一气体出口93与第三吸气口15导通,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的第二气体出口103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从而使得由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用于对第三压缩腔进行补气,由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用于对第二压缩腔进行补气,制冷系统100的连接方式更加多样化。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四与上述的实施例一的制冷系统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还包括第三压缩腔,第三压缩腔包括第三吸气口15和第三排气口16,第三排气口16与第二排气口14导通,制冷系统100还增加了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第三节流装置30、第四节流装置40和换向装置50,并且相比实施例一省去了第二节流装置20。第一气体出口93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包括第三开口101、第四开口102和第二气体出口103,第二气体出口103与第三吸气口15导通,第三节流装置30包括第十一端口301和第十二端口302,第二开口92与第十一端口301相连,第十二端口302与第三开口101相连,第四节流装置40包括第十三端口401和第十四端口402,第四开口102与第十三端口401相连,换向装置50包括D端口501、S端口502、C端口503和E端口504,D端口501与第十四端口402相连,S端口502与第七端口51相连,C端口503与第六阀口72相连,E端口504与第三端口31相连,其中D端口501可选择地与C端口503和E端口504的其中一个导通,S端口502可选择地与C端口503和E端口504的其中另一个导通。
制冷系统100中增加了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和第三节流装置30,对系统中的制冷剂进行两次气液分离,使得由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用于对第二压缩腔进行补气,由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用于对第三压缩腔进行补气,从而进一步提高压缩机1的能效,由此进一步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工作效率。
另外,通过增加换向装置50,在制冷系统100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时,均可以使得制冷剂先在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内气液分离后,再进入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进行气液分离,从而使得制冷系统100的应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不用对制冷系统100进行重新连接和组装,方便使用。
具体地,当制冷系统100处于制冷工作模式时,C端口503和S端口502导通,D端口501和E端口504导通,由第六阀口7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C端口503和S端口502进入第一节流装置5内进行节流转变成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由第二开口92排出接着进入第三节流装置30内进行节流,再次转变成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由第四开口102排出并进入第四节流装置40中进行节流,节流后的制冷剂排出第四节流装置40并依次经由D端口501和E端口504进入室内换热器3中吸热蒸发。
当制冷系统100处于制热工作模式时,D端口501和C端口503导通,E端口504和S端口502导通,由室内换热器3内流出的制冷剂,依次经由E端口504和S端口502进入第一节流装置5内进行节流转变成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由第二开口92排出接着进入第三节流装置30内进行节流,再次转变成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由第四开口102排出并进入第四节流装置40中进行节流,节流后的制冷剂排出第四节流装置40并依次经由D端口501和C端口503进入第六阀口72。通过增加换向装置50,在制冷系统100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时,均可以使得制冷剂先在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内气液分离后,再进入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进行气液分离,从而使得制冷系统100的应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不用对制冷系统100进行重新连接和组装,方便使用。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五与上述的实施例四的制冷系统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的第一气体出口93与第三吸气口15导通,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的第二气体出口103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从而使得由第一气液分离装置9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用于对第三压缩腔进行补气,由第二气液分离装置1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用于对第二压缩腔进行补气,制冷系统100的连接方式更加多样化。
在本发明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还包括过冷器(图未示出)和第二节流装置20,过冷器内限定出可彼此换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三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第二节流装置20包括第九端口201和第十端口202,第一连接口可选择地与第八端口52和第九端口201中的一个导通,当第一连接口与第八端口52导通时,第三连接口与第七端口51导通,第二连接口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第四连接口与第九端口201导通,当第一连接口与第九端口201导通时,第三连接口与第十端口202导通,第二连接口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第四连接口与第八端口52导通。
具体地,当制冷系统100处于制冷工作模式时,第一连接口与第八端口52导通,第三连接口与第七端口51导通,第二连接口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第四连接口与第九端口201导通,此时在第一节流装置5内完成节流后的制冷剂经由第一连接口进入第一通道,未经过第一节流装置5节流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连接口进入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制冷剂在分别朝向第三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流出的同时进行彼此换热,第一通道内的制冷剂吸收第二通道内制冷剂的热量蒸发转变成为气态制冷剂,接着经由第二吸气口13进入第二压缩腔内补气,第二通道内的制冷剂吸收第一通道内的制冷剂的冷量,最后经由第四连接口进入第二节流装置20节流,通过设置过冷器,不仅可以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并且可以提高进入室内换热器3内的制冷剂的冷量,从而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
当制冷系统100处于制热工作模式时,第一连接口与第九端口201导通,第三连接口与第十端口202导通,第二连接口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第四连接口与第八端口52导通,此时在第二节流装置20内完成节流后的制冷剂经由第一连接口进入第一通道,未经过第二节流装置20节流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连接口进入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制冷剂在分别朝向第三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流出的同时进行彼此换热,第一通道内的制冷剂吸收第二通道内制冷剂的热量蒸发转变成为气态制冷剂,接着经由第二吸气口13进入第二压缩腔内补气,第二通道内的制冷剂吸收第一通道内的制冷剂的冷量,最后经由第四连接口进入第一节流装置5节流,通过设置过冷器,不仅可以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并且可以提高进入室外换热器2内的制冷剂的冷量,从而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用于所述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进行控制,所述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包括:
S1:判断制冷系统100的工作状态,若判定制冷系统100处于制冷模式工作状态时,进行步骤S2,若判定制冷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工作状态时,进行步骤S3;
S2:判断室外换热器2所处的环境温度T0和第一排气口12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1:
当第一排气口12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1与环境温度T0的差值大于或等于5℃时,控制第二排气口14与第一端口21导通,第一排气口12与第六端口42导通,此时辅助换热装置4用于对压缩机1的一级排气进行冷却,降低压缩机1的二级吸气温度,用以提高压缩机1的能效和运行可靠性;
当第一排气口12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1与环境温度T0的差值小于5℃时,控制第二排气口14与第一端口21或第六端口42中的一个导通,第一排气口12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此时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使用,用以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
S3:判断所述第二排气口14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2:
当第二排气口14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2大于或等于105℃时,控制第二排气口14与第四端口32导通,第一排气口12与第六端口42导通,此时辅助换热装置4用于对压缩机1的一级排气进行冷却,降低压缩机1的二级吸气温度,用以提高压缩机1的能效和运行可靠性;
当第二排气口14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2小于105℃时,控制第二排气口14与第四端口32导通,第一排气口12与第二吸气口13导通,此时辅助换热装置4与室外换热器2串联使用,用于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使得辅助换热装置4在工作时的功能切换更加智能化,且功能切换更加及时,制冷系统100工作更加稳定,并且制冷或者制热效率更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第一压缩腔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压缩腔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
辅助换热装置,所述辅助换热装置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包括供制冷剂进出的第七端口和第八端口,所述第八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导通,所述第二排气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六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中的一个导通:
当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六端口中的一个导通,其中当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时,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五端口导通,所述第六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当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
当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
当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六端口中的一个导通,
当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一排气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六端口中的一个导通,其中当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时,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五端口导通,所述第六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当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时,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
当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所述第七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第一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端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四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
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包括第五至第八阀口,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所述第六阀口与所述第七端口相连,所述第七阀口与所述第五端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五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八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
第三四通阀,所述第三四通阀包括第九至第十二阀口,所述第九阀口与所述第六端口相连,所述第十阀口与所述第八阀口相连,所述第十一阀口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十二阀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九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第十一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十二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第十一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第一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四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
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包括第五至第八阀口,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所述第六阀口与所述第一端口相连,所述第七阀口与所述第六端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五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八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
第三四通阀,所述第三四通阀包括第九至第十二阀口,所述第九阀口与所述第八阀口相连,所述第十阀口与所述第五端口相连,所述第十一阀口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十二阀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其中所述第九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第十一阀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十二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第十一阀口中的另一个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液分离装置,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一气体出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八端口相连,所述第二开口经第二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所述第一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过冷器,所述过冷器内限定出可彼此换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三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
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包括第九端口和第十端口,所述第一连接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八端口和所述第九端口中的一个导通,
当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八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七端口导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第九端口导通,
当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九端口导通时,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十端口导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第八端口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三压缩腔,所述第三压缩腔包括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所述第三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导通,所述制冷系统包括:
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一气体出口,所述第一气体出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第三吸气口中的一个导通;
第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和第二气体出口,所述第二气体出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第三吸气口中的另一个导通;
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包括第九端口和第十端口,所述第九端口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所述第十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
第三节流装置,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包括第十一端口和第十二端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十一端口相连,所述第十二端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三压缩腔,所述第三压缩腔包括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所述第三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导通,所述制冷系统包括:
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一气体出口,所述第一气体出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第三吸气口中的一个导通;
第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和第二气体出口,所述第二气体出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第三吸气口中的另一个导通;
第三节流装置,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包括第十一端口和第十二端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十一端口相连,所述第十二端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
第四节流装置,所述第四节流装置包括第十三端口和第十四端口,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十三端口相连;
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包括D端口、S端口、C端口和E端口,所述D端口与所述第十四端口相连,所述S端口与所述第七端口相连,所述C端口与所述第六阀口相连,所述E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其中所述D端口可选择地与所述C端口和所述E端口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S端口可选择地与所述C端口和所述E端口的其中另一个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腔和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容积比V2/V1满足:20%≤V2/V1≤74%。
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换热装置设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内。
10.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对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判断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状态,若判定所述制冷系统处于制冷模式工作状态时,进行步骤S2,若判定所述制冷系统处于制热模式工作状态时,进行步骤S3;
S2:判断所述室外换热器所处的环境温度T0和所述第一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1:
当所述第一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1与所述环境温度T0的差值大于或等于5℃时,控制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
当所述第一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1与所述环境温度T0的差值小于5℃时,控制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一端口或所述第六端口中的一个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
S3:判断所述第二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2:
当所述第二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2大于或等于105℃时,控制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六端口导通;
当所述第二排气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2小于105℃时,控制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导通。
CN201611088035.0A 2016-11-30 2016-11-30 制冷系统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7054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88035.0A CN106705475B (zh) 2016-11-30 2016-11-30 制冷系统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88035.0A CN106705475B (zh) 2016-11-30 2016-11-30 制冷系统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05475A true CN106705475A (zh) 2017-05-24
CN106705475B CN106705475B (zh) 2019-06-14

Family

ID=58935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88035.0A Active CN106705475B (zh) 2016-11-30 2016-11-30 制冷系统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0547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6717A (zh) * 2017-11-24 2018-03-16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35873A2 (en) * 1980-03-05 1981-09-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bsorption type heat pump having radiators
CN102227599A (zh) * 2008-12-05 2011-10-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4315742A (zh) * 2014-11-05 2015-01-28 合肥工业大学 带经济器的电动汽车空调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444474A (zh) * 2014-07-30 2016-03-30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制冷循环装置
CN105605817A (zh) * 2016-03-14 2016-05-25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35873A2 (en) * 1980-03-05 1981-09-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bsorption type heat pump having radiators
CN102227599A (zh) * 2008-12-05 2011-10-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5444474A (zh) * 2014-07-30 2016-03-30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制冷循环装置
CN104315742A (zh) * 2014-11-05 2015-01-28 合肥工业大学 带经济器的电动汽车空调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605817A (zh) * 2016-03-14 2016-05-25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6717A (zh) * 2017-11-24 2018-03-16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
CN107806717B (zh) * 2017-11-24 2023-07-14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05475B (zh) 2019-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52587B (zh) 制冷系统
CN207299635U (zh) 用于多联机系统的室外机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系统
CN107763774A (zh) 空调制冷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107860151A (zh) 热泵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7963224U (zh) 空调器
CN205843117U (zh) 制冷系统
CN106524339A (zh) 空调节能系统和节能方法及空调
CN106556083B (zh) 一种具备喷射器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46030B (zh) 制冷系统
CN108800678A (zh) 空调系统
CN103968477B (zh) 空调器
CN107477900A (zh) 空调循环系统和循环方法及空调
CN109386985A (zh)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CN106705475A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6931675A (zh) 喷射式循环系统和空调
CN207702631U (zh) 空调制冷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206037466U (zh) 制冷系统
CN106247667B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41135B (zh) 制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CN109489294A (zh) 一种具有系统增焓多功能油分装置及其热泵系统
CN205641629U (zh) 空调系统
CN207778856U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
CN106766422A (zh) 空调器
CN206037465U (zh) 制冷系统
CN207123097U (zh) 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