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87848B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87848B
CN106687848B CN201580052742.1A CN201580052742A CN106687848B CN 106687848 B CN106687848 B CN 106687848B CN 201580052742 A CN201580052742 A CN 201580052742A CN 106687848 B CN106687848 B CN 1066878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variable
optical system
lens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27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87848A (zh
Inventor
町田幸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a Yasushi
Original Assignee
Ama Yasush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a Yasushi filed Critical Ama Yasushi
Publication of CN106687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78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878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78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350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450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9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having zoom fun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7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negative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及至少一个透镜组(G3),在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变化,第2透镜组(G2)与相邻于第2透镜组(G2)的像侧的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变化,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11)和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GF),且满足预定的条件式。由此,提供在进行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Description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109013号公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90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上所述的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存在对焦时的光学性能不充分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进行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至少一个透镜组,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相邻于所述第2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0<(-f1)/f2<45.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另外,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另外,本发明的第3方式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和至少一个透镜组,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相邻于所述第1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所述第1透镜组具备以包含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的防抖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0<|f1/fVR|<50.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VR: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第3方式中,优选的是,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的位置被固定。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第3方式中,优选的是,
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第3方式中,优选的是,
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20<(-fR)/fw<1.60
其中,
fR:所述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第3方式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1透镜组还具备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对焦透镜组和配置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像侧的至少一个透镜。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第3方式中,优选的是,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60<|(1-βwvr)·βwr|<1.70
其中,
βwvr: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防抖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βwr:广角端状态下的位于所述防抖透镜组的像侧的所有透镜的合成横向倍率。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第3方式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第3方式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f1)/f11<30.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11:所述正透镜组的焦距。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第3方式中,优选的是,
具备第1对焦组和第2对焦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组与所述第2对焦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第3方式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1透镜组具备第1对焦组和第2对焦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组与所述第2对焦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第3方式中,优选的是,
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和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组与所述第2对焦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50<(-fN)/fP<1.80
其中,
fN:所述第1对焦组的焦距,
fP:所述第2对焦组的焦距。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第3方式中,优选的是,
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40<f2/(-f3)<1.20
其中,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另外,本发明的第4方式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
另外,本发明的第5方式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
另外,本发明的第6方式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
另外,本发明的第7方式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至少一个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使得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使得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0<(-f1)/f2<45.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使得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相邻于所述第2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另外,本发明的第8方式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使得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使得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另外,本发明的第9方式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和至少一个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使得所述第1透镜组具备以包含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的防抖透镜组,
使得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0<|f1/fVR|<50.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VR: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
使得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相邻于所述第1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第2、第4、第5、第7、第8方式,能够提供在进行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3、第6、第9方式,能够提供在进行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且在进行防抖时也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中通用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A和图2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3A和图3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在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进行了防抖时的彗差图。
图4A和图4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5A和图5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6是在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中通用的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A和图7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8A和图8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在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进行了防抖时的彗差图。
图9A和图9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0A和图10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1是在本申请的第1、第2实施方式中通用的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2A和图12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3A和图13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4A和图14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5是在本申请的第1、第2实施方式中通用的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6A和图16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7A和图17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8A和图18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9是本申请的第1、第2实施方式中通用的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0A和图20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1A和图21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2A和图22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3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4A和图24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5A和图25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6A和图26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7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8A和图28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9A和图29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30A和图30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31是示出具备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的结构的图。
图32是示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
图33是示出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
图34是示出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至少一个透镜组,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相邻于所述第2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1-1)2.00<(-f1)/f2<45.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如上所述,关于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2透镜组与相邻于第2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由此,能够在进行变倍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特别是,关于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通过使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缩小,能够确保预定的变倍比。
另外,如上所述,关于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第1透镜组具备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由此,能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条件式(1-1)规定相对于第2透镜组的焦距的第1透镜组的焦距。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1),能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在广角端状态下彗差的校正变得困难。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1-1)的上限值为40.0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1-1)的下限值为4.00。
通过以上结构,能够实现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
另外,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所述对焦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和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通过该结构,能够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抑制球面像差等的变动。
另外,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1-2)0.50<(-fN)/fP<1.80
其中,
fN:所述第1对焦组的焦距
fP:所述第2对焦组的焦距
条件式(1-2)规定相对于对焦透镜组中的第2对焦组的焦距的第1对焦组的焦距。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2),能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2)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第2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大,在对焦透镜组内过大地产生负的球面像差。因此,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动增大。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1-2)的上限值为1.6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2)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1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大,在对焦透镜组内过大地产生负的球面像差。因此,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动增大。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1-2)的下限值为0.60。
另外,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通过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和彗差。
另外,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1-3)0.20<(-fR)/fw<1.60
其中,
fR:所述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3)规定相对于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的、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3),能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3)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小,无法在广角端状态下充分地对彗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1-3)的上限值为1.3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3)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在广角端状态下会过分地校正彗差。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1-3)的下限值为0.30。
另外,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所述第1透镜组在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像侧进一步具备透镜组。通过该结构,能够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抑制球面像差等的变动。
另外,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所述第1透镜组、所述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1-4)0.40<f2/(-f3)<1.20
其中,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1-4)规定相对于第3透镜组的焦距的第2透镜组的焦距。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4),能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4)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第3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很难在广角端状态下进行彗差的校正。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1-4)的上限值为1.0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4)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很难进行球面像差的校正。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1-4)的下限值为0.50。
另外,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第1透镜组具有以包含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的防抖透镜组。由此,能够进行由手抖或振动等引起的像抖动的校正、即防抖,特别是能够在进行防抖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本申请的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结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由此,能够实现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光学装置。
关于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至少一个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使得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使得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相邻于所述第2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由此,能够制造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
(1-1)2.00<(-f1)/f2<45.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以下,对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的位置被固定,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如上所述,关于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由此,能够在进行变倍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特别是,关于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通过使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缩小、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缩小,能够确保预定的变倍比。
另外,如上所述,关于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第1透镜组具备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由此,能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通过以上结构,能够实现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
另外,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
(2-1)1.00<(-f1)/f11<30.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11:所述正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2-1)规定相对于第1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组的焦距的第1透镜组的焦距。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2-1),能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1)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第1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球面像差产生得过大。因此,不得不通过对焦透镜组对该球面像差进行校正。因此,由于在对焦透镜组内过大地产生负的球面像差,因此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球面像差的变动增大。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2-1)的上限值为20.0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1)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2-1)的下限值为3.00。
另外,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所述对焦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和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通过该结构,能够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抑制球面像差等的变动。
另外,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2)。
(2-2)0.50<(-fN)/fP<1.80
其中,
fN:所述第1对焦组的焦距
fP:所述第2对焦组的焦距
条件式(2-2)规定相对于对焦透镜组中的第2对焦组的焦距的第1对焦组的焦距。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2-2),能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2)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第2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大,在对焦透镜组内过大地产生负的球面像差。因此,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动增大。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2-2)的上限值为1.6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2)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1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大,在对焦透镜组内过大地产生负的球面像差。因此,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动增大。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2-2)的下限值为0.60。
另外,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3)。
(2-3)0.40<f2/(-f3)<1.20
其中,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2-3)规定相对于第3透镜组的焦距的第2透镜组的焦距。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2-3),能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3)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第3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很难在广角端状态下进行彗差的校正。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2-3)的上限值为1.0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3)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很难进行球面像差的校正。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2-3)的下限值为0.50。
另外,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第1透镜组具备以包含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的防抖透镜组。由此,能够进行由手抖或振动等引起的像抖动的校正、即防抖,特别是能够在进行防抖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本申请的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由此,能够实现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光学装置。
关于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使得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的位置被固定,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由此,能够制造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
以下,对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和至少一个透镜组,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相邻于所述第1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具备以包含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的防抖透镜组,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1)。
(3-1)2.00<|f1/fVR|<50.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VR: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
如上所述,关于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与相邻于第1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由此,能够在进行变倍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特别是,关于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通过使第1透镜组与相邻于第1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缩小,能够确保预定的变倍比。
另外,如上所述,关于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第1透镜组具备以包含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的防抖透镜组。由此,能够进行由手抖或振动等引起的像抖动的校正、即防抖,特别是能够在进行防抖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条件式(3-1)规定相对于防抖透镜组的焦距的第1透镜组的焦距。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3-1),能够在防抖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1)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防抖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防抖时偏心像差产生得过大,很难对此进行校正。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3-1)的上限值为30.0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1)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另外,防抖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小,防抖所需的防抖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得过大。因此,偏心像差产生得过大,很难对此进行校正。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3-1)的下限值为4.00。
通过以上结构,能够实现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且防抖时也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
另外,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2)。
(3-2)0.60<|(1-βwvr)·βwr|<1.70
其中,
βwvr: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防抖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βwr:广角端状态下的比所述防抖透镜组更位于像侧的所有透镜的合成横向倍率
条件式(3-2)规定像在像面上的移动量相对于防抖透镜组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量的比例。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3-2),能够在防抖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2)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防抖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防抖时偏心像差产生得过大。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3-2)的上限值为1.5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2)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防抖所需的防抖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大。因此,偏心像差产生得过大,且镜筒变得大型化。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3-2)的下限值为0.80。
另外,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由此,能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另外,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3)。
(3-3)1.00<(-f1)/f11<30.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11:所述正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3-3)规定相对于第1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组的焦距的第1透镜组的焦距。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3-3),能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3)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第1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球面像差产生得过大。因此,不得不通过对焦透镜组对该球面像差进行校正。因此,由于在对焦透镜组内过大地产生负的球面像差,因此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球面像差的变动增大。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3-3)的上限值为20.0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3)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3-3)的下限值为3.00。
另外,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所述对焦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和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通过该结构,能够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抑制球面像差等的变动。
另外,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4)。
(3-4)0.50<(-fN)/fP<1.80
其中,
fN:所述第1对焦组的焦距
fP:所述第2对焦组的焦距
条件式(3-4)规定相对于对焦透镜组中的第2对焦组的焦距的第1对焦组的焦距。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3-4),能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4)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第2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大,在对焦透镜组内过大地产生负的球面像差。因此,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动增大。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3-4)的上限值为1.6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4)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1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大,在对焦透镜组内过大地产生负的球面像差。因此,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动增大。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3-4)的下限值为0.60。
另外,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5)。
(3-5)0.40<f2/(-f3)<1.20
其中,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3-5)规定相对于第3透镜组的焦距的第2透镜组的焦距。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3-5),能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5)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第3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很难在广角端状态下进行彗差的校正。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3-5)的上限值为1.00。
另一方面,当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5)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很难进行球面像差的校正。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申请的效果,进一步优选使条件式(3-5)的下限值为0.50。
本申请的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结构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由此,能够实现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且防抖时也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光学装置。
关于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和至少一个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使得所述第1透镜组具备以包含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的防抖透镜组,使得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1),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相邻于所述第1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由此,能够制造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且防抖时也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
(3-1)2.00<|f1/fVR|<50.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VR: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数值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进行说明。另外,第1、第2实施例为在第1~第3实施方式的全部中通用的实施例,第3~第5实施例为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通用的实施例,第6、第7实施例为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
(第1实施例)
图1是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另外,图1和后述的图6、图11、图15、图19、图23以及图27中的箭头表示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的各透镜组的移动轨迹。
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固定透镜组G1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对焦透镜组GF、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组GVR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固定透镜组G12构成。
第1固定透镜组G11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0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2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3的接合负透镜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4。
对焦透镜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GN、孔径光阑S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GP构成。
第1对焦组GN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5、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6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7构成。
第2对焦组GP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8、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9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0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防抖透镜组GVR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2的接合负透镜构成。
第2固定透镜组G12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3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4的接合负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2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03的接合正透镜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04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0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02构成。
在以上结构下,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另外此时,第1透镜组G1的位置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通过使第1透镜组G1中的第1对焦组GN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第2对焦组GP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通过使第1透镜组G1中的防抖透镜组GVR以包含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来进行防抖。
此处,在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为f,防抖系数(像在像面I上的移动量相对于防抖时的防抖透镜组的移动量的比)为K的镜头中,为了对角度θ的旋转抖动进行校正,只要使防抖透镜组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f·tanθ)/K即可。因此,关于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由于在广角端状态下防抖系数为1.28且焦距为110.6(mm),因此用于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GVR的移动量成为0.45(mm)。另外,由于在远焦端状态下防抖系数为1.92且焦距为166.4(mm),因此用于对0.20°的旋转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GVR的移动量成为0.30(mm)。
以下的表1中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在表1中,f表示焦距,BF表示后焦距(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与像面I的光轴上的距离)。
在[面数据]中,面编号表示从物体侧开始数的光学面的顺序,r表示曲率半径,d表示面间隔(第n面(n为整数)与第n+1面之间的间隔),nd表示对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νd表示对d线(波长587.6nm)的阿贝数。另外,物面表示物体面,可变表示可变的面间隔,光圈S表示孔径光阑S,像面表示像面I。另外,曲率半径r=∞表示平面。对于非球面在面编号上标上*并在曲率半径r的栏中表示近轴曲率半径的值。省略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的记载。
在[非球面数据]中,关于在[面数据]中示出的非球面,示出通过下式表示其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和圆锥常数。
x=(h2/r)/[1+{1-κ(h/r)2}1/2]+A4h4+A6h6+A8h8+A10h10
此处,h为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高度,x为高度h处的从非球面的顶点的切面到该非球面为止的沿着光轴方向的距离(凹陷量),κ为圆锥常数,A4、A6、A8、A10为非球面系数,r为基准球面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另外,“E-n”(n为整数)表示“×10-n”,例如“1.23456E-07”表示“1.23456×10-7”。2次非球面系数A2为0,省略记载。
在[各种数据]中,FNO表示F值,2ω表示视场角(单位为“°”),Ymax表示最大像高,TL表示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全长(从第1面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n表示第n面与第n+1面之间的可变的间隔。另外,W表示广角端状态,T表示远焦端状态,无限远表示向无限远物体的对焦时,中间距离表示向中间距离物体的对焦时,近距离表示向对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β表示摄影倍率,d0表示从物体到第1面为止的距离。
在[透镜组数据]中,示出各透镜组的始面和焦距。
在[条件式对应值]中,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条件式的对应值。
此处,关于表1中所示的焦距f、曲率半径r以及其他长度的单位,一般使用“mm”。但是,光学系统即使进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也能够得到相同的光学性能,因此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以上所述的表1的标号,在后述的各实施例的表中也同样地使用。
(表1)第1实施例
[面数据]
[各种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1-1) (-f1)/f2=6.914
(1-2) (-fN)/fP=1.123
(1-3) (-fR)/fw=0.623
(1-4) f2/(-f3)=0.654
(2-1) (-f1)/f11=5.347
(2-2) (-fN)/fP=1.123
(2-3) f2/(-f3)=0.654
(3-1) |f1/fVR|=5.153
(3-2) |(1-βwvr)·βwr|=1.279
(3-3) (-f1)/f11=5.347
(3-4) (-fN)/fP=1.123
(3-5) f2/(-f3)=0.654
图2A和图2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3A和图3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在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防抖时的彗差图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在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对0.2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防抖时的彗差图。
图4A和图4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5A和图5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在各像差图中,FNO表示F值,Y表示像高,NA表示数值孔径。详细地讲,在球面像差图中示出与最大口径对应的F值FNO或数值孔径NA的值,在像散图和畸变图中示出像高Y的最大值,在彗差图中示出各像高的值。另外,在各像差图中,d表示d线(波长587.6nm)下的像差,g表示g线(波长435.8nm)下的像差,F表示F线(波长486.1nm)下的像差,C表示C线(波长656.3nm)下的像差。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彗差图表示各像高Y中的彗差。另外,在后述的各实施例的像差图中,也使用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标号。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而且在防抖时也具备优秀的光学性能。
(第2实施例)
图6是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固定透镜组G1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对焦透镜组GF、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组GVR、孔径光阑S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固定透镜组G12构成。
第1固定透镜组G11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0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2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3的接合负透镜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4构成。
对焦透镜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GN和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GP构成。
第1对焦组GN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5、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6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7构成。
第2对焦组GP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8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9构成。
防抖透镜组GVR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0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1的接合负透镜构成。
第2固定透镜组G12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2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2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03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0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02构成。
在以上结构下,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另外此时,第1透镜组G1的位置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通过使第1透镜组G1中的第1对焦组GN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第2对焦组GP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通过使第1透镜组G1中的防抖透镜组GVR以包含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来进行防抖。
关于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在广角端状态下防抖系数为1.22且焦距为123.2(mm),因此用于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GVR的移动量成为0.53(mm)。另外,在远焦端状态下防抖系数为1.83且焦距为185.3(mm),因此用于对0.20°的旋转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GVR的移动量成为0.35(mm)。
以下的表2中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2)第2实施例
[面数据]
[各种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1-1)(-f1)/f2=9.550
(1-2)(-fN)/fP=1.190
(1-3)(-fR)/fw=0.741
(1-4)f2/(-f3)=0.576
(2-1)(-f1)/f11=7.696
(2-2)(-fN)/fP=1.190
(2-3)f2/(-f3)=0.576
(3-1)|f1/fVR|=7.319
(3-2)|(1-βwvr)·βwr|=1.218
(3-3)(-f1)/f11=7.696
(3-4)(-fN)/fP=1.190
(3-5)f2/(-f3)=0.576
图7A和图7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8A和图8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在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防抖时的彗差图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在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对0.2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防抖时的彗差图。
图9A和图9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0A和图10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而且在防抖时也具备优秀的光学性能。
(第3实施例)
图11是本申请的第1、第2实施方式的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固定透镜组G1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对焦透镜组GF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固定透镜组G12构成。
第1固定透镜组G11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0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2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3的接合正透镜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4构成。
对焦透镜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GN、孔径光阑S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GP构成。
第1对焦组GN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5、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6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7构成。
第2对焦组GP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8、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9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0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第2固定透镜组G12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2的接合负透镜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3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4的接合负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2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03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0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02构成。
在以上结构下,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另外此时,第1透镜组G1的位置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通过使第1透镜组G1中的第1对焦组GN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第2对焦组GP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以下的表3中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3)第3实施例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26面
κ=-0.2596
A4=-2.88791E-07
A6=5.11555E-10
A8=9.51239E-13
A10=-4.65932E-15
[各种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1-1) (-f1)/f2=9.504
(1-2) (-fN)/fP=1.057
(1-3) (-fR)/fw=0.626
(1-4) f2/(-f3)=0.706
(2-1) (-f1)/f11=8.502
(2-2) (-fN)/fP=1.057
(2-3) f2/(-f3)=0.706
图12A和图12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3A和图13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4A和图14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
(第4实施例)
图15是本申请的第1、第2实施方式的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固定透镜组G1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对焦透镜组GF、孔径光阑S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固定透镜组G12构成。
第1固定透镜组G11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2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3的接合正透镜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4构成。
对焦透镜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GN和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GP构成。
第1对焦组GN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5、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6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7构成。
第2对焦组GP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8、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9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0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第2固定透镜组G12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2的接合负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1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2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03的接合正透镜构成。另外,正透镜L201为使物体侧的透镜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非球面透镜。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0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02构成。
在以上结构下,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另外此时,第1透镜组G1的位置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通过使第1透镜组G1中的第1对焦组GN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第2对焦组GP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以下的表4中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4)第4实施例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23面
κ=-0.0509
A4=-1.50426E-07
A6=1.75966E-09
A8=-1.52697E-11
A10=3.52037E-14
[各种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1-1) (-f1)/f2=10.370
(1-2) (-fN)/fP=1.062
(1-3) (-fR)/fw=0.534
(1-4) f2/(-f3)=0.793
(2-1) (-f1)/f11=8.634
(2-2) (-fN)/fP=1.062
(2-3) f2/(-f3)=0.793
图16A和图16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7A和图17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8A和图18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
(第5实施例)
图19是本申请的第1、第2实施方式的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固定透镜组G1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对焦透镜组GF、孔径光阑S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固定透镜组G12构成。
第1固定透镜组G11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0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2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3的接合正透镜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4构成。
对焦透镜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GN和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GP构成。
第1对焦组GN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5、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6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7构成。
第2对焦组GP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8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9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第2固定透镜组G12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0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1的接合负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02的接合正透镜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3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04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0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02构成。
在以上结构下,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另外此时,第1透镜组G1的位置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通过使第1透镜组G1中的第1对焦组GN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第2对焦组GP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以下的表5中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5)第5实施例
[面数据]
[各种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1-1) (-f1)/f2=7.977
(1-2) (-fN)/fP=0.800
(1-3) (-fR)/fw=0.716
(1-4) f2/(-f3)=0.664
(2-1) (-f1)/f11=7.228
(2-2) (-fN)/fP=0.800
(2-3) f2/(-f3)=0.664
图20A和图20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1A和图21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2A和图22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
(第6实施例)
图23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构成。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固定透镜组G1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对焦透镜组GF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固定透镜组G12构成。
第1固定透镜组G11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像侧的平凹形状的负透镜L10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3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4构成。
对焦透镜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GN、孔径光阑S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GP构成。
第1对焦组GN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5、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6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7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第2对焦组GP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08、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9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0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第2固定透镜组G12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2的接合负透镜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3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4的接合负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2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0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02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第4透镜组G4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01构成。
在以上结构下,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及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空气间隔增加,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另外此时,第1透镜组G1的位置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通过使第1透镜组G1中的第1对焦组GN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第2对焦组GP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从而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以下的表6中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6)第6实施例
[面数据]
[各种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1-1) (-f1)/f2=30.559
(1-2) (-fN)/fP=1.077
(1-3) (-fR)/fw=0.437
图24A和图24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5A和图25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6A和图26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
(第7实施例)
图27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构成。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固定透镜组G1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对焦透镜组GF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固定透镜组G12构成。
第1固定透镜组G11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像侧的平凹形状的负透镜L10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3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4构成。
对焦透镜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GN和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GP构成。
第1对焦组GN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5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6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7的接合负透镜构成。
第2对焦组GP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8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09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0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第2固定透镜组G12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2的接合负透镜、孔径光阑S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3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4的接合负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02构成。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0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02的接合正透镜构成。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01构成。
在以上结构下,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及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空气间隔增加,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少。另外此时,第1透镜组G1的位置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通过使第1透镜组G1中的第1对焦组GN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第2对焦组GP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以下的表7中示出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7)第7实施例
[面数据]
[各种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1-1) (-f1)/f2=26.292
(1-2) (-fN)/fP=0.982
(1-3) (-fR)/fw=0.564
图28A和图28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9A和图29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中间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30A和图30B分别是本申请的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
根据上述各实施例,能够实现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另外,上述各实施例示出本申请发明的一具体例,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损坏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性能的范围内适当采用以下的内容。
虽然作为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数值实施例示出了3组、4组结构,但是本申请并不限定于此,还能够构成其他组结构(例如,5组、6组等)的变倍光学系统。具体地讲,也可以是在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体侧或最靠像侧增加了透镜或透镜组的结构。
另外,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也可以构成为,为了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使透镜组的一部分、一个透镜组全体或者多个透镜组作为对焦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特别是,优选使第1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成为对焦透镜组。该对焦透镜组还能够应用于自动聚焦,也能够应用于自动聚焦用的电机、例如超声波电机等的驱动。
另外,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任意一个透镜组全体或其一部分作为防抖透镜组以包含相对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或者在包含光轴的面内方向旋转移动(摆动),从而进行防抖。特别是,在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使第1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作为防抖透镜组。
另外,构成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透镜的透镜面可以是球面或平面,或者也可以是非球面。在透镜面为球面或平面的情况下,透镜加工和组装调整变得容易,防止由透镜加工和组装调整的误差引起的光学性能的劣化,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即使在像面偏移的情况下,描绘性能的劣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在透镜面为非球面的情况下,可以是基于研磨加工的非球面、通过模具将玻璃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铸非球面、或者将设置于玻璃表面的树脂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复合型非球面中的任意一种。另外,透镜面也可以是衍射面,也可以使透镜为折射率分布型透镜(GRIN透镜)或塑料透镜。
另外,再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中,虽然孔径光阑优选配置在第1透镜组中,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作为孔径光阑的部件,而通过透镜框来代替其作用。
另外,也可以在构成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透镜的透镜面上施加在宽波长区域中具有高透射率的防反射膜。由此,能够减轻眩光和重影,实现高对比度的高光学性能。
另外,关于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广角端状态下的35mm等效焦距为60~80mm左右,远焦端状态下的35mm等效焦距为150~200mm左右。另外,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变倍比为1.5~4倍左右。而且,关于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任意焦距状态下的最大摄影倍率β为-0.5倍以上且-1.0倍以下,能够兼顾近距离摄影和变倍。
接着,根据图31对具备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进行说明。
图31是示出具备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结构的图。
本相机1是具备上述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来作为摄影镜头2的镜头可换式的数码单反相机。
在本相机1中,来自作为被摄体的未图示的物体的光通过摄影镜头2而被聚光,通过快速复原反光镜3成像于聚焦板4上。并且,成像于聚焦板4上的该光在五棱镜5中多次反射而被引导至目镜6。由此,摄影者能够通过目镜6作为正立像来观察被摄体像。
另外,当由摄影者按下未图示的释放按钮时,快速复原反光镜3向光路外退避,来自未图示的被摄体的光到达摄像元件7。由此,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该摄像元件7而被摄像,并作为被摄体图像记录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由此,摄影者能够进行基于本相机1的被摄体的摄影。
此处,作为摄影镜头2搭载于本相机1的上述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如上所述地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即,本相机1能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另外,即使构成搭载了上述第2~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来作为摄影镜头2的相机,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相机1相同的效果。另外,即使在不具有快速复原反光镜3的结构的相机上搭载了上述各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相机1相同的效果。
最后,根据图32~图34对本申请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进行说明。
图32是示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
关于图32所示的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至少一个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的步骤S11~S13。
步骤S11:准备第1、第2透镜组及至少一个透镜组,使得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并且,从物体侧依次将各透镜组配置在镜筒内。
步骤S12: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1-1) 2.00<(-f1)/f2<45.00
其中,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步骤S13:通过将公知的移动机构设置于镜筒,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2透镜组与相邻于第2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根据这样的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
图33是示出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
关于图33所示的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的步骤S21、S22。
步骤S21:准备第1~第3透镜组,使得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并且,从物体侧依次将各透镜组配置在镜筒内。
步骤S22:通过将公知的移动机构设置于镜筒,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的位置被固定,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根据这样的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
图34是示出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
关于图34所示的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和至少一个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的步骤S31~S33。
步骤S31:准备第1透镜组和至少一个透镜组,使得第1透镜组具备以包含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的防抖透镜组。并且,从物体侧依次将各透镜组配置在镜筒内。
步骤S32: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1)。
(3-1) 2.00<|f1/fVR|<50.00
其中,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fVR:防抖透镜组的焦距
步骤S33:通过将公知的移动机构设置于镜筒,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与相邻于第1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根据这样的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且防抖时也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

Claims (13)

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至少一个透镜组,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相邻于所述第2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0<(-f1)/f2<45.00
3.00<(-f1)/f11<30.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11:所述正透镜组的焦距。
2.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和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3.00<(-f1)/f11<30.00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11:所述正透镜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的位置被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20<(-fR)/fw<1.60
其中,
fR:所述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组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像侧的至少一个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以包含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的防抖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60<|(1-βwvr)·βwr|<1.70
其中,
βwvr: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防抖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βwr:广角端状态下的位于所述防抖透镜组的像侧的所有透镜的合成横向倍率。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1对焦组和第2对焦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组与所述第2对焦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组具备第1对焦组和第2对焦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组与所述第2对焦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组和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组与所述第2对焦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50<(-fN)/fP<1.80
其中,
fN:所述第1对焦组的焦距,
fP:所述第2对焦组的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40<f2/(-f3)<1.20
其中,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任意焦距状态下的最大摄影倍率为-0.5倍以上且-1.0倍以下。
13.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
CN201580052742.1A 2014-07-30 2015-07-30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Active CN1066878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4842 2014-07-30
JP2014154842 2014-07-30
JP2014-154840 2014-07-30
JP2014154840 2014-07-30
JP2014-154841 2014-07-30
JP2014154841 2014-07-30
PCT/JP2015/071581 WO2016017725A1 (ja) 2014-07-30 2015-07-30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87848A CN106687848A (zh) 2017-05-17
CN106687848B true CN106687848B (zh) 2019-11-01

Family

ID=55217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2742.1A Active CN106687848B (zh) 2014-07-30 2015-07-30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4519B2 (zh)
EP (1) EP3176622B1 (zh)
JP (2) JP6414220B2 (zh)
CN (1) CN106687848B (zh)
WO (1) WO20160177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4220B2 (ja) * 2014-07-30 2018-10-3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
JP7093613B2 (ja) * 2017-05-15 2022-06-30 リコーインダストリア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投射用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画像投射装置
JP6891078B2 (ja) * 2017-09-11 2021-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7245606B2 (ja) * 2018-03-30 2023-03-24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7163126B2 (ja) * 2018-10-09 2022-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CN112305736B (zh) * 2019-07-31 2022-05-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2305729A (zh) * 2019-08-02 2021-02-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2305728A (zh) * 2019-08-02 2021-02-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4286959B (zh) * 2019-08-29 2024-02-13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2241064A (zh) * 2020-08-31 2021-01-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12415729A (zh) * 2020-12-11 2021-02-2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15437125B (zh) * 2022-08-22 2024-03-15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光阑前置的超广角光学系统及其成像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0549A (en) * 1988-09-30 1991-03-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for stabilizing the image
JPH07151974A (ja) * 1993-11-29 1995-06-16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JPH0850245A (ja) * 1994-08-05 1996-02-20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1066501A (ja) * 1999-08-25 2001-03-16 Nik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3161883A (ja) * 2002-10-18 2003-06-0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CN101551512A (zh) * 2008-03-31 2009-10-07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透镜系统的制造方法
JP2013068690A (ja) * 2011-09-21 2013-04-18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ズームレン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8716A (en) 1993-11-29 2000-02-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JPH07244258A (ja) * 1994-03-03 1995-09-19 Minolta Co Ltd 手ぶれ補正機能付きズームレンズ
JP4626135B2 (ja) * 2002-10-04 2011-02-02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大口径比内焦式望遠ズームレンズ
US7177090B1 (en) * 2005-08-05 2007-02-13 Tamron Co., Ltd. Telecentric zoom lens
US7974012B2 (en) * 2008-03-31 2011-07-05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optical device with the zoom lens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zoom lens system
JP5305889B2 (ja) * 2008-12-19 2013-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254146B2 (ja) * 2009-07-29 2013-08-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写用広角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12211973A (ja) * 2011-03-31 2012-11-01 Casio Comput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JP5603301B2 (ja) * 2011-07-19 2014-10-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写用変倍光学系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CN203786378U (zh) * 2011-10-26 2014-08-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投影用变焦透镜和投影型显示装置
US8867143B2 (en) 2011-11-16 2014-10-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5907600B2 (ja) 2011-11-17 2016-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253604B2 (ja) * 2012-06-20 2013-07-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JP5389288B2 (ja) * 2013-04-26 2014-0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6414220B2 (ja) * 2014-07-30 2018-10-3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0549A (en) * 1988-09-30 1991-03-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for stabilizing the image
JPH07151974A (ja) * 1993-11-29 1995-06-16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JPH0850245A (ja) * 1994-08-05 1996-02-20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1066501A (ja) * 1999-08-25 2001-03-16 Nik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3161883A (ja) * 2002-10-18 2003-06-0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CN101551512A (zh) * 2008-03-31 2009-10-07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透镜系统的制造方法
JP2013068690A (ja) * 2011-09-21 2013-04-18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ズームレン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76622A1 (en) 2017-06-07
US20170184828A1 (en) 2017-06-29
EP3176622B1 (en) 2020-02-12
CN106687848A (zh) 2017-05-17
JP2019049725A (ja) 2019-03-28
WO2016017725A1 (ja) 2016-02-04
EP3176622A4 (en) 2018-03-28
JPWO2016017725A1 (ja) 2017-05-18
US10254519B2 (en) 2019-04-09
JP6414220B2 (ja) 2018-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87848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N102162905B (zh) 变焦镜头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
CN107076970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N102112905B (zh) 变焦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7850763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6461921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07430261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6133579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4797969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CN108369327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7209352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N102236158A (zh) 变焦透镜、光学设备及变焦透镜的制造方法
CN105992963B (zh) 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
CN109804292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8474928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摄像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7209351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8369328A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以及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
CN109031630A (zh) 变倍光学系统和成像装置
CN109906397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拍摄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7076969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4755984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用于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CN109791273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2768399B (zh)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CN109952524A (zh) 变倍光学系统、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以及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9964161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摄像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