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56802B - 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56802B
CN106656802B CN201611189993.7A CN201611189993A CN106656802B CN 106656802 B CN106656802 B CN 106656802B CN 201611189993 A CN201611189993 A CN 201611189993A CN 106656802 B CN106656802 B CN 1066568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bidirectional
queue
found
lab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899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56802A (zh
Inventor
于文畅
王未浅
何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reen Wei D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ELIN WEIER SCI-TECH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Gw Deligh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reen Wei D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ELIN WEIER SCI-TECH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Gw Deligh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reen Wei D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ELIN WEIER SCI-TECH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Gw Deligh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reen Wei D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18999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568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656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6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56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6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04L12/4645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 H04L12/465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wherein a single frame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VLAN ta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82Miscellaneous aspects
    • H04L47/825Involving tunnels, e.g. MP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遍历到的双向隧道查找下一跳节点的正向隧道和反向隧道;再使用该反向隧道查找到该下一跳节点的下一跳节点的反向隧道,使用查找到的下一跳节点的正向隧道和下一跳节点的下一跳节点的反向隧道查找下一跳节点的下一跳节点的正向隧道,以此方法搜索生成端到端隧道。该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生成端到端隧道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PTN是新一代基于分组、面向连接的多业务统一传送技术,在兼顾传统TDM业务同时能较好地承载电信级以太网业务,并且能够适应各种类型的业务,具有强大的端到端组网能力。
端到端管理是PTN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PTN业务可以单站配置,因此,将网络中已经配置的单站业务搜索出来,是端到端管理的基础。
PTN的端到端业务主要承载在MPLS Tunnel上,用户之间可以通过这种多协议标签传输技术完成数据业务报文透传。因此,端到端隧道搜索又是端到端业务搜索的基础。
目前基于网元节点的端到端隧道搜索的方法,需要设定源端节点、宿端节点和所经节点才能进行搜索;但是,在实际的PTN网络中,有多条业务,每次搜索前设定节点,浪费资源且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以解决资源浪费、效率低下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A、获取隧道队列,遍历隧道队列中的隧道;
B、当遍历到一条双向隧道时,在隧道队列中查找下一跳为该双向隧道承载VLAN的IP地址,出标签与该双向隧道的入标签相同的隧道;
C、若查找到,且查找到的隧道为单向隧道,则将查找到的隧道记为当前中间节点的反向隧道;
D、在隧道队列中查找是否存在与该反向隧道所在网元相同,入标签与所述双向隧道的出标签相同,且承载VLAN的IP地址与所述双向隧道的下一跳相同的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E;否则执行步骤J;
E、确定查找到的隧道是否为单向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F;否则,执行步骤J;
F、将该单向隧道记为当前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
G、在隧道队列中查找是否存在下一跳为当前中间节点的反向隧道承载VLAN的IP地址,且出标签与该反向隧道的入标签相同的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H;否则,执行步骤J;
H、确定查找到的隧道是否为单向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J;否则,执行步骤J;
I、该设备将查找到的隧道记为下一跳节点的反向隧道,并在隧道队列中查找是否存在与该反向隧道所在网元相同,入标签与所述当前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的出标签相同,且承载VLAN的IP地址与所述当前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的下一跳相同的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E;否则,执行步骤J;
J、该设备使用所述双向隧道和查找到的隧道生成端到端隧道。
由上面的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中在进行端到端隧道生成而进行隧道搜索的时候,不需要预先设定源端节点、宿端节点和所经节点,需要使用隧道的信息进行匹配,来确定哪些隧道组成同一条端到端隧道,以及这些隧道在一条端到端隧道中的位置顺序,来生成一条端到端隧道,能够提高端到端隧道搜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端到端组网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搜索端到端隧道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包括4个节点的PTN组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在进行端到端隧道生成而进行隧道搜索的时候,不需要预先设定源端节点、宿端节点和所经节点,需要使用隧道的信息进行匹配,来确定哪些隧道组成同一条端到端隧道,以及这些隧道在一条端到端隧道中的位置顺序,来生成一条端到端隧道,能够提高端到端隧道搜索效率。
本申请中提到的端到端隧道,可以是一条完整的端到端隧道,也可以是一条缺失中间节点,宿端节点,或中间节点和宿端节点的端到端隧道。
一条端到端隧道是由一条或多条隧道组成,每条隧道的隧道信息包括:网元标识、承载VLAN的IP地址、下一跳、出标签、入标签和指示单双向隧道的标识。
参见图1,图1为端到端组网示意图。图1中所示的组网中以节点A为源端,节点Z为终端为例,节点P为中间节点,节点P可以是0-n个,该图以节点P为n个为例。设定A节点到Z节点为正向,Z节点到A节点为反向。在A节点和Z节点上,各有一条双向隧道,在P节点上,有两条单向隧道。隧道承载在VLAN上,VLAN需要配置IP地址。针对同一VLAN不同节点需配置同一网段的不同IP地址;针对不同VLAN配置不同的IP地址即可。
节点A上的双向Tunnel承载在IP地址为IP1的VLAN上,入标签为label1,出标签为label2,下一跳为IP2,所在网元为节点A,指示单双向隧道的标识为双向隧道。
节点P上有两条单向隧道,一条正向Tunnel和一条反向Tunnel,指示单双向隧道的标识为单向隧道;正向Tunnel承载在IP地址为IP2的VLAN上,入标签为label2,出标签为label4,下一跳为IPx,IPx为与该节点P相邻的节点P上的承载正向隧道的VLAN的IP地址;反向Tunnel承载在IP地址为IP3的VLAN上,入标签为label3,出标签为label1,下一跳为IP1;两条单向隧道所在网元均为P节点。
节点Z上的双向Tunnel承载在IP地址为IPk的VLAN上,入标签为labelu,出标签为labelv,下一跳为IPy;该双向隧道所在的网元为节点Z,指示单双向隧道的标识为双向隧道。
本申请实施例中执行搜索端到端隧道的主体可以是任何可获得全网隧道对应的隧道队列的设备,为了描述方便,在下文简称设备。
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搜索端到端隧道的流程示意图。具体步骤为:
步骤201,设备获取隧道队列,遍历隧道队列中的隧道。
设备获取的隧道队列包括一条或多条隧道,以及每条隧道的信息。这些隧道可以组成多条端到端隧道也可以仅组成一条端到端隧道,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搜索方法,可以搜索出隧道队列中所有的端到端隧道。本实施例中以搜索出一条端到端隧道为例。
步骤202,当遍历到一条双向隧道时,该设备在隧道队列中查找下一跳为该双向隧道承载VLAN的IP地址,且出标签与该双向隧道的入标签相同的隧道。
在搜索端到端隧道的过程中进行隧道信息匹配时,使用的信息不相同,即有些匹配需要网元标识,入标签,有些匹配需要使用出标签和下一跳,不需要哪个信息时,不使用对应的信息即可。在具体使用时,为了实现某个信息的不使用,可以通过设置为NULL来实现。
该设备在遍历隧道队列中的隧道,当遍历到一个单向隧道时,继续遍历下一隧道,直到遍历到一条双向隧道。
该设备若在隧道队列中未查找到下一跳为该双向隧道承载VLAN的IP地址,出标签与该双向隧道的入标签相同的隧道,则使用遍历到的双向隧道建立端到端隧道。
此时生成的端到端隧道为缺失中间节点和宿端节点的端到端隧道。
该设备若在隧道队列中查找到下一跳为该双向隧道承载VLAN的IP地址,出标签与该双向隧道的入标签相同的隧道,且该查找到的隧道为双向隧道,则确定该查找到的双向隧道的入标签与遍历到的双向隧道的出标签是否相同,并且确定该查找到的双向隧道的承载VLAN的IP与遍历到的双向隧道的下一跳是否相同,如果两者均是相同的,则使用遍历到的双向隧道和查找到的双向隧道建立端到端隧道;否则,仅使用遍历到的双向隧道建立端到端隧道。
此时生成的端到端隧道为缺失中间节点的端到端隧道。在具体实现时,还可能搜索出存在中间节点,但是中间节点上只存在反向隧道而不存在正向隧道的情况。
在具体实现时,使用指示单双向隧道的标识确定对应的隧道为单向隧道,还是双向隧道。
步骤203,若查找到,且查找到的隧道为单向隧道,则将查找到的隧道记为当前中间节点的反向隧道。
步骤202中,使用双向隧道查找单向隧道或双向隧道,如果查找到双向隧道,结束该次端到端隧道的搜索;如果查找到单向隧道,则说明下一个节点为P节点,使用双向隧道的入标签匹配到的隧道记为P节点的反向隧道。
步骤204,该设备在隧道队列中查找是否存在与该反向隧道所在网元相同,入标签与所述双向隧道的出标签相同,且承载VLAN的IP地址与所述双向隧道的下一跳相同的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205;否则,执行步骤210。
使用中间节点的反向隧道与双向隧道的出标签匹配该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
步骤205,该设备确定查找到的隧道是否为单向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206;否则,执行步骤210。
如果查找到隧道,则确定匹配到的隧道为单向还是双向,若是单向,则确定为该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若是双向,可能是获取隧道队列时,隧道信息有错误,也只能建立到此中间节点的端到端隧道。
如果未查找到隧道,则端到端隧道到此中间节点的反向隧道终止。
步骤206,该设备将该单向隧道记为当前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
步骤207,该设备在隧道队列中查找是否存在下一跳为当前中间节点的反向隧道承载VLAN的IP地址,且出标签与该反向隧道的入标签相同的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208;否则,执行步骤210。
本步骤中使用中间节点的反向隧道查找下一跳节点的反向隧道。
步骤208,该设备确定查找到的隧道是否为单向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209;否则,执行步骤210。
步骤208中确定查找到的隧道为双向隧道时,在执行步骤210之前,还需执行如下步骤:
确定该双向隧道的入标签与当前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的出标签是否相同,并且确定该双向隧道的承载VLAN的IP是否与当前中间节点正向隧道的下一跳是否相同,若两者皆是相同时,则执行步骤210;若至少有一个不相同,则在建立隧道时,不包括该查找到的双向隧道。
步骤209,该设备将该单向隧道记为下一跳节点的反向隧道,并在隧道队列中查找是否存在与该反向隧道所在网元相同,入标签与所述当前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的出标签相同,且承载VLAN的IP地址与所述当前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的下一跳相同的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205;否则,执行步骤210。
本步骤中的所述当前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为步骤208中的当前中间节点的反向隧道。
本步骤中使用当前节点的正向隧道和下一跳节点的反向隧道匹配下一跳节点的反向隧道。
步骤210,该设备使用所述双向隧道和查找到的隧道生成端到端隧道。
该设备在遍历到双向隧道时,将该双向隧道以及双向隧道的信息存储,用于建立端到端隧道,并将该双向隧道从隧道队列中删除;
在隧道队列中查找到对应的隧道时,将查找到的隧道,以及该查找到的隧道的信息存储,用于建立端到端隧道,并将该查找到的隧道从隧道队列中删除。
这样处理以便后续查找匹配的隧道时,提高查找效率。在具体实现时,也可以将遍历到的和查找到的隧道进行标识,使用标识的隧道生成一条端到端隧道即可。
本申请可以应用于PTN网络中,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实现端到端隧道搜索过程。
参见图3,图3为包括4个节点的PTN组网示意图。在节点A到节点Z之间有T1到T6共6条隧道组成一条端到端隧道。其中,T1和T6为双向隧道,T2、T3、T4、T5、T6为单向隧道。
假设设备获取的隧道队列TQ包括(T2、T3、T1、T4、T5、T6、T7、T8、T9、T10)。其中,T7到T10为其他端到端隧道对应的隧道,与图3中所示的端到端隧道中的任一隧道均不能匹配。这里不再一一给出T7到T10对应的隧道信息。
设备获取隧道队列TQ,遍历隧道队列中的隧道。
当遍历到T2时,根据图3所示的信息,确定T2为单向隧道,继续遍历下一跳隧道,遍历到T3时,确定T3为单向隧道,继续遍历,遍历到T1,确定T1为双向隧道。
该设备在隧道队列TQ中查找下一跳为T1承载VLAN的IP地址(IP1),且出标签与T1的入标签(label1)相同的隧道;
在隧道队列TQ中查找到T2满足上述条件,且T2为单向隧道,则将查找到的隧道T2记为所在网元P1的反向隧道。
该设备在隧道队列中查找与该反向隧道T2所在网元P1相同,且入标签与所述双向隧道T1的出标签(label2)相同的隧道。
在隧道队列TQ中查找到T3满足上述条件,且T3为单向隧道,则将查找到的隧道T3记为所在网元P1的正向隧道。
该设备在隧道队列TQ中查找下一跳为所在网元的反向隧道承载VLAN的IP地址(IP3),且出标签与该反向隧道的入标签(label3)相同的隧道。
在隧道队列TQ中查找到T4满足上述条件,且T4为单向隧道,则将查找到的隧道T4记为所在网元P2的反向隧道。
该设备在隧道队列中查找与该反向隧道T4所在网元相同,且入标签与所述正向隧道T3的出标签(label4)相同的隧道。
在隧道队列TQ中查找到T5满足上述条件,且T5为单向隧道,则将查找到的隧道T5记为所在网元P1的正向隧道。
该设备在隧道队列TQ中查找下一跳为所在网元的反向隧道T4承载VLAN的IP地址(IP5),且出标签与该反向隧道的入标签(label5)相同的隧道。
在隧道队列TQ中查找到T6满足上述条件,且T6为双向隧道,则将遍历到的T1,查找到的T2到T6,按顺序生成一条端到端隧道(T1、T2、T3、T4、T5、T6)。
综上所述,本申请进行端到端隧道生成而进行隧道搜索的时候,不需要预先设定源端节点、宿端节点和所经节点,而是使用隧道的信息进行匹配,来确定哪些隧道组成同一条端到端隧道,以及这些隧道在一条端到端隧道中的位置顺序,来生成一条端到端隧道,能够提高端到端隧道搜索效率。
如果预先通过人工设定源节点、宿端节点和所经节点,对网管人员会是很大的工作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能够获得全网隧道对应的隧道队列的设备执行,该方法包括:步骤
A、获取隧道队列,遍历隧道队列中的隧道;
B、当遍历到一条双向隧道时,在隧道队列中查找下一跳为该双向隧道承载虚拟局域网VLAN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出标签与该双向隧道的入标签相同的隧道;
C、若查找到,且查找到的隧道为单向隧道,则将查找到的隧道记为当前中间节点的反向隧道;
D、在隧道队列中查找是否存在与该反向隧道所在网元相同,入标签与所述双向隧道的出标签相同,且承载VLAN的IP地址与所述双向隧道的下一跳相同的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E;否则执行步骤J;
E、确定查找到的隧道是否为单向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F;否则,执行步骤J;
F、将该单向隧道记为当前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
G、在隧道队列中查找是否存在下一跳为当前中间节点的反向隧道承载VLAN的IP地址,且出标签与该反向隧道的入标签相同的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H;否则,执行步骤J;
H、确定查找到的隧道是否为单向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J;否则,执行步骤J;
I、该设备将查找到的隧道记为下一跳节点的反向隧道,并在隧道队列中查找是否存在与该反向隧道所在网元相同,入标签与所述当前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的出标签相同,且承载VLAN的IP地址与所述当前中间节点的正向隧道的下一跳相同的隧道,如果是,执行步骤E;否则,执行步骤J;
J、该设备使用所述双向隧道和查找到的隧道生成端到端隧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步骤A中,在遍历隧道队列中的隧道,遍历到一个单向隧道时,继续遍历下一隧道,直到遍历到一条双向隧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步骤B中,若在隧道队列中未查找到下一跳为该双向隧道承载VLAN的IP地址,出标签与该双向隧道的入标签相同的隧道,则使用遍历到的双向隧道建立端到端隧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步骤B中,若在隧道队列中查找到下一跳为该双向隧道承载VLAN的IP地址,出标签与该双向隧道的入标签相同的隧道,且该查找到的隧道为双向隧道,则使用遍历到的双向隧道和查找到的双向隧道建立端到端隧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遍历到双向隧道时,将该双向隧道以及双向隧道的信息存储,用于建立端到端隧道,并将该双向隧道从隧道队列中删除;
在隧道队列中查找到对应的隧道时,将查找到的隧道,以及该查找到的隧道的信息存储,用于建立端到端隧道,并将该查找到的隧道从隧道队列中删除。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一隧道的隧道信息包括:网元标识、承载VLAN的IP地址、下一跳、出标签、入标签、指示单双向隧道的标识。
CN201611189993.7A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 Active CN1066568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89993.7A CN106656802B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89993.7A CN106656802B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56802A CN106656802A (zh) 2017-05-10
CN106656802B true CN106656802B (zh) 2019-06-21

Family

ID=58834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89993.7A Active CN106656802B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568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11415B (zh) * 2017-12-12 2020-08-25 北京格林伟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设备间的标签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9033383B (zh) * 2018-07-27 2021-11-16 成都网丁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双向搜索交叉碰撞检测的路由补全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36186B1 (ko) * 2004-10-28 2006-10-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양방향 터널 설정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1388823A (zh) * 2008-11-05 2009-03-1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双向流量工程隧道的方法和设备
CN102136991B (zh) * 2010-07-02 2013-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标签交换路径上配置隧道的方法和节点
CN102439919B (zh) * 2011-09-28 2014-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标签交换路径建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160652B2 (en) * 2012-08-31 2015-10-13 Cisco Technology, Inc. Fast reroute for bidirectional co-routed traffic engineering tunnels
CN103841022B (zh) * 2014-03-12 2017-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隧道的方法及装置
CN104135423B (zh) * 2014-08-21 2018-03-23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隧道建立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56802A (zh) 2017-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46796B2 (en) Directed echo requests and reverse traceroute
CN101076972B (zh) 获得与基于虚拟专用lan服务(vpls)的网络相关的路径信息
CN105939260B (zh) 覆盖网络中的过载功能
US999835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inding point-to-multipoint label switched path crossing multiple domains
WO2019141118A1 (zh) 创建双向分段路由隧道的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ES2551727T3 (es) Uso de un protocolo de árbol de expansión (STP) para mejorar mapas de topología de red de la capa 2
CN107637031A (zh) 用于网络业务的路径计算单元中央控制器(pcecc)
EP3200402A1 (en) Sr information obtainment method and sr network establishment method
CN106603413B (zh) 通过指定路径传输流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2946349B (zh) 一种基于OSPF协议的以太网E-Line业务链路发现方法及装置
CN105830500B (zh) 用于分组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5323168B (zh) 多协议标签切换环
CN112689976B (zh) 扩展控制器的边界网关协议链路状态
US882445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n associated bidirectional label-switched path
CN106301921B (zh) 基于隧道的大象流量传输调度方法及系统
CN105814944B (zh) 基于显式信令的拓扑发现
CN110519163B (zh) 一种用于规划计算机网络内的流量的方法、网络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0224935A (zh) 一种处理组播数据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CN102195869A (zh) 双向回溯路径计算方法及装置
EP359870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domain-level topology and network system
WO2019236221A1 (en) Preferred path route graphs in a network
CN106656802B (zh) 一种端到端隧道生成方法
CN105262686B (zh) 一种网络连通性验证方法和装置
WO2016078240A1 (zh) 一种检测路由成环的方法及装置
RU2569573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сервиса сквозной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