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53301B - 环形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环形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53301B CN106653301B CN201611195638.0A CN201611195638A CN106653301B CN 106653301 B CN106653301 B CN 106653301B CN 201611195638 A CN201611195638 A CN 201611195638A CN 106653301 B CN106653301 B CN 1066533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ing block
- coiling
- wire
- wound
- wir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95—Windings disposed upon ring co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形电感及其制造方法,一环形铁芯,具有一第一绕线区块与一第二绕线区块;以及一导线,缠绕于所述环形铁芯之上,以于环形铁芯之上形成具有一总匝数的主线圈;本发明特别以一导线的中心处作为该对称点,然后沿着第一方向与第一方向将导线的第一导线部与第二导线部分别缠绕于一环形铁芯的一第一绕线区块与一第二绕线区块之上,藉此方式获得所述降低线间离散电压差的环形电感。即使由导线绕于环形铁芯之上的线圈仍具有线间电压差,该线间电压差为一平均分布电压差,本发明的环形电感于高频下仍可抑制寄生电容效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感元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环形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容与电感的组合使用常见于电源供应器或电源转换器的滤波电路之中。举例而言,当市电所提供的一交流电输入一电源供应器之后,该交流电会先经过扼流线圈(chokecoil)与电容滤波以滤除高频杂波及干扰信号;接着,经过整流与滤波之后,所述交流电便会被转换为一高压直流电。如长期涉及电源供应器开发与制造的工程师所熟知的,配合开关电路与变压器之使用,所述高压直流电会变转换成具有特定电压值的一高频脉动直流电。最终,经由输出滤波电路滤除高频交流部分后,则电源供应器提供相对纯净的直流电至相关电子产品。
请参阅图1,系显示习知的一种扼流线圈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习知的扼流线圈1’可被应用为共模电感(common mode inductor),其系于结构上包括:一环形铁芯(annularferrite core)11’与一线圈12’。请同时参阅图2,系显示频率响应图。其中,图2的量测资料系来自于具有所述扼流线圈1’的一电源供应器。值得注意的是,频率响应图内并没有显示该电源供应器的输出增益变化曲线,仅有显示扼流线圈1’的阻抗变化。长期涉及电源供应器开发与制造的工程师可以透过图2发现,扼流线圈1’在频率885.82kHz表现出明显的寄生电容效应。并且,当频率高于11.27MHz之后,扼流线圈1’则随着频率的上升而交互地表现出电感特性与高频电容效应;本案的发明人发现扼流线圈1’在高频的寄生电容效应会导致电源供应器的输出增益超出正常设定范围。
请参阅图3,系显示习知的扼流线圈的上视图。如图3所示,一般的系采用顺反绕的绕线方式,将一导线缠绕至环形铁芯11’之上以形成线圈12’。特别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A点与B点分别为顺绕的起始点与结束点,而C点与D点分别为反绕的起始点与结束点。请继续参阅图4,系显示线间电压差与绕线点的关系图。其中,图4中所标示的“d’”表示为线间距离,ΔV(d’)则为以线间距离为变量的一线间电压差函数。如图4所示,顺绕的结束点B与反绕的起始点C之间系显示出最小的线间电压差(minimumΔV1’),而顺绕的起始点A与反绕的结束点D之间系显示出最大的线间电压差(maximumΔVN/2’);其余顺绕的绕线点与反绕的绕线点之间则形成离散的线间电压差。
本案的发明人发现,以顺反绕的绕线方式所制成的扼流线圈1’会具有离散的线间电压差;并且,当扼流线圈1’通电之后,这些离散的线间电压差会伴生出相应的线间电容。图2的量测资料显示,这些线间电容会使得扼流线圈1’于高频下,寄生电容效应特别明显,进而导致电源供应器的输出增益超出正常设定范围。
由此可知,如何改变扼流线圈1’的绕线方式以消除该些离散的线间电压差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有鉴于此,本案之发明人系极力地研究与发明,并终于研发完成本发明之一种环形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环形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为实现所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方案是:一种环形电感,一环形铁芯,具有一第一绕线区块与一第二绕线区块;以及
一导线,缠绕于所述环形铁芯之上,以于环形铁芯之上形成具有一总匝数的主线圈;其中,所述导线包括:
一第一导线部,具有自所述导线之一中心处至所述导线之一第一端处的导线长度,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区块,且具有一第一匝数;及
一第二导线部,系具有自所述导线之所述中心处至所述导线之一第二端处的导线长度,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且具有一第二匝数;
其中,所述总匝数为第一匝数与所述第二匝数的合,且所述第一匝数与所述第二匝数相等。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于所述环形铁芯的至少一隔离件,用以于所述环形铁芯隔出所述第一绕线区块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其中,所述隔离件为一绝缘体。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线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线部各具有一预留导线部,分别自所述第一端处以及第二端处延伸而出,并突出所述环形铁芯。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线部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区块,再向上拉一距离,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区块;所述第二导线部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再向上拉一距离,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线部向下等距缠绕第一层于所述第一绕线区块,再向上拉一距离,叠在第一层之上,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区块;所述第二导线部向下等距缠绕第一层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再向上拉一距离,叠在第一层之上,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线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线部各缠绕复数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线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线部每层所缠绕的圈数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线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线部的缠绕方向相反。
一种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区别环形铁芯的第一绕线区块以及第二绕线区块;
(2)以导线的所述中心处作为对称点,并沿着一第一方向将导线的第一导线部缠绕于第一绕线区块之上,形成第一匝数;
(3)以导线的所述中心处作为对称点,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方向,将导线的第二导线部缠绕于第二绕线区块之上,形成与第一匝数相同的第二匝数。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系包括以下细部步骤:
(21)以导线的中心处作为对称点,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将第一导线部的第一子导线部缠绕于第一绕线区块之上,以于第一绕线区块之上形成一第一子线圈;
(22)以第一导线部的第一绕线起始点作为一第一起点,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将第一导线部的第二子导线部缠绕于第一绕线区块之上,以于第一绕线区块之上形成一第二子线圈。第二子线圈叠在第一子线圈之上。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系包括以下细部步骤:
(31)以导线的中心处作为对称点,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将第二导线部的第三子导线部缠绕于第二绕线区块之上,以于第二绕线区块之上形成一第三子线圈;
(32)以第二导线部的第二绕线起始点作为一第二起点,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将第二导线部的第四子导线部缠绕于第二绕线区块之上,以于第二绕线区块之上形成一第四子线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子线圈包括复数条第一环形导线,所述第二子线圈系包括复数条第二环形导线,任两条第一环形导线之间系介入有一条第二环形导线;所述第三子线圈包括复数条第三环形导线,所述第四子线圈系包括复数条第四环形导线,任两条第三环形导线之间系介入有一条第四环形导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不同于传统上采用顺-反式绕法将导线缠绕于环形铁芯之上容易导致扼流线圈于高频下,寄生电容效应特别明显,本发明特别以一导线的中心处作为该对称点,然后沿着第一方向与第一方向将导线的第一导线部与第二导线部分别缠绕于一环形铁芯的一第一绕线区块与一第二绕线区块之上,藉此方式获得所述降低线间离散电压差的环形电感。即使由导线绕于环形铁芯之上的线圈仍具有线间电压差,该线间电压差为一平均分布电压差,本发明的环形电感于高频下仍可抑制寄生电容效应。
附图说明
图1系显示习知的一种扼流线圈的立体图;
图2系显示频率响应图;
图3系显示习知的扼流线圈的上视图;
图4系显示线间电压差与绕线点的关系图;
图5系显示本发明之一种降低线间离散电压差的环形电感的正面视图;
图6系显示导线的正面视图;
图7系显示第一导线部的正面视图;
图8系显示第二导线部的正面视图;
图9系显示一种用以制造环形电感的方法流程图;
图10A至图10D系显示示意性制造流程图;
图11系显示本发明之环形电感的上视图;
图12系显示线间电压差与绕线点的关系图;
图13系显示量测资料。
附图符号说明:
1环形电感 11环形铁芯 12导线 111第一绕线区块
112第二绕线区块 121第一导线部 122第二导线部
W0中心处 E1第一端处 E2第二端处
WE1第一绕线终止点 WS1第一绕线起始点
1211第一子导线部 1212第二子导线部
WE2第二绕线终止点 WS2第二绕线起始点
1221第三子导线部 1222第四子导线部 13隔离件
1213第一中介导线部 1223第二中介导线部
1214第一预留导线部 1224第二预留导线部
1215第三预留导线部 1225第四预留导线部
S1-S3方法步骤
CWd1第一方向 CWd2第二方向
P1第一子导线部的绕线起始点 P2第一子导线部的绕线结束点
P3第二子导线部的绕线起始点 P4第二子导线部的绕线结束点
d线间距离
ΔV(d)线间电压差函数 ΔV1线间电压差 ΔVN/2线间电压差
1’扼流线圈 11’环形铁芯 12’线圈
A顺绕的起始点 B顺绕的结束点
C反绕的起始点 D反绕的结束点 D’线间距离
ΔV(d’)线间电压差函数
ΔV1’最小的线间电压差 ΔVN/2’最大的线间电压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5,系显示本发明之一种降低线间离散电压差的环形电感的正面视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之一种环形电感1系于结构上包括:一环形铁芯11以及一导线12;其中,环形铁芯11系特别规划出一第一绕线区块111与一第二绕线区块112。另一方面,导线12系缠绕于该环形铁芯11之上,以于环形铁芯11之上形成具有总匝数为N的一主线圈。
继续地参阅图5,并请同时参阅图6,系显示导线的正面视图。如图5与图6所示,该导线12系包括一第一导线部121与一第二导线部122;其中,该第一导线部121系具有自该导线12之一中心处W0至该导线12之一第一端处E1的导线长度。并且,所述第一导线部121系缠绕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以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形成具有一第一匝数的一第一线圈。另一方面,该第二导线部122系具有自该导线12之该中心处W0至该导线12之一第二端处E2的导线长度。并且,所述第二导线部122系缠绕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以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形成具有一第二匝数的一第二线圈。值得说明的是,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共同组成所述绕线匝数为N的主线圈,并且该第一匝数与该第二匝数皆为N/2。
接续上述,在本发明中,该导线12具有相同线径,并有该第一导线部121等距缠绕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该第二导线部122等距缠绕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如果此缠绕方式的圈数不足,则该第一导线部121向下等距缠绕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再向上拉一距离,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同样的,该第二导线部122向下等距缠绕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再向上拉一距离,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如此,可形成多层,相互交叉、堆栈的态样,一般来说,每层的圈数相同,但不侷限于此。为了清楚说明缠绕方式,图式并未以多层表示。另外,由于本发明采用同一条导线,所以该第一导线部121以及该第二导线部122的缠绕方向相反。
以下介绍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请再同时参阅图5与图6,并请同时参阅图7,系显示第一导线部的正面视图。如图所示,吾人可于第一导线部121之上预先规划有一第一绕线终止点WE1与一第一绕线起始点WS1,其中该第一绕线终止点WE1系介于该中心处W0与该第一端处E1之间,且该第一绕线起始点WS1系介于该第一绕线终止点WE1与该第一端处E1之间。如此设计,则可于第一导线部121之上进一步地区分出一第一子导线部1211与一第二子导线部1212。如图7所示,该第一子导线部1211系具有自该中心处W0至该第一绕线终止点WE1的导线长度,且该第二子导线部1212系具有自该第一绕线起始点WS1至该第一端处E1的导线长度。请再同时参阅图5与图6,并请同时参阅图8,系显示第二导线部的正面视图。如图所示,吾人可于第二导线部122之上预先规划有一第二绕线终止点WE2与一第二绕线起始点WS2,其中该第二绕线终止点WE2系介于该中心处W0与该第二端处E2之间,且该第二绕线起始点WS2系介于该第二绕线终止点WE2与该第二端处E2之间。如此设计,则可于第二导线部122之上进一步地区分出一第三子导线部1221与一第四子导线部1222。如图8所示,该第三子导线部1221系具有自该中心处W0至该第二绕线终止点WE2的导线长度,且该第四子导线部1222系具有自该第二绕线起始点WS2至该第二端处E2的导线长度。
如图5、图6、图7、与图8所示,为了利于分别形成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本发明特别于该环形铁芯11之上增设至少一隔离件13,且该隔离件13为一绝缘体。如此设置,则所述第一导线部121之第一子导线部1211与第二子导线部1212可分别于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绕出用以组成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第一子线圈与一第二子线圈,且该第一子线圈与该第二子线圈的绕线匝述皆为N/4。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导线部122之第三子导线部1221与第四子导线部1222则分别于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绕出用以组成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第三子线圈与一第四子线圈,且该第三子线圈与该第四子线圈的绕线匝述皆为N/4。
如图5、图7与图8所示,为了使得第一子导线部1211与第二子导线部1212能够精准地于第一绕线区块111绕出第一子线圈与第二子线圈,可于导线12的第一导线部121之上预先规划一第一中介导线部1213;其中,第一中介导线部1213系具有自该第一绕线终止点WE1至该第一绕线起始点WS1的导线长度。同样地,为了使得第三子导线部1221与第四子导线部1222能够精准地于第二绕线区块112绕出第三子线圈与第四子线圈,可于导线12的第二导线部122之上预先规划一第二中介导线部1223;其中,该第二中介导线部1223系具有自该第第二绕线终止点WE2至该第第二绕线起始点WS2的导线长度。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利于本发明之环形电感1焊接于一电路板之上,该第一导线部121之上又特别规划有自该第一端处E1延伸而出的一第一预留导线部1214;并且,该第二导线部122之上也同样规划有自该第二端处E2延伸而出的一第二预留导线部1224,皆突出该环形铁芯11。
上述说明已经完整、清楚地揭示本发明之一种降低线间离散电压差的环形电感1的结构组成。接着,将继续说明如何利用导线12于环形电感1的第一绕线区块111与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绕出匝数为N/2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请参阅图9,系显示一种用以制造环形电感的方法流程图。如图9所示,此制造方法包括3个主要步骤。为了更有利于理解此制造方法,请同时参阅图10A至图10D所显示的示意性制造流程图。如图9、图10A、图10B、与图10C所示,制造方法系首先执行步骤(S1):区别环形铁芯11的第一绕线区块以及第二绕线区块;接着,系执行步骤(S2):以该导线12的该中心处W0作为一对称点,并沿着一第一方向CWd1将该导线12的该第一导线部121缠绕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形成第一匝数。完成步骤(S2)之后,如图9与图10D所示,该制造方法系接着执行步骤(S3):以该导线12的该中心处W0作为该对称点,并沿着一第二方向CWd2将该导线12的该第二导线部122缠绕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形成第二匝数。
完成步骤(S3)之后即可获得如图5所示之不具线间离散电压差的环形电感1。值得注意的是,比较图10B与图10D可以发现,所述第一方向CWd1与第二方向CWd2为同向;并且,所称“同向”意指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都是由靠近对称点(即中心处W0)的部分至环形电感1的焊接线(亦即第一端处E1与第二端处E2)的方向。以第一导线部121而言,所述靠近中心处W0的部分指的是第三预留导线部1215;并且,以第二导线部122而言,所述靠近中心处W0的部分指的是第三预留导线部1225。当然,若依照时钟方向定义,第一方向CWd1与第二方向CWd2则分别为顺时钟方向与逆时钟方向。
完成步骤(S3)之后,如图5所示,由导线12的第一导线部121所组成的第一线圈系缠绕于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并且,透过隔离件13之分隔,由导线12的第二导线部122所组成的第二线圈系缠绕于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请再同时参阅图5、图7与图10A-图10D的制造流程图。虽然步骤(S2)说明沿着第一方向CWd1将第一导线部121缠绕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便能够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形成所述第一线圈;然而,于实际的执行上,系必须首先地以导线12的中心处W0作为第一次的绕线起点,然后沿着第一方向CWd1将该第一导线部121的该第一子导线部1211缠绕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以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形成绕线匝数为N/4的一第一子线圈;接着,再以第一子导线部1211的第一绕线起始点WS1作为第二次的绕线起点,并沿着该第一方向CWd1将该第一导线部121的该第二子导线部1212缠绕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以于该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形成绕线匝数为N/4的一第二子线圈。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则第一子线圈与第二子线圈组成所述第一线圈。
请再同时参阅图5、图8与图10A-图10D的制造流程图。虽然步骤(S3)说明沿着第二方向CWd2将第二导线部122缠绕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便能够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形成所述第二线圈;然而,于实际的执行上,系必须首先地以导线12的中心处W0作为第一次的绕线起点,然后沿着该第二方向CWd2将该第二导线部122的该第三子导线部1221缠绕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以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形成绕线匝数为N/4的一第三子线圈;接着,再以第二子导线部1221的该第二绕线起始点WS2作为第二次的绕线起点,并沿着该第二方向CWd2将该第二导线部122的该第四子导线部1222缠绕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以于该第二绕线区块111之上形成绕线匝数为N/4的一第二子线圈。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则第三子线圈与第四子线圈组成所述第二线圈。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此制造方法之技术重点在于:以导线12的中心处W0作为该对称点,然后分别沿着第一方向CWd1与第二方向CWd2将导线12的第一导线部121与第二导线部122分别缠绕于环形铁芯11的第一绕线区块111与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藉此方式获得降低线间离散电压差的环形电感1。基于这个技术精神,本案发明并不限制第一子线圈、第二子线圈、第三子线圈、与第四子线圈的形成顺序。举例而言,于执行制造方法之时,吾人系可以先完成第一子线圈与第三子线圈之绕制,接着再完成第二子线圈与第四子线圈之绕制。当然,也可以先完成第一子线圈与第二子线圈之绕制,然后再完成第三子线圈与第四子线圈之绕制。
本发明的绕制方式可有不同应用,绕制第二子线圈的时候可令任两条第一环形导线之间介入有一条第二环形导线。同样地,由于第三子线圈包括复数条第三环形导线且第四子线圈包括复数条第四环形导线,因此绕制第四子线圈的时候可令任两条第三环形导线之间介入有一条第四环形导线。
上述说明已经完整、清楚地揭示本发明之降低线间离散电压差的环形电感1及其制造方法;接着,以下将透过实验资料证实本发明之环形电感1的确可以改善习知的环形电感之线间离散电压差。请参阅图11,系显示本发明之环形电感的上视图。如图7、图8与图11所示,本发明系以导线12的中心处W0作为第一次的绕线起点,然后沿着第一方向CWd1将第一子导线部1211绕于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接着,再以所述第一绕线起始点WS1作为第二次的绕线起点,进而将第二子导线部1212绕于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如此便可于第一绕线区块111之上形成绕线匝数为N/2的第一线圈。特别说明的是,图11所示的P1点与P2点分别为第一子导线部1211的绕线起始点与结束点,而P3点与P4点则分别第二子导线部1212的绕线起始点与结束点。请继续参阅图12,系显示线间电压差与绕线点的关系图。其中,图12中所标示的“d”表示为线间距离,ΔV(d)则为以线间距离为变量的一线间电压差函数。如图12所示,第一子导线部1211的绕线起始点P1与第二子导线部1212的绕线起始点P3之间系显示出一线间电压差(ΔV1),而第一子导线部1211的绕线结束点P2与第二子导线部1212的绕线结束点P4之间系显示出一线间电压差(ΔVN/2)。其中,由于线间电压差ΔV1的值是相同于线间电压差ΔVN/2的值,因此,即使由导线12绕于环形铁芯11之上的线圈仍具有线间电压差,该线间电压差为一平均分布电压差,降低本发明之环形电感1于于高频下的寄生电容效应。
图13的量测资料显示,本发明之环形电感1仅于频率2.4MHz附近才表现出高频电容效应,并且在频率42MHz以后,所述高频电容效应即消失。因此,图13的量测资料系证实本发明之环形电感1的确可以改善由线间离散电压差所导致的寄生电容效应。
如此,上述系已完整且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之降低线间离散电压差的环形电感及其制造方法,经由上述,可以得知本发明之优点:不同于传统上采用顺-反式绕法将导线12’缠绕于环形铁芯11’之上容易导致扼流线圈1’于高频下表现出电容效应(如图3所示),本发明特别以一导线12的中心处W0作为该对称点,然后沿着第一方向CWd1与第一方向CWd2将导线12的第一导线部121与第二导线部122分别缠绕于一环形铁芯11的一第一绕线区块111与一第二绕线区块112之上,藉此方式获得环形电感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环形电感,其特征在于:一环形铁芯,具有一第一绕线区块与一第二绕线区块;以及
一导线,缠绕于所述环形铁芯之上,以于环形铁芯上形成具有一总匝数的主线圈;其中,所述导线包括:
一第一导线部,具有自所述导线的一中心处至所述导线的一第一端处的导线长度,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区块,且具有一第一匝数;及
一第二导线部,系具有自所述导线的所述中心处至所述导线的一第二端处的导线长度,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且具有一第二匝数;
其中,所述第一导线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线部各具有一预留导线部,分别自所述第一端处以及第二端处延伸而出,并突出所述环形铁芯;所述第一导线部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区块,再向上拉一距离,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区块;所述第二导线部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再向上拉一距离,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所述第一导线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线部的缠绕方向相反;所述总匝数为第一匝数与所述第二匝数的和,且所述第一匝数与所述第二匝数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电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环形铁芯的至少一隔离件,用以于所述环形铁芯隔出所述第一绕线区块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其中,所述隔离件为一绝缘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部向下等距缠绕第一层于所述第一绕线区块,再向上拉一距离,叠在第一层之上,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区块;所述第二导线部向下等距缠绕第一层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再向上拉一距离,叠在第一层之上,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形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线部各缠绕复数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形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线部每层所缠绕的圈数相同。
6.一种制造方法,用以制造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环形电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区别环形铁芯的第一绕线区块以及第二绕线区块;
(2)以导线的所述中心处作为对称点,并沿着一第一方向将导线的第一导线部向下等距缠绕于第一绕线区块之上,再向上拉一距离,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区块,形成第一匝数;
(3)以导线的所述中心处作为对称点,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方向,将导线的第二导线部向下等距缠绕于第二绕线区块之上,再向上拉一距离,重新向下等距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区块,形成与第一匝数相同的第二匝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系包括以下细部步骤:
(21)以导线的中心处作为对称点,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将第一导线部的第一子导线部缠绕于第一绕线区块之上,以于第一绕线区块之上形成一第一子线圈;
(22)以第一导线部的第一绕线起始点作为一第一起点,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将第一导线部的第二子导线部缠绕于第一绕线区块之上,以于第一绕线区块之上形成一第二子线圈,第二子线圈叠在第一子线圈之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系包括以下细部步骤:
(31)以导线的中心处作为对称点,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将第二导线部的第三子导线部缠绕于第二绕线区块之上,以于第二绕线区块之上形成一第三子线圈;
(32)以第二导线部的第二绕线起始点作为一第二起点,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将第二导线部的第四子导线部缠绕于第二绕线区块之上,以于第二绕线区块之上形成一第四子线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线圈包括复数条第一环形导线,所述第二子线圈系包括复数条第二环形导线,任两条第一环形导线之间介入有一条第二环形导线;所述第三子线圈包括复数条第三环形导线,所述第四子线圈系包括复数条第四环形导线,任两条第三环形导线之间介入有一条第四环形导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195638.0A CN106653301B (zh) | 2016-12-21 | 2016-12-21 | 环形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195638.0A CN106653301B (zh) | 2016-12-21 | 2016-12-21 | 环形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53301A CN106653301A (zh) | 2017-05-10 |
CN106653301B true CN106653301B (zh) | 2018-06-15 |
Family
ID=58833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195638.0A Active CN106653301B (zh) | 2016-12-21 | 2016-12-21 | 环形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65330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18024B (zh) * | 2022-06-28 | 2022-10-14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磁谐振三相无线充电线圈自动化仿真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265109A (ja) * | 1990-03-15 | 1991-11-26 | Jupiter Dentsu:Kk | 無端鉄心コイ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H0745444A (ja) * | 1993-07-27 | 1995-02-14 | Tokin Corp | 台座付きトロイダルコイル用コアケース |
US5402097A (en) * | 1993-08-11 | 1995-03-28 | Chou; Daniel | Ring coil winding assisting device |
JP2009123826A (ja) * | 2007-11-13 | 2009-06-04 | Nagano Japan Radio Co |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CN102208243A (zh) * | 2010-02-12 | 2011-10-05 | 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 | 电感器 |
CN103887049A (zh) * | 2014-04-10 | 2014-06-25 | 田村(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环形立绕电感器及其电磁导线 |
-
2016
- 2016-12-21 CN CN201611195638.0A patent/CN10665330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265109A (ja) * | 1990-03-15 | 1991-11-26 | Jupiter Dentsu:Kk | 無端鉄心コイ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H0745444A (ja) * | 1993-07-27 | 1995-02-14 | Tokin Corp | 台座付きトロイダルコイル用コアケース |
US5402097A (en) * | 1993-08-11 | 1995-03-28 | Chou; Daniel | Ring coil winding assisting device |
JP2009123826A (ja) * | 2007-11-13 | 2009-06-04 | Nagano Japan Radio Co |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CN102208243A (zh) * | 2010-02-12 | 2011-10-05 | 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 | 电感器 |
CN103887049A (zh) * | 2014-04-10 | 2014-06-25 | 田村(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环形立绕电感器及其电磁导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53301A (zh) | 2017-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15954A (zh) | 优化发射以及用于无线电力传输的发射/接收trx线圈 | |
CN105304287B (zh) | 集成变压器 | |
US20110298294A1 (en) |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design method thereof | |
EP3607568B1 (en) | Magnetic transformer having increased bandwidth for high speed data communications | |
US10978241B2 (en) | Transformers having screen layers to reduce common mode noise | |
KR20050013605A (ko) | 무선 전력 전송용 평면 공진기 | |
US11908616B2 (en) | Coil unit for inductively charging a vehicle | |
CN106653301B (zh) | 环形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712787A (zh) | 变压器 | |
US9672974B2 (en) | Magnetic component and power transfer device | |
US11164696B2 (en) | Low common mode noise transformer structure with external float wire mount | |
CN102420041A (zh) | 一种变压器和变压装置 | |
CN200986840Y (zh) | 具有较小寄生并联电容的emc滤波电感 | |
CN205845635U (zh) | 环形立绕电感 | |
CN203423848U (zh) | 一种新型pcb线圈 | |
KR101629890B1 (ko) | 코일 부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원공급장치 | |
CN202422964U (zh) | 一种变压器和变压装置 | |
CN216597252U (zh) | 一种变压器绕制结构 | |
CN103369856A (zh) | 一种pcb线圈钳头的制备方法及pcb线圈钳头 | |
CN203423849U (zh) | 一种pcb线圈钳头 | |
TWI639171B (zh) | 環形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3384456A (zh) | 一种pcb线圈的制备方法及pcb线圈 | |
CN220357946U (zh) | 一种变压器 | |
WO2022154028A1 (ja) | 無線電力伝送用コイル | |
CN208061835U (zh) | 变压器骨架、变压器、高压发生器及能产生高压的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