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1696A -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1696A
CN106571696A CN201610383199.XA CN201610383199A CN106571696A CN 106571696 A CN106571696 A CN 106571696A CN 201610383199 A CN201610383199 A CN 201610383199A CN 106571696 A CN106571696 A CN 1065716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gap
coil
primary coil
secondary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8319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1696B (zh
Inventor
梁立科
吴坤
张永辉
曹生辉
金亮亮
罗勇
刘俊强
赵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8319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7169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71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1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1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16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8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y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本发明公开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发射装置和充电接收装置,所述充电发射装置包括原边线圈,所述原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原边线圈和第二子原边线圈;所述充电接收装置包括副边线圈,所述副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副边线圈和第二子副边线圈;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及/或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使用本发明这种无线充电系统具有更大的横向偏移能力,当应用于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时,可以有效降低司机停车难度。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是通过电磁感应等技术,充电设备以非接触的方式为被充电设备充电,以磁场为媒介来实现电能的非接触传输。由于无线充电相对于有线充电来说,具有不易漏电、全自动操作以及无人值守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中。
在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上安装有副边线圈,无线充电系统的停车位上安装有原边线圈。当电动汽车停靠在停车位上的预设充电位置时,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组成无线充电系统,原边线圈发射的高频磁场能够通过电磁感应或者电磁振动的方式被副边线圈接收,进而被副边线圈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达到为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的目的。
无线充电系统偏移能力是衡量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无线充电系统中经常采用的DD变压器,即由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构成的松耦合变压器,由于DD型变压器存在纵向偏移能力较好、横向偏移能力较差的缺陷,所以会导致具有这种DD型变压器的无线充电系统存在纵向偏移能力较好、横向偏移能力较差的缺点。如在停车进行无线充电时,需要尽可能保证在横向上使原边线圈的与副边线圈正对或只能在很小的偏移距离内浮动,才能保证无线充电的顺利进行,这大大增加了司机停车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旨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时,降低司机停车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发射装置和充电接收装置,所述充电发射装置包括原边线圈,所述原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原边线圈和第二子原边线圈;所述充电接收装置包括副边线圈,所述副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副边线圈和第二子副边线圈;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及/或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时,在所述原边线圈正对所述副边线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一侧;或者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二侧;或者所述第一间隙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一侧、所述第一间隙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二侧。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时,在所述原边线圈正对所述副边线圈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一侧;或者所述第二间隙位于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二侧;或者所述第二间隙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间隙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二侧。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及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时,在所述原边线圈正对所述副边线圈时,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在第一方向上呈错位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间隙相对第一间隙处在所述第一间隙第一侧,或者所述第二间隙相对第一间隙处在所述第一间隙第二侧。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及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时,所述原边线圈和所述副边线圈各设有两个,所述两个原边线圈包括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一原边线圈和第二原边线圈,所述两个副边线圈包括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一副边线圈和第二副边线圈;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在所述第一原边线圈正对所述第一副边线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原边线圈的第一间隙处在所述第一副边线圈的第二间隙的第一侧,在所述第二原边线圈正对所述第二副边线圈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原边线圈的第一间隙处在所述第二副边线圈的第二间隙的第二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间隙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原边线圈沿第一方向的宽度的一半及/或所述第二间隙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副边线圈沿第一方向的宽度的一半。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充电发射装置,包括原边线圈,所述原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原边线圈和第二子原边线圈;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充电接收装置,包括副边线圈,所述副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副边线圈和第二子副边线圈;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充电接收装置,所述充电接收装置包括副边线圈,所述副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副边线圈和第二子副边线圈;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
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通过在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及/或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在获得相同的耦合系数下,可以有效提高副边线圈相对原边线圈的横向偏移能力,当本发明应用于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时,由于横向偏移距离可以扩展到更大,甚至横向偏移的方向也可以设置,所以可以降低了司机停车难度,有利于保证无线充电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无线充电系统中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于正对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沿E-E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一实施例在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正对状态下,第一间隙位于第二子副边线圈的内边界的第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一实施例在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正对状态下,第一间隙位于第一子副边线圈的内边界的第二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一实施例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正对状态下,第一间隙一部分位于第二子副边线圈的内边界的第一侧、所述第一间隙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子副边线圈的内边界的第二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另一实施例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正对时,所述第二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的内边界的第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另一实施例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正对时,第二间隙位于第一子原边线圈的内边界的第二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另一实施例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正对时,所述第二间隙一部分位于第二子原边线圈的内边界的第一侧、第二间隙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子原边线圈的内边界的第二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又一实施例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且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当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正对时,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在第一方向上呈错位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仅在原边线圈预留第一间隙时,其与现有无线充电系统横向偏移能力的实验对比图;
图11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仅在副边线圈预留第二间隙时,其与现有无线充电系统横向偏移能力的实验对比图;
图12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原边线圈预留第一间隙同时副边线圈预留第二间隙时,其与现有无线充电系统横向偏移能力的实验对比图;
图13为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再一实施例原边采用两组原边线圈,副边采用两组副边线圈时,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沿第一方向上呈错位设置、在正对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副边线圈相对原边线圈沿第一方向的一种偏移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副边线圈相对原边线圈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种偏移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原边线圈
11 第一子原边线圈 12 第二子原边线圈
20 副边线圈
21 第一子副边线圈 22 第二子副边线圈
A 第一间隙 B 第二间隙
30 原边磁芯 40 副边磁芯
10a 第一原边线圈 20a 第一副边线圈
10b 第二原边线圈 20b 第二副边线圈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结合图1、图2所示,图1为现有无线充电系统中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于正对状态下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沿E-E处的剖视图。现有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发射装置和充电接收装置,所述充电发射装置包括原边线圈10,所述原边线圈10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原边线圈11和第二子原边线圈12;所述充电接收装置包括副边线圈20,所述副边线圈20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副边线圈21和第二子副边线圈22。需要明确的是,在无线充电时,例如汽车的无线充电,一般充电发射装置和充电接收装置都是水平放置的,所以本实施例定义的第一方向可以认为是水平方向,当然不排除特殊情况,例如将原边线圈10倾斜放置时,则此时的第一方向就不再是水平方向了,可以这样理解,所述的第一方向是和与原边线圈或副边线圈对应的磁芯的延伸方向。另外,现有无线充电系统中第一子原边线圈11与第二子原边线圈12之间没有间隙,是直接挨在一起的;第一子副边线圈21与第二子副边线圈22之间也没有间隙,也是直接挨在一起,图2中的正对状态,即第一子原边线圈11与第二子原边线圈12的交界线(图2所示的虚线)与第一子副边线圈21和第二子副边线圈22的交界线(图2所示的虚线)沿第二方向重合的状态。
本发明提出的无线充电系统在上述现有基础进行了3种改进方式,在获得相同的耦合系数下,可以有效提高该无线充电系统的副边线圈相对其原边线圈的横向偏移能力,为了描述方便,首先对原边线圈10和副边线圈20各自的子线圈的边界进行定义:参照图1和图2所示,以任一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子线圈的线圈为例,定义其一个子线圈的靠近另一子线圈的边界为内边界,而远离另一子线圈的边界为外边界。(以原边线圈10为例,定义第一子原边线圈11靠近第二子原边线圈12的线圈边界为第一子原边线圈11的内边界,第一子原边线圈11远离第二子原边线圈12的线圈边界为第一子原边线圈11的外边界;同理,第二子原边线圈12靠近第一子原边线圈11的线圈边界为第二子原边线圈12的内边界,第二子原边线圈12远离第一子原边线圈11的线圈边界为第二子原边线圈12的外边界。以副边线圈20为例,定义第一子副边线圈21靠近第二子副边线圈22的线圈边界为第一子副边线圈21的内边界,第一子副边线圈21远离第二子副边线圈22的线圈边界为第一子副边线圈21的外边界;同理,第二子副边线圈22靠近第一子副边线圈21的线圈边界为第二子副边线圈22的内边界,第二子副边线圈22远离第一子副边线圈21的线圈边界为第二子副边线圈22的外边界。)有了上述定义后,以下是本发明3种改进方式。
第1种改进方式:在不改动副边线圈20的结构的情况下,如图3、图4或图5所示,本实施例使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11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12间隔有第一间隙A。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11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12间隔有第一间隙A时,在所述原边线圈10正对所述副边线圈20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间隙A位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22内边界的第一侧;或者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间隙A位于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21内边界的第二侧;或者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间隙A的一部分(即图5中所示A1)位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22内边界的第一侧、所述第一间隙A的另一部分(即图5中所示A2)位于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二侧。其中使A1与A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当不相等时优选采用使A1=2A2。第一间隙A的设置可以通过绕制第一子原边线圈11或第二子原边线圈12时,就预留出它们之间的间隙来实现。
值得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上述定义的第一侧、第二侧可以看做图3、图4或图5中的左侧和右侧,但不仅限于此,以图3为例,例如将原边线圈10竖直放置时,则为了充电,副边线圈20势必也会竖直放置,则此时的第一侧、第二侧就对应为下侧和上侧了。
下面是本实施例的一组数据检测实验,可参照图4所示,现有无线充电系统原边采用第一磁芯30和副边采用的第二磁芯40都为方形平板磁芯,平板磁芯尺寸为600mm*600mm,材料为铁氧体,磁导率为3300H/m;线圈绕线采用的导线宽度20mm,厚度为5mm,材料为利兹线,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之间的垂直高度为150mm,实验检测结果如图10曲线L1所示,本实施例仅在原边线圈10预留第一间隙A,如图4所示,使A=100mm,实验检测结果如图10曲线L2所示,对比曲线L1曲线L2可见,在耦合系数下降为0之前,当无线充电系统取得相同的耦合系数时,本实施例对应的横向偏移距离更大一些,例如当耦合系数为0.1时,现有无间隙的无线充电系统对应的横向偏移距离大约是150mm,而本实施例可具有的横向偏移距离可以扩大到200mm。
所以,当采用如图3所示的无线充电系统结构时,可增大安装该副边线圈20的汽车的横向左偏移能力,当采用如图4所示的无线充电系统结构时,可增大安装该副边线圈20的汽车的横向右偏移能力,当采用如图5所示的无线充电系统结构时,可既增大安装该副边线圈20的汽车的横向左偏移能力,又可增大安装该副边线圈20的汽车的横向右偏移能力。
第2种改进方式:如图6、图7、图8所示,在不改动原边线圈10结构的情况下,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21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22间隔有第二间隙B。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21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22间隔有第二间隙B时,在所述原边线圈10正对所述副边线圈20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间隙B位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10内边界的第一侧;或者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间隙B位于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10内边界的第二侧;或者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间隙B的一部分(即图8中所示B1)位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12内边界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间隙B的另一部分(即图8中所示B2)位于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11内边界的第二侧。
关于第2种改进方式中第二间隙B的设置与上述第1种改进方式中第一间隙A原理相同,对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定义也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是本实施例的一组数据检测实验,可参照图6所示,现有无线充电系统原边采用第一磁芯30和副边采用的第二磁芯40都为方形平板磁芯,平板磁芯尺寸为600mm*600mm,材料为铁氧体,磁导率为3300H/m;线圈绕线采用的导线宽度20mm,厚度为5mm,材料为利兹线,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之间的垂直高度为150mm,实验检测结果如图11的曲线L3所示,本实施例仅在副边线圈20预留第二间隙B,如图6所示,使B=100mm,实验检测结果如图11的曲线L4所示,对比曲线L3曲线L4可见,在耦合系数下降为0之前,当无线充电系统取得相同的耦合系数时,本实施例对应的横向偏移距离更大一些,例如当耦合系数为0.1时,现有无间隙的无线充电系统对应的横向偏移距离大约是150mm,而本实施例可具有的横向偏移距离可以扩大到200mm。
所以,当采用如图6所示的无线充电系统结构时,可增大安装该副边线圈20的汽车的横向右偏移能力,当采用如图7所示的无线充电系统结构时,可增大安装该副边线圈20的汽车的横向左偏移能力,当采用如图8所示的无线充电系统结构时,可既增大安装该副边线圈20的汽车的横向左偏移能力,又可增大安装该副边线圈20的汽车的横向右偏移能力。
第3种改进方式:如图2所示,即将原边线圈10和副边线圈20都预留间隙,本实施例在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11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12间隔有第一间隙A的同时,在述第一子副边线圈21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22间隔有第二间隙B。当所述原边线圈10正对所述副边线圈20时,第一间隙A和所述第二间隙B可以正对,也可以呈错位设置,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优选所述第一间隙A和所述第二间隙B在第一方向上呈错位设置。
下面是本实施例的一组数据检测实验,可参照图9所示,现有无线充电系统原边采用第一磁芯30和副边采用的第二磁芯40都为方形平板磁芯,平板磁芯尺寸为600mm*600mm,材料为铁氧体,磁导率为3300H/m;线圈绕线采用的导线宽度20mm,厚度为5mm,材料为利兹线,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之间的垂直高度为150mm,实验检测结果如图12曲线L5所示,本实施例同时在原边线圈10预留第一间隙A在副边线圈20预留第二间隙B,如图9所示,使A=100mm且B=100mm,实验检测结果如图12曲线L6所示,对比曲线L5曲线L6可见,在耦合系数下降为0之前,当无线充电系统取得相同的耦合系数时,本实施例对应的横向偏移距离更大一些,例如当耦合系数为0.1时,现有无间隙的无线充电系统对应的横向偏移距离大约是150mm,而本实施例可具有的横向偏移距离可以扩大到近240mm。值得注意的是,曲线L5曲线L6在横向偏移距离大约等于25mm时有一个交点,实际应用中的正常横向偏移距离都在40mm以上,所以影响并不大,可以忽略。
所以,当采用如图9所示的无线充电系统结构时,当所述第二间隙B相对第一间隙A处在所述第一间隙A左侧时,可既增大安装该副边线圈20的汽车的横向右偏移能力,同理,当所述第二间隙B相对第一间隙A处在所述第一间隙A右侧时,可增大安装该副边线圈20的汽车的横向左偏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无线充电系统通过在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11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12间隔有第一间隙A及/或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21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22间隔有第二间隙B,在获得相同的耦合系数下,可以有效提高副边线圈20相对原边线圈10的横向偏移能力,进一步地,例如通过设置第二间隙B相对于第一间隙A的位置,还可以设置出要求的横向偏移方向,当本发明应用于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时,由于横向偏移距离可以扩展到更大,甚至横向偏移的方向也可以设置,所以可以降低了司机停车难度,有利于保证无线充电的顺利进行。
另外,上述原边线圈10、副边线圈20的各子线圈的形状并不限定,例如可以是方形、圆形和/或正六边形等基本形状,当线圈的形状为矩形时,实质上其拐弯处一般都具有过渡角,如圆弧形倒角等。
优选地,参照图3至图9以及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第一间隙A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原边线圈10沿第一方向的宽度的一半及/或所述第二间隙B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副边线圈20沿第一方向的宽度的一半。
具体地,例如设原边线圈10沿第一方向的宽度为D(单位为毫米),则本实施例的在原边线圈10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间隙A的宽度要小于D的一半,第二间隙B与第一间隙A同理设置,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不同宽度的第一间隙A和/或不同宽度的第二间隙B,可配套设计出各种不同偏移距离的原边线圈10和副边线圈20,以满足对横向偏移距离不同需要的工作场合。
优选地,上述实施是采用的原边线圈10或副边线圈20也可以用一根导线绕制成“8”字形或“日”字形构成,本质上其实是可以看作将图1中两个独立的子线圈串联在一起的形式,所属技术领域人员可以明白,不论是采用哪种形式来绕制线圈,只要预留出符合要求的第一间隙A及/或第二间隙B,就能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另外,本发明采用的第一磁芯30,第二磁芯40包括但不限于平面磁芯,例如常用的U型磁芯,条型磁芯、磁桥型等其他形状都可以,本实施例优选采用平面磁芯,磁芯材料包括但不限铁氧体、铁基非晶、硅钢片等材料,绕制线圈的材料包括但不限利兹线、铜线、PCB、银丝、铝线等材料。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无线充电系统同时具有横向左、右偏移能力,还可以采用布置2组原边线圈和2组副边线圈的结构,即当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11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12间隔有第一间隙A及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21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22间隔有第二间隙B时,所述原边线圈10和所述副边线圈20各设有两个,所述两个原边线圈10包括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一原边线圈10a和第二原边线圈10b,所述两个副边线圈20包括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一副边线圈20a和第二副边线圈20b;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在所述第一原边线圈10正对所述第一副边线圈20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原边线圈10a的第一间隙A处在所述第一副边线圈20a的第二间隙B的第二侧,在所述第二原边线圈10b正对所述第二副边线圈20b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原边线圈10b的第一间隙A处在所述第二副边线圈20b的第二间隙B的第一侧。
需要指出的是,假设图13所示结构处在水平位置工作,例如汽车充电等,上述提到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看作是图13中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当图13所示结构翻转90度时,对应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则对应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了,另外,其中的第一侧、第二侧与上述描述过的实施例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如图14所示,无线充电系统工作之前,可对原边线圈10与副边线圈20的相对位置进行检测(例如红外对正检测等其它常规手段),当副边线圈20相对原边线圈10向左偏移时,第一原边线圈10b与对应的第一副边线圈20b工作。同理,如图15所示,当副边线圈20相对原边线圈10向右偏移时,第二组原边线圈10a与对应的第二组副边线圈20a工作,这种采用布置两组的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结构的无线充电系统在工作时,可以同时适应原边线圈相对于副边线圈向左、向右两个方向的横向偏移能力,增强了该无线充电系统在实际中无线充电工作的适应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充电发射装置,该充电发射装置包括上述的无线充电系统的原边线圈,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
与发射装置对应,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接收装置,该充电接收装置包括上述的无线充电系统的副边线圈,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其中,本发明充电发射装置或充电接收装置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配套使用,但是,不论怎么使用,都具有较好的横向偏移能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充电接收装置,所述充电接收装置包括副边线圈,所述副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副边线圈和第二子副边线圈;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由于该汽车采用本发明的充电接收装置,可以使该汽车在无线充电时可具有较好的横向偏移能力,降低司机停车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发射装置和充电接收装置,所述充电发射装置包括原边线圈,所述原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原边线圈和第二子原边线圈;所述充电接收装置包括副边线圈,所述副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副边线圈和第二子副边线圈;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及/或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时,在所述原边线圈正对所述副边线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一侧;或者
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二侧;或者
所述第一间隙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一侧、所述第一间隙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二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时,在所述原边线圈正对所述副边线圈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一侧;或者
所述第二间隙位于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二侧;或者
所述第二间隙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间隙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内边界的第二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及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时,在所述原边线圈正对所述副边线圈时,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在第一方向上呈错位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相对第一间隙处在所述第一间隙第一侧,或者所述第二间隙相对第一间隙处在所述第一间隙第二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及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时,所述原边线圈和所述副边线圈各设有两个,所述两个原边线圈包括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一原边线圈和第二原边线圈,所述两个副边线圈包括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一副边线圈和第二副边线圈;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在所述第一原边线圈正对所述第一副边线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原边线圈的第一间隙处在所述第一副边线圈的第二间隙的第二侧,
在所述第二原边线圈正对所述第二副边线圈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原边线圈的第一间隙处在所述第二副边线圈的第二间隙的第一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原边线圈沿第一方向的宽度的一半及/或所述第二间隙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副边线圈沿第一方向的宽度的一半。
8.一种充电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原边线圈,所述原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原边线圈和第二子原边线圈;所述第一子原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原边线圈间隔有第一间隙。
9.一种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边线圈,所述副边线圈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副边线圈和第二子副边线圈;所述第一子副边线圈与所述第二子副边线圈间隔有第二间隙。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接收装置。
CN201610383199.XA 2016-06-01 2016-06-01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Active CN1065716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83199.XA CN106571696B (zh) 2016-06-01 2016-06-01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83199.XA CN106571696B (zh) 2016-06-01 2016-06-01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1696A true CN106571696A (zh) 2017-04-19
CN106571696B CN106571696B (zh) 2024-03-29

Family

ID=58532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83199.XA Active CN106571696B (zh) 2016-06-01 2016-06-01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71696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6008A (zh) * 2019-06-27 2019-10-2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发射-双拾取模式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CN110581609A (zh) * 2019-09-18 2019-12-17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的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系统
CN110588386A (zh) * 2018-05-25 2019-12-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线圈小车及用于轨道车辆的无线充电系统
WO2021057706A1 (en) * 2019-09-23 2021-04-01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 Ltd. Device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charging vehicle
CN112865328A (zh) * 2020-12-28 2021-05-28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效率优化方法
CN113258689A (zh) * 2021-06-09 2021-08-13 重庆前卫无线电能传输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能量发射装置及多导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CN113733942A (zh) * 2021-08-12 2021-12-03 重庆理工大学 基于正交dd型线圈的无线供电耦合机构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67031A (ja) * 2010-02-15 2011-08-25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移動体給電装置
CN203871932U (zh) * 2014-04-16 2014-10-08 任文华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CN104952605A (zh) * 2014-03-25 2015-09-30 Tdk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以及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CN104955674A (zh) * 2013-01-31 2015-09-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接收装置、电力发送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CN205141843U (zh) * 2015-10-26 2016-04-06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和电气设备
US20160137072A1 (en) * 2014-11-13 2016-05-19 Hyundai Motor Company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CN205725182U (zh) * 2016-06-01 2016-11-23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67031A (ja) * 2010-02-15 2011-08-25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移動体給電装置
CN104955674A (zh) * 2013-01-31 2015-09-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接收装置、电力发送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CN104952605A (zh) * 2014-03-25 2015-09-30 Tdk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以及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US20150279556A1 (en) * 2014-03-25 2015-10-01 Tdk Corporation Coil unit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203871932U (zh) * 2014-04-16 2014-10-08 任文华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US20160137072A1 (en) * 2014-11-13 2016-05-19 Hyundai Motor Company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CN205141843U (zh) * 2015-10-26 2016-04-06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和电气设备
CN205725182U (zh) * 2016-06-01 2016-11-23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8386A (zh) * 2018-05-25 2019-12-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线圈小车及用于轨道车辆的无线充电系统
CN110386008A (zh) * 2019-06-27 2019-10-2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发射-双拾取模式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CN110581609A (zh) * 2019-09-18 2019-12-17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的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系统
WO2021057706A1 (en) * 2019-09-23 2021-04-01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 Ltd. Device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charging vehicle
CN112865328A (zh) * 2020-12-28 2021-05-28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效率优化方法
CN113258689A (zh) * 2021-06-09 2021-08-13 重庆前卫无线电能传输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能量发射装置及多导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CN113258689B (zh) * 2021-06-09 2023-03-28 重庆前卫无线电能传输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能量发射装置及多导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CN113733942A (zh) * 2021-08-12 2021-12-03 重庆理工大学 基于正交dd型线圈的无线供电耦合机构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N113733942B (zh) * 2021-08-12 2023-03-14 重庆理工大学 基于正交dd型线圈的无线供电耦合机构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1696B (zh) 2024-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1696A (zh)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CN205725182U (zh)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发射装置、充电接收装置及汽车
CN203366973U (zh) 非接触充电模块以及使用该非接触充电模块的接收侧非接触充电设备及发送侧非接触充电设备
CN106205986A (zh) 双极性无线充电线圈
CN108461264B (zh) 一种偏移容错范围大的无线电能传输松散磁耦合变压器装置及其电路
EP3143629B1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the height of bipolar transmitters and/or receivers in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CN109560587A (zh) 一种双边lcc无线补偿充电优化装置
CN108878111B (zh) 一种重叠式无线充电线圈及电能传输系统
EP2916430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hmad et al. Efficiency enhancement of wireless charging for Electric vehicles through reduction of coil misalignment
US20130328412A1 (en) Flat coil for a contactless inductive energy transmission
CN103890876A (zh) 用于感应地传输电能的装置
CN106560905B (zh) 无线充电松耦合变压器及汽车无线充电装置
CN105122399A (zh) 用于通过四极子感应式地传输能量的次级侧的线圈装置
CN104518572A (zh) 用于感应地无线地释放能量的充电装置
CN108155728A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动态稳定续航无线充电系统
CN108667151A (zh) 基于凹凸磁芯的无线能量发射机构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N102946154A (zh)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结构及其电路
CN106256069A (zh) 无线电力中继装置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109861402A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系统的三极型磁耦合机构发射端及其磁耦合机构
CN104779686B (zh) 提高基于电磁感应耦合原理的电动汽车非接触式充电效率方法
CN209852096U (zh) 一种调整agv无线充电的接收装置
CN104681248B (zh) 一种非接触变压器
US10399460B2 (en) Power transfer system,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power receiving device
CN113258689A (zh) 一种无线能量发射装置及多导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