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1557A - 一种壁式面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壁式面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1557A
CN106571557A CN201610971185.XA CN201610971185A CN106571557A CN 106571557 A CN106571557 A CN 106571557A CN 201610971185 A CN201610971185 A CN 201610971185A CN 106571557 A CN106571557 A CN 1065715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pedestal
plug
wall type
typ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711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1557B (zh
Inventor
章昭
徐鹤还
王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tian Intelligent Light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utian Intelligent Light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tian Intelligent Light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Putian Intelligent Lighting Institut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71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15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15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15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01R13/66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with built-in sens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04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network, e.g. LAN conn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壁式面板装置,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包括基座和安装在基座内的功能模块,所述基座内设有与电力总线连接的取电端,所述功能模块与所述取电端电连接,所述功能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可拆装替换的插接模块;还包括转接件,设在基座内并与所述取电端电耦接,用于识别嵌入到基座内的插接模块并控制该插接模块与取电端之间形成电力通路和/或数据传输;拆装更换时,不同类型的插接模块插装到基座或转接件上,以实现功能模块的功能转换。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降低更换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壁式面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壁式面板装置,属于家用电器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已经越来越被普通老百姓所认知和接受,智能家居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了的智能、健康和安全。但是市面上的智能家居产品安装方式都不统一,用户一旦装修完成,相应更换功能非常困难,尤其是开关面板类的智能控制产品,用户需要通过螺丝刀等工具才能拆解原有的开关面板,而且需要重现接电,对于不懂电工知识的普通用户来说,这是非常危险和麻烦的事情。因此,希望提供一种便于快速替换,且不要用户接触市电的面板装置。
故市面上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壁式面板,包括基座和安装在基座上的替换模块,用户需要切换壁式面板功能时,更换相应功能的替换模块即可,基座不用拆卸,但是这种更换方式也存在问题,这种替换模块通常自带电路板,更换时电路板都随替换模块一起更换,而实际上很多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都是可以通用的,尤其是一些稳压元件等。用户在更换不同的替换模块时,电路板也同时更换,对于用户来说,这样更换的成本有点高,对于生产制造厂家来说,不同的替换模块都需要生产一一对应的电路板,很多时候订单少时还不能大批量生产电路板,生产时受约束较大,无形中增加生产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壁式面板装置,能够有效降低更换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壁式面板装置,包括基座和安装在基座内的功能模块,所述基座内设有与电力总线连接的取电端,所述功能模块与所述取电端电连,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可拆装替换的插接模块;
还包括转接件,设在基座内并与所述取电端电耦接,用于识别嵌入到基座内的插接模块并控制该插接模块与取电端之间形成电力通路和/或数据传输;
拆装更换时,不同类型的插接模块插装到基座或转接件上,以实现功能模块的功能转换。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壁式面板装置中,上述所指的电力总线,包括了供电用的供电线路和/或供数据传输的信号线路,取电端与电力总线连接后也具备相应的供电作用和/或数据传输作用,在插接模块与基座的取电端之间设置转接件,该转接件相当于一个中转站,而且是一个通用的模块化元件,当不同种类的插接模块嵌装到基座内时,转接件能识别插入基座内的插接模块是哪种功能的插接模块,并且识别后,转接件会选择适合该插接模块的控制电路,并使得基座内的取电端与插接模块之间形成电力通路和/或数据传输,本发明中,形成电力通路指的是插接模块从取电端处获取电力,而形成数据传输,是指插接模块与取电端实现数据传输,例如控制指令传输等。
用户在需要对壁式面板进行功能切换时,例如原有的壁式面板仅为弱电接口功能,而用户现在需要更换成灯光控制功能,只需要将原有的弱电接口的插接模块更换成灯光控制的插接模块,而不需要更换基座内部的转接件,转接件是一个通用的模块化元件,提高了产品的零部件通用化程度。
这样设计,对于用户来说,明显减少了更换的成本,对于生产制造商来说,生产时可以大批量生产通用化的基座和转接件,只需要对插接模块进行选择性生产,这样可以大幅度减轻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线频繁更换、库存压力大等问题,提高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也减少了新产品研发时的模具成本,从而整体上减少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经济效益上获得显著提升。
作为优选,所述转接件包括控制电路板,在控制电路板中设有用于向所述嵌入到基座内的插接模块供电的电源电路、以及用于识别该插接模块的识别电路。识别电路集成在控制电路板上,让控制电路板作为一个中转的模块化件,同时控制电路板也是供电中转件。
作为优选,所述识别电路包括:用于连接插接模块的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设有电阻R1、R2以及R3,以及比较器U2。通过比较器根据电路中不同的电压值,来实现识别功能,由于电阻、比较器这类元件在市面上使用较为广泛,取材容易,成本低,而且自身体积小,安装在控制电路板上不会增加过多的占用体积。
作为优选,所述转接件包括转接壳体和安装在转接壳体内的控制电路板。转接件由两部分组成,其中转接壳体可作为控制电路板的安装基础,而且转接壳体可以用于与基座或插接模块配合组装。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转接壳体与插接模块之间可拆连接。转接壳体与插接模块是可拆连接,安装和拆卸插接模块时更方便。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转接壳体设有第一内腔,所述插接模块容置在所述第一内腔中。插接模块容置在第一内腔中,使得插接模块与转接壳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取电端包括设在基座内的取电插槽,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插入所述取电插槽的取电插头。控制电路板与取电端之间通过插头插接的方式实现电耦接,连接更方便,而且省去了导线,使得基座内部更整齐,不凌乱。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电路板和插接模块通过耦合连接机构实现电力通路和/或数据传输。耦合连接机构使控制电路板与插接模块之间实现电力通路和/或数据传输,而控制电路板与取电端之间是电耦接,从而间接转化成插接模块与取电端之间实现电力通路和/或数据传输。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耦合连接机构包括触针插槽和可插入所述触针插槽的电触针,所述控制电路板和插接模块其中之一设有所述电触针,另一个上设有所述触针插槽。电触针与触针插槽的连接方式是比较常用的电耦合连接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取电作用,也能实现数据传输,而且插接也比较方便和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转接壳体与所述基座之间可拆连接。这样设计,用户可以在控制电路板需要更新、升级时将转接壳体从基座上拆卸下,较为方便。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基座内设有基座腔,所述转接壳体容置在所述基座腔内。这样设计,让转接壳体能被包围在基座内部,保护效果好,而且隐秘性强。
作为优选,所述插接模块与基座之间可拆连接。在该方案中,插接模块在结构上是直接与基座连接,没有经过转接件,在拆卸更换时,用户直接将插接模块从基座上拆卸下来,拆卸更直接、方便。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转接件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设在插接模块和基座之间,并与所述取电端电耦接。该方案中,控制电路板直接与基座固定连接,并没有通过转接件,而转接件仅起到了接通电力和数据传输的作用。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基座设有基座腔,所述插接模块上设有第四卡筋,所述基座腔内壁周向设有多个可供第四卡筋扣合用的第四扣槽。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在基座内部预留了很多第四扣槽,可以用于匹配多个或多种插接模块,无论基座内安装一个插接模块,或安装多个插接模块,插接模块上的第四卡筋都能匹配到对应位置的第四扣槽。
作为优选,所述基座上设有用于在拆卸时将所述插接模块从基座内顶出的驱动组件。这样用户只需要用驱动组件就能将插接模块从基座内弹出,不需要用复杂的拆卸方式去拆卸,也避免用户在拆装时触碰到基座内部的电子元件或电线,减少对基座内部元件的损伤,同时也保证用户的安全。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在基座上的活动开关和设在基座内的顶块,所述转接件包括转接壳体,所述插接模块安装在所述转接壳体上,所述活动开关被按动时,活动开关驱动所述顶块朝转接壳体的拆离方向移动,所述顶块移动时顶触所述转接壳体,将转接壳体和插接模块一起顶出。这种驱动组件,用户在按动活动开关时,会同时将转接壳体和插接模块一起顶出。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转接壳体内设有连动件,所述连动件设有第一锁紧端和第二锁紧端,第一锁定端与所述活动开关锁紧,第二锁紧端与所述插接模块锁紧,活动开关被按动时,驱动连动件的第一锁紧端与活动开关脱开,同时,第二锁紧端与插接模块也脱开。采用连动件后,用户只需要操控活动开关,便能实现既将基座与转接壳体脱开,又能实现转接壳体与插接模块脱开,一次性操作,省去了拆卸步骤,拆卸更方便。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转接壳体设有第一内腔,所述连动件包括金属片,金属片上设有两个折弯方向相反的折弯凸起,金属片在两个折弯凸起的中间通过转轴与转接壳体铰接,两个折弯凸起分别形成所述的第一锁紧端和第二锁紧端,第一锁紧端凸出于转接壳体的外侧壁,所述第二锁紧端凸出于第一内腔的内侧壁,所述插接模块上设有与第二锁紧端锁紧的第二扣槽,所述活动开关设有与第一锁紧端锁紧的折弯部。将折弯处理的金属片作为连动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在基座上的活动开关和设在基座内的顶杆,所述活动开关被按动时,所述活动开关驱动顶杆朝插接模块的拆离方向移动,所述顶杆移动时直接抵触所述插接模块,将插接模块从基座内顶出。这种方案中,活动开关按动时,顶杆是直接抵触插接模块,即在拆装时,转接件是不受顶杆的顶出作用,对于用户操作力度来说,操作更省力。
作为优选,所述插接模块包括主面板和插接壳体,所述主面板和插接壳体之间为可拆连接。插接模块自身也是可拆结构,这样在后期维修时较为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插接模块包括开关模块、音频模块、插座模块、传感器模块、调节模块中任意一种。插接模块的种类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涵盖现在室内家居的多种功能。
本发明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第一实施例中插接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第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第一实施例中连动件的工作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的简易原理图;
图10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中识别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中电源电路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中电源电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壁式面板装置中识别电路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本实施例是一种壁式面板装置,通常安装在室内的墙壁上,整个壁式面板装置,总体上包括基座1和安装在基座1上的功能模块,本实施例中基座1是嵌装在墙体内部的,基座1内设有与电力总线4连接的取电端11,这里所指的电力总线4,可以是供电用的供电线路,也可以是供数据传输的信号线路,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电力总线4为两者的结合,即包括了供电用的供电线路和供数据传输的信号线路,取电端11是与电力总线4连接的,所以取电端11也相应具有供电的作用和数据传输的作用。功能模块是与取电端11电耦接的,即功能模块通过取电端11取电,而且通过取电端11对室内的电器设备进行电力控制和数据传输控制。
传统的功能模块,通常包括插接模块和与插接模块对应的单一功能电路板,插接模块与单一功能电路板是一体结构,单一功能电路板与取电端11电耦接,拆装或者更换时,插接模块3与单一功能电路板一并更换,这意味着一旦用户需要对功能模块进行更换时,需要将整个功能模块拆下,包括其自带的单一功能电路板,但是其中很多单一功能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都是通用,比如一些电感、电容、稳压件等,这样其实在更换时,这类电子元器件都是被重复更换,对于客户而言,显然是增加了不必要的更换成本。
故,本实施例中,将功能模块进行拆分,拆设成独立的插接模块3,需要说明的是,功能模块在本实施例中是统称,其实质可以是由同种类的多个插接模块组成,比如包括3个按压式开关模块;也可以是不同类型功能的单个插接模块,比如是单个音频旋钮开关或者单个空调旋钮开关;甚至是不同种类的多个插接模块,比如一个基座1内同时插装了音频旋钮开关和空调旋钮开关,而且这些插接模块3内部并没有控制电路。
针对于这类内部没有控制电路,但是却有着不同种类功能的插接模块3,本实施例在基座1内部设置了转接件2,转接件2包括控制电路板22,该控制电路板22能够识别嵌入到基座1内的不同种类功能的插接模块3,并能控制该插入的插接模块3与取电端11之间形成电力通路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中,上述识别功能主要通过设在控制电路板22上的识别电路来实现,识别电路的工作原理具体在下文进行阐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接件2实际由两部分组成,包括转接壳体21和上述的控制电路板22,控制电路板22与所述取电端11电耦接,转接壳体21可为控制电路板22提供一个安装基础,起到稳定和保护控制电路板22的作用,具体结构如下:
基座1为盒状的壳体,其中基座1内部设有基座腔101,基座腔101设有开口,开口位于基座1的前部,基座1在开口的外侧围设有外框102,本实施例中转接壳体21也呈盒状壳体,内部设有第一内腔201,控制电路板22安装在第一内腔201的内壁上,且转接壳体21的外周侧壁与基座腔101的内周侧壁能匹配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基座腔101的内周侧壁是包括了基座腔左侧壁1011、基座腔右侧壁、基座腔顶壁和基座腔底壁1014,而靠近基座1背部的为基座腔内壁1015,同样,转接壳体21的外周侧壁是包括转接壳体21的左侧壁、右侧壁、顶壁、底壁,而且下文中出现的其他外周侧壁和内周侧壁也按上述的定义理解。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壳体21与基座1是通过第一可拆连接机构实现可拆连接,第一可拆连接机构包括设在转接壳体21外周侧壁上的第一卡筋211和设在基座腔101内周侧壁上的第一扣槽12,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第一卡筋211为三角形凸起,将第一卡筋211设置成三角形凸起,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在转接壳体21插入或拔出时,三角形凸起的两个斜面在双向都能产生一定的导向、阻尼作用,以图1中为例,当转接壳体21向背部方向嵌入基座1时,第一卡筋211卡入第一扣槽12内,以实现扣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卡筋211的形状、位置只是优选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晓第一卡筋211、第一扣槽12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其形状也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三角形凸起。
另外,为了让转接壳体21安装到基座1时更具有导向性,转接壳体21的外周侧壁上设有第一导轨212,所述基座腔101的内周侧壁上设有第一导向槽13,转接壳体21嵌装到基座腔101内时,第一导轨212沿第一导向槽13滑入,作为优选方案,第一卡筋211凸设在第一导轨212上,第一扣槽12设在第一导向槽13内,这样当第一导轨212沿第一导向槽13滑入一定距离后,第一卡筋211自动卡入到第一扣槽12内,而且这样设计也更加节省基座腔101的内部空间,减少占用面积。
第一卡筋211和第一扣槽12的匹配扣合,是转接壳体21与基座1在机械结构上的连接,而转接件2与基座1之间的电耦接,则单独由控制电路板22与取电端11之间连接实现,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取电端11在结构上设置成在基座腔内壁1015上的凸条,凸条上设有取电插槽,取电插槽由多个插孔110组成,控制电路板22朝基座腔内壁1015方向延伸有取电插头,取电插头也有多个插柱27组成,插柱27的数量、位置与取电插槽上的插孔的数量、位置相对应,由于视角问题,插柱在图1中未示出,可参见图6,当取电插头插入取电插槽时,控制电路板22实现从取电端11取电,同时又与取电端11之间实现数据传输。
另外,本实施例中转接壳体21的背部还设有与所述凸条结构匹配的凹槽202,转接壳体21与基座1配合安装时,基座1的凸条也同时卡装到凹槽202内,取电插头设置在凹槽202内,而控制电路板22上的稳压元件等可以设置在凹槽202的上下两侧,这样让控制电路板22上的电子元件布局更加合理。
当第一卡筋211与第一扣槽12扣合时,插柱27也同时插入插孔110内,即转接壳体21在实现结构上嵌入基座1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基座1的取电端11电耦接,两者同步进行,使得安装、拆卸步骤更简化。而且,由于第一导轨212和第一导向槽13的导向作用,使得取电插头与取电插槽在配合时省去了人工对准操作,只要第一导轨212沿第一导向槽13滑入时,取电插头自动对准插入取电插槽。
以上是转接件2与基座1之间的连接,当转接件2与基座1之间连接完成后,插接模块3与转接件2之间也需要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插接模块3与转接件2之间是通过第二可拆连接机构实现可拆连接,第二可拆连接结构包括设在插接模块3上的第二扣槽31和设在所述第一内腔201内周侧壁上的第二卡筋213,第二卡筋213呈三角形凸起,第二卡筋213与第二扣槽31实现扣合时,插接模块3整个容置在第一内腔201中。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卡筋213的形状、位置只是优选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晓第二卡筋213、第二扣槽31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第二卡筋213形状也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三角形凸起。
第二可拆连接机构实现的是插接模块3与转接壳体21之间的结构连接,而插接模块3与控制电路板22之间的耦合连接,则是通过耦合连接机构实现,本实施例中的耦合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控制电路板22上的触针插槽222,插接模块3上设有电触针,电触针由于视角问题在图1中未示出,当然触针插槽222和电触针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互换,在安装时,当第二卡筋213与第二扣槽31扣合时,电触针也同时插入到触针插槽222内,电触针插入到触针插槽222后,控制电路板22和插接模块3之间实现电力通路和/或数据传输,即插接模块3在实现结构上嵌装到转接壳体21内时,也同步实现了插接模块3与控制电路板22的电连接。
与上述第一导轨212和第一导向槽13设计初衷类似,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触针与触针插槽222在安装时通常是需要对准操作的,而且当插接模块3嵌装到转接壳体21内部时,对准操作是较难实现的,故在插接模块3的外周侧壁上设置了第二导轨32,而在第一内腔201的内周侧壁上设置了第二导向槽214,插接模块3在安装时,第二导轨32沿着第二导向槽214滑入,滑入的同时,已经实现了电触针与触针插槽222的对准操作。
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第二扣槽31设在第二导轨32上,第二卡筋213设在第二导向槽214内,不仅节省内部空间,也让卡装更为顺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触针与触针插槽的结构是耦合连接机构的一个优选方案,为电耦合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耦合连接机构并不局限于这种技术方案,也可是通过光耦合方式,比如利用红外、蓝牙控制耦合,或者是通过通讯信号的方式实现耦合,这几种耦合方式,插接模块3与控制电路板22可以不接触。
以上是基座1与转接壳体21的可拆连接、转接壳体21与插接模块3的可拆连接,而在本实施例中,插接模块3自身也是可拆连接。
具体可参见图2中,本实施例中插接模块3为单个的空调旋钮开关,所述插接模块3包括插接壳体301和设在插接壳体301前侧的主面板,所述主面板包括衬板302和前面板303,其中衬板302上设有调节用的调节电路板33,前面板303上则设有操控用的旋钮34,插接壳体301上设有与调节电路板33电连接用的电插口35,其中,衬板302与插接壳体301之间通过第三可拆连接机构实现可拆连接。
第三可拆连接机构包括设在插接壳体301上的第三卡筋36和设在衬板302上的第三扣槽,第三扣槽由于视角问题在图2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轨32其中前半段321设在衬板302的侧壁上,其后半段322设在插接壳体301的侧壁上,其中第三卡筋36设在插接壳体301的侧壁上,且刚好位于前半段321和后半段322相接位置处,第三扣槽设在第二导轨32的前半段上,其中前半段由衬板302往插接壳体301延伸出一定长度,而第三扣槽刚好位于该延伸的一段上。
将上述插接模块3也相应设置了可拆结构,首先方便了插接模块3自身的安装和拆卸,另外一点,插接模块3上的前面板303和插接壳体301,在实际生产时可作为通用件,比如插接模块3是音频调节旋钮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前面板303和插接壳体301,在组装时,只需将空调调节对应的调节电路板更换成音频调节对应的调节电路板即可,这样进一步提高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
以上则是本实施例中插接模块3、转接件2、基座1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转接壳体21与控制电路板22是预先组装成一整体,形成一个转接件2,在实际组装时,可以先将转接件2卡装到基座1内,然后再将插接模块3卡装到转接件2内,也可以先将插接模块3卡装到转接件2内,然后在将转接件2、插接模块3一起整体装入基座1内。而在拆卸更换时,转接件2一般情况下是不随插接模块3一起更换,只有在转接件2已经损坏或者需要更新升级的情况,才会取出进行更换。
为了方便用户拆卸更换插接模块3,本实施例在基座1上设有用于在拆卸时将所述插接模块3从基座1内顶出的驱动组件,而且利用驱动组件,可以避免用户在拆装时触碰到导线,提高安全性。
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包括部分显露在基座1外的活动开关和设在基座1内的顶块14,所述插接模块3安装在所述转接壳体21上,所述活动开关被按动时,所述顶块14顶触所述转接壳体21,将转接壳体21和插接模块3一起顶出。
具体结构:所述基座1的左、右侧壁的壁内均设有穿孔103,所述活动开关为一根活动杆15,活动杆15穿入穿孔103内,并可在穿孔103内沿前后方向活动,活动杆15靠近中间位置上设有三角形状的折弯部151,折弯部151的形状与第一卡筋211形状相匹配,所述基座腔左侧壁1011和基座腔右侧壁分别与穿孔103贯通有第一预留孔104,第一预留孔104形成所述第一扣槽12,且第一预留孔104与折弯部151的位置对应,活动杆15的前端伸出基座1的外框102。
所述顶块14凸出于基座腔内壁1015,靠近活动杆15的后端,基座1背部的壁内设有空腔105,顶块14容置在空腔105内,顶块14的背部与空腔内壁1051之间设有弹簧,顶块14与活动杆15的后端之间设有推动块16,推动块16设在活动杆15的后端,同时推动块16也设置在顶块14的侧方,推动块16靠近活动杆15的一端设有导向斜面161,顶块14的侧壁上则设有供推动块16插入用的锁定槽141,推动块16的侧壁与空腔侧壁1052之间也设有弹簧。
以图3为参照进行描述,当用户朝右侧方向按动活动杆15时,活动杆15往右侧移动,此时活动杆15的右端与推动块16的导向斜面161相抵,使得上方的推动块16往上移动,下方的推动块16往下移动,从而使得推动块16从锁定槽141中脱离,此时的顶块14在弹簧的作用下被顶出,使得顶块14往左侧移动,顶块14往左移动时抵触卡装在基座1内的转接壳体21,由于转接壳体21是通过第一卡筋211扣合在第一扣槽12内,所以在活动杆15往右移动、顶块14又往左移动的共同作用下,第一卡筋211能轻松从第一扣槽12内挤出并脱离,从而将转接壳体21、插接模块3整体从基座1内弹出。
作为本实施例细化的优选特征,所述穿孔103的侧壁上设有限位筋17,限位筋17刚好可以对活动杆15的折弯部151进行限位,以防止活动杆15从穿孔103中过度伸出,同时限位筋还能起到对活动杆15在伸缩过程中的稳定作用,防止其晃动。另外,顶块14的背部边缘处设有导向锥面142,设置导向锥面142的好处在于,当顶块14被弹出后,等到转接壳体21重新卡入时,会推动顶块14往右侧移动,此时利用导向锥面142,可以将推动块16从顶块14的背部导向滑到顶块14的侧壁,并最终重新卡入到锁定槽141内完成锁定。
由于本实施例中顶块14将转接壳体21、插接模块3同时顶出后,转接壳体21与插接模块3仍然是整体的,而用户在更换时只需要更换插接模块3,此时用户又要将插接模块3重新从转接壳体21上拆下,这样显得拆卸较为繁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中在转接壳体21内设置了一个连动件23,能让转接壳体21在从基座1内弹出时,同时又将插接模块3从转接壳体21中弹出。
如图4所示,连动件23的具体结构:所述的连动件23其实为一金属片,所述的转接壳体21的侧壁的壁内设有容置该连动件23的连动件腔,金属片上设有两个折弯方向相反的折弯凸起,两个折弯凸起分别形成第一锁紧端231和第二锁紧端232,即图4中显示的,一个朝活动杆15折弯,一个朝插接模块3的侧壁折弯,其中,两个折弯凸起的中间设有一根转轴233,该转轴233与转接壳体21转动连接,即图中显示的,金属片可沿着转轴233逆时针转动。
所述转接壳体21的外侧壁面与连动件腔之间贯通有第二预留孔,第一锁紧端231凸出该第二预留孔形成上述的第一卡筋211,所述转接壳体21中第一内腔201的内侧壁面与连动件腔之间贯通有第三预留孔,所述第二锁紧端232凸出于第三预留孔形成上述的第二卡筋213。
操作时,以图4为参照,用户朝右侧按动活动杆15,活动杆15上的折弯部151对第一锁紧端231产生往右的推力,此时第一锁紧端231产生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第一锁紧端231与活动杆15的折弯部151之间慢慢脱开,而第二锁紧端232处,由于整个连动件23发生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二锁紧端232与插接模块3上的第二扣槽31也慢慢脱开,而且第二锁紧端232在逆时针转动过程,对第二扣槽31产生往左的推力,使得插接模块3与转接壳体21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转接壳体21自身则在顶块14的作用下被顶出,从而实现活动杆15被按动时,活动杆15与第一锁紧端231脱开,同时,第二锁紧端232与插接模块3也脱开,起到同步脱离的效果,省去用户的拆装步骤,更换插接模块3更为方便。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接壳体21不是盒状壳体,而是板状壳体,控制电路板22仍然安装在转接壳体21上,并与所述取电端11电耦接,由于转接壳体21的结构发生变化,本实施例中的插接模块3是直接与基座1可拆连接,并没有通过转接壳体21,但是插接模块3与控制电路板22之间仍旧通过实施例一中的耦合连接机构实现耦合。
本实施例中插接模块3与基座1之间是通过第四可拆连接机构来实现,第四可拆连接机构包括设在插接模块3上的第四卡筋37,和设在基座腔101的内周侧壁上的第四扣槽18,本实施例中第四扣槽18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扣槽12的结构一致。
而且由于本实施例中,插接模块3是直接与基座1连接,故插接模块3上的第二导轨32则直接与基座腔101内的第一导向槽13匹配。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与实施例一中的工作原理一致,即用户在按动活动杆15时,顶块14同时将转接壳体21、插接模块3一起顶出,但是本实施例中不需要设置连动件23,因为本实施例中转接壳体21是板状的,用户比较容易将插接模块3与板状的转接壳体21相互拆开。
另外,为了防止误按到活动杆15,尤其是小孩,容易无意当中触碰到活动杆15,本实施例中在基座1的外框102底部铰接了一块盖板5,当转接壳体21、插接模块3全部安装到位后,盖板5合上,不仅起到美化作用,而且还能将活动杆15遮蔽住,以免误按到活动杆15,等到需要更换插接模块3时,再将盖板5打开,按动活动开关。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首先本实施例中的插接模块3为音频模块,本实施例音频模块为单个的音响,该音频模块上设有音响开关3031,另外关键一点,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还包括两个顶杆19,顶杆19设在活动杆15的后端,顶杆19的顶出方式与顶块14一致,也是通过活动杆15抵触推动块16,然后推动块16推动顶杆19推出,本实施例中两个顶杆19是分设在基座腔内壁1015的四个角落处,图6中由于视角问题,位于上方两个角落处的顶杆19未示出。
同时,在转接壳体21的边角处设有避让所述顶杆19的避让槽25,即顶杆19是穿过该避让槽25直接与插接模块3发生作用,用户在按动活动杆15时,顶块14和顶杆19同时顶出,顶块14用于顶出转接壳体21,顶杆19用于直接顶出插接模块3。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容易知晓,出于成本或结构简化考虑,可以省略顶块14,即在基座1内只设置顶杆19,用户按动活动杆15时,只有顶杆19穿过避让槽25推动插接模块3,而转接壳体21则保持不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顶杆19的结构、位置只是一种优选方案的举例,在具体实施时,其结构、位置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将顶杆19设置在基座腔内壁1015中间位置,转接壳体21的避让槽25也相应设置在中间等实施方式,只要是用于直接抵触插接模块3的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四: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变化的,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内安装了两个插接模块3,分别为传感器模块和开关模块,这两个插接模块3同时卡装在一个基座1内。
本实施例中两个插接模块3是左右并列排布,为了方便让两个左右并列的插接模块3在组装时中间不留缝隙,同时又保证每个插接模块3与基座1都能稳定扣合,插接模块3上的第四卡筋37优选是设置在插接模块3的顶壁和底壁上,与之扣合的则是基座腔顶壁和基座腔底壁1014上的第四扣槽18,第四扣槽18数量有多个,如图7中显示,基座腔底壁1014上设有三个第四扣槽18,顶壁也相应设有三个,由于视角问题,顶壁上的三个第四扣槽18没有示出。
同时,两个插接模块3其中一个侧壁也是设有第四卡筋37的,其中一个设在左侧壁上,另一个设在右侧壁上,基座腔左侧壁1011和基座腔右侧壁上也相应设有第四扣槽18,这样能进一步保障两个插接模块3的扣合稳定性。
本实施例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基座腔101自身预留了很多第四扣槽18,每个插接模块3都能对应卡装到基座腔101内,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将多种或多个插接模块3自由组合安装到基座1内。
实施例五:
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四的结构基本一致,只是本实施例中将插接模块3更换成了弱电接口模块和插座模块,其中弱电接口模块上设有USB接口3032,着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的插座模块上,在背部的边角处设有与顶杆19位置对应的定位槽38,该定位槽38有两个作用:
其一,由于顶杆19自身从基座腔内壁1015延伸出一定距离,如果直接与插接模块3的背部顶触,这样对基座腔101的前后距离的有一定要求,设置定位槽38后,顶杆19从基座腔内壁1015上延伸出的那部分可以收纳在定位槽38中,这样整体上减少了对基座腔101的空间距离要求,可以进一步减少基座1的整体体积;
其二,设置定位槽38后,也能保证插接模块3与基座1之间的定位更稳定,起到稳定作用。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定位槽的结构可以使用在实施三、实施例四中,只要有顶杆19的,均可采用定位槽38,不作一一举例。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插座模块是一种直接取电的模块,插座模块的背部设有金属柱39,控制电路板22上设有供金属柱39插接用的插孔26,当控制电路板22识别出插接模块3为插座模块时,金属柱39与插孔26的电力相通,相当于插座模块直接从基座1的取电端11取电。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其整体结构与实施例二较为类似,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转接件没有转接壳体,只有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直接与基座固定连接,可以是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直接固定,或者仍然采用卡扣的方式固定,这种实施例中省去了转接壳体,在结构上更简单,成本更低。
参照图9至图13,是对前述实施例一、二、三、四、五、六中的控制电路板22做了具体展开阐述:
参考图9可知,在控制电路板中设有用于向插接模块3供电的电源电路、以及用于识别插接模块3的识别电路,图中的箭头表示信号流向。
参考图10可知,所述识别电路包括:用于连接插接模块的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设有电阻R1、R2以及R3,以及比较器U2。
具体的,识别电路的具体结构为:
设有用于连接插接模块3接入点的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两端设有高电位VCC1以及接地端GND1,在DC1与GND1之间依次设有电阻R1、R2以及R3,在电阻R3两端设有与插接模块3连接的联接点N1、N2,在电阻R1与R2之间设有电压取样点Q1。
在识别电路中还设有误差比较器U2、以及为比较器U2提供工作电压的VC2、GND2,该比较器U2具有两个输入端,第一输入端与VCC1连接,用于获取基准电压,第二输入端与电压取样点Q2相连,用于实时获取串联电路中该点的电压值;基于从两个输入端获取到的电压值,比较器U2生成识别差值,并将识别差值从输出端Out输出。
在识别电路中设有用与比较器U2的输出端连接的微控制单元(Micro controllerUnit,MCU)以及与MCU连接的存储芯片,存储芯片中预先存储有多组识别差值与插接模块型号、供电参数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MCU在接收到比较器U2发送的识别差值后,能够从存储芯片获取与该识别差值对应的插接模块型号与供电参数。
考虑到电源电路用于根据识别电路生成的供电参数,向当前插入的插接模块进行供电。因此,作为一种实际的使用方式,参考图11可知,与识别电路连接的电源电路中设有连接在比较器U2输出端Out的三极管Q,在U2与Q的基极之间设有电阻R4,用于对输入Q的电流进行限定。三极管Q的源极接地,三极管Q的集电极连接有继电器J。为了根据当前插接模块3的不同,电源电路能够起到不同的供电效果,如图12所示,继电器J被设置在5V DC电路的输出端,这样根据比较器U2输出值的不同对继电器J的通断进行控制,当继电器J内第一回路接通、第二回路断开时,图12所示的电路输出220V AC即220V交流电,即起到普通插座的供电效果;当继电器J内的第二回路接通时,第一回路断开时,图12所示的电路输出5V DC即5V直流电,可以向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直接供电,从而根据当前插接模块的不同,起到供电切换的效果。
参考图13可知,该控制电路板的工作流程为:
601、在插接模块连接到基座之后,基于电路中的输入值生成识别差值;
602、基于识别差值,结合存储在存储芯片中的对应关系,令MCU确定与该识别差值对应的插接模块型号及供电参数;
603、将供电参数传输至电源电路,使得电源电路按供电参数向当前插接模块供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发明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21)

1.一种壁式面板装置,包括基座和安装在基座内的功能模块,所述基座内设有与电力总线连接的取电端,所述功能模块与所述取电端电连,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可拆装替换的插接模块;
还包括转接件,设在基座内并与所述取电端电耦接,用于识别嵌入到基座内的插接模块并控制该插接模块与取电端之间形成电力通路和/或数据传输;
拆装更换时,不同类型的插接模块插装到基座或转接件上,以实现功能模块的功能转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包括控制电路板,在控制电路板中设有用于向嵌入到基座内的插接模块供电的电源电路、以及用于识别该插接模块的识别电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电路包括用于连接插接模块的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设有电阻R1、R2以及R3,以及比较器U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包括转接壳体和安装在转接壳体内的控制电路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壳体与插接模块之间可拆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壳体设有第一内腔,所述插接模块容置在所述第一内腔中。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端包括设在基座内的取电插槽,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插入所述取电插槽的取电插头。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和插接模块通过耦合连接机构实现电力通路和/或数据传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连接机构包括触针插槽和可插入所述触针插槽的电触针,所述控制电路板和插接模块其中之一设有所述电触针,另一个上设有所述触针插槽。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壳体与所述基座之间可拆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基座腔,所述转接壳体容置在所述基座腔内。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模块与基座之间可拆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设在插接模块与基座之间,并与所述取电端电耦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基座腔,所述插接模块上设有第四卡筋,所述基座腔的内周侧壁上设有多个可供第四卡筋扣合用的第四扣槽。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用于在拆卸时将所述插接模块从基座内顶出的驱动组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在基座上的活动开关和设在基座内的顶块,所述转接件包括转接壳体,所述插接模块安装在所述转接壳体上,活动开关被按动时,驱动所述顶块朝转接壳体的拆离方向移动,所述顶块移动时顶触所述转接壳体,将转接壳体和插接模块一起顶出。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壳体内设有连动件,所述连动件设有第一锁紧端和第二锁紧端,第一锁定端与所述活动开关锁紧,第二锁紧端与所述插接模块锁紧,活动开关被按动时,驱动连动件的第一锁紧端与活动开关脱开,同时,第二锁紧端与插接模块也脱开。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壳体设有第一内腔,所述连动件包括金属片,金属片上设有两个折弯方向相反的折弯凸起,金属片在两个折弯凸起的中间通过转轴与转接壳体铰接,两个折弯凸起分别形成所述的第一锁紧端和第二锁紧端,第一锁紧端凸出于转接壳体的外侧壁,所述第二锁紧端凸出于第一内腔的内侧壁,所述插接模块上设有与第二锁紧端锁紧的第二扣槽,所述活动开关设有与第一锁紧端锁紧的折弯部。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在基座上的活动开关和设在基座内的顶杆,按动所述活动开关,驱动顶杆朝插接模块的拆离方向移动,所述顶杆移动时直接抵触所述插接模块,将插接模块从基座内顶出。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模块包括主面板和插接壳体,所述主面板和插接壳体之间可拆连接。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式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模块包括开关模块、音频模块、插座模块、传感器模块、旋钮调节模块中任意一种。
CN201610971185.XA 2016-10-10 2016-11-07 一种壁式面板装置 Active CN1065715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83486 2016-10-10
CN2016108834867 2016-10-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1557A true CN106571557A (zh) 2017-04-19
CN106571557B CN106571557B (zh) 2019-12-31

Family

ID=58541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71185.XA Active CN106571557B (zh) 2016-10-10 2016-11-07 一种壁式面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7155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52043A (zh) * 2017-12-27 2018-05-18 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更换触发方式的壁式电子开关
CN110086028A (zh) * 2019-05-05 2019-08-02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烟台市牟平区供电公司 一种输电线路线缆防脱落接线插头及其使用方法
WO2020065629A1 (en) * 2018-09-30 2020-04-02 Neil Rosen Interchangeable front pannels for patresses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20917A (en) * 2004-12-01 2006-06-07 Leslie Arnold Geeraerts Side Mounted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Device
CN1871750A (zh) * 2003-09-07 2006-11-29 塞尔科尼特有限公司 模块化插座
CN201238291Y (zh) * 2008-07-23 2009-05-13 邹海平 易更换触摸屏式墙壁开关
CN202034604U (zh) * 2011-03-15 2011-11-09 杭州德昌电器有限公司 模块式插座
CN202167722U (zh) * 2011-03-03 2012-03-14 夏东霞 接口面板装置
CN103117476A (zh) * 2011-11-16 2013-05-22 廖文镛 模块化的墙壁插座
CN204179362U (zh) * 2014-09-02 2015-02-25 浙江欧美嘉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插拔的接线板
CN105845473A (zh) * 2016-05-21 2016-08-10 唐海军 利用卡扣连接的便于自由拆卸组合的智能开关安装盒
CN206180235U (zh) * 2016-10-10 2017-05-17 普天智能照明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壁式面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1750A (zh) * 2003-09-07 2006-11-29 塞尔科尼特有限公司 模块化插座
GB2420917A (en) * 2004-12-01 2006-06-07 Leslie Arnold Geeraerts Side Mounted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Device
CN201238291Y (zh) * 2008-07-23 2009-05-13 邹海平 易更换触摸屏式墙壁开关
CN202167722U (zh) * 2011-03-03 2012-03-14 夏东霞 接口面板装置
CN202034604U (zh) * 2011-03-15 2011-11-09 杭州德昌电器有限公司 模块式插座
CN103117476A (zh) * 2011-11-16 2013-05-22 廖文镛 模块化的墙壁插座
CN204179362U (zh) * 2014-09-02 2015-02-25 浙江欧美嘉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插拔的接线板
CN105845473A (zh) * 2016-05-21 2016-08-10 唐海军 利用卡扣连接的便于自由拆卸组合的智能开关安装盒
CN206180235U (zh) * 2016-10-10 2017-05-17 普天智能照明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壁式面板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52043A (zh) * 2017-12-27 2018-05-18 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更换触发方式的壁式电子开关
WO2020065629A1 (en) * 2018-09-30 2020-04-02 Neil Rosen Interchangeable front pannels for patresses
CN110086028A (zh) * 2019-05-05 2019-08-02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烟台市牟平区供电公司 一种输电线路线缆防脱落接线插头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1557B (zh) 2019-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80235U (zh) 一种壁式面板装置
CN202564656U (zh) 壁上型usb充电集线插座
CN106571557A (zh) 一种壁式面板装置
WO2016130776A1 (en) Power control system
CN102525118B (zh) 一种多媒体讲台系统
US10031568B2 (en) Tablet computer with a step-up circuit
US20200106205A1 (en) Modular Electrical Wiring System and Methods Therefor
TW201618148A (zh) 積木式插座面板及用於積木式插座面板的層模組
US11777246B2 (en) Electrical pop out device
EP3200088A1 (en) Coupl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103200375A (zh) 智能多媒体系统
CN206135157U (zh) 一种模块化壁式面板中的转接件
CN106374308A (zh) 一种模块化壁式面板中的转接件
CN106376205A (zh) 一种拆装方便的壁式面板
CN206179708U (zh) 一种拆装安全的壁式面板
CN206180233U (zh) 一种可自动弹出插接模块的壁式面板
US10007326B2 (en)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electronic device
WO2008048893A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s for audio systems
CN211267076U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电路
CN206135044U (zh) 一种通用组装的壁式面板
CN106304730A (zh) 一种方便更换转接壳体的壁式面板
CN206136504U (zh) 一种方便更换转接壳体的壁式面板
CN206136531U (zh) 一种拆装方便的壁式面板
CN106410497B (zh) 一种组装精确的壁式面板
CN202302969U (zh)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台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Fengqin

Inventor after: Zhang Zhao

Inventor after: Xu Hehuan

Inventor after: Wang Xiaodo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Zhao

Inventor before: Xu Hehuan

Inventor before: Wang Xiaodo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