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0225A - 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0225A
CN106570225A CN201610910636.9A CN201610910636A CN106570225A CN 106570225 A CN106570225 A CN 106570225A CN 201610910636 A CN201610910636 A CN 201610910636A CN 106570225 A CN106570225 A CN 106570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coy
formula
radiation
infrared
simulation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106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锦
胡奇
肖博
祝勇
刘树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91063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7022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570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02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红外干扰弹类型分析对应红外干扰弹光谱辐射特性、燃烧特性以及飞行特性;将红外干扰弹的相关参数与载机的参数进行对比,并结合红外干扰弹投放方式与红外干扰弹的气动学模型,获取红外干扰弹的仿真参数以及干扰效率。有效分析红外干扰弹内部及外部的特性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针对特殊天气下红外干扰弹的气动特性,能够高效指导实战战术演练,进而提高作战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外干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
背景技术
红外末制导技术飞速发展,研究人员针对图像末制导中的目标自主跟踪及飞行器导引头参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随之产生了诸如双色识别、能量检测、轨迹识别、光谱鉴别、轮廓识别等一系列崭新的红外制导技术。然而,利用红外诱饵弹产生假目标将来袭导弹骗离目标,仍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对抗手段,备受各国青睐。针对红外诱饵弹的燃烧辐射特性研究,目前大多数的文献只是针对红外诱饵弹的相关特性进行纵向分析与研究,但由于红外诱饵弹的自身及外部特性较为繁多,至今对于诸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较少。对于红外诱饵弹干扰效果的分析,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法,而红外诱饵弹的干扰模式则研究的很笼统,只是侧重分析了干扰弹的一些固定干扰模式,不是很全面。
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方案包括:
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红外干扰弹类型分析对应红外干扰弹光谱辐射特性、燃烧特性以及飞行特性;
B、将红外干扰弹的相关参数与载机的参数进行对比,并结合红外干扰弹投放方式与红外干扰弹的气动学模型,获取红外干扰弹的仿真参数以及干扰效率。
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中,上述步骤A中的红外干扰弹类型包括:镁-聚四氟乙烯型红外干扰弹、气溶胶型红外干扰弹、自燃液体型红外干扰弹;
镁-聚四氟乙烯型红外干扰弹由镁粉、聚四氟乙烯、橡胶、粘合剂混合而成,按照重量比,镁粉含量为35%--60%、聚四氟乙烯为7%--20%、橡胶为16%--27%,余量为粘合剂,药剂辐射波长为1.8um—5.4um波段,能模拟飞机发动机金属部件、高温燃气尾焰及机身蒙皮形成的红外辐射源;
气溶胶型红外干扰弹是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
自燃液体型红外干扰弹由凝固汽油类、黄磷、液态硅或类似稠化三乙基铝的可燃液体构成,从而形成接近目标红外辐射特征的暖空气云团。
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中,上述步骤A中的红外干扰弹光谱辐射特性包括:
式(1)与式(2)中,Wλ为光谱通量密度,单位为W cm-2μm-1;ε(λ)为干扰弹在λ波长火焰的光谱发射率;C1为第一常数3.741832×104,单位为W cm-2μm4;C2为第二常数1.438786×104,单位为μmK;T为干扰弹火焰的温度,单位为K;Iλ为光谱辐射强度,单位为W sr-1μm-1;A为有效辐射面积,单位为cm2
通过式(1)与式(2)得到对应红外干扰弹光谱辐射特性。
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中,上述步骤A中的红外干扰弹燃烧特性包括起燃时间与有效燃烧时间;
起燃时间
由于红外制导导弹的瞬时视场角为1.5°左右,若载机与导弹的相对距离为5km时抛射红外干扰弹,红外制导导弹的视场直径近130m,此时,红外干扰弹的发射初速应为30~40m/s,同时保证红外干扰弹的起燃时间应限制在0.5s内达到最大辐射强度的80%,并确保其峰值强度高于载机的辐射强;
有效燃烧时间
燃烧消耗速度为100g/s时,红外干扰弹的有效燃烧时间在3~6s。
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中,上述步骤A中的红外干扰弹飞行特性包括飞行高度与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对红外干扰辐射强度和有效燃烧时间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特性;飞行速度在静态状态下测定的比辐射强度与实际飞行的动态状态下的比辐射强度要大10~20倍。
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中,上述步骤B中的载机的参数包括发动机尾喷管辐射、尾焰辐射、蒙皮辐射;
式(3)中,ε1为蒙皮发射率;可通过公式(4)求得;
式(3)与式(4)中,Mλ为辐射出射度,
通过式(3)与式(4)获得载机的发动机尾喷管辐射;
式(5)中ε2为0.5的灰体辐射,
通过式(5)获得载机的尾焰辐射;
将TS代入普朗克公式,求得飞机蒙皮在λ1~λ2谱段的辐射强度I,其中I的表达式为:
式(6)中TS为,λ1为,λ2为,S0是飞机的截面积;ε0是蒙皮灰体的发射率;θ0是红外辐射面的法向量和探测方向的夹角;
通过式(6)获得载机的蒙皮辐射。
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中,上述步骤B中红外干扰弹投放方式包括单弹连发、多弹齐发;
式(7)中,W(t)为红外干扰弹质量;kd为阻力系数;Aref针对阻力系数的参考面积,通过式(7)获得红外干扰弹的弹道系数β。
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中,上述步骤B中红外干扰弹的气动学模型通过以下式子得到:
设红外干扰弹发射后发生燃烧反应的微元体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根据气动学基本模型原理,得知其所受的阻力加速度为
式(8)中,ρa为大气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f(t)为干扰弹速度;则气动阻力为:
式(9)中,kd为阻力系数,ρa为大气密度。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有效分析红外干扰弹内部及外部的特性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针对特殊天气下红外干扰弹的气动特性,能够高效指导实战战术演练,进而提高作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仿真模拟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的,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红外干扰弹类型分析对应红外干扰弹光谱辐射特性、燃烧特性以及飞行特性;将红外干扰弹的相关参数与载机的参数进行对比,并结合红外干扰弹投放方式与红外干扰弹的气动学模型,获取红外干扰弹的仿真参数以及干扰效率。
以下结合更为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红外干扰弹的内部自身特性是用于红外视景仿真的基础,主要由燃料材质和燃料剂量,以及载机的自身光谱特性所决定。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红外干扰弹的自身属性特征。
燃料材质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红外诱饵弹的燃烧原材料类型也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有镁-聚四氟乙烯型、气溶胶型、自燃液体型等诱饵材料。
(1)镁-聚四氟乙烯型
镁-聚四氟乙烯型红外干扰弹由镁粉、聚四氟乙烯、橡胶、粘合剂混合而成,按照重量比,镁粉含量为35%--60%、聚四氟乙烯为7%--20%、橡胶为16%--27%,余量为粘合剂,药剂辐射波长为1.8um—5.4um波段,能模拟飞机发动机金属部件、高温燃气尾焰及机身蒙皮形成的红外辐射源。
如果加入四氟化钛可使辐射波长覆盖8—12um或更宽波段。此外,还可加入SiO2、TiO2、Fe2O3及纳米铅等元素,此外,镁粉的粒度大小还会对诱饵弹燃烧时的压力产生较大影响,粒度越大,燃烧压力越大。
(2)气溶胶型诱饵材料
气溶胶又称气体分散体系,是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各国对于气溶胶型诱饵弹的形成机理有所差别,但共性是其所产生的强烈的红外辐射,波段甚至可覆盖整个红外波段。
(3)自燃液体型诱饵材料
这里所采用的自燃液体一般指凝固汽油类药剂,还有黄磷、液态硅、类似稠化三乙基铝一类的可燃液体,从而构成接近目标红外辐射特征的暖空气云团,其辐射逼真度较高。
此外,还可以利用某些新型特种诱饵材料,使其在空中与氧气所发生氧化反应引起冷燃烧,进而形成大面积红外云团。包括:传统的MAGTEF材料和可燃金属薄片。
由此可见,燃烧材料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红外辐射的波段及辐射效果,同时,其燃料的剂量也将直接影响红外干扰的时间及区域范围。
光谱辐射特性
红外干扰弹的光谱辐射特性是其影响干扰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综合分析红外干扰弹工作性能的重中之重。
一是光谱特性。红外干扰弹一般分为短波(0.3~0.5μm)、长波(8~14μm),介于中间的为中波,而1-3μm、3-5μm、8-14μm则称为多波段复合辐射。通常情况下,红外干扰弹在1.3-3μm和3-5μm波段的辐射较强,8-14μm波段的辐射较弱。而根据实弹装药剂量的不同,光谱辐射强度将提高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进而满足辐射强度的指标要求。一般情况下,实验用的红外干扰弹,点燃时火焰最高温度达2000~2500K,其辐射光谱的峰值对应波长在1.27~1.05μm附近,与相应的黑体辐射光谱分布相似,因干扰弹的光谱发射率、参数系数、火焰温度及波长、光谱辐射强度等参数共同决定了其光谱辐射强度,可用下式计算。
式(1)与式(2)中,Wλ为光谱通量密度,单位为W cm-2μm-1;ε(λ)为干扰弹在λ波长火焰的光谱发射率;C1为第一常数3.741832×104,单位为W cm-2μm4;C2为第二常数1.438786×104,单位为μmK;T为干扰弹火焰的温度,单位为K;Iλ为光谱辐射强度,单位为W sr-1μm-1;A为有效辐射面积,单位为cm2;典型的红外干扰弹辐射强度(Radiant Intensity)最大值可以达到20kw/sr(千瓦特每球面度)。
由此可见,红外干扰弹的光谱特性与所在的不同波长的光谱发射率、火焰温度、有效辐射面积及相关常数系数有关,这些因素进而决定了红外干扰弹的光谱通量密度及光谱辐射强度。
可知红外诱饵弹的辐射能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改变红外诱饵弹的辐射能量也是不断变化的。红外干扰弹的光谱特性除了运动变化之外,重要的还有燃烧过程带来的自身变化。
燃烧特性
干扰弹的燃烧强度与其燃烧周期、飞行高度、飞行速度等诸多性能指标存在紧密的依附关系。
起燃时间。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红外干扰弹在红外制导导弹的视场内出现类似目标载机的有效辐射面积及红外辐射强度,除了红外干扰弹的发射距离、发射初速度、气动阻力等外部因素影响之外,关键的影响因素还应为干扰弹的燃料特性及起燃时间等内部因素。一般情况,红外制导导弹的瞬时视场角为1.5°左右,若载机与导弹的相对距离为5km时抛射红外干扰弹计算,红外制导导弹的视场直径近130m,此时,红外干扰弹的发射初速应约为30~40m/s,同时保证红外干扰弹的起燃时间应限制在0.5s内达到最大辐射强度的80%,并确保其峰值强度高于载机的辐射强度。
有效燃烧时间。因红外制导导弹的视场有限,干扰弹停留在其视场内的时间有限,红外干扰弹的燃烧周期并非等同于有效的干扰燃烧周期。为此,除了改变红外干扰弹装药的体积、质量等指标,使其热能释放逐渐减小以外,燃料的消耗速度也会极大影响干扰弹的燃烧时间。以一般消耗速度为100g/s为例,红外干扰弹的有效燃烧时间应在3~6s。
飞行特性。
飞行高度。理论上分析,红外干扰弹的运行高度应与大气密度和压力呈现线性特性。高度增大,压力增大,其燃烧速率增大,最终导致能量释放速率增大。然而实际情况下,红外干扰弹的燃烧速率因干扰弹的前表面经受阻滞压力的影响,反而有可能增加部分高速表面的燃烧速率,这使得高度对红外干扰辐射强度和有效燃烧时间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特性。
飞行速度。事实上,载机平台的飞行速度反映了红外干扰弹将处于不同的气流状态。气流对红外干扰弹辐射强度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红外干扰弹的辐射强度随气流速度的增大成指数地急剧下降。速度效应是确定比辐射强度的重要修正参量,静态状态下测定的比辐射强度与实际飞行的动态状态下的比辐射强度要大10~20倍。
载机的光谱辐射特性
在分析红外干扰弹自身内部特性影响因素时,除了考虑自身辐射及燃烧特性外,用于装载红外干扰弹的载机目标的相关辐射特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影响因子之一。载机表层的辐射特性可以通过纹理材质映射来实现,当载机目标运行时,会有一些特殊的热源形成,如发动机的辐射、尾焰辐射、蒙皮辐射、蒙皮对环境辐射的反射。
发动机尾喷管辐射
发动机的红外辐射,除了在尾部可见部位尾喷管处体现,还作为内热源与飞机蒙皮之间存在的热传导。在工程计算中,通常采用灰体辐射模型,将由发动机构成的腔体看成发射率为0.9的灰体,假设其内腔各点的温度均匀,并且呈现漫反射的特性,其红外辐射在尾部可见部位尾喷管处体现。其辐射出射度Mλ(W/(m2·μm))的计算方法类同公式1,设尾喷管的辐射亮度L1
式(3)中,ε1为蒙皮发射率;可通过公式(4)求得;
式(3)与式(4)中,Mλ为辐射出射度,
尾焰辐射
若将尾喷焰视为轴对称体,按照温度高低大致分成核心区与混合区两部分。温度较高的是核心区,温度较低的是混合区,尾焰的红外辐射主要来自于核心区。发动机的尾喷焰主要包括经过燃烧生成的CO2和H2O,它们都是选择性辐射气体。CO2辐射带可以近似等效为2.4~3.1μm和4.3~4.55μm,ε2=0.5的灰体辐射,它是尾喷焰辐射的主要来源。其最主要的辐射来源于4.3~4.55μm的辐射带。
式(5)中ε2为0.5的灰体辐射,
蒙皮辐射
蒙皮因其辐射面积大,也成为影响飞机红外辐射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气动加热,飞机的蒙皮温度将经受剧烈的变化,从而产生相当的红外辐射,可通过求驻点温度的方法求得蒙皮的辐射。将TS代入普朗克公式,求得飞机蒙皮在λ1~λ2谱段的辐射强度I,其中I的表达式为:
式(6)中TS为,λ1为,λ2为,S0是飞机的截面积;ε0是蒙皮灰体的发射率;θ0是红外辐射面的法向量和探测方向的夹角。
载机对环境辐射的反射。
载机在实际情况下都是处于自然背景中并受到来自各种不同背景的红外辐射,准确获得目标温度场的关键就是要有效计算来各种背景的红外辐射。一般情况下地球自身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地球反射太阳辐射是构成背景辐射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对于红外干扰弹自身的光谱辐射、燃烧及飞行特性研究较为深入,而对于载机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较少,对于综合分析干扰弹的内部自身特性,应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全面分析各影响因子,进而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外部特性研究。
由于红外干扰弹是依附于目标载机所投放出去的,干扰弹的运动过程与其投放方式及气动学模型两大因素密不可分。为此,红外干扰弹的行为特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红外干扰弹的投放方式
这里所指的投放方式,其实包括干扰弹的发射形式、发射方向、发射个数、发射间隔等多方面因素。下面,仅以发射方式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单弹连发
某型号红外诱饵在8km高空,相对大气以100m/s的速度被释放后的动态仿真图像,诱饵发射采用等时间间隔连发的方式,时间间隔为0.2s,红外诱饵的质量为0.5kg。
多弹齐发
对带有红外成像制导导引头的导弹来说,简单的单个红外诱饵起不到很好的干扰效果,此时就应采用多弹齐发的方式进行干扰。
在实际战术应用中,除了放射方式的不同之外,发射方向、发射个数、发射间隔的不同选择,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确定有效的弹道密度。弹道密度越大,对红外制导导弹的干扰效果就越好,但载机平台的有效载荷就会增大。一般情况下,红外干扰弹的弹道系数β常用以下公式计算:
式(7)中,W(t)为红外干扰弹质量;kd为阻力系数;Aref针对阻力系数的参考面积。现实中,红外干扰弹的弹道密度一般为2~3。
红外干扰弹的气动学模型
众所周之,红外干扰弹脱离载机后,将受到气动阻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一般情况下,设红外干扰弹发射后发生燃烧反应的微元体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根据气动学基本模型原理,得知其所受的阻力加速度为:
式(8)中,ρa为大气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f(t)为干扰弹速度;则气动阻力为:
式(9)中,kd为阻力系数,ρa为大气密度,kd与马赫数、雷诺数、章动角(攻角)有关,一般可表示为如下关系式:
kd=kd(M,Re,δ) 式(10)
其中,M=V/C为马赫数,Re=VL/v为雷诺数,D为章动角(攻角)。这里V是干扰弹速度,C是音速,L是干扰弹长度,v是空气的动粘性系数。
在上面分析红外干扰弹的飞行特性时得知,在国际标准大气(ISA)中,大气温度和压力的大小基本随绝对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属于h的函数,即T=T(h),p=p(h)。将T、p分别代替式(2-9)和式(2-2)中的Tm、Pm,并将二维流场各点沿x轴旋转一周,可得到流场中气体温度和密度的三维分布函数:
T=T(r,θ,φ,h,Vm)=T(x,y,z,h,Vm) 式(11)
ρ=ρ(r,θ,φ,h,Vm,T)=ρ(x,y,z,h,Vm,T) 式(12)
式(12)中的T,即由式(11)确定。由上两式可见,流场内各点的气体状态参数除与红外干扰弹的相对位置有关以外,还与红外干扰弹所处的绝对高度h和相对速度Vm有关。
当然,在实际飞行过程中,不可能为统一理想的标准大气,除了之前分析的红外干扰弹的飞行高度对其辐射强度和有效燃烧时间的影响并非呈现线性特性之外,还应与季节因素、模式大气因素(赤道热带气候、近赤道亚热带气候等),以及不同天气影响因素,如湿度(Humidity)、风速(Wind speed)、云量(Cloud cover)、云层基本高度(Cloud basealtitude)、可视范围(visibility range)等。
与此同时,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特性经过大气传输最终到达红外导引头的过程非常复杂,在这个过程中辐射能会受到大气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衰减。据不完全统计,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可使采用可见光及近红外制导方式的制导武器作用距离降低20%~70%,而对波长较长的中远红外制导方式,可使其作用距离下降60%~70%,使得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严重受阻,甚至无法正常工作。由此可见,不同大气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红外干扰弹辐射特性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
当然,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应当说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显变形形式,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理应受到本发明的保护。

Claims (8)

1.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红外干扰弹类型分析对应红外干扰弹光谱辐射特性、燃烧特性以及飞行特性;
B、将红外干扰弹的相关参数与载机的参数进行对比,并结合红外干扰弹投放方式与红外干扰弹的气动学模型,获取红外干扰弹的仿真参数以及干扰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A中的红外干扰弹类型包括:镁-聚四氟乙烯型红外干扰弹、气溶胶型红外干扰弹、自燃液体型红外干扰弹;
镁-聚四氟乙烯型红外干扰弹由镁粉、聚四氟乙烯、橡胶、粘合剂混合而成,按照重量比,镁粉含量为35%--60%、聚四氟乙烯为7%--20%、橡胶为16%--27%,余量为粘合剂,药剂辐射波长为1.8um—5.4um波段,能模拟飞机发动机金属部件、高温燃气尾焰及机身蒙皮形成的红外辐射源;
气溶胶型红外干扰弹是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
自燃液体型红外干扰弹由凝固汽油类、黄磷、液态硅或类似稠化三乙基铝的可燃液体构成,从而形成接近目标红外辐射特征的暖空气云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A中的红外干扰弹光谱辐射特性包括:
式(1)与式(2)中,Wλ为光谱通量密度,单位为W cm-2μm-1;ε(λ)为干扰弹在λ波长火焰的光谱发射率;C1为第一常数3.741832×104,单位为W cm-2μm4;C2为第二常数1.438786×104,单位为μmK;T为干扰弹火焰的温度,单位为K;Iλ为光谱辐射强度,单位为W sr-1μm-1;A为有效辐射面积,单位为cm2
通过式(1)与式(2)得到对应红外干扰弹光谱辐射特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A中的红外干扰弹燃烧特性包括起燃时间与有效燃烧时间;
起燃时间
由于红外制导导弹的瞬时视场角为1.5°左右,若载机与导弹的相对距离为5km时抛射红外干扰弹,红外制导导弹的视场直径近130m,此时,红外干扰弹的发射初速应为30~40m/s,同时保证红外干扰弹的起燃时间应限制在0.5s内达到最大辐射强度的80%,并确保其峰值强度高于载机的辐射强;
有效燃烧时间
燃烧消耗速度为100g/s时,红外干扰弹的有效燃烧时间在3~6s。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A中的红外干扰弹飞行特性包括飞行高度与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对红外干扰辐射强度和有效燃烧时间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特性;飞行速度在静态状态下测定的比辐射强度与实际飞行的动态状态下的比辐射强度要大10~20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B中的载机的参数包括发动机尾喷管辐射、尾焰辐射、蒙皮辐射;
式(3)中,ε1为蒙皮发射率;可通过公式(4)求得;
式(3)与式(4)中,Mλ为辐射出射度,
通过式(3)与式(4)获得载机的发动机尾喷管辐射;
式(5)中ε2为0.5的灰体辐射,
通过式(5)获得载机的尾焰辐射;
将TS代入普朗克公式,求得飞机蒙皮在λ1~λ2谱段的辐射强度I,其中I的表达式为:
式(6)中TS为,λ1为,λ2为,S0是飞机的截面积;ε0是蒙皮灰体的发射率;θ0是红外辐射面的法向量和探测方向的夹角;
通过式(6)获得载机的蒙皮辐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B中红外干扰弹投放方式包括单弹连发、多弹齐发;
式(7)中,W(t)为红外干扰弹质量;kd为阻力系数;Aref针对阻力系数的参考面积,
通过式(7)获得红外干扰弹的弹道系数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B中红外干扰弹的气动学模型通过以下式子得到:
设红外干扰弹发射后发生燃烧反应的微元体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根据气动学基本模型原理,得知其所受的阻力加速度为
式(8)中,ρa为大气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f(t)为干扰弹速度;则气动阻力为:
式(9)中,kd为阻力系数,ρa为大气密度。
CN201610910636.9A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 Pending CN1065702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10636.9A CN106570225A (zh)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10636.9A CN106570225A (zh)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0225A true CN106570225A (zh) 2017-04-19

Family

ID=58533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10636.9A Pending CN106570225A (zh)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70225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6907A (zh) * 2017-07-17 2017-11-17 电子科技大学 运动机载雷达的干扰源航线设计方法
CN107977506A (zh) * 2017-11-28 2018-05-01 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红外诱饵弹动态辐射特性计算方法
CN108647419A (zh) * 2018-05-03 2018-10-12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一种随高度变化低空喷焰红外辐射特性预估方法及装置
CN110119571A (zh) * 2019-05-10 2019-08-13 西北工业大学 红外点源诱饵弹的红外拉偏仿真方法
CN112215957A (zh) * 2020-09-16 2021-01-12 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中目标红外特性仿真方法
CN112685913A (zh) * 2021-01-12 2021-04-2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Unity的红外诱饵弹效能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12685914A (zh) * 2021-01-12 2021-04-2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红外干扰弹与导弹对抗效能仿真评估方法与系统
CN114018412A (zh) * 2021-09-23 2022-02-08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航空发动机与箔片型红外面源诱饵组合辐射特性测试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11645A (ja) * 1996-10-04 1998-04-28 Nissan Motor Co Ltd 光学センサの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および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
CN204184576U (zh) * 2014-10-16 2015-03-04 刘得华 仿真军机饵弹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11645A (ja) * 1996-10-04 1998-04-28 Nissan Motor Co Ltd 光学センサの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および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
CN204184576U (zh) * 2014-10-16 2015-03-04 刘得华 仿真军机饵弹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姜志晨: "机载红外诱饵弹三维仿真方法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
托马斯•马蒂亚斯•克拉珀特克著: "《高能材料化学》", 31 March 2016 *
李程华: "直升机载红外对抗系统干扰效果评估技术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焦清介,霸书红著: "《烟火辐射学》", 30 September 2009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6907A (zh) * 2017-07-17 2017-11-17 电子科技大学 运动机载雷达的干扰源航线设计方法
CN107977506A (zh) * 2017-11-28 2018-05-01 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红外诱饵弹动态辐射特性计算方法
CN108647419A (zh) * 2018-05-03 2018-10-12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一种随高度变化低空喷焰红外辐射特性预估方法及装置
CN110119571A (zh) * 2019-05-10 2019-08-13 西北工业大学 红外点源诱饵弹的红外拉偏仿真方法
CN110119571B (zh) * 2019-05-10 2022-11-15 西北工业大学 红外点源诱饵弹的红外拉偏仿真方法
CN112215957A (zh) * 2020-09-16 2021-01-12 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中目标红外特性仿真方法
CN112685913A (zh) * 2021-01-12 2021-04-2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Unity的红外诱饵弹效能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12685914A (zh) * 2021-01-12 2021-04-2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红外干扰弹与导弹对抗效能仿真评估方法与系统
CN112685913B (zh) * 2021-01-12 2022-11-11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Unity的红外诱饵弹效能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14018412A (zh) * 2021-09-23 2022-02-08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航空发动机与箔片型红外面源诱饵组合辐射特性测试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0225A (zh) 一种用于红外干扰弹的仿真模拟方法
Mahulikar et al. Infrared signature studies of aerospace vehicles
Rao et al. Effect of atmospheric transmission and radiance on aircraft infared signatures
Sonawane et al. Tactical air warfare: Generic model for aircraft susceptibility to infrared guided missiles
Rao et al. Aircraft powerplant and plume infrared signature modelling and analysis
Mahulikar et al. Infrared signatures of low-flying aircraft and their rear fuselage skin's emissivity optimization
Baranwal et al. Aircraft engine's infrared lock-on range due to back pressure penalty from choked convergent nozzle
Baranwal et al. IR signature study of aircraft engine for variation in nozzle exit area
Vaitekunas et al. SHIPIR/NTCS: a naval ship infrared signature countermeasure and threat engagement simulator
Rao Infrared signature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aircraft plume
Baqar Low-cost PC-based high-fidelity infrared signature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US8403253B1 (en) Active IR signature target simulation system and a method thereof
Ab-Rahman et al. Lock-on range of infrared heat seeker missile
US9212872B2 (en) Threat simulating system
Mahulikar et al. Infrared signature studies of aircraft and helicopters
Chopra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IR signatures by optoelectronic techniques and countermeasures–a technical tutorial and review
Bruce Expendable decoys
Zohuri et al. Stealth Technology
Kou et al. Multispectral radiation envelope characteristics of aerial infrared targets
Baranwal et al. Infrared Signature of Combat Aircraft Incorporating Weight Penalty due to the Divergent Section of the Convergent-Divergent Nozzle
Nam et al. Minimization of Aircraft Infrared Susceptibility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hrough Signature Synchronization
Maini et al. Test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infrared-guided missiles
Whalen Infrared signature generation of airborne targets
Sully et al. Development of a tactical helicopter infrared signature suppression (IRSS) system
CN1071018C (zh) 一种气囊式快速遮蔽防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