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动车检测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动车检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消费者对二手车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二手车市场飞速发展,为了保证消费者在二手车交易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到机动车的技术状况、价格、行驶里程、修复经历等信息,需要对二手车从进行综合检测,以便为二手车交易的买卖双方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现有的对二手车的检测按照标准检测的步骤和流程,对每辆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缺乏针对性,进而导致耗费较多的检测时间,检测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二手车市场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机动车检测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对机动车检测时耗费时间长、检测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动车检测系统,包括:采集设备、检测主机和服务器,其中,
所述采集设备,包括传感器、第一处理器、第一通信单元、第一显示单元、第一存储单元和指令处理单元,其中,所述传感器用于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实现与所述检测主机之间的信息交互,所述第一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检测数据以及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检测的检测参数,所述第一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所述检测参数和检测数据,所述指令处理单元用于识别和处理由所述检测主机发送的检测指令;
所述检测主机,包括第二通信单元、第二显示单元、第二存储单元、第三通信单元、第二处理器和指令生成单元,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实现与所述采集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所述第三通信单元用于实现与所述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所述指令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检测指令,并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将所述检测指令发送给所述采集设备;
所述服务器,包括第四通信单元、第三存储单元、损伤评定单元和数据库,其中,所述第四通信单元用于实现与所述检测主机之间的信息交互,所述损伤评定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检测主机发送的信息,以及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损伤评定,并生成检测报告,所述第三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
优选的,所述采集设备还包括第一设置单元,所述第一设置单元用于预先设置机动车的检测参数。
优选的,所述检测参数包括待检测的参数、检测顺序和损伤类型。
优选的,所述检测主机还包括安全登录单元,所述安全登录单元用于对被检测机动车身份进行验证,并安全登录。
优选的,所述检测主机还包括第二设置单元,所述第二设置单元用于预先设置机动车的检测参数,以及根据所述对被检测机动车身份的验证结果生成相应的检测策略。
优选的,所述指令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检测策略生成检测指令。
优选的,所述数据库用于存储车身漆膜厚度标准数据和车辆状况标准数据。
优选的,所述损伤评定单元用于将所述检测数据与所述车身漆膜厚度标准数据相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需要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进行补漆或修复。
优选的,所述损伤评定单元还用于,当需要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进行补漆或修复,且所述采集设备获取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补漆或修复后的检测数据后,对所述补漆或修复后的检测数据进行二次评定。
优选的,所述服务器还包括权限访问单元,所述权限访问单元用于对访问所述服务器的用户的权限进行检验。
一种机动车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主机向采集设备发送检测指令;
所述采集设备根据所述检测指令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并将所述检测数据发送给所述检测主机;
所述检测主机获取所述被检测机动车的相关信息和所述检测数据,并将所述相关信息和检测数据发送给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相关信息和检测数据,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损伤评定,结合损伤评定结果、所述相关信息和检测数据生成与所述被检测机动车相对应的检测报告,以及存储所述检测报告。
优选的,所述采集设备根据所述检测指令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并将所述检测数据发送给所述检测主机的步骤还包括:
所述采集设备预先设置机动车的检测参数;
根据所述检测指令和所述检测参数,获取所述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并将所述检测数据发送给所述检测主机。
优选的,所述检测主机向采集设备发送检测指令之前的步骤包括:
所述检测主机对被检测机动车身份进行验证,并安全登录;
所述检测主机预先设置机动车的检测参数,并根据对被检测机动车身份的验证结果生成相应的检测策略;
所述检测主机根据所述检测策略生成检测指令。
优选的,所述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损伤评定的步骤包括:
所述服务器将所述检测数据与所述服务器数据库中的数据相比较;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进行补漆或修复;
当需要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进行补漆或修复时,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进行补漆或修复操作,并对所述补漆或修复后的检测数据进行二次评定。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服务器对访问所述服务器的用户的权限进行检验。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机动车检测系统及方法,该检测系统包括采集设备、检测主机和服务器,采集设备根据检测主机发送的检测指令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再通过服务器对采集设备获取的检测数据进行损伤评定,并生成检测报告。由于采集设备中的指令处理单元能够根据被检测机动车的实际情况,处理和识别检测指令,有针对性地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检测,进而能够节省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此外,该系统通过多个采集设备和多个检测主机实现了多地同时检测,进一步地提高了二手车检测的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动车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机动车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检测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动车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机动车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机动车检测系统及方法,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述,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动车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检测系统包括采集设备10、检测主机20和服务器30。
进一步地,采集设备10包括传感器101、第一处理器102、第一通信单元103、第一显示单元104、第一存储单元105和指令处理单元106,其中,传感器101用于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第一通信单元103用于实现与所述检测主机20之间的信息交互;第一存储单元105用于存储所述检测数据以及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检测的检测参数;第一显示单元104用于显示所述检测参数和检测数据,指令处理单元106用于识别和处理由检测主机20发送的检测指令。
其中,在采集设备10中,第一处理器102用于处理传感器101、第一处理器102、第一通信单元103、第一显示单元104、第一存储单元105和指令处理单元106各个单元之间协调统一,使采集设备完成对被检测机动车检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传输。所述检测数据包括被检测机动车的漆膜厚度数据,所述采集设备10包括漆膜仪或者能够采集机动车漆膜厚度的传感器探头,并将获取的检测数据通过第一通信单元103发送给检测主机20,优选的,第一通信单元103通过蓝牙或者数据线实现与检测主机20之间的数据交互。
检测主机20,包括第二通信单元203、第二显示单元204、第二存储单元205、第三通信单元206、第二处理器202和指令生成单元201,其中,第二通信单元203用于实现与采集设备10之间的信息交互,第三通信单元206用于实现与服务器30之间的信息交互,指令生成单元201用于生成检测指令,并通过第二通信单元203将所述检测指令发送给采集设备10。
其中,在检测主机20中,检测主机20用于接收合法用户的检测参数设置,指令生成单元201根据检测参数生成检测指令,并将该检测指令发送给采集设备10。第二通信单元203接收采集设备10获取的检测数据,显示和存储该检测数据,以及将该检测数据通过第三通信单元206发送给服务器30。优选的,检测主机可以是平板电脑,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但不限于此。
服务器30,包括第四通信单元301、第三存储单元302、损伤评定单元303和数据库304,其中,第四通信单元301用于实现与检测主机20之间的信息交互,损伤评定单元303用于根据由检测主机20发送的信息,以及数据库304中的数据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损伤评定,并生成检测报告,第三存储单元302用于存储所述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并将所述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上传至服务器30。
所述第四通信单元301用于接收检测主机20的第三通信单元206发送的检测数据和相关信息,以及与被检测机动车的车载行车电脑通信,优选的,通过蓝牙实现服务器30与检测主机20之间的信息交互和传输。所述服务器30还包括检测报告生成单元,用于执行完对被检测机动车的损伤评定后,生成与被检测机动车相对应的检测报告。此外,服务器还是一个架设了检测系统的网页,登陆服务器所显示的网页后,对相应收到的检测主机传送过来的检测数据及检测报告进行保存、处理,以及提供各个分点检测主机的数据存取,以便为各个工作点的汽车交易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平台。
下面结合实施例就该系统对机动车的检测做具体说明: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机动车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采集设备10还包括第一设置单元107,第一设置单元107与第一处理器102相连接,用于预先设置机动车的检测参数,并通过第一显示单元中的提示单元提示给检测人员。优选的,所述检测参数包括待检测的参数、检测顺序和损伤类型。
其中,第一设置单元107中提示的待检测的参数包括:车辆相关信息、拍照信息、显性损伤信息、隐形损伤信息、工况声明以及电路勘察等。所述车辆的相关信息包括车辆基本信息以及车辆其它信息。基本信息包括:变速箱类型、排气量、行驶公里数、车辆标准配置(功能配置、舒适性配置以及安全性配置等)、车主个性配置、车辆所在地、注册登记日期、车辆出厂日期、使用性质、环保标准等等,可任意设置其中的必须的信息项以及可选的信息项,在此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车辆其它信息包括:被检车辆是否为一手车、原始购车价、上次过户日期、是否有商业险、商业险到期日、商业险金额、车辆颜色、年审状况、是否有交强险、交强险到期日、发动机号是否变更、车船税到期日、是否有维修保养记录、购置税、车架号拓号是否完整等信息,可任意设置其中的必须的信息项以及可选的信息项,在此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对被检测机动进行检测之前,检测主机首先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通过检测主机中的安全登录单元208对被检测机动车身份进行登记验证,在身份登记过程中,要进行车辆标识码(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VIN)展示、手动选择车型、车型展示、车牌号码展示、以及发动机号展示,用于确认检测车辆的类型,此外也可以由用户手动选择车辆,包含品牌、车系以及车型三级下拉菜单,品牌为最大类,根据品牌筛选车系,再根据车系筛选车型。车牌号码和发动机号两项内容用于查询车辆的违章信息。所有信息登记完成后需确认信息无误。
通过验证合格后,用户可以安全登录。具体地,每个检测主机均具有通用唯一识别码UUID,服务器存储有每台检测主机所对应的UUID,保存每台经销商手里的设备的UUID,并将每个UUID进行编号,记录编号与经销商的对应关系,必要时能够查到UUID所对应的经销商。服务器还可以建立用户账号与UUID的关系,原则是:符合一定条件的用户账号能够在所有检测主机上登陆,不受UUID限制;属于经销商的用户则只能登陆自己公司名下登记过UUID的检测主机,不能登陆其它检测主机,依此划定用户的合法性。
此外,如图2所示,检测主机20还包括第二设置单元207,第二设置单元207用于预先设置机动车的检测参数,所述检测参数与前述第一设置单元107中的检测参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及根据所述对被检测机动车身份的验证结果生成相应的检测策略。所述检测策略包括根据被检测机动车的行驶公里数、车辆标准配置情况、使用年限、发动机类型、出险次数,以及以往重要机动车的运行状况制定针对该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流程和检测方法,并通过指令生成单元201结合该检测策略生成检测指令,所述检测指令包含所述检测策略。
采集设备10通过第一通信单元103接收该检测指令,指令处理单元106分析和处理该检测指令。例如,该检测指令中携带的信息有,被检测机动车的后备箱曾经发生过刮碰,进行过维修,并且该机动车的左前门有过划痕,经过补漆修复。指令处理单元106就会根据被检测机动车的这些信息选择一套具体针对后备箱检测和左前门检测的检测参数。当有接收的检测指令符合多套检测参数时,指令处理单元106设置并选择最高效率的一套检测参数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检测。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采集设备10中的指令处理单元106还用于根据第一存储单元105的内容,自行设置检测参数,并通过第一显示单元104显示出来。
采集设备10根据所述检测指令,以及第一显示单元的提示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有针对性的数据采集,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例如,根据前面的实施例针对被检测机动的后备箱和左前门进行详细的检测,对其它部位采取粗略检测,采集设备10中的传感器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漆面厚度数据,并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05内,检测数据在第一显示单元104中显示,显示单元中的提示单元将提示检测人员按检测参数(包括检测步骤、检测顺序和待检测的参数)来对被检测机动车的不同步进行检测。
采集设备完成数据采集后,将该检测数据发送给检测主机20,检测主机将该检测数据和被检测主机安全登录时的相关信息一并发送给服务器30,服务器30中的第四通信单元利用3G无线通信方式把这些数据输出到终端服务器上,服务器30中的损伤评定单元303结合这些检测数据,以及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损伤评定。
进一步地,数据库304包括车身漆膜厚度标准数据库和车辆状况标准数据库,所述身漆膜厚度标准数据库用于存储车身漆膜厚度标准数据,所述车身漆膜厚度标准数据为车辆出厂时的原始漆面厚度数据;所述车辆状况标准数据库用于存储车辆状况标准数据,且所述车辆状况标准数据为车辆出厂时配件的原始功能数据。
所述损伤评定单元还用于将所述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与所述车身漆膜厚度标准数据相比较,得出实测数据与基准数据的差异情况,并根据比较差异的结果,确定是否需要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相应的部位进行补漆或其他修复行为。当需要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进行补漆或修复,且采集设备重新获取被检测机动车补漆或修复后的检测数据,再对所述补漆或修复后的检测数据进行二次评定,从而得到与标准数据比较接近的漆膜厚度。通过将测量的检测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相比较,得到的结果比人为主观判断被检测机动车的损伤更准确和客观,克服了人为判断主观性较强的问题。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损伤评定单元303还包括价值评定单元,所述价值评定单元与所述数据库相连接,所述数据库的输出数据进入到价值评定单元,得出车辆的理论价值,作为检测报告的一部分。进一步地,所述价值评定单元包括被检测机动车的车辆车型的价格数据库单元和同类车型的价格数据库单元,将所述检测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比较后,其比较结果进入价值评定单元,根据被检测机动车部位或部件的不同,对其相应的数据比较结果设定不同的权值,以被检测机动车的车辆车型的价格数据库中的价格作为基准进行计算,能够客观地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现有价值,再同时参考同类车型的价格,则可以获得更加贴合车况、和市场的评定价值。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服务器30还包括权限访问单元305,所述权限访问单元用于对访问所述服务器的用户的权限进行检验。在用户登录服务器前,权限访问单元305需要对用户的权限进行检验,当用户输入账号和密码均正确,和/或符合服务器所建立的用户账号与UUID关系时,才能成功登陆服务器,评定和上传检测数据。对不符合登陆条件的用户限制登陆,例如,如果用户连续登录3次均失败时,服务器限制该用户登录次数以防止用户恶意登陆,进而增加了服务器的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机动车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包括采集设备、检测主机和服务器,采集设备根据检测主机发送的检测指令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再通过服务器对采集设备获取的检测数据进行损伤评定,并生成检测报告。由于采集设备中的指令处理单元能够根据被检测机动车的实际情况,处理和识别检测指令,有针对性地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检测,进而能够节省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此外,该系统还支持多个采集设备和多个检测主机多地同时检测,进一步地提高了对二手车检测的检测效率。
优选的,该机动车检测系统中的采集设备10还包括图像采集单元,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被检测机动车的图片或照片。在接收到检测主机发送的检测指令后,采集设备根据第一显示单元的提示对被检测机动进行拍照。具体地,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拍照的位置包括:左前45度、驾驶位左侧(含左B柱)、左前门内侧、里程表、后排座左侧、中控与方向盘、左侧车身、后备箱整体、后备箱底板、右后45度、右侧车身、后排座右侧、副驾驶右侧(含右B柱)、正前方、发动机整体、发动机舱右侧、发动机舱左侧、行驶本等。检测主机显示采集设备返回的检测数据(照片),针对某一项照片,检测主机可向采集设备发送重新检测的命令,以获得有效的检测数据,并对其进行保存并显示,可同时对一张或多张照片进行修改或删除。最后将图像采集单元采集的被检测机动车的图片一并发送给服务器,并作为检测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采集设备中的第一通信单元可以通过蓝牙直接地将获取的检测数据和被检测机动车的照片发送给服务器,而不经过检测主机,进而更能节省了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对应于上述机动车检测系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动车检测方法,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01:检测主机向采集设备发送检测指令。
步骤102:所述采集设备根据所述检测指令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并将所述检测数据发送给所述检测主机。
步骤103:所述检测主机获取所述被检测机动车的相关信息和所述检测数据,并将所述相关信息和检测数据发送给服务器。
步骤104: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相关信息和检测数据,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损伤评定,结合损伤评定结果、所述相关信息和检测数据生成与所述被检测机动车相对应的检测报告,以及存储所述检测报告。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机动车检测方法,对应于上述机动车检测系统,采集设备根据检测主机发送的检测指令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由于采集设备中的指令处理单元能够根据被检测机动车的实际情况,处理和识别检测指令,有针对性地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检测,再通过服务器对采集设备获取的检测数据进行损伤评定,并结合损伤评定结果、所述相关信息和检测数据生成与被检测机动车相对应的检测报告。这种根据机动车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检测参数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检测的方法,相比于现有的对被检测机动车全面细致地检测来说,能够节省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具体地,在步骤102中采集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包括:
对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包括:显性损伤信息采集和隐性损伤信息采集。其中显性损伤信息采集包括依次对被检测机动车的外观、内饰、骨架、以及附件的损伤信息进行采集。
对于外观,通过拍照功能的采集设备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外观图片,以车身外观为基准选出并标注检测点,包括采集检测点的损伤类型以及损伤照片信息,或确认无损伤。对于车身的不同位置损伤类型不同,分为漆面、轮胎、玻璃三种情况。漆面的损伤类型为:塑型、划伤、锈蚀、龟裂、色差、凹坑;玻璃的损伤类型为:裂痕、划痕、凹坑;轮胎的损伤类型为:磨平、鼓包、轮毂伤、轮胎品牌/花纹不一致。损伤照片信息的采集由生成相应的检测指令后通过采集设备采集。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检测主机可对检测点及其对应损伤信息(损伤类型及损伤照片)进行编号并保存,可删除一个或多个检测点的对应信息,随着信息的删除编号自动更改,例如:已存在编号为1、2、3的三条损伤记录,如果用户删除2号记录,则3号记录顺位向前推变为2号记录。
对于内饰,以车身内饰为基准选出并标注检测点,包括采集检测点的损伤类型以及损伤照片信息,或确认无损伤。内饰的损伤类型为:裂痕、破损、松旷、烧痕、缺失、严重污损、磨损。
对于骨架,以车身骨架为基准选出并标注检测点,包括采集检测点的损伤类型以及损伤照片信息,或确认无损伤。骨架的损伤类型为:无胶、塑性差异、裂痕、锈蚀。
对于附件,附件分为车身灯具、随车工具、备胎、门手四大类,每类的损伤类型为正常、损坏、丢失三种及相应的文字描述。
隐性损伤信息采集包括快速模式以及精密模式,两种模式下均可根据需要生成检测指令,该检测指令包括漆膜检测指令以及骨架检测指令,由采集设备根据检测指令对相关检测点进行检测(一次或多次)。
在快速检测模式下,漆面检测以车身为基准,将车身划分为若干部分,并针对每一部分选取并标注检测点,检测主机直接或根据检测数据判定每个检测点的损伤类型(漆面修复或钣金修复),并按照车身某部分所有检测点中最严重的损伤类型来进行车身某部分的整体损伤综合评定,例如:在左前门部分进行检测,共检测编号分别为1、2、3的三个损伤点,1号点与3号点为漆面修复,2号点为钣金修复,则综合评定为钣金修复。检测主机可对检测点、检测点损伤信息(损伤类型及损伤照片)、以及损伤综合评定进行编号并保存,还可进行单个检测点相关信息的删除或修改,例如:已存在编号为1、2、3的三条损伤记录,如果用户删除2号记录,则3号记录顺位向前推变为2号记录。需要说明的是,在可以直接判断损伤类型时可进行“全车漆面修复”的判定,此时,还可对局部进行钣金修复的判定。
在快速检测模式下,骨架检测以骨架为基准,将车身划分为若干部分,并针对每一部分选取并标注检测点,检测主机直接或根据检测数据判定每个检测点的损伤类型(漆面修复或钣金修复),并按照车身某部分所有检测点中最严重的损伤类型来进行车身某部分的整体损伤综合评定,例如:在左前门部分进行检测,共检测编号分别为1、2、3的三个损伤点,1号点与3号点为漆面修复,2号点为钣金修复,则综合评定为钣金修复。
在精密检测模式下,漆面检测以车身为基准,对车身上每个可进行检测的检测点均进行测试。检测顺序为从引擎盖为起点,逆时针围车身旋转一周,最后检测右前翼子板;其中,车身每个部分的检测顺序为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精密检测模式下的检测数据均发送至服务器,由服务器根据检测数据对车身某区域的进行损伤评定(损伤类型)。
在精密检测模式下,骨架检测骨架身为基准,对骨架上每个可进行检测的检测点均进行测试。检测顺序为从左A柱为起点,逆时针围车身旋转一周,最后检测机盖内缘;其中,骨架每个部分的检测顺序为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精密检测模式下的检测数据均发送至服务器,由服务器根据检测数据对车身某区域的进行损伤评定(损伤类型)。
精密模式中的检测点与快速模式相比数量增加了一倍,将原来的每个大块都再次分割为2块进行检测。还可采集一些由用户增加的详细的文字描述信息。
工况声明的采集包括起动机/转向助力、发动机、变速器、避震器、底盘/行驶、制动器、排气系统、电器系统八大类信息的采集,每类中可选择无异常、异常两种状态(单选),在每类后面可以输入详细说明。
当被检测机动车上有行车电脑且行车电脑正常时,检测主机的第四通信单元通过与形成电脑连接来进行电路勘察,来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相关信息。
上述对机动车的检测方法中步骤102还包括:
步骤1021:所述采集设备预先设置机动车的检测参数。
所述检测参数与上述机动车检测系统中第一设置单元107中的检测参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1022:根据所述检测指令和所述检测参数,获取所述被检测机动车的检测数据,并将所述检测数据发送给所述检测主机。
优选的,在步骤101:所述检测主机向采集设备发送检测指令之前的还包括:
步骤1011:所述检测主机对被检测机动车身份进行验证,并安全登录。
所述身份验证由检测主机中的安全登录单元完成,具体地,在身份登记过程中,要进行车辆标识码(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VIN)展示、手动选择车型、车型展示、车牌号码展示、以及发动机号展示,用于确认检测车辆的类型。
步骤1012:所述检测主机预先设置机动车的检测参数,并根据对被检测机动车身份的验证结果生成相应的检测策略。
在步骤1012中预先设置的机动车的检测参数与前述采集设备中第一设置单元设置的检测参数相同,且所述检测策略与前述的机动车检测系统中的检测策略相同,根据被检测机动车的相关信息,例如根据被检测机动车的使用年限,行驶的公里数等,采取不同的检测策略。例如,对3年以内或者行车公里数在一万公里以内的机动车采取快速检测进行检测,对3年以上或者行车公里数在一万公里以上的机动车采取精密检测等。
步骤1013:所述检测主机根据所述检测策略生成检测指令。
通过对被检测机动车的安全登录进行验证能够获取被检测机动车的相关信息,根据该相关信息制定相应的检测策略,包括对该被检测机动进行检测的检测参数,并且通过第二通信单元将该带有检测策略的检测指令发送给采集设备。采集设备对该检测指令进行处理,并通过第一显示单元提示检测人员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有针对性地检测,以节省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步骤104中:所述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损伤评定的步骤包括:
步骤1041:所述服务器将所述检测数据与所述服务器数据库中的数据相比较;
步骤1042: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进行补漆或修复;
步骤1043:当需要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进行补漆或修复时,对所述被检测机动车进行补漆或修复操作,并对所述补漆或修复后的检测数据进行二次评定。
当二次评定完成后,执行步骤1044。
步骤1044:根据二次评定结果、检测数据以及被检测机动车的相关信息,生成对应的检测报告,存储并且上传该检测报告至服务器。
如果不需要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补漆或修复操作,执行步骤1044:则根据比较结果检测数据以及被检测机动车的相关信息,生成对应的检测报告,存储并且上传该检测报告至服务器,检测完成。
本实施提供的检测方法将采集设备获取的检测数据通过服务器中的损伤评定单元进行损伤评定,并且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与检测数据相比较,得到损伤评定结果,以及再结合被检测机动的相关信息和检测数据生成相应的检测报告。该损伤评定的方法由于通过比较、分析实测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的差值,进而来对被检测机动车进行评定,减小了检测人员人为主观的评定,克服了现有的对二手车的评定以检测人员的主观判断为主,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缺乏客观性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在精密检测模式下,服务器在对精密检测获取的检测数据进行评定时可以基于以下算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检测点:对于平面点位(如机器盖、车顶):选择涂层厚度测定值为80um以上120um以下的检测点的涂层漆膜厚度测定值进行平均,得到平均值,若对于每个区域,在该区域中至少有1个检测点的涂层漆膜厚度测定值符合该平均值,则将该平均值代入公式(1),以此判断每个检测点的损伤类型;若在该区域中不存在符合该平均值的检测点,则将“平均值”赋值为110um,并代入公式(1)进行计算,以此判断每个检测点的损伤类型。
公式(1):平均值+300>测定值>平均值+25=漆面修复;测定值>平均值+300=钣金修复。根据公式(1)判断检测点的损伤类型。
对于柱面点位(如A柱、B柱):选择涂层漆膜厚度测定值为60um以上120um以下的检测点的涂层漆膜厚度测定值进行平均,得到平均值,若对于每个区域,在该区域中至少有1个检测点的涂层漆膜厚度测定值符合该平均值,则将该平均值代入公式(2),以此判断每个检测点的损伤类型;若在该区域中不存在符合该平均值的检测点,则将“平均值”赋值为100um,并代入公式(2)进行计算,以此判断每个检测点的损伤类型。
公式(2):平均值+300>测定值>平均值+25=漆面修复;测定值>平均值+300=钣金修复。
对于内涂点位(如机盖内缘、后备箱围板):选择涂层漆膜厚度测定值为35um以上100um以下的检测点位的涂层漆膜厚度测定值进行平均,得到平均值,若对于每个区域,在该区域中至少有1个检测点的涂层漆膜厚度测定值符合该平均值,则将该平均值代入公式(3),以此判断每个检测点的损伤类型;若在该区域中不存在符合该平均值的检测点,则将“平均值”赋值为65um,并代入公式(3)进行计算,以此判断每个检测点的损伤类型。
公式(3):平均值+300>测定值>平均值+40=漆面修复;测定值>平均值+300=钣金修复。
判断得到每个区域内每个检测点的损伤类型后,按照每个区域内所有检测点中最严重的损伤类型来进行该区域的整体损伤综合评定。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客户的信息安全,在检测主机发送检测数据以及被检测机动车的相关信息到服务器之前,或者用户想要登了服务器之前还包括:对访问所述服务器的用户的权限进行检验,已验证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当服务器验证登了的客户输入的用户账号和密码均正确,和/或符合服务器所建立的用户账号与UUID的关系时,登录成功,可以对服务器上的车辆信息进行浏览和检索。当验证结果不一致时,不能访问该服务器,并且对不符合登陆条件的用户限制登陆次数,例如,如果用户连续登录3次均失败时,服务器限制该用户登录次数以防止用户恶意登陆,进而增加了服务器的安全性。
此外,本方法支持多个采集设备和多个检测主机同时多地地对机动车进行检测,检测完成之后上传至服务器,进一步提高了对机动车检测的检测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检测过程中,只要需要向采集设备发送检测指令时,检测主机均需要进行检测主机与采集设备的连接判断,并在无连接时建立连接,且在检测数据传递过程中,如果检测主机与采集设备之间的连接断开,需重新建立连接,检测主机与采集设备之间的连接流程如图3所示,其中包括检测主机与采集设备之间通过蓝牙进行通信的情况.
此外,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