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6868B - 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6868B
CN106556868B CN201610936438.XA CN201610936438A CN106556868B CN 106556868 B CN106556868 B CN 106556868B CN 201610936438 A CN201610936438 A CN 201610936438A CN 106556868 B CN106556868 B CN 1065568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earthquake
quantitative
wave
dep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364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6868A (zh
Inventor
高建荣
郭彦如
赵振宇
徐旺林
刘俊榜
张延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3643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568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56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6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6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68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analysis, for interpretation, for corr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analysis, for interpretation, for correction
    • G01V1/282Application of seismic models, synthetic seismogra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 G01V2210/624Reservoir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多项预定资料参数,建立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模拟地震波在多个不同的仿真地质模型下的传播,获取地震二维成果剖面;在所述剖面上识别出凹槽的响应特征,通过将所述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将满足预定条件的目标区域地震同相轴进行预处理后代入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本发明提供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能够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以指导气藏的开发。

Description

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古岩溶型气藏的勘探和开发需要基于古风化壳形态的准确识别。一般的,地层受古构造运动、古气候、古水动力场的共同影响,能够形成特殊的古岩溶地貌,即古岩溶残丘和古沟槽密布发育的地貌。因而,古岩溶气藏的分布不仅与成岩环境和气源条件密切相关,而且还严格受古岩溶地貌,尤其是古沟槽的控制。
勘探表明,如何准确识别古沟槽(即凹槽),并在井位部署中避开沟槽,成为了提高钻井成功率的关键。
通常的识别凹槽的方法是根据地震叠后成果数据的形态来识别。这种识别方法只能识别宽度300米以上,深度100米以上的大型凹槽;当宽度小于300米,深度100米以下的小型凹槽很难被识别,因而并不适用。
目前,小型凹槽的识别主要是依据钻井进行推测,其成功率低,成本高,因而阻碍了后期气藏的持续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能够识别出小型凹槽,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客观反映出古地貌的形态,以指导气藏的开发。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包括:
基于多项预定资料参数,建立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
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模拟地震波在多个不同的仿真地质模型下的传播,获取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在所述剖面上识别出凹槽的响应特征,通过将所述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为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所述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包括:在地震上识别地震轴的顶界面层位时间A,底界面层位时间B,基准顶面层位时间A1,基准底面层位时间B1,X(i)表示第i个CDP点的x值,Y(i)表示第i个CDP点的y值,当前的x、y坐标;槽的深度h,槽的宽度w,地层平均速度v,经验权值L1=0.81,L2=0.73,L3=0.92,L4=0.87求取h如下:
当B1-A1≠0:
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则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小型复合波形,基准轴的幅度大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1,
X(i)=x,
Y(i)=y,
若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或者,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大型复合波形,基准轴的幅度大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2,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若B1-A1=0,或者B1-A1<2,表示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那么,
第i处的h(i)=(B-A)*v/2*L3,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若B1、A1为空,B、A有值,那么,
如果AMPB(i+1)-AMPB(i)>0,其中,AMPB(i+1)表示B层位所属第i个点上方的最大波峰或者波谷的振幅值;
则all_cdp=1
如果下一个继续,则all_cdp=1+1,
如果有n个点符合上述关系,则all_cdp=n,
那么h(i)=(B-A)*v/2*L4,如果h<30,h>10;
X(i)=x,
Y(i)=y,
w=n*道间距,
或者,如果最后一个CDP点号为j,则w=((Y(j)-Y(i))2+(X(i)-X(j))2)1/2
将满足预定条件的目标区域地震同相轴进行预处理后代入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包括下述中的至少一种:
垂直入射地震波正演模拟、基于标量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基于声波方程的正演模拟、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以及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方程正演模拟。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为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相应的,获取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包括:
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进行预定模拟区域的放炮和地震反射的接收,获取地震反射特征参数;
结合所述预定模拟区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参数,基于弹性波方程建立正演模拟剖面;
将所述正演模拟剖面通过深度偏移处理获得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地层倾角小于7度,充填物与围岩速度差异大于500米/秒,凹槽的深度大于5米。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与凹槽的响应特征具有的预定对应关系,所述预定对应关系包括:
当凹槽的深度在17米至7米之间,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30度至90度;
当凹槽的深度在28米至14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益增大预定百分比;
当凹槽的深度大于30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呈复合波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包括:
利用同相轴进行精细解释,并应用凹槽定量解释模型确定所述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其中,所述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包括凹槽的深度、凹槽的宽度、凹槽的边缘坐标、凹槽的二维地质剖面及凹槽的平面展布图;
对所述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进行井-震剖面反向验证。
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包括:
仿真地质模型建模模块,用于基于多项预定资料参数,建立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
地震二维成果剖面获取模块,用于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模拟地震波在多个不同的仿真地质模型下的传播,获取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凹槽定量解释模型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剖面上识别出凹槽的响应特征,通过将所述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为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所述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包括:在地震上识别地震轴的顶界面层位时间A,底界面层位时间B,基准顶面层位时间A1,基准底面层位时间B1,X(i)表示第i个CDP点的x值,Y(i)表示第i个CDP点的y值,当前的x、y坐标;槽的深度h,槽的宽度w,地层平均速度v,经验权值L1=0.81,L2=0.73,L3=0.92,L4=0.87求取h如下:
当B1-A1≠0:
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则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小型复合波形,基准轴的幅度大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1,
X(i)=x,
Y(i)=y,
若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或者,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大型复合波形,基准轴的幅度大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2,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若B1-A1=0,或者B1-A1<2,表示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那么,
第i处的h(i)=(B-A)*v/2*L3,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若B1、A1为空,B、A有值,那么,
如果AMPB(i+1)-AMPB(i)>0,其中,AMPB(i+1)表示B层位所属第i个点上方的最大波峰或者波谷的振幅值;
则all_cdp=1
如果下一个继续,则all_cdp=1+1,
如果有n个点符合上述关系,则all_cdp=n,
那么h(i)=(B-A)*v/2*L4,如果h<30,h>10;
X(i)=x,
Y(i)=y,
w=n*道间距,
或者,如果最后一个CDP点号为j,则w=((Y(j)-Y(i))2+(X(i)-X(j))2)1/2
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将满足预定条件的目标区域地震同相轴进行预处理后代入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为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相应的,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获取模块包括:
地震反射特征参数获取单元,用于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进行预定模拟区域的放炮和地震反射的接收,获取地震反射特征参数;
正演模拟剖面建立单元,用于结合所述预定模拟区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参数,基于弹性波方程建立正演模拟剖面;
正演模拟剖面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正演模拟剖面通过深度偏移处理获得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地层倾角小于7度,充填物与围岩速度差异大于500米/秒,凹槽的深度大于5米。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与凹槽的响应特征具有的预定对应关系,所述预定对应关系包括:
当凹槽的深度在17米至7米之间,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30度至90度;
当凹槽的深度在28米至14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益增大预定百分比;
当凹槽的深度大于30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呈复合波形。
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是:通过基于多项预定资料参数,建立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模拟地震波在多个不同的仿真地质模型下的传播,获取地震二维成果剖面;在所述剖面上识别出凹槽的响应特征,通过将所述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将满足预定条件的目标区域地震同相轴进行预处理后代入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包括凹槽的深度、凹槽的宽度、凹槽的边缘坐标、凹槽的二维地质剖面及凹槽的平面展布图,客观反映出古地貌的形态,以指导气藏的开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的步骤子流程图;
图3是在预定建模区域建立的模型剖面;
图4是在上述预定建模区域利用弹性波波动方程数值模拟获得的剖面;
图5是采集的地震成果剖面;
图6是利用本申请所述的方法获得的目标区域的凹槽构造剖面;
图7是利用常规方法获得的目标区域的构造剖面。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的模块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的子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的流程图。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下述实施方式或附图所示的方法操作步骤或装置结构,但基于常规或者无需创造性的劳动在所述方法或装置中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或模块结构。在逻辑性上不存在必要因果关系的步骤或结构中,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或装置的模块结构不限于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执行顺序或模块结构。所述的方法或模块结构的在实际中的装置或终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方式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或模块结构连接进行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本发明提供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能够识别出小型凹槽,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客观反映出古地貌的形态,以指导气藏的开发。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其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基于多项预定资料参数,建立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
步骤S12: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模拟地震波在多个不同的仿真地质模型下的传播,获取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步骤S14:在所述剖面上识别出凹槽的响应特征,通过将所述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
步骤S16:将满足预定条件的目标区域地震同相轴进行预处理后代入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首先建立模型。
具体的可以基于多项预定资料参数,建立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其中,所述预定资料参数可以包括:地震资料参数、钻井资料参数、岩石地球物理参数、岩石四性参数、地层展布序列。
具体的,在建模时,可以优选高密度井网控制区进行建模。相对而言密度高的井网控制区,其井分布密集,单位面积上井的个数较多,井越多越接近地下实际情况,模型的仿真性更高。
然后,可以进行正演模拟。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模拟地震波在多个不同的仿真地质模型下的传播,获取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具体的,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数值模拟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来模拟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可以用于尽可能的解决模拟中的稳定性和分辨率等问题。其中,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可以包括下述中的至少一种:垂直入射地震波正演模拟、基于标量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基于声波方程的正演模拟、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以及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方程正演模拟。通过上述模拟方法,可以进行优选,以调整仿真地质模型的相关参数。另外,在模拟时可以同时参考建模区域多年来的实际地震处理相关系数,以提高仿真地质模型的准确性。
由于经过实际对比发现: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与该建模地区的实际地震资料较为一致,因此,可以优选所述弹性波方程进行正演模拟。
具体的,请参阅图2,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为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相应的,获取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21: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进行预定模拟区域的放炮和地震反射的接收,获取地震反射特征参数;
步骤S122:结合所述预定模拟区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参数,基于弹性波方程建立正演模拟剖面;
步骤S123:将所述正演模拟剖面通过深度偏移处理获得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预定模拟区域,即建模区域,通过多次试验,采用全波场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正演模拟方法,并应用实际生产中的参数排列激发点和接收点,进行了模拟地震采集,通过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进行放炮和地震反射的接收,从而获取该区域的地震放射特征参数。其中,所述预定模拟区域可以为所述高密度井网控制区。然后,并对获取的地震放射特征参数进行深度偏移处理,例如可以选择主频45赫兹,得到了叠后偏移的地震二维成果剖面。其中,所述主频45赫兹可以通过该建模区域真实的地震数据提取。
在上述建模和正演模拟的基础上,接着可以进行凹槽的定量识别。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凹槽的定量识别时,可以首先确定出凹槽定量解释模型或者说方法。具体的,可以在所述剖面上识别出凹槽的响应特征,通过将所述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
在具体应用时,可以先识别所述获取的地震二维成果剖面上的微幅构造在该剖面上的响应特征;然后通过将所述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其中,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可以为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
通过上述所述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得到的凹槽定量解释方程的适用条件和结论包括如下所述。
(1)小型凹槽(该凹槽的宽度最小是1米)的深度最能够影响其在地震上的响应特征。
(2)地层的接触关系以及岩性的差异性接触都会影响凹槽在地震上的响应特征岩性差异大。
具体来说密度速度差异大,那么凹槽在地震上的响应就明显。
例如,在实验时,盆地实际地质情况充填物为煤层(平均速度3900米/秒(m/s),围岩是灰岩平均速度:6200m/s)。此时两者的密度速度差异较大,有利于响应特征的识别。
(3)地层倾角严重影响小型凹槽在地震上的响应特征。
一般的,地层倾角需小于7度。如果地层倾角大于7度,那么它的响应特征就不明显,略微呈增益增强型。
(4)小型凹槽的深度变化能影响其在地震上的响应特征。
具体的,所述凹槽的深度与凹槽的响应特征具有的预定对应关系,所述预定对应关系包括:
当凹槽的深度在17米至7米之间,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30度至90度;
当凹槽的深度在28米至14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益增大预定百分比;
当凹槽的深度大于30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呈复合波形。所述复合波形比正常波形大一定的百分比。
以下提供一种小型凹槽展布的识别方法,以定量识别凹槽。
前提条件:地层500米内倾角小于于7度,充填物与围岩速度差异500m/s以上,槽的宽度50米~1米;槽的深度大于5米。
假设:在地震上识别地震轴(古风化壳顶面)的顶界面层位时间A,底界面层位时间B,基准顶面层位时间A1,基准底面层位时间B1,X(i)表示第i个CDP(地震资料采集中,当反射界面水平时,在测线上不同的共炮点道集中,总能找到不同的道,它们都来自地下界面上的某个共同点,该点称为共深度点或共反射点,具有共同深度反射点的相应各记录道组成共深度点(或共反射点)道集称为CDP道集或CRP道集)点的x值,Y(i)表示第i个CDP点的y值,当前的x、y坐标;槽的深度h,槽的宽度w,地层平均速度v,Xs为槽的起点,Xend为槽的终点,经验权值L1=0.81,L2=0.73,L3=0.92,L4=0.87求取h如下:
当B1-A1≠0:
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则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小型复合波形,基准轴的幅度大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1,
X(i)=x,
Y(i)=y,
若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或者,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大型复合波形,基准轴的幅度大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2,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若B1-A1=0,或者B1-A1<2,表示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那么,
第i处的h(i)=(B-A)*v/2*L3,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若B1、A1为空,B、A有值,那么,
如果AMPB(i+1)(B层位所属第i个点上方的最大波峰或者波谷的振幅值)-AMPB(i)>0,
则all_cdp=1
如果下一个继续,则all_cdp=1+1,
如果有n个点符合上述关系,则all_cdp=n,
那么h(i)=(B-A)*v/2*L4,如果h<30,h>10;
X(i)=x,
Y(i)=y,
w=n*道间距,
或者,如果最后一个CDP点号为j,则w=((Y(j)-Y(i))2+(X(i)-X(j))2)1/2。通过以上方程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小型凹槽的展布。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获得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后,还可以对所述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进行井-震剖面反向验证,此时,所述凹槽的定量识别诗句的精度可以达到米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获取上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特别是获取上述方程后,可以将满足预定条件的目标区域地震同相轴进行预处理后代入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包括凹槽的深度、凹槽的宽度、凹槽的边缘坐标、凹槽的二维地质剖面及凹槽的平面展布图,客观反映出古地貌的形态,以指导气藏的开发。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下,可以在预定建模区域,获取相关预定资料参数,包括速度曲线,利用了地震成果剖面解释的层位,地质认识等得到的凹槽类型以及尺度等参数,构建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了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下的仿真地质模型剖面。该模型利用实际的井曲线,具体是速度曲线。该建模区域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宜探1、宜2和宜6。在建模时,可以利用该区域地震成果剖面解释的层位,地质认识得到的凹槽类型以及尺度等参数。其中,凹槽的类型指U型或者V型等几何形态,凹槽的尺度指凹槽深度、凹槽宽度等量化指标,具体用多少米指定。然后,构建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了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接着,经过反复试验,选择适合古生界碳酸盐岩地质特征的并且模拟效果较好的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获得图4,地震模拟剖面。通过该模拟剖面与凹槽的对应关系确立定量公式。然后,利用公式和地震剖面上识别的轴特征,计算了图5,真实地震成果剖面上的凹槽分布,并进行剖面绘制如图6所示,凹槽分布密集,部分已经被井钻探证实。如果不采用以上技术,传统上绘制的凹槽如图7,凹槽分布没有,可见传统的方式不能客观反映古地貌的形态。
请参阅图8,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其可以包括如下模块。
仿真地质模型建模模块10,用于基于多项预定资料参数,建立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
地震二维成果剖面获取模块12,用于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模拟地震波在多个不同的仿真地质模型下的传播,获取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凹槽定量解释模型确定模块14,用于在所述剖面上识别出凹槽的响应特征,通过将所述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
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获取模块16,用于将满足预定条件的目标区域地震同相轴进行预处理后代入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
请参阅图9,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为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相应的,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获取模块包括:
地震反射特征参数获取单元121,用于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进行预定模拟区域的放炮和地震反射的接收,获取地震反射特征参数;
正演模拟剖面建立单元122,用于结合所述预定模拟区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参数,基于弹性波方程建立正演模拟剖面;
正演模拟剖面处理单元123,用于将所述正演模拟剖面通过深度偏移处理获得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在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地层倾角小于7度,充填物与围岩速度差异大于500米/秒,凹槽的深度大于5米。
在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与凹槽的响应特征具有的预定对应关系,所述预定对应关系包括:
当凹槽的深度在17米至7米之间,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30度至90度;
当凹槽的深度在28米至14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益增大预定百分比;
当凹槽的深度大于30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呈复合波形。
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与本申请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实施方式相对应,可以实现本申请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实施方式并达到方法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数据迁移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或者实施方式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照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多项预定资料参数,建立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
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模拟地震波在多个不同的仿真地质模型下的传播,获取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在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上识别出凹槽的响应特征,通过将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为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
将满足预定条件的目标区域地震同相轴进行预处理后代入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
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地层倾角小于7度,充填物与围岩速度差异大于500米/秒,凹槽的深度大于5米;
所述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包括:在地震上识别地震轴的顶界面层位时间A,底界面层位时间B,基准顶面层位时间A1,基准底面层位时间B1,X(i)表示第i个CDP点的x值,Y(i)表示第i个CDP点的y值,x、y为当前的坐标值;槽的深度h,槽的宽度w,地层平均速度v,经验权值L1=0.81,L2=0.73,L3=0.92,L4=0.87;求取槽的深度h的过程如下:
当B1-A1≠0时:
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则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小型复合波形,即基准轴的幅度小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1,
X(i)=x,
Y(i)=y,
若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或者w=((Y(j)-Y(i))2+(X(i)-X(j))2)1/2
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则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大型复合波形,即基准轴的幅度大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2,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若B1-A1=0,或者B1-A1<2,则表示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那么,
第i处的h(i)=(B-A)*v/2*L3,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当B1、A1为空,而B、A有值时,那么,
如果AMPB(i+1)-AMPB(i)>0,其中,AMPB(i+1)表示B层位所属第i个点上方的最大波峰或者波谷的振幅值;
则all_cdp=1,
如果下一个继续,则all_cdp=1+1,
如果有n个点符合上述关系,则all_cdp=n,
那么h(i)=(B-A)*v/2*L4,如果10<h<30;
X(i)=x,
Y(i)=y,
w=n*道间距,
如果最后一个CDP点号为j,则w=((Y(j)-Y(i))2+(X(i)-X(j))2)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包括下述中的至少一种:
垂直入射地震波正演模拟、基于标量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基于声波方程的正演模拟、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以及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方程正演模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为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相应的,获取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包括:
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进行预定模拟区域的放炮和地震反射的接收,获取地震反射特征参数;
结合所述预定模拟区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参数,基于弹性波方程建立正演模拟剖面;
将所述正演模拟剖面通过深度偏移处理获得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与凹槽的响应特征具有预定对应关系,所述预定对应关系包括:
当凹槽的深度在17米至7米之间,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30度至90度;
当凹槽的深度在28米至14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益增大预定百分比;
当凹槽的深度大于30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呈复合波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包括:
利用同相轴进行精细解释,并应用凹槽定量解释模型确定所述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其中,所述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包括凹槽的深度、凹槽的宽度、凹槽的边缘坐标、凹槽的二维地质剖面及凹槽的平面展布图;
对所述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进行井-震剖面反向验证。
6.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仿真地质模型建模模块,用于基于多项预定资料参数,建立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
地震二维成果剖面获取模块,用于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模拟地震波在多个不同的仿真地质模型下的传播,获取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凹槽定量解释模型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上识别出凹槽的响应特征,通过将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为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
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将满足预定条件的目标区域地震同相轴进行预处理后代入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
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地层倾角小于7度,充填物与围岩速度差异大于500米/秒,凹槽的深度大于5米;
所述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包括:在地震上识别地震轴的顶界面层位时间A,底界面层位时间B,基准顶面层位时间A1,基准底面层位时间B1,X(i)表示第i个CDP点的x值,Y(i)表示第i个CDP点的y值,x、y为当前的坐标值;槽的深度h,槽的宽度w,地层平均速度v,经验权值L1=0.81,L2=0.73,L3=0.92,L4=0.87,求取槽的深度h的过程如下:
当B1-A1≠0时:
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则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小型复合波形,即基准轴的幅度小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1,
X(i)=x,
Y(i)=y,
若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或者w=((Y(j)-Y(i))2+(X(i)-X(j))2)1/2
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则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大型复合波形,即基准轴的幅度大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2,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当B1-A1=0,或者B1-A1<2时,则表示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那么,
第i处的h(i)=(B-A)*v/2*L3,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当B1、A1为空,而B、A有值时,那么,
如果AMPB(i+1)-AMPB(i)>0,其中,AMPB(i+1)表示B层位所属第i个点上方的最大波峰或者波谷的振幅值;
则all_cdp=1,
如果下一个继续,则all_cdp=1+1,
如果有n个点符合上述关系,则all_cdp=n,
那么h(i)=(B-A)*v/2*L4,如果10<h<30;
X(i)=x,
Y(i)=y,
w=n*道间距,
如果最后一个CDP点号为j,则w=((Y(j)-Y(i))2+(X(i)-X(j))2)1/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为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相应的,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获取模块包括:
地震反射特征参数获取单元,用于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进行预定模拟区域的放炮和地震反射的接收,获取地震反射特征参数;
正演模拟剖面建立单元,用于结合所述预定模拟区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参数,基于弹性波方程建立正演模拟剖面;
正演模拟剖面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正演模拟剖面通过深度偏移处理获得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与凹槽的响应特征具有预定对应关系,所述预定对应关系包括:
当凹槽的深度在17米至7米之间,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30度至90度;
当凹槽的深度在28米至14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益增大预定百分比;
当凹槽的深度大于30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呈复合波形。
CN201610936438.XA 2016-11-01 2016-11-01 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65568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36438.XA CN106556868B (zh) 2016-11-01 2016-11-01 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36438.XA CN106556868B (zh) 2016-11-01 2016-11-01 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6868A CN106556868A (zh) 2017-04-05
CN106556868B true CN106556868B (zh) 2019-05-07

Family

ID=58444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36438.XA Active CN106556868B (zh) 2016-11-01 2016-11-01 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5686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77442A2 (en) * 2007-12-14 2009-06-25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Method of processing data obtained from seismic prospecting
CN104199101A (zh) * 2014-09-10 2014-12-1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复杂地形条件下地震波传播复杂性定量分析方法
US9025414B2 (en) * 2011-05-27 2015-05-05 Conocophillips Company Reciprocal method two-way wave equation targeted data selection for seismic acquisition of complex geologic structures
CN104749617A (zh) * 2013-12-26 2015-07-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尺度裂缝储层正演模型建立方法
CN105467443A (zh) * 2015-12-09 2016-04-0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三维各向异性弹性波数值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05956238A (zh) * 2016-04-22 2016-09-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古地貌的恢复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77442A2 (en) * 2007-12-14 2009-06-25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Method of processing data obtained from seismic prospecting
US9025414B2 (en) * 2011-05-27 2015-05-05 Conocophillips Company Reciprocal method two-way wave equation targeted data selection for seismic acquisition of complex geologic structures
CN104749617A (zh) * 2013-12-26 2015-07-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尺度裂缝储层正演模型建立方法
CN104199101A (zh) * 2014-09-10 2014-12-1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复杂地形条件下地震波传播复杂性定量分析方法
CN105467443A (zh) * 2015-12-09 2016-04-0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三维各向异性弹性波数值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05956238A (zh) * 2016-04-22 2016-09-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古地貌的恢复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部古岩溶地貌小型沟槽的识别;高建荣 等;《海相油气地质》;20121031;第17卷(第4期);第34-38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6868A (zh)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26101B (zh) 一种获取地震反射波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CN106094029B (zh) 利用偏移距矢量片地震数据预测储层裂缝的方法
Wang et al. Current developments on micro-seismic data processing
CN109738945A (zh) 一种利用叠前深度偏移成果直接生成构造图的方法
CN105807316B (zh) 基于振幅叠加的地面观测微地震速度模型校正方法
CN108680951A (zh) 一种基于地震信息判断煤层气富集沉积控制作用的方法
CN106772579B (zh) 一种薄煤层中地震叠前反演方法和装置
CN102645670B (zh) 一种基于叠加响应分析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CN105005080B (zh) 一种利用振幅比率属性识别地层圈闭尖灭线的方法
CN109839660A (zh) 一种利用叠前道集数据建立速度深度模型的方法
CN103149589A (zh) 火成岩油气勘探方法及装置
CN105938203B (zh) 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5425299B (zh) 确定地层裂缝分布的方法和装置
CN104656136A (zh) 基于实际模型地震模拟指导下的油气储层低频阴影识别技术
CN109164487A (zh) 一种基于模型建立平均速度场的方法及精细成图的方法
CN105487117B (zh) 一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1722284B (zh) 一种基于道集数据建立速度深度模型的方法
CN108897041A (zh) 一种铀矿富集区的预测方法和装置
CN109655908A (zh) 基于HTI介质的方位AVAz的正演模拟方法及系统
GB2508159A (en) Processing microseismic data to form composite microseismic data to inform about a hydraulic fracturing process
CN106443791B (zh) 求取倾斜地层或各向异性地层横波剩余静校正量的方法
CN109655894A (zh) 碳酸盐岩古河道地震反演低频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05301638B (zh) 一种提取风化层底界面的方法和装置
CN106842299A (zh) 一种基于地震属性的裂缝定量化预测的方法
CN107422384B (zh) 一种利用测井资料仿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