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20246A - 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20246A
CN106520246A CN201610977071.6A CN201610977071A CN106520246A CN 106520246 A CN106520246 A CN 106520246A CN 201610977071 A CN201610977071 A CN 201610977071A CN 106520246 A CN106520246 A CN 106520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coking
coke
biomass
m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770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林波
韩军
吴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S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UST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S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SE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SE
Priority to CN20161097707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202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6520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202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LFU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ATURAL GAS; SYNTHETIC NATURAL GAS OBTAINED BY PROCESS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10G, C10K;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ADDING MATERIALS TO FUELS OR FIRES TO REDUCE SMOKE OR UNDESIRABLE DEPOSITS OR TO FACILITATE SOOT REMOVAL; FIRELIGHTERS
    • C10L5/00Solid fuels
    • C10L5/40Solid fuels essentially based on materials of non-mineral origin
    • C10L5/44Solid fuels essentially based on materials of non-mineral origin on vegetable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53/00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solid raw materials or solid raw materials in special form
    • C10B53/04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solid raw materials or solid raw materials in special form of powdered co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LFU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ATURAL GAS; SYNTHETIC NATURAL GAS OBTAINED BY PROCESS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10G, C10K;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ADDING MATERIALS TO FUELS OR FIRES TO REDUCE SMOKE OR UNDESIRABLE DEPOSITS OR TO FACILITATE SOOT REMOVAL; FIRELIGHTERS
    • C10L5/00Solid fuels
    • C10L5/40Solid fuels essentially based on materials of non-mineral origin
    • C10L5/48Solid fuels essentially based on materials of non-mineral origin on industrial residues and waste materi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10Biofuels, e.g. bio-dies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30Fuel from waste, e.g. synthetic alcohol or diese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olid Fuels And Fuel-Associated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生物质原料低温下烘焙制备生物炭:将粒径为1~3mm生物质原料置于180~200℃条件下烘焙20~30min后,快速冷却制备成生物炭;S02、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制备:将步骤S01中所得生物炭与煤沥青按重量比2∶1~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在10~20MPa的压力下压缩成型,得生物质成型燃料;S03、生物质成型燃料用于配煤炼焦:将步骤S02中所得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7%~15%的质量百分比添加至配合煤原料中,与配合煤原料在焦炉中混合炼焦。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用于配煤炼焦在确保生产的焦炭机械强度及焦炭反应性满足高炉炼铁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大大降低炼焦成本,节省大量优质煤炭资源,减少CO2和污染物排放。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利用和煤化工技术交叉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将生物质与煤沥青混合制备成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
背景技术
焦炭在高炉炼铁过程中充当还原剂、热源、供碳剂和疏松骨架的作用,是高炉炼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炉炼铁工序年均焦炭消耗量达4.54亿吨,折算成炼焦原煤消耗量约为10.25亿吨,年均排放CO2约10亿吨。面对炼焦煤资源日益匮乏和全球气候变暖,“十三五”期间高炉炼铁工序节能减排任务更加严峻。
无论从减少炼焦煤用量还是CO2减排出发,钢铁工业中生物质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的碳中性碳源,具有分布广、产量大、挥发分高、灰分低等特点。实际上,生物质应用于炼铁工艺最早可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而后随着炼铁技术不断发展,焦炭逐渐取代木炭成为高炉炼铁的主要燃料和还原剂。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利用生物质炼铁又引起了世界各国重视。日本和巴西已成功将生物质应用于高炉炼铁。德国、加拿大和美国学者也认为生物质替代焦炭炼铁是减少炼焦煤用量和CO2排放的最佳方法之一。
国内外学者对生物质与煤混合炼焦展开了部分研究。巴西钢铁制造CSN公司在配煤中加入如碳化稻壳、碳化椰子壳、大豆皮、咖啡豆和木炭等不同生物质进行炼焦实验,结果表明在配合煤中添加2~4%的生物质不会影响焦炭机械强度,而且可降低焦炭灰分(Study of the biomass application in partial substitution in the coal blendsused in the CSN coke production.Technologia em Metalurgia e Materiais,2008,5:40-45.)。美国钢铁公司技术与研究中心也证明了配合煤中添加少于2%生物质不影响焦炭反应性(CRI)和焦炭反应后强度(CSR)(生物质用于焦炭和烧结生产的实验室评价,世界钢铁,2012,6:8-16)。加拿大矿产和能源技术中心(CANMET)在13.6kg的焦炉中研究配合煤中添加生物质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发现配合煤中添加2%的6.3-9.5mm生物质可以有助于保持焦炭的CSR和CRI。同时,他们发现随着配合煤中生物质添加量增加,配合煤的流动性和膨胀率等流变性能下降,导致焦炭CSR逐渐降低、焦炭CRI逐渐升高(Possible CO2mitigationvia addition of charcoal to coking coal blends.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9,90(1):16-20;Reactivity of bio-coke with CO2.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2011,92:801-804)。我国学者蔡明珠和周仕学等人研究结果也表明:配合煤中添加少量生物质对焦炭的质量影响不大;当生物质添加量超过5%时,焦炭质量迅速恶化(生物质型焦的生产工艺及性能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5):524-527;配煤中添加生物质的冶金炼焦试验,燃料与化工,2015,46(1):62-63)。专利申报者前期利用生物质替代炼焦配合煤进行炼焦实验,结果发现生物质添加量为3%时,焦炭质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升高;生物质添加量超过5%时,焦炭质量迅速下降(Characteristics of Coal and PineSawdust Co-carbonization.Energy&Fuel,2014,28:848-857)。
日本学者认为生物质的低容积密度和高挥发分是导致焦炭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增大生物质粒径、提高碳化过程的升温速率和低温热处理生物质等方法可以增加生物质与煤混合物的基氏流动度,进而抑制焦炭质量的降低。配煤炼焦理论揭示炼焦配合煤的活性成分与惰性成分平衡是得到优质焦炭的必要条件,添加生物质会增加炼焦煤中惰性组分含量,破坏了炼焦煤中活性成分与惰性成分平衡,会导致焦炭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用于配煤炼焦在确保生产的焦炭机械强度及焦炭反应性满足高炉炼铁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大大降低炼焦成本,节省大量优质煤炭资源,减少CO2和污染物的排放。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生物质原料低温下烘焙制备生物炭:将粒径为1~3mm生物质原料置于180~200℃条件下烘焙20~30min后,快速冷却制备成生物炭;
S02、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制备:将步骤S01中所得生物炭与煤沥青按重量比2:1~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在10~20MPa的压力下压缩成型,得生物质成型燃料;
S03、生物质成型燃料用于配煤炼焦:将步骤S02中所得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7%~15%的质量百分比添加至配合煤原料中,与配合煤原料在焦炉中混合炼焦。
前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中,所述步骤S02中的生物炭与煤沥青按重量比8:1~10:1的比例混合均匀。
前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中,所述步骤S03中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0%~15%的质量百分比添加至配合煤原料中。
前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中,所述步骤S02中采用成型机械压缩成型,制备成生物质成型燃料。
前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中,所述步骤S02中的煤沥青为焦化厂焦油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残渣,其主要为活性组分(镜质组和丝质组)。
前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中,所述步骤S03中的配合煤的粒径小于3mm,所占比例为80%~100%。
前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中,所述步骤S03中的配合煤包括肥煤、焦煤、瘦煤、1/3焦煤、气煤。
前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中,所述配合煤按下述质量百分比组成:20~25%肥煤、30~35%焦煤、5~10%瘦煤、20~25%1/3焦煤、20~25%气煤。
前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中,所述配合煤按下述质量百分比组成:14~15%肥煤、40~45%焦煤、8~12%瘦煤、24~28%1/3焦煤、8~10%气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是以生物质废弃物和煤沥青为原料,通过将生物质低温烘焙后与煤沥青混合,并经压力成型后制备成生物质成型燃料用于配煤炼焦,具有原料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和制备工艺简单等特点,生物质添加进配合煤中,可在煤干馏过程中提供胶质体,煤沥青添加进配合煤中,可在煤干馏过程中提供碳源,采用本发明的生物质和煤沥青预处理步骤可降低生物质的挥发分,提高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堆密度,增加生物质成型燃料与配合煤混合物的基氏流动度,进而抑制焦炭质量的降低。
(2)生物质废弃物通常是直接焚烧易形成雾霾,而煤沥青是焦油回收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采用本发明制成生物质成型燃料用于配煤炼焦可以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3)传统生物质与煤混合炼焦只是简单的将生物质添加至配合煤中,生物质添加量通常<5%,而采用本发明制备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与配合煤混合炼焦,生物质添加量可以达到15%,大大地降低炼焦成本和节省优质煤炭资源。
(4)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的碳中性碳源,具有产量大、挥发分高、灰分低、硫氮含量低等特点,采用本发明制备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与配合煤混合炼焦,可以确保生产的焦炭机械强度及焦炭反应性满足高炉炼铁要求的前提下,减少CO2、SO2及NOx的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图1示出的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1。以松木屑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松木屑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5%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5%肥煤、30%焦煤、5%瘦煤、20%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9.47,M40=78.12,CRI=31.46,CSR=59.20。
实施例2。以松木屑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松木屑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3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8: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5%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5%肥煤、30%焦煤、5%瘦煤、20%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9.07,M40=78.52,CRI=31.06,CSR=60.10。
实施例3。以松木屑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松木屑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5%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0%肥煤、30%焦煤、10%瘦煤、20%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9.17,M40=77.85,CRI=31.15,CSR=59.74。
实施例4。以松木屑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松木屑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5%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0%肥煤、30%焦煤、5%瘦煤、20%1/3焦煤、25%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10.04,M40=76.54,CRI=32.89,CSR=57.86。
实施例5。以松木屑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松木屑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2: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5%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5%肥煤、25%焦煤、5%瘦煤、25%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9.43,M40=78.10,CRI=31.45,CSR=59.16。
实施例6。以松木屑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松木屑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7%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0%肥煤、30%焦煤、10%瘦煤、20%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9.40,M40=78.12,CRI=31.43,CSR=59.19。
实施例7。以松木屑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松木屑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8: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0%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0%肥煤、35%焦煤、5%瘦煤、20%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9.43,M40=78.17,CRI=31.46,CSR=59.13。
实施例8。以稻秆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5%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0%肥煤、30%焦煤、10%瘦煤、20%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10.33,M40=77.45,CRI=32.45,CSR=58.45。
实施例9。以稻秆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8: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5%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0%肥煤、30%焦煤、10%瘦煤、20%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9.33,M40=78.25,CRI=31.66,CSR=58.88。
实施例10。以稻秆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0%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0%肥煤、30%焦煤、10%瘦煤、20%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8.66,M40=79.94,CRI=30.76,CSR=59.89。
实施例11。以稻秆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0%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0%肥煤、30%焦煤、5%瘦煤、20%1/3焦煤、25%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10.11,M40=78.02,CRI=32.01,CSR=58.73。
实施例12。以稻秆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2: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5%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0%肥煤、30%焦煤、5%瘦煤、25%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10.31,M40=77.43,CRI=32.43,CSR=58.46。
实施例13。以稻秆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8: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0%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5%肥煤、30%焦煤、5%瘦煤、20%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9.30,M40=78.24,CRI=31.64,CSR=58.86。
实施例14。以稻秆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7%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20%肥煤、35%焦煤、5%瘦煤、20%1/3焦煤、2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8.56,M40=79.21,CRI=30.56,CSR=60.60;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9.33,M40=78.22,CRI=31.62,CSR=58.84。
实施例15。以松木屑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7%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14%肥煤、40%焦煤、12%瘦煤、24%1/3焦煤、1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6.47,M40=83.78,CRI=26.4,CSR=66.6;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7.31,M40=82.34,CRI=26.60,CSR=63.85。
实施例16。以松木屑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8: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0%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15%肥煤、45%焦煤、8%瘦煤、24%1/3焦煤、8%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6.47,M40=83.78,CRI=26.4,CSR=66.6;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7.29,M40=82.51,CRI=27.77,CSR=64.87。
实施例17。以松木屑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2: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5%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14%肥煤、45%焦煤、8%瘦煤、24%1/3焦煤、9%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6.47,M40=83.78,CRI=26.4,CSR=66.6;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7.28,M40=82.35,CRI=27.56,CSR=64.79。
实施例18。以松木屑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8: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5%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15%肥煤、40%焦煤、10%瘦煤、25%1/3焦煤、10%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6.47,M40=83.78,CRI=26.4,CSR=66.6;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7.28,M40=82.46,CRI=26.45,CSR=63.94。
实施例19。以稻秆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7%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15%肥煤、43%焦煤、10%瘦煤、24%1/3焦煤、8%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6.47,M40=83.78,CRI=26.4,CSR=66.6;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8.03,M40=81.28,CRI=27.71,CSR=63.03。
实施例20。以稻秆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8: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0%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14%肥煤、42%焦煤、11%瘦煤、24%1/3焦煤、9%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6.47,M40=83.78,CRI=26.4,CSR=66.6;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8.11,M40=81.21,CRI=26.73,CSR=62.98。
实施例21。以稻秆为例,试验将粒径为1~3mm稻秆在180~200℃的恒温烘箱中烘焙20min后经空气冷却至60℃以下,制备成生物炭;接着,将生物炭与煤沥青按照2:1的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生物炭与煤沥青的混合物,并在15MPa的压力下采用接卸成型机制备成生物质成型原料;再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5%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均匀,小于3mm粒径的配合煤的比例为85%,配合煤中各煤种质量百分比比例为14%肥煤、41%焦煤、12%瘦煤、24%1/3焦煤、9%气煤;然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待焦炭成熟后用适量的水熄灭焦炭;最后采用国标GB/T 2006-2008和GB/T2006-94分别对焦炭的质量指标(机械强度和焦炭的热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单独配合煤炼制的焦炭的M10=6.47,M40=83.78,CRI=26.4,CSR=66.6;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炼焦炼制的焦炭的M10=7.94,M40=81.63,CRI=26.94,CSR=63.33。
上述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配合煤混合物在40kg的实验焦炉中炼焦的炭化温度为950~1100℃。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动,这些改进和变动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01、生物质原料低温下烘焙制备生物炭:将粒径为1~3mm生物质原料置于180~200℃条件下烘焙20~30min后,快速冷却制备成生物炭;
S02、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制备:将步骤S01中所得生物炭与煤沥青按重量比2∶1~10∶1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在10~20MPa的压力下压缩成型,得生物质成型燃料;
S03、生物质成型燃料用于配煤炼焦:将步骤S02中所得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7%~15%的质量百分比添加至配合煤原料中,与配合煤原料在焦炉中混合炼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2中的生物炭与煤沥青按重量比8∶1~10∶1的比例混合均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3中生物质成型燃料按照10%~15%的质量百分比添加至配合煤原料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2中采用成型机械压缩成型,制备成生物质成型燃料。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2中的煤沥青为焦化厂焦油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残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3中的配合煤的粒径小于3mm,所占比例为80%~10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3中的配合煤包括肥煤、焦煤、瘦煤、1/3焦煤、气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煤按下述质量百分比组成:20~25%肥煤、30~35%焦煤、5~10%瘦煤、20~25%1/3焦煤、20~25%气煤。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煤按下述质量百分比组成:14~15%肥煤、40~45%焦煤、8~12%瘦煤、24~28%1/3焦煤、8~10%气煤。
CN201610977071.6A 2016-11-07 2016-11-07 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 Pending CN1065202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77071.6A CN106520246A (zh) 2016-11-07 2016-11-07 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77071.6A CN106520246A (zh) 2016-11-07 2016-11-07 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20246A true CN106520246A (zh) 2017-03-22

Family

ID=58350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77071.6A Pending CN106520246A (zh) 2016-11-07 2016-11-07 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2024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4378A (zh) * 2018-08-13 2018-10-09 亳州市创亿生物质燃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柴胡药渣生物质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95463A (zh) * 2017-04-28 2018-11-13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采用木质生物质作为部分炼焦原料进行炼焦生产的方法
CN108913268A (zh) * 2018-08-13 2018-11-30 亳州市创亿生物质燃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杜仲药渣生物质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2315A (zh) * 2010-08-16 2011-01-12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比例配煤炼焦的方法
CN102260567A (zh) * 2011-06-30 2011-11-30 中南大学 一种铁矿烧结用生物质成型燃料及应用
CN102559227A (zh) * 2010-12-10 2012-07-11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基氏流动度指标进行配煤炼焦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2315A (zh) * 2010-08-16 2011-01-12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比例配煤炼焦的方法
CN102559227A (zh) * 2010-12-10 2012-07-11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基氏流动度指标进行配煤炼焦的方法
CN102260567A (zh) * 2011-06-30 2011-11-30 中南大学 一种铁矿烧结用生物质成型燃料及应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5463A (zh) * 2017-04-28 2018-11-13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采用木质生物质作为部分炼焦原料进行炼焦生产的方法
CN108624378A (zh) * 2018-08-13 2018-10-09 亳州市创亿生物质燃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柴胡药渣生物质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13268A (zh) * 2018-08-13 2018-11-30 亳州市创亿生物质燃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杜仲药渣生物质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6286B (zh) 铁矿煤球团自产还原气生产直接还原铁的方法
CN101787296A (zh) 一种配加褐煤的炼焦方法以及装炉煤
CN110746997B (zh) 炼制冶金焦的方法
CN110241273B (zh) 一种利用鄂西铁矿石与气煤制备的铁焦及其制备方法
CN108003959A (zh) 生物质炭化代替煤粉喷吹高炉内的方法
CN101942315A (zh) 一种高比例配煤炼焦的方法
CN101775301A (zh) 一种生物质焦炭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19807A (zh) 一种高炉用生物质铁焦的制备方法
CN103450915A (zh) 一种冶金用生物质半焦的制造方法
CN115354150B (zh) 高炉炼铁用生物质含碳球团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20246A (zh) 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
CN108003960A (zh) 一种铁矿烧结用生物质燃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093467B (zh) 一种铁焦的制备方法
CN101899343A (zh) 高炉喷吹材料
CN103087795A (zh) 电石用成型半焦的制备方法
KR102289527B1 (ko) 고로 환원제비 및 co2 발생량 저감 방법
CN112280577A (zh) 一种高炉喷吹生物质焦的制备及加工方法
Fan et al. Preparation technologies of straw char and its effect on pollutants emission reduction in iron ore sintering
CN103965929B (zh) 一种在炼焦过程中提高高挥发分不黏烟煤用量的方法
CN110819792A (zh) 一种生产预还原烧结矿的方法
CN102559229A (zh) 长焰煤干馏配煤炼焦工艺
WO2022011693A1 (zh) 高炉喷吹用兰炭的定向制备技术及高效使用的优化方法
CN102559228A (zh) 褐煤干馏配煤炼焦工艺
CN111663035A (zh) 一种烧结用复合含碳块的使用方法
CN105018662A (zh) 一种利用兰炭代替焦丁的高炉生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