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85026A - 一种适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85026A CN106485026A CN201610943133.1A CN201610943133A CN106485026A CN 106485026 A CN106485026 A CN 106485026A CN 201610943133 A CN201610943133 A CN 201610943133A CN 106485026 A CN106485026 A CN 1064850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id
- sensor model
- perceived distance
- rfid device
- sensing r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8—Network design, e.g. design based on topological or interconnect aspects of utility systems, piping, heating ventilation air conditioning [HVAC] or cabl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4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 G06K19/07773—Antenna details
- G06K19/07777—Antenna details the antenna being of the inductive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RFID设备的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该方法包括对任意一套RFID设备进行网格感知模型的感知范围,以及网格属性——每秒的读取次数的通用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对离散感知距离下基本的感知范围测试,获得初步基本范围;然后采用网格细化的方式对感知范围进行细化,并对感知范围向外围进行测试,获取更加精确的边界信息;接着通过静态读取,去除脏数据,根据读取次数的差异和标签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进行区域的划分,并通过统计的方法获取区域的每秒平均读取次数,作为区域内网格的属性——每秒读取次数;最终获取多个离散感知距离测感知模型并通过插值映射的方法,求得在离散距离之间的其他感知距离下的网格细化感知模型的信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FID,网格感知模型,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感知模型属性和属性的具体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一套RFID设备通常由天线、线缆、阅读器、多个标签组成。基本的工作原理: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载波的电磁信号,当标签进入电磁信号覆盖的空间后,通过电磁信号能量进行激活并开始工作,通过解析信号中传递的命令,执行相应的操作,如返回数据、修改数据、锁定标签等。
RFID设备的感知模型是对RFID天线电磁信号空间分布的抽象,影响RFID设备感知模型的因素主要包括1)主动感知方RFID天线的电磁参数,如方向性、半功率角、增益等;2)被感知标签的灵敏度;3)周围环境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中,通常将RFID设备感知模型抽象成二维空间以设备为圆心的圆形,或者三维空间以设备为球心的球形。大部分研究采用二元感知模型(binary sensingmodel)和随机感知模型(probabilistic sensing model)。然而这种理想状态下的抽象存在如下问题:一、阅读器天线的电磁空间传播模型并非是球体,所以某些切面并非是圆。二、没有考虑实际环境中电磁信号的干扰。三、没有考虑实际应用中感知范围的具体的边界及确定方法。四、除是否感知外,没有给出更多的感知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适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至少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之一实现。
一种适用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该方法在已知感知距离下,通过对坐标网格坐标点处布置电子标签,并且该电子标签的可读取代表了该区域可读取,首先通过对离散感知距离下基本感知范围测试,获得初步基本范围;然后进行细化,并对感知范围向外围进行测试,获取更加精确的边界信息;接着通过静态读取,去除脏数据,获得网格属性;最终获取感知模型并通过插值映射的方法,求得其他感知距离下的网格细化感知模型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进行细化是采用网格细化的方式对感知范围进行细化。
进一步地,通所述去除脏数据是,对离散感知距离下基本感知范围测试获取的数据进行脏数据的剔除。
进一步地,所述获得网格属性包括:通过标签的读取次数和RSSI值进行区域划分,并通过统计方法得到区域被划分为一个整体时标签每秒平均读取次数,该每秒平均读取次数作为区域内网格的属性,并给出数据的统计表。
进一步地,通过建立多个离散的感知距离下对应的网格感知模型,通过插值映射的方法,得到离散的两个感知距离之间其他感知距离对应的网格感知模型。
进一步地,通过感知距离的测量试验,建立该感知距离对应的感知模型,能获取多个其他感知距离下感知模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技术效果:
1.在获取基本感知范围后,提出采用网格细化的方式对感知范围进行细化,并对感知范围向外围进行测试,从而获取更加精确的边界信息;
2.拓展了现有的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通过描述RFID设备,RFID设备感知范围,以及感知范围网格化,赋予网格属性(读取次数/秒和RSSI值);
3.通过“插值”计算的方法,得出其他距离下的感知范围,从而使得可以通过采集一定量的数据,得到更大的感知范围,同时可以减少测试人员测试的难度以及耗费的时间;
4.改善了由于阅读器天线的电磁空间传播模型并非为球体、实际环境中电磁信号干扰所产生的感知模型影响,提供了更多的感知信息。
附图说明
图1为适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基本测试标签的部署图。
图3为基本测试获取的感知范围图。
图4为网格细化后插值映射方法获取感知范围的局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技术方案及其优点更加明确直观,采用结合附图,一步一步的详细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与保护不限于此。
适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的流程图,首先,以天线主方向为轴,垂直于轴的平面为标签部署平面,通过对离散感知距离下基本的感知范围测试,获得初步基本范围;然后采用网格细化的方式对感知范围进行细化,并对感知范围向外围进行测试,获取更加精确的边界信息;接着通过离散的距离实验测试和数据计算,包括感知范围,感知范围网格细化后每个网格的每秒平均读取次数属性。在获取多个离散感知距离测感知模型后,通过“插值”计算的方法,得出其他距离下的感知范围,以及感知范围网格细化后的网格属性。对于实验测试距离下的网格属性,采用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的方法,而对于其他距离下网格属性的计算,采用“插值”计算时对应网格映射的计算方法。
本实例涉及的细化网格感知范围获取的方法包括:
(1.1)粗粒度感知范围的获取方法
如图1所示,首先,如图2,将标签部署在未细化的粗粒度坐标格的坐标点处,当标签被读取后,则认为标签代表的区域可被读取,即当标签处于区域内(稀疏点区域)的任何一点皆可被读取。通过此方法可以获取初步粗粒度的感知范围。图3所示为阅读器在10dbm功率下0.5m(稀疏点区域)和1.0m(较密集点区域)距离下的初步感知范围。
(1.2)细化网格的感知范围获取
当获取初步的感知范围之后,将坐标格进行细化,本方法采用将坐标格细化成五等分的形式,最终一个坐标网格被细化成25个小网格。进一步对初步感知范围的外围进行测试,得到更加精确的网格细化后的读取范围。
(1.3)网格属性——每秒读取次数获取方法
本方法将网格的每秒读取次数记做AVG1s(grid)具体统计方法如下:
Step1: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在经过一定时间time的静态读取后,获取得到:读取执行的总时间,每一个标签被读取的次数以及每次读取到时的RSSI值,同时将明显的脏数据清除。
Step2:根据不同标签的不同的读取次数,以及返回的RSSI,将网格平面分为不同的区域,并标记区域ID。
Step3:统计不同等级区域内的标签总读取次数,区域内的读取数总和采用如下公式(1‐1)进行计算:
其中area代表step2划分的区域,包含N个标签,Tagi是区域内的第i标签,Access(Tagi)代表第i个标签在设定的时间被读取到的总次数。
获得总和之后,对计算平均值采用如下公式:
AVG(area)表示区域内的标签被平均读取到的次数Count(area)表示区域内标签被读取到的总次数,N表示区域内的标签总个数。用平均读取次数除以Step1中读取过程的时间time,获得每秒的读取次数作为区域网格的感知信息之一。
2其他感知距离下网格感知模型的计算方法包括:
(2.1)感知范围的映射方法
通过(1.1)和(1.2),本方法已经获取一些离散感知距离的网格感知模型。已知z0距离与z1距离下的感知范围,通过如下方式求得z距离(z0<z<z1)下的感知范围。
Step1:比较z0距离与z1距离可读取网格数目Grid(z)(即读取面积的大小),这里假设z1距离下可读取网格数目更多,而z0距离下可读取网格个数更少,即Grid(z0)<Grid(z1),且z0距离下被感知网格在z1距离下也都被感知。可认为z1的范围包含z0的范围。
Step2:将z0距离下的可读取网格全部映射给z距离下的网格,标记为可读取。
Step3:将不属于z0距离下的,而单独属于z1距离下:可读取任一某列方向的网格数目记为Gridcol(z1),可读取任一某行方向的网格数目记为Gridrow(z1)。计算映射块数目公式为:
对于其中某一列来讲,获取可以映射的网格数目后,将靠近原点方向的网格由内向外,标记Gridcol(z)(进行下取整)个为可读取,对每一列做同样的处理。然后同理对于某一行来讲,获取可以映射的网格数目后,将靠近原点方向的网格由内向外,标记Gridrow(z)(进行下取整)个为可以读取,对每一行做同样处理。图4所示为网格细化后,阅读器输出功率10dbm下的0.5m(稀疏点区域),插值计算得到的0.7m(较密集点区域),以及1m(密集点区域)的网格范围右下角局部示意图。
(2.2)网格属性——每秒读取次数的映射方法
首先具有距离z0和z1距离下的细化网格感知图,并且感知图的任一细小网格具有属性:标签读取次数/秒AVG1s(Grid)已经由以上的计算方法获得。采用(1.2)的方法,将整个感知范围划分为一个区域,对RFID设备的感知信息进行统计可以获取2‐1形式的统计数据表。统计数据表中列出了在不同功率(10dbm、15dbm以及20dbm)以及不同读取距离(0.5米、1米、1.5米、2.0米、2.5米、3.0米、3.5米以及4.0米)下标签的读取个数、读取总次数以及平均读取次数。
由表2‐1的分析结果,可以认为AVG1sz(grid)值介于(grid)和(grid)二者之间。在(2.1)计算范围的网格在映射过程中作如下方法添加读取次数/秒的值,已知(z0<z<z1)。
表2‐1不同功率下5秒时的读取数据统计表
假如Grid(z0)<Grid(z1),当网格单元在z0和z1下都可以被感知,用如下公式:
如果网格只能在z1下被感知,而在z0不可被感知,则采用如下公式:
其中(table)和(table)为表2‐1中将读取面所有标签划分在一个区域所得到的每秒的平均读取次数,只需带入相应的距离下的值即可。
如果Grid(z0)>Grid(z1),当网格单元可以在z0和z1下都被感知,可采用公式(2‐5)进行计算,如果网格只能在z0下被感知,而在z1下不能被感知,则采用如下公式:
其中(table)和(table)为表2‐1中将读取面所有标签划分在一个区域所得到的每秒的平均读取次数,只需带入相应的距离下的值即可。
Claims (6)
1.一种适用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已知感知距离下,通过对坐标网格坐标点处布置电子标签,并且该电子标签的可读取代表了该区域可读取,首先通过对离散感知距离下基本感知范围测试,获得初步基本范围;然后进行细化,并对感知范围向外围进行测试,获取更加精确的边界信息;接着通过静态读取,去除脏数据,获得网格属性;最终获取感知模型并通过插值映射的方法,求得其他感知距离下的网格细化感知模型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细化是采用网格细化的方式对感知范围进行细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通所述去除脏数据是,对离散感知距离下基本感知范围测试获取的数据进行脏数据的剔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网格属性包括:通过标签的读取次数和RSSI值进行区域划分,并通过统计方法得到区域被划分为一个整体时标签每秒平均读取次数,该每秒平均读取次数作为区域内网格的属性,并给出数据的统计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建立多个离散的感知距离下对应的网格感知模型,通过插值映射的方法,得到离散的两个感知距离之间其他感知距离对应的网格感知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适用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感知距离的测量试验,建立该感知距离对应的感知模型,能获取多个其他感知距离下感知模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43133.1A CN106485026B (zh) | 2016-12-09 | 2016-12-09 | 一种适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43133.1A CN106485026B (zh) | 2016-12-09 | 2016-12-09 | 一种适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85026A true CN106485026A (zh) | 2017-03-08 |
CN106485026B CN106485026B (zh) | 2020-09-22 |
Family
ID=58271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43133.1A Active CN106485026B (zh) | 2016-12-09 | 2016-12-09 | 一种适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485026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87182A (zh) * | 2009-06-25 | 2009-11-25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rfid室内定位系统的定位方法 |
CN102736061A (zh) * | 2012-05-31 | 2012-10-17 | 四川研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rfid的网格定位系统和方法 |
KR20140053476A (ko) * | 2012-10-26 | 2014-05-08 | (주)소노비젼 | 4개의 격자형 전송라인 안테나로 구성된 rfid 특수태그 |
US20140320288A1 (en) * | 2009-10-14 | 2014-10-30 | Attend Systems, Llc | Data center equipment loca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
CN204270328U (zh) * | 2014-12-01 | 2015-04-15 | 东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 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网格定位装置 |
US20150324681A1 (en) * | 2014-05-08 | 2015-11-12 | Tego, Inc. | Flexible rfid tag for mounting on metal surface |
CN105307266A (zh) * | 2015-10-12 | 2016-02-03 |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 基于自适应空间格点的传感器网络压缩感知精确定位方法 |
-
2016
- 2016-12-09 CN CN201610943133.1A patent/CN10648502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87182A (zh) * | 2009-06-25 | 2009-11-25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rfid室内定位系统的定位方法 |
US20140320288A1 (en) * | 2009-10-14 | 2014-10-30 | Attend Systems, Llc | Data center equipment loca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
CN102736061A (zh) * | 2012-05-31 | 2012-10-17 | 四川研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rfid的网格定位系统和方法 |
KR20140053476A (ko) * | 2012-10-26 | 2014-05-08 | (주)소노비젼 | 4개의 격자형 전송라인 안테나로 구성된 rfid 특수태그 |
US20150324681A1 (en) * | 2014-05-08 | 2015-11-12 | Tego, Inc. | Flexible rfid tag for mounting on metal surface |
CN204270328U (zh) * | 2014-12-01 | 2015-04-15 | 东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 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网格定位装置 |
CN105307266A (zh) * | 2015-10-12 | 2016-02-03 |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 基于自适应空间格点的传感器网络压缩感知精确定位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HAN-YAN YU 等: "An intelligent space location ident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passive RFID tags",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 |
马茜: "高可用感知数据获取关键技术的研究", 《万方数据库-学位论文库》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85026B (zh) | 2020-09-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36354B (zh) | 一种位置兴趣点聚类方法和相关装置 | |
CN103338516A (zh) | 一种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两步定位方法 | |
CN106526610B (zh) | 一种基于无人机激光点云的电塔自动定位方法及装置 | |
CN108957595A (zh) | 一种雷电预报方法及系统 | |
Shirowzhan et al. | Spatial compactness metrics and Constrained Voxel Automata development for analyzing 3D densification and applying to point clouds: A synthetic review | |
CN105093175B (zh) | 一种基于rfid中间件的三维空间定位实现方法 | |
CN101938832A (zh) | 基于分治求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自身定位方法 | |
CN106849353B (zh) | 输变电工程环保监测与敏感区域预测系统及方法 | |
CN110213003A (zh) | 一种无线信道大尺度衰落建模方法及装置 | |
CN107944678A (zh) | 一种台风灾害预警方法及装置 | |
CN110134907B (zh) | 一种降雨缺失数据填补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 |
CN106921989B (zh) | 一种通信网络场强分布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07240146A (zh) | 业务指标显示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4611388B (zh) | 基于人工智能的无线信道特征筛选方法 | |
CN107271795A (zh) | 适用于配电网的雷电预警方法 | |
CN102364484A (zh) | 一种实现无线网络通信三维场强覆盖仿真系统 | |
CN105068075B (zh) | 一种近地面大风的计算方法 | |
CN110020598A (zh) |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检测电线杆上异物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6485026A (zh) | 一种适于rfid设备网格感知模型的建立方法 | |
CN106844968B (zh) | 基于环境敏感目标自动识别的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预测方法 | |
Lin |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reliabi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 intelligent parking system | |
CN111537949B (zh) | 一种基于wsn的道路车辆三维无源被动定位方法及系统 | |
CN115877345A (zh) | 一种风廓线雷达缺测数据的补齐方法和装置 | |
CN105717375B (zh) | 一种海洋近地层大气电磁波能量分布综合检验系统及方法 | |
CN109932687B (zh) | 一种基于概率模型的蓝牙室内定位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