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9888A - 培养皿 - Google Patents

培养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79888A
CN106479888A CN201510544419.8A CN201510544419A CN106479888A CN 106479888 A CN106479888 A CN 106479888A CN 201510544419 A CN201510544419 A CN 201510544419A CN 106479888 A CN106479888 A CN 106479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dish
ware
side wall
ware body
ware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444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国民
李波
D·德怀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Shanghai Instrum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Shanghai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Shanghai Instrum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Shanghai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4441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79888A/zh
Publication of CN106479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98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02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vessel
    • C12M23/10Petri dis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38Caps; Covers; Plugs; Pouring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培养皿。所述培养皿包括:皿体,皿体包括底壁和沿底壁的外周延伸的侧壁,底壁和皿体的侧壁形成有适于容置培养物的上部开口空间;皿盖,皿盖包括顶壁和沿顶壁的外周延伸的侧壁,皿盖适于从皿体上方遮罩住上部开口空间,皿盖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锁定部,皿体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锁定部,在第一锁定部和第二锁定部相互锁定的状态下,皿盖相对于皿体处于以特定的角度打开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的培养皿在长时间操作时可以在打开的状态下放置在工作台上,增加了操作稳定性并且能够保证皿盖的开口大小,同时释放了使用者的左手,使用者可以用左手和右手协同进行移液或其它操作。

Description

培养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或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便于操作的培养皿。
背景技术
作为培养基的容器,培养皿在细胞或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已有数十年,常在实验室中使用。培养皿通常是圆形的,由容纳培养基的皿体和相配的皿盖组成。皿盖放置于皿体上,可防止培养基被外部环境中的微生物等污染,同时允许空气通过以利于细胞或微生物的存活、生长及观察、检测。制作培养皿的材料包括玻璃、合成树脂、石英和耐腐蚀金属(较少用)等。
图1和图2是两种现有的常见培养皿结构。
图1所示的培养皿结构简单,皿盖1与皿体2都是表面光滑的规则圆形,使用者一般把培养皿存放在生物安全柜或无尘柜的柜板上。在操作培养皿时,使用者可以用左手(对右撇子而言)半打开皿盖1,右手拿移液枪进行移液、取液或加液等操作。有经验的操作者用左手持培养皿时会用小指、无名指和中指托住皿体2,同时用拇指和食指打开皿盖1。
图2所示的培养皿比图1所示的培养皿在皿体2上多了一圈带齿的手持环3,手持环3的外径通常大于或等于皿盖1的最大外径,以方便使用者在移动和操作培养皿的时候可以稳固的拿住。使用者在进行移液、取液或加液时操作与结合图1的结构所描述的操作方法一致。
结合图1和图2的培养皿结构描述的操作方法需要使用者经过一定的练习、积累一定的经验,并且不适用于小尺寸的培养皿。这要求操作人员有较高的熟练程度,并需要十分小心,但还是易于出现如下不利的情况:(1)长时间操作图1中表面光滑的培养皿时易产生滑落等情况,长时间操作图2中的培养皿时易产生误抓取到皿盖1而没有抓取到手持环3的情况,后果是轻则污染培养皿内的培养物,重则可能致使培养皿损坏;(2)由于皿体1在使用者的左手上,所以在右手拿移液枪进行操作时左手无法协同参与精确的操作;以及(3)在开合皿盖1时开口不易控制开口大小,易于有外部污染物进入培养皿内部。这些情况都会影响生物实验的进程和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前述不利情况的培养皿。
为了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培养皿,所述培养皿包括:
皿体,所述皿体包括底壁和沿所述底壁的外周延伸的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皿体的侧壁形成有适于容置培养物的上部开口空间;
皿盖,所述皿盖包括顶壁和沿所述顶壁的外周延伸的侧壁,所述皿盖适于从所述皿体上方遮罩住所述上部开口空间,
所述皿盖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锁定部,所述皿体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锁定部,在所述第一锁定部和所述第二锁定部相互锁定的状态下,所述皿盖相对于所述皿体处于以特定的角度打开的位置。
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在短时间操作时可以采用与现有技术培养皿类似的操作手法,在长时间操作时则可以使皿盖与皿体相互锁定并将培养皿放置在工作台上,放置稳定并且能够保证皿盖的开口大小,同时释放了使用者的左手,使用者可以用左手和右手协同进行移液或其它操作。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所述第一锁定部为所述皿盖的侧壁的下端外翻所形成的翘边部分。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中的第一锁定部结构简单、易于成型,同时又能够非常好地与具有接合特征的皿体锁定配合。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所述翘边部分从所述皿盖的侧壁的延伸方向向外的翘起角度为在15至75度之间,优选为在30至60度之间,更优选为33度。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的适宜角度能够保证皿盖和皿体的自锁稳定性、使用者的易操作性,同时,较小的开口能够尽量减少外部污染物进入培养皿内部。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所述第二锁定部为于所述皿体的侧壁的外侧沿周向分布的接合结构,在所述相互锁定的状态下,所述翘边部分被锁定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接合结构。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使得皿盖能够沿皿体在多个方位上自锁处于打开的位置,同时,接合结构与翘边部分之间的点接触使得对翘边部分的形状要求不高,即使在翘边部分的角度或弯曲度不很理想时也能够有效地配合并自锁在接合结构上。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所述接合结构为形成有凹口的凸起部,每个所述凹口向上开口并且与所述翘边部分的形状相配。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使得皿体结构简单、易于成型,同时又能有效地实现与皿盖翘边部分的配合锁定。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每个所述凸起部在靠近所述皿体的侧壁的一侧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凹口倾斜的引导部分。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有利于使用者将皿盖的翘边部分放入凹口内的操作,使用者只要将皿盖的翘边部分贴近皿体的侧壁上端并向下滑动皿盖就可以轻松实现该操作。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所述接合结构的数量为在4至30个之间,优选为12个。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中,在接合结构数量较多时,可以用多于两个接合结构配合和锁定皿盖的翘边部分,此时锁定效果更加稳定;在接合结构数量较少时,可以用两个接合结构配合和锁定皿盖的翘边部分,此时操作起来皿盖的取放更加灵活。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所述皿盖的侧壁延伸低出所述皿盖的顶壁的高度大于所述皿体的侧壁延伸高出所述接合结构的高度。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在闭合状态下,皿盖和皿体之间能够有利地形成空气流通通道。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在所述皿体的侧壁的外侧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手持环,所述接合结构一体地形成在所述手持环上。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在通过手持环进行取放时,相对于无手持环的培养皿而言有利于减小被意外滑落的风险。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所述第二锁定部为于所述皿体的侧壁的外侧沿周向分布的接合条,在所述相互锁定的状态下,所述翘边部分被锁定在一个所述接合条内。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中皿盖和皿体之间至少通过线接触来进行锁定,效果更加稳定。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所述接合条为若干形成有长槽的凸耳,所述长槽为具有向上开口的凹槽或者纵穿所述凸耳的通槽,所述长槽与所述翘边部分的形状相配。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的皿体结构简单、易于成型,同时又能有效地实现与皿盖翘边部分的配合锁定。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所述凸耳沿周向延伸并连接成手持环。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在通过手持环进行取放时,相对于无手持环的培养皿而言有利于减小被意外滑落的风险。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所述皿盖的侧壁延伸低出所述皿盖的顶壁的高度大于所述皿体的侧壁延伸高出所述凸耳的高度。可以了解,如此配置的培养皿在闭合状态下,皿盖和皿体之间能够有利地形成空气流通通道。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培养皿中,所述培养皿为圆形培养皿、椭圆形培养皿或多边形培养皿。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将更加显然。应当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图中:
图1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培养皿的侧视图;
图2示出了一种具有手持环的现有技术的培养皿的侧视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皿盖的立体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皿盖的侧剖视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皿体的立体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图5中的皿体的侧剖视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的皿盖和图5中的皿体构成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闭合的状态;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图7中的培养皿的侧剖视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的皿盖和图5中的皿体构成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打开的状态;
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图9中的培养皿的侧剖视图;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皿体的立体图;
图12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1中的皿体的侧剖视图;
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的皿盖与图11中的皿体构成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闭合的状态;
图14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3中的培养皿的侧剖视图;
图15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的皿盖与图11中的皿体构成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打开的状态;
图16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5中的培养皿的侧剖视图;
图1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打开的状态;
图1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打开的状态;以及
图1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又一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打开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示方位的词“上”、“下”、“高”、“低”、“内”、“外”等,是以本领域正常使用培养皿时的培养皿朝向为基准来定义的。应当理解,本文中所采用的方位词不应当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皿盖的立体图。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皿盖的侧剖视图。在图3和图4中,附图标记10表示皿盖,11表示皿盖的顶壁,12表示皿盖的侧壁,13表示皿盖的侧壁上的翘边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皿盖10的顶壁11呈圆形。可以了解,皿盖10的顶壁11的形状应当适于其所需遮罩的皿体的形状相适应以便于有效地遮罩皿体,即,皿盖的顶壁的形状需要根据具体的皿体形状进行设计而并不限于此处的圆形。
如图所示,皿盖10的侧壁12沿着顶壁11的外周延伸。侧壁12的存在使得遮罩在皿体上的皿盖10不会轻易滑落,并且能够防止空气中的灰尘等污染物从侧面进入皿体。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侧壁12可以设计成基本上垂直于顶壁11。或者,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侧壁12与顶壁11可以成为大于90度的钝角,即皿盖10的侧壁12形成逐渐变大的锥形开口,这将有利于更方便地将皿盖10遮罩在皿体上、也便于方便地取下。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沿皿盖10的侧壁12的整个下端外翻形成有翘边部分13。翘边部分13在侧壁12的下端(即远离底壁11的末端)处形成。图4中的侧剖视图是经过皿盖10的顶壁11的中心剖切的,从图4中可以看出,翘边部分13的截面是平直的,即翘边部分13在皿盖10上呈开口更大的锥体。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翘边部分13的截面也可以是弯曲的,即翘边部分13在皿盖10上呈开口更大的喇叭型。
翘边部分13从皿盖10的侧壁12的延伸方向向外的翘起角度可以为在15至75度之间,优选为在30至60度之间,更优选为33度。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皿体的立体图。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图5中的皿体的侧剖视图。在图5和图6中,附图标记20表示皿体,21表示皿体的底壁,22表示皿体的侧壁,23表示凸起部,24表示凸起部上的凹口,25表示引导部分,26表示手持环。
如图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皿体20的底壁21也可选地呈圆形。皿体20的侧壁22沿着其底壁21的外周延伸,皿体20的底壁21和侧壁22共同包围成了用于容置培养物的上部开口空间。皿体20的侧壁22可以基本上垂直于底壁21或者与底壁21成为稍大于90度的钝角。
在皿体20的侧壁22的外侧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手持环26。优选地,手持环26的外直径可以大于皿盖的外直径,这样可以减小取放皿体时误取到皿盖的机率。从图5可以看出,图中的实施方式中还优选地在手持环26的外周上形成有齿形以增大与手部的摩擦,从而避免取放皿体时滑落。
根据图5,在手持环26上沿着皿体20的侧壁22分布有若干个凸起部23,并且凸起部23上形成有向上开口的凹口24。可以了解,凸起部23优选但非必需为沿周向均布的。图示中凸起部23的数量为12个。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凸起部23的数量可以为4至30个之间,或者更多。
图6的剖切视图是沿着图5中的皿体的中心并且恰好经过凸起部23剖切的。从图6中能够清楚地看出引导部分25。引导部分25位于凸起部23的靠近皿体的侧壁22的一侧并且倾斜向凹口24。
培养皿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的皿盖和图5中的皿体构成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闭合的状态。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图7中的培养皿的侧剖视图。在图示的闭合状态中,皿盖10遮罩住皿体20的上部开口空间。
考虑到培养皿内的生物的存活,培养皿的内部与培养皿的外部通常是能够空气流通的。为了实现空气流通,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式是在皿盖的顶壁和侧壁相交处设置若干凸起,使得皿盖的顶壁与皿体的侧壁的末端在各个凸起之间形成空气通道。本实施方式中采取了不同的方案,如图8中圈出的放大部分所示,皿盖10的侧壁12延伸低出皿盖10的顶壁11的高度可以大于皿体20的侧壁22延伸高出凸起部23的高度。这样,培养皿的皿盖10的侧壁12上的翘边部分13搁置在皿体20的凸起部23上,使得皿体20的侧壁22的顶端与皿盖10的顶壁11之间形成空气通道。此时,皿盖10的侧壁12、皿体20的侧壁22、手持环26与各个凸起部23之间也形成有空气通道。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的皿盖和图5中的皿体构成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打开的状态。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图9中的培养皿的侧剖视图。
如图中所示,皿盖10和皿体20被锁定在以特定的角度打开的位置。该打开的角度适于使用者对其中的内容物(例如微生物、液体等)进行操作。根据图9中的示例,皿盖10的翘边部分13处于两个相邻的凸起部23上的凹口24内,由于翘边部分13具有倾斜的角度,所以皿盖10自身重力作用而相对于皿体20倾斜地锁定在其中。沿皿体20的侧壁22设置有多个凸起部23,翘边部分13可以锁定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凸起部23上。
在图9所示的皿体20上设置有12个凸起部,包括在皿体前面示出的7个以及在皿体后面未示出的5个。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选择更多或更少的数量的凸起部,例如4个至30个之间,或者更少或者更多。当凸起部23的个数达到一定数量时,两个凸起部之间的间距就会相对较小,这样,为了实现被锁定皿盖的侧向稳定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翘边部分13锁定在三个或更多个凸起部的凹口内。
从图10可以看出,皿盖10上的翘边部分13和皿体20上的凹口24的形状相配。在翘边部分13置入凹口24内时,即使皿盖10由于自重而有闭合培养皿的趋势,沿图中顺时针方向产生转矩,但由于凹口24和翘边部分13的配合,翘边部分13受迫抵靠凹口24的外侧而阻止了培养皿闭合,替代地将二者锁定在以特定角度打开的位置。皿盖10和皿体20锁定在打开位置时,可以将培养皿置于工作台等稳定位置进行操作,有利于操作的稳定性;而且避免了用左手长时间手持皿体和皿盖,减小了产生意外的风险。在解放了左手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进行更精确更灵活更安全的操作。
图10的放大图中还更清楚地示出了引导部分25。为了便于在放置皿盖10时更易于将翘边部分13放入凹口24内,该引导部分25靠着皿体的侧壁22外侧相对于凹口24倾斜;放置皿盖10时只要贴着该引导部分25放下即可。引导部分25有助于将翘边部分13引导到凹口24内。
结合图5至图10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皿体20上的凸起部23呈接合结构的形式;单个接合结构难以保证皿盖10以特定角度锁定在皿体20上,但是两个甚至更多个接合结构协同则能够将具有翘边部分的皿盖10锁定在以特定角度打开的位置。图示实施方式中的接合结构为与皿体20一体形成的凸起部23;在更多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非一体形的凸起部,也可以采用其它适当的接合结构的形式,不再赘述。
在图7至图10的本实施方式中,皿盖10的翘边部分13和皿体20上的多个凸起部23或接合结构分别为将培养皿锁定在以特定的角度打开的位置的第一锁定部和第二锁定部。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皿体的立体图。图12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1中的皿体的侧剖视图。在图11和图12中,附图标记30表示皿体,31表示皿体的底壁,32表示皿体的侧壁,33表示手持环,34表示长槽。
如图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皿体30的底壁31也可选地呈圆形。皿体30的侧壁32沿着其底壁31的外周延伸,皿体30的底壁31和侧壁32共同包围成了用于容置培养物的上部开口空间。皿体30的侧壁32可以基本上垂直于底壁31或者与底壁31成为稍大于90度的钝角。
在皿体30的侧壁32的外侧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手持环33。优选地,手持环33的外直径可以大于皿盖的外直径,这样可以减小取放皿体时误取到皿盖的机率。从图11可以看出,图中的实施方式中还优选地在手持环33的外周上形成有齿形以增大与手部的摩擦,从而避免取放皿体时滑落。
根据图11,在手持环33上沿周向分布有若干个长槽34,长槽34沿纵向穿透所述手持环33。可以了解,长槽34优选为沿周向均布的。图示中长槽34的数量为8个,包括在皿体30前面示出的5个以及在皿体30后面未示出的3个。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长槽的数量可以不同于8个。
图12的剖切视图是沿着图11中的皿体的中心并且恰好经过长槽34剖切的。图12中更清楚地显示了长槽34是沿纵向穿透的通槽。
培养皿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的皿盖与图11中的皿体构成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闭合的状态。图14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3中的培养皿的侧剖视图。在图示的闭合状态中,皿盖10遮罩住皿体30的上部开口空间。
考虑到培养皿内的生物的存活,培养皿的内部与培养皿的外部通常是能够空气流通的。为了实现空气流通,常用的方式是在皿盖的顶壁和侧壁相交处设置若干凸起,使得皿盖的顶壁与皿体的侧壁的末端在各个凸起之间形成空气通道。
可选地,本发明的可选实施方式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案。具体地,皿盖10的侧壁12延伸低出顶壁11的高度可以大于皿体30的侧壁32延伸高出手持环33的高度。这样,培养皿的皿盖10的侧壁12上的翘边部分13可以搁置在皿体30的手持环33上,使得皿体30的侧壁32的顶端与皿盖10的顶壁11之间形成间隙。此时,长槽34、皿盖10的侧壁12和皿体30的侧壁32之间的间隙、皿体30的侧壁32的顶端与皿盖10的顶壁11之间的间隙共同形成空气流通通道。这一方面可以类似于图8中所示出的实施方式。
图15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的皿盖与图11中的皿体构成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打开的状态。图16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5中的培养皿的侧剖视图。
如图中所示,皿盖10和皿体30被锁定在以特定的角度打开的位置。该打开的角度适于使用者对其中的内容物(例如微生物、液体等)进行操作。根据图15中的示例,皿盖10的翘边部分13处于手持环33上的一个长槽34内,由于翘边部分13具有倾斜的角度,所以皿盖10自身重力作用而相对于皿体30倾斜地锁定在其中。沿皿体30的侧壁32设置有多个长槽34,翘边部分13可以锁定在任意一个长槽34内。
从图16可以看出,皿盖10上的翘边部分13和皿体30上的长槽34的形状相配。在翘边部分13置入长槽34内时,即使皿盖10由于自重而有闭合培养皿的趋势,沿图中顺时针方向产生转矩,但由于长槽34和翘边部分13的配合,翘边部分13受迫抵靠长槽34的外侧而阻止了培养皿闭合,替代地将二者锁定在以特定角度打开的位置。皿盖10和皿体30锁定在打开位置时,可以将培养皿置于工作台等稳定位置进行操作,有利于操作的稳定性;而且避免了用左手长时间手持皿体和皿盖,减小了产生意外的风险。在解放了左手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进行更精确更灵活更安全的操作。图16的放大图中更清楚地示出了翘边部分13与长槽34的形状配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长槽34也可以是不穿透的、具有向上开口的凹槽,而不是图中纵穿手持环33的通槽。此时凹槽形状可以以类似于长槽34的方式与翘边部分13的形状相配,但是需要有足够的深度以便能够锁止住皿盖10的翘边部分13。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是手持环33可以呈沿周向断开的若干个凸耳(未图示)的形式,长槽34(可以为凹槽或通槽)分别位于各个凸耳上。与图5至图10中的呈接合结构形式的、示例性凸起部23不同,图11至16中可以改型为呈接合条形式的、示例性的形成有长槽34的凸耳。图中的手持环33可以理解为由各个凸耳沿周向延伸并且连接而成。此处,接合条意味着沿皿体的周向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并且具有长形接合部分(例如但不限于长槽,包括凹槽或通槽)能够单独地配合并锁定皿盖上的翘边部分的结构。
当培养皿闭合时,在皿盖10的侧壁12伸出顶壁11的高度大于皿体30的侧壁32伸出凸耳的高度的情况下,皿盖10上的翘边部分13搁置在沿皿体30的周向断开的凸耳上,在皿盖10的侧壁12、皿体30的侧壁及各个凸耳之间也能够形成空气流通通道。
在图13至图16的本实施方式中,皿盖10的翘边部分13和皿体30上的带有长槽的凸耳或接合条(例如手持环上带长槽的部分)分别为将培养皿锁定在以特定的角度打开的位置的第一锁定部和第二锁定部。
关于皿盖10的翘边部分13,作为第一锁定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基于本发明的教示也易于想到其它的变型。例如,皿盖的侧壁的末端处也可以不是沿整个周向上外翻,可以是间隔地、局部地形成若干个翘边部分。在需要将皿盖和皿体锁定到打开位置时仅需要使用接合接构或接合条锁定其中的一个或若干个翘边部分即可。
皿盖上的第一锁定部和皿体上的第二锁定部可以不选用示例中翘边部分加接合结构或接合条,而是直接选用常规的可拆卸式固定元件,例如但不限于用皿盖和皿体之一上的卡爪等卡住皿盖和皿体之另一的侧壁等,在此不赘述。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的培养皿在短时操作时可以采用像现有技术那样的手法,但是在长时操作时则可以搁在工作台上。
培养皿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1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打开的状态。图17中附图标记110表示皿盖,113表示皿盖的侧壁上的翘边部分,120表示皿体,123表示凸起部,126表示手持环。本实施方式中的培养皿呈正方形;根据本图示的教示,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其改型得到长方形培养皿,进一步地可以将其改型得到其它多边形培养皿。
如图中所示,皿盖110的侧壁的末端形成有翘边部分113,翘边部分113可以沿着皿盖110的侧壁的整个周向延伸,也可以仅设置在与凸起部123对应的位置处。翘边部分113的翘起角度设置可以参考上文中关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翘边部分13的描述。
皿体120的侧壁上形成有手持环126和凸起部123。手持环126和凸起部123的具体形状和布置可以参考上文中关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手持环26和凸起部23的形状和布置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确定凸起部123的数量,并且在正方形或长方形培养皿皿体的不同侧边上凸起部的数量可以不同。在改型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手持环126。
如图所示,翘边部分113锁定在皿体120上的凸起部123中,具体是处于两个相邻的凸起部123的凹口内。由于翘边部分113具有倾斜的角度,所以皿盖110自身重力作用而相对于皿体120倾斜地锁定在其中。皿盖110和皿体120在打开位置的角度适于使用者对其中的内容物(例如微生物、液体等)进行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翘边部分113构成皿盖的侧壁上的第一锁定部;凸起部123构成皿体的侧壁上的第二锁定部,即皿体的侧壁的外侧沿周向分布的接合结构。请参考上文中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关结构的描述。
培养皿的第四实施方式
图1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打开的状态。图18中附图标记110表示皿盖,113表示皿盖的侧壁上的翘边部分,130表示皿体,133表示手持环,134表示手持环上的长槽。本实施方式中的培养皿呈正方形;根据本图示的教示,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其改型得到长方形培养皿,进一步地可以将其改型得到其它多边形培养皿。
如图中所示,皿盖110的侧壁的末端形成有翘边部分11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翘边部分113仅设置在与长槽134对应的位置处,而不是沿着皿盖110的侧壁的整个周向延伸。翘边部分113的翘起角度设置可以参考上文中关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翘边部分13的描述。
皿体130的侧壁上形成有手持环133和长槽134。手持环133和长槽134的具体设置可以参考上文中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手持环33和长槽34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确定长槽34的数量,并且在正方形或长方形培养皿皿体的不同侧边上长槽34的数量可以不同。
如图所示,翘边部分113锁定在皿体130的手持环133的长槽134中。由于翘边部分113具有倾斜的角度,所以皿盖110自身重力作用而相对于皿体130倾斜地锁定在其中。皿盖110和皿体130在打开位置的角度适于使用者对其中的内容物(例如微生物、液体等)进行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翘边部分113构成皿盖的侧壁上的第一锁定部;具有长槽134的手持环133构成皿体的侧壁上的第二锁定部。本实施方式中的手持环133也可以设计成凸耳或接合条的形式,请参考上文中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相关结构的描述。
培养皿的第五实施方式
图1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又一实施方式的培养皿的立体图,其中培养皿处于打开的状态。图19中附图标记210表示皿盖,213表示皿盖的侧壁上的翘边部分,220表示皿体,223表示凸起部,226表示手持环。本实施方式中的培养皿呈椭圆形;根据本图示的教示,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文中的第二实施方式将其改型得到不采用凸起部223而采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具有长槽的手持环或凸耳的培养皿。
如图中所示,皿盖210的侧壁的末端形成有翘边部分213,翘边部分213可以沿着皿盖210的侧壁的整个周向延伸,也可以仅设置在与凸起部223对应的位置处。翘边部分213的设置(包括翘起角度)可以参考上文中关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翘边部分13的描述。
皿体220的侧壁上形成有手持环226和凸起部223。手持环226和凸起部223的设置也可以参考上文中关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手持环26和凸起部23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确定凸起部223的数量。在改型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手持环226。
如图所示,翘边部分213锁定在皿体220上的凸起部223中,具体是处于两个相邻的凸起部223的凹口内。由于翘边部分213具有倾斜的角度,所以皿盖210自身重力作用而相对于皿体220倾斜地锁定在其中。皿盖210和皿体220在打开位置的角度适于使用者对其中的内容物(例如微生物、液体等)进行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翘边部分213构成皿盖的侧壁上的第一锁定部;凸起部223构成皿体的侧壁上的第二锁定部,即皿体的侧壁的外侧沿周向分布的接合结构。请参考上文中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关结构的描述。
如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描述可以对各实施方式中具体的特征进行等同的改型或变型;毫无疑问,这些改变的实施方式也将落入权利要求书所覆盖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 一种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包括:
皿体(20,30,120,130,220),所述皿体包括底壁(21,31)和沿所述底壁的外周延伸的侧壁(22,32),所述底壁(21,31)和所述皿体的侧壁(22,32)形成有适于容置培养物的上部开口空间;
皿盖(10,110,210),所述皿盖包括顶壁(11)和沿所述顶壁的外周延伸的侧壁(12),所述皿盖(10,110,210)适于从所述皿体(20,30,120,130,220)上方遮罩住所述上部开口空间,
所述皿盖的侧壁(12)上形成有第一锁定部,所述皿体的侧壁(22,32)上形成有第二锁定部,在所述第一锁定部和所述第二锁定部相互锁定的状态下,所述皿盖(10,110,210)相对于所述皿体(20,30,120,130,220)处于以特定的角度打开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所述第一锁定部为所述皿盖(10,110,210)的侧壁(12)的下端外翻所形成的翘边部分(13,113,21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所述翘边部分(13,113,213)从所述皿盖(10,110,210)的侧壁(12)的延伸方向向外的翘起角度为在15至75度之间,优选为在30至60度之间,更优选为33度。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所述第二锁定部为于所述皿体(20,120,220)的侧壁(22)的外侧沿周向分布的接合结构,在所述相互锁定的状态下,所述翘边部分(13,113,213)被锁定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接合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所述接合结构为形成有凹口(24)的凸起部(23,123,223),每个所述凹口(24)向上开口并且与所述翘边部分(13,113,213)的形状相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每个所述凸起部(23,123,223)在靠近所述皿体(20,120,220)的侧壁(22)的一侧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凹口(24)倾斜的引导部分(25)。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所述接合结构的数量为在4至30个之间,优选为12个。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所述皿盖(10,110,210)的侧壁(12)延伸低出所述皿盖(10,110,210)的顶壁(11)的高度大于所述皿体(20,120,220)的侧壁(22)延伸高出所述接合结构的高度。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皿,其中,在所述皿体(20,120,220)的侧壁(22)的外侧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手持环(26),所述接合结构一体地形成在所述手持环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所述第二锁定部为于所述皿体(30,130)的侧壁(32)的外侧沿周向分布的接合条,在所述相互锁定的状态下,所述翘边部分(13,113,213)被锁定在一个所述接合条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所述接合条为若干形成有长槽(34,134)的凸耳,所述长槽(34,134)为具有向上开口的凹槽或者纵穿所述凸耳的通槽,所述长槽与所述翘边部分(13,113,213)的形状相配。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所述凸耳沿周向延伸并连接成手持环(33,133)。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所述皿盖(10,110,210)的侧壁(12)延伸低出所述皿盖(10,110,210)的顶壁(11)的高度大于所述皿体(30,130)的侧壁(32)延伸高出所述凸耳的高度。
1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皿,其中,所述培养皿为圆形培养皿、椭圆形培养皿或多边形培养皿。
CN201510544419.8A 2015-08-31 2015-08-31 培养皿 Pending CN1064798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44419.8A CN106479888A (zh) 2015-08-31 2015-08-31 培养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44419.8A CN106479888A (zh) 2015-08-31 2015-08-31 培养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79888A true CN106479888A (zh) 2017-03-08

Family

ID=58234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44419.8A Pending CN106479888A (zh) 2015-08-31 2015-08-31 培养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7988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34815A1 (zh) * 2018-08-16 2020-02-20 杭州德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微授精操作皿
CN111433345A (zh) * 2017-11-30 2020-07-17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薄且均一的可堆叠培养皿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9632A (en) * 1981-03-17 1982-09-14 Data Packaging Corporation Tissue culture cluster dish
US4675298A (en) * 1981-09-21 1987-06-23 Madaus & Co. Petri dish
US5251793A (en) * 1988-07-01 1993-10-12 Bolen Robert J Dispensing closure
JP2000033963A (ja) * 1998-07-22 2000-02-0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カーゴボックス装置
CN101875902A (zh) * 2009-03-09 2010-11-03 埃佩多夫股份公司 细胞培养皿
CN103555578A (zh) * 2013-11-07 2014-02-05 凡嘉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防滑的培养皿结构
CN204369882U (zh) * 2014-11-21 2015-06-03 赛默飞世尔(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培养皿
CN204455118U (zh) * 2014-11-11 2015-07-08 赛默飞世尔(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培养皿
CN205205152U (zh) * 2015-08-31 2016-05-04 赛默飞世尔(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培养皿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9632A (en) * 1981-03-17 1982-09-14 Data Packaging Corporation Tissue culture cluster dish
US4675298A (en) * 1981-09-21 1987-06-23 Madaus & Co. Petri dish
US5251793A (en) * 1988-07-01 1993-10-12 Bolen Robert J Dispensing closure
JP2000033963A (ja) * 1998-07-22 2000-02-0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カーゴボックス装置
CN101875902A (zh) * 2009-03-09 2010-11-03 埃佩多夫股份公司 细胞培养皿
CN103555578A (zh) * 2013-11-07 2014-02-05 凡嘉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防滑的培养皿结构
CN204455118U (zh) * 2014-11-11 2015-07-08 赛默飞世尔(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培养皿
CN204369882U (zh) * 2014-11-21 2015-06-03 赛默飞世尔(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培养皿
CN205205152U (zh) * 2015-08-31 2016-05-04 赛默飞世尔(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培养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3345A (zh) * 2017-11-30 2020-07-17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薄且均一的可堆叠培养皿
US11680236B2 (en) 2017-11-30 2023-06-20 Corning Incorporated Thin, uniform, stackable petri dish
CN111433345B (zh) * 2017-11-30 2024-03-26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薄且均一的可堆叠培养皿
WO2020034815A1 (zh) * 2018-08-16 2020-02-20 杭州德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微授精操作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856512S1 (en) Canister lid
USD864774S1 (en) Liquid sample collector and test device
USD807171S1 (en) Container lid with depression for an implement
USD885626S1 (en) Flashlight
USD803445S1 (en) Flashlight
USD791276S1 (en) Showerhead filter cartridge
USD847979S1 (en) Emesis container with integral spouts and handles
US20160144654A1 (en) Marker holder and eraser
CN106479888A (zh) 培养皿
US20080302689A1 (en) Magnetic tool holder
USD970718S1 (en) Ceiling fan light kit
TWI409444B (zh) 具有蓋可移開機構的量表封殼
US20150158173A1 (en) Tool box
US20200247176A1 (en) Paint tray and handle systems
JP2015226532A (ja) シャーレ
CN204455118U (zh) 培养皿
US10035277B2 (en)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utting a pattern in a sheet material
CN107429212A (zh) 培养皿
USD884654S1 (en) Cable raceway
CN204369882U (zh) 培养皿
US20050144787A1 (en) Multi-blade utility knife handle
US10821399B2 (en) Desiccant breather
MX2017007189A (es) Horno de galvanizacion.
CL2013002533S1 (es) Prensaestopas constituido por un manto cilindrico con bisel inferior interno, y un manto superior tronco conico de menor altura y diametro basal menor que el de la porcion cilindrica; el tronco de cono posee generatriz convexa, paredes internas inclinadas en angulo de 45°, y cara superior con amplia abertura circular centrada.
CN107236667A (zh) 一种细胞培养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