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11714B - 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11714B
CN106411714B CN201610946249.0A CN201610946249A CN106411714B CN 106411714 B CN106411714 B CN 106411714B CN 201610946249 A CN201610946249 A CN 201610946249A CN 106411714 B CN106411714 B CN 1064117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cation program
user
identity information
program
s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462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11714A (zh
Inventor
陈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VM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VM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VM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VM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4624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117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11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11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11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117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 H04L51/046Interoperability with other network applications or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ored Program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及装置。所述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包括: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第二应用程序;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判断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当所述数值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时,通过所述第一程序将预设的反馈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本发明可在不影响用户在第二应用程序中正常操作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分析用户在第二应用程序中的操作信息,并反馈相应的信息给用户,扩展了系统的功能和提升了系统的鲁棒性。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系统交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常常会遇到需要两个应用程序进行信息交互的情况。在现有技术中,对下述情况的第一应用程序和第二应用程序的信息交互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某用户是由第一应用程序推荐到第二应用程序,第二应用程序需要将该用户和第一应用程序进行绑定,并定期的将该用户的操作信息反馈到第一应用程序,第一应用程序通过分析该用户的操作信息,向用户发送相应的反馈信息。在现有技术中就如何绑定用户和第一应用程序,以及第一应用程序如何准确的向用户反馈信息等方面都存在技术缺陷。如何妥善的解决上述问题,就成为了业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及装置,用以在不影响用户在第二应用程序中正常操作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分析用户在第二应用程序中的操作并反馈相应的信息给用户,从而扩展了系统的功能和提升了系统的鲁棒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的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第二应用程序;
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
判断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当所述数值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时,通过所述第一程序将预设的反馈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第二应用程序,包括:
获取用户输入的发送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指令;
判断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在当下是否为前台程序;
当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为前台程序时,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所述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包含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判断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是否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当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判断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来源方是否为所述第一应用程序;
当上述判断为真时,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包括:
获取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生成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刻;
以所述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间为起始时刻,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在该间隔周期内的所有的操作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分析所述操作数据所对应的数值;
判断所述数值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第二应用程序;
绑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反馈模块,用于当所述数值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时,通过所述第一程序将预设的反馈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发送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指令;
第一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在当下是否为前台程序;
第一发送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为前台程序时,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绑定模块,包括:
第二发送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所述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包含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二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是否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三判断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判断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来源方是否为所述第一应用程序;
绑定子模块,用于当上述判断为真时,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包括: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生成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刻;
第三发送子模块,用于以所述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间为起始时刻,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在该间隔周期内的所有的操作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模块,包括:
分析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分析所述操作数据所对应的数值;
第四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数值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的步骤S11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的步骤S12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的步骤S13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的步骤S14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装置的框图;
图7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装置的第一发送模块61的框图;
图8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装置的绑定模块62的框图;
图9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装置的第二发送模块63框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装置的判断模块64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S15:
在步骤S11中,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第二应用程序;
在步骤S12中,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在步骤S13中,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
在步骤S14中,判断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在步骤S15中当所述数值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时,通过所述第一程序将预设的反馈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常常会遇到需要两个应用程序进行相互信息交互的情况。例如,某用户是由第一应用程序推荐到第二应用程序,第二应用程序需要将该用户和第一应用程序进行绑定,并定期的将该用户的操作信息反馈到第一应用程序,第一应用程序通过分析该用户的操作信息,向用户发送相应的反馈信息。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详细步骤如下,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第二应用程序。其中,在获取用户输入的发送该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指令之后,判断该第一应用程序在当下是否为前台程序,当该第一应用程序为前台程序时,通过该第一应用程序将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该第二应用程序。
在该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该第一应用程序与该用户的绑定关系。其中,需要通过该第一应用程序将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发送到该第二应用程序,该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包含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接着,判断该第二应用程序中是否存在该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当该第二应用程序中存在该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判断该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来源方是否为该第一应用程序。当上述判断为真时,在该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该第一应用程序与该用户的绑定关系。
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系统通过该第二应用程序向该第一应用程序发送该用户的操作数据。获取该用户在该第二应用程序中生成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刻,以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间为起始时刻。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该第二应用程序向该第一应用程序发送该用户在该间隔周期内的所有的操作数据。
判断该用户的操作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进一步的,需要通过该第一应用程序分析该操作数据所对应的数值,判断该数值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当该数值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时,通过该第一程序将预设的反馈信息发送给该用户。
例如,第一应用程序为某金融代理应用程序A,第二应用程序为某基金应用程序B。每间隔一个月的时间,某基金应用程序B将该用户C在该月内选购的所有基金业务发送给某金融代理应用程序A。某金融代理应用程序A分析出该用户C在该月内选购的所有基金业务中购买的实际金额,根据预设反馈条件进行判断,该反馈条件为单月购买超过100万的实际金额。当该用户C购买的实际金额超过100万时,某金融代理应用程序A反馈给用户C的购买的实际金额的百分之一的金额。另外,某基金应用程序B还可每隔一年的时间,将该用户C在该月内选购的所有基金业务发送给某金融代理应用程序A。
本实施例可在不影响用户在第二应用程序中正常操作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分析用户在第二应用程序中的操作并反馈相应的信息给用户,从而扩展了系统的功能和提升了系统的鲁棒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11包括如下步骤S21-S23:
在步骤S21中,获取用户输入的发送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指令;
在步骤S22中,判断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在当下是否为前台程序;
在步骤S23中,当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为前台程序时,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用户输入的发送指令,该发送指令是用于发送该用户的身份信息的。判断系统当下的第一应用程序是否为前台程序。当该第一应用程序是否为前台程序时,通过该第一应用程序来将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该第二应用程序。若通过其他方式来发送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到该第二应用程序,会导致在第二应用程序验证第一应用程序和用户的绑定关系的方面可能会发生错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步骤S12包括如下步骤S31-S34:
在步骤S31中,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所述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包含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步骤S32中,判断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是否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步骤S33中,当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判断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来源方是否为所述第一应用程序;
在步骤S34中,当上述判断为真时,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应用程序除了发送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指令之外,还发送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其中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包含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进一步的,第一应用程序可发送多个身份绑定请求信一个身份绑定请求信息中可包含多个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系统通过第二应用程序验证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包含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是否存在与该第二应用程序中。以及验证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包含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来源方是否为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当上述两个判断都为真的情况下,在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第一应用程序与用户的绑定关系。通过上述操作可有效的避免误绑定第一应用程序与用户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步骤S13包括如下步骤S41-S42:
在步骤S41中,获取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生成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刻;
在步骤S42中,以所述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间为起始时刻,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在该间隔周期内的所有的操作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记录下用户在第二应用程序中生成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刻。以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间为起始时刻,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该第二应用程序向该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在该间隔周期内的所有的操作数据。其中,预设的间隔周期可以为多个类型的间隔周期,例如,预设的间隔周期可以为整月、半年、一年等等,还可以是用户自定义的时间间隔,比如21个工作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步骤S14包括如下步骤S51-S52:
在步骤S51中,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分析所述操作数据所对应的数值;
在步骤S52中,判断所述数值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分析所述操作数据,操作数据的数量为大于一的正整数。通过预设的方式处理该些操作数据,例如加权求和的方式。计算出该些操作数据所对应的数值之后,判断该数值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不同的间隔周期对应的反馈条件不尽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装置框图。如图6示,该装置包括第一发送模块61、绑定模块62、第二发送模块63、判断模块64和反馈模块65。
该第一发送模块61,用于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第二应用程序;
该绑定模块62,用于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该第二发送模块63,用于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
该判断模块64,用于判断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该反馈模块65,用于当所述数值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时,通过所述第一程序将预设的反馈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
如图7所示,该第一发送模块61包括第一获取子模块71、第一判断子模块72和第一发送子模73块。
该第一获取子模块71,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发送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指令;
该第一判断子模块72,用于判断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在当下是否为前台程序;
该第一发送子模73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为前台程序时,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
如图8所示,该绑定模块62包括第二发送子模块81、第二判断子模块82、第三判断子模块83和绑定子模块84。
该第二发送子模块81,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所述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包含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该第二判断子模块82,用于判断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是否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该第三判断子模块83,用于当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判断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来源方是否为所述第一应用程序;
该绑定子模块84,用于当上述判断为真时,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如图9所示,该第二发送模块63包括第二获取子模块91和第三发送子模块92:
该第二获取子模块91,用于获取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生成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刻;
该第三发送子模块92,用于以所述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间为起始时刻,每隔预设的隔间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在该间隔周期内的所有的操作数据。
如图10所示,该判断模块64包括分析子模块101和第四判断子模块102。
该分析子模块101,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分析所述操作数据所对应的数值;
该第四判断子模块102,用于判断所述数值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第二应用程序;
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每隔预设的间隔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
判断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当所述操作数据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时,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预设的反馈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第二应用程序,包括:
获取用户输入的发送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指令;
判断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在当下是否为前台程序;
当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为前台程序时,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所述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包含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判断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是否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当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判断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来源方是否为所述第一应用程序;
当上述判断为真时,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隔预设的间隔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包括:
获取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生成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刻;
以所述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间为起始时刻,每隔预设的间隔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在该间隔周期内的所有的操作数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分析所述操作数据所对应的数值;
判断所述数值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6.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第二应用程序;
绑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每隔预设的间隔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用户的操作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反馈模块,用于当所述操作数据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时,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预设的反馈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发送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指令;
第一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在当下是否为前台程序;
第一发送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为前台程序时,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定模块,包括:
第二发送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将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应用程序,所述身份绑定请求信息包含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二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是否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三判断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存在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判断所述被绑定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来源方是否为所述第一应用程序;
绑定子模块,用于当上述判断为真时,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建立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与所述用户的绑定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包括: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应用程序中生成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刻;
第三发送子模块,用于以所述首次可执行的操作指令的时间为起始时刻,每隔预设的间隔周期,通过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所述用户在该间隔周期内的所有的操作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模块,包括:
分析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分析所述操作数据所对应的数值;
第四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数值是否符合预设的反馈条件。
CN201610946249.0A 2016-11-02 2016-11-02 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64117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46249.0A CN106411714B (zh) 2016-11-02 2016-11-02 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46249.0A CN106411714B (zh) 2016-11-02 2016-11-02 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11714A CN106411714A (zh) 2017-02-15
CN106411714B true CN106411714B (zh) 2019-09-20

Family

ID=58013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46249.0A Active CN106411714B (zh) 2016-11-02 2016-11-02 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1171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3566A (zh) * 2009-12-25 2010-06-23 北京畅游天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多应用系统间数据应用方法及系统
CN104657849A (zh) * 2014-02-14 2015-05-27 刘森 一种实现客户端之间有偿即时通信的伴随支付方法
CN104836715A (zh) * 2014-02-08 2015-08-12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在移动设备上运行的多个应用之间共享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6056348A (zh) * 2016-05-18 2016-10-26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保全信息变更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8837A (ja) * 2009-12-07 2011-06-16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3566A (zh) * 2009-12-25 2010-06-23 北京畅游天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多应用系统间数据应用方法及系统
CN104836715A (zh) * 2014-02-08 2015-08-12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在移动设备上运行的多个应用之间共享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4657849A (zh) * 2014-02-14 2015-05-27 刘森 一种实现客户端之间有偿即时通信的伴随支付方法
CN106056348A (zh) * 2016-05-18 2016-10-26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保全信息变更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11714A (zh) 2017-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a Rosa et al. Configurable multi-perspective business process models
CN105117621B (zh) 代码混淆的控制流平展化
US20150269545A1 (en) Automated budgeted transfer process for linked accounts
Blankley et al. Are lengthy audit report lags a warning signal?
CN108694238A (zh) 基于区块链的业务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Ruiz et al. Hybridizing humans and robots: An RPA horizon envisaged from the trenches
CN110083346B (zh) 基于数据可视化界面的筛选配置方法及装置
Katkalov et al. Model-driven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flow-secure systems with IFlow
CN110706106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设备
US20150234732A1 (en) Executable software specification generation
Hambiralovic et al. Blockchain accounting in a tripple-entry system
Wulff et al. Creating meaningful work in the age of AI: explainable AI, explainability, and why it matters to organizational designers
CN106411714B (zh) 一种处理双方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Bornholt What is an investment project's implied rate of return?
CN105205652B (zh) Erp单据的修订方法和erp单据的修订系统
Book et al. Highlighting value and effort drivers early in business and system models
CN109345364A (zh) 实现会计日结算的方法和装置
CN107515817A (zh) 一种智能收集用户操作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Reichwein Ethical and societal implications of generative AI-Models
CN106502777B (zh) 一种处理三方信息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Imran et al. AUTOMAT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ROUGH SMART LEGAL CONTRACTS
CN107342996A (zh) 一种不同权限用户在同一系统中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CN117149266A (zh) 任务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CN109375906B (zh) 一种基于可视化的凭证程序生成方法及装置
Kelanti et al. A practice for recording problem and solution domain requirements in VLS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partie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0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

Pledgee: Inner Mongolia Huipu Energy Co.,Ltd.

Pledgor: TVM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09900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