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39143B - 触控基板和触摸屏 - Google Patents

触控基板和触摸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39143B
CN106339143B CN201610755304.8A CN201610755304A CN106339143B CN 106339143 B CN106339143 B CN 106339143B CN 201610755304 A CN201610755304 A CN 201610755304A CN 106339143 B CN106339143 B CN 1063391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identifiable
main
sub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553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39143A (zh
Inventor
龙跃
王杨
刘庭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75530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391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39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91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39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91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摸屏,该触控基包括:若干个彼此绝缘的触控电极,触控基板被划分与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的若干个可识别主区域,触控电极包括:一个主电极和与主电极电连接的若干个辅助电极,主电极位于对应的可识别主区域内,辅助电极位于与其电连接的主电极所处可识别主区域不同的其他可识别主区域;可识别主区域被预先划分为至少两个可识别子区域,各可识别子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对应的主电极;对于任一可识别主区域,其所包含的各可识别子区域中的辅助电极的设置情况不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改变现有的触控电极的结构,可在无需增加触控电极、引出线的情况下,有效的提升触摸屏的最大触控分辨率,有利于窄边框设计。

Description

触控基板和触摸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摸屏。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触摸屏(Touch Screen Panel)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目前,触摸屏包括的触摸结构可以分为:互电容触摸结构和自电容触摸结构。对于自电容触摸结构,由于其触控感应的准确度和信噪比比较高,因而受到了各大面板厂家青睐。
图1为现有技术中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实际需求预先将整个触摸屏划分为若干个可识别区域Z,每个可识别区域内Z均设置有一个触控电极1(各触控电极彼此绝缘),每个触控电极1均通过单独的引出线2,其中,引出线2包括:将触控电极1连接至触摸屏的边框处的导线,以及设置在边框处用于将触控电极1导通至触控侦测芯片IC的接线端子的周边走线。
图2为自电容触控的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触控侦测芯片IC先通过引出线2将脉冲信号发送至对应的触控电极1,脉冲信号会对对地电容进行充电,充电完毕之后,触摸屏中的每一个触控电极1都有一个对地电容Cp,触控电极1会将该对地电容Cp的信息反馈至触控侦测芯片IC。如果在这期间,有导体(例如手指)接触到某一个触控电极1,就会引起该电极1的对地电容Cp发生变化,相当于触控电极上面又并联了和手指之间的电容ΔC,也可以理解为,有一个微小的电流通过这个外来的导体流走。那么该触控电极1反馈给触控侦测芯片IC的信号就会变异。触控侦测芯片IC可以通过检查各个电极1反馈的信号是否有变异以及变异量的大小,来识别触控位置。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自电容触摸屏对大尺寸的触控导体进行触控定位时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当触控导体Tc的尺寸较大(直径大于触控电极的边长)时,自电容触摸屏上的多个触控电极1均会产生电容变化,此时选取电容变化量最大的一个触控电极1作为触控位置,即可实现定位。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自电容触摸屏对小尺寸的触控导体进行触控定位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当触控导体Tc的尺寸较小(直径小于触控电极的边长)时,即便触控导体Tc的触摸位置发生了变化(由位置a移动至位置b时),但是自电容触摸屏所识别出的触控位置(对应的触控电极1)仍然没有改变。
在现有技术中,为使得自电容触摸屏能够对小尺寸的触控导体的触控位置进行精准识别,厂商往往选择将触控电极的尺寸减小,增加触控电极的数量,以增大自电容触摸屏的触摸分辨率。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减小电极尺寸、增加电极数量的技术手段,会使得与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的引出线的数量相应增加,从而使得触摸屏中的周边走线数量相应增加,不利于窄边框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摸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所述触控基板包括:若干个彼此绝缘的触控电极,所述触控基板被划分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的若干个可识别主区域,所述触控电极包括:一个主电极和与所述主电极电连接的若干个辅助电极,所述主电极位于对应的所述可识别主区域内,所述辅助电极位于与其电连接的所述主电极所处可识别主区域不同的其他可识别主区域;
所述可识别主区域被预先划分为至少两个可识别子区域,各所述可识别子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对应的主电极;
对于任一所述可识别主区域,其所包含的各所述可识别子区域中的辅助电极的设置情况不同。
可选地,所述辅助电极位于与其电连接的所述主电极所处可识别主区域不相邻的其他可识别主区域。
可选地,当所述可识别子区域中存在至少一个辅助电极时,所述可识别子区域中的主电极的尺寸大于各所述辅助电极的尺寸。
可选地,所述可识别主区域被预先划分为四个可识别子区域,四个可识别子区域分别记为:第一可识别子区域、第二可识别子区域、第三可识别子区域、第四可识别子区域;
所述可识别主区域中存在与其他所述可识别主区域所对应的两个触控电极中的辅助电极,其中,在与其他所述可识别主区域所对应的两个触控电极中,一者中的辅助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可识别子区域和所述第二可识别子区域,另一者中的辅助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可识别子区域和第四可识别子区域。
可选地,四个可识别子区域的形状和面积均相同。
可选地,位于第二可识别子区域中的辅助电极的尺寸与位于所述第四可识别子区域的辅助电极的尺寸相同;
位于第一可识别子区域中的两个辅助电极的尺寸相同。
可选地,四个可识别子区域呈2×2排列。
可选地,所述辅助电极的形状为螺旋形、“之”字形或“十”字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基板,所述触控基板采用上述的触控基板。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摸屏,通过改变现有的触控电极的结构,可在无需增加触控电极、引出线的情况下,有效的提升触摸屏的最大触控分辨率,有利于窄边框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自电容触控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自电容触摸屏对大尺寸的触控导体进行触控定位时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自电容触摸屏对小尺寸的触控导体进行触控定位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一个循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2行第3列的可识别主区域内两个可识别子区域分界线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一个可识别主区域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一个触控循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9中一个矩形区域内包含两个触控循环单元时的示意图;
图13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2行第3列的可识别主区域内四个可识别子区域交界处时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位于第2行第3列的可识别主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触控基板和触摸屏进行详细描述。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该触控基板被划分为若干个可识别主区域Z,该触控基板包括:若干个彼此绝缘的触控电极E,触控电极E与可识别主区域Z一一对应,各触控电极E均通过对应的引出线2与触控侦测芯片IC连接。其中,触控电极E包括一个主电极E_a和与主电极E_a电连接的若干个辅助电极E_b(主电极E_a与辅助电极E_b通过导线E_c连接),主电极E_a位于对应的可识别主区域Z内,辅助电极E_b位于与其电连接的主电极E_a所处可识别主区域Z不同的其他可识别主区域。各可识别主区域Z被预先划分为至少两个可识别子区域Z_1/Z_2,各可识别子区域Z_1/Z_2中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对应的主电极E_a,对于任一可识别主区域Z,其所包含的各可识别子区域Z_1/Z_2中的辅助电极E_b的设置情况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辅助电极的设置情况不同”具体是指:可识别主区域Z所包含的各可识别子区域Z_1/Z_2中的所设置的辅助电极E_b的种类(所属的触控电极E的情况)是不同的。
图7为图5中一个循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由若干个图7所示的循环单元构成,该循环单元包括:触控基板上相邻的两个可识别主区域所对应的触控电极,其中,假定这两个相邻的可识别主区域分别为可识别主区域A和可识别主区域B,触控电极E1与可识别主区域A对应,触控电极E2与可识别主区域B对应。
参见图7所示,触控电极E1包括一个主电极E1_a和一个辅助电极E1_b,触控电极E2包括一个主电极E2_a和一个辅助电极E2_b,可识别主区域A包含一个可识别子区域A_1和一个可识别子区域A_2,可识别主区域B包含一个可识别子区域B_1和一个可识别子区域B_2。对于触控电极E1,其主电极E1_a位于对应的可识别主区域A中,辅助电极E1_b位于可识别主区域B(与可识别主区域A不同的可识别主区域)内的可识别子区域B_1中;对于触控电极E2,其主电极E2_a位于对应的可识别主区域B中,辅助电极E2_b位于可识别主区域A(与可识别主区域B不同的可识别主区域)内的可识别子区域A_2中。此时,在可识别主区域A中,两个可识别子区域A_1、A_2中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对应的主电极E1_a,可识别子区域A_1中没有设置辅助电极,可识别子区域A_2中设置有归属于触控电极E2的辅助电极E2_b,即可识别子区域A_1与可识别子区域A_2中的辅助电极设置情况不同;在可识别主区域A中,两个可识别子区域B_1、B_2中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对应的主电极E2_a,可识别子区域B_1中设置有归属于触控电极E1的辅助电极E1_b,可识别子区域B_2中没有设置辅助电极,即可识别子区域B_1与可识别子区域B_2中的辅助电极设置情况不同。
此外,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在可识别子区域A_2中,主电极E1_a的尺寸(面积)大于辅助电极E2_b的尺寸,在可识别子区域B_1中,主电极E2_a的尺寸(面积)大于辅助电极E1_b的尺寸。
为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理解本发明的发明原理,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识别触控位置(触控区域的中心点对应的位置)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为方便描述,将位于第i行第j列的触控电极记为Eij,其主电极记为Eij_a,辅助电极记为Eij_b,触控电极Eij被触控后其自电容变化量记为ΔCij,其中i和j均为正整数。
在本发明中,当有触控行为发生时,至少一个触控电极会产生自电容变化量ΔCij,并发送至触控侦测芯片。此时,该触控导体Tc的触控区域(一般为圆形)的识别过程如下:
步骤一,将触控侦测芯片探测到的所有ΔCij进行叠加得到ΔC,并根据ΔC计算出触控区域的面积。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的是,ΔC与触控导体Tc的触控区域面积与成正比,即ΔC越大,相应地触控面积越大,该比例值可以通过预先实验来测得。
在计算出触控区域的面积后,可以得到触控区域的直径。
步骤二,将触控侦测芯片探测到的所有ΔCij进行排序,以得到最大一个的ΔCij,记为ΔCmax,此时,可得出触控导体Tc的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产生该ΔCmax的触控电极所对应的可识别主区域Z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步骤一中计算出的触控导体Tc的触控区域的直径大于预设长度时,则表明触控区域的尺寸相对较大,无需进行精准识别。此时,将步骤二中所识别出的可识别主区域Z作为该触控导体Tc的触控位置即可。
当步骤一中计算出触控导体Tc的触控区域的直径小于等于预设长度时,则表明触控区域的尺寸相对较小,此时需进行精准识别,进行下述步骤三。
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长度跟根据可识别主区域的边长大小来进行相应设定,例如,预设长度为可识别主区域的一条较短的边的长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对该预设长度的值进行相应调整。
步骤三,根据触控区域的中心点所处可识别主区域内的各触控电极的自电容变化量ΔCij,来计算触控区域的中心点所处的可识别子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以步骤二中得到的ΔCmax为ΔC23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由于位于第2行第3列的触控电极E23所处可识别主区域内的触控电极的有两个:位于第2行第3列的触控电极E23中的主电极E23_a、位于第2行第4列的触控电极E24中的辅助电极E23_b。因此,在步骤三中,可根据位于触控电极E23的自电容变化量ΔC23,以及触控电极E24的自电容变化量ΔC24,来计算触控导体Tc的触控区域的中心点所处的可识别子区域。
图8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2行第3列的可识别主区域内两个可识别子区域分界线时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各可识别子区域中辅助电极与主电极面积的比均为K,且K小于1(各辅助电极的尺寸小于主电极的尺寸),触控区域覆盖可识别子区域Z23_1的面积为m,覆盖可识别子区域Z23_2的面积为n,此时,ΔC24与ΔC23的比值为
Figure BDA0001097488690000071
当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两个可识别子区域分界线上时,即m与n相等,即
Figure BDA0001097488690000072
此时ΔC24与ΔC23比值为
Figure BDA0001097488690000073
在保证触控区域的面积不变情况下,当触控区域的中心点向可识别子区域Z23_1移动时,触控区域覆盖可识别子区域Z23_1的面积m与覆盖可识别子区域Z23_2的面积n的比必然大于1,即
Figure BDA0001097488690000074
此时,
Figure BDA0001097488690000081
的取值必然小于Q,即ΔC24与ΔC23的比值小于Q;当触控区域的中心点向可识别子区域Z23_2移动时,触控区域覆盖可识别子区域Z23_1的面积m与覆盖可识别子区域Z23_2的面积n的比必然大于1,即
Figure BDA0001097488690000082
此时,
Figure BDA0001097488690000083
的取值必然大于Q,即ΔC24与ΔC23的比值大于Q。
因此,若在步骤三中判断出ΔC24与ΔC23的比值小于Q时,则可识别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可识别子区域Z23_1内;若在步骤三中判断出ΔC24与ΔC23的比值大于Q时,则可识别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可识别子区域Z23_2内;若在步骤三中判断出ΔC24与ΔC23的比值等于Q时,则可识别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可识别子区域Z23_1与可识别子区域Z23_2的分界线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触控区域的中心点向可识别子区域Z23_2移动时,可能会出现触控区域可能覆盖可识别子区域Z24_1的情况,然而由于可识别子区域Z24_1中主电极E24_a面积大于辅助电极E23_a的面积,则当触控区域覆盖可识别子区域Z24_1时会进一步的使得ΔC24与ΔC23的比值增大,其值必然大于Q。
需要说明的是,若步骤二中判断出ΔCmax为ΔC24时,则在步骤三中也可以根据ΔC23与ΔC24来计算触控区域的中心点在可识别主区域Z24内对应的可识别子区域Z24_1/Z24_2,其计算过程与上述计算触控区域的中心点在可识别主区域Z23内对应的可识别子区域的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由上述内容可见,通过两个触控电极E23、E24可实现的最大触控分辨率为4。
基于上述原理,假定图5所示触控基板中的触控电极的数量为N,相应的引出线数量为N,则该触控基板的可实现的最大触控分辨率为2N。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在无需增加触控电极数量的情况下,有效的提升触控分辨率,有利于窄边框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相邻两个触控电极E的辅助电极E_b互相延伸至对方对应的可识别主区域Z的方案仅起到示例性作用,其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辅助电极E_b位于与其电连接的主电极E_a所处可识别主区域Z不相邻的其他可识别主区域Z,此时可有效的避免误操作的发生,此种情况未给出相应附图。
实施例二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一个可识别主区域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和图10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一中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可识别主区域Z被预先划分为四个可识别子区域,四个可识别子区域分别记为:第一可识别子区域Z_1、第二可识别子区域Z_2、第三可识别子区域Z_3、第四可识别子区域Z_4,其中,第一可识别子区域Z_1与第四可识别子区域呈对角Z_4,第二可识别子区域Z_2与第三可识别子区域Z_3呈对角,四个可识别子区域Z_1/Z_2/Z_3/Z_4的形状和面积均相同,四个可识别子区域Z_1/Z_2/Z_3/Z_4呈2×2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触控电极E均包括一个主电极E_a和与主电极E_a电连接的两个辅助电极E_b,两个辅助电极E_b分别位于其他的可识别主区域Z中。此外,为避免出现误操作,辅助电极位于与其电连接的主电极所处可识别主区域不相邻的其他可识别主区域。
以图10所示情况为例,与触控电极E1所对应的可识别主区域Z中存在与其他可识别主区域Z所对应的两个触控电极(图中未示出)中的辅助电极E3_b、E5_b,其中,辅助电极E3_b和辅助电极E5_b均为与触控电极E1不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E3/E5中的辅助电极。在可识别主区域Z内的与其他可识别主区域Z所对应的两个触控电极E中,一者中的辅助电极E5_b位于第一可识别子区域Z_1和第二可识别子区域Z_2,另一者中的辅助电极E3_b位于第一可识别子区域Z_1和第四可识别子区域Z_4。
图11为图9中一个触控循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包括若干个图11所示的循环单元,该循环单元为图9中间隔设置的三个可识别主区域所对应的三个触控电极,分别记作第一触控电极E1、第二触控电极E3和第三触控电极E5。其中,假定第一触控电极E1与第一可识别主区域C对应,第二触控电极E2与第二可识别主区域D对应,第三触控电极E3与第三可识别主区域E对应。
以图11所示情况为例,在第一可识别主区域C内,其第一可识别子区域C_1中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E1的主电极E1_a、第二触控电极E3的辅助电极E3_b和第三触控电极E5_b的辅助电极;其第二可识别子区域C_2中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E1的主电极E1_a和第三触控电极E5的辅助电极E5_b;其第三可识别子区域C_3中仅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E1的主电极E1_a;其第四可识别子区域C_3中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E1的主电极E1_a和第二触控电极E3的辅助电极E3_b。
在第二可识别主区域D内,其第一可识别子区域D_1中设置有第二触控电极E3的主电极E3_a、第一触控电极E1的辅助电极和第三触控电极E5的辅助电极E5_b;其第二可识别子区域D_2中设置有第二触控电极E3的主电极E3_a和第一触控电极E1的辅助电极E1_b;其第三可识别子区域D_3中仅设置有第二触控电极E3的主电极E3_a;其第四可识别子区域D_4中设置有第二触控电极E3的主电极E3_a和第三触控电极E5的辅助电极E5_b。
在第三可识别主区域F内,其第一可识别子区域F_1中设置有第三触控电极E5的主电极E5_a、第一触控电极E1的辅助电极E1_b和第二触控电极E3的辅助电极E3_b;其第二可识别子区域中设置有第三触控电极E5的主电极E5_a和第二触控电极E3的辅助电极E3_b;其第三可识别子区域中仅设置有第三触控电极E5的主电极E5_a;其第四可识别子区域中设置有第三触控电极E5的主电极E5_a和第一触控电极E1的辅助电极E1_b。
由上述内容可见,在各可识别主区域内,其所包含的各可识别子区域中的辅助电极的设置情况均不同。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在各可识别主区域内中,位于第二可识别子区域中的辅助电极的尺寸与位于第四可识别子区域的辅助电极的尺寸相同,位于第一可识别子区域中的两个辅助电极的尺寸相同。
图12为图9中一个矩形区域内包含两个触控循环单元时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将位于第一触控电极E1和第二触控电极E3之间的第四触控电极E2、位于第二触控电极E3和第三触控电极E5之间的第五触控电极E4,以及位于第三触控电极E5之后的第六触控电极E6,以构成另一个循环单元。
为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理解本发明的发明原理,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识别触控点位置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为方便描述,将位于第i行第j列的触控电极记为Eij,其主电极记为Eij_a,辅助电极记为Eij_b,触控电极Eij被触控后其自电容变化量记为ΔCij,触控电极Eij对应的可识别主区域记为Zij,可识别主区域Zij所包含的四个可识别子区域分别记为Zij_1、Zij_2、Zij_3和Zij_4,其中i和j均为正整数。
在本发明中,当有触控行为发生时,至少一个触控电极会产生自电容变化量ΔCij,并发送至触控侦测芯片IC。此时,该触控导体的触控区域的识别过程如下:
步骤一,将触控侦测芯片IC探测到的所有ΔCij进行叠加得到ΔC,并根据ΔC计算出触控区域的面积。在计算出触控区域的面积后,可以得到触控区域的直径。
步骤二,将触控侦测芯片IC探测到的所有ΔCij进行排序,以得到最大一个的ΔCij,记为ΔCmax,此时,可得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产生该ΔCmax的触控电极所对应的可识别主区域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步骤一中计算出的触控导体Tc的触控区域的直径大于预设长度时,则表明触控区域的尺寸相对较大,无需进行精准识别。此时,将步骤二中所识别出的可识别主区域Z作为该触控导体Tc的触控位置即可。
当步骤一中计算出触控导体Tc的触控区域的直径小于等于预设长度时,则表明触控区域的尺寸相对较小,此时需进行精准识别,进行下述步骤三。
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长度跟根据可识别主区域的边长大小来进行相应设定,例如,预设长度为可识别主区域的一条较短的边的长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对该预设长度的值进行相应调整。
步骤三,根据触控区域的中心点所处可识别主区域内的各触控电极的自电容变化量ΔCij,来计算触控区域的中心点所处的可识别子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以步骤二中得到的ΔCmax为C23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由于位于第2行第3列的触控电极E23所处可识别主区域Z23内的触控电极的有三个:位于第2行第1列的触控电极E21中的辅助电极E21_b、位于第2行第3列的触控电极E23中的主电极E21_a、位于第2行第5列的触控电极E25中的辅助电极E25_b。因此,在步骤三可根据触控电极E21的自电容变化量ΔC21、触控电极E23的自电容变化量ΔC23以及触控电极E25的自电容变化量ΔC25,来计算触控导体Tc的触控区域的中心点在可识别主区域Z23中所处的可识别子区域。
图13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2行第3列的可识别主区域内四个可识别子区域交界处时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位于第2行第3列的可识别主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3和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在各可识别子区域中,各辅助电极与主电极面积的比均为K,且K小于1(各辅助电极的尺寸小于主电极的尺寸)。
在由第一可识别子区域Z23_1和第二可识别子区域Z23_2所形成的区域内,辅助电极E21_b与主电极E23_a的面积比为K。在由第一可识别子区域Z23_1和第四可识别子区域Z23_4所形成的区域内,辅助电极E25_b与主电极E23_a的面积比为K。
本实施例中,假定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2行第3列的可识别主区域内四个可识别子区域交界处时,ΔC21和ΔC23的比值为P(P值与K相关,可以预先通过实验测出),由于触控导体Tc的触控区域覆盖辅助电极E21_b的面积与覆盖辅助电极E25_b的面积相等,因此,ΔC25和ΔC23的比值也为P。
在仅考虑辅助电极E21_b和主电极E23_a的情况下,根据上述实施例一中描述可识别主区域包括两个可识别子区域时的内容,可得知,当触控区域的中心点向由第一可识别子区域Z23_1和第二可识别子区域Z23_2所形成的区域移动时,则会使得ΔC21和ΔC23的比值大于P;当触控区域的中心点向由第三可识别子区域Z23_3和第四可识别子区域Z23_4所形成的区域移动时,则会使得ΔC21和ΔC23的比值小于P。
同理,在仅考虑辅助电极E25_b和主电极E23_a的情况下,当触控区域的中心点向由第一可识别子区域Z23_1和第四可识别子区域Z23_4所形成的区域移动时,则会使得ΔC25和ΔC23的比值大于P;当触控区域的中心点向由第二可识别子区域Z23_2和第三可识别子区域Z23_3所形成的区域移动时,则会使得ΔC25和ΔC23的比值小于P。
因此,若在步骤三中判断出ΔC21与ΔC23的比值大于P,且ΔC25与ΔC23的比值大于P时,则可识别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一可识别子区域Z23_1内;若在步骤三中判断出ΔC21与ΔC23的比值大于P,且ΔC25与ΔC23的比值小于P时,则可识别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二可识别子区域Z23_2内;若在步骤三中判断出ΔC21与ΔC23的比值小于P,且ΔC25与ΔC23的比值小于P时,则可识别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三可识别子区域Z23_3内;若在步骤三中判断出ΔC21与ΔC23的比值小于P,且ΔC25与ΔC23的比值大于P时,则可识别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四可识别子区域Z23_4内;若在步骤三中判断出ΔC21与ΔC23的比值大于P,且ΔC25与ΔC23的比值等于P时,则可识别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一可识别子区域Z23_1与第二可识别子区域Z23_1的分界线上;若在步骤三中判断出ΔC21与ΔC23的比值等于P,且ΔC25与ΔC23的比值小于P时,则可识别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二可识别子区域Z23_2与第二可识别子区域Z23_2的分界线上;若在步骤三中判断出ΔC21与ΔC23的比值小于P,且ΔC25与ΔC23的比值等于P时,则可识别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三可识别子区域Z23_3与第四可识别子区域Z23_4的分界线上;若在步骤三中判断出ΔC21与ΔC23的比值等于P,且ΔC25与ΔC23的比值大于P时,则可识别出触控区域的中心点位于第一可识别子区域Z23_1与第四可识别子区域Z23_4的分界线上。
基于上述原理,假定图9所示触控基板中的触控电极的数量为N,相应的引出线数量为N,则该触控基板的可实现的最大触控分辨率为4N。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在无需增加触控电极数量的情况下,有效的提升触控分辨率,有利于窄边框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所示的辅助电极的形状仅起到示例性作用,本发明中的辅助电极的形状还可以为螺旋形、“之”字形或“十”字形等形状,此处不再一一举例。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触控基板,该触控基板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提供的触摸屏,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基板包括:若干个彼此绝缘的触控电极,所述触控基板被划分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的若干个可识别主区域,所述触控电极包括:一个主电极和与所述主电极电连接的若干个辅助电极,所述主电极位于对应的所述可识别主区域内,所述辅助电极位于与其电连接的所述主电极所处可识别主区域不同的其他可识别主区域;
所述可识别主区域被预先划分为至少两个可识别子区域,各所述可识别子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对应的主电极,其中至少一个设置部分主电极的可识别子区域的一侧的可识别子区域未设置所述辅助电极;
对于任一所述可识别主区域,其所包含的各所述可识别子区域中的辅助电极的设置情况不同,所述触控基板满足以下情况中的任意一者:
所述辅助电极位于与其电连接的所述主电极所处可识别主区域不相邻的其他可识别主区域;以及
所述可识别主区域被预先划分为四个可识别子区域,四个可识别子区域分别记为:第一可识别子区域、第二可识别子区域、第三可识别子区域、第四可识别子区域,所述可识别主区域中存在与其他所述可识别主区域所对应的两个触控电极中的辅助电极,其中,在与其他所述可识别主区域所对应的两个触控电极中,一者中的辅助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可识别子区域和所述第二可识别子区域,另一者中的辅助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可识别子区域和第四可识别子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识别子区域中存在至少一个辅助电极时,所述可识别子区域中的主电极的尺寸大于各所述辅助电极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识别主区域被虚线划分为四个可识别子区域的情况中,四个可识别子区域的形状和面积均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二可识别子区域中的辅助电极的尺寸与位于所述第四可识别子区域的辅助电极的尺寸相同;
位于第一可识别子区域中的两个辅助电极的尺寸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四个可识别子区域呈2×2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的形状为螺旋形、“之”字形或“十”字形。
7.一种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触控基板。
CN201610755304.8A 2016-08-29 2016-08-29 触控基板和触摸屏 Active CN1063391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55304.8A CN106339143B (zh) 2016-08-29 2016-08-29 触控基板和触摸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55304.8A CN106339143B (zh) 2016-08-29 2016-08-29 触控基板和触摸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39143A CN106339143A (zh) 2017-01-18
CN106339143B true CN106339143B (zh) 2022-04-15

Family

ID=57823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55304.8A Active CN106339143B (zh) 2016-08-29 2016-08-29 触控基板和触摸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391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84562B2 (en) 2017-04-14 2021-01-0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substrate,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control display apparatus
JP2020204825A (ja) * 2019-06-14 2020-12-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タッチ入力システム、タッチ入力装置、および、タッチ入力補助ツール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5663A (zh) * 2013-04-25 2013-08-07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单层ito的布线结构
CN103425314A (zh) * 2012-05-16 2013-12-04 东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面板
CN104850283A (zh) * 2014-02-14 2015-08-19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曲折线段增加电阻值的自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
CN105027038A (zh) * 2013-01-18 2015-11-04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 用于slim型触摸面板的尾端效应校正
CN105094497A (zh) * 2015-09-30 2015-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电极结构、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5320320A (zh) * 2014-06-30 2016-02-10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感应装置
CN105426030A (zh) * 2016-01-05 2016-03-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760033A (zh) * 2016-02-05 2016-07-1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以及触控显示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5314A (zh) * 2012-05-16 2013-12-04 东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面板
CN105027038A (zh) * 2013-01-18 2015-11-04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 用于slim型触摸面板的尾端效应校正
CN103235663A (zh) * 2013-04-25 2013-08-07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单层ito的布线结构
CN104850283A (zh) * 2014-02-14 2015-08-19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曲折线段增加电阻值的自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
CN105320320A (zh) * 2014-06-30 2016-02-10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感应装置
CN105094497A (zh) * 2015-09-30 2015-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电极结构、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5426030A (zh) * 2016-01-05 2016-03-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760033A (zh) * 2016-02-05 2016-07-1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以及触控显示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39143A (zh) 2017-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04478B1 (en) Touch sensors and touch sensing methods
US9128543B2 (en) Touch pad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position of an input object on the device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CN102236466B (zh) 多芯片触摸屏
JP5345336B2 (ja) 入力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20140035864A1 (en) Capacitive touch-control panel and apparatus thereof
CN104781772A (zh) 用于电容触摸传感器的屏蔽
US9182867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djacent object and method of driving electronic device
WO2009000289A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user interfaces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EP2904479B1 (en) Touch sensors and touch sensing methods
US10248265B2 (en) Touch detecting panel
CN107728836A (zh) 触摸操作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2133453B1 (ko) 정전기 방전 패턴을 포함하는 터치 센서
US8754869B2 (en) Surface capacitance with area gestures
CN106339143B (zh) 触控基板和触摸屏
CN106030476A (zh) 用于改善投射式电容触摸屏及面板的信噪比性能的设备
US11334204B2 (en) Touch component, touch apparatus, and touch-control method
US20160132180A1 (en) Capacitive Touch Circuit and Touch Sensor and Capacitive Touch System Using The Same
TWM454578U (zh) 觸摸螢幕檢測裝置、觸控裝置及可攜式電子設備
CN105260066A (zh) 使用单层感应图形的触摸面板及包含其的触摸感应装置
CN101957699B (zh) 触控输入装置与触控感测电路
US20120239327A1 (en) Geometrically Based Button Discrimination in Capacitive Sensing Applications
WO2010101662A1 (en) Surface capacitance with area gestures
KR101380801B1 (ko) 자기정전용량 방식의 단일층 정전 터치 패널 장치의 터치 위치 인식 방법
CN109213381B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系统
US20240102871A1 (en) Force Input Localis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