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26152B - 显示终端及其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终端及其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26152B
CN106326152B CN201610725151.2A CN201610725151A CN106326152B CN 106326152 B CN106326152 B CN 106326152B CN 201610725151 A CN201610725151 A CN 201610725151A CN 106326152 B CN106326152 B CN 1063261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ial interface
downlink
display terminal
interface signa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251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26152A (zh
Inventor
王继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72515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2615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26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61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26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61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0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 G06F13/102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where the programme performs an interfacing function, e.g. device driv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8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serial bus, e.g. I2C bus, SPI b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了一种显示终端及其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装置,所述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包括:显示终端接收下行串口信号,所述下行串口信号的发送端为上位机或者上一级显示终端;按照所述显示终端支持的电位对所述下行串口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下行电平信号;所述下行电平信号分两路进行传输,其中一路传输至所述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另一路按照下一级显示终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进行电平转换得到另一下行串口信号,并发送至所述下一级显示终端。采用本公开所提供的显示终端及其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装置能够避免在上位机中配置多个串口卡,从而有效地降低显示终端的控制成本。

Description

显示终端及其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终端及其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终端被广泛应用于娱乐、监控、指挥、展览、会议等领域。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经常需要通过上位机的串行接口(例如RS232C接口)远程对显示终端进行开关机等控制。目前,行业内主流做法是在上位机中配置多个串口卡,使得上位机的多个串行接口能够与多个显示终端一一对应。
然而,这种做法在后期增加显示终端的同时还需要对上位机进行串口卡配置升级,即增加与显示终端数量匹配的串口卡,从而导致显示终端的控制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终端的控制成本较高的问题。
此外,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装置及显示终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终端的控制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所述串行接口信号包括下行串口信号,所述方法包括:显示终端接收下行串口信号,所述下行串口信号的发送端为上位机或者上一级显示终端;按照所述显示终端支持的电位对所述下行串口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下行电平信号;所述下行电平信号分两路进行传输,其中一路传输至所述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另一路按照下一级显示终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进行电平转换得到另一下行串口信号,并发送至所述下一级显示终端。
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所述串行接口信号包括上行串口信号和下行串口信号,所述方法包括:上位机向显示终端发送下行串口信号;检查是否接收到所述显示终端响应所述下行串口信号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若为是,则按照预设发送间隔向所述显示终端发送另一下行串口信号。
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装置,所述串行接口信号包括下行串口信号,所述装置包括:第一信号接收单元,用于显示终端接收下行串口信号,所述下行串口信号的发送端为上位机或者上一级显示终端;第一电平转换单元,用于按照所述显示终端支持的电位对所述下行串口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下行电平信号;信号传输单元,用于所述下行电平信号分两路进行传输,其中一路传输至所述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另一路按照下一级显示终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进行电平转换得到另一下行串口信号,并发送至所述下一级显示终端。
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装置,所述串行接口信号包括上行串口信号和下行串口信号,所述装置包括:第一信号发送单元,用于上位机向相互级联的各显示终端发送下行串口信号;接收检查单元,用于检查是否接收到至少一所述显示终端响应所述下行串口信号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若为是,则通知第二信号发送单元;所述第二信号发送单元按照预设发送间隔向各所述显示终端发送另一下行串口信号。
一种显示终端,包括微控制单元和电平转换芯片,所述串行接口信号包括上行串口信号和下行串口信号,所述电平转换芯片包括两对输入输出端子,其中,一对输入输出端子将所述显示终端由发送端接收到的下行串口信号发送至所述微控制单元,并将所述显示终端响应所述下行串口信号得到的上行串口信号发送至所述发送端;所述发送端为上位机或者上一级显示终端;另一对输入输出端子将所述显示终端根据所述下行串口信号得到的另一下行串口信号发送至下一级显示终端,并转发所述下一级显示终端发送的上行串口信号至所述发送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按照显示终端支持的电位对接收到的下行串口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下行电平信号,进而分两路传输该下行电平信号,一路传输至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另一路则经再一次的电平转换后传输至下一级显示终端,其中,下行串口信号由上位机或者上一级显示终端发送。简而言之,由上位机通过自身的一个串行接口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不仅可以传输至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还可以经显示终端传输至下一级显示终端,避免了上位机为多个显示终端配置多个串口卡,进而有效地降低了显示终端的控制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公开所涉及的实施环境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上位机的框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图4对应实施例中根据所述下行电平信号中携带的终端地址码对所述下行电平信号进行响应,生成所述上行电平信号步骤在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0是图9对应实施例中信号生成单元在一个实施例的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终端的框图;
图14是图13对应实施例中显示终端的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执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为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所涉及的实施环境。该实施环境包括显示终端100、与显示终端100级联的下一级显示终端110、以及与显示终端100通信的上位机200。
通过上位机200与显示终端100的通信,上位机200向显示终端100发送下行串口信号,并接收显示终端100响应所述下行串口信号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
进一步地,通过显示终端100与下一级显示终端110的级联,由上位机200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还将经显示终端100传输至下一级显示终端110,同时,下一级显示终端110响应所述下行串口信号生成的上行串口信号将经由显示终端100返回至上位机100。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上位机200的框图。该硬件结构只是一个适用本公开的示例,不能认为是对本公开的使用范围的任何限制,也不能解释为本公开需要依赖于该上位机200。
该上位机200可因配置或者性能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如图2所示,上位机200包括:电源210、接口230、至少一存储介质250、以及至少一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s)270。
其中,电源210用于为上位机200上的各硬件设备提供工作电压。
接口230包括至少一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231、至少一串并转换接口233、至少一输入输出接口235以及至少一USB接口237等,用于与外部设备通信。
存储介质250作为资源存储的载体,可以是随机存储介质、磁盘或者光盘等,其上所存储的资源包括操作系统251、应用程序253及数据255等,存储方式可以是短暂存储或者永久存储。其中,操作系统251用于管理与控制上位机200上的各硬件设备以及应用程序253,以实现中央处理器270对海量数据255的计算与处理,其可以是Windows ServerTM、MacOS 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等。应用程序253是基于操作系统251之上完成至少一项特定工作的计算机程序,其可以包括至少一模块(图示未示出),每个模块都可以分别包含有对上位机200的一系列操作指令。数据255可以是存储于磁盘中的照片、图片等等。
中央处理器27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以上的处理器,并设置为通过总线与存储介质250通信,用于运算与处理存储介质250中的海量数据255。
如上面所详细描述的,适用本公开的上位机200通过中央处理器270读取存储介质250中存储的一系列操作指令的形式来进行串行接口信号传输,以远程对显示终端进行开关机等控制。
此外,通过硬件电路或者硬件电路结合软件指令也能同样实现本公开,因此,实现本公开并不限于任何特定硬件电路、软件以及两者的组合。
请参阅图3,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适用于图1所示实施环境的显示终端100,该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可以由显示终端100执行,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0,显示终端接收下行串口信号,下行串口信号的发送端为上位机或者上一级显示终端。
如前所述,上位机为了对显示终端进行开关机等远程控制,将通过自身配置的串口卡上携带的串行接口与显示终端进行串行接口信号的传输。该串行接口信号包括下行串口信号和上行串口信号。应当理解,下行串口信号是由上位机发送至显示终端的,而上行串口信号则是显示终端向上位机发送的。
在上位机向显示终端发送下行串口信号之后,显示终端即可接收到该下行串口信号。
此外,如图1所示,由于显示终端之间存在级联,即显示终端可能是与上一级显示终端级联,也可能是与上位机相连,故而,显示终端接收到的下行串口信号的发送端还可以是上一级显示终端。可以理解,该上一级显示终端所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仍是源自于上位机。
步骤330,按照显示终端支持的电位对下行串口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下行电平信号。
由于发送端的串行接口所支持的电位的范围与显示终端所支持的电位的范围不完全相同,为了显示终端能够与发送端之间通过串行接口进行正常通信,在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至显示终端时,需要符合显示终端所支持的电位。在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至发送端时,则需要符合发送端的串行接口所支持的电位。
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传输至显示终端时,首先进行电平转换,以此得到符合显示终端所支持的电位的下行电平信号,从而有利于后续通过该下行电平信号对显示终端进行远程控制。
举例来说,发送端为上位机,其携带的串行接口是RS232C接口,则下行串口信号的电位是RS232C电平,即-15V~+15V。在对该下行串口信号进行电平转换之后,即可得到下行电平信号的电位是HC电平或者TTL/LSTTL电平,即0~3.3V。
其中,-15V~+15V为发送端的串行接口所支持的电位的范围,0~3.3V为显示终端所支持的电位的范围。
步骤350,下行电平信号分两路进行传输,其中一路传输至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另一路按照下一级显示终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进行电平转换得到另一下行串口信号,并发送至下一级显示终端。
在得到下行电平信号之后,将按照两路进行传输,既传输至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同时还传输至下一级显示终端。
具体而言,其中一路下行电平信号直接传输至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以使微控制单元按照该下行电平信号对显示终端进行开关机、参数调整、状态查询等远程控制。
另一路下行电平信号将经由显示终端再传输至下一级显示终端,由于下一级显示终端的串行接口所支持的电位的范围仍与下行电平信号的电位的范围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进行下行电平信号的传输之前,还将对该下行电平信号进行电平转换,以此得到符合下一级显示终端的串行接口所支持的电位的下行串口信号,并将该下行串口信号发送至下一级显示终端。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实现了上位机的一个串行接口能够远程控制多台级联的显示终端,即上位机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既可以传输至显示终端,还可以传输至与显示终端级联的下一级显示终端,无论后期增加的显示终端的数量多少,仅需要将新增的显示终端与之前的最后一级显示终端级联,而上位机再不需要进行串口卡配置升级即可对新增的显示终端进行远程控制,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显示终端的控制成本。
请参阅图4,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0,根据下行电平信号中携带的终端地址码对下行电平信号进行响应,生成上行电平信号。
显示终端在接收到下行串口信号之后,将对其进行响应以向上位机返回上行串口信号,以使上位机能够通过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检查显示终端是否接收到了正确的下行串口信号。
进一步地,由于上位机可以通过一个串行接口对多台显示终端进行远程控制,使得各显示终端均可以接收到上位机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因此,显示终端将根据下行串口信号中携带的终端地址码对接收到的下行串口信号进行响应,以通过响应属于自己的下行串口信号返回相应的上行串口信号至上位机。
所谓的终端地址码是用以标识显示终端身份的唯一标识,例如,该终端地址码可以通过显示终端的设备识别码或者MAC地址进行唯一标识。通过上位机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中携带有该终端地址码,即使得显示终端获知该下行串口信号是否属于自己,即是否为上位机欲远程控制自己而下发的,以利于后续按照该下行串口信号执行相应的动作,例如,开关机等。
值得一提的是,电平转换仅是使得下行电平信号的电位与下行串口信号的电位有所不同,并没有改变下行串口信号中所携带的内容,为此,本实施例中,显示终端将通过终端地址码对电平转换所得到的下行电平信号进行响应,来实现对下行串口信号的响应。
步骤430,按照发送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对上行电平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上行串口信号。
如前所述,由于上行电平信号的电位的范围与发送端的串行接口所支持的电位的范围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传输至发送端之前,上行电平信号需要进行电位转换,以得到符合发送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的上行串口信号,并向发送端发送该上行串口信号。
步骤450,发送上行串口信号至发送端。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在上位机能够通过一个串行接口远程控制多个显示终端的同时,每个显示终端仅响应属于自己的下行串口信号,互不干扰,以此提高了上位机对显示终端的控制准确率。
请参阅图5,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步骤41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1,由下行电平信号中的命令码提取得到终端地址码。
下行电平信号中至少包括命令码,该命令码用以告知显示终端上位机所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是需要控制哪个显示终端执行哪类动作。
命令码中包含有终端地址码、命令及命令长度。其中,终端地址码用以标识显示终端的身份,以使显示终端获知上位机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的接收对象是否是自己。命令则用以使显示终端获知上位机所欲进行的远程控制是哪类,例如,命令为A1_03_01_00(十六进制),表示上位机需要控制显示终端切换至AV1通道,相应地,该命令的命令长度为4,表示4字节,即命令长度为32bits,如下表1所示。
基于此,通过对下行电平信号中的命令码进行提取处理,即可得到命令码中携带的终端地址码。
本实施例中,终端地址码通过2位十六进制数进行表示,即终端地址码为00~FF的整数。当然,若需要上位机远程控制更多数量的显示终端,则仅需要扩展终端地址码的位数即可。
例如,若是上位机对相互级联的显示终端进行排序,并以序号表示显示终端的身份,则终端地址码为04表示第四级显示终端,终端地址码为FF则表示最后一级显示终端,如下表1所示。
表1命令码中携带的内容
终端地址码 命令长度 命令
04 04 A1 03 01 00
进一步地,下行电平信号中还可以包括起始码和结束码,通过起始码表示下行电平信号的起始位置,通过结束码表示下行电平信号的终止。
例如,起始码和结束码均通过4位十六进制数进行表示,以DDFF作为起始码,以BBCC作为结束码,如下表2所示。
表2下行电平信号的组成部分
起始码 终端地址码 命令长度 命令 结束码
DDFF 04 04 A1 03 01 00 BBCC
值得一提的是,终端地址码为00时,表示此时上位机所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中携带的命令为广播消息,即级联的所有显示终端都需要按照该下行串口信号执行相应的动作。当然,不同应用场景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携带该广播消息的下行串口信号中包含的终端地址码进行定义,本实施例并未对此加以限制。
应当理解,为了避免上位机接收上行串口信号发生冲突,级联的所有显示终端可以仅响应该下行串口信号而不必生成相应地上行串口信号,由此避免级联的所有显示终端同时向上位机返回上行串口信号。
步骤413,在终端地址码与显示终端中预设的终端地址码相同时,以起始码作为起始标志并以结束码作为结束标志,打包起始码、结束码和下行电平信号中的命令码形成上行电平信号。
显示终端中都会预设终端地址码,以使显示终端知悉自己的身份。若终端地址码与显示终端预设的终端地址码不同,表示上位机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并非该显示终端的,则显示终端不对该下行串口信号进行响应。
反之,若终端地址码与显示终端预设的终端地址码相同,表示上位机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以该显示终端作为接收对象,则显示终端对该下行串口信号进行响应。
本实施例中,显示终端将返回包含了与接收到的下行串口信号中的命令码相同命令码的上行串口信号,以使上位机能够通过显示终端返回的该上行串口信号检查显示终端是否接收到了正确的下行串口信号。
具体而言,上行电平信号中至少包括下行电平信号中的命令码,进而通过后续上行电平信号的电平转换形成上行串口信号,以向上位机返回形成的该上行串口信号。
进一步地,上行电平信号还包括有起始码和结束码,通过起始码表示上行电平信号的起始位置,通过结束码表示上行电平信号的终止。为此,本实施例中,上行电平信号是通过打包起始码、结束码和下行电平信号中的命令码得到的。
例如,若显示终端中接收到的下行电平信号如上表2所示,则显示终端通过响应该下行电平信号而生成的上行电平信号如下表3所示。
表3上行电平信号的组成部分
起始码 终端地址码 命令长度 命令 结束码
ABAB 04 04 A1 03 01 00 CDCD
其中,上行电平信号与下行电平信号可以使用相同的起始码和结束码,也可以使二者有所区别,本实施例并未对此加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下行串口信号与下行电平信号的组成部分相同,二者的区别仅在于电位不同,同理,上行串口信号与上行电平信号的组成部分也相同,二者的区别仅在于电位的不同。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实现了多个显示终端共用上位机的一个串行接口,避免了多个显示终端彼此相互干扰以及串行接口使用冲突,以此有效地提高了上位机对显示终端的控制准确率。
请参阅图6,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0,接收由下一级显示终端发送的上行串口信号。
步骤530,转发上行串口信号至发送端。
显示终端在接收到下一级显示终端发送的上行串口信号之后,将对该上行串口信号进行转发处理。
具体而言,转发处理的过程包括:首先按照显示终端所支持的电位对该上行串口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上行电平信号,再对该上行电平信号进行第二次电平转换,得到符合发送端的串行接口所支持的电位的另一上行串口信号,并最终发送该另一上行串口信号至发送端。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实现了上位机通过一个串行接口不仅可以接收显示终端自身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还可以接收到与显示终端级联的下一级显示终端发送的上行串口信号,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显示终端的控制成本。
请参阅图7,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适用于图1所示实施环境的上位机200,该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可以由上位机200执行,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10,上位机向相互级联的各显示终端发送下行串口信号。
相互级联的各显示终端在接收到下行串口信号之后,即可按照下行串口信号中携带的终端地址码仅对属于自已的下行串口信号进行响应并生成相应的上行串口信号,进而返回至上位机,以此实现上位机通过一个串行接口远程控制多台显示终端。
步骤630,检查是否接收到至少一显示终端响应下行串口信号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
由于上位机能够通过一个串行接口远程控制多台显示终端,为了避免上位机在下行串口信号发送的同时又接收到显示终端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而引发的冲突,下行串口信号之间的发送时间需要有所间隔。
为此,在发送另一下行串口信号之前,需要先对显示终端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进行检查。例如,通过上行串口信号中携带的终端地址码是否与之前下行串口信号中携带的终端地址码相同进行检查,二者相同即表示显示终端响应了下行串口信号。
进一步地,在其他应用场景中,检查还可以通过上行串口信号中命令码是否与之前下行串口信号中携带的命令码相同进行,只有二者相同才表示显示终端正确响应了下行串口信号,以此避免显示终端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可能发生错误而发生的误检查,提高上位机对显示终端的控制准确率。
若检查到显示终端返回了上行串口信号,则进入步骤650,发送另一下行串口信号至相互级联的各显示终端。
反之,若检查到未有显示终端返回上行串口信号,则在发送另一下行串口信号之前,将重发未被响应的下行串口信号至相互级联的各显示终端。
步骤650,按照预设发送间隔向各显示终端发送另一下行串口信号。
本实施例中,预设发送间隔设置为1s~2s,以此保证显示终端有足够的时间对上位机发送的下行串口信号进行响应并返回上行串口信号至上位机。
此外,通过设置预设发送间隔,还将避免上位机重复对同一显示终端进行开关机,以此避免显示终端频繁开关机,保证了显示终端的使用寿命。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实现了上位机中一个串行接口的分时复用,有效地避免了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进而实现了上位机通过一个串行接口远程控制多个显示终端,有效地降低了显示终端的控制成本。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若在预设重发间隔内未接收到任一显示终端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则重发下行串口信号至各显示终端。
本实施例中,预设重发间隔设置为200ms~300ms,以此避免上位机的重发处理过于频繁而影响上位机的处理效率。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避免显示终端未接收到下行串口信号或者未正确响应下行串口信号,进而保证了上位机能够有效地远程控制相互级联的各显示终端。
下述为本公开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公开所涉及的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对于本公开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公开所涉及的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实施例。
请参阅图8,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装置700包括但不限于:第一信号接收单元710、第一电平转换单元730和信号传输单元750。
其中,第一信号接收单元710用于显示终端接收下行串口信号,下行串口信号的发送端为上位机或者上一级显示终端。
第一电平转换单元730用于按照显示终端支持的电位对下行串口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下行电平信号。
信号传输单元750用于下行电平信号分两路进行传输,其中一路传输至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另一路按照下一级显示终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进行电平转换得到另一下行串口信号,并发送至下一级显示终端。
请参阅图9,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装置700还包括但不限于:信号生成单元810、第二电平转换单元830和第一信号发送单元850。
其中,信号生成单元810用于根据下行电平信号中携带的终端地址码对下行电平信号进行响应,生成上行电平信号。
第二电平转换单元830用于按照发送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对上行电平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上行串口信号。
第一信号发送单元850用于发送上行串口信号至发送端。
请参阅图10,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信号生成单元810包括但不限于:地址码提取模块811和打包模块813。
其中,地址码提取模块811用于由下行电平信号中的命令码提取得到终端地址码。
打包模块813用于在终端地址码与显示终端中预设的终端地址码相同时,以起始码作为起始标志并以结束码作为结束标志,打包起始码、结束码和下行电平信号中的命令码形成上行电平信号。
请参阅图11,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装置700还包括但不限于:第二信号接收单元910和信号转发单元930。
其中,第二信号接收单元910用于接收由下一级显示终端发送的上行串口信号。
信号转发单元930用于转发上行串口信号至发送端。
请参阅图12,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装置1000包括但不限于:第一信号发送单元1010、接收检查单元1030和第二信号发送单元1050。
其中,第一信号发送单元1010用于上位机向相互级联的各显示终端发送下行串口信号。
接收检查单元1030用于检查是否接收到至少一显示终端响应下行串口信号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若为是,则通知第二信号发送单元1050。
第二信号发送单元1050用于按照预设发送间隔向各显示终端发送另一下行串口信号。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装置1000还包括但不限于:信号重发单元。
其中,信号重发单元用于若在预设重发间隔内未接收到任一显示终端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则重发下行串口信号至各显示终端。
请参阅图13,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显示终端1100,包括微控制单元1110和电平转换芯片1130。
其中,电平转换芯片1130包括两对输入输出端子。
一对输入输出端子将显示终端1100由发送端1200接收到的下行串口信号发送至微控制单元1110,并将显示终端1100响应下行串口信号得到的上行串口信号发送至发送端1200。发送端1200为上位机或者上一级显示终端。
另一对输入输出端子将显示终端1100根据下行串口信号得到的另一下行串口信号发送至下一级显示终端1300,并转发下一级显示终端1300发送的上行串口信号至发送端1200。
图14是图13对应实施例中显示终端1100的电路原理框图。现结合图13至图14,以发送端1200为上位机,其中所使用的串行接口为RS232C接口,该RS232C接口传输的串行接口信号的电位为RS232C电平(-15V~+15V)为例,对本公开各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的原理加以详细地说明如下。
显示终端1100的电平转换芯片1130包括两对输入输出端子:第一对输入输出端子包括下行接收端子R1IN、下行发送端子R1OUT、上行接收端子T1IN、上行发送端子T1OUT。第二对输入输出端子包括下行接收端子T2IN、下行发送端子T2OUT、上行接收端子R2IN、上行发送端子R2OUT。
具体而言,下行链路:电平转换芯片1130的下行接收端子R1IN接收由上位机1200的RS232C接口发送的RS232C电平的下行串口信号RXD,经电平转换芯片1130进行电平转换后,得到0~3.3V的下行电平信号。
该下行电平信号分两路进行传输,其中一路由电平转换芯片1130的下行发送端子R1OUT传输至显示终端1100自身的微控制单元,以通过微控制单元1110按照该下行电平信号中命令码所携带的命令使显示终端1100执行相应的动作。
另一路通过下行发送端子R1OUT与下行接收端子T2IN的连接,再次输入至电平转换芯片1130进行电平转换后,得到另一RS232C电平的下行串口信号RXD,并经电平转换芯片1130的下行发送端子T2OUT传输至下一级显示终端1300的RS232C接口。
上行链路:显示终端1100自身的微控制单元1110发送0~3.3V的上行电平信号至电平转换芯片1130的上行接收端子T1IN,并通过电平转换芯片1130进行电平转换后,得到RS232C电平的上行串口信号TXD经上行发送端子T1OUT发送至上位机1200的RS232C接口。
下一级显示终端1300发送RS232C电平的上行串口信号由电平转换芯片1130的上行接收端子R2IN输入至电平转换芯片1130进行电平转换,得到0~3.3V的上行电平信号再经上行发送端子R2OUT传输至上行接收端子T1IN,再次输入至电平换换芯片1130进行电平转换后,得到RS232C电平的上行串口信号TXD经上行发送端子T1OUT发送至上位机1200的RS232C接口。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用以连接至上位机1200的RS232C接口还是用以与下一级显示终端级联的RS232C接口,显示终端1100中均采用的是9针D-SUB插座。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实现了上位机仅通过一个RS232C接口即可与多台级联的显示终端通信,进而实现对各显示终端的远程控制,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显示终端的控制成本。
上述内容,仅为本公开的较佳示例性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公开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所述串行接口信号包括下行串口信号,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终端接收下行串口信号,所述下行串口信号的发送端为上位机或者上一级显示终端;
按照所述显示终端支持的电位对所述下行串口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下行电平信号;
所述下行电平信号分两路进行传输,其中一路传输至所述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另一路按照下一级显示终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进行电平转换得到另一下行串口信号,并发送至所述下一级显示终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行接口信号还包括上行串口信号,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下行电平信号中携带的终端地址码对所述下行电平信号进行响应,生成所述上行电平信号;
按照所述发送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对上行电平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所述上行串口信号;
发送所述上行串口信号至所述发送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下行电平信号中携带的终端地址码对所述下行电平信号进行响应,生成所述上行电平信号的步骤包括:
由所述下行电平信号中的命令码提取得到所述终端地址码;
在所述终端地址码与所述显示终端中预设的终端地址码相同时,以起始码作为起始标志并以结束码作为结束标志,打包所述起始码、结束码和所述下行电平信号中的命令码形成所述上行电平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由所述下一级显示终端发送的上行串口信号;
转发所述上行串口信号至所述发送端。
5.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所述串行接口信号包括上行串口信号和下行串口信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位机向相互级联的各显示终端发送下行串口信号;
检查是否接收到至少一所述显示终端响应所述下行串口信号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其中,在至少一所述显示终端中,所述下行串口信号经电平转换后分两路传输,其中一路传输至至少一所述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另一路经电平转换后发送至下一级显示终端;
若为是,则按照预设发送间隔向各所述显示终端发送另一下行串口信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预设重发间隔内未接收到任一所述显示终端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则重发所述下行串口信号至各所述显示终端。
7.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装置,所述串行接口信号包括下行串口信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信号接收单元,用于显示终端接收下行串口信号,所述下行串口信号的发送端为上位机或者上一级显示终端;
第一电平转换单元,用于按照所述显示终端支持的电位对所述下行串口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下行电平信号;
信号传输单元,用于所述下行电平信号分两路进行传输,其中一路传输至所述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另一路按照下一级显示终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进行电平转换得到另一下行串口信号,并发送至所述下一级显示终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行接口信号还包括上行串口信号,所述装置还包括:
信号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下行电平信号中携带的终端地址码对所述下行电平信号进行响应,生成所述上行电平信号;
第二电平转换单元,用于按照所述发送端的串行接口支持的电位对上行电平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所述上行串口信号;
第一信号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上行串口信号至所述发送端。
9.一种串行接口信号传输装置,所述串行接口信号包括上行串口信号和下行串口信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信号发送单元,用于上位机向相互级联的各显示终端发送下行串口信号;
接收检查单元,用于检查是否接收到至少一所述显示终端响应所述下行串口信号返回的上行串口信号;若为是,则通知第二信号发送单元;其中,在至少一所述显示终端中,所述下行串口信号经电平转换后分两路传输,其中一路传输至至少一所述显示终端自身的微控制单元,另一路经电平转换后发送至下一级显示终端;
所述第二信号发送单元用于按照预设发送间隔向各所述显示终端发送另一下行串口信号。
10.一种显示终端,包括微控制单元和电平转换芯片,串行接口信号包括上行串口信号和下行串口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芯片包括两对输入输出端子,其中,
一对输入输出端子将所述显示终端由发送端接收到的下行串口信号发送至所述微控制单元,并将所述显示终端响应所述下行串口信号得到的上行串口信号发送至所述发送端;所述发送端为上位机或者上一级显示终端;
另一对输入输出端子将所述显示终端根据所述下行串口信号得到的另一下行串口信号发送至下一级显示终端,并转发所述下一级显示终端发送的上行串口信号至所述发送端。
CN201610725151.2A 2016-08-25 2016-08-25 显示终端及其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装置 Active CN1063261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25151.2A CN106326152B (zh) 2016-08-25 2016-08-25 显示终端及其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25151.2A CN106326152B (zh) 2016-08-25 2016-08-25 显示终端及其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6152A CN106326152A (zh) 2017-01-11
CN106326152B true CN106326152B (zh) 2019-06-04

Family

ID=57790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25151.2A Active CN106326152B (zh) 2016-08-25 2016-08-25 显示终端及其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2615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43350Y (zh) * 2008-04-09 2009-05-20 深圳市创凯电子有限公司 HDMI以及Display Port图像信号分割装置
CN101547268A (zh) * 2009-04-24 2009-09-30 北京飞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局域网的数字语音传输系统
CN101917291A (zh) * 2010-08-13 2010-12-15 北京飞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串行总线流媒体传输系统及该系统中的终端设备
CN103701665A (zh) * 2013-12-27 2014-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线路连接错误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204557186U (zh) * 2015-03-26 2015-08-12 吉林大学 一种真空部件的控制电路
CN105335315A (zh) * 2015-10-30 2016-02-17 西安烽火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串口数据的远距离传输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078561A1 (en) * 1990-03-20 1991-09-21 Jay Cauthern Mcmullan, Jr. Cable television radio frequency return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43350Y (zh) * 2008-04-09 2009-05-20 深圳市创凯电子有限公司 HDMI以及Display Port图像信号分割装置
CN101547268A (zh) * 2009-04-24 2009-09-30 北京飞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局域网的数字语音传输系统
CN101917291A (zh) * 2010-08-13 2010-12-15 北京飞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串行总线流媒体传输系统及该系统中的终端设备
CN103701665A (zh) * 2013-12-27 2014-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线路连接错误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204557186U (zh) * 2015-03-26 2015-08-12 吉林大学 一种真空部件的控制电路
CN105335315A (zh) * 2015-10-30 2016-02-17 西安烽火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串口数据的远距离传输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6152A (zh) 201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34084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229420A1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persistent connection between multiple smart devices and server, and smart device
CN103931144B (zh) 一种在虚拟域中通信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13228567B (zh)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和信息处理系统
US11128741B2 (en) Auto-negotiation over extended backplane
CN104378299A (zh) 流表项处理方法以及装置
CN104683994A (zh) 无线网络的配置方法和无线网络设备
CN105337895A (zh) 一种网络设备主机单元、网络设备子卡以及网络设备
US10326659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switching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 of network devices based on user action
EP3086617A1 (en) Repeating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 device, system, computer readable program product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20150006700A1 (en) Establishing connectivity of modular nodes in a pre-boot environment
US10015746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102365030B1 (ko) 신뢰성을 높이기 위한 mptcp 경로 설정 방법
CN104158683A (zh) 一种跨设备聚合组快速收敛方法及装置
CN106326152B (zh) 显示终端及其串行接口信号传输方法、装置
CN105681225A (zh) 网络资源获取方法及装置
US20150350014A1 (en) Networking implementation using a converged high speed input/output fabric technology
CN107222379A (zh) 一种串口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83968A (zh) 智能家电后台管理系统
CN103391223B (zh) 一种iec101协议报文快速自动检测方法
CN102638589A (zh) 一种通道的对应连接关系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连接端和系统
CN105208679A (zh) 实现无线网络互通的设备及方法
WO2022035010A1 (en) Real-time lightweight nat keep-alive interval optimization for multi-sim mobile devices
WO2022087795A1 (zh) 资源映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802877A (zh)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通信系统设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6555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Hong Kong Road, No. 218

Patentee after: Hisense Video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6555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Hong Kong Road, No. 218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