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24501B - 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及电机加载策略 - Google Patents
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及电机加载策略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324501B CN106324501B CN201610638221.0A CN201610638221A CN106324501B CN 106324501 B CN106324501 B CN 106324501B CN 201610638221 A CN201610638221 A CN 201610638221A CN 106324501 B CN106324501 B CN 1063245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ading
- servo motor
- thrust disc
- load
- thru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9 length control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2706 hydr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40000002853 Nelumbo nucif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06508 Nelumbo nucifer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06510 Nelumbo pentapetal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37660 Pyre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RHGJUQNOFWUDK-UHFFFAOYSA-N Isop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 RRHGJUQNOFWUD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95 polyisop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4—Testing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G01R31/343—Testing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in ope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减速箱,减速箱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加载装置的传动轴,加载装置的传动轴与风电机组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上固定有用于模拟风涡轮的转动惯量的配重块;所述加载装置包括箱体、位于箱体内的推力盘、可转动地穿设在推力盘中心的传动轴、加载在推力盘上的24个加载单元,所述箱体和推力盘之间连接有阻止推力盘转动的止动机构,箱体与地面固定。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电机加载试验台的电机加载策略。本发明可模拟风涡轮真实工作时受到的6自由度载荷,不需要大型静压轴承和配套的大型液压系统,没有油液泄漏污染,安全性高,系统复杂性大为下降,部件不易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力机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及电机加载策略。
背景技术
风力机也即风力发电机,由于风力的不稳定,因此风力机载荷复杂,工作环境恶劣,运行工况复杂,所以风力机故障率比较高。并且风场往往在高山、高原、海滩、岛屿等环境恶劣的地方,且安装在几十米以上的塔上,维修极不方便,尤其是海上大兆瓦风力机更是要求有极高的可靠性,功率往往达到10兆瓦。为此,在设计制造风力机时,要按实际载荷全方位考虑,对风力机进行全面的测试和研究;并根据实际测试情况进行改进,提高风力机的可靠性和高寿命,同时要具有最小体积和重量。
目前风力机试验台及试验方法,最常见的一种,即电动机连接减速箱直接拖动风力发电机发电并网,是一种电封闭试验方法,但该方法只能模拟风涡轮旋转时的扭矩和转速,只有一个自由度。无法模拟和再现风涡轮在真实工作时受到的6自由度载荷。
另外,现有的风力机加载试验台的加载单元有2个到5个自由度,采用液压加载方式,这些加载试验台中,推力盘和位于其中心的传动轴是固定连接的,推力盘随传动轴一起转动,液压加载方式是以液压缸和静压轴承为加载单元,在推力盘上设置多个和传动轴系中心线水平及垂直的上述加载单元,来模拟和复现风力机受到的各个自由上的载荷,静压轴承用于加载单元和推力盘的转动接触。因此该装置需配置多个大型静压轴承、以及给大型静压轴承供油的庞大复杂的液压系统。虽然能较完整的复现风力机的受力状况,但是,庞大复杂的液压系统调试较为困难,未知因素较多,易出现振动和发热现象,且高压液压系统的安全问题也较为重要。另外,大型静压轴承的设计难度较大,且因为油膜厚度很小,而推力盘和大型静压轴承本身存在平面误差,推力盘旋转时,会导致平面误差大于油膜厚度,导致推力盘和大型静压轴承直接接触,使大型静压轴承损坏。此外,大型液压缸、大型静压轴承、庞大复杂的液压系统也导致整个系统体积庞大,成本高昂,加载控制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及电机加载策略,可模拟风涡轮真实工作时受到的6自由度载荷,不需要大型静压轴承以及和大型静压轴承配套的庞大复杂的液压系统,系统复杂性大为下降,部件不易损坏,成本大为降低,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减速箱,减速箱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加载装置的传动轴,加载装置的传动轴与风电机组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上固定有用于模拟风涡轮的转动惯量的配重块;
所述加载装置包括箱体、位于箱体中间的推力盘、穿设在推力盘中心的传动轴、加载在推力盘上的24个加载单元,所述传动轴通过两个轴承的支承可转动地穿设在推力盘内,两个轴承的外圈与推力盘固定连接,内圈与传动轴固定连接,此两个轴承可以为回转轴承或者为滑动轴承,所述箱体和推力盘之间连接有阻止推力盘转动的止动机构,所述箱体与地面固定;
所述推力盘为具有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外环面的圆盘,推力盘的左侧面沿周向等间隔地垂直加载有8个加载单元,推力盘的右侧面沿周向等间隔地垂直加载有8个加载单元,推力盘的外环面沿周向等间隔地垂直加载有8个加载单元,推力盘的左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与右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左右对称,且左侧面、右侧面、外环面上的加载单元均在推力盘的顶部设有一个;推力盘在左侧面、右侧面、外环面的加载单元的作用下分别产生左侧面、右侧面、外环面的变形;
所述加载单元包括伺服电机、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行星减速箱、与行星减速箱的箱体固定的加载座、与行星减速箱的输出轴固接的传扭丝杆、与传扭丝杆螺纹连接的推拉杆、给推拉杆导向的键导向套、球面连接在推拉杆前端并抵触推压所述推力盘的推力瓦,所述推拉杆的头部和推力瓦之间构成球关节,所述键导向套固定在所述加载座内,推拉杆通过键滑行在键导向套的键槽上,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推力瓦抵触推压所述推力盘使推力盘受到试验载荷;所述球关节用于适应所述推力盘的变形;
所述加载装置用于模拟风涡轮的实际受力状态,该加载装置通过24个加载单元的施力产生5个自由度,即Fx、Fy、Fz、Mx、My,而所述驱动电机的转动产生一个扭矩自由度Mz,因此本电机加载试验台共产生6个自由度,可再现风涡轮工作时所受的六自由度载荷。
进一步地,所述传扭丝杆的输入端上安装有一对推力轴承,该对推力轴承的内圈与传扭丝杆固定套装,外圈与丝杆支承座固定连接,丝杆支承座与行星减速箱的箱体固定连接,推力轴承用于承受来自推力盘对加载单元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由推力盘通过球关节传递给推拉杆,再由推拉杆传递给与其螺纹连接的传扭丝杆,传扭丝杆所受的反作用力由所述推力轴承传递给所述丝杆支承座。
进一步地,所述加载装置的箱体通过底部法兰固定在平板上,平板下端固定有高密度的地锚器,平板下方的地基内打有高密度的地桩,地锚器插设在地桩之间的空间内,并通过倒入混凝土固定地锚器和地桩二者,也即将平板与地基牢固连接,以加强地基对推力盘施加在加载单元上的反作用力的承受力;
加载单元工作时产生的加载力作用在推力盘上,推力盘对加载单元的反作用力施加在推拉杆上,再传递到与推拉杆螺纹连接的传扭丝杆上,传扭丝杆所承受的反作用力通过推力轴承传递到丝杆支承座上,再传递到与丝杆支承座固定连接的行星减速箱上,由于行星减速箱的箱体与加载座固定,加载座又与加载装置的箱体固定,于是行星减速箱的箱体承受的反作用力传递到加载装置的箱体上,加载装置的箱体再把反作用力传递到底端的平板上,平板则把反作用力传递到平板下方的地基上,也即反作用力的传递顺序为推拉杆—传扭丝杆—推力轴承—丝杆支承座—行星减速箱的箱体—加载装置的箱体—平板—地基,由于该推力盘的反作用力非常大,所以在平板下方设置高密度的地锚器和高密度的地桩以增强地基对该反作用力的承受力。
进一步地,连接在减速箱的输出轴和加载装置的传动轴之间的所述联轴器为推力盘变形后可以补偿轴心线角度偏差和长度偏差的联轴器,该联轴器可以避免推力盘受到附加载荷,从而提高试验精度,该联轴器可为长齿圈鼓形齿联轴器或长双头橡胶弹性联轴器。
进一步地,所述阻止推力盘转动的止动机构为止动杆,止动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止动杆的另一端插设在推力盘上以阻止推力盘转动。
上述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的电机加载策略,设加载在推力盘的外环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伺服电机沿顺时针方向自顶端起依次为01、02、03、04、05、06、07、08,加载在推力盘的右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伺服电机沿顺时针方向自顶端起依次为09、10、11、12、13、14、15、16,加载在推力盘的左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伺服电机沿顺时针方向自顶端起依次为17、18、19、20、21、22、23、24;
则加载在推力盘的外环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加载力对应为F01、F02、F03、F04、F05、F06、F07、F08,加载在推力盘的右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加载力对应为F09、F10、F11、F12、F13、F14、F15、F16,加载在推力盘的左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加载力对应为F17、F18、F19、F20、F21、F22、F23、F24;
设加载在推力盘的水平中心线和垂直中心线上的伺服电机为主伺服电机,其余伺服电机为辅伺服电机,也即01、03、05、07、09、11、13、15、17、19、21、23为主伺服电机,其余伺服电机为辅伺服电机,于是,电机加载试验台的24个伺服电机分成了12个主伺服电机和12个辅伺服电机;
使推力盘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伺服电机的出力关于推力盘左右对称,同时使推力盘的外环面上的伺服电机的出力关于推力盘的中心中心对称;
设推力盘的垂直中心线向下为X向正向,推力盘的水平中心线向前为Y向正向,垂直于推力盘向左为Z向正向,顺X向正向顺时针方向为Mx正向,顺Y向正向顺时针方向为My正向,顺Z向正向顺时针方向为Mz正向,则采用以下径向力控制策略、轴向力控制策略、以及弯矩控制策略:
(一)径向力控制策略:
根据上述对伺服电机的位置及编号设定,则使X向径向力Fx、Y向径向力Fy为:
也即,当Fx≥0时,使Fx由F01、F08、F02产生,当Fx<0时,使Fx由F05、F04、F06产生,当Fy≥0时,使Fy由F03、F02、F04产生,当Fy<0时,使Fy由F07、F08、F06产生;
径向力控制时使伺服电机的加载顺序为:
①.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1—F08—F02,同时Y向F03、F02、F04佐以正向加压;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3—F02—F04,同时X向F01、F08、F02佐以正向加压;
②.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5—F04—F06,同时Y向F03、F02、F04佐以正向加压;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3—F02—F04,同时X向F05、F04、F06佐以负向加压;
③.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1—F08—F02,同时Y向F07、F08、F06佐以负向加压;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7—F08—F06,同时X向F01、F08、F02佐以正向加压;
④.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5—F04—F06,同时Y向F07、F08、F06佐以负向加压;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7—F08—F06,同时X向F05、F04、F06佐以负向加压;
其中,F01—F08—F02代表的含义是,主伺服电机01加压到最大后,辅伺服电机08、02再同时加压;其他上述X向或Y向加载顺序的含义与此相同,都代表主伺服电机加压到最大后,后面的两个辅伺服电机再同时加压;
(二)轴向力控制策略:
轴向力即Z向力Fz,Z向力Fz由辅伺服电机10、12、14、16、18、20、22、24产生,其中辅伺服电机10、12、14、16出力相同且一同出力,辅伺服电机18、20、22、24出力相同且一同出力,这些辅伺服电机在完成下述Mx、My的功能时,还产生Z向力Fz;
(三)弯矩控制策略:
根据上述对伺服电机的位置及编号设定,使X向弯矩Mx、Y向弯矩My为:
其中,d为推力盘的直径,*为乘号;
弯矩控制时使伺服电机的加载顺序为:
①.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09\21,15\23—辅伺服电机16\10,22\20;
当|My|≤|Mx|,主伺服电机15\23,09\21—辅伺服电机14\16,22\24;
②.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17\13,15\23—辅伺服电机14\12,24\18;
当|My|≤|Mx|,主伺服电机15\23,13\17—辅伺服电机14\16,22\24;
③.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17\13,11\19—辅伺服电机14\12,24\18;
当|My|≤|Mx|,主伺服电机11\19,13\17—辅伺服电机12\10,18\20;
④.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09\21,11\19—辅伺服电机16\10,22\20;
当|My|≤|Mx|,主伺服电机11\19,09\21—辅伺服电机12\10,18\20;
其中,主伺服电机09\21,15\23—辅伺服电机16\10,22\20代表的含义是,主伺服电机09,21及主伺服电机15,23同时动作开始加压且四者出力相同,当这几个主伺服电机加压到最大后,辅伺服电机16,10及辅伺服电机22,20同时动作开始加压且四者出力相同,\表示产生弯矩效果相同的一对伺服电机,弯矩控制时其他加载顺序的含义与此相同;
所述Fx、Fy、Fz、Mx、My、Mz可以由实测得知,也可以由风力机载荷模拟软件模拟得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可模拟风涡轮真实工作时受到的6自由度载荷,该电机加载试验台采用电机方式加载,不需要大型静压轴承以及和大型静压轴承配套的庞大复杂的液压系统,也不需要加载液压缸以及和加载液压缸配套的液压系统,系统复杂性大为下降,成本大为降低,没有庞大复杂的液压系统所带来的调试困难、加载控制复杂、易出现振动和发热现象、以及高压液压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由于不存在推力盘和大型静压轴承直接接触使大型静压轴承损坏的问题,其部件不易损坏,不采用液压系统可避免液压油泄漏引起的污染环境。
2、推力盘对加载单元的反作用力的传递顺序为推拉杆—传扭丝杆—推力轴承—丝杆支承座—行星减速箱的箱体—加载装置的箱体—平板—地基,由于该反作用力最终施加在地基上,且该反作用力非常大,所以在平板下端固定高密度的地锚器,平板下方的地基内设高密度的地桩,地锚器插设在地桩之间的空间内,并通过倒入混凝土固定地锚器和地桩二者,也即将平板与地基牢固连接,以增强地基对该反作用力的承受力;
由于推力盘对加载单元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因此在传扭丝杆的输入端上安装一对推力轴承,推力轴承用于承受推力盘对加载单元的反作用力,并将传扭丝杆所受的反作用力传递给丝杆支承座。
3、推拉杆前端的球关节用于适应所述推力盘的变形并使推力盘均匀受力,也即与推力盘抵触的推力瓦可随推力盘的变形自动调整与推拉杆的头部的铰接角度,不采用球关节的话,推拉杆受到来自推力盘的附加弯矩会更大,该附加弯矩会使推拉杆施加给推力盘的推力不准确。
4、连接在减速箱的输出轴和加载装置的传动轴之间的所述联轴器为推力盘变形后可以补偿轴心线角度偏差和长度偏差的联轴器,该联轴器可以避免推力盘受到附加载荷,从而提高试验精度,该联轴器可为长齿圈鼓形齿联轴器或长双头梅花式橡胶弹性联轴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风力机的风涡轮6自由度坐标图。
图2为本发明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的整体结构图。
图3为图2中的加载装置沿传动轴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加载装置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加载装置的右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电机加载试验台的加载单元的结构图。
图7为图6中加载单元的纵向剖视图
图8为图2中推力盘的加载右视图。
图9为图2中推力盘的加载主视图。
图10为图2中推力盘的加载左视图。
图11为英国GH Bladed软件在某风况下所模拟的Fx载荷图。
图12为英国GH Bladed软件在某风况下所模拟的Fy载荷图。
图13为英国GH Bladed软件在某风况下所模拟的Mx载荷图。
图14为英国GH Bladed软件在某风况下所模拟的My载荷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0: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包括驱动电机31,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连接减速箱32,减速箱3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33连接加载装置40的传动轴43,加载装置40的传动轴43与风电机组34的主轴34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电机51上固定有用于模拟风涡轮(即风力机叶轮)的转动惯量的配重块35;
所述加载装置40包括箱体41、位于箱体41中间的推力盘42、穿设在推力盘42中心的传动轴43、加载在推力盘42上的24个加载单元50,所述传动轴43通过两个轴承44的支承可转动地穿设在推力盘42内,两个轴承44的外圈与推力盘42固定连接,内圈与传动轴43固定连接,此两个轴承44可以为回转轴承或者为滑动轴承,所述箱体41和推力盘42之间连接有阻止推力盘42转动的止动机构,该止动机构要求不限制推力盘42在24个加载单元施力作用下的变形,本实施例中,止动机构为一至两个止动杆45,止动杆45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箱体41上,止动杆45的另一端插设在推力盘42上以阻止推力盘42转动,而图中标号46的部件为连接法兰,用于连接分成上下两部分的箱体41;
所述推力盘42为具有左侧面421、右侧面422、以及外环面423的圆盘,推力盘42的左侧面421沿周向等间隔地垂直加载有8个加载单元50,此8个加载单元50的加载力与左侧面垂直,推力盘42的右侧面422沿周向等间隔地垂直加载有8个加载单元50,此8个加载单元50的加载力与右侧面垂直,推力盘42的外环面423沿周向等间隔地垂直加载有8个加载单元50,此8个加载单元的加载力与外环面423垂直,推力盘42的左侧面421的8个加载单元50与右侧面422的8个加载单元50左右对称,且左侧面421、右侧面422、外环面423上的加载单元50均在推力盘42的顶部设有一个;推力盘42在左侧面421、右侧面422、外环面423的加载单元50的作用下分别产生左侧面421、右侧面422、外环面423的变形;
上述连接在减速箱32的输出轴和加载装置40的传动轴43之间的联轴器33为推力盘42变形后可以补偿轴心线角度偏差和长度偏差的联轴器,该联轴器33可以避免推力盘42受到附加载荷,从而提高试验精度,该联轴器33可为长齿圈鼓形齿联轴器或长双头梅花式橡胶弹性联轴器等,梅花式(为插入式)可起到轴向长度补偿的作用;
图6为电机加载试验台的加载单元的结构图,所述加载单元50包括伺服电机51、与伺服电机51的输出轴连接的行星减速箱52(采用行星减速箱是因为其减速比大)、与行星减速箱52的箱体固定的加载座53、与行星减速箱52的输出轴固接的传扭丝杆54、与传扭丝杆54螺纹连接的推拉杆55、给推拉杆55导向的花键导向套56、球面连接在推拉杆55前端并抵触推压所述推力盘42的推力瓦57,所述推拉杆55的头部551和推力瓦57之间构成球关节,所述花键导向套56固定在所述加载座53内,推拉杆55通过花键滑行在花键导向套56的花键槽上,花键导向套56用于供推拉杆55直线运动并防止推拉杆55旋转,在伺服电机51的驱动下,推力瓦57抵触推压所述推力盘42,使推力盘42受到试验载荷;所述球关节用于适应所述推力盘42的变形并使推力盘42均匀受力,也即与推力盘42抵触的推力瓦57随推力盘42的变形自动调整与推拉杆55的头部551的铰接角度,不采用球关节的话,推拉杆55受到来自推力盘42的附加弯矩会更大,附加弯矩会使推拉杆55施加给推力盘42的推力不准确;采用花键导向套56的原因是花键加工方便且精度高,导向时摩擦力比较小;
所述行星减速箱52的输出轴521与传扭丝杆54固定连接,传扭丝杆54的输入端上安装有一对推力轴承58,该对推力轴承58的内圈与传扭丝杆54固定套装,外圈与丝杆支承座59固定连接,丝杆支承座59与行星减速箱52的箱体固定连接,推力轴承58用于承受来自推力盘42对加载单元50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由推力盘42通过球关节传递给推拉杆55,再由推拉杆55传递给与其螺纹连接的传丝杆54,传扭丝杆54所受的反作用力由传扭丝杆54传递给丝杆支承座59;
图6中,24个加载单元50可以各自使用一套控制柜和电源柜,也可以共用一套控制柜和电源柜,控制柜和电源柜可以放在离试验台较远的房间,因此试验台产生的噪声可以隔离,人员工作环境较好,且较为安全,并且试验台所占场地可以相对较小;
所述加载装置40用于模拟风涡轮的实际受力状态,该加载装置通过24个加载单元50的施力产生5个自由度,即Fx、Fy、Fz、Mx、My,而所述驱动电机31的转动产生一个扭矩自由度Mz,因此本电机加载试验台共产生6个自由度,可再现风涡轮工作时所受的六自由度载荷,本发明的风力机的风涡轮的X、Y、Z向的坐标以及六自由度的坐标可参见图1;
此外,所述加载装置40的箱体41通过底部法兰47固定在平板48上,平板48下端配套固定有高密度的地锚器49A,平板48下方的地基内打有高密度的地桩49B,地锚器49A插设在地桩49B之间的空间内,并通过倒入混凝土固定地锚器49A和地桩49B二者,也即将平板48与地基牢固连接,以加强地基对推力盘42施加在加载单元50上的反作用力的承受力;
加载单元50工作时产生的加载力作用在推力盘42上,推力盘42对加载单元50的反作用力施加在推拉杆55上,再传递到与推拉杆55螺纹连接的传扭丝杆54上,传扭丝杆54所承受的反作用力通过推力轴承58传递到丝杆支承座59上,再传递到与丝杆支承座59固定连接的行星减速箱52的箱体上,由于行星减速箱52的箱体与所述加载座53固定,加载座53又与加载装置40的箱体固定,于是行星减速箱52的箱体承受的反作用力传递到加载装置40的箱体41上,加载装置40的箱体41再把反作用力传递到底端的平板48上,平板48则把反作用力传递到平板48下方的地基上,也即反作用力的传递顺序为推拉杆55—传扭丝杆54—推力轴承58—丝杆支承座59—行星减速箱52的箱体—加载座53—加载装置的箱体41—平板48—地基,由于该推力盘42的反作用力非常大,所以在平板48下方设置高密度的地锚器49A和高密度的地桩49B以增强地基对该反作用力的承受力。
上述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的电机加载策略,设加载在推力盘42的外环面423的8个加载单元50的伺服电机51沿顺时针方向自顶端起依次为01、02、03、04、05、06、07、08,加载在推力盘42的右侧面422的8个加载单元50的伺服电机51沿顺时针方向自顶端起依次为09、10、11、12、13、14、15、16,加载在推力盘42的左侧面421的8个加载单元50的伺服电机51沿顺时针方向自顶端起依次为17、18、19、20、21、22、23、24;
则加载在推力盘42的外环面423的8个加载单元50的加载力对应为F01、F02、F03、F04、F05、F06、F07、F08,加载在推力盘42的右侧面422的8个加载单元50的加载力对应为F09、F10、F11、F12、F13、F14、F15、F16,加载在推力盘42的左侧面421的8个加载单元50的加载力对应为F17、F18、F19、F20、F21、F22、F23、F24;
设加载在推力盘42的水平中心线424和垂直中心线425上的伺服电机51为主伺服电机,其余伺服电机51为辅伺服电机,也即01、03、05、07、09、11、13、15、17、19、21、23为主伺服电机,其余伺服电机为辅伺服电机,于是,电机加载试验台的24个伺服电机51分成了12个主伺服电机和12个辅伺服电机;
如上,给电机加载试验台的24个伺服电机51分别编号,并将其分成12个主伺服电机和12个辅伺服电机。24个伺服电机51中,使推力盘42的左侧面421和右侧面422的伺服电机51的出力关于推力盘42左右对称(比如伺服电机09、21出力对称,伺服电机16、18出力对称,等等),同时使推力盘42的外环面423上的伺服电机51的出力关于推力盘42的中心中心对称(比如伺服电机01、05出力对称,伺服电机02、06出力对称,伺服电机04、08出力对称,伺服电机14,20出力对称,等等),于是24个伺服电机51合计12矢量力,但是只控制5个自由度Fx、Fy、Fz、Mx、My,即仅有5个约束方程,却有12知量,为静不定方程组,所以设定加载在推力盘的水平中心线424和垂直中心线425的伺服电机51为主伺服电机,其余为辅伺服电机,通过区分主伺服电机和辅伺服电机,12知量就变为6知量,但是要产生5个自由度,仍是静不定方程,所以需加一边界条件,边界条件为下述的径向力控制策略、轴向力控制策略、以及弯矩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限定了径向力控制、轴向力控制、以及弯矩控制时伺服电机51的加载组合及加载顺序;
参照图1所示风力机的风涡轮六自由度坐标图,设推力盘的垂直中心线向下为X向正向,推力盘的水平中心线向前为Y向正向,垂直于推力盘向左为Z向正向,顺X向正向顺时针方向为Mx正向,顺Y向正向为My正向,顺Z向正向为Mz正向,结合图8、图9、图10,则采用以下径向力控制策略、轴向力控制策略、以及弯矩控制策略:
(一)径向力控制策略:
在图1所示六自由度坐标图的基础上,根据上述对伺服电机51的位置及编号设定,使X向径向力Fx、Y向径向力Fy为(Fx、Fy为具有正负的矢量):
也即,当Fx≥0时,使Fx由F01、F08、F02产生,当Fx<0时,使Fx由F05、F04、F06产生,当Fy≥0时,使Fy由F03、F02、F04产生,当Fy<0时,使Fy由F07、F08、F06产生;
径向力控制时使伺服电机51的加载顺序为:
①.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1—F08—F02,同时Y向F03、F02、F04佐以正向加压;
其思路是比较Fx、Fy的绝对值大小,取大者的施力方向确定该方向的加载顺序,比如|Fx|≥|Fy|,则确定X向加载顺序,再根据Fx、Fy的正负确定加载组合,比如Fx≥0,则取F01、F08、F02,Fy>0则取F03、F02、F04,以下思路相同;
本实施例中其具体操作为,伺服电机01和03同时启动,随着伺服电机01转动产生的推力增加到极限值,伺服电机08、02同时启动,到伺服电机08、02的推力极限值,就到了|Fx|的极限值,随着|Fx|的减小,|Fy|逐渐增大,伺服电机08推力逐渐减小,直到减为零,伺服电机03推力逐渐增大,直到最大;随着|Fx|的减小,伺服电机01推力减小到零,|Fy|逐渐增大,启动伺服电机04,直到伺服电机04推力最大,|Fy|到最大值;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3—F02—F04,同时X向F01、F08、F02佐以正向加压;
本实施例中其具体操作为,伺服电机03和01同时启动,随着伺服电机03转动产生的推力增加到极限值,伺服电机02、04同时启动,到伺服电机02、04的推力极限值,就到了|Fx|的极限值,随着|Fx|的减小,|Fy|逐渐增大,伺服电机04推力逐渐减小,直到减为零,伺服电机01推力逐渐增大,直到最大;随着|Fx|的减小,伺服电机03推力减小到零,|Fy|逐渐增大,启动伺服电机08,直到伺服电机08推力最大,|Fy|到最大值;
②.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5—F04—F06,同时Y向F03、F02、F04佐以正向加压;
本实施例中其具体操作为,伺服电机05和03同时启动,随着伺服电机05转动产生的推力增加到极限值,伺服电机04、06同时启动,到伺服电机04、06的推力极限值,就到了|Fx|的极限值,随着|Fx|的减小,|Fy|逐渐增大,伺服电机06推力逐渐减小,直到减为零,伺服电机03推力逐渐增大,直到最大;随着|Fx|的减小,伺服电机05推力减小到零,|Fy|逐渐增大,启动伺服电机02,直到伺服电机02推力最大,|Fy|到最大值;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3—F02—F04,同时X向F05、F04、F06佐以负向加压;
本实施例中其具体操作为,伺服电机03和05同时启动,随着伺服电机03转动产生的推力增加到极限值,伺服电机02、04同时启动,到伺服电机02、04的推力极限值,就到了|Fx|的极限值,随着|Fx|的减小,|Fy|逐渐增大,伺服电机02推力逐渐减小,直到减为零,伺服电机05推力逐渐增大,直到最大;随着|Fx|的减小,伺服电机03推力减小到零,|Fy|逐渐增大,启动伺服电机06,直到伺服电机06推力最大,|Fy|到最大值;
③.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1—F08—F02,同时Y向F07、F08、F06佐以负向加压;
本实施例中其具体操作为,伺服电机01和07同时启动,随着伺服电机01转动产生的推力增加到极限值,伺服电机08、02同时启动,到伺服电机08、02的推力极限值,就到了|Fx|的极限值,随着|Fx|的减小,|Fy|逐渐增大,伺服电机02推力逐渐减小,直到减为零,伺服电机07推力逐渐增大,直到最大;随着|Fx|的减小,伺服电机01推力减小到零,|Fy|逐渐增大,启动伺服电机06,直到伺服电机06推力最大,|Fy|到最大值;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7—F08—F06,同时X向F01、F08、F02佐以正向加压;
本实施例中其具体操作为,伺服电机07和01同时启动,随着伺服电机07转动产生的推力增加到极限值,伺服电机08、06同时启动,到伺服电机08、06的推力极限值,就到了|Fx|的极限值,随着|Fx|的减小,|Fy|逐渐增大,伺服电机06推力逐渐减小,直到减为零,伺服电机01推力逐渐增大,直到最大;随着|Fx|的减小,伺服电机07推力减小到零,|Fy|逐渐增大,启动伺服电机02,直到伺服电机02推力最大,|Fy|到最大值;
④.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5—F04—F06,同时Y向F07、F08、F06佐以负向加压;
本实施例中其具体操作为,伺服电机05和07同时启动,随着伺服电机05转动产生的推力增加到极限值,伺服电机04、06同时启动,到伺服电机04、06的推力极限值,就到了|Fx|的极限值,随着|Fx|的减小,|Fy|逐渐增大,伺服电机04推力逐渐减小,直到减为零,伺服电机07推力逐渐增大,直到最大;随着|Fx|的减小,伺服电机05推力减小到零,|Fy|逐渐增大,启动伺服电机08,直到伺服电机08推力最大,|Fy|到最大值;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7—F08—F06,同时X向F05、F04、F06佐以负向加压;
本实施例中其具体操作为,伺服电机07和05同时启动,随着伺服电机07转动产生的推力增加到极限值,伺服电机08、06同时启动,到伺服电机08、06的推力极限值,就到了|Fx|的极限值,随着|Fx|的减小,|Fy|逐渐增大,伺服电机08推力逐渐减小,直到减为零,伺服电机05推力逐渐增大,直到最大;随着|Fx|的减小,伺服电机07推力减小到零,|Fy|逐渐增大,启动伺服电机04,直到伺服电机04推力最大,|Fy|到最大值;
其中,F01—F08—F02代表的含义是,主伺服电机01加压到最大后,辅伺服电机08、02再同时加压;再比如,F05—F04—F06代表的含义是,主伺服电机05加压到最大后,辅伺服电机04、06再同时加压;其他上述X向或Y向加载顺序的含义与此相同,都代表主伺服电机加压到最大后,后面的两个辅伺服电机再同时加压;在确定X方向的加载顺序后,Y方向要同时加压,在确定Y方向的加载顺序后,X方向要同时加压;
上述径向力控制所用的伺服电机有01、02、03……08(01至08);
(二)轴向力控制策略:
上述为径向力Fx、Fy的控制策略,轴向力即Z向力Fz,Z向力Fz由辅伺服电机10、12、14、16、18、20、22、24产生,其中辅伺服电机10、12、14、16出力相同且一同出力,辅伺服电机18、20、22、24出力相同且一同出力,这些辅伺服电机在完成下述Mx、My的功能时,还产生Z向力Fz;
上述轴向力控制所用的伺服电机有10、12、14、16、18、20、22、24;
本发明的电机加载策略中,认为轴向施力的伺服电机09至24中,其中的主伺服电机09、11、13、15、17、19、21、23由于离推力盘中心最远,认为其用于产生弯矩,而其中的辅伺服电机10、12、14、16、18、20、22、24由于离推力盘中心较近,则主要产生推力,也产生一定弯矩,于是,如上所述,轴向力控制所用的伺服电机有10、12、14、16、18、20、22、24,而弯矩控制所用的伺服电机有09至24(如下文所述),具体弯矩控制策略如下:
(三)弯矩控制策略:
在图1所示六自由度坐标图的基础上,根据上述对伺服电机51的位置及编号设定,使X向弯矩Mx、Y向弯矩My为(Mx、My为具有正负的矢量):
其中,d为推力盘的直径,*为乘号;
弯矩控制时使伺服电机的加载顺序为:
①.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09\21,15\23—辅伺服电机16\10,22\20;
其思路是,比较Mx、My的绝对值大小,比如|My|>|Mx|,则先让产生My>0的两个主伺服电机、以及产生Mx≥0的两个主伺服电机先加压,再让产生My>0(绝对值比较为大者)的四个辅伺服电机再加压,以下思路相同;
当|My|≤|Mx|,主伺服电机15\23,09\21—辅伺服电机14\16,22\24;
②.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17\13,15\23—辅伺服电机14\12,24\18;
当|My|≤|Mx|,主伺服电机15\23,13\17—辅伺服电机14\16,22\24;
③.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17\13,11\19—辅伺服电机14\12,24\18;
当|My|≤|Mx|,主伺服电机11\19,13\17—辅伺服电机12\10,18\20;
④.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09\21,11\19—辅伺服电机16\10,22\20;
当|My|≤|Mx|,主伺服电机11\19,09\21—辅伺服电机12\10,18\20;
其中,主伺服电机09\21,15\23—辅伺服电机16\10,22\20代表的含义是,主伺服电机09,21及主伺服电机15,23同时动作开始加压且四者出力相同,当这几个主伺服电机加压到最大后,辅伺服电机16,10及辅伺服电机22,20同时动作开始加压且四者出力相同,\表示产生弯矩效果相同的一对伺服电机;再比如,主伺服电机17\13,15\23—辅伺服电机14\12,24\18代表的含义是,主伺服电机17,13及主伺服电机15,23同时动作开始加压且四者出力相同,当这几个主伺服电机加压到最大后,辅伺服电机14,12及辅伺服电机24,18同时动作开始加压且四者出力相同,\表示产生弯矩效果相同的一对伺服电机;弯矩控制时其他加载顺序的含义与此相同;
上述弯矩控制所用的伺服电机有09、10、11......24(09至24);
所述Fx、Fy、Fz、Mx、My、Mz可以由风力机载荷模拟软件模拟得知。
本实施例中,采用英国GH Bladed软件(一种风力机载荷模拟软件)模拟风况,英国GH Bladed软件内的风况包括风速、波动的幅值、阵风、湍流等,然后结合具体风涡轮参数,在电脑中模拟出Fx、Fy、Fz、Mx、My、Mz这6自由度的连续载荷谱,该英国GH Bladed软件可以按一定时间步长把载荷曲线离散成一个个离散数据,并置入EXCEL表中;
图11所示为英国GH Bladed软件在某风况下所模拟的Fx载荷图,图12所示为该风况下所模拟的Fy载荷图,图13所示为该风况下所模拟的Mx载荷图,图14所示为该风况下所模拟的My载荷图,Fz、Mz的载荷图省略未示出;
之后,根据上述径向力控制策略和弯矩控制策略,比较一定时间步长下Fx、Fy的正负和大小,以及一定时间步长下Mx、My的正负和大小,得到一定时间步长下径向力控制时的伺服电机加载顺序以及一定时间步长下弯矩控制时的伺服电机加载顺序,轴向力的伺服电机加载由轴向力控制策略确定,不用比较六自由度载荷的正负和大小,由此得到径向力控制、轴向力控制、以及弯矩控制时对应于各时间步长下的伺服电机的加载组合和加载顺序;比如,弯矩控制时,当Mx≥0,My<0情况下,当|My|>|Mx|时,伺服电机的加载组合为17\13、15\23、14\12、24\18,伺服电机的加载顺序为,主伺服电机17\13,15\23—辅伺服电机14\12,24\18;
风力机载荷模拟软件得到的连续载荷谱,其纵坐标具体数值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传递到待工作的伺服电机,产生施加到待工作的伺服电机上的具体电压值或电流值。
除通过上述风力机载荷模拟软件模拟得知外,所述Fx、Fy、Fz、Mx、My、Mz还可以在现场由实测得知,实测得到Fx、Fy、Fz、Mx、My、Mz的数据后,比较每个时间步长下Fx、Fy的正负和大小,根据上述径向力控制策略得到每个时间步长下径向力控制时伺服电机的加载组合和加载顺序,比较每个时间步长下Mx、My的正负和大小,根据上述弯矩控制策略得到每个时间步长下弯矩控制时伺服电机的加载组合和加载顺序,轴向力的伺服电机加载方式由轴向力控制策略确定。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减速箱,减速箱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加载装置的传动轴,加载装置的传动轴与风电机组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上固定有用于模拟风涡轮的转动惯量的配重块;
所述加载装置包括箱体、位于箱体中间的推力盘、穿设在推力盘中心的传动轴、加载在推力盘上的24个加载单元,所述传动轴通过两个轴承的支承可转动地穿设在推力盘内,两个轴承的外圈与推力盘固定连接,内圈与传动轴固定连接,此两个轴承为回转轴承或者为滑动轴承,所述箱体和推力盘之间连接有阻止推力盘转动的止动机构,所述箱体与地面固定;
所述推力盘为具有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外环面的圆盘,推力盘的左侧面沿周向等间隔地垂直加载有8个加载单元,推力盘的右侧面沿周向等间隔地垂直加载有8个加载单元,推力盘的外环面沿周向等间隔地垂直加载有8个加载单元,推力盘的左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与右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左右对称,且左侧面、右侧面、外环面上的加载单元均在推力盘的顶部设有一个;推力盘在左侧面、右侧面、外环面的加载单元的作用下分别产生左侧面、右侧面、外环面的变形;
所述加载单元包括伺服电机、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行星减速箱、与行星减速箱的箱体固定的加载座、与行星减速箱的输出轴固接的传扭丝杆、与传扭丝杆螺纹连接的推拉杆、给推拉杆导向的键导向套、球面连接在推拉杆前端并抵触推压所述推力盘的推力瓦,所述推拉杆的头部和推力瓦之间构成球关节,所述键导向套固定在所述加载座内,推拉杆通过键滑行在键导向套的键槽上,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推力瓦抵触推压所述推力盘使推力盘受到试验载荷;所述球关节用于适应所述推力盘的变形;
所述加载装置用于模拟风涡轮的实际受力状态,该加载装置通过24个加载单元的施力产生5个自由度,即Fx、Fy、Fz、Mx、My,而所述驱动电机的转动产生一个扭矩自由度Mz,因此本电机加载试验台共产生6个自由度,可再现风涡轮工作时所受的六自由度载荷;所述传扭丝杆的输入端上安装有一对推力轴承,该对推力轴承的内圈与传扭丝杆固定套装,外圈与丝杆支承座固定连接,丝杆支承座与行星减速箱的箱体固定连接,推力轴承用于承受来自推力盘对加载单元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由推力盘通过球关节传递给推拉杆,再由推拉杆传递给与其螺纹连接的传扭丝杆,传扭丝杆所受的反作用力由所述推力轴承传递给所述丝杆支承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装置的箱体通过底部法兰固定在平板上,平板下端固定有高密度的地锚器,平板下方的地基内打有高密度的地桩,地锚器插设在地桩之间的空间内,并通过倒入混凝土固定地锚器和地桩二者,将平板与地基牢固连接,以加强地基对推力盘施加在加载单元上的反作用力的承受力;
加载单元工作时产生的加载力作用在推力盘上,推力盘对加载单元的反作用力施加在推拉杆上,再传递到与推拉杆螺纹连接的传扭丝杆上,传扭丝杆所承受的反作用力通过推力轴承传递到丝杆支承座上,再传递到与丝杆支承座固定连接的行星减速箱上,由于行星减速箱的箱体与加载座固定,加载座又与加载装置的箱体固定,于是行星减速箱的箱体承受的反作用力传递到加载装置的箱体上,加载装置的箱体再把反作用力传递到底端的平板上,平板则把反作用力传递到平板下方的地基上,反作用力的传递顺序为推拉杆—传扭丝杆—推力轴承—丝杆支承座—行星减速箱的箱体—加载装置的箱体—平板—地基,由于该推力盘的反作用力非常大,所以在平板下方设置高密度的地锚器和高密度的地桩以增强地基对该反作用力的承受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其特征在于:连接在减速箱的输出轴和加载装置的传动轴之间的所述联轴器为推力盘变形后可以补偿轴心线角度偏差和长度偏差的联轴器,该联轴器可以避免推力盘受到附加载荷,从而提高试验精度,该联轴器为长齿圈鼓形齿联轴器或长双头橡胶弹性联轴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止推力盘转动的止动机构为止动杆,止动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止动杆的另一端插设在推力盘上以阻止推力盘转动。
5.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导向套为花键导向套,所述推拉杆通过花键滑行在该花键导向套的花键槽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双头橡胶弹性联轴器为长双头梅花式橡胶弹性联轴器。
7.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电机加载试验台的电机加载策略,其特征在于:设加载在推力盘的外环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伺服电机沿顺时针方向自顶端起依次为01、02、03、04、05、06、07、08,加载在推力盘的右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伺服电机沿顺时针方向自顶端起依次为09、10、11、12、13、14、15、16,加载在推力盘的左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伺服电机沿顺时针方向自顶端起依次为17、18、19、20、21、22、23、24;
则加载在推力盘的外环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加载力对应为F01、F02、F03、F04、F05、F06、F07、F08,加载在推力盘的右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加载力对应为F09、F10、F11、F12、F13、F14、F15、F16,加载在推力盘的左侧面的8个加载单元的加载力对应为F17、F18、F19、F20、F21、F22、F23、F24;
设加载在推力盘的水平中心线和垂直中心线上的伺服电机为主伺服电机,其余伺服电机为辅伺服电机,也即01、03、05、07、09、11、13、15、17、19、21、23为主伺服电机,其余伺服电机为辅伺服电机,于是,电机加载试验台的24个伺服电机分成了12个主伺服电机和12个辅伺服电机;
使推力盘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伺服电机的出力关于推力盘左右对称,同时使推力盘的外环面上的伺服电机的出力关于推力盘的中心中心对称;
设推力盘的垂直中心线向下为X向正向,推力盘的水平中心线向前为Y向正向,垂直于推力盘向左为Z向正向,顺X向正向顺时针方向为Mx正向,顺Y向正向顺时针方向为My正向,顺Z向正向顺时针方向为Mz正向,则采用以下径向力控制策略、轴向力控制策略、以及弯矩控制策略:
(一)径向力控制策略:
根据上述对伺服电机的位置及编号设定,则使X向径向力Fx、Y向径向力Fy为:
也即,当Fx≥0时,使Fx由F01、F08、F02产生,当Fx<0时,使Fx由F05、F04、F06产生,当Fy≥0时,使Fy由F03、F02、F04产生,当Fy<0时,使Fy由F07、F08、F06产生;
径向力控制时使伺服电机的加载顺序为:
①.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1—F08—F02,同时Y向F03、F02、F04佐以正向加压;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3—F02—F04,同时X向F01、F08、F02佐以正向加压;
②.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5—F04—F06,同时Y向F03、F02、F04佐以正向加压;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3—F02—F04,同时X向F05、F04、F06佐以负向加压;
③.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1—F08—F02,同时Y向F07、F08、F06佐以负向加压;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7—F08—F06,同时X向F01、F08、F02佐以正向加压;
④.当Fx<0,Fy<0;
当|Fx|≥|Fy|时,使X向加载顺序为F05—F04—F06,同时Y向F07、F08、F06佐以负向加压;
当|Fx|<|Fy|时,使Y向加载顺序为F07—F08—F06,同时X向F05、F04、F06佐以负向加压;
其中,F01—F08—F02代表的含义是,主伺服电机01加压到最大后,辅伺服电机08、02再同时加压;其他上述X向或Y向加载顺序的含义与此相同,都代表主伺服电机加压到最大后,后面的两个辅伺服电机再同时加压;
(二)轴向力控制策略:
轴向力即Z向力Fz,Z向力Fz由辅伺服电机10、12、14、16、18、20、22、24产生,其中辅伺服电机10、12、14、16出力相同且一同出力,辅伺服电机18、20、22、24出力相同且一同出力,这些辅伺服电机在完成下述Mx、My的功能时,还产生Z向力Fz;
(三)弯矩控制策略:
根据上述对伺服电机的位置及编号设定,使X向弯矩Mx、Y向弯矩My为:
其中,d为推力盘的直径,*为乘号;
弯矩控制时使伺服电机的加载顺序为:
①.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09\21,15\23—辅伺服电机16\10,22\20;
当|My|≤|Mx|,主伺服电机15\23,09\21—辅伺服电机14\16,22\24;
②.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17\13,15\23—辅伺服电机14\12,24\18;
当|My|≤|Mx|,主伺服电机15\23,13\17—辅伺服电机14\16,22\24;
③.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17\13,11\19—辅伺服电机14\12,24\18;
当|My|≤|Mx|,主伺服电机11\19,13\17—辅伺服电机12\10,18\20;
④.当Mx<0,当My≥0;
当|My|>|Mx|,主伺服电机09\21,11\19—辅伺服电机16\10,22\20;
当|My|≤|Mx|,主伺服电机11\19,09\21—辅伺服电机12\10,18\20;
其中,主伺服电机09\21,15\23—辅伺服电机16\10,22\20代表的含义是,主伺服电机09,21及主伺服电机15,23同时动作开始加压且四者出力相同,当这几个主伺服电机加压到最大后,辅伺服电机16,10及辅伺服电机22,20同时动作开始加压且四者出力相同,\表示产生弯矩效果相同的一对伺服电机,弯矩控制时其他加载顺序的含义与此相同;
所述Fx、Fy、Fz、Mx、My、Mz可以由实测得知,也可以由风力机载荷模拟软件模拟得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加载试验台的电机加载策略,其特征在于:当Fx、Fy、Fz、Mx、My、Mz由风力机载荷模拟软件模拟得知时,风力机载荷模拟软件根据具体风况并结合具体风涡轮参数,在电脑中模拟出Fx、Fy、Fz、Mx、My、Mz这6自由度的连续载荷谱,然后根据上述径向力控制策略和弯矩控制策略,比较一定时间步长下Fx、Fy的正负和大小,以及一定时间步长下Mx、My的正负和大小,得到一定时间步长下径向力控制时的伺服电机加载顺序以及一定时间步长下弯矩控制时的伺服电机加载顺序,轴向力的伺服电机加载由轴向力控制策略确定,由此得到径向力控制、轴向力控制、以及弯矩控制时对应于各时间步长下的伺服电机的加载组合和加载顺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加载试验台的电机加载策略,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机载荷模拟软件为英国GH Bladed软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638221.0A CN106324501B (zh) | 2016-08-03 | 2016-08-03 | 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及电机加载策略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638221.0A CN106324501B (zh) | 2016-08-03 | 2016-08-03 | 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及电机加载策略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24501A CN106324501A (zh) | 2017-01-11 |
CN106324501B true CN106324501B (zh) | 2019-02-05 |
Family
ID=57739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638221.0A Active CN106324501B (zh) | 2016-08-03 | 2016-08-03 | 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及电机加载策略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32450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61118B (zh) * | 2019-06-06 | 2021-04-16 | 重庆交通大学 | 多自由度球形电机试验台架 |
CN110454333A (zh) * | 2019-08-13 | 2019-11-15 | 江苏中车电机有限公司 | 一种大型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卧式翻转实验台及工作方法 |
CN112697372B (zh) * | 2020-12-28 | 2021-11-2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位移曲线的力控制三自由度运动模拟装置 |
CN112727708B (zh) * | 2021-01-11 | 2022-11-15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研究风电机组推力与扭矩动态特性的试验装置与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955236U (zh) * | 2011-01-30 | 2011-08-31 | 华锐风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试验台的载荷加载装置 |
CN102156047B (zh) * | 2011-04-02 | 2012-09-05 | 浙江大学 | 风力发电机组试验台模拟加载装置 |
CN102435430B (zh) * | 2011-11-08 | 2013-09-25 | 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试验平台加载系统 |
CN103900818B (zh) * | 2014-03-10 | 2016-08-17 | 浙江大学 | 复现风力机五自由度载荷的静压油腔加载系统及方法 |
CN204347218U (zh) * | 2015-01-20 | 2015-05-20 | 湖南科技大学 |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变载荷加载实验装置 |
-
2016
- 2016-08-03 CN CN201610638221.0A patent/CN10632450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24501A (zh) | 2017-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24501B (zh) | 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电机加载试验台及电机加载策略 | |
CN106289783B (zh) | 复现风力机6自由度载荷的液压加载试验台及液压加载策略 | |
CN105022868B (zh) | 风机偏航轴承连接螺栓极限强度和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 | |
CN102705169B (zh) | 一种风力发电运行状态监测与控制模型机 | |
CN102880764B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前机架强度的计算方法 | |
CN203490072U (zh) | 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试验装置 | |
CN102156047B (zh) | 风力发电机组试验台模拟加载装置 | |
CN115200916B (zh) | 一种风电机组载荷解耦加载装置、方法、系统及控制系统 | |
CN110513253A (zh) | 一种海上漂浮式风机波浪环境模拟平台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5547672B (zh) | 风电机组用综合试验装置 | |
Viadero et al. | Non-stationary dynamic analysis of a wind turbine power drivetrain: Offshore considerations | |
CN201680964U (zh) | 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轴承实验台 | |
CN105185206B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风况载荷模拟器 | |
CN109086465A (zh) | 一种风机轮毂与主轴连接螺栓的强度校核方法 | |
CN103134680B (zh) | 偏航轴承测试装置和方法 | |
CN110146287B (zh) | 海上风力发电机增速器可靠性试验台 | |
CN202329890U (zh) | 风电机组变桨轴承工作摩擦力矩测量装置 | |
CN106124196A (zh) | 一种风机齿轮箱传动链效率实验测试方法 | |
Calderon | Electromechanical Drivetrain Simulation. | |
Fowler et al. | Hydrodynamic Module Coupling in the Offshore Wind Energy Simulation (OWENS) Toolkit | |
CN115683609A (zh) | 一种风电机组传动链加载方法及系统 | |
CN102032989A (zh) | 一种风电机组液压变桨系统的试验装置 | |
CN201955236U (zh) | 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试验台的载荷加载装置 | |
CN206038286U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锁紧盘静载力试验台 | |
CN205246830U (zh) | 风电机组用试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