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14700B - 海洋平台、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海洋平台、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14700B
CN106314700B CN201510381523.XA CN201510381523A CN106314700B CN 106314700 B CN106314700 B CN 106314700B CN 201510381523 A CN201510381523 A CN 201510381523A CN 106314700 B CN106314700 B CN 1063147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ber
section
camber section
connection bracket
tan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815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14700A (zh
Inventor
李德江
李磊
孙立强
张国栋
符洋
傅强
郭勤静
李浩杰
王洪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CIMC Offsho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CIMC Offsho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CIMC Offsho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38152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147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14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14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14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14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海洋平台、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连接肘板连接于海洋平台的立柱与甲板盒之间,连接肘板由与甲板盒固定的第一边、与立柱固定的第二边以及弧型边围合而成,第一边与第二边垂直连接,第一边长度大于第二边,弧型边包括第一弧型段以及第二弧型段;第一弧型段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第二边,第一弧型段的对应圆半径大于第二边的长度,且第一弧型段在其与第二边交点处的切线,与第二边倾斜设置;第二弧型段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边,第二端连接于第一弧型段的第二端,第一弧型段的对应圆的半径大于或等于第二弧型段。

Description

海洋平台、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上半潜式平台的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海洋平台、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半潜式平台主要包括浮筒、固定在浮筒上方的立柱以及固定在立柱上方的甲板盒。由于这种半潜式平台具有较佳的运动性能,浮筒的甲板可变载荷较大,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油气资源的钻探与开采工程中。
目前,现有的半潜式平台通常将立柱直接焊接于甲板盒上。这种连接方式会导致立柱与浮筒或甲板盒的连接节点处产生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同时导致立柱与浮筒或甲板盒的连接节点处产生疲劳失效的问题,进而导致立柱与甲板盒的连接节点处的疲劳寿命较短,降低了整个半潜式平台结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对于上述问题,目前常见的改进方法为在立柱与甲板盒的矩形截面的直角位置处设置连接结构。
对于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为了满足这种平台的功能性要求,需要设计出更大的平台主尺度。但是随着平台主尺度增大,平台结构会承受更大的荷载,上述问题会更加严重。为了有效降低应力水平,满足材料的屈服和疲劳强度要求,通常增加在所述矩形截面的直角位置处设置的加强结构的厚度一般不宜超过80mm厚度。并且,根据DNV船级社规范标准常规要求,设计温度-20℃,在结构特殊区域内,F级别的钢材最大使用板厚为80mm,当超过80mm,要求进行CTOD试验即裂纹尖端张开位移试验,即测量裂纹体承受张开型载荷后,原始裂纹尖端处张开的两表面的相对距离。CTOD值反映了裂纹尖端的材料抵抗开裂的能力,其值越大,表示裂纹尖端处材料的抗开裂性能越好,韧性越好。然而,CTOD试验需要具有专业资质的实验室完成,且试验条件苛刻,试验温度要在-20℃下进行,试样尺寸大,试验成功率较低,且试验费用高、周期长。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满足结构厚度限制的连接结构,以改善钻井平台连接节点处的应力集中现象,已成为本领域内亟待解决的一大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肘板,以解决现有连接结构为改善应力集中现象而导致的厚度较大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洋平台。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出一种连接肘板,用于连接于海洋平台的立柱与甲板盒之间,所述连接肘板由与所述甲板盒固定的第一边、与所述立柱固定的第二边以及弧型边围合而成,其中,所述第一边长度大于第二边,所述弧型边包括第一弧型段以及第二弧型段;所述第一弧型段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边,所述第一弧型段的对应圆半径大于所述第二边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弧型段在其与所述第二边交点处的切线,与所述第二边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弧型段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弧型段的对应圆的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弧型段。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弧型段的对应圆和所述第一边的交点,与所述第一边和第二边的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边的长度,所述第一弧型段的对应圆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弧型段。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弧型段在其第一端处与所述第一边相切。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弧型边还包括第一切线段;所述第一切线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与所述第二弧型段之间,其所在直线为所述第二弧型段的对应圆与所述第一弧型段的对应圆的公切线。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弧型段在其与所述第一边交点处的切线,与所述第一边具有一第一夹角。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或等于15°。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弧型边还包括第三弧型段;所述第三弧型段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边,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弧型段的对应圆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三弧型段。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弧型边还包括第二切线段;所述第二切线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与所述第三弧型段之间,其所在直线为所述第三弧型段的对应圆与所述第一弧型段的对应圆的公切线。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弧型段在其与所述第二边交点处的切线,与所述第二边具有一第二夹角。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或等于15°。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弧型边与所述甲板盒以及所述立柱连接的两个趾端处,分别设置有切割余量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提出一种海洋平台,包括甲板盒以及立柱,其中,所述海洋平台还包括所述的连接肘板,所述连接肘板连接于所述立柱与所述甲板盒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提出一种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所述连接肘板用于连接于海洋平台的立柱与甲板盒之间,所述连接肘板由与所述甲板盒固定的第一边、与所述立柱固定的第二边以及弧型边围合而成,其中,所述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一边与第二边,设计所述第一边长度大于第二边,并分别确定两者的长度,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以及
设计弧型边,根据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长度,将所述弧型边分为第一弧型段以及第二弧型段,所述第一弧型段连接于所述第二边,所述第二弧型段连接于第一边,并分别确定所述第一弧型段以及第二弧型段的对应圆半径,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一弧型段及第二弧型段倾斜角度,以所述第一弧型段与所述第二边的连接点为切点作所述第一弧型段的对应圆的切线,以所述第二弧型段与所述第一边的连接点为切点作所述第三弧型段的对应圆的切线,确定所述第一弧型段的切线与所述第二边的夹角,并确定所述第二弧型段的切线与所述第一边的夹角。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一切线段,将所述弧型边进一步划分出第一切线段,所述第一切线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与所述第二弧型段之间,所述第一切线段为所述第二弧型段与所述第一弧型段的公切线,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三弧型段,将所述弧型边进一步划分出第三弧型段,所述第三弧型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与所述第二边之间,并确定所述第三弧型段的对应圆半径。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三弧型段倾斜角度,以所述第三弧型段与所述第二边的连接点为切点作所述第三弧型段的对应圆的切线,确定所述第三弧型段的切线与所述第二边的夹角。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二切线段,将所述弧型边进一步划分出第二切线段,所述第二切线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与所述第三弧型段之间,所述第二切线段为所述第一弧型段与所述第三弧型段的公切线,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切割余量部,于所述弧型边与所述甲板盒以及所述立柱连接的两个趾端处分别设置切割余量部,以满足焊接及无损探伤要求。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出的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改善了结构的受力,使结构的应力分布更加合理。该连接肘板连接于半潜平台的立柱与甲板盒之间时,由于非等臂的两连接边及弧型边的设计,使该连接位置的屈服强度和屈曲强度得到显著提升,且在缓解疲劳强度问题的同时,有效的降低结构板厚,使其满足了规范要求,避免了高难度的CTOD试验,降低平台重量,节省项目费用、缩短项目周期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项目的风险,避免了由于试验失败导致项目无法进行的后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连接肘板一实施方式安装于半潜平台的甲板盒与立柱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出的连接肘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甲板盒;2.连接肘板;21.第一边;22.第二边;231.第一弧型段;232.第二弧型段;233.第三弧型段;234.第二切线段;24.切割余量部;3.立柱;α.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连接肘板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出的连接肘板2的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接肘板2用于连接在例如超深水半潜式平台的立柱3与甲板盒1之间。这种半潜式平台的立柱3连接于甲板盒1下表面,且立柱3与甲板盒1的连接处直角结构。其中,连接肘板2近似呈直角三角型,其具有第一边21、第二边22以及弧型边。第一边21贴合于甲板盒1,即水平设置,第二边22贴合于立柱3,即竖直设置,弧型边连接于第一边21与第二边22之间,包括多个弧型段。即,该连接肘板2由与甲板盒1固定的第一边21、与立柱3固定的第二边22以及弧型边围合而成,第一边21与第二边22垂直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边21的臂长为L1,第二边22的臂长为L2,且L1≈1.25L2,其中各部分的实际取值可根据立柱3与甲板盒1的结构形式灵活选择,且优选L1>L2。针对上述臂长关系,为了缓解应力集中现象并加强连接肘板2强度,将该弧型边分为三个弧型段(即第一弧型段231、第二弧型段232以及第三弧型段233)以及两个切线部(即第一切线段以及第二切线段234)从而保证非等臂长结构的光顺过渡,避免了局部的应力集中。另外,L1及L2的取值可根据立柱3的结构形式灵活选择。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弧型段231、第二弧型段232以及第三弧型段233均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其中第一弧型段231的第一端对应于第三弧型段233的第二端,第一弧型段231的第二端对应于第二弧型段232的第二端,第二弧型段232的第一端对应于第一边21,第三弧型段233的第一端对应于第二边22。并且,为了实现相邻弧型段的平滑连接以进一步缓解应力集中现象,各相邻弧型段的连接端可以分别通过切线段连接。即,可将该弧型边进一步划分出第一切线段以及第二切线段234。其中,第一切线段连接于第一弧型段231与第二弧型段232之间,其所在直线为第二弧型段232的对应圆与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的公切线。第二切线段234连接于第一弧型段231与第三弧型段233之间,其所在直线为第三弧型段233的对应圆与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的公切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保留第二切线段234,第一弧型段231与第二弧型段232之间则为直接连接(考虑到各弧型段的对应圆半径及倾斜角度进行设计,具体半径及倾斜角度等将在之后内容中详细阐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将第一弧型段231与第二边22直接连接,以省去第三弧型段233的结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可根据不同需求灵活调整。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的半径为R1,第二弧型段232的对应圆的半径为R2,第三弧型段233的对应圆的半径为R3。其中,R1=1.5L2,R2=L1≈1.25L2,R3=0.25L2。这样的设计保证了足够大的结构承载面积,有效降低结构应力水平,在满足结构的屈服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板厚或者板材等级,同时也能够满足端部结构与立柱3的刚度匹配和应力传递,有利于满足端部结构疲劳强度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弧型段的对应圆半径的取值仅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示例性说明,各弧型段的对应圆半径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并不以此为限。但在L1>L2的结构基础上,优选的,应至少满足R1>L1,R2≤R1。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二弧型段232与第一边21的连接点为切点作第二弧型段232的对应圆的切线,该切线与第一边21之间具有第一夹角,且该第一夹角为0°,即该切线与甲板盒1所在平面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夹角可根据两连接边的臂长关系等实际条件选取其他角度,并不以此为限,但优选的,应满足该第一夹角小于或等于15°。以第三弧型段233与第二边22的连接点为切点作第三弧型段233的对应圆的切线,该切线与立柱3具有第二夹角α,该第二夹角α为1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夹角α亦可根据两连接边的臂长关系等实际条件选取其他角度,并不以此为限,但优选的,应满足该第二夹角α小于或等于1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例如当弧型边不包括第三弧型段233时,即第一弧型段231连接于第二边22时,以第一弧型段231与第二边22的连接点为切点作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的切线,该切线与第二边22之间亦具有一个不大于15°的夹角。通过分析计算,上述结构形式降低了应力集中,大大提高了端部的疲劳寿命,满足结构的疲劳强度要求。
另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弧型边与甲板盒1以及立柱3连接的两个趾端处,分别设置有宽度约为100mm的切割余量部24(如图2中的阴影区域所示),以满足生产焊接和无损探伤的需求。在结构焊接完成且无损探伤合格后,可采用划线打磨的方式将上述切割余量部24切除,实现理论设计要求的连接肘板2的尺寸和外型,满足生产施工和焊接质量的要求。
本发明提出的连接肘板2,改善了结构受力,使结构的应力分布更加合理。将该连接肘板2安装于甲板盒1与立柱3之间,能够解决半潜平台立柱3与甲板盒1连接位置屈服强度、屈曲强度和疲劳强度等问题,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结构板厚,将连接肘板2的结构钢板板厚从现有的100mm降低为约80mm,满足了规范要求,避免了高难度的CTOD试验。另外,上述结构能够降低平台的整体重量,在节省项目费用、缩短项目周期的同时,大幅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避免了由于试验失败导致项目无法进行下去的后果。
海洋平台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海洋平台的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半潜式海洋平台为例,该海洋平台主要包括甲板盒1、立柱3以及连接肘板2,其中该连接肘板2连接于立柱3与甲板盒1之间。
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的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设计方法用于设计一连接于例如超深水半潜式平台的甲板盒1与立柱3之间的连接肘板2。该连接肘板2由与甲板盒1固定的第一边21、与立柱3固定的第二边22以及弧型边围合而成,且第一边21与第二边22垂直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一边21与第二边22,设计第一边21长度大于第二边22,并分别确定两者的长度,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
设计弧型边,根据第一边21与第二边22的长度,将弧型边分为第一弧型段231、第二弧型段232以及第三弧型段233,第二弧型段232连接于第一边21,第三弧型段233连接于第二边22,第一弧型段231连接于第二弧型段232与第三弧型段233之间,并分别确定三个弧型段的对应圆半径,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
设计第二弧型段232及第三弧型段233倾斜角度,以第二弧型段232与第一边21的连接点为切点作第二弧型段232的对应圆的切线,以第三弧型段233与第二边22的连接点为切点作第三弧型段233的对应圆的切线,确定第二弧型段232的切线与第一边21的倾斜角度,并确定第三弧型段233的切线与第二边22的倾斜角度。
设计切线段,将弧型边进一步划分出第一切线段与第二切线段234,第一切线段连接于第一弧型段231与第二弧型段232之间,第一切线段为第二弧型段232与第一弧型段231的公切线。第二切线段234连接于第一弧型段231与第三弧型段233之间,第二切线段234为第一弧型段231与第三弧型段233的公切线,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
设计切割余量部24,基于焊接及无损探伤要求,于弧型边与甲板盒1以及立柱3连接的两个趾端处分别设置切割余量部24。
针对上述设计方法,非等臂长连接肘板2的结构形式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分别对等臂长肘板结构形式和非等臂长肘板结构形式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通过比较结构应力分布,发现非等臂长肘板结构形式,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结构应力分布,对连接结构端部的疲劳强度有较大提高。因此优化设计采用非等臂长肘板结构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立柱3与甲板盒1的实际尺寸及各结构受力与应力分布状态,对上述步骤进行调整。例如可将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α均设计为0°,即取消设计第二弧型段232及第三弧型段233倾斜角度的步骤。又如可将弧型部的三个弧形段之间的连接设计为非平滑状,即取消设计切线部的步骤。还如可将设计切割余量部24的步骤去除,并不以此为限。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至少应包含以下步骤:
设计第一边21与第二边22,设计第一边21长度大于第二边22,并分别确定两者的长度,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以及
设计弧型边,根据第一边21与第二边22的长度,将弧型边分为第一弧型段231以及第二弧型段232,第一弧型段231连接于第二边22,第二弧型段232连接于第一边21,并分别确定第一弧型段231以及第二弧型段232的对应圆半径。还包括以下步骤,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
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例如弧型边仅包括第一弧型段231及第二弧型段232时,上述设计第二弧型段232及第三弧型段233倾斜角度的步骤则应为:设计第一弧型段231及第二弧型段232倾斜角度,以第一弧型段231与第二边22的连接点为切点作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的切线,以第二弧型段232与第一边21的连接点为切点作第三弧型段233的对应圆的切线,确定第一弧型段231的切线与第二边22的夹角,并确定第二弧型段232的切线与第一边21的夹角。
通过上述设计方法设计出的连接肘板2,在解决半潜平台立柱3与甲板盒1连接位置屈服强度、屈曲强度和疲劳强度问题的同时,有效的降低结构板厚,满足了规范要求,避免了高难度的CTOD试验。
虽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但应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其构思或实质,因此,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构思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故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8)

1.一种连接肘板(2),用于连接于海洋平台的立柱(3)与甲板盒(1)之间,所述连接肘板(2)由与所述甲板盒(1)固定的第一边(21)、与所述立柱(3)固定的第二边(22)以及弧型边围合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21)长度大于第二边(22),所述弧型边包括:
第一弧型段(231),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边(22),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半径大于所述第二边(22)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弧型段(231)在其与所述第二边(22)交点处的切线,与所述第二边(22)倾斜设置;以及
第二弧型段(232),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二弧型段(232)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边(21),所述第二弧型段(232)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的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弧型段(232);
其中,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和所述第一边(21)的交点,与所述第一边(21)和第二边(22)的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边(22)的长度,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弧型段(2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肘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型段(232)在其第一端处与所述第一边(21)相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肘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型边还包括:
第一切线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231)与所述第二弧型段(232)之间,其所在直线为所述第二弧型段(232)的对应圆与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的公切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肘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型段(232)在其与所述第一边(21)交点处的切线,与所述第一边(21)具有一第一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肘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或等于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肘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型边还包括:
第三弧型段(233),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三弧型段(233)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边(22),所述第三弧型段(233)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三弧型段(23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肘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型边还包括:
第二切线段(234),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231)与所述第三弧型段(233)之间,其所在直线为所述第三弧型段(233)的对应圆与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的公切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肘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弧型段(233)在其与所述第二边(22)交点处的切线,与所述第二边(22)具有一第二夹角(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肘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α)小于或等于1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肘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型边与所述甲板盒(1)以及所述立柱(3)连接的两个趾端处,分别设置有切割余量部(24)。
11.一种海洋平台,包括甲板盒(1)以及立柱(3),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平台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肘板(2),所述连接肘板(2)连接于海洋平台的立柱(3)与甲板盒(1)之间。
12.一种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所述连接肘板(2)用于连接于海洋平台的立柱(3)与甲板盒(1)之间,所述连接肘板(2)由与所述甲板盒(1)固定的第一边(21)、与所述立柱(3)固定的第二边(22)以及弧型边围合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一边(21)与第二边(22),设计所述第一边(21)长度大于第二边(22),并分别确定两者的长度,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以及
设计弧型边,将所述弧型边分为第一弧型段(231)以及第二弧型段(232),所述第一弧型段(231)连接于所述第二边(22),所述第二弧型段(232)连接于第一边(21),并分别确定所述第一弧型段(231)以及第二弧型段(232)的对应圆半径,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一弧型段(231)及第二弧型段(232)倾斜角度,以所述第一弧型段(231)与所述第二边(22)的连接点为切点作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对应圆的切线,以所述第二弧型段(232)与所述第一边(21)的连接点为切点作所述第二弧型段(232)的对应圆的切线,确定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切线与所述第二边(22)的夹角,并确定所述第二弧型段(232)的切线与所述第一边(21)的夹角。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一切线段,将所述弧型边进一步划分出第一切线段,所述第一切线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231)与所述第二弧型段(232)之间,所述第一切线段为所述第二弧型段(232)与所述第一弧型段(231)的公切线,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三弧型段(233),将所述弧型边进一步划分出第三弧型段(233),所述第三弧型段(233)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231)与所述第二边(22)之间,并确定所述第三弧型段(233)的对应圆半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三弧型段(233)倾斜角度,以所述第三弧型段(233)与所述第二边(22)的连接点为切点作所述第三弧型段(233)的对应圆的切线,确定所述第三弧型段(233)的切线与所述第二边(22)的夹角。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第二切线段(234),将所述弧型边进一步划分出第二切线段(234),所述第二切线段(234)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型段(231)与所述第三弧型段(233)之间,所述第二切线段(234)为所述第一弧型段(231)与所述第三弧型段(233)的公切线,以满足结构应力分布条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肘板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切割余量部(24),于所述弧型边与所述甲板盒(1)以及所述立柱(3)连接的两个趾端处分别设置切割余量部(24),以满足焊接及无损探伤要求。
CN201510381523.XA 2015-07-02 2015-07-02 海洋平台、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 Active CN1063147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81523.XA CN106314700B (zh) 2015-07-02 2015-07-02 海洋平台、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81523.XA CN106314700B (zh) 2015-07-02 2015-07-02 海洋平台、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14700A CN106314700A (zh) 2017-01-11
CN106314700B true CN106314700B (zh) 2018-11-20

Family

ID=57726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81523.XA Active CN106314700B (zh) 2015-07-02 2015-07-02 海洋平台、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147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00155B (zh) * 2017-11-22 2019-08-13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 舱口围端部肘板及船舶
CN109808850A (zh) * 2019-03-28 2019-05-28 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半潜式海洋工程平台立柱与甲板盒的连接结构
CN112173003A (zh) * 2020-09-22 2021-01-05 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12935043A (zh) * 2021-01-28 2021-06-11 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消除折边肘板压角裂纹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23423A1 (en) * 2006-04-20 2007-11-01 Yah Corp Ind Ltd Pallet having a low density core upper deck.
CN102328733A (zh) * 2011-07-14 2012-01-25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
CN202574575U (zh) * 2012-04-24 2012-12-05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半潜式平台
US20130000541A1 (en) * 2011-07-01 2013-01-03 Seahorse Equipment Corp Offshore Platform with Outset Colum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54829U (zh) * 2014-05-13 2014-10-01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半潜式平台、立柱及其圆锥过渡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23423A1 (en) * 2006-04-20 2007-11-01 Yah Corp Ind Ltd Pallet having a low density core upper deck.
US20130000541A1 (en) * 2011-07-01 2013-01-03 Seahorse Equipment Corp Offshore Platform with Outset Columns
CN102328733A (zh) * 2011-07-14 2012-01-25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
CN202574575U (zh) * 2012-04-24 2012-12-05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半潜式平台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M-Lift半潜式平台立柱的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研究;刘志刚;《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1201;第73-7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14700A (zh) 201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14700B (zh) 海洋平台、连接肘板及其设计方法
CN209757435U (zh) 一种新型抗疲劳舱口角隅
Maddox Recommended hot-spot stress design SN curves for fatigue assessment of FPSOs
CN206359892U (zh)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抗疲劳结构
CN103129699A (zh) 一种货舱结构
CN102505628A (zh) 用于钢桥梁抗疲劳裂缝的闭口u型加劲肋及其施工方法
CN103213654B (zh) 一种海洋平台的建造方法
CN106522093A (zh) 一种带内置肋条的正交异性钢桥面闭口加劲肋结构
CN202090660U (zh) 交流特高压钢管塔对焊连接变坡节点
CN205998094U (zh) 一种正交异性加劲板的加劲u肋双面焊结构
CN206538682U (zh) 一种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
CN111159829B (zh) 一种工业用钢制阀门阀体壁厚计算方法
Wu et al. Buckling response of subsea pipeline with irregular corrosion defect under external pressure
CN206485513U (zh) 一种连续式连接的夹层板
CN208791061U (zh) 一种随车起重机吊臂筒体
CN204452783U (zh) 基于圆弧过度型斜内底和水平内底的倾斜双层底船舶
CN206346114U (zh) 一种带内置肋条的正交异性钢桥面闭口加劲肋结构
CN107938509A (zh) 一种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
CN110298084B (zh) 一种焊接钢结构三维简化节点结构应力法
CN203642871U (zh) 一种钢桥面板疲劳损伤修复焊缝变形监测装置
CN204473084U (zh) 连接结构、具有该连接结构的立柱及半潜式平台
CN202345881U (zh) 一种货舱结构
CN209719865U (zh) 一种半抱式张力腿平台
CN202323675U (zh) 一种用于钢桥梁抗疲劳裂缝的闭口u型加劲肋
CN206654164U (zh) 沥青船货罐防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