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91698B - 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91698B
CN106291698B CN201610626748.1A CN201610626748A CN106291698B CN 106291698 B CN106291698 B CN 106291698B CN 201610626748 A CN201610626748 A CN 201610626748A CN 106291698 B CN106291698 B CN 1062916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ing point
facies
seismic
phase region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267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91698A (zh
Inventor
宋志慧
王红军
王居峰
刘海涛
张新顺
李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62674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916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291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916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916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916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analysis, for interpretation, for corr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1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cross-sections or geostructure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确定研究区中第一测点的地震相;根据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和地震资料,确定第一测点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在确定完第一测点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在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边界取一点作为第二测点,确定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根据第一测点和第二测点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机械转相存在的沉积相类型和边界划分不准确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沉积相确定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含油气盆地以陆相盆地为主,其中陆相断陷盆地因构造极其复杂,物源方向和沉积类型多,相带窄、相变快,储层预测难度大。因此,如何准确确定其地震相,并确定其地震相的沉积相类型以及准确预测其砂体的时空分布,为后续的储层评价和油气藏识别提供基础,这是一个在实际的油气勘探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特别的,陆相断陷含油气盆地大多发现早,勘探程度高,已进入成熟阶段,因此对准确确定研究区域的砂层组内的砂体分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一般通过以下两类方法对陆相盆地进行地震相划分、沉积相的确定和砂体分布的确定:
1)先通过肉眼依据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例如:内部结构、构型和外部形态等)对地震相进行分类,然后再确定每一类地震相对应的沉积相的类型;
2)先利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提取和分析地震资料内部隐含的各种属性信息,以对地震相进行分区,然后再确定每一区内地震相所对应的沉积相的类型。
实际应用时,由于上述两类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在具体实施时都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首先,上述两类地震相划分方法,具体实施时,大都侧重于如何对地震相进行分区,再机械地把地震相“转”为沉积相,这种统一的机械转相,往往会导致沉积相类型和边界划分不准确的问题;其次,上述两类方法一般都以段或亚段作为基本地层单元,在对陆相断陷含油气盆地进行地震相划分时,由于相带窄、相变快,不能准确确定砂层组内的砂体分布;除此以外,第一类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耗时费力,而第二类方法则存在分类过于繁琐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包括:
确定研究区中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并将与所述第一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根据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在确定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在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边界选取一点作为第二测点,确定所述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并将与所述第二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根据所述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根据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以及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完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边界选取一点作为第三测点,确定所述第三测点的地震相,并将与所述第三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三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根据所述第三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第三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第三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根据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以及所述第三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研究区中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包括:
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在研究区内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在所述层序地层格架内,将所述研究区的目的层划分为多个准层序组,其中,以一个准层序组作为一个基本地层单元;
在所述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点作为第一测点,确定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点作为第一测点,确定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包括:
在所述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点作为第一测点;
根据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确定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其中,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包括: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地震反射结构、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构型和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外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与所述第一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包括:
以所述第一测点为起始点,通过地震测网的延伸,将与所述第一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震测网包括多个单元,其中,所述多个单元中的每个单元由经过所述第一测点的一条沿长轴方向的线、经过所述第一测点的一条沿短轴方向的线和经过所述第一测点的一条沿顺断层走向方向的线组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包括:
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钻井的测井资料,和/或,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包括:
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古地形特征、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环境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构造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有钻井,则根据所述钻井作的测井资料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确定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
如果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没有钻井,则根据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确定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
基于相似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地震相沉积相确定装置,包括:
地震相划分模块,用于确定研究区中一个测点的地震相,将与所述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并将所述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传送给沉积相确定模块;
沉积相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整理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研究区中各个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震相划分模块包括: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单元,用于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在研究区内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准层序组划分单元,用于在所述层序地层格架内,将研究区的目的层划分为多个准层序组,其中,以一个准层序组作为一个基本地层单元;
地震相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个测点,确定所述测点的地震相;
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确定单元,用于以所述测点为起始点,通过地震测网,将与所述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积相确定模块用于:
如果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有钻井,则根据所述钻井作的测井资料和所述测点地震相,确定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
如果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没有钻井,则根据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和所述测点地震相,确定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每确定一个测点的地震相,即时将与该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该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并即时确定该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完该测点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再开始对下一个测点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进行确定,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机械转相存在的沉积相类型和边界划分不准确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地震相沉积相确定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中确定第一测点地震相的处理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相沉积相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相沉积相确定装置中地震相划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应用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装置的处理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对河西凹陷海南洼陷沙一二段发育的各种地震相沉积相类型进行识别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考虑到目前主要使用的两类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由于大都采用先进行地震相的分区,再将划分好的地震相统一进行机械转相这种处理流程,具体实施时,如果地震相区钻井数量少,不足以在每种地震相区都有一口井时,则无井区的地震相就无法顺利“转”为沉积相,而且,即使每种地震相区中都有钻井的测井资料,但由于同一种地震相完全可能对应不同的沉积相类型,这种处理方法往往还会出现沉积相类型和边界划分不准确的问题。针对引起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本发明实施例考虑可以通过每确定一个测点的地震相,即时将与该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该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并即时确定该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完该测点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再开始对下一个测点的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进行确定,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沉积相类型和边界划分不准确的问题,实现对研究区地震相沉积相的准确确定。
基于上述思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如图1所示,可以包括:
步骤101:确定研究区中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并将与第一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相是指沉积物(岩层)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即也可以将地震相定义为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其中,地震相标志又可以分为:1)地震反射基本属性和结构;2)内部反射构造;3)外部几何形态;4)边界关系(包括反射终止型和横向变化型);5)层速度等。
具体实施时,在进行步骤101确定研究区中第一测点的地震相时,为了保证后续步骤确定的砂体分布范围的准确性,还可以先将研究区中的目的层划分为多个准层序组,再以划分得到的多个准层序组中的每一个准层序组作为一个基本地层单元,然后在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个测点作为第一测点,并确定该测点的地震相和该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因此,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步骤101确定研究区中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具体可以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201: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在研究区内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步骤202: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将研究区的目的层划分为多个准层序组,其中,以一个准层序组作为一个基本地层单元;
步骤203:在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点作为第一测点,确定第一测点的地震相。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因为以段或亚段作为基本地层单元,在对陆相断陷盆地进行地震相划分时,由于相带窄、相变快,导致不能准确确定砂层组内砂体分布范围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以准层序组作为基本地层单元,在以准层序组为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个测点进行处理,确定该点的地震相和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后即可确定该地震相区的范围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从而提高了确定砂体分布范围的准确性。另外,尤其对于陆相断陷盆地,该类型盆地纵向上沉积相变化快,若基本地层单元选取的太厚,则在这一种基本地层单元里选定的某一个测点,其上下方向上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地震相,这样就无法反映出纵向上地震相及其代表的沉积相的变化。而如果选择准层序组作为基本地层单元的话,由于,一般在一个准层序组厚度的单元内,其纵向上地震相不会发生变化,只会在横向上出现不同地震相区。因而,避免了使用其他基本地层单元可能导致的选取一个测点,对应测点在纵向上可能会对应多个地震相的问题。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得准层序组,并以一个准层组作为一个基本地层单元,可以通过步骤202将研究区的目的层划分为多个准层序组,具体可以包括: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将研究区的目的层划分为多个层序,其中,上述的每个层序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因此可以再将得到的每个层序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并以划分后的准层序组中每一个准层序组为一个基本地层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层序地层格架是指广泛应用于地层序列中各类地层或岩石单位的区域性时空有序排列型式。而相应的准层序是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积单元,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作基本地层单元的准层序组则是指在成因上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准层序组的沉积厚度多为几十米至几百米,平面分布范围可达几千平方千米,持续地质时间为几万至几十万年,它可以通过露头、钻测井和岩心资料加以识别。考虑到沉积物沉积速率和可容空间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根据准层序垂向堆砌结构特征,可以将准层序组划分为三个典型类型,即进积式、退积式和加积式准层序组。其中每一个层序中的某个体系域可以包含一个准层序组,也可以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均高的地区,一个体系域中常包含几个准层序组。
实际操作时,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较准确地确定一个测点的地震相,步骤203具体可以包括:在所述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点作为第一测点;根据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确定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其中,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具体可以包括: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地震反射结构、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构型和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外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仅是一种示意性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还可以包括其它可以用于确定地震相的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实际上,上述确定第一测点的地震相的过程就是一种相面法的操作过程,这种方法由于可以充分结合并利用实际地震资料,往往确定地震相的准确性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三维地震资料相比于二维地震资料,具有如下优点:1)三维地震资料相对于二维地震资料更为完整可信;2)三维地震资料对于研究复杂构造圈闭,在当前所用地震波的纵横分辨率允许的范围内都基本可以查清;3)三维地震资料包含了地震资料的各种信息,对振幅有更大的保真度,相位数据更齐全,对地震资料成像和反演求逆的研究更为有利。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是三维地震资料,从而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和结果。
具体实施时,为了避免类似现有方法先集中划分地震相,再统一机械转相导致划分确定的沉积相类型和边界不准确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在确定完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后,需要立即确定该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再即时确定该地震相区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为了在确定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后,可以即时确定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步骤101确定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过程,具体可以包括:以第一测点为起始点,通过地震测网的延伸,将与第一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测网可以包括多个单元,其中,上述多个单元中的每个单元又分别是由经过第一测点的一条沿长轴方向的线、经过第一测点的一条沿短轴方向的线和经过第一测点的一条沿顺断层走向方向的线组成。
具体的,在确定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后,为了确定该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时,由于在一个准层序组内,以第一测点为起始点,在该点附近其地位置的震相大都存在一定相近特征,且这种特征在一定范围内都会存在,这个范围即是这个地震相的范围区,而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地震测网的延伸,将与所述第一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与该测点具有同样地震相特征的范围追踪出来,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不断从起始点开始向外扩展追踪来完成。然而,具体在向外扩展的过程中,又不能任意方向扩展,这样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设计利用三种方向测线(即沿长轴方向、短轴方向和顺断层走向方向)建立一个测网,来对起始点的地震相特征沿着这个测网向外扩展,搜索这种地震相的范围有多大,并确定这个连续的区域为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下面以一种通过一个侧向延伸确定地震相区的范围,举例说明通过地震测网确定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方法。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沿长轴方向上的一根测线,其中,这根测线要求过起始点,这样在这条测线展示的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到在起始点左右地震剖面特征是如何变化的,通过这种变化,可以知道起始点对应的地震相特征在这条测线上的延伸范围;同样在另外两个方向的测线上也是如此。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三个方向的任意测线,大致能够确定起始点对应得地震相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举的通过一个侧向确定测点地震相区范围区的方式仅是一种示意性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还可以包括其它基于上述思路相应的确定地震相区范围区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除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应用地震测网准确确定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外,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研究陆相断陷盆地时,如果考虑了断裂对地震相划分的影响,可以采用长轴、短轴和顺断层走向方向三类任意测线建立测网的话,在断裂复杂区,顺断层走向的任意测线可以很好地消除复杂断裂对地震相区的破碎作用,从而达到准确确定断裂区的砂体分布的效果。这也是本发明实施例利用沿长轴、短轴和顺断层走向方向三类任意测线建立地震测网,并利用该地震测网的另一个好处。
步骤102:根据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和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上述实施例中的沉积相是指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成分相同的岩石组成同一种相,在同一地理区的则组成同一组。沉积相主要分为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主要取决于这些岩石的生成环境,鉴定这些岩石不仅依靠其古代生成的环境,岩石的组成结构,还可以依据其中包含的生物、微生物的化石,陆相一般包括沙漠相、冰川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洞穴相等。沉积相是反映一定自然环境特征的沉积体,从沉积物(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古生物等特征可以判断沉积时的环境和作用过程。
在确定了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和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后,为了避免现有方法由于采用的是先集中划分地震相,再统一机械转相方法产生划分导致的沉积相类型和边界划分不准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在确定完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和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后,即时确定该地震相区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为了即时准确确定该地震相区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在完成步骤101确定完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和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后,即时通过步骤102确定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现有方法中在统一进行机械转相时,将具有不同沉积相的有相同地震相的不同范围区错误地确定为同一沉积相这种情况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例中的地震资料一般指的是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钻井的测井资料,和/或,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地震资料仅是一种示意性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还可以包括其它相关的可以用于确定地真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的地震资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考虑到实际情况中,一个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可能有钻井,也可能没有钻井,但一般都可以获得该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因此,通过步骤102确定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具体可以包括:如果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有钻井,则根据该钻井的测井资料,确定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如果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没有钻井,则根据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确定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具体可以包括: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古地形特征、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环境和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构造运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地震相区背景资料仅是一种示意性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然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还可以包括其它相关的可用于确定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的地质背景资料,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103:在确定完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在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边界选取一点作为第二测点,确定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并将与第二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测点的选择是在完成第一测点地震相、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地震相区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的确定工作后才开始执行的,第二测点可以选择第一测点的地震相的范围区的边界上的点,这样选择的第二测点可以避免对研究区中已完成确定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重复处理,也可以避免遗漏研究区某些区域的处理,从而快速确定研究区域各个范围区间的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步骤104:根据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和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步骤105:根据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以及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105所述根据两个测点的地震相、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地震相区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即可确定研究区的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仅是一种针对研究区只有两种地震相区范围区进行地震相沉积相确定过程的示意性描述。在实际施工时,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确定完第二测点的地震和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如果该基本地层单元中还有区域没有被处理确定,可以重复上述步骤继续确定该基本地层单元内其他测点的地震相和对应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具体在对其他测点进行确定时,具体实施步骤如步骤101和步骤102一样,并且也都是在确定一个测点地震相后立即确定该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并即时确定该测点地震相区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在确定完该测点的地震相、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才开始对下一个测点继续按照步骤101和步骤102进行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的确定。当完成该基本地层单元范围内所有区域的确定工作后,再开始以相同的方式对下一个基本地层单元进行确定,直到确定完所有基本地层单元,即对研究区的所有区域完成确定工作后,整理所得到的数据,根据研究区内所确定的各个地震相和相应的各个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研究区的地震相、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每确定一个测点的地震相,即时将与该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该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并即时确定该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完该测点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再开始对下一个测点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进行确定,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机械转相存在的沉积相类型和边界划分不准确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地震相沉积相确定的准确性。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研究区包括3个不同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时,在确定完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之后,研究区域并没有全部确定完。这时,在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边界选取一点作为第三测点,确定第三测点的地震相,并将与第三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第三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根据第三测点的地震相和第三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第三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根据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以及第三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举的根据3个测点的地震相、地震相区、地震相区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研究区的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仅是一种示意性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然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对一个研究区的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的确定也可以包括对4个测点、5个测定等多个测点分别进行确定,因此,实际实施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只要对研究区各个范围都完成相应的确定工作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地震相沉积相确定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地震相沉积相确定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相似,因此地震相沉积相确定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相沉积相确定装置的一种结构框示意图,如图3所示,可以包括:地震相划分模块301、沉积相确定模块302和整理分析模块303,下面对该结构中的各个模块进行具体说明:
地震相划分模块301,用于确定研究区中一个测点的地震相,将与该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该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并将该测点的地震相和该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传送给沉积相确定模块302;
沉积相确定模块302,用于根据该测点的地震相和该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该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整理分析模块303,用于根据研究区中各个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该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地震相划分模块301中的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可以包括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钻井的测井资料,和/或,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其中,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具体又可以包括: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古地形特征、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环境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构造运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地震相区背景资料仅是一种示意性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然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还可以包括其它相关的地质背景资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考虑到具体实施时,为了避免现有技术因为采用以段或亚段作为基本地层单元,进行地震相划分时产生的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相划分模块301在划分地震相时,以更为精确的准层序组作为基本地层单元,从而保证,后续处理时,可以通过沉积相确定模块302得到更加准确的砂体分布范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地震相划分模块301,如图4所示,具体可以包括: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单元401,用于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在研究区内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准层序组划分单元402,用于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将研究区的目的层划分为多个准层序组,其中,以多个准层序组的每一个准层序组作为一个基本地层单元;
地震相确定单元403,用于在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个测点,确定该测点的地震相;
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确定单元404,用于以该测点为起始点,通过地震测网,将与该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该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上述实施例中地震相确定单元403,具体工作时,用于在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点作为测点;再根据该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确定该测点的地震相。
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确定单元404,具体工作时,用于以上述测点为起始点,通过地震测网的延伸,将与该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该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其中,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确定单元404具体工作时使用到的地震测网包括多个单元,而上述多个单元中的每个单元又是由经过该测点的一条沿长轴方向的线、经过该测点的一条沿短轴方向的线和经过该测点的一条沿顺断层走向方向的线组成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研究区内的某些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有钻井,某些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没有钻井,为了对所有地震相区的范围区进行较为准确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的确定,沉积相确定模块302在执行确定工作时,可以根据上述地震区的范围区内有钻井和没有钻井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处理,即:
如果该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有钻井,则根据该钻井作的测井资料,确定该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
如果该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没有钻井,则根据该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确定该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
下面将提供两个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具体应用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装置对研究区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进行确的定进一步解释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的使用和特点。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装置,确定一个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具体方法流程可以包括:
步骤501:以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步骤502: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下,划分出各准层序组,作为基本地层单元;
步骤503:针对某一准层序组,在研究区范围内,以任意位置作为起始点,根据地震剖面特征利用地震反射内部结构、构型和外部形态识别出该处地震相类型,之后分别沿长轴、短轴和顺断层走向方向建立任意连井测线形成地震测网,在测网内追踪该种地震相的分布范围,将确定好的该种地震相范围作为1个地震相区;
步骤504:根据上述地震相区范围区内是否有钻井分两种情况处理:
情况一,若上一步中划分出的地震相区内有钻井,则即时在区内以钻井作为控制点,实时同步地确定该区内地震相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分布范围;
情况二,若上一步中划分出的地震相区内无钻井,则即时在区内以地质背景资料(古地形特性、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作为综合控制,实时同步地确定该区内地震相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分布范围;
判断是否划分完所有的地震相区:
否,则通过步骤505返回并继续进行步骤503;
是,则综合所有井区和无井区地震相划分成果,确定整个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分布范围;
判断是否对所有准层序组完成了地震相的划分:
否,则通过步骤506返回并继续进行步骤503;
是,则确认完成所有准层序组的地震相的划分。
上述实施例中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中的高分辨率是指高分辨率资料的视频率已达50Hz~100Hz,而同相轴的宽度为100ms左右,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能精细地反映了地下地质情况,但由于同相轴多且密集,从而给地震资料解释带来较大困难。因此,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须做到:解释前检查资料的频率成分,以保证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显示功能,使高分辨率资料的解释更方便;有三维地震资料时,应用差异数据体、波阻抗数据体以及可视化等先进技术,使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更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
与此相关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指对地层记录中反映基准面变化旋回的时间地层单元进行二元划分。通过高精度时间分辨率的基准面旋回等时对比,将钻井的一维信息转换为三维信息。其核心内容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对应A/S比值的变化,在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的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和相分异作用,和其所导致的沉积物保存程度、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和储层物性变化。其中,上述储层物性变化是相关地层在基准面旋回中所处位置的函数,因而地层分布形式和相类型的分布规律是可以预测的。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将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装置应用于具体地质环境中处理确定研究区中的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即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装置对河西凹陷海南洼陷沙一二段发育的各种地震相沉积相类型进行识别的过程可以如图6所示,具体可以包括:
(1)以海南洼陷重新处理的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2)把沙一二段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分别为S1和S2段;其中S1段包括S1x、S1z、S1s三个准层序组,S2段包括S2x、S2z、S2s三个准层序组;
(3)针对S2x准层序组,在研究区选取笔架岭构造带作为起始点,以“相面法”为基础按其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将该地区划分为杂乱地震相,分别沿北东向(长轴方向)、北西向(短轴方向)和近东西向(断层走向)建立连井测网,任意线1、2、3仅为测网中的一组任意线,实际测网由很多组三条任意线组成,其分布密度在不同构造部位不同断裂复杂区各不相同)。通过测网追踪出该类杂乱地震相的分布范围Ⅰ区;
(4)在该区内选取架岭607井作为控制点,岩性剖面上发育含砾不等粒砂岩和中砂岩,测井曲线多为箱型,综合分析为来自葫芦岛突起的扇三角洲沉积;
(5)地震测网不断扩大,接着在研究区识别出Ⅱ区,同样为杂乱地震相;由于该区内无钻井,结合古地形特征、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综合分析。该区处于深洼陷部位,其北部有伸入湖心的充足物源供应;又S2x准层序组位于断层较活动时期,且地震体位于断层下降盘,综合判断该地震相代表的是来自北部物源的沉积体在断裂作用下发生滑塌堆积。若按现有的常规方法分析,会因Ⅱ区的地震相特征与Ⅰ区相同,从而将Ⅱ区的沉积相类型也定义为扇三角洲沉积,而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6)地震测网不断扩大,直至在S2x准层序组内研究区完全被覆盖;逐一识别出以下地震相类型:Ⅲ区为楔状前积地震相,以地质背景作为控制点确定其为近岸水下扇沉积;识别出Ⅳ区为丘状地震相,以架东1井作为控制点确定其为湖底扇沉积;识别出Ⅴ区为透镜状地震相,以双210井作为控制点确定其为北部物源河道充填沉积;识别出Ⅵ区为充填状地震相,以锦311井作为控制点确定其为低位浊积砂沉积;识别出Ⅶ区为中弱振幅—差连续性(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以锦145井作为控制点确定其为三角洲平原沉积;识别出Ⅷ区为强振幅—好连续性平行席状地震相,以地质背景作为控制点确定其为深湖相泥岩沉积;识别出Ⅸ区为极弱振幅—中等连续性平行席状地震相,如图6所示以锦307井作为控制点确定其为半深湖沉积;
(7)完成S2x准层序组内研究区中所有类型地震相划分之后,依次针对S2z、S2s、S1x、S1z和S1s准层序组进行同样的操作(3)-(6);
(8)最后在海南洼陷共识别出10种地震相类型,11种沉积相类型(Ⅱ区地震相对应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准确确定各种沉积砂体的分布范围。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每确定一个测点的地震相,即时将与该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该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并即时确定该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完该测点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再开始对下一个测点地震相、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进行确定,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先划分地震相区,再统一机械转相存在的沉积相类型和边界划分不准确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地震相沉积相确定的准确性的技术效果;通过选用效果更好、精度更高的准层序组作为基本地层单元,有效解决了研究陆相断陷盆地时由于断陷多、相变快导致采用段或亚段作为基本地层单元时不能准确确定砂体分布范围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地震相分析技术,准确地确定了砂层组内砂体分布范围,提高了地震相划分沉积相确定的准确性;通过由多组长轴、短轴和顺断层走向方向三类任意测线建立的地震测网,利用其中顺断层走向的任意测线有效地消除了在断裂复杂区中复杂断裂对地震相区的破碎作用,从而实现了准确确定断裂区的砂体分布的目的;另外,还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对地震相区进行沉积相确定时,根据地震相区内有无钻井,分情况处理,有井区利用钻井的测井资料处理,无井区则利用该区的地质背景资料处理,从而实现了对有井区和无井区沉积相的准确确定,避免了将具有不同沉积相但地震相相同的不同范围区解释为相同沉积相的情况的出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研究区中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并将与所述第一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根据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在确定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在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边界选取一点作为第二测点,确定所述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并将与所述第二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根据所述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根据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以及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完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边界选取一点作为第三测点,确定所述第三测点的地震相,并将与所述第三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三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根据所述第三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第三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第三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根据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以及所述第三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研究区中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包括:
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在研究区内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在所述层序地层格架内,将所述研究区的目的层划分为多个准层序组,其中,以一个准层序组作为一个基本地层单元;
在所述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点作为第一测点,确定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点作为第一测点,确定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包括:
在所述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点作为第一测点;
根据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确定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其中,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包括: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地震反射结构、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构型和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剖面的外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与所述第一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包括:
以所述第一测点为起始点,通过地震测网的延伸,将与所述第一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测网包括多个单元,其中,所述多个单元中的每个单元由经过所述第一测点的一条沿长轴方向的线、经过所述第一测点的一条沿短轴方向的线和经过所述第一测点的一条沿顺断层走向方向的线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包括:
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钻井的测井资料,和/或,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包括:
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古地形特征、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环境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构造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有钻井,则根据所述钻井作的测井资料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确定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
如果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没有钻井,则根据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确定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
10.一种地震相沉积相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震相划分模块,用于确定研究区中一个测点的地震相,将与所述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并将所述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传送给沉积相确定模块;
沉积相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整理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研究区中各个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其中,所述地震相划分模块用于确定研究区中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并将与所述第一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所述沉积相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所述整理分析模块,用于在确定完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在所述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边界选取一点作为第二测点,确定所述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并将与所述第二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所述地震相划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测点的地震相和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所述沉积相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以及所述第二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研究区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相划分模块包括: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单元,用于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在研究区内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准层序组划分单元,用于在所述层序地层格架内,将研究区的目的层划分为多个准层序组,其中,以一个准层序组作为一个基本地层单元;
地震相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基本地层单元内,选择一个测点,确定所述测点的地震相;
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确定单元,用于以所述测点为起始点,通过地震测网,将与所述测点属于同一地震相且连续的区域作为所述测点的地震相区的范围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积相确定模块用于:
如果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有钻井,则根据所述钻井作的测井资料和所述测点地震相,确定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
如果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内没有钻井,则根据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的地质背景资料和所述测点地震相,确定所述测点地震相区的范围区代表的沉积相类型和砂体分布范围。
CN201610626748.1A 2016-08-03 2016-08-03 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62916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26748.1A CN106291698B (zh) 2016-08-03 2016-08-03 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26748.1A CN106291698B (zh) 2016-08-03 2016-08-03 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91698A CN106291698A (zh) 2017-01-04
CN106291698B true CN106291698B (zh) 2018-07-13

Family

ID=57664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26748.1A Active CN106291698B (zh) 2016-08-03 2016-08-03 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916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39779B (zh) * 2017-03-16 2019-05-2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海相页岩层序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7356958B (zh) * 2017-07-21 2018-12-18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地质信息约束的河流相储层分步地震相预测方法
CN109870719B (zh) * 2019-01-25 2021-01-2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盐岩致密薄储层的井位布设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859173B (zh) * 2021-01-12 2023-04-18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低勘探新区断陷湖盆烃源岩sastf预测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0702A (zh) * 2012-05-03 2012-08-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震波形分析及储层预测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764705A1 (en) * 2009-06-09 2010-12-16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Method for 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seismic data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0702A (zh) * 2012-05-03 2012-08-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震波形分析及储层预测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lassification, Lithologic Calibration, and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of Seismic Facies of Intraslope Basins, Deep-Water Gulf of Mexico;B.E.Prather et al.;《AAPG Bulletin》;19980131;第701-725页 *
地震相分析技术在伊通地堑储层沉积特征分析中的应用;王晓平等;《石油物探》;20080331;第47卷(第2期);第172-178页 *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三工河组下段地震相—沉积相分析;郭伟等;《岩性油气藏》;20120430;第24卷(第2期);第11—1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91698A (zh)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279266C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arriers to reservoir flow
Zhang et al. Double-difference tomography: The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Hayward fault, California
EP3329307B1 (en) Assignment of systems tracts
CA2920499C (en) Stratigraphic function
US8655632B2 (en) Gridless geological modeling
Zhang et al. Passive seismic tomography using induced seismicity at a petroleum field in Oman
Wu et al. Deep learning for characterizing paleokarst collapse features in 3‐D seismic images
CN106291698B (zh) 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
Bergmann et al. Combinat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and constrained resistivity inversion with an application to 4D imaging of the CO 2 storage site, Ketzin, Germany
EP3253946B1 (en) Seismic attributes derived from the relative geological age property of a volume-based model
GB2474740A (en) Gridless geological modeling of a structural framework
Arata et al. Look ahead geosteering via real time integration of logging while drilling measurements with surface seismic
Dando et al. Complexity in microseismic phase identification: full waveform modelling, traveltime compu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event locations within the Groningen gas field
Omeragic et al. Integration of well logs and reservoir geomodels for formation evaluation in high-angle and horizontal wells
Velásquez et al. Depth-conversion techniques and challenges in complex sub-Andean provinces
Li et al. Novel strategies for complex foothills seismic imaging—Part 1: Mega-near-surface velocity estimation
Shakiba et al. Stochastic reconstruction of fracture network pattern using spatial point processes
Perdomo et al. Quantifying prospectivity and reducing drilling risk with seismic uncertainty analyses: A Gulf of Mexico case history
RU2221262C1 (ru) Способ сейсмической разведки для изучения осадочного чехла при наличии сильно изрезанных акустически жестких границ (варианты)
Mergany et al. Improved Reservoir Mapping by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Approach Using Horizontal Wells
Redger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of the Upper Morrow Sandstone and the Arbuckle Group from 3D-3C seismic data at Cutter Field, southwest Kansas
Li et al. Uncertainties in mapping salt flanks with 3D salt proximity survey
Pickering et al. The integration imperative: piecing together the reservoir jigsaw
McCormick et al. Integration of analog data for building testable, deterministic geological models in a common interpretation environment: An example from the Atokan Boonsville gas field, Fort Worth Basin, Texas
CN117192602A (zh) 一种地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