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67446B - 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 - Google Patents

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67446B
CN106267446B CN201610800870.6A CN201610800870A CN106267446B CN 106267446 B CN106267446 B CN 106267446B CN 201610800870 A CN201610800870 A CN 201610800870A CN 106267446 B CN106267446 B CN 1062674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eakage hole
pressure
elastomer
liquid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008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67446A (zh
Inventor
李志刚
顾旭东
薛耀宗
钱海林
黄殷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nn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Anno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Anno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tong Anno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0087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674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267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67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67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674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05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toring or administering blood, plasma or medical fluids ; Infusion or perfusion containers
    • A61J1/10Bag-type contai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1475Inlet or outlet ports
    • A61J1/1481Inlet or outlet ports with connection retaining means, e.g. thread or snap-fi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02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materials
    • A61M2205/0205Materials having antiseptic or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e.g. silver compounds, rubber with sterilising ag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包括液袋袋体、泵管、输液导管,在输液导管的末端连接有组合接头,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压力控制装置后设置储液器,储液器后设置液体控制装置,液体控制装置和鲁尔接头连接;所述压力控制装置包括与输液导管连接的进口接头,进口接头的后部设置泄液口,泄液口上覆盖有弹性体,泄液口后设置出口接头;所述储液器包括与出口接头相通的储液腔;所述液体控制装置包括液体通道上的主泄液口、辅泄液口,主泄液口、辅泄液口上设置一个覆盖件。本发明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采用非PVC材料制造,能够有效地自动止液、可阻止在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且输液完毕后,仍能持续供液一段时间,能有效地起到防止回血的效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中的注药泵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不含增塑剂,对药物没有或很低吸附作用,不受重力影响且可自动止液防止回血的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注药泵配用液袋(注药泵一次性输液部件),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普遍以聚氯乙烯材料(PVC)为原料。PVC虽具有物理机械性能优良、价格低、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但为了改善材料的可塑性、柔韧性、稳定性和加工成形时的流动性、脱模性以及表面的光洁性,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添加DEHP等增塑剂和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的稳定剂。近年来的各种研究表明,PVC材料中添加了使其稳定和软化的无法降解的这些有毒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欧美部分国家已从 2007年1月起禁止使用由PVC材料制成的一次性输液器。由于种种原因, 虽然国内PVC 材料的输液袋于1999 年停止使用 ,但在我国的临床上PVC材质的输液器材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输液器材 ,通过DEHP安全测评, 在大多数临床使用情况下从 PVC医疗器械中释放出DEHP 的量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是根据研究资料表明,对特殊人群,主要是男性胎儿 ,男性新生儿和青春发育期的男性有潜在的高危风险, PVC输液器械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可对有些药物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造成很大影响,致使临床输注的药液浓度降低,从而导致药液的药效减弱,而被认为效差或无效,而且会造成致病隐患和不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3月发布的《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规定:新生儿、青春期前的男性、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不宜使用含有DEHP的产品输注药物。
二是缺少安全保护,回血现象时有发生。在整个输液过程中,通过注药泵的作用,配用液袋输注管路内的压力应该比血管内的压力高,这样才能保证液体顺利注入体内。但是,在输液过程中,患者血管内的压力不是恒定的,在遇到患者咳嗽、肌肉紧张等,都可引起血管收缩,致使血管内压力增大。当血管内压力高于配用液袋内输注管路内压力时,静脉血就可能通过针管回流到软管内,甚至到达延长管内,即回血现象。而在停止输液时,注药泵的阀片具有自封功能,可阻止输液导管内液体流动,但回血现象仍时有发生;进而有人在输液导管出口端加一单向阀,误认为这样可以达到止液防回血的作用。其实,此类止液并不等同于防止血液回流,因为人体血压会因心跳频率带动的血液流动速率或情绪波动产生一定的回压,仅有单向阀并没有一定量的液体不断补充压力,还是有很大的血液回流风险。这是因为人体静脉压的作用及液体的相互扩散的作用,导致血液会倒流回输液管中,所以仅靠单向阀止液无法达到防回血的效果。出现回血现象,会造成倒流到输液管内的血液凝固成块,易造成针管堵塞,使得输液需重新进行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若血块进入人体,则可能会出现血栓堵塞血管的情况,甚至发生医源性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医疗事故,危害人体健康。如果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防回血作用,必须要在停止输液或液体快要输完时,保持少量的液体能维持一个缓慢的输液状态。
三是注药泵与配用液袋安装使用时经常会发生装夹不到位,或中途脱落的情况,会导致注药泵的阀片不能有效阻止配用液袋内的液体外流,当配用液袋高于人体时,就可能由于重力作用发生输液失控,产生过量输液的危险。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需提供一种不含对人体有毒的增塑剂、不添加任何含金属离子的稳定剂、对药物没有或很低吸附作用、能够有效地自动止液、可阻止在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且输液完毕后,仍能持续供液一段时间,能有效地起到防止回血的效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甚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PVC医用高分子材料制造的、能够有效地自动止液、可阻止在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且输液完毕后,仍能持续供液一段时间,能有效地起到防止回血的效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包括液袋袋体、泵管、输液导管,在输液导管的末端连接有组合接头,其特征是:所述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压力控制装置后设置储液器,储液器后设置液体控制装置,液体控制装置和鲁尔接头连接;所述压力控制装置包括与输液导管连接的进口接头,进口接头的后部设置泄液口,泄液口上覆盖有弹性体,泄液口后设置出口接头;所述储液器包括与出口接头相通的储液腔;所述液体控制装置包括液体通道上的主泄液口、辅泄液口,主泄液口、辅泄液口上设置一个覆盖件,由该覆盖件的动作实现主泄液口、辅泄液口的启闭,并实现防回血、防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
所述液袋袋体、泵管、输液导管等药液直接接触的部件采用非聚氯乙烯(PVC)材料制造,不含对人体有毒的增塑剂、不添加任何含金属离子的稳定剂、对药物没有或很低吸附作用。
所述压力控制装置的泄液口为圆环形、圆锥面或圆柱面形式。
所述储液器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储液腔壁围成的储液腔,储液腔前端与压力控制装置的出口接头的出口相通,储液腔后端与液体控制装置相通;
或者,所述储液器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储液腔壁围成的储液腔,外壳与储液腔壁之间的腔体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的出口相通,储液腔壁后部设置液体流通的通孔,在储液腔中设置活塞,弹簧的一端与活塞内侧接触,弹簧的另一端与压力控制装置的出口接头接触,活塞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之间装有弹簧的密封腔有气道通向外壳外。
所述液体控制装置包括与储液腔相通的进口接头,进口接头内有液体通道,弹性体覆盖在进口接头主泄液口和辅泄液口上,主泄液口开有能让液体在压力作用下渗出的缝隙;弹性体后设置与鲁尔接头相连的出口接头。
所述液体控制装置的主泄液口和辅泄液口为圆环形、圆锥面或圆柱面形式。圆环形的主泄液口至少有1道能让液体在压力作用下渗出的缝隙,圆锥面或圆柱面形式的主泄液口至少有1个通孔,圆锥面或圆柱面形式的辅泄液口至少有1个能让液体在压力作用下渗出的微孔,通孔和微孔与进口接头内液体通道连通,弹性体覆盖在主泄液口上的压力要大于辅泄液口上的压力。所述储液器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储液腔壁围成的储液腔,储液腔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的出口相通;所述液体控制装置包括储液腔前部的壁上设置的主泄液口和辅泄液口,辅泄液口在前、主泄液口在后,主泄液口和辅泄液口与外壳和储液腔壁之间的空腔相通,储液腔中设置可同时覆盖主泄液口和辅泄液口的活塞,活塞后端与弹簧前端接触,弹簧后端与储液腔后端的闷头接触,活塞与闷头之间装有弹簧的密封腔有气道通向外壳外;外壳和储液腔壁之间的空腔与鲁尔接头连接。
液袋袋体采用聚烯烃复合膜、聚烯烃多层共挤输液膜、EVA基复合输液膜等非PVC输液膜中的一种热合而成;泵管为医用硅橡胶管、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管、医用聚氨酯弹性体(TPU)管、合成橡胶(SR)管等医用弹性体管中的一种;输液导管采用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聚氨酯(PU)、聚乙烯(PE)、聚丙烯(PP)、改性聚丙烯(TPEE)、醋酸聚乙烯(EVA)高分子材料中的一种制造;外壳、管夹、接头采用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ABS)、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碳酸酯(PC)中的一种或几种制作。输液导管与接头及组合接头、过滤器之间的连接是采用胶粘连接或者超声波焊接,液袋袋体与引出导管之间的连接是采用热合连接,泵管的两端分别套在引出导管和接头上,以泵管的弹性与引出导管、接头紧密连接,并在泵管与引出导管、接头两者的连接处用扎紧带扎紧。延长管的出口端连接组合接头。
液体控制装置包括进口接头、弹性体、出口接头组成,所述进口接头内有液体通道、主泄液口、辅泄液口,主泄液口和辅泄液口为圆环、圆锥面、圆柱面中的一种,主泄液口至少有1道缝隙或1个通孔,辅泄液口至少有1个微孔,通孔和微孔与进口接头内液体通道连通,弹性体覆盖在进口接头的泄液口上;弹性体为硅胶管或硅胶膜片、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管或(TPE)膜片、医用聚氨酯弹性体(TPU)管或(TPU)膜片、合成橡胶(SR)管或(SR)膜片中的一种,可通过选择管壁或膜片的厚度或者管径的大小,调整覆盖在进口接头的主泄液口和辅泄液口上的压力;出口接头与鲁尔接头相连。弹性体覆盖在主泄液口上的压力要大于辅泄液口上的压力,当储液器腔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接头内和弹性体覆盖在辅泄液口的压力,则液体可首先通过辅泄液口顶开弹性体,缓慢流出,经出口接头内孔进入鲁尔接头;随着输液的继续,储液器腔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腔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当储液器腔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覆盖在主泄液口的压力,则液体可通过主泄液口和辅泄液口,顶开弹性体的缝隙流出,经出口接头内孔进入鲁尔接头。当液袋内还有液体,注药泵正常运行,储液器腔内会不断有液体补充,因此,储液器腔内液体会具有较高的压力,液体控制装置将以所需要的正常输液速度输液,进入正常稳定的输液状态。而当停止输液,或液袋中途脱落,当液袋内还有液体时,由于弹性体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上,可阻断液体回流,同时弹性体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的压力大于重力的作用,液体不能顶开弹性体流出,可防止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当液袋内的液体输完后,储液器腔内没有液体补充,储液器腔内剩余的液体会随着液体的输出逐渐减少,储液器腔内液体的压力也会逐渐降低,液体控制装置就会由正常输液、较慢输液、而进入到缓慢输液,当储液器腔内液体的压力等于或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覆盖在主泄液口的压力,储液器腔内压力不足以顶开主泄液口上覆盖的弹性体,液体不能经主泄液口输液,但储液器腔内还有一定量的液体,仍可保持一定压力,只要此压力大于出口接头内和弹性体覆盖在辅泄液口的压力,则少量液体可通过辅泄液口,以很小的流量缓慢流入鲁尔接头,流经静脉输液针,有一定量的液体不断补充,对血管内的血液产生一个正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防回血效果。当储液腔内液体的压力小于鲁尔接头出口端和弹性体覆盖在辅泄液口的压力,此时虽无液体流出,由于弹性体覆盖在泄液口上,鲁尔接头内的液体(接到人体,包括血液)不能回流而进入延长管内。而当储液器腔内的液体缓慢输出一段时间后,液体液控制装置停止液体输出。从缓慢输液开始至停止液体输出,大约会持续近30 分钟。由此使得医护人员可以轻松处理,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注药泵配用液袋(一次性输液装置)引起的回血现象。而且,即使缓慢输液至液体停止输出,也能有效地阻止空气进入静脉针软管,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回血现象的发生。
本发明结构合理,以液体直接接触的部件采用非聚氯乙烯(PVC)材料制造,不含对人体有毒的增塑剂,不添加任何含金属离子的稳定剂,对药物没有或很低吸附作用,避免液袋输液释放出DEHP等增塑剂对特殊人群有潜在的高危风险,避免液袋对药物的吸附作用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防止造成致病隐患和不安全性;通过在配用液袋延长管出口端安装组合接头,能在停止输液或液体快要输完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少量的液体,维持一个缓慢的输液状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防回血作用;并在液袋装夹不到位,或中途脱落的情况下,即使注药泵的阀片不能有效阻止配用液袋内的液体外流,甚至配用液袋高于人体时,也可阻止在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保证正常的输液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组合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的组合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的组合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4的组合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5的组合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7、图8、图9是实施例6的组合接头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 1 所示,本发明包括,泵管10、上下盖(外壳)12、连接泵管10和液袋袋体6引出导管的内接头11,接在泵管10另一端向外引出的外接头9,套在连接外接头9和加药口7的导管上的管夹8;加药口(接头)7与延长管的接头5锁紧连接;延长管包括接头5、过滤器4、组合接头2、护帽1以及两根分别连接接头5和过滤器4、过滤器4和组合接头2的导管3组成。液袋袋体6采用聚烯烃三层共挤输液膜热合而成;泵管10为医用硅橡胶管;引出导管和导管3采用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制造;外壳12、接头(5、9、11以及2)采用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ABS)制作。导管3与接头(5、9、11)及组合接头2、过滤器4之间的连接是采用胶粘连接,液袋袋体6与引出导管之间的连接是采用热合连接,泵管10的两端分别套在接引出导管出口端的内接头11和外接头9上,以泵管的弹性紧密连接。延长管的出口端连接组合接头2。
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储液器、液体控制装置和鲁尔接头组成。
如图2所示,压力控制装置进口接头229连接输液导管3,包括进口接头229、弹性体203、出口接头228组成。进口接头229内有液体通道201、泄液口202为圆环,弹性体203覆盖在进口接头229的泄液口202上,弹性体203为硅胶膜片,通过选择硅胶膜片的厚度,调整控制压力;出口接头228与弹性囊208密封连接。注药泵运行时,输液导管3内的液体压力大于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液体压力,液体可通过进口接头229内的泄液口202,顶开弹性体203的缝隙,进入出口接头228内孔206,再进入储液器(弹性囊208)腔221内。
储液器包括外壳220、弹性囊208。外壳220采用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ABS)制作;弹性囊208为硅胶管,可通过选择硅胶管壁厚,调整控制压力。随着输液的进行,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进入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弹性囊208随之胀大。
液体控制装置包括进口接头219、弹性体212、出口接头214组成,进口接头内有液体通道209、主泄液口210为内圆环、辅泄液口211为外圆环,主泄液口210开有2条能让液体在压力作用下渗出的缝隙,弹性体212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泄液口(210、211)上;弹性体212为硅胶膜片,可通过选择硅胶膜片的厚度,调整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主泄液口210和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出口接头214与鲁尔接头216相连。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上的压力要大于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则液体可首先通过主泄液口210上的缝隙进入液体通道218,再经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出,经出口接头214上的通孔213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随着输液的继续,储液器腔221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弹性囊208随之胀大。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则液体可通过主泄液口210和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的缝隙流出,经出口接头通孔213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进入正常稳定的输液状态。而当停止输液,或液袋中途脱落,由于压力控制装置的弹性体203覆盖在泄液口202上,可阻断液体回流,同时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的压力大于重力的作用,液体不能顶开弹性体,可防止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这时,储液器腔221内没有液体补充,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等于或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储液器腔221内压力不足以顶开主泄液口210上覆盖的弹性体212,液体不能经主泄液口210输液,但储液器腔221内还有一定量的液体,仍可保持一定压力,由于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比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小,液体仍可经主泄液口210的缝隙渗出,再通过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流经静脉输液针,对血管内的血液产生一个正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定时间内的防回血效果。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由于弹性体212覆盖在泄液口(210、211)上,鲁尔接头216内孔215的液体(接到人体,包括血液)不能回流而进入进口接头219的外腔218内。
实施例2
如图 1 所示,本发明包括,泵管10、上下盖(外壳)12、连接泵管10和液袋袋体6引出导管的内接头11,接在泵管10另一端向外引出的外接头9,套在连接外接头9和加药口7的导管上的管夹8;加药口(接头)7与延长管的接头5锁紧连接,延长管包括接头5、过滤器4、组合接头2、护帽1以及两根分别连接接头5和过滤器4、过滤器4和组合接头2的导管3组成。液袋袋体6采用EVA基复合输液膜热合而成;泵管10为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管;引出导管和导管3采用醋酸聚乙烯(EVA)制造;外壳12、接头(5、9、11以及2)采用聚碳酸酯(PC)制作。导管3与接头(5、9、11)及组合接头2、过滤器4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胶粘连接,液袋袋体6与引出导管之间的连接是采用热合连接,泵管10的两端分别套在内接头11和外接头9上,以泵管的弹性紧密连接。延长管的出口端连接组合接头2。
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储液器、液体控制装置和鲁尔接头组成。
如图3所示,压力控制装置进口接头229连接输液导管3,包括进口接头229、弹性体203、出口接头228组成,进口接头229内有液体通道201、泄液口202为圆锥面,泄液口202上有2个通孔227,与液体通道201相通,弹性体203覆盖在进口接头229的泄液口202上;弹性体203为硅胶管;出口接头228与弹性囊208密封连接。注药泵运行时,输液导管3内的液体压力大于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液体压力,液体可通过进口接头229内的泄液口202的通孔227,顶开弹性体203的缝隙,经出口接头228液体通道226进入内孔206,再进入储液器(弹性囊208)腔221内。
储液器包括外壳220、弹性囊208。外壳220采用聚碳酸酯(PC)制作;弹性囊208为硅胶管,可通过选择硅胶管壁厚,调整控制压力。随着输液的进行,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出口接头228液体通道206进入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弹性囊208随之胀大。
液体控制装置包括进口接头219、弹性体212、出口接头214组成,进口接头219上主泄液口210为大圆锥面,有2通孔209,辅泄液口211为小圆锥面,有2个在压力作用下能渗出液体的微孔218,通孔209和微孔218,与储液器腔221相连通,弹性体212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泄液口(210、211)上;弹性体212为硅胶管,可通过选择硅胶管壁的厚度,调整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主泄液口210和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出口接头214与鲁尔接头216相连。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上的压力要大于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则液体可首先通过辅泄液口211的微孔218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出,经出口接头214的内腔217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随着输液的继续,储液器腔221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弹性囊208随之胀大。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则液体可通过主泄液口210的通孔209和辅泄液口211的微孔218顶开弹性体212的缝隙流出,经出口接头内腔217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进入正常稳定的输液状态。而当停止输液,或液袋中途脱落,由于压力控制装置弹性体203覆盖在泄液口202上,可阻断液体回流,同时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的压力大于重力的作用,液体不能顶开弹性体,可防止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这时,储液器腔221内没有液体补充,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等于或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储液器腔221内压力不足以顶开主泄液口210上覆盖的弹性体212,液体不能经主泄液口210输液,但储液器腔221内还有一定量的液体,仍可保持一定压力,由于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比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小,液体仍可通过辅泄液口211的微孔218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流经静脉输液针,对血管内的血液产生一个正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定时间内的防回血效果。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由于有弹性体212覆盖在泄液口(210、211)上,鲁尔接头216内孔215的液体(接到人体,包括血液)不能回流而进入进口接头219的通孔209和微孔218内。
实施例3
如图 1 所示,本发明包括,泵管10、上下盖(外壳)12、连接泵管10和液袋袋体6引出导管的内接头11,接在泵管10另一端向外引出的外接头9,套在连接外接头9和加药口7的导管上的管夹8;加药口(接头)7与延长管的接头5锁紧连接,延长管包括接头5、过滤器4、组合接头2、护帽1以及两根分别连接接头5和过滤器4、过滤器4和组合接头2的导管3组成。液袋袋体6采用聚烯烃复合输液膜热合而成;泵管10为医用硅橡胶管;引出导管和导管3采用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制造;上下盖(外壳)12、接头(5、9、11以及2)采用聚碳酸酯(PC)制作。导管3与接头(5、9、11)及组合接头2、过滤器4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胶粘连接,液袋袋体与引出导管之间的连接是采用热合连接,泵管10的两端分别套在内接头11和外接头9上,以泵管的弹性紧密连接。延长管的出口端连接组合接头2。
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储液器、液体控制装置和鲁尔接头组成。
如图4所示,压力控制装置进口接头229连接输液导管3,包括进口接头229、弹性体203、出口接头228组成,进口接头229内有液体通道201、泄液口202为圆柱面,有4个通孔227,与液体通道201相连通,弹性体203覆盖在进口接头229的泄液口202上;弹性体为硅胶管;出口接头228与弹性囊208密封连接。注药泵运行时,输液导管3内的液体压力大于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液体压力,液体可通过进口接头229内的泄液口202的通孔227,顶开弹性体203的缝隙,经液体通道226,进入出口接头228内孔206,再进入储液器(弹性囊208)腔221内。
储液器包括外壳220、弹性囊208。外壳采用聚碳酸酯(PC)制作;弹性囊208为硅胶管,可通过选择硅胶管壁厚,调整控制压力。随着输液的进行,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228内孔206进入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弹性囊208随之胀大。
液体控制装置包括进口接头219、弹性体212、出口接头214组成,进口接头219上主泄液口210为大圆柱面,有4个通孔209,辅泄液口211为小圆柱面,有2个在压力作用下能渗出液体的微孔218,通孔209和微孔218,与储液器腔221相连通,弹性体212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泄液口(210、211)上;弹性体212为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管,可通过选择TPE管壁的厚度,调整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主泄液口210和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出口接头214与鲁尔接头216相连。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上的压力要大于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则液体可首先通过辅泄液口211的微孔218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出,经出口接头214的内腔217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随着输液的继续,储液器腔221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弹性囊208随之胀大。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则液体可通过泄液口(210、211)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的流出,经出口接头内腔217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进入正常稳定的输液状态。而当停止输液,或液袋中途脱落,由于压力控制装置弹性体203覆盖在泄液口202上,可阻断液体回流,同时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的压力大于重力的作用,液体不能顶开弹性体212,可防止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这时,储液器腔221内没有液体补充,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等于或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储液器腔221内压力不足以顶开主泄液口210上覆盖的弹性体212,液体不能经主泄液口210输液,但储液器腔221内还有一定量的液体,仍可保持一定压力,由于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比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小,液体仍可通过辅泄液口211的微孔218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流经静脉输液针,对血管内的血液产生一个正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定时间内的防回血效果。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由于有弹性体212覆盖在泄液口(210、211)上,鲁尔接头216内孔215的液体(接到人体,包括血液)不能回流而进入进口接头219的通孔209和微孔218内。
实施例4
如图 1 所示,本发明包括,泵管10、上下盖(外壳)12、连接泵管10和液袋袋体6引出导管的内接头11,接在泵管10另一端向外引出的外接头9,套在连接外接头9和加药口7的导管上的管夹8;加药口(接头)7与延长管的接头5锁紧连接,延长管包括接头5、过滤器4、组合接头2、护帽1以及两根分别连接接头5和过滤器4、过滤器4和组合接头2的导管3组成。液袋袋体6采用聚烯烃复合输液膜热合而成;泵管10为医用硅橡胶管;引出导管和导管3采用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制造;外壳12采用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ABS)制造;接头(5、9、11以及2)采用聚碳酸酯(PC)制作。导管3与接头(5、9、11)及组合接头2、过滤器4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胶粘连接,液袋袋体与引出导管之间的连接是采用热合连接,泵管10的两端分别套在内接头11和外接头9上,以泵管的弹性紧密连接。延长管的出口端连接组合接头2。
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储液器、液体控制装置和鲁尔接头组成。
如图5所示,压力控制装置进口端连接输液导管3,包括进口接头229、弹性体203、出口接头228组成,进口接头229内有液体通道201、泄液口202为圆环,弹性体203覆盖在进口接头229的泄液口202上;弹性体为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膜片,通过选择TPE膜片的厚度,调整控制压力;出口接头228上有2个通孔205和222与储液器腔221连通。注药泵运行时,输液导管3内的液体压力大于储液器腔221内液体压力,液体可通过进口接头229内的泄液口202,顶开弹性体203,进入出口接头228内孔205和222,再进入储液器腔221内。
储液器包括外壳220、弹簧225、活塞224及其上的密封圈223。外壳和储液腔采用聚碳酸酯(PC)制造;弹簧225采用不锈钢制造;活塞224及其上的密封圈223采用橡胶制造(一次性注射器活塞)。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进入储液器腔221内的液体,随着输液的进行,储液器腔221内的液体不断增加,活塞224随之向左移动,挤压弹簧225,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液体控制装置包括进口接头219、弹性体212、出口接头214组成,进口接头内有液体主通道209、主泄液口210为内圆环,有4条在压力作用下能渗出液体的缝隙、液体通道218、辅泄液口211为外圆环,弹性体212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泄液口(210、211)上;弹性体为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膜片;出口接头214与鲁尔接头216相连。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上的压力要大于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的211上的压力,则液体可首先通过主泄液口210上的缝隙再经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出,经出口接头214上的通孔213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随着输液的继续,储液器腔221内的液体不断增加,活塞224随之向左移动,挤压弹簧225,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则液体可通过主泄液口210和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的缝隙流出,经出口接头内孔213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进入正常稳定的输液状态。而当停止输液,或液袋中途脱落,由于压力控制装置弹性体203覆盖在泄液口202上,可阻断液体回流,同时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的压力大于重力的作用,液体不能顶开弹性体212,可防止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这时,储液器腔221内没有液体补充,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等于或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储液器腔221内压力不足以顶开主泄液口210上覆盖的弹性体212,液体不能经主泄液口210输液,但储液器腔221内还有一定量的液体,仍可保持一定压力,由于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比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小,液体仍可经主泄液口210的缝隙渗入液体通道218,再通过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并维持一定时间,以防止回血。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由于有弹性体212覆盖在泄液口(210、211)上,鲁尔接头216内孔215的液体(接到人体,包括血液)不能回流而进入进口接头219的外腔218内。
实施例5
如图 1 所示,本发明包括,泵管10、上下盖(外壳)12、连接泵管10和液袋袋体6引出导管的内接头11,接在泵管10另一端向外引出的外接头9,套在连接外接头9和加药口7的导管上的管夹8;加药口(接头)7与延长管的接头5锁紧连接,延长管包括接头5、过滤器4、组合接头2、护帽1以及两根分别连接接头5和过滤器4、过滤器4和组合接头2的导管3组成。液袋袋体6采用聚烯烃三层共挤输液膜热合而成;泵管10为医用聚氨酯弹性体(TPU)管;引出导管和导管3采用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制造;外壳12和接头(5、9、11以及2)采用聚碳酸酯(PC)制作。导管3与接头(5、9、11)及组合接头2、过滤器4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胶粘连接,液袋袋体6与引出导管之间的连接是采用热合连接,泵管10的两端分别套在内接头11和外接头9上,与泵管10弹性紧密连接。延长管的出口端连接组合接头2。
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储液器、液体控制装置和鲁尔接头组成。
如图6所示,压力控制装置进口端连接输液导管3,包括进口接头229、弹性体203、出口接头228组成,进口接头229内有液体通道201、泄液口202为圆环,弹性体203覆盖在进口接头229的泄液口202上;弹性体为医用聚氨酯弹性体(TPU)膜片,可通过选择(TPU)膜片厚度,调整控制压力;出口接头228上有4个通孔205与储液器腔222和液体通道221连通。注药泵运行时,输液导管3内的液体压力大于储液器腔222内液体压力,液体可通过进口接头229内的泄液口202,顶开弹性体203的缝隙,进入出口接头228内孔205和液体通道221,再进入储液器腔222内。
储液器包括外壳220、压力控制装置的出口接头228、弹簧225、活塞224及其上的密封圈223、液体控制装置的进口接头219组成。外壳采用聚丙烯(PP)制作;储液腔为聚丙烯(PP)管;弹簧225采用不锈钢制造;活塞224及其上的密封圈223采用橡胶制造。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进入储液器腔222内的液体,随着输液的进行,储液器腔222内的液体不断增加,活塞224随之向左移动,挤压弹簧225,储液器腔222内液体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液体控制装置包括进口接头219、弹性体212、出口接头214组成,进口接头内有液体主通道209、主泄液口210为内圆环,其端面有粗纹、液体通道218、辅泄液口211为外圆环,弹性体212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泄液口(210、211)上;弹性体为医用聚氨酯弹性体(TPU)膜片,可通过选择(TPU)膜片的厚度,调整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主泄液口210和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出口接头214与鲁尔接头216相连。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上的压力要大于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当储液器腔222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的压力,则液体可首先通过主泄液口210上的粗纹渗出再经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出,经出口接头214上的孔213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随着输液的继续,储液器腔221内的液体不断增加,活塞224随之向左移动,挤压弹簧225,储液器腔222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当储液器腔222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则液体可通过主泄液口210和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的缝隙流出,经出口接头内孔213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进入正常稳定的输液状态。而当停止输液,或液袋中途脱落,由于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上,可阻断液体回流,同时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的压力大于重力的作用,液体不能顶开弹性体,可防止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这时,储液器腔222内没有液体补充,当储液器腔222内液体的压力等于或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储液器腔222内压力不足以顶开主泄液口210上覆盖的弹性体212,液体不能经主泄液口210输液,但储液器腔222内还有一定量的液体,仍可保持一定压力,由于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比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小,液体仍可经主泄液口的缝隙渗入液体通道218,再通过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并维持一定时间,以防止回血。当储液器腔222内液体的压力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由于有弹性体212覆盖在泄液口(210、211)上,鲁尔接头216内孔215的液体(接到人体,包括血液)不能回流而进入进口接头219的液体通道218内。
实施例6
如图 1 所示,本发明包括,泵管10、上下盖(外壳)12、连接泵管10和液袋袋体6引出导管的内接头11,接在泵管10另一端向外引出的外接头9,套在连接外接头9和加药口7的导管上的管夹8;加药口(接头)7与延长管的接头5锁紧连接,延长管包括接头5、过滤器4、组合接头2、护帽1以及两根分别连接接头5和过滤器4、过滤器4和组合接头2的导管3组成。液袋袋体6采用聚烯烃七层共挤输液膜热合而成;泵管10、引出导管和导管3采用聚氨酯(PU)制造;外壳12、接头(5、9、11以及2)采用聚乙烯(PE)制作。导管3与接头(5、9、11)及组合接头2、过滤器4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胶粘连接,液袋袋体与引出导管之间的连接是采用热合连接,泵管10的两端分别套在内接头11和外接头9上,以泵管的弹性紧密连接。延长管的出口端连接组合接头2。
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储液器、液体控制装置(活塞)和鲁尔接头组成。
如图7所示,压力控制装置进口端连接输液导管3,包括进口接头229、弹性体203、出口接头228组成,进口接头229内有液体通道201、泄液口202为圆环,弹性体203覆盖在进口接头229的泄液口202上;弹性体为硅胶膜片,可通过选择硅胶膜片厚度,调整控制压力;出口接头228上有通孔205与储液器腔222连通。注药泵运行时,输液导管3内的液体压力大于储液器腔222内液体压力,液体可通过进口接头229内的泄液口202,顶开弹性体203,进入出口接头228通孔205,再进入储液器腔222内。
储液器包括外壳220、压力控制装置的出口接头228、弹簧225、活塞224及其上的密封圈223、储液腔闷头219组成。外壳采用聚丙烯(PP)制作;储液腔222与压力控制装置的出口接头228连成整体,采用聚丙烯(PP)制造,弹簧225采用不锈钢制造;活塞224及其上的密封圈223采用硅橡胶制造。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通孔205进入储液器腔222内的液体,随着输液的进行,储液器腔222内的液体不断增加,活塞224随之向右移动,挤压弹簧225,储液器腔222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液体控制装置,实际是活塞224及其上的密封圈223实现其功能。注药泵未运行时,如图7所示,储液腔壳上靠近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228有2个微孔218及远离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228有4个通孔209,而微孔218与通孔209的距离能被活塞224及其上的密封圈223所封堵(如图7所示)。注药泵启动后,液体经导管3进入压力控制装置,顶开其弹性体203,流经出口接头228上的通孔205,进入储液器腔222内,储液器腔222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压力增大,推动活塞224克服弹簧225以及封闭腔内空气的压缩阻力,随之向右移动,首先露出微孔218,如图8所示,液体通过微孔218慢慢进入鲁尔接头216内孔215。随着输液的继续,储液器腔222内的液体不断增加,活塞224随之向右移动,挤压并克服弹簧225以及封闭腔内空气的压缩阻力,储液器腔222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当活塞224向右移动露出通孔209,如图9所示,液体经通孔209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进入正常稳定的输液状态。而当停止输液,或液袋中途脱落,由于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上,可阻断液体回流,同时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和储液器腔内液体的压力大于重力的作用,来自输液管3的液体不能顶开弹性体203,可防止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这时,储液器腔222内没有液体补充,当储液器腔222内液体的压力逐渐减小,活塞224及其上的密封圈223向左移动,通孔209被封堵,液体不能经通孔209输液,但储液器腔222内还有一定量的液体,仍可保持一定压力,由于弹黄225和压缩空气的作用,液体仍可通过微孔218,缓慢流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并维持一定时间,以防止回血。直至储液器腔内液体输完,回复图7的状态,活塞224及其密封圈223封堵住微孔218和通孔209,鲁尔接头216内孔215的液体(接到人体,包括血液)不能回流而进入进口接头229的液体通道201内。
实施例7
如图 1 所示,本发明包括,包括泵管10、上下盖(外壳)12、连接泵管10和液袋袋体6引出导管的内接头11,接在泵管10另一端向外引出的外接头9,套在连接外接头9和加药口7的导管上的管夹8;加药口(接头)7与延长管的接头5锁紧连接,延长管包括接头5、过滤器4、组合接头2、护帽1以及两根分别连接接头5和过滤器4、过滤器4和组合接头2的导管3组成。液袋袋体6采用聚烯烃七层共挤输液膜热合而成;泵管10为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管;引出导管和导管3采用聚乙烯(PE)制造;外壳12、接头(5、9、11以及2)采用聚丙烯(PP)制作。导管3与接头(5、9、11)及组合接头2、过滤器4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超声波焊接,液袋袋体6与引出导管之间的连接是采用热合连接,泵管10的两端分别套在内接头11和外接头9上,以泵管的弹性紧密连接。延长管的出口端连接组合接头2。
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储液器、液体控制装置和鲁尔接头组成。
压力控制装置、储液器采用图2的结构,液体控制装置采用图4的结构。
如图2所示,压力控制装置进口接头229连接输液导管3,包括进口接头229、弹性体203、出口接头228组成。进口接头229内有液体通道201、泄液口202为圆环,弹性体203覆盖在进口接头229的泄液口202上;弹性体203为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膜片,可通过选择TPE膜片厚度,调整控制压力;出口接头228与弹性囊208密封连接。注药泵运行时,输液导管3内的液体压力大于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液体压力,液体可通过进口接头229内的泄液口202,顶开弹性体203,进入出口接头228内孔206,再进入储液器(弹性囊208)腔221内。
储液器包括外壳220、弹性囊208及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228和液体控制装置进口接头219。弹性囊208为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管。随着输液的进行,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进入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弹性囊208随之胀大。
如图4所示,液体控制装置包括进口接头219、弹性体212、出口接头214组成,进口接头内有液体主通道孔209,主泄液口210为大圆柱面,有6个均匀分布的通孔209,辅泄液口211为小圆柱面,有2个在压力作用下能渗出液体的微孔218,弹性体212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泄液口(210、211)上;弹性体为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管,可通过选择TPE管壁厚度,调整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主泄液口210和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出口接头214与鲁尔接头216连成一体。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上的压力要大于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则液体可首先通过辅泄液口211的微孔218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出,经出口接头214的内腔217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随着输液的继续,储液器腔221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弹性囊208随之胀大。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则液体可通过主泄液口210的通孔209和辅泄液口211的微孔218顶开弹性体212的缝隙流出,经出口接头内腔217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进入正常稳定的输液状态。而当停止输液,或液袋中途脱落,由于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上,可阻断液体回流,同时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的压力大于重力的作用,液体不能顶开弹性体203,可防止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这时,储液器腔221内没有液体补充,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等于或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储液器腔221内压力不足以顶开主泄液口210上覆盖的弹性体212,液体不能经主泄液口210输液,但储液器腔221内还有一定量的液体,仍可保持一定压力,由于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比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小,液体仍可通过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流经静脉输液针,对血管内的血液产生一个正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定时间内的防回血效果。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由于有弹性体212覆盖在泄液口(210、211)上,鲁尔接头216内孔215的液体(接到人体,包括血液)不能回流而进入进口接头219的通孔209和微孔218内。
实施例8
如图 1 所示,本发明包括,泵管10、上下盖(外壳)12、连接泵管10和液袋袋体6引出导管的内接头11,接在泵管10另一端向外引出的外接头9,套在连接外接头9和加药口7的导管上的管夹8;加药口(接头)7与延长管的接头5锁紧连接,延长管包括接头5、过滤器4、组合接头2、护帽1以及两根分别连接接头5和过滤器4、过滤器4和组合接头2的导管3组成。液袋袋体6采用聚烯烃三层共挤输液膜热合而成;泵管10为合成橡胶(SR)管;引出导管和导管3采用聚乙烯(PE)制作制造;外壳12、接头(5、9、11以及2)采用聚丙烯(PP)制造。导管3与接头(5、9、11)及组合接头2、过滤器4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胶粘连接,液袋袋体与引出导管之间的连接是采用热合连接,泵管10的两端分别套在内接头11和外接头9上,以泵管的弹性紧密连接。延长管的出口端连接组合接头2。
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储液器、液体控制装置和鲁尔接头组成。
其中,组合接头压力控制装置、储液器采用图3结构,液体控制装置采用图2的结构。
如图3所示,压力控制装置进口接头229连接输液导管3,包括进口接头229、弹性体203、出口接头228组成,进口接头229内有液体通道201、泄液口202为圆锥面,泄液口202上有8个通孔227,与液体通道201相通,弹性体203覆盖在进口接头229的泄液口202上;弹性体203为合成橡胶(SR)管,可通过选择(SR)管壁厚度,调整控制压力;出口接头228与弹性囊208密封连接。注药泵运行时,输液导管3内的液体压力大于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液体压力,液体可通过进口接头229内的泄液口202的通孔227,顶开弹性体203的缝隙,经出口接头228的通孔205进入内孔206,再进入储液器(弹性囊208)腔221内。
储液器包括外壳220、弹性囊208及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228和液体控制装置进口接头219。弹性囊208为合成橡胶(SR)管,可通过选择(SR)管壁厚度,调整控制压力。随着输液的进行,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进入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弹性囊208)腔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弹性囊208随之胀大。
如图2所示,液体控制装置包括进口接头219、弹性体212、出口接头214组成,主泄液口210为内圆环,其端面上有4道小缝隙,辅泄液口211为外圆环,弹性体212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泄液口(210、211)上;弹性体为合成橡胶(SR)膜片,可通过选择(SR)膜片的厚度,调整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主泄液口210和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出口接头214与鲁尔接头216连成一体。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上的压力要大于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则液体可首先通过主泄液口210上的缝隙再经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出,经出口接头214上的孔213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随着输液的继续,储液器腔221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弹性囊208随之胀大。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则液体可通过主泄液口210的缝隙顶开辅泄液口211上的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流出,经出口接头内孔213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进入正常稳定的输液状态。而当停止输液,或液袋中途脱落,由于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上,可阻断液体回流,同时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的压力大于重力的作用,液体不能顶开弹性体203,可防止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这时,储液器腔221内没有液体补充,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等于或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储液器腔221内压力不足以顶开主泄液口210上覆盖的弹性体212,液体不能经主泄液口210输液,但储液器腔221内还有一定量的液体,仍可保持一定压力,由于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比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小,液体仍可经主泄液口的缝隙渗入液体通道218,再通过辅泄液口211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流经静脉输液针,对血管内的血液产生一个正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定时间内的防回血效果。当储液器腔221内液体的压力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由于有弹性体212覆盖在泄液口(210、211)上,鲁尔接头216内孔215的液体(接到人体,包括血液)不能回流而进入进口接头219的液体通道218内。
实施例9
如图 1 所示,本发明包括,泵管10、上下盖(外壳)12、连接泵管10和液袋袋体6引出导管的内接头11,接在泵管10另一端向外引出的外接头9,套在连接外接头9和加药口7的导管上的管夹8;加药口(接头)7与延长管的接头5锁紧连接,延长管包括接头5、过滤器4、组合接头2、护帽1以及两根分别连接接头5和过滤器4、过滤器4和组合接头2的导管3组成。液袋袋体6采用聚烯烃三层共挤输液膜热合而成;泵管10为医用硅橡胶管;引出导管和导管3采用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制造;外壳12及接头(5、9、11以及2)采用改性聚丙烯(TPEE)制作。导管3与接头(5、9、11)及组合接头2、过滤器4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超声波焊接,液袋袋体与引出导管之间的连接是采用热合连接,泵管10的两端分别套在内接头11和外接头9上,以泵管的弹性紧密连接。延长管的出口端连接组合接头2。
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储液器、液体控制装置和鲁尔接头组成。
其中,组合接头压力控制装置、液体控制装置采用图4结构,储液器采用图6的结构。
如图4所示,压力控制装置进口接头229连接输液导管3,包括进口接头229、弹性体203、出口接头228(即图4中的228去掉206部分与图6中228的组合)组成,进口接头229内有液体通道201、泄液口202为圆柱面,有2个通孔227,与液体通道201相连通,弹性体203覆盖在进口接头229的泄液口202上;弹性体为硅胶管,可通过选择硅胶管壁厚,调整控制压力;出口接头228(包含图6中的228)上有4个通孔205与储液器腔222和液体通道221连通。注药泵运行时,输液导管3内的液体压力大于储液器腔内液体压力,液体可通过进口接头229内的泄液口202的通孔227,顶开弹性体203的缝隙,进入出口接头228通孔205,经液体通道221,再进入储液器腔222内。
如图6所示,储液器包括外壳220、压力控制装置的出口接头228、弹簧225、活塞224及其上的密封圈223、液体控制装置的进口接头219组成。外壳采用聚碳酸酯(PC)制作;储液腔为聚丙烯(PP)管(一次性注射器外套)与压力控制装置的出口接头228焊接为一整体;弹簧225采用不锈钢制造;活塞224及其上的密封圈223采用橡胶制造(一次性注射器活塞及密封圈)。液体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228的通孔205,流经液体通道221,进入储液器腔222内,随着输液的进行,储液器腔222内的液体不断增加,活塞224随之向左移动,挤压弹簧225,储液器腔222及液体通道221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如图4所示,液体控制装置包括进口接头219、弹性体212、出口接头214组成,进口接头219上主泄液口210为大圆柱面,有2个通孔209,辅泄液口211为小圆柱面,有2个在压力作用下能渗出液体的微孔218,通孔209和微孔218,与储液器腔222和液体通道221相连通,弹性体212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泄液口(210、211)上;弹性体为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管,可通过选择TPE管壁的厚度,调整覆盖在进口接头219的主泄液口210和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出口接头214与鲁尔接头216相连。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上的压力要大于辅泄液口211上的压力,当储液器腔222和液体通道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则液体可首先通过辅泄液口211的微孔218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出,经出口接头214的内腔217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随着输液的继续,储液器腔222内的液体不断增加,储液器腔222和液体通道221内液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弹簧225随之向左移动。当储液器腔222和液体通道221内液体的压力大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则液体可通过主泄液口210的通孔209和辅泄液口211的微孔218顶开弹性体212的缝隙流出,经出口接头内腔217进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进入正常稳定的输液状态。而当停止输液,或液袋中途脱落,由于压力控制装置弹性体203覆盖在泄液口202上,可阻断液体回流,同时弹性体203覆盖在压力控制装置泄液口202的压力大于重力的作用,液体不能顶开弹性体,可防止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这时,储液器腔222内没有液体补充,当储液器腔222和液体通道221内液体的压力等于或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储液器腔222和液体通道221内压力不足以顶开主泄液口210上覆盖的弹性体212,液体不能经主泄液口210输液,但储液器腔222内还有一定量的液体,仍可保持一定压力,由于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比覆盖在主泄液口210的压力小,液体仍可通过辅泄液口211的微孔218顶开弹性体212形成的缝隙,缓慢流入鲁尔接头216的内孔215,流经静脉输液针,对血管内的血液产生一个正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定时间内的防回血效果。当储液器腔222和液体通道221内液体的压力小于出口端和弹性体212覆盖在辅泄液口211的压力,由于有弹性体212覆盖在泄液口(210、211)上,鲁尔接头216内孔215的液体(接到人体,包括血液)不能回流而进入进口接头219的液体通道209内。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还可以做出其他变化,例如用现有PVC配用液袋(输液泵一次性使用部件)加装组合接头,这些依据本发明的创造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包括液袋袋体、泵管、输液导管,在输液导管的末端连接有组合接头,其特征是:所述组合接头包括压力控制装置,压力控制装置后设置储液器,储液器后设置液体控制装置,液体控制装置和鲁尔接头连接;所述压力控制装置包括与输液导管连接的进口接头,进口接头的后部设置泄液口,泄液口上覆盖有弹性体,泄液口后设置出口接头;所述储液器包括与出口接头相通的储液腔;所述液体控制装置包括液体通道上的主泄液口、辅泄液口,主泄液口、辅泄液口上设置一个覆盖件,由该覆盖件的动作实现主泄液口、辅泄液口的启闭,并实现防回血、防重力作用下的过量输液;
包括所述液袋袋体、泵管、输液导管的药液直接接触的部件采用非聚氯乙烯材料制造,不含对人体有毒的增塑剂、不添加任何含金属离子的稳定剂、对药物没有或很低吸附作用;
所述储液器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储液腔壁围成的储液腔,储液腔与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的出口相通;所述液体控制装置包括储液腔前部的壁上设置的主泄液口和辅泄液口,辅泄液口在靠近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一侧、主泄液口在远离压力控制装置出口接头一侧,主泄液口和辅泄液口与外壳和储液腔壁之间的空腔相通,储液腔中设置可同时覆盖主泄液口和辅泄液口的活塞,活塞后端与弹簧前端接触,弹簧后端与储液腔后端的闷头接触,活塞与闷头之间装有弹簧的密封腔有气道通向外壳外;外壳和储液腔壁之间的空腔与鲁尔接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其特征是:所述压力控制装置的泄液口为圆环形、圆锥面或圆柱面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其特征是:液袋袋体采用包括聚烯烃复合膜、聚烯烃多层共挤输液膜、EVA基复合输液膜的非PVC输液膜中的一种热合而成;泵管为医用硅橡胶管、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管、医用聚氨酯弹性体管、合成橡胶管中的一种;输液导管采用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丙烯、醋酸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中的一种制造。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其特征是:外壳、管夹、接头采用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制作;输液导管与接头及组合接头、过滤器之间的连接是采用胶粘连接或者超声波焊接,液袋袋体与引出导管之间的连接是采用热合连接,泵管的两端分别套在引出导管和接头上,以泵管的弹性与引出导管、接头紧密连接,并在泵管与引出导管、接头两者的连接处用扎紧带扎紧, 延长管的出口端连接组合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其特征是:弹性体或者覆盖件为硅胶管或硅胶膜片、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管或膜片、医用聚氨酯弹性体管或膜片、合成橡胶管或膜片中的一种,通过选择管壁厚薄、管径大小或膜片厚度,调整弹性体覆盖在泄液口上的压力。
CN201610800870.6A 2016-09-05 2016-09-05 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 Active CN1062674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0870.6A CN106267446B (zh) 2016-09-05 2016-09-05 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0870.6A CN106267446B (zh) 2016-09-05 2016-09-05 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67446A CN106267446A (zh) 2017-01-04
CN106267446B true CN106267446B (zh) 2019-07-19

Family

ID=57709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00870.6A Active CN106267446B (zh) 2016-09-05 2016-09-05 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674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1581B (zh) * 2017-10-26 2018-11-13 江苏金塔药业有限公司 给液泵系统
CN109925567A (zh) * 2019-04-16 2019-06-25 江苏金塔药业有限公司 给液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05553U (zh) * 1987-03-30 1988-01-20 核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 弹性膜逆止阀
FR2757069A1 (fr) * 1996-12-18 1998-06-19 Debiotech Sa Dispositif medical d'injection de liquide
CN201643132U (zh) * 2009-12-15 2010-11-24 杭娟英 一次性使用自动止液输液器
CN102512726B (zh) * 2012-01-17 2013-07-10 南京扬子医用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微量输液泵
CN103845791B (zh) * 2014-03-13 2017-01-11 广东先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留置导管微量缓释输液装置
CN203763663U (zh) * 2014-03-13 2014-08-13 李林风 一种留置导管防血栓装置
CN104288862A (zh) * 2014-10-15 2015-01-21 李宜 一种适用于正压防血栓输注器具的缓释阀
CN104888310B (zh) * 2015-06-19 2020-05-12 河南曙光健士医疗器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回血输液接头
CN205234946U (zh) * 2015-11-10 2016-05-18 李学军 一种非pvc输液软袋
CN205460184U (zh) * 2016-02-05 2016-08-17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一种防血液回流的输液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67446A (zh)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20736U (zh) 一次性使用自止液输液器
CN106267446B (zh) 安全注药泵配用液袋
CN102188761B (zh) 一种正压管囊阀
KR20210058867A (ko) 카테터 프라이밍 디바이스,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4247006A (zh) 一种自动止液及防回血的输液器
CN101711904A (zh) 一种一次性使用儿童精密过滤输液器
CN103830809A (zh) 一次性使用自止液输液器
CN203555997U (zh) 一次性使用止液缓流输液器
CN203777407U (zh) 一种静脉输液器
CN206443979U (zh) 一次性使用输注泵
CN109172936A (zh) 一种便携式输液装置
CN209301893U (zh) 具有多功能胶囊结构的留置针
CN201179272Y (zh) 单向正压阀
CN202875910U (zh) 体外循环管
CN216148739U (zh) 一种防回血静脉输液器
CN207654477U (zh) 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
CN104138628B (zh) 一种自动止液滴斗
CN105771029B (zh) 一种防逆流正压装置
CN103961769B (zh) 一次性自闭式安全输液器
CN113368335B (zh) 一种多功能输液器
CN219579539U (zh) 一种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静脉回血管路
CN220327739U (zh) 一种血液透析管路静脉壶给药组件
CN216091700U (zh) 留置针式输液器
CN217724231U (zh) 一种单向防反流输液接头
CN203196058U (zh) 一次性自闭式安全输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26400 Life and Health Industrial Park, High-tech Zone, Rudong County,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No. 888, Zhujiang Road)

Patentee after: Jiangsu Anno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26400 Life and Health Industrial Park, High-tech Zone, Rudong County,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No. 888, Zhujiang Road)

Patentee before: NANTONG ANNUO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