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9678B - 导电元件及电源插座 - Google Patents

导电元件及电源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69678B
CN106169678B CN201510657189.6A CN201510657189A CN106169678B CN 106169678 B CN106169678 B CN 106169678B CN 201510657189 A CN201510657189 A CN 201510657189A CN 106169678 B CN106169678 B CN 1061696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conducting element
terminal structures
terminal
terminal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571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69678A (zh
Inventor
许荣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tech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tech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tech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tech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169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9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69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96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01R31/065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with built-in electric apparatu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导电元件及电源插座;导电元件包括壳体、至少两个端子结构以及一共电层;壳体具有一固定部,其中固定部具有至少两个孔洞;至少两个端子结构设置于壳体中,且这些第一端子结构分别邻近于这些孔洞设置;共电层与所述的这些端子结构电性连接,且端子结构与第一共电层具有相同的极性。本发明提供的导电元件及电源插座,可通过相互组装后建立电性连接;另外,多个端子结构皆具有相同的电位;当两个导电元件相互组装时,可避免端子结构相互串接造成电位升高,可进一步避免可携式电子装置毁损;另外,使用者可根据需要选用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任意组装,以形成具有不同尺寸以及不同功能接口的充电器。

Description

导电元件及电源插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相互组装的导电元件及可与导电元件相互组装的电源插座。
背景技术
可携式电子装置通常使用可重复充电的电池来提供电力。当使用电量耗尽时,恢复电量的方式包含将可携式电子装置耦接于和市电插座连接的旅行用充电器,或者连接于移动电源充电。
在中国台湾专利M 483116 U中,提到一种可导电的转接积木,其包含积木外壳、第一接电组件、电路板以及第二接电组件,其中积木外壳的顶部设有插楔柱以及底部设有插接槽,且插楔柱与插接槽具有不同尺寸;第一接电组件位于插楔柱内,其包括接触电极;该第一接电组件穿设于电路板的通孔,并与电路板上的连接线路形成电连接;第二接电组件位于插接槽内,与电路板的连接线路形成电连接。该可导电的转接积木可使不同规格尺寸且不同外型结构的电性连接积木相接合,并形成电性连接关系。
然而,该专利并没有提到利用转接积木来对不同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供电。另外,该专利中转接积木内的线路会相互串联累积电压,电压升高将造成可携式电子装置毁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导电元件及电源插座,其可相互组装而形成具有不同尺寸与具有不同功能接口的充电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导电元件,包括壳体、至少两个端子结构以及共电层。壳体具有一固定部,其中固定部具有至少两个孔洞。至少两个端子结构,设置于壳体中,且所述的这些端子结构分别邻近于所述的这些孔洞设置。共电层与所述的这些端子结构电性连接,且所述的这些端子结构与共电层具有相同的极性。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电源插座,包括壳体、电源转换模块以及导电组件。壳体设置有一积木组装区与至少一电源输入接口。电源转换模块用来经由所述的电源输入接口接收一外部电源并将外部电源转换为一直流电。导电组件具有多个第一端子结构,所述的第一端子结构外露于积木插接区。另外,导电组件电性连接电源转换模块,并且经由所述第一端子结构输出直流电。
本发明更提供另一种电源插座,包括壳体及导电组件。壳体设置有一积木组装区与至少一电源输入接口,其中,电源输入接口用来与一直流电源连接。导电组件具有多个第一端子结构,且这些第一端子结构外露于积木组装区,其中,导电组件电性连接于电源输入接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电元件与电源插座,可通过相互组装后建立电性连接。另外,由于导电元件中的多个端子结构电性连接至共电层,而使多个端子结构皆具有相同的电位。当两个导电元件相互组装时,可避免端子结构相互串接造成电位升高,可进一步避免可携式电子装置毁损。另外,使用者可根据需要选用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任意组装,以形成具有不同尺寸以及不同功能接口的充电器。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B为图1A实施例的导电元件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分解图;
图2B为图2A实施例的导电元件在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3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B为图3A实施例的导电元件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B为图4A的壳体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功能方块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透视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功能方块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透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插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12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插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12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插头的功能方块图。
【附图标记说明】
导电元件 1、1’、1a、1b、1c、2、3
电源插座 4
电源插头 5
壳体 10、20、30、40、50
内侧表面 105
中空管体 14、24、34
第一插接部 44a
第二插接部 44b
第一插楔柱 440a
第二插楔柱 440b
插楔部 540
底盖 15
开孔 152
第一固定部 100、200、300
插楔柱 104、104’、204
卡合部 151
外侧壁面 151a
积木组装区 400
组装侧 500
第二固定部 101、201
楔孔 101a
第一侧面 102、202
第二侧面 103、203
导电组件 11、21、31、41、51
第一端子结构 111、211、311、411a、511
第二端子结构 112、411b
第一共电层 113
弯折部 114
第二共电层 115
输出接口 12、22
电源转换模块 16、43、53
可充电电池 26
无线充电模块 32
电源电路 C1
限流电路 17、27
充放电路 28
输入接口 13、23
积木插接部 54
插孔组 42a、42b
侧面 401
电源输入接口 45
第一切换单元 46a
第二切换单元 46b
插脚组 52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A及图1B。图1A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导电元件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本发明的导电元件可用来对可携式电子装置提供电源,并可相互组装而形成不同尺寸的充电器。
本实施例的导电元件1包括壳体10、导电组件11及电子接口,于此实施例中,此电子接口为输出接口12。于此实施例中,此电子接口具有输出的功能,如,USB,或是另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于另一实施例中,其可为输入功能,如,直流电源供应器,或以移动电源输入电力;于另一实施例中,其可为一负载,如,灯、峰鸣器、无线信号发射器等。
壳体10为规格化的壳体,其例如是积木式的壳体。壳体10具有第一固定部100及与第一固定部100相对的一第二固定部101。请参照图1A,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第一固定部100设有多个中空的插楔柱104,从而使第一固定部100具有多个孔洞。
另外,请参照图1B,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积木壳体10的第二固定部101向内凹陷而形成一楔孔101a。另外,在此实施例中,壳体10的楔孔101a内设有至少一个卡合部151(于此实施例的图中虽显示为两个卡合部;但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任何卡合部)。
要说明的是,当两个导电元件1相互组装时,其中一个导电元件1的插楔柱104插入另一个导电元件1的楔孔101a内。此时,卡合部151被夹持于四个插楔柱104之间,而插楔柱104则被夹持在楔孔101a的侧壁与卡合部151的侧壁之间,从而使两个导电元件1相互组装固定。
请一并参照图2A及图2B。图2A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分解图,而图2B为图2A实施例的导电元件在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请参照图2A,导电组件11设置于壳体10之中。具体而言,导电组件11具有多个第一端子结构111与多个第二端子结构112。第一端子结构111穿设插楔柱104,并露出于积木壳体10外。也就是说,第一端子结构111设置于壳体10中,并邻近于第一固定部100的孔洞设置。
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积木壳体10可更包括多个设置在板体(图中未标号)上的中空管体14。这些中空管体14分别插入插楔柱104内,且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结构111是分别穿设于这些中空管体14而凸出于壳体10之外。请配合参照图1A,每一第一端子结构111的顶部会高于所对应的中空管体14的顶端以及插楔柱104的顶端。在另一实施例中,只要使第一端子结构111与插楔柱104绝缘即可。因此,中空管体14并非必要组件而可被省略。
请参照图2B,导电组件11的第二端子结构112电性连接于第一端子结构111。详细而言,导电组件11更具有第一共电层113、弯折部114与第二共电层115,以使多个第一端子结构111电性连接于多个第二端子结构112。
详细而言,多个第一端子结构111设置于第一共电层113上,以形成多个电流输出路径,而多个第二端子结构112则设置于第二共电层115上,以形成多个电流输入路径。换言之,多个第一端子结构111是通过第一共电层113相互并联,而多个第二端子结构112是通过第二共电层115相互并联。另外,第一共电层113与第二共电层115通过一电路板(图中未标号)上所布设的线路,彼此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端子结构111与第一共电层113具有相同的极性。也就是说多个第一端子结构111与第一共电层113具有相同的电位,例如皆为直流输出电路的正极端,或者皆为直流输出电路的负极端。另外,多个第二端子结构112与第二共电层115电性连接于第一共电层113,而和第一共电层113具有相同的极性。
也就是说,当第一端子结构111与第一共电层113作为直流输出电路的正极端时,第二端子结构112与第二共电层115也作为直流输入电路的正极端。于此实施例中,虽然显示至少两个共电层(即,共电层113与115),但,于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仅有一共电层,以连接第一端子结构111与第二端子结构112,且使第一端子结构111及第二端子结构112具有相同的电位。
如图2B所示,本实施例的多个第二端子结构112为凸出于第二共电层115表面的多个凸部。另外,弯折部114与第一共电层113连接,并定义出一容置空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壳体10更包括一底盖15,而底盖上15设有多个开孔152。另外,前述的多个第二端子结构112分别经由底盖15上的开孔152露出,且卡合部151也设置于底盖15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底盖15也可省略。
当两个导电元件1相互组装时,至少一个位于插楔柱104中的第一端子结构111对应地插入另一个导电元件1的开孔152内,以使第一端子结构111接触位于开孔152内的第二端子结构112。据此,可使两个导电元件1的导电组件11在相互组装后建立电性连接。
要特别说明的是,只要有其中一个第一端子结构111与开孔152中的其中一个第二端子结构112接触,即可使两个导电元件1之间建立电性连接。换言之,欲使两个导电元件1相互组装以建立电性连接时,不需要使所有的第一端子结构111都插入所有开孔152中。据此,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将多个导电元件1任意组合,从而使充电器可具有多种不同的形体变化。
另外,当多个导电元件1相互组装时,电流可分别由多个第二端子结构112输入并汇集至第二共电层115与第一共电层113,随后再分别流向多个第一端子结构111输出至另一个导电元件1。因此,即便将多个导电元件1相互任意组装,也可避免产生导电元件1之间因彼此串接而使电压累积的问题。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共电层113与第二共电层115为金属弹片。当第一端子结构111与第二端子结构112相互接触时,第一端子结构111被凸出于的第二端子结构112压抵,而使第一共电层113受力而变形。此时,借助第一共电层113本身的弹性回复力,可使第一端子结构111与第二端子结构112之间维持良好的电性接触。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组件11也可以只具有第一端子结构111或只具有第二端子结构112。举例而言,当导电元件1的导电组件11只具有第一端子结构111时,可和另一至少具有第二端子结构112的导电元件1相互组装,而建立电性连结。
在一实施例中,导电元件可包括设置于壳体10上的导电部,且所述导电部与导电组件11(即和第一端子结构111、第一共电层113、第二端子结构112或第二共电层115)之间具有一电位差,以形成直流传输线路。也就是说,所述导电部的电位可以高于或低于导电组件11的电位。更进一步而言,当导电部的电位低于导电组件11的电位时,导电组件11做为正极端,而导电部做为负极端。反之,当导电部的电位高于导电组件11的电位时,导电组件11作为负极端,而导电部做为正极端。
当构成壳体10的材质为导电材料(例如是金属材料)时,壳体10本身可做为导电部。此时,构成中空管体14与底盖15的材料为绝缘材料,以使壳体10与导电组件11之间电性隔绝。在另一实施例,构成壳体10的材料也可以是绝缘材料,导电部可以是一导电层,且导电层是设置在壳体10的局部或全部的外表面。
如前所述,导电部可做为正极端或者接地端。在本发明中,只要两个导电元件1相互组装时,可通过壳体10外表面的导电部电性连接,导电部的位置与形状并不被限制。
请再参照图1A,壳体10具有位于第一固定部100与第二固定部101之间的第一侧面102与第二侧面103。输出接口12位于第一侧面102,并且电性连接至导电组件11。另外,输出接口12是并联耦接于电极与导电组件11所形成的直流输出线路。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输出接口12为直流电源输出接口或交流电源输出接口,其中直流电源输出接口例如是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或微型通用串行总线(micro USB)传输接口,或其他借助直流电源驱动的电子元件。据此,导电元件1可通过输出接口12电性连接于外部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输出接口12电性连接于导电组件11,且输出接口12与第一端子结构111间具有一角度。详细而言,输出接口12相对于第一端子结构111的延伸方向倾斜一角度,该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换言之,输出接口12的开口方向与第一端子结构111的延伸方向不平行。而于另一实施例中,输出接口也可能与端子结构平行,即,等于0度,或等于180度。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元件1更包括一输入接口13,位于积木壳体10的第二侧面103,并且电性连接至导电组件11,且并联于导电部与导电组件11所形成的直流输出线路。于实施例中,此输入接口13即为电子接口。或者,于另一实施例中,可没有任何电子接口,即,没有输出接口12或输入接口13,而仅有多个第一端子结构111与多个第二端子结构112通过一个共电层而彼此电性连接。
请参照图3A与图3B。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图3A实施例的导电元件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和前一实施例相同的组件具有相同的标号,且和前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3A,本实施例的导电元件1’和前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1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结构111的顶部低于插楔柱104的顶端。另外,请参照图3B第二端子结构112是分别由开孔152露出,并凸出于底盖15。
借助使第一端子结构111的顶部低于插楔柱104的顶端,可以降低第一端子结构111与壳体10外表面的导电层因同时接触外部的导体(如:回形针)而发生短路的机率。
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一连动件(图中未示出)连动于第一端子结构111与第二端子结构112。当导电元件不需要与其他导电元件相互组装时,第一端子结构111与第二端子结构112未使用时,可借助连动件的带动而被收纳于壳体10内部。当导电元件需要和其他组件相互组装时,第一端子结构111与第二端子结构112可被连动件带动而露出于壳体10之外。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一端子结构111与第二端子结构112是否凸出于壳体10外。也即,第一端子结构与第二端子结构可以凸出于壳体、低于壳体或平行于壳体;于有插楔部的实施例中,端子结构则可凸出于插楔部、低于插楔部或平行于插楔部。而当固定部的结构不是插楔部,而是其他结构,如凹洞,则端子结构则可凸出于固定部、低于固定部或平行于固定部
在图3A与图3B的实施例中,构成积木壳体10的材质为绝缘材料,导电部为设置于插楔柱104外表面的一导电层,且导电层电性连接至楔孔101a的内侧壁面或者是卡合部151的外侧壁面,并和导电组件11之间具有电位差。也就是说,只要使壳体10上的导电部与导电组件11之间具有电位差,导电部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实施形态。
请参照图4A与图4B。图4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B为图4A实施例的壳体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导电元件1a的壳体10的材质为绝缘材料,但每一插楔柱104’的外表面具有导电层(此时,构成插楔柱的材料为绝缘材料),或者是构成每一插楔柱104’的材质即为导电材料(如,由金属直接形成插楔柱)。
另外,请参照图4B,在另一实施例中,构成壳体10的材料为绝缘材料,但在壳体10的内侧表面105形成另一端子结构,于此实施例中,其为一导电层(图中未标号),且具有另一极性;并且在内侧表面105的导电层可以电性连接至插楔柱104’外表面的导电层。也就是说,在这个实施例中,导电部包括由每一个插楔柱104’外表面延伸至壳体10的内侧表面105的导电层。
另外,于另一实施例中,在壳体10内侧表面105的导电层可以电性连接至直接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插楔柱104’也即,于此实施例中,具有一极性的端子结构位于另一极性端子结构的中间部份,也即,具有一种极性的端子结构被具有另一极性的端子结构所包围。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导电部是包括插楔柱104’以及位于壳体10的内侧表面105的导电层,以作为正极端或接地端。基于本发明的精神,于不同的实施例中,具有另一极性的端子结构,可有不同的变化形,以包围具有一极性的端子结构;例如,具另一极性的端子结构,可为一环状结构导电层,以形成于上述实施例插楔柱的外表面,或是插楔柱本身就是一导电金属环所制成。另一变化形,则是不连续的环状结构导电层,可能分成2段、3段或多段,以形成于插楔柱的外表面。或是插楔柱本身就是由2段、3段或多段形成的导电金属环所制成。也即,具一极性的端子结构被具另一极性的端子结构所包围。
另外,请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壳体10的形状和图4A相似。但和图4B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图5的实施例中,导电部包括在每一个插楔柱104’外表面的导电层,以及形成于卡合部151的外侧壁面151a的导电层。
详细而言,导电元件1b并未在壳体10的内侧壁面105形成导电层,而是在卡合部151的外侧壁面151a设有导电层,其中卡合部151的外侧壁面151a的导电层和插楔柱104’外表面的导电层电性连接。
据此,当两个导电元件1b相互组装时,除了导电元件1b内的导电组件11相互接触之外,插楔柱104’因和卡合部151卡合,从而可使其中一个导电元件1b的插楔柱104’的外表面的导电层,接触另一个导电元件1b的卡合部151的外侧壁面151a的导电层,而形成直流传输线路。
另外,导电层也可以局部地形成于卡合部151的外侧壁面151a,只要能使卡合部151与另一导电元件1b的插楔柱104’卡合时,二者的导电层相互电性接触,本发明并不限制导电层形成的位置以及范围。
据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只要使导电部和导电组件11之间具有电位差。并且,只要当两个导电元件相互组装时,两个导电元件的导电部可电性连接而具有相同电位,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限制导电部的实施形态。
请参照图6。图6为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功能方块图。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元件还可包括一限流电路17与电源转换模块16。电源转换模块16设置于积木壳体10内并电性连接于导电组件11。当导电元件由由电子接口,即,输入接口13,接收一交流电时,电源转换模块16可用来将交流电转换为一直流电,传送至导电组件11。另外,当导电元件由输入接口13接收直流电时,电源转换模块16可提供电压转换、分流或稳压的功能。
限流电路17电性连接于电源转换模块16与输出接口12之间,用来限制输出接口12所输出的电流量。据此,当导电元件1组装于不包括交流/直流转换模块的电源插座或插头时,也可将通过电源插座或插头所接收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供电给连接于输出接口12的外部装置。
请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分解图。在图7的实施例中,导电元件1c省略电子接口,即,输出接口12与输出接口13,及中空管体14以及底盖15。
另外,附图中所显示第一端子结构111、第一共电层113、第二端子结构112以及弯折部114的结构仅用来说明本发明的精神,实际上第一端子结构111、第一共电层113、第二端子结构112以及弯折部114的结构也可依据实际的应用而更改,并不限制于附图中所显示的结构。举例而言,在不具有输出接口12时,第二端子结构112与第一端子结构111可以连接至同一共电层,以缩减壳体10的体积。
请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元件2除了壳体20、导电组件21、电子接口(即,输出接口22以及输入接口23)之外,更包括一可充电电池26。
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壳体20、导电组件21、输出接口22以及输入接口23的结构以及功能和图1A的实施例相似,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须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输出接口22与输入接口23也可省略。另外,虽然图8中的导电组件21仅显示第一端子结构211,但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先前的说明,可以推知本实施例的导电组件21可以具有第一端子结构211及第二端子结构(图8未示出)中的至少其中一者。
可充电电池26设置于壳体20之中,以供电至输出接口22。当可充电电池26需要被充电时,外部电源可通过输入接口23对可充电电池26充电。于实际实施时,可充电电池26可以选用锂电池或镍氢电池等可充电电池,但本发明并不限制可充电电池26的种类。
请配合参照图9,其为本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功能方块图。详细而言,导电元件可包括电源电路C1,且输出接口22、输入接口23以及导电组件21皆通过电源电路C1电性耦接至可充电电池26。
电源电路C1可根据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电路C1包括充放电路28与限流电路27,其中充放电路28耦接于可充电电池26,以控制可充电电池26对输出接口22供电,或者是通过输入接口23被一外部电源充电。
在一实施例中,导电元件可更包括电性连接于输入接口23与电源电路C1之间的电源转换模块。当前述用来对可充电电池26充电的外部电源为交流电源时,电源转换模块先将交流电转为直流电之后,再通过充放电路28对可充电电池26进行充电。
另外,充放电路28耦接于可充电电池26与导电组件21之间。当导电元件2中的可充电电池26的电能耗尽时,可和另一个具有可充电电池26的导电元件2相互组装,以通过导电组件21来对电能耗尽的可充电电池26充电。
本实施例中,限流电路27是耦接于充放电路28与输出接口22之间,用来限制输出接口22所输出的电流量。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电路C1还可包括DC/DC转换电路或是保护电路,其中DC/DC转换电路的设置是为了因应不同输入电压的用电产品,保护电路的设计则用来防止可充电电池26的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并提供如过流保护、过压保护、空载保护及短路保护等效果。
请参照图10,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元件3,包括壳体30、导电组件31以及电子接口,即,无线充电模块32。
本实施例的壳体30以及导电组件31(图10未示出)的结构细节以及功能和图1A的实施例相似,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另外,虽然图10中的导电组件31仅显示第一端子结构311,但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前一实施例的说明,可以推知本实施例的导电组件31可以具有第一端子结构311及第二端子结构(图10未示出)中的至少其中一者。
和图1A以及图8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导电元件3包括一无线充电模块32,且无线充电模块32设置于壳体30的内部,并靠近壳体30的其中一侧面设置,用来对可携式电子装置充电。
详细而言,无线充电模块32具有一充电接口(图中未标号),且充电接口是邻近于壳体30的其中一侧面设置。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相对于第一端子结构311倾斜一角度,其中该角度大于0度,及小于180度。也就是说,充电接口与第一端子结构311的延伸方向不平行。而于另一实施例中,充电接口也可能与端子结构平行,即,等于0度,或等于180度。
请参照图11,其中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插座的立体示意图。电源插座4包括壳体40、导电组件41、插孔组42a、42b、电源转换模块43以及电源输入接口45。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40的尺寸较导电元件1的壳体10大,且壳体40的其中一侧设有积木组装区400,而另一侧面401则设有至少一插孔组42a或42b。然而,在实际的产品或其他实施例中,插孔组42a或42b也可以被省略,或者是与积木组装区400设置于壳体40的相同侧。
请参照图11,本实施例的积木组装区400具有一第一插接部44a以及第二插接部44b,其中第一插接部44a包括多个凸出于壳体40表面的第一插楔柱440a,第二插接部44b也包括多个第二插楔柱440b,可分别用来组装多个不同的导电元件,例如是图1至图8中的任一个导电元件。
在一实施例中,积木组装区400也可以只具有第一插接部44a或第二插接部44b。另外,图9中的第一插接部44a与第二插接部44b是位于壳体40的相同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插接部44a与第二插接部44b也可位于壳体40的相邻侧或相反侧,本发明并不限制。
请参照图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楔柱440a与第二插楔柱440b为中空柱,且第一插楔柱440a与第二插楔柱440b的尺寸能与导电元件1的楔孔110a以及卡合部151配合。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插楔柱440a与第二插楔柱440b的外表面分别具有一电性接地的导电层;也即,其第一极性的端子结构可能被具第二极性的导电结构所包围。
如图11所示,导电组件41设置于壳体40内部,并电性连接于电源输入接口45。导电组件41具有多个第一端子结构411a与多个第二端子结构411b。这些第一端子结构411a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插楔柱440a而露出于壳体40外,而第二端子结构411b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二插楔柱440b露出于壳体40外。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端子结构411a与第二端子结构411b的顶部会分别高于所对应的第一插楔柱440a及第二插楔柱440b的顶端。
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端子结构411a的顶部低于所对应的第一插楔柱440a的顶端,而第二端子结构411b的顶部是低于所对应的第二插楔柱440b的顶端,以避免其他导体同时接触第一端子结构411a与第一插楔柱440a与440b外表面的导电层,而造成短路。
导电组件41的第一端子结构411a与第二端子结构411b的结构可以和导电元件1(如图2A所示)的第一端子结构111的结构类似。另外,导电组件41位于壳体40内部的结构和于图2A、图2B及图7所示的导电组件11相似,而可具有共电层以及露出于壳体40另一侧的端子结构。虽然在图11中并未详细显示导电组件41的具体结构,但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参照图2A、图2B及图7的实施例可推知导电组件41的具体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组件41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依据本发明的精神为核心而采用其他的设计,例如只具有露出于积木组装区400的第一及第二端子结构411a与411b以及位于壳体40内部的共电层,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导电元件1组装于电源插座4上时,电源插座4的第一端子结构411a或第二端子结构411b可接触至少一个导电元件1的开孔152中的第二端子结构112,从而使电源插座4的导电组件41与导电元件1的导电组件11之间建立电性连接。
电源输入接口45可用来电性连接至一外部电源,以提供电力给插接于电源插座4上的至少一个电子装置。前述的外部电源于此实施例中是交流电源,而于另一实施例中则可是直流电源;其中交流电源例如是市电,直流电源例如是电池组,其是其他可提供直流电的接口,如,计算机的USB、具直流输出接口的插座、由电池提供电源且具有直流输出接口的产品等。举例而言,于另一实施例的电源插座,其可具有一壳体,且壳体中设置有积木组装区与一电源输入接口,其中,电源输入接口用来与直流电源连接;并将直流电源所提供的直流电传输到与电源输入接口电性连接的导电组件。导电组件则具有至少2个第一端子结构,且第一端子结构外露于积木组装区。
电源转换模块43设置于壳体40内,并电性耦接导电组件41。当电源输入接口45电性连接至市电时,电源转换模块43接收一交流电并将交流电转换为一直流电,并经由第一端子结构411a或第二端子结构411b输出。另外,当电源输入接口45电性连接至电池组时,电源转换模块43可提供电压转换、分流或是稳压的功能。且从电源转换模块43传输直流电到端子结构(如411a或411b)的方式,可利用各种传导电的方式形成,如通过电线、导电金属条、焊接、弹力金属等方式传输直流电;且,若中间需通过PCB板以作直流电的处理,也可适当选用上述任一种方式,即,电线、导电金属条、焊接、弹力金属等(或者通过电镀层也可)。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源插座4更包括一第一切换单元46a与第二切换单元46b,其中第一切换单元46a电性连接于多个第一端子结构411a与电源转换模块43之间,而第二切换单元46b是电性连接于多个第二端子结构411b与电源转换模块43之间。而于此实施例中公开具有两个切换单元的形态,但于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任何切换单元,或者,仅设置一切换单元。
第一切换单元46a可控制经电源转换模块43所输出的直流电是否可经由上述这些第一端子结构411a输出,而第二切换单元46b可控制经电源转换模块43所输出的直流电是否可经由上述这些第二端子结构411b输出。也就是说,第一切换单元46a与第二切换单元46b个别地控制电流是否由第一端子结构411a及第二端子结构411b输出。
举例而言,当第一切换单元46a使第一端子结构411a与电源转换模块43之间形成通路,而第二切换单元46b使第二端子结构411b与电源转换模块43之间断路时,直流电可由第一端子结构411a输出,但无法由第二端子结构411b输出。此时,当图1A的导电元件1组装在第一插接部44a时,可通过输出接口12对可携式电子装置供电。
除此之外,电源插座4可更包括多个指示组件(图中未示出),例如:指示灯,以分别指示第一端子结构411a与电源转换模块43之间,以及第二端子结构411b与电源转换模块43之间是否形成通路。
接着,请参照图12A及图12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插头5。可电源插头5包括壳体50、电源转换模块53以及导电组件51。图12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插头的立体示意图。图12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插头的功能方块图。
本发明实施例中,壳体50上的一组装侧500上设置有积木插接部54,而壳体50的另一侧则枢设有至少一插脚组52。
请参照图12A,积木插接部54的包括多个凸出于壳体50表面的插楔部540,以和导电元件相互组装。
插脚组52枢设于壳体50上,并用来电性连接市电。导电组件51设置于壳体50内部,并电性连接于插脚组52。导电组件51具有多个第一端子结构511,且这些第一端子结构511分别通过对应的插楔部540而露出于壳体50外。导电组件51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设计,本发明并不限制。
要特别说明的是,当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导电元件组装于电源插头5上时,电源插头5可借助至少一个第一端子结构511接触导电元件中的第二端子结构112,从而使电源插头5的导电组件51与导电元件1的导电组件11之间建立电性连接。
请配合参照图12B,电源转换模块53设置于壳体50内,并电性耦接于插脚组52与导电组件51之间。当插脚组52电性连接至市电时,电源转换模块53由插脚组52接收交流电并将交流电转换为一直流电,并将直流电输出至位于积木插接部54的第一端子结构511。
上述的多种导电元件、电源插座以及电源插头5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相互组合。举例而言,在实际应用中,图11的电源插座4或图12A的电源插头5可以和图1A的导电元件1相互组装并建立电性连接,以形成可连接于市电的充电器。另外,当多个图1A的导电元件1与图8的导电元件2相互组装时,可形成具有多个输出接口12的移动电源。
也就是说,使用者可根据实际的需求以及导电元件1、电源插座4以及电源插头5的不同功能任意组装,而组合成适用于不同环境的充电装置。使用者在外出时,可根据需要携带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任意组装,以组合成具有不同尺寸以及不同功能接口的充电器。
另外,由于导电元件中的多个端子结构电性连接至共电层,而使多个端子结构皆具有相同的电位。当两个导电元件相互组装时,可避免端子结构相互串接累积过高电压而毁损。
且于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皆以凸出于表面的插楔柱作为固定部的固定结构,但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其也可为凹陷于固定部表面的结构;或者,不是圆形,而是其他种诸如方形、三角形、锯齿状或者以磁力相接的平面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导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件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固定部,其中该固定部具有至少两个孔洞;
至少两个端子结构,设置于该壳体中,且所述的这些端子结构分别邻近于所述的这些孔洞设置;
一共电层,与所述的这些端子结构电性连接,且该端子结构与该共电层具有相同的极性;以及
一导电部,设置于该壳体上,该导电部的极性和这些端子结构的极性相反,该导电部与该共电层之间具有一电位差以形成一直流传输线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件更包含多个第二端子结构与第二共电层,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共电层上,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结构与所述第二共电层电性连接于所述共电层,而和所述共电层具有相同的极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件更包括一电子接口,该电子接口电性连接于该端子结构,且该电子接口与该端子结构间具有一角度,该角度大于0度,小于180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子接口为输出接口,该输出接口为USB接口,且该USB接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的这些端子结构的延伸方向不平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元件,其特征在于,该输出接口并联耦接于该直流输出线路。
6.一种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插座包括:
一壳体,设置有一积木组装区与至少一电源输入接口;
一电源转换模块,用来经由该电源输入接口接收一外部电源,并将该外部电源转换为一直流电;
一导电组件,具有多个第一端子结构,所述的这些第一端子结构外露于该积木组装区;以及
一导电部,设置于该壳体上,该导电部的极性和这些第一端子结构的极性相反;
其中,该导电组件电性连接该电源转换模块,并经由所述的这些第一端子结构输出该直流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该积木组装区具有多个插楔柱,且所述的这些插楔柱的插楔柱的外表面,以做为该导电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组件更包括多个第二端子结构,所述的这些第二端子结构电性连接于该电源转换模块,以输出该直流电。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插座更包括:
至少一切换单元,电性连接于所述的这些第一端子结构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之间,以控制该直流电是否经由所述的这些第一端子结构输出。
10.一种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插座包括:
一壳体,设置有一积木组装区与至少一电源输入接口,其中,该电源输入接口用来与一直流电源连接;
一导电组件,具有多个第一端子结构,所述的这些第一端子结构外露于该积木组装区;以及
一导电部,设置于该壳体上,该导电部的极性和这些第一端子结构的极性相反;
其中,该导电组件电性连接于该电源输入接口。
CN201510657189.6A 2015-05-20 2015-10-13 导电元件及电源插座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696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6083 2015-05-20
TW104116083A TWI614957B (zh) 2015-05-20 2015-05-20 導電元件及電源插座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9678A CN106169678A (zh) 2016-11-30
CN106169678B true CN106169678B (zh) 2018-12-11

Family

ID=57325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5718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69678B (zh) 2015-05-20 2015-10-13 导电元件及电源插座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722378B2 (zh)
CN (1) CN106169678B (zh)
TW (1) TWI6149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8745B2 (ja) * 2016-02-18 2019-01-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装置ユニット
CN108258494A (zh) * 2016-12-29 2018-07-06 天津灵燕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自行车控制器接线板
TWI647890B (zh) * 2017-05-23 2019-01-1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供應裝置、電源轉接裝置及其方法
GB201815161D0 (en) * 2018-09-18 2018-10-31 Oe Electrics Ltd Modular power and socket assembl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12996U (zh) * 1987-08-29 1988-04-06 黄业盛 钟控电源插座
US6607408B2 (en) * 1999-12-06 2003-08-19 Henry Milan Modular stackable component system including universal serial bus hub
CN1615466A (zh) * 2001-12-07 2005-05-11 彼得·罗伯逊 感测插座组件
CN201113783Y (zh) * 2007-10-23 2008-09-10 黄子田 一种具有多个usb接口的电源适配器
CN102804519A (zh) * 2009-06-11 2012-11-28 美国能量变换公司 用于最小化安装空间的双列组插座
CN104415552A (zh) * 2013-08-29 2015-03-18 龙门县佳茂聚氨酯橡胶有限公司 可导电的转接积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2579A (en) * 1984-04-13 1985-07-30 Bill Merryman Illuminated interconnectable sign module
US5117122A (en) * 1989-01-19 1992-05-26 Hogarth Peter T Integrated outlet for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s with noise reducing characteristics
US20080012423A1 (en) * 2006-07-13 2008-01-17 Emile Mimran USB connector devices for charging
US8471718B1 (en) * 2009-04-27 2013-06-25 Takecharge, LLC Electrical unit outlet
TW201431596A (zh) * 2013-02-01 2014-08-16 Get More Company Ltd 接觸式導電的電性連接積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12996U (zh) * 1987-08-29 1988-04-06 黄业盛 钟控电源插座
US6607408B2 (en) * 1999-12-06 2003-08-19 Henry Milan Modular stackable component system including universal serial bus hub
CN1615466A (zh) * 2001-12-07 2005-05-11 彼得·罗伯逊 感测插座组件
CN201113783Y (zh) * 2007-10-23 2008-09-10 黄子田 一种具有多个usb接口的电源适配器
CN102804519A (zh) * 2009-06-11 2012-11-28 美国能量变换公司 用于最小化安装空间的双列组插座
CN104415552A (zh) * 2013-08-29 2015-03-18 龙门县佳茂聚氨酯橡胶有限公司 可导电的转接积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344150A1 (en) 2016-11-24
US9722378B2 (en) 2017-08-01
TW201642534A (zh) 2016-12-01
TWI614957B (zh) 2018-02-11
US9966717B2 (en) 2018-05-08
CN106169678A (zh) 2016-11-30
US20170271831A1 (en) 2017-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83347B1 (ko) 고출력 대용량의 전지팩
JP7150901B2 (ja) 積層型電源キャビネット
CN106169678B (zh) 导电元件及电源插座
EP3660949B1 (en) Power tool system and battery pack thereof
US9667076B2 (en) Standby battery product and stackable charging system thereof
CN107302248B (zh) 一种电动工具
CN202524124U (zh) 移动电源
CN201008013Y (zh) 可携带薄形充电器
WO2006125374A1 (fr) Transformateur-chargeur pour telephone mobile a batterie
CN214226999U (zh) 一种圆柱形可充电锂电池
KR20200056715A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CN103094936A (zh) 卡片式无线定位终端充电系统
KR101848726B1 (ko) 탈착을 통한 가변용량형 보조배터리 및 보조배터리 장치
CN201112516Y (zh) 太阳能充电器结构
CN101447588A (zh) 无需辨认正负极方向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
CN109309189B (zh) 充电电池
CN108767348A (zh) 无线充电电池和无线充电电池组
CN201918461U (zh) 一种电池组模块
CN116171514A (zh) 电子设备连接线
CN219145056U (zh) 储能电源
RU2713198C1 (ru) Радио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зарядная система
KR101777333B1 (ko)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과 전력 저장 장치
CN214958818U (zh) 一种移动电源充电装置
CN207853542U (zh) 一种供电设备
CN211351759U (zh) 一种无线充电且加usb端口双重充电锂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1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