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1395B - 移动终端及数据获取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及数据获取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01395B CN106101395B CN201610383927.7A CN201610383927A CN106101395B CN 106101395 B CN106101395 B CN 106101395B CN 201610383927 A CN201610383927 A CN 201610383927A CN 106101395 B CN106101395 B CN 1061013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terminal
- data
- application
- feedback
- data acquis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请求生成模块,用于当检测到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触发动作时,生成数据获取请求并发送至第二移动终端,以供第二移动终端在成功确认与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生成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移动终端;反馈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对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数据存入模块,用于若反馈数据信息校验成功,则将反馈数据信息中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移动终端,以供第一应用进行调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数据获取方法。本发明能够实现多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获取,进而实现多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同步,进而减少或避免用户同步数据时的手动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移动终端及数据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通常会有一人多机的使用需求(也即同一个用户具有多部手机),比如用户具有A、B两部手机,当用户需要使用A手机拨打B手机上联系人电话时,此时,用户首先查看B手机上的通讯录或者通话记录,获得目标联系人电话,或者也可以是用户通过B手机直接将目标联系人电话发送给A手机,然后用户再使用A手机完成对目标联系人电话的拨打。但此类数据共享或者获取的方式仅局限于用户同时携带有A、B两部手机的情景,也即由用户自身手动操作完成A、B两部手机之间的数据共享。
而在一人多机的使用场景下,又经常会存在用户只带有一部手机而忘带其他手机,若此时用户需要及时获取另一部手机上的个人数据,例如,呼叫历史、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则由于用户不能通过手动操作方式而最终无法获取到另一部手机上的对应信息,也即现有技术中,用户所携带的移动终端不能远程地实现对其他移动终端上相关数据的获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数据获取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当前移动终端不能及时且远程地实现对其他移动终端上的个人数据的自动获取以供进行数据同步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请求生成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触发动作时,生成与所述触发动作相应的数据获取请求并发送至所述第二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在成功确认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生成与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反馈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反馈数据信息,并对所述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其中,所述反馈数据信息中至少包括存储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内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
数据存入模块,用于若所述反馈数据信息校验成功,则将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所述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可选的,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的格式至少包括:请求标识号、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获取要求;
所述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至少包括:反馈标识号、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内容,其中,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通过各自对应的通信号码形成绑定关系,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相同。
可选的,所述通信号码为电话号码,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与所述反馈数据信息的发送方式相同且为短信方式;所述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与所述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同且至少包括通话记录数据类型或短信记录数据类型。
可选的,所述反馈数据信息校验成功至少包括:所述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与所述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相同,且所述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与所述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相同,且所述请求标识号与所述反馈标识号相同。
进一步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数据获取请求;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移动终端是否与所述移动终端存在绑定关系;
反馈发送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移动终端存在绑定关系,则生成与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在成功校验所述反馈数据信息后将所述反馈数据信息中所包含的存储在所述移动终端内的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进一步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据获取方法,所述数据获取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第一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触发动作时,生成与所述触发动作相应的数据获取请求并发送至所述第二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在成功确认与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生成与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第一移动终端;
接收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反馈数据信息,并对所述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其中,所述反馈数据信息中至少包括存储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内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
若校验成功,则将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可选的,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的格式至少包括:请求标识号、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获取要求;
所述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至少包括:反馈标识号、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内容,其中,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通过各自对应的通信号码形成绑定关系,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相同。
可选的,所述通信号码为电话号码,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与所述反馈数据信息的发送方式相同且为短信方式;所述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与所述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同且至少包括通话记录数据类型或短信记录数据类型。
可选的,所述反馈数据信息校验成功至少包括:所述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与所述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相同,且所述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与所述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相同,且所述请求标识号与所述反馈标识号相同。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据获取方法,所述数据获取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数据获取请求;
判断所述第一移动终端是否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存在绑定关系;
若是,则生成与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在成功校验所述反馈数据信息后将所述反馈数据信息中所包含的存储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内的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本发明中,移动终端通过向具有绑定关系的第二移动终端发送数据获取请求,进而获得第二移动终端所返回的反馈数据信息并进行校验,若校验通过,则移动终端将反馈数据信息中自身应用所需的相关数据存储,进而便于自身应用进行调用。本发明实现了当前移动终端对其他移动终端上的个人数据的自动获取以供进行数据同步,同时也减少或避免了用户同步数据时的手动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一个可选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数据获取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数据获取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移动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下面,假设终端是移动终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图1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一个可选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无线通信单元110、用户输入单元120、输出单元130、存储器140、控制器150。图1示出了具有各种组件的移动终端,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所有示出的组件。可以替代地实施更多或更少的组件。将在下面详细描述移动终端的元件。
无线通信单元110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组件,其允许移动终端100与无线通信系统或网络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例如,无线通信单元可以包括移动通信模块111、无线互联网模块112中的至少一个。
移动通信模块111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基站(例如,接入点、节点B等等)、外部终端以及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从其接收无线电信号。这样的无线电信号可以包括语音通话信号、视频通话信号、或者根据文本和/或多媒体消息发送和/或接收的各种类型的数据。
无线互联网模块112支持移动终端的无线互联网接入。该模块可以内部或外部地耦接到终端。该模块所涉及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技术可以包括WLAN(无线LAN)(Wi-Fi)、Wibro(无线宽带)、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等等。
用户输入单元120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命令生成键输入数据以控制移动终端的各种操作。用户输入单元120允许用户输入各种类型的信息,并且可以包括键盘、锅仔片、触摸板(例如,检测由于被接触而导致的电阻、压力、电容等等的变化的触敏组件)、滚轮、摇杆等等。特别地,当触摸板以层的形式叠加在显示单元131上时,可以形成触摸屏。
输出单元130被构造为以视觉、音频和/或触觉方式提供输出信号(例如,音频信号、视频信号、警报信号、振动信号等等)。输出单元130可以包括显示单元131等等。
显示单元131可以显示在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例如,当移动终端100处于电话通话模式时,显示单元131可以显示与通话或其它通信(比如文本消息收发、多媒体文件下载等等)相关的用户界面(UI)或图形用户界面(GUI)。当移动终端100处于视频通话模式或者图像捕获模式时,显示单元131可以显示捕获的图像和/或接收的图像、示出视频或图像以及相关功能的UI或GUI等等。
同时,当显示单元131和触摸板以层的形式彼此叠加以形成触摸屏时,显示单元131可以用作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显示单元131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LCD(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柔性显示器、三维(3D)显示器等等中的至少一种。这些显示器中的一些可以被构造为透明状以允许用户从外部观看,这可以称为透明显示器,典型的透明显示器可以例如为TOLED(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等等。根据特定想要的实施方式,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显示单元(或其它显示装置),例如,移动终端可以包括外部显示单元(未示出)和内部显示单元(未示出)。触摸屏可用于检测触摸输入压力以及触摸输入位置和触摸输入面积。
存储器140可以存储由控制器150执行的处理和控制操作的软件程序等等,或者可以暂时地存储己经输出或将要输出的数据(例如,电话簿、消息、静态图像、视频等等)。而且,存储器140可以存储关于当触摸施加到触摸屏时输出的各种方式的振动和音频信号的数据。
存储器140可以包括至少一种类型的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等)、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等等。而且,移动终端100可以与通过网络连接执行存储器140的存储功能的网络存储装置协作。
控制器150通常控制移动终端的总体操作。例如,控制器150执行与语音通话、数据通信、视频通话等等相关的控制和处理。控制器150可以执行模式识别处理,以将在触摸屏上执行的手写输入或者图片绘制输入识别为字符或图像。
此外,为实现对移动终端上数据的获取,移动终端还包括:请求生成模块210,用于当检测到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触发动作时,生成与触发动作相应的数据获取请求并发送至第二移动终端,以供第二移动终端在成功确认与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生成与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移动终端;反馈接收模块220,用于接收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对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其中,反馈数据信息中至少包括第一应用所需且存储在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数据存入模块230,用于若反馈数据信息校验成功,则将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移动终端,以供第一应用进行调用。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请求生成模块210、反馈接收模块220以及数据存入模块230分别对应为至少包括用于实现具体功能的电路结构以及其他硬件等的硬件结构。
这里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以使用例如计算机软件、硬件或其任何组合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来实施。对于硬件实施,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SPD)、可编程逻辑装置(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被设计为执行这里描述的功能的电子单元中的至少一种来实施,在一些情况下,这样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控制器150中实施。对于软件实施,诸如过程或功能的实施方式可以与允许执行至少一种功能或操作的单独的软件模块来实施。软件代码可以由以任何适当的编程语言编写的软件应用程序(或程序)来实施,软件代码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40中并且由控制器150执行。
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硬件结构,提出本发明移动终端及数据获取方法的各个实施例。
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请求生成模块210,用于当检测到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触发动作时,生成与触发动作相应的数据获取请求并发送至第二移动终端,以供第二移动终端在成功确认与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生成与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移动终端;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既可以为同类型的终端,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终端,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都为手机。此外,对于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不限,例如,可以是短信、联系人等基本应用,也可以是其他第三方应用,比如第一应用为微信应用(具有联系人数据库,便于用户在查看微信账户信息的同时,也能查看该微信账户上保存的用户的电话号码),第二应用为联系人应用等。可选的,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相同。例如当前移动终端上的短信应用获取其他移动终端上的短信应用的短信息数据。
本实施例中,数据获取请求具体通过移动终端上的第一应用所触发,例如,在移动终端上的第一应用上添加用户操作入口(也即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信息的入口),比如,需要获取绑定终端为第二移动终端上的呼叫历史数据,则在移动终端上的联系人应用中增加获取绑定终端呼叫历史入口,同理,若需要获取短信内容,则在短信应用中增加获取绑定终端的短信息入口。因此,当请求生成模块210检测到用户在用户操作入口上的触发动作时,将触发生成对应的数据获取请求,例如,用户在联系人应用上的用户操作入口上进行操作时,将触发获取呼叫历史数据的数据获取请求;而若用户在短信应用上的用户操作入口上进行操作时,将触发获取短信内容的数据获取请求。
此外,本实施例中,对于数据获取请求的生成格式不限,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数据获取请求生成后,请求生成模块210将该数据获取请求发送至第二移动终端,从而由第二移动终端根据该数据获取请求进行相应处理:当第二移动终端接收到该数据获取请求后,将进行绑定关系确认,具体为判断发送方移动终端与接收方移动终端(也即第二移动终端)是否存在绑定关系,其中,对于绑定关系的设定方式不限,比如设置终端名称,通过终端名称完成二者的绑定关系。若成功确认发送方与接收方存在对应绑定关系,则生成预设格式的反馈数据信息并返回给移动终端,否则可向移动终端反馈预设的提示确认失败的信息。
此外,本实施例中,对于反馈数据信息的生成过程及方式也不限定,例如,第二应用为联系人应用,则第二移动终端可通过Android系统中的内容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终端内应用程序之间共享数据的接口)从自身的对应数据库中获取第一应用所需数据(也即第二应用的数据),比如,联系人提供器专为不同应用程序提供联系人数据或呼叫历史数据;设置提供器专为不同应用程序提供系统配置信息,包括内置的设置应用程序等。数据获取请求的生成过程及方式与数据获取请求相似,因此不做过多赘述。
反馈接收模块220,用于接收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对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其中,反馈数据信息中至少包括存储在第二移动终端内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请求与反馈的对应统一,因此,反馈接收模块220需要对接收到的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具体校验方式不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反馈数据信息为第二移动终端成功确认与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所生成的,也即反馈数据信息包含有第一应用所需且存储在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比如第一应用需要的数据内容为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则反馈数据信息中将包括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
数据存入模块230,用于若反馈数据信息校验成功,则将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移动终端,以供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若反馈接收模块220对反馈数据信息的校验成功,则数据存入模块230将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移动终端,以供第一应用进行调用。比如,数据存入模块230通过自身的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将获取到的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写入第一应用所对应的数据库中,从而便于第一应用在需要时进行本地调用,也即第一应用可直接在移动终端上调用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的数据。
例如,当用户在移动终端联系人应用上点击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的呼叫历史数据时,联系人应用会通过Content Provider获取相关信息,比如第二移动终端的号码,然后再通过该号码向第二移动终端发送获取呼叫历史数据请求;而第二移动终端则在成功确认与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将通过自身的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获取对应的呼叫历史数据并生成反馈数据信息反馈给移动终端,从而由移动终端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Provider提取反馈数据信息中的呼叫历史数据并进行保存,以便移动终端上的联系人应用在需要时进行条用,从而完成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之间相同应用的数据共享与同步。
另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需要用户预先完成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的设定,并对应在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上都保存有该绑定关系,从而移动终端通过该绑定关系可确定数据获取请求的接收方与反馈数据信息的发送方,而第二移动终端则可确定数据获取请求的发送方与反馈数据信息的接收方。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变换各自的通信所属位置(接收方或发送方),也即移动终端也可以成为数据获取请求的接收方与反馈数据的发送方,而第二移动终端也可以成为数据获取请求的发送方与反馈数据的接收方。例如,用户有A、B两手机,若用户忘带B手机,则用户通过A手机可获取B手机上的相关信息,从而完成A、B手机上应用数据的同步;反之,若用户忘带A手机,则同样,用户通过B手机可获取A手机上的相关信息,从而完成A、B手机上应用数据的同步。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既可以是同属于同一个用户,也可以是分别属于不同用户。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通过向具有绑定关系的第二移动终端发送数据获取请求,进而获得第二移动终端所返回的反馈数据信息并进行校验,若校验通过,则移动终端将反馈数据信息中自身应用所需的相关数据存储,进而便于自身应用进行调用。本发明实现了当前移动终端对其他移动终端上的个人数据的自动获取以供进行数据同步,同时也减少或避免了用户同步数据时的手动操作。
进一步可选的,在本发明移动终端一实施例中,数据获取请求的格式至少包括:请求标识号、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获取要求;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至少包括:反馈标识号、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内容,其中,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通过各自对应的通信号码形成绑定关系,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相同。
本发明对于数据获取请求以及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不限。本实施例中,为便于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之间进行数据获取的通信,因此,可自定义一种通信协议。
可选的,在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相同时所对应的数据获取请求的格式至少包括:请求标识号、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获取要求,例如表1所示。
表1
请求ID | 发送者 | 接收者 | 数据类型 | 内容条数 |
如表1所示,请求ID为该条数据获取请求的标识,用以同本移动终端所发送的其他数据获取请求进行区分;发送者与接收者对应为表明发送方与接收方身份的标识,比如通信号码(比如手机号码);数据类型具体与第一应用(也即第二应用)对应相关,用于表明第二应用的类型,比如第一应用为联系人,则对应数据获取请求中的数据类型为呼叫历史;内容条数对应为数据获取要求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要求,比如时间日期要求,获取本月的呼叫历史记录。
而在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相同时所对应的反馈数据信息至少存在两种格式,一种是在第二移动终端成功确认与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所对应的于反馈数据信息格式,另一种则是确认失败后所对应的反馈数据信息格式。其中,失败后所对应的反馈数据信息格式不限。
对于成功确认与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所对应的于反馈数据信息格式至少包括:反馈标识号、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内容,例如表2所示。
表2
反馈ID | 发送者 | 接收者 | 数据类型 | 数据内容 |
如表2所示,反馈ID为该条反馈数据信息的标识,用以同本移动终端所返回的其他反馈数据信息进行区分;发送者与接收者对应为表明发送方与接收方身份的标识,比如通信号码(比如手机号码);数据类型具体与第二应用(也即第一应用)对应相关,用于表明第二应用的类型;而数据内容则为该条反馈数据信息的核心部分,对应为第一应用所需的数据。
此外,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通过各自对应的通信号码形成绑定关系,可选的,通信号码为电话号码;数据获取请求与反馈数据信息的发送方式相同且为短信方式;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与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同且至少包括通话记录数据类型或短信记录数据类型。
本实施例中,为完成非自身移动终端上的个人信息数据内容的获取(远程获取),因此自定义一种通信协议,也即设置发送方的数据发送格式、接收方的数据反馈格式,因而按照预先设定的格式,解析获得数据获取请求中的相关数据以及获得反馈数据信息中的相关数据,进而最终实现多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获取与共享以供进行数据同步,同时也减少或避免了用户同步数据时的手动操作。
另外,可选的,在本发明移动终端另一实施例中,对于反馈数据信息的校验方式为:判断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与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是否相同,以及判断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与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是否相同,以及判断请求标识号与反馈标识号是否相同,若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与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相同,且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与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相同,且请求标识号与反馈标识号相同,则反馈数据信息校验成功。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从而确定与数据获取请求唯一对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实现发送与接收的一一对应,从而保证数据信息发送与接收的正确性。
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移动终端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发送数据获取请求且接收反馈数据信息,而在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接收数据获取请求且发送反馈数据信息。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310,用于接收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数据获取请求;
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既可以为同类型的终端,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终端,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都为手机。此外,对于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不限,例如,可以是短信、联系人等基本应用,也可以是其他第三方应用,比如第一应用为微信应用(具有联系人数据库,便于用户在查看微信账户信息的同时,也能查看该微信账户上保存的用户的电话号码),第二应用为联系人应用等。可选的,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相同。例如当前移动终端上的短信应用获取其他移动终端上的短信应用的短信息数据。
本实施例中,数据获取请求具体通过第一移动终端上的第一应用所触发,例如,在第一移动终端上的第一应用上添加用户操作入口(也即获取移动终端上信息的入口),比如,需要获取绑定终端为移动终端上的呼叫历史数据,则在第一移动终端上的联系人应用中增加获取绑定终端呼叫历史入口,同理,若需要获取短信内容,则在短信应用中增加获取绑定终端的短信息入口。因此,当请求接收模块310检测到用户在用户操作入口上的触发动作时,将触发生成对应的数据获取请求,例如,用户在联系人应用上的用户操作入口上进行操作时,将触发获取呼叫历史数据的数据获取请求;而若用户在短信应用上的用户操作入口上进行操作时,将触发获取短信内容的数据获取请求。
判断模块320,用于判断第一移动终端是否与移动终端存在绑定关系;
本实施例中,对于数据获取请求的生成格式不限,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数据获取请求生成后,请求接收模块310将该数据获取请求发送至移动终端,从而由移动终端根据该数据获取请求进行相应处理:当移动终端接收到该数据获取请求后,通过判断模块320进行绑定关系确认,具体为判断发送方移动终端(也即第一移动终端)与接收方移动终端是否存在绑定关系,其中,对于绑定关系的设定方式不限,比如设置终端名称,通过终端名称完成二者的绑定关系。若成功确认发送方与接收方存在对应绑定关系,则生成预设格式的反馈数据信息并返回给移动终端,否则可向移动终端反馈预设的提示确认失败的信息。
此外,本实施例中,对于反馈数据信息的生成过程及方式也不限定,例如,第二应用为联系人应用,则移动终端可通过Android系统中的内容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终端内应用程序之间共享数据的接口)从自身的对应数据库中获取第一应用所需数据(也即第二应用的数据),比如,联系人提供器专为不同应用程序提供联系人数据或呼叫历史数据;设置提供器专为不同应用程序提供系统配置信息,包括内置的设置应用程序等。数据获取请求的生成过程及方式与数据获取请求相似,因此不做过多赘述。
反馈发送模块330,用于若第一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存在绑定关系,则生成与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第一移动终端,以供第一移动终端在成功校验反馈数据信息后将反馈数据信息中所包含的存储在移动终端内的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第一移动终端,以供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请求与反馈的对应统一,因此,第一移动终端需要对接收到的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具体校验方式不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反馈数据信息为移动终端成功确认与第一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所生成的,也即反馈数据信息包含有第一应用所需且存储在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比如第一应用需要的数据内容为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则反馈数据信息中将包括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
若第一移动终端对反馈数据信息的校验成功,则第一移动终端将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第一移动终端,以供第一应用进行调用。比如,第一移动终端通过自身的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将获取到的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写入第一应用所对应的数据库中,从而便于第一应用在需要时进行本地调用,也即第一应用可直接在移动终端上调用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的数据。
例如,当用户在第一移动终端联系人应用上点击获取移动终端上的呼叫历史数据时,联系人应用会通过Content Provider获取相关信息,比如移动终端的号码,然后再通过该号码向移动终端发送获取呼叫历史数据请求;而移动终端则在成功确认与第一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将通过自身的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获取对应的呼叫历史数据并生成反馈数据信息反馈给第一移动终端,从而由第一移动终端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Provider提取反馈数据信息中的呼叫历史数据并进行保存,以便第一移动终端上的联系人应用在需要时进行条用,从而完成第一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相同应用的数据共享与同步。
另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需要用户预先完成第一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的设定,并对应在第一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上都保存有该绑定关系,从而移动终端通过该绑定关系可确定数据获取请求的发送方与反馈数据信息接收方,而第一移动终端则可确定数据获取请求的接收方与反馈数据信息的发送方。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变换各自的通信所属位置(接收方或发送方),也即第一移动终端也可以成为数据获取请求的接收方与反馈数据的发送方,而移动终端也可以成为数据获取请求的发送方与反馈数据的接收方。因此,本实施例中,数据获取请求以及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也可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因此不做过多赘述。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既可以是同属于同一个用户,也可以是分别属于不同用户。本实施例实现了当前移动终端对其他移动终端上的个人数据的自动获取以供进行数据同步,同时也减少或避免了用户同步数据时的手动操作。
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数据获取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数据获取方法包括:
步骤S110,当检测到第一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触发动作时,生成与触发动作相应的数据获取请求并发送至第二移动终端,以供第二移动终端在成功确认与第一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生成与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第一移动终端;
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既可以为同类型的终端,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终端,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都为手机。此外,对于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不限,例如,可以是短信、联系人等基本应用,也可以是其他第三方应用,比如第一应用为微信应用(具有联系人数据库,便于用户在查看微信账户信息的同时,也能查看该微信账户上保存的用户的电话号码),第二应用为联系人应用等。可选的,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相同。例如当前移动终端上的短信应用获取其他移动终端上的短信应用的短信息数据。
本实施例中,数据获取请求具体通过第一移动终端上的第一应用所触发,例如,在第一移动终端上的第一应用上添加用户操作入口(也即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信息的入口),比如,需要获取绑定终端为第二移动终端上的呼叫历史数据,则在第一移动终端上的联系人应用中增加获取绑定终端呼叫历史入口,同理,若需要获取短信内容,则在短信应用中增加获取绑定终端的短信息入口。因此,当第一移动终端检测到用户在用户操作入口上的触发动作时,将触发生成对应的数据获取请求,例如,用户在联系人应用上的用户操作入口上进行操作时,将触发获取呼叫历史数据的数据获取请求;而若用户在短信应用上的用户操作入口上进行操作时,将触发获取短信内容的数据获取请求。
此外,本实施例中,对于数据获取请求的生成格式不限,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数据获取请求生成后,第一移动终端将该数据获取请求发送至第二移动终端,从而由第二移动终端根据该数据获取请求进行相应处理:当第二移动终端接收到该数据获取请求后,将进行绑定关系确认,具体为判断发送方第一移动终端与接收方第二移动终端是否存在绑定关系,其中,对于绑定关系的设定方式不限,比如设置终端名称,通过终端名称完成二者的绑定关系。若第二移动终端成功确认发送方与接收方存在对应绑定关系,则生成预设格式的反馈数据信息并返回给第一移动终端,否则可向第一移动终端反馈预设的提示确认失败的信息。
此外,本实施例中,对于反馈数据信息的生成过程及方式也不限定,例如,第二应用为联系人应用,则第二移动终端可通过Android系统中的内容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终端内应用程序之间共享数据的接口)从自身的对应数据库中获取第一应用所需数据(也即第二应用的数据),比如,联系人提供器专为不同应用程序提供联系人数据或呼叫历史数据;设置提供器专为不同应用程序提供系统配置信息,包括内置的设置应用程序等。数据获取请求的生成过程及方式与数据获取请求相似,因此不做过多赘述。
步骤S120,接收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对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其中,反馈数据信息中至少包括存储在第二移动终端内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请求与反馈的对应统一,因此,第一移动终端需要对接收到的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具体校验方式不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反馈数据信息为第二移动终端成功确认与第一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所生成的,也即反馈数据信息包含有第一应用所需且存储在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比如第一应用需要的数据内容为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则反馈数据信息中将包括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
步骤S130,若校验成功,则将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第一移动终端,以供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若第一移动终端对反馈数据信息的校验成功,则第一移动终端将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移动终端,以供第一应用进行调用。比如,第一移动终端通过自身的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将获取到的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写入第一应用所对应的数据库中,从而便于第一应用在需要时进行本地调用,也即第一应用可直接在第一移动终端上调用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的数据。
例如,当用户在第一移动终端联系人应用上点击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的呼叫历史数据时,联系人应用会通过Content Provider获取相关信息,比如第二移动终端的号码,然后再通过该号码向第二移动终端发送获取呼叫历史数据请求;而第二移动终端则在成功确认与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将通过自身的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获取对应的呼叫历史数据并生成反馈数据信息反馈给第一移动终端,从而由第一移动终端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提取反馈数据信息中的呼叫历史数据并进行保存,以便第一移动终端上的联系人应用在需要时进行条用,从而完成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之间相同应用的数据共享与同步。
另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需要用户预先完成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的设定,并对应在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上都保存有该绑定关系,从而第一移动终端通过该绑定关系可确定数据获取请求的接收方与反馈数据信息的发送方,而第二移动终端则可确定数据获取请求的发送方与反馈数据信息的接收方。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变换各自的通信所属位置(接收方或发送方),也即第一移动终端也可以成为数据获取请求的接收方与反馈数据的发送方,而第二移动终端也可以成为数据获取请求的发送方与反馈数据的接收方。例如,用户有A、B两手机,若用户忘带B手机,则用户通过A手机可获取B手机上的相关信息,从而完成A、B手机上应用数据的同步;反之,若用户忘带A手机,则同样,用户通过B手机可获取A手机上的相关信息,从而完成A、B手机上应用数据的同步。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既可以是同属于同一个用户,也可以是分别属于不同用户。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终端通过向具有绑定关系的第二移动终端发送数据获取请求,进而获得第二移动终端所返回的反馈数据信息并进行校验,若校验通过,则第一移动终端将反馈数据信息中自身应用所需的相关数据存储,进而便于自身应用进行调用。本发明实现了当前移动终端对其他移动终端上的个人数据的自动获取以供进行数据同步,同时也减少或避免了用户同步数据时的手动操作。
进一步可选的,在本发明数据获取方法一实施例中,数据获取请求的格式至少包括:请求标识号、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获取要求;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至少包括:反馈标识号、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内容,其中,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通过各自对应的通信号码形成绑定关系,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相同。
本发明对于数据获取请求以及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不限。本实施例中,为便于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之间进行数据获取的通信,因此,可自定义一种通信协议。
可选的,在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相同时所对应的数据获取请求的格式至少包括:请求标识号、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获取要求,例如表3所示。
表3
请求ID | 发送者 | 接收者 | 数据类型 | 内容条数 |
如表3所示,请求ID为该条数据获取请求的标识,用以同本移动终端所发送的其他数据获取请求进行区分;发送者与接收者对应为表明发送方与接收方身份的标识,比如通信号码(比如手机号码);数据类型具体与第一应用(也即第二应用)对应相关,用于表明第二应用的类型,比如第一应用为联系人,则对应数据获取请求中的数据类型为呼叫历史;内容条数对应为数据获取要求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要求,比如时间日期要求,获取本月的呼叫历史记录。
而在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相同时所对应的反馈数据信息至少存在两种格式,一种是在第二移动终端成功确认与第一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所对应的于反馈数据信息格式,另一种则是确认失败后所对应的反馈数据信息格式。其中,失败后所对应的反馈数据信息格式不限。
对于成功确认与第一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所对应的于反馈数据信息格式至少包括:反馈标识号、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内容,例如表4所示。
表4
反馈ID | 发送者 | 接收者 | 数据类型 | 数据内容 |
如表4所示,反馈ID为该条反馈数据信息的标识,用以同本移动终端所返回的其他反馈数据信息进行区分;发送者与接收者对应为表明发送方与接收方身份的标识,比如通信号码(比如手机号码);数据类型具体与第二应用(也即第一应用)对应相关,用于表明第二应用的类型;而数据内容则为该条反馈数据信息的核心部分,对应为第一应用所需的数据。
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通过各自对应的通信号码形成绑定关系,可选的,通信号码为电话号码;数据获取请求与反馈数据信息的发送方式相同且为短信方式;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与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同且至少包括通话记录数据类型或短信记录数据类型。
本实施例中,为完成非自身移动终端上的个人信息数据内容的获取(远程获取),因此自定义一种通信协议,也即设置发送方的数据发送格式、接收方的数据反馈格式,因而按照预先设定的格式,解析获得数据获取请求中的相关数据以及获得反馈数据信息中的相关数据,进而最终实现多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获取与共享以供进行数据同步,同时也减少或避免了用户同步数据时的手动操作。
另外,可选的,在本发明数据获取方法另一实施例中,对于反馈数据信息的校验方式为:判断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与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是否相同,以及判断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与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是否相同,以及判断请求标识号与反馈标识号是否相同,若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与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相同,且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与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相同,且请求标识号与反馈标识号相同,则反馈数据信息校验成功。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从而确定与数据获取请求唯一对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实现发送与接收的一一对应,从而保证数据信息发送与接收的正确性。
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数据获取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移动终端为执行主体,而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二实施例为执行主体。
本实施例中,数据获取方法包括:
步骤S210,接收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数据获取请求;
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既可以为同类型的终端,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终端,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都为手机。此外,对于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不限,例如,可以是短信、联系人等基本应用,也可以是其他第三方应用,比如第一应用为微信应用(具有联系人数据库,便于用户在查看微信账户信息的同时,也能查看该微信账户上保存的用户的电话号码),第二应用为联系人应用等。可选的,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相同。例如当前移动终端上的短信应用获取其他移动终端上的短信应用的短信息数据。
本实施例中,数据获取请求具体通过第一移动终端上的第一应用所触发,例如,在第一移动终端上的第一应用上添加用户操作入口(也即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信息的入口),比如,需要获取绑定终端为移动终端上的呼叫历史数据,则在第一移动终端上的联系人应用中增加获取绑定终端呼叫历史入口,同理,若需要获取短信内容,则在短信应用中增加获取绑定终端的短信息入口。因此,当第二移动终端检测到用户在用户操作入口上的触发动作时,将触发生成对应的数据获取请求,例如,用户在联系人应用上的用户操作入口上进行操作时,将触发获取呼叫历史数据的数据获取请求;而若用户在短信应用上的用户操作入口上进行操作时,将触发获取短信内容的数据获取请求。
步骤S220,判断第一移动终端是否与第二移动终端存在绑定关系;
本实施例中,对于数据获取请求的生成格式不限,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数据获取请求生成后,第二移动终端将该数据获取请求发送至第一移动终端,从而由第一移动终端根据该数据获取请求进行相应处理:当移第一动终端接收到该数据获取请求后,第二移动终端进行绑定关系确认,具体为判断发送方移动终端(也即第一移动终端)与接收方移动终端是否存在绑定关系,其中,对于绑定关系的设定方式不限,比如设置终端名称,通过终端名称完成二者的绑定关系。若第二移动终端成功确认发送方与接收方存在对应绑定关系,则生成预设格式的反馈数据信息并返回给第一移动终端,否则可向第一移动终端反馈预设的提示确认失败的信息。
此外,本实施例中,对于反馈数据信息的生成过程及方式也不限定,例如,第二应用为联系人应用,则第一移动终端可通过Android系统中的内容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终端内应用程序之间共享数据的接口)从自身的对应数据库中获取第一应用所需数据(也即第二应用的数据),比如,联系人提供器专为不同应用程序提供联系人数据或呼叫历史数据;设置提供器专为不同应用程序提供系统配置信息,包括内置的设置应用程序等。数据获取请求的生成过程及方式与数据获取请求相似,因此不做过多赘述。
步骤S230,若是,则生成与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第一移动终端,以供第一移动终端在成功校验反馈数据信息后将反馈数据信息中所包含的存储在第二移动终端内的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第一移动终端,以供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请求与反馈的对应统一,因此,第一移动终端需要对接收到的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具体校验方式不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反馈数据信息为第一移动终端成功确认与第二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所生成的,也即反馈数据信息包含有第一应用所需且存储在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比如第一应用需要的数据内容为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则反馈数据信息中将包括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
若第一移动终端对反馈数据信息的校验成功,则第一移动终端将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第一移动终端,以供第一应用进行调用。比如,第一移动终端通过自身的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将获取到的第二应用的联系人数据写入第一应用所对应的数据库中,从而便于第一应用在需要时进行本地调用,也即第一应用可直接在移动终端上调用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的数据。
例如,当用户在第一移动终端联系人应用上点击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的呼叫历史数据时,联系人应用会通过Content Provider获取相关信息,比如第二移动终端的号码,然后再通过该号码向第二移动终端发送获取呼叫历史数据请求;而第二移动终端则在成功确认与第一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将通过自身的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获取对应的呼叫历史数据并生成反馈数据信息反馈给第一移动终端,从而由第一移动终端联系人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提取反馈数据信息中的呼叫历史数据并进行保存,以便第一移动终端上的联系人应用在需要时进行条用,从而完成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之间相同应用的数据共享与同步。
另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需要用户预先完成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的设定,并对应在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上都保存有该绑定关系,从而第二移动终端通过该绑定关系可确定数据获取请求的发送方与反馈数据信息接收方,而第一移动终端则可确定数据获取请求的接收方与反馈数据信息的发送方。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变换各自的通信所属位置(接收方或发送方),也即第一移动终端也可以成为数据获取请求的接收方与反馈数据的发送方,而第二移动终端也可以成为数据获取请求的发送方与反馈数据的接收方。因此,本实施例中,数据获取请求以及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也可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同,因此不做过多赘述。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终端与第二移动终端既可以是同属于同一个用户,也可以是分别属于不同用户。本实施例实现了当前移动终端对其他移动终端上的个人数据的自动获取以供进行数据同步,同时也减少或避免了用户同步数据时的手动操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请求生成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触发动作时,生成与所述触发动作相应的数据获取请求并发送至所述第二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在成功确认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生成与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移动终端;
反馈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反馈数据信息,并对所述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其中,所述反馈数据信息中至少包括存储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内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
数据存入模块,用于若所述反馈数据信息校验成功,则将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所述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其中,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的格式至少包括:请求标识号、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获取要求;
所述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至少包括:反馈标识号、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内容,其中,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通过各自对应的通信号码形成绑定关系,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号码为电话号码,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与所述反馈数据信息的发送方式相同且为短信方式;所述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与所述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同且至少包括通话记录数据类型或短信记录数据类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数据信息校验成功至少包括:所述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与所述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相同,且所述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与所述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相同,且所述请求标识号与所述反馈标识号相同。
4.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数据获取请求;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移动终端是否与所述移动终端存在绑定关系;
反馈发送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移动终端存在绑定关系,则生成与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在成功校验所述反馈数据信息后将所述反馈数据信息中所包含的存储在所述移动终端内的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其中,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的格式至少包括:请求标识号、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获取要求;
所述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至少包括:反馈标识号、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内容,其中,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一移动终端通过各自对应的通信号码形成绑定关系,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相同。
5.一种数据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获取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第一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触发动作时,生成与所述触发动作相应的数据获取请求并发送至所述第二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在成功确认与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的绑定关系后生成与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第一移动终端;
接收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反馈数据信息,并对所述反馈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其中,所述反馈数据信息中至少包括存储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内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
若校验成功,则将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其中,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的格式至少包括:请求标识号、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获取要求;
所述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至少包括:反馈标识号、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内容,其中,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通过各自对应的通信号码形成绑定关系,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号码为电话号码,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与所述反馈数据信息的发送方式相同且为短信方式;所述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与所述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同且至少包括通话记录数据类型或短信记录数据类型。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数据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数据信息校验成功至少包括:所述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与所述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相同,且所述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与所述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相同,且所述请求标识号与所述反馈标识号相同。
8.一种数据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获取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上第一应用获取第二移动终端上第二应用数据的数据获取请求;
判断所述第一移动终端是否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存在绑定关系;
若是,则生成与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反馈数据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在成功校验所述反馈数据信息后将所述反馈数据信息中所包含的存储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内的所述第二应用的数据内容存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供所述第一应用进行调用;
其中,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的格式至少包括:请求标识号、第一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一接收方通信号码、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获取要求;
所述反馈数据信息的格式至少包括:反馈标识号、第二发送方通信号码、第二接收方通信号码、反馈数据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内容,其中,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通过各自对应的通信号码形成绑定关系,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83927.7A CN106101395B (zh) | 2016-06-01 | 2016-06-01 | 移动终端及数据获取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83927.7A CN106101395B (zh) | 2016-06-01 | 2016-06-01 | 移动终端及数据获取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01395A CN106101395A (zh) | 2016-11-09 |
CN106101395B true CN106101395B (zh) | 2020-03-27 |
Family
ID=57447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383927.7A Active CN106101395B (zh) | 2016-06-01 | 2016-06-01 | 移动终端及数据获取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10139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62661B (zh) * | 2018-12-19 | 2021-08-10 | 深圳市卡牛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同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09951592B (zh) * | 2019-04-03 | 2021-03-19 | 安庆师范大学 | 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CN111090530B (zh) * | 2019-12-09 | 2024-03-05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分布式跨进程间通信总线系统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71707A (zh) * | 2010-02-08 | 2010-07-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实现终端间资源共享的方法、资源处理系统及终端 |
-
2016
- 2016-06-01 CN CN201610383927.7A patent/CN1061013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71707A (zh) * | 2010-02-08 | 2010-07-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实现终端间资源共享的方法、资源处理系统及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01395A (zh) | 2016-1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96829B2 (en) | Portable terminal, information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information display control system | |
US1007031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notifying of smishing | |
US20140045430A1 (en) |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4967721A (zh) | 未读消息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 |
CN110266658B (zh) | 一种信息更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6572255B (zh) | 一种信息智能化排序装置、方法及移动终端 | |
JP2017539101A (ja) | 画像取得方法および装置 | |
KR102657918B1 (ko) | 정보 처리 방법,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 |
CN105978947A (zh) | 对同一账号登录设备数量控制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6548336B (zh) | 移动支付系统及方法 | |
EP2348697B1 (en) |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6101395B (zh) | 移动终端及数据获取方法 | |
CN104571964A (zh) | 基于双系统的外部存储设备的挂载方法及系统 | |
US20150194129A1 (en) | Touch dev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 |
CN105100096B (zh) | 验证方法和装置 | |
US9872176B2 (en) | Method for processing authentic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nd server for supporting the same | |
US10491730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contact information | |
CN103023730A (zh) | 进行快速连结通讯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6354509B (zh) | 一种锁屏界面的设置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10008668B (zh)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WO2023151591A1 (zh) | 拨号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07087067B (zh) | 移动终端、串号分配方法及系统 | |
KR102646271B1 (ko) | 정보 처리 방법,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 |
CN107968799B (zh) | 一种信息获取方法、终端设备及系统 | |
CN107147633B (zh) | 密码输入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