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96211B - 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96211B
CN106096211B CN201610538178.0A CN201610538178A CN106096211B CN 106096211 B CN106096211 B CN 106096211B CN 201610538178 A CN201610538178 A CN 201610538178A CN 106096211 B CN106096211 B CN 1060962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h
confined concrete
section
support system
concre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81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96211A (zh
Inventor
王�琦
江贝
李术才
秦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53817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962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96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962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962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962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6Circuit design at the analogue level
    • G06F30/367Design verification, e.g. using simulation,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 [SPICE], direct methods or relaxation meth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外荷载模型,建立约束混凝土拱架结构力学模型,进行“外荷载—拱架支护”相互作用力学计算,确定拱架截面,设计节点、核心混凝土、纵向连接筋以及混凝土喷层等相关参数,以此来确立约束混凝土拱架支护设计方法。本发明在建立外荷载模型时,根据现场隧道开挖断面、埋深、围岩强度等级、侧压力系数,将围岩简化为外荷载模型。本发明在建立约束混凝土拱架结构力学模型时,根据隧道断面,预留初支变形量,设计拱架形状尺寸,建立约束混凝土拱架结构力学模型。对隧道围岩变形及控制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软弱破碎围岩的大变形控制是目前软岩隧道工程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隧道穿越软弱破碎围岩时,开挖扰动必然会引起较大的围岩变形,如果支护承载力不足,围岩变形可能超过其容许范围,严重时引起掌子面失稳、隧道塌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针对软弱破碎围岩应采用高强支护措施来控制围岩的变形,从而达到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目的。常规的隧道支护主要是根据经验方和工程类比法,尤其,约束混凝土拱架作为一种新型高强支护,在隧道中还未推广应用,正是缺少一种设计方法。为确保施工安全,常规隧道支护设计往往过于保守,造成浪费,然而支护设计过于薄弱又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给隧道工程的建设和后期的运营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本方法针对新型高强约束混凝土支护形式,根据建立的外荷载模型和拱架结构力学模型,进行“外荷载—拱架支护”相互作用计算,得到约束混凝土拱架内力大小及分布形态,并确定约束混凝土拱架的强度和稳定承载力,对隧道围岩变形及控制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现场地下隧洞开挖断面、埋深、围岩强度等级和侧压力系数,将围岩简化为外荷载模型;
(2)根据隧道断面,预留初支变形量,确定拱架形状和尺寸,建立约束混凝土拱架结构力学模型;
(3)根据建立的外荷载模型和拱架结构力学模型,计算外载荷与支护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约束混凝土拱架内力大小及分布形态;
(4)建立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根据约束混凝土拱架内力大小及分布形态情况选择符合安全系数的拱架截面;
(5)利用静力平衡法对多圆心不同刚度的约束混凝土拱架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确定约束混凝土拱架的稳定临界荷载;
(6)根据约束混凝土拱架的强度承载力、稳定临界荷载,确定约束混凝土拱架的节点形式、填充混凝土的强度以及两榀相邻拱架之间的纵向连接筋的设置方式;
(7)根据前述确定的方案,对选定拱架进行全比尺或缩尺室内试验,对拱架承载能力和破坏模式的理论计算进行室内试验验证,校核设计方案。
所述步骤(1)中,外荷载包括地层压力、附加荷载和特殊荷载,其中地层压力是最主要的荷载形式,而地层压力又包括松弛压力和形变压力,综合隧道开挖断面、埋深、围岩强度等级、侧压力系数的影响,将荷载按照等效原理简化为线荷载作用在拱架的上下和左右两侧。
所述步骤(2)中,约束混凝土拱架结构力学模型,将约束混凝土拱架从拱架结构、支座、拱架各节连接节点的三个方面进行简化,拱架结构简化为一条曲线,支座设置为固定端支座、滑动支座和铰支座,节点利用等效刚度的原理将节点影响区域用等效的不同刚度截面杆来代替,最终建立的拱架结构力学计算模型。
所述步骤(3)中,具体的计算方法包括通过求解力学计算模型,得到结构平衡方程,根据力法原理,求解未知的支座反力,并得出拱架的任意截面的弯矩和轴力,通过辅助软件计算得出截面内力的分布形态及大小。
所述步骤(4)中,确认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具体方法为:对不同的截面进行压弯力学试验和理论计算,得到各类截面的压弯强度承载力,明确构件不同压弯组合作用下的极限轴压荷载和弯矩荷载,绘制构件压弯强度承载包络线,得到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
所述步骤(4)中,根据内力计算公式,得到计算的外荷载作用下拱架不同位置的轴力弯矩值,结合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对不同约束混凝土截面进行拱架不同位置所受轴力、弯矩强度校核,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得到满足该拱架各位置压弯组合下的约束混凝土截面,在满足条件的截面中确定最终拱架设计截面。
所述步骤(5)中,拱架稳定性分析的具体方法为,根据曲杆的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推知稳定微分方程,再带入边界条件,得到用径向位移表达的第i段稳定方程,根据拱架整体失稳时各段拱架径向位移不全为零,即各段稳定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系数行列式等于零,得到拱架稳定临界荷载。
所述步骤(6)中,确定约束混凝土拱架的节点形式的具体方法为:对约束混凝土拱架的节点进行纯弯力学性能试验,节点抗弯能力大于或等于构件抗弯能力时,节点参数满足强度要求,确定拱架节点参数包括节点厚度、节点联通孔直径、弹性挡圈型号。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中,节点有两种设计形式,一种适用于半自动化施工的法兰连接,每节拱架间通过焊接的法兰盘并利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一种适用于自动化施工的铰接节点,两节钢管焊接的连接件由两个环形钢元件组成,通过铰链连接,两节拱架折叠时铰链闭合,利用卡簧进行位置固定。
所述步骤(6)中,确定核心混凝土强度和配比的具体方法,是进行不同早强剂配比的约束混凝土结构,在核心混凝土凝结的若干个时间点进行强度试验,试验得到约束混凝土强度承载力分别超过约束混凝土最终强度承载力设定值时,认为满足设计要求。
所述步骤(6)中,根据现场约束混凝土拱架是否拼装选择纵向连接筋的形式,如果为非自动化拼装,则直接在两榀拱架之间焊接纵向连接筋,在拱架靠围岩侧和靠隧道侧交替焊接纵向连接筋;否则,纵向连接筋的一端配有螺纹,在拱架安装前与拱架上接口连接,纵向连接筋另一端有突起,在拱架拼装时插入到前一榀已经拼装的拱架对应位置的接口,连接两榀拱架。
所述步骤(7)中,具体方法为,对选定拱架全比尺或缩尺室内试验,根据现场实际侧压力系数利用加载油缸等加载设备进行多加载点室内试验,对拱架承载能力和破坏模式的理论计算进行室内试验验证;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围岩情况以及支护设计方案,利用数值软件进行实体建模数值试验,建立围岩控制指标,校核设计方案。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7)中,大比尺室内试验校核的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根据现场侧压力系数确定加载方案,对拱架采用与现场侧压力系数一致的方案加载,在加载点处分别监测拱架荷载、位移和应变数据,将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比较,对比二者拱架极限承载能力和关键破坏部位,二者极限承载力差异率ζ小于等于设定值,则验证所选拱架承载力达到理论设计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7)中,实体建模数值试验校核的具体方法为,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围岩情况以及支护设计方案利用数值软件进行实体建模数值试验,围岩、支护试验参数通过现场岩石取芯进行单轴、三轴和劈裂拉拔的室内试验获得,数值试验完成后建立支护效果评价指标,拱顶位移控制率η和塑性应变控制率δ,若两者都在各自的设定范围内,则认为所校验的设计方法满足要求,如果不能同时满足控制指标,则需重新对截面比选,选择承载能力高于原截面,含钢量最小的拱架截面进行数值校核。
进一步的,拱顶位移控制率η和塑性应变控制率δ的计算方法如下:
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方法构建的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包括多榀约束混凝土拱架,所述约束混凝土拱架支撑隧道围岩,沿隧道依次排布,相邻的约束混凝土拱架之间通过纵向连接筋连接,形成支撑体系;所述支撑体系上喷有混凝土喷层。
优选的,所述支撑体系在围岩侧和隧道侧布设有若干层钢筋网,在支撑体系与钢筋网上涂有混凝土喷层。
进一步的,所述约束混凝土拱架由多节钢管拼接组成,钢管之间通过节点连接,节点四周焊接多块加劲肋,对节点连接薄弱处进行加强。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连接筋,焊接在两榀约束混凝土拱架之间,且在不同的约束混凝土拱架靠围岩侧和靠隧道侧交替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约束混凝土拱架的主要受力部位采用钢筋或钢板进行补强,拱架顶部和帮部靠近围岩侧焊设钢筋或钢板,增加关键位置的强度,提高拱架整体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网分别布置在两榀约束混凝土拱架之间,分别焊接在约束混凝土拱架靠围岩侧和隧道侧两侧的双层钢筋网,钢筋网与拱架焊接距离等于约束混凝土拱架的一半宽度,这样每榀拱架两侧钢筋网可以接触,钢筋网的覆盖可以增加钢管表面与混凝土喷层的摩擦,钢拱架和喷层结合性更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从外荷载建立,模型建立,拱架强度计算,整体稳定性校核,提供了完善的力学计算体系,可以充分考虑各种外荷载工况与结构与体系的互相作用;
(2)本发明通过大比尺室内试验及现场实体建模数值试验校核,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推导的正确性,为初期支护设计和施工安全提供了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设计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外荷载模型示意图;
图3(a)、(b)为本发明两种节点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适用于非自动化施工的纵向连接筋结构示意图;
图5(a)、(b)为本发明适应于自动化施工的纵向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油缸加载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设计的支护体系示意图。
图中:1.约束混凝土拱架,2.卡簧,3.铰,4.纵向连接筋,5.纵向连接杆,6.油缸加载,1-1.围岩,1-2、混凝土喷层,1-3、约束混凝土拱架,1-4、铰接节点,1-5、钢筋网,1-6、纵向连接杆,1-7、纵向连接筋,1-8、伸缩腿,1-9、法兰节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是约束混凝土拱架支护的设计方法,流程图见图1,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建立外荷载模型。根据现场隧道开挖断面、埋深、围岩强度等级、侧压力系数,将围岩简化为外荷载模型;
所述的外荷载包括地层压力、附加荷载(灌浆荷载、局部落石)和特殊荷载(地震和爆炸荷载等),其中地层压力是最主要的荷载形式,而地层压力又包括松弛压力和形变压力。本专利所述的荷载为松弛压力和形变压力,综合隧道开挖断面、埋深、围岩强度等级、侧压力系数的影响,将荷载按照等效原理简化为线荷载作用在拱架的上下和左右两侧。外荷载模型如图2所示。
第二步:建立约束混凝土拱架结构力学模型。根据隧道断面,预留初支变形量,设计拱架形状尺寸,建立约束混凝土拱架结构力学模型;
所述的约束混凝土拱架结构力学模型,将约束混凝土拱架从拱架结构、支座、拱架各节连接的节点三个方面进行简化,拱架结构简化为一条曲线,支座设置为固定端支座、滑动支座和铰支座,节点利用等效刚度的原理将节点影响区域用等效的不同刚度截面杆来代替,拱架节数也可以为任意多个,最终建立的拱架结构力学计算模型。
第三步:进行“外荷载—拱架支护”相互作用力学计算。根据建立的外荷载模型和拱架结构力学模型,进行“外荷载—拱架支护”相互作用计算,得到约束混凝土拱架内力大小及分布形态;
所述的“外荷载—拱架支护”相互作用计算,为通过求解力学计算模型,得到结构平衡方程,根据“力法”原理,求解未知的支座反力,并得出拱架的任意截面的弯矩和轴力,通过辅助软件计算得出截面内力的分布形态及大小。
第四步:确定拱架截面。建立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根据第三步结果筛选出满足安全系数的拱架截面;
所述的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为,对常用截面进行压弯力学试验和理论计算,得到各类截面的压弯强度承载力,明确构件不同压弯组合作用下的极限轴压荷载和弯矩荷载,绘制构件压弯强度承载包络线,得到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
所述的拱架截面的确定,为根据内力计算公式,得到该种外荷载作用下拱架不同位置的轴力弯矩值,结合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编制拱架强度校核计算程序,对不同约束混凝土截面进行拱架不同位置所受轴力、弯矩强度校核,考虑1.2~4.0的安全系数,得到满足该拱架各位置压弯组合下的约束混凝土截面,在经济成本最小情况下,在满足条件的截面中确定最终拱架设计截面。
第五步:拱架整体稳定性分析。通过静力平衡法对多圆心不同刚度的拱架稳定性分析;
所述的拱架稳定性分析,根据曲杆的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推知稳定微分方程,再带入边界条件,得到用径向位移表达的第i段稳定方程,根据拱架整体失稳时各段拱架径向位移不全为零,即各段稳定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系数行列式等于零,得到拱架稳定临界荷载。
第六步:设计节点、核心混凝土、纵向连接筋以及混凝土喷层等相关参数。
所述节点有两种设计,一种适用于半自动化施工的法兰连接,每节拱架间通过焊接的法兰盘并利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一种适用于自动化施工的节点铰接,两节钢管焊接的连接件由两个环形钢元件组成,通过铰链连接,两节拱架折叠时铰链闭合,利用卡簧进行位置固定。对两种节点设计,是进行不同型号参数节点的纯弯力学性能试验,节点抗弯能力大于或等于构件抗弯能力时,节点参数满足强度要求,确定拱架节点参数包括节点厚度、节点联通孔直径、弹性挡圈型号,铰连接结构示意图见图3(a)、图3(b)所示。
所述确定核心混凝土强度和配比,是进行不同早强剂配比的约束混凝土结构,在核心混凝土凝结12h和24h两个时间点的轴压试验,试验得到约束混凝土轴压承载力分别超过约束混凝土最终轴压承载力(核心混凝土养护28天后的约束混凝土构件轴压极限承载力)的40%和80%时,该种早强剂配比满足设计要求。
所述拱架纵向连接筋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直接在两榀拱架之间焊接纵向连接钢筋,在拱架靠围岩侧和靠隧道侧交替焊接,连接钢筋结构示意图见图4;第二种为连接钢筋一端配有螺纹,在拱架安装前与拱架上接口连接,连接钢筋另一端有突起,可在拱架拼装时插入到前一榀已经拼装的拱架对应位置的接口,卡簧自动固定,连接两榀拱架,纵向连接杆结构示意图见图5(a)、图5(b)。两种纵向连接筋形式根据现场情况选取,现场拱架非自动化拼装可使用第一种形式,自动化拼装可使用第二种形式。
第七步:大比尺室内试验及现场实体建模数值试验校核。对选定拱架全比尺或缩尺室内试验,根据现场实际侧压力系数利用加载油缸等加载设备进行多加载点室内试验,对拱架承载能力和破坏模式的理论计算进行室内试验验证;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围岩情况以及支护设计方案,利用数值软件进行实体建模数值试验,建立围岩控制指标,校核设计方案。
所述的大比尺室内试验校核,首先根据现场侧压力系数确定加载方案,对拱架采用与现场侧压力系数一致的方案加载,在加载点处分别监测拱架荷载、位移和应变数据,将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比较,对比二者拱架极限承载能力和关键破坏部位,二者极限承载力差异率ζ小于等于10%则验证所选拱架承载力达到理论设计要求。
所述的实体建模数值试验校核,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围岩情况以及支护设计方案利用数值软件进行实体建模数值试验,围岩、支护等试验参数通过现场岩石取芯进行单轴、三轴、劈裂拉拔等室内试验获得。数值试验完成后建立支护效果评价指标,拱顶位移控制率η和塑性应变控制率δ。如果η在70%-100%之间,δ在65%-100%之间,说明该设计方法满足要求;如果不能同时满足控制指标,则需重新对截面比选,选择承载能力高于原截面,含钢量最小的拱架截面进行数值校核。
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方法构建的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包括多榀约束混凝土拱架,所述约束混凝土拱架支撑隧道围岩,沿隧道依次排布,相邻的约束混凝土拱架之间通过纵向连接筋连接,形成支撑体系;所述支撑体系上喷有混凝土喷层。
优选的,所述支撑体系在围岩侧和隧道侧布设有若干层钢筋网,在支撑体系与钢筋网上涂有混凝土喷层。
进一步的,所述约束混凝土拱架由多节钢管拼接组成,钢管之间通过节点连接,节点四周焊接多块加劲肋,对节点连接薄弱处进行加强。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连接筋,焊接在两榀约束混凝土拱架之间,且在不同的约束混凝土拱架靠围岩侧和靠隧道侧交替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约束混凝土拱架的主要受力部位采用钢筋或钢板进行补强,拱架顶部和帮部靠近围岩侧焊设钢筋或钢板,增加关键位置的强度,提高拱架整体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网分别布置在两榀约束混凝土拱架之间,分别焊接在约束混凝土拱架靠围岩侧和隧道侧两侧的双层钢筋网,钢筋网与拱架焊接距离等于约束混凝土拱架的一半宽度,这样每榀拱架两侧钢筋网可以接触,钢筋网的覆盖可以增加钢管表面与混凝土喷层的摩擦,钢拱架和喷层结合性更好。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5)

1.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现场地下隧洞开挖断面、埋深、围岩强度等级和侧压力系数,将围岩简化为外荷载模型;
(2)根据隧道断面,预留初支变形量,确定拱架形状和尺寸,建立约束混凝土拱架结构力学模型;
(3)根据建立的外荷载模型和拱架结构力学模型,进行外荷载和拱架支护相互作用力学计算,得到约束混凝土拱架内力大小及分布形态;
(4)建立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根据约束混凝土拱架内力大小及分布形态情况选择符合安全系数的拱架截面形式;
(5)利用静力平衡法对多圆心不同刚度的约束混凝土拱架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确定约束混凝土拱架的稳定临界荷载;
(6)根据约束混凝土拱架的轴压承载力、稳定临界荷载,确定约束混凝土拱架的节点形式、填充混凝土的强度以及两榀相邻拱架之间的纵向连接筋的设置方式;
(7)根据前述确定的方案,对选定拱架进行全比尺或缩尺室内试验,对拱架承载能力和破坏模式的理论计算进行室内试验验证,校核设计方案;
所述步骤(5)中,拱架稳定性分析的具体方法为,根据曲杆的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推知稳定微分方程,再带入边界条件,得到用径向位移表达的第i段稳定方程,根据拱架整体失稳时各段拱架径向位移不全为零,即各段稳定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系数行列式等于零,得到拱架稳定临界荷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中,外荷载包括地层压力、附加荷载和特殊荷载,其中地层压力是最主要的荷载形式,而地层压力又包括松弛压力和形变压力,综合隧道开挖断面、埋深、围岩强度等级、侧压力系数的影响,将荷载按照等效原理简化为线荷载作用在拱架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2)中,约束混凝土拱架结构力学模型,将约束混凝土拱架从拱架结构、支座、拱架各节连接节点的三个方面进行简化,拱架结构简化为一条曲线,支座设置为固定端支座、滑动支座和铰支座,节点利用等效刚度的原理将节点影响区域用等效的不同刚度截面杆来代替,最终建立的拱架结构力学计算模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中,具体的计算方法包括通过求解力学计算模型,得到结构平衡方程,根据力法原理,求解未知的支座反力,并得出拱架的任意截面的弯矩和轴力,通过辅助软件计算得出截面内力的分布形态及大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4)中,建立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具体方法为:对不同的截面进行压弯力学试验和理论计算,得到各类截面的压弯强度承载力,明确构件不同压弯组合作用下的极限轴压荷载和弯矩荷载,绘制构件压弯强度承载包络线,得到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4)中,根据内力计算公式,得到计算的外荷载作用下拱架不同位置的轴力弯矩值,结合不同截面的约束混凝土压弯强度破坏力学判据,对不同约束混凝土截面进行拱架不同位置所受轴力、弯矩强度校核,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得到满足该拱架各位置压弯组合下的约束混凝土截面,在满足条件的截面中确定最终拱架设计截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6)中,确定约束混凝土拱架的节点形式的具体方法为:对约束混凝土拱架的节点进行纯弯力学性能试验,节点抗弯能力大于或等于构件抗弯能力时,节点参数满足强度要求,确定拱架节点参数包括节点厚度、节点联通孔直径、弹性挡圈型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6)中,节点有两种设计形式,一种适用于半自动化施工的法兰连接,每节拱架间通过焊接的法兰盘并利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一种适用于自动化施工的铰接节点,两节钢管焊接的连接件由两个环形钢元件组成,通过铰链连接,两节拱架折叠时铰链闭合,利用卡簧进行位置固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6)中,确定核心混凝土强度的具体方法,在核心混凝土凝结的若干个时间点进行不同早强剂配比的约束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试验,试验得到约束混凝土轴压承载力分别超过约束混凝土最终强度承载力设定值时,认为满足设计要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6)中,根据现场约束混凝土拱架是否拼装选择纵向连接筋的形式,如果为非自动化拼装,则直接在两榀拱架之间焊接纵向连接筋,在拱架靠围岩侧和靠隧道侧交替焊接纵向连接筋;否则,纵向连接筋的一端配有螺纹,在拱架安装前与拱架上接口连接,纵向连接筋另一端有突起,在拱架拼装时插入到前一榀已经拼装的拱架对应位置的接口,连接两榀拱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7)中,具体方法为,对选定拱架进行全比尺或缩尺室内试验,根据现场实际侧压力系数利用加载油缸进行多加载点室内试验,对拱架承载能力和破坏模式的理论计算进行室内试验验证;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围岩情况以及支护设计方案,利用数值软件进行实体建模数值试验,建立围岩控制指标,校核设计方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7)中,全比尺室内试验校核的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根据现场侧压力系数确定加载方案,对拱架采用与现场侧压力系数一致的方案加载,在加载点处分别监测拱架荷载、位移和应变数据,将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比较,对比二者拱架极限承载能力和关键破坏部位,二者极限承载力差异率ζ小于等于设定值,则验证所选拱架承载力达到理论设计要求: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7)中,实体建模数值试验校核的具体方法为,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围岩情况以及支护设计方案利用数值软件进行实体建模数值试验,围岩、支护试验参数通过现场岩石取芯进行单轴、三轴和劈裂拉拔的室内试验获得,数值试验完成后建立支护效果评价指标,拱顶位移控制率η和塑性应变控制率δ,若两者都在各自的设定范围内,则认为所校验的设计方法满足要求,如果不能同时满足控制指标,则需重新对截面比选,选择承载能力高于原截面,含钢量最小的拱架截面进行数值校核。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拱顶位移控制率η和塑性应变控制率δ的计算方法如下:
15.根据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构建的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其特征是:包括多榀约束混凝土拱架,所述约束混凝土拱架支撑隧道围岩,沿隧道依次排布,相邻的约束混凝土拱架之间通过纵向连接筋连接,形成支撑体系;所述支撑体系上喷有混凝土喷层。
CN201610538178.0A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 Active CN1060962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8178.0A CN106096211B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8178.0A CN106096211B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96211A CN106096211A (zh) 2016-11-09
CN106096211B true CN106096211B (zh) 2019-03-01

Family

ID=57213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8178.0A Active CN106096211B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962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1050A (zh) * 2016-11-15 2017-05-31 重庆大学 三向加载三维相似模拟试验开挖系统用支护系统
CN106545349A (zh) * 2016-11-23 2017-03-29 山东大学 一种适用于隧道拱架自动化装配的节点装置及安装方法
CN106841516B (zh) * 2016-12-07 2019-01-22 山东大学 一种约束混凝土拱架支护系统径向耦合特性评价方法
CN107525719A (zh) * 2017-10-10 2017-12-2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简易模袋混凝土支架模拟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CN107905255A (zh) * 2017-11-22 2018-04-13 山东大学 地下工程装配式拱架自动连接节点及机械化施工方法
CN108086995B (zh) * 2017-11-27 2019-04-26 中国铁路总公司 一种盾构(tbm)隧道管片衬砌接缝试验加载方法
CN108104832B (zh) * 2017-11-28 2019-12-06 山东大学 地下工程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拱架及机械化施工方法
CN108397209A (zh) * 2018-04-03 2018-08-14 湘潭大学 一种软土岩层截割刀具及其设计方法
CN109543283B (zh) * 2018-11-20 2023-08-25 成都天佑智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结构收敛变形的内力与围压计算方法
CN116908017B (zh) * 2023-09-06 2023-11-28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地下工程拱架结构动静耦合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
CN117272457B (zh) * 2023-09-07 2024-06-07 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 公路隧道支护体系综合评价方法
CN116933379B (zh) * 2023-09-12 2023-12-0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地下工程支护体系全周期设计方法
CN117993224B (zh) * 2024-04-02 2024-06-21 中交(天津)轨道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预制化支护性能分析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50030B1 (de) * 1975-11-07 1977-03-31 C. Baresel Ag, 7000 Stuttgart Wandernde schalung zum einsatz fuer den tunnel- oder stollenbau
CN201771517U (zh) * 2010-08-30 2011-03-23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支护结构
CN102852534A (zh) * 2012-10-18 2013-01-02 山东大学 适用于地下工程支护拱架的定量让压节点
CN104537274A (zh) * 2015-01-22 2015-04-22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钢管混凝土拱架承载力确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50030B1 (de) * 1975-11-07 1977-03-31 C. Baresel Ag, 7000 Stuttgart Wandernde schalung zum einsatz fuer den tunnel- oder stollenbau
CN201771517U (zh) * 2010-08-30 2011-03-23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支护结构
CN102852534A (zh) * 2012-10-18 2013-01-02 山东大学 适用于地下工程支护拱架的定量让压节点
CN104537274A (zh) * 2015-01-22 2015-04-22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钢管混凝土拱架承载力确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U型约束混凝土拱架力学性能及变形破坏机制试验;王琦等;《煤炭学报》;20150531;第40卷(第5期);第1021-1029页
方钢约束混凝土拱架套管节点抗弯性能研究;李为腾等;《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1130;第44卷(第6期);第1072-1083页
钢管混凝土拱架在地铁隧道中的应用研究;刘皓东;《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0515;第11-15、31、36、49-51、58-62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96211A (zh) 2016-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96211B (zh) 一种地下工程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设计方法
Zhang et al.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support in deep and high stress roadway
Trifonov et al. A semi-analytical approach to a nonlinear stress–strain analysis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s crossing active faults
Pickhaver et al. An equivalent beam method to model masonry buildings in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Qin et al. Elastoplastic behavior of through-diaphragm connections to concrete-filled rectangular steel tubular columns
Zhang et al. ‘Standing’full-scale loading tests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a special-shape shield lining under shallowly-buried conditions
Liu et al. Full-scal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stagger effect of segmental tunnel linings
CN111485916B (zh) 一种单洞四车道公路隧道支护参数的计算方法
Chen et al. Seismic study on an innovative fully-bolted beam-column joint in prefabricated modular steel buildings
Wang et al. Modified analytical solution of shield tunnel lining considering nonlinear bending stiffness of longitudinal joint
Lu et al. Novel pipe-roof method for a super shallow buried and large-span metro underground station
Huang et al. Structural behavior of segmental tunnel linings for a large stormwater storage tunnel: insight from full-scale loading tests
Zhang et al. The performance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ode for tunnel concrete lining structure in water-rich layer
Dong et al. Study on internal force of tunnel segment by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joints
Wei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on the later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of side shield tunnels based on full-scale experiments
CN116541945B (zh) 一种公路隧道衬砌结构承载能力感知评定方法
Prota et al. Seismic strengthening of isolated RC framed structures through orthogonal steel exoskeleton: Bidirectional non-linear analyses
Chuai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vertical joints of prefabricated underground silo steel plate concrete wall
Shi et al. Analysis on Deformation and Stress Characteristics of a Multibraced Pit‐in‐Pit Excavation in a Subway Transfer Station
Xu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performance of spring damping support structure system for large deformation tunnel in soft rock
Lu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secant pipe roofing structure applied in subway stations
Gu et al.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of underground circular cavern based on the anchor reinforcement effect
Tong et al. Numerical study on ultimate axial resistance of novel fold-fastened multi-cellular steel walls
Faherty et al. Tunnel-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in a metallic arch bridge
Zheng et al. Test and design of stainless steel K-joints in cold-formed circular hollow sec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Qi

Inventor after: Jiang Bei

Inventor after: Li Shucai

Inventor after: Qin Qian

Inventor before: Wang Qi

Inventor before: Wang Lei

Inventor before: Shao Xing

Inventor before: Lu Wei

Inventor before: Gao Hongke

Inventor before: Xu Hongbin

Inventor before: Jiang Bei

Inventor before: Li Shucai

Inventor before: Qin Qian

Inventor before: Luan Yingcheng

Inventor before: Sun Huibin

Inventor before: Yu Hengchang

Inventor before: Gao Song

Inventor before: Pan Rui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