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86200B - 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86200B
CN106086200B CN201610531787.3A CN201610531787A CN106086200B CN 106086200 B CN106086200 B CN 106086200B CN 201610531787 A CN201610531787 A CN 201610531787A CN 106086200 B CN106086200 B CN 1060862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al
phycobiont
abundance
clade
d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17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86200A (zh
Inventor
林镇跃
陈建明
陈明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Original Assignee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filed Critical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Priority to CN20161053178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862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86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86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86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862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68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nucleic acids
    • C12Q1/6844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reactions
    • C12Q1/6851Quantitative amplific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方法为:珊瑚生长的海域海洋环境游离状态共生藻丰度指标建立、珊瑚体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丰度指标的建立、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建立。本发明所述方法可对各类海水野外样品和水族馆的实验样品采集的海水都可以准确测定,在时间和空间动态都能进行长期和短期的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 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珊瑚生态环境的评价技术及运用领域,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共生藻可以寄生于珊瑚的体内,由于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必需氨基酸和为珊瑚的钙化提供能量支持和必要的营养物质,作为最初级的生产者,是珊瑚生长和珊瑚造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由于海洋环境的污染,极端气候的变化,厄尔尼诺的频繁发生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造成珊瑚礁的退化和珊瑚“白化”,因为共生藻对海洋环境及其敏感,珊瑚“白化”的发生引发共生藻的“逃逸”出宿主,释放到海水环境中,成为游离的共生藻,造成珊瑚丧失营养物质的供应,引发珊瑚的死亡。关于引发共生藻“逃逸”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珊瑚体内共生藻细胞丰度的降低与珊瑚的死亡率呈现紧密的相关性以得到实验证实,还有研究指出珊瑚的白化现在使得共生藻的种群发生动态和转变,可以让珊瑚在面临新的环境变化中重新选择适合的共生藻,从而克服逆境。而且,研究也证实如果能让珊瑚重新构建与共生藻类群落的共生系统,有可能使白化的珊瑚得到恢复。
但是目前缺乏一种有效的方法跟踪共生藻的群落动态变化、共生藻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分布。目前公认的共生藻的物种划分,依据分子鉴定的方法,分为A-H八种类型,其中五种类型的共生藻与珊瑚存在共生关系(即Clade A,B,C,D和F)。正是共生藻种类多样性与群落变化的复杂性,是评价和研究珊瑚共生藻之间关系的一个技术屏障。传统上在观察计算共生藻细胞数量方法上以显微镜计数为主,但是由于共生藻在形态学上缺乏明显的分类特征,而且容易受到其他海藻的干扰。以外,显微镜技术只能计算1ul海水样本,在统计上缺少代表性。
由于定量PCR技术具有统显微视觉观察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不仅能从分子水平上检测共生藻的分类鉴定,还可以定量计算共生藻的DNA摄入,以及检测敏感性高等优势。总之,定量PCR法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克服了传统显微镜计数方法通量低、准确率低等缺点,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快速地反映环境共生藻群落结构,从而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 环境中共生藻原位的生态状况。是研究共生藻珊瑚体内寄生和体外游离状态动态变化的有效手段。
另外本发明创先采用相对定量的方法,评估珊瑚共生藻的群体结构。引入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评估珊瑚优势共生藻是否出现替换现象,直接联系珊瑚所处的海洋环境变化,对预测珊瑚的生长趋势具有简便、灵敏、预警的特点。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珊瑚礁的保护管理和珊瑚健康状态的评价,今后我国应采用共生藻内寄生状态和游离状态的丰度分析及群体结构评价指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为:
珊瑚生长的海域海洋环境游离状态共生藻丰度指标建立、
珊瑚体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丰度指标的建立、
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建立。
进一步,所述珊瑚生长的海域海洋环境游离状态共生藻丰度指标建立为:
1)海水样品的采集,即珊瑚生长海域水深3-5米,通过水柱取100mL海水,不同海水位点重复三次;
2)海水样品的过滤膜处理;
3)海水游离共生藻总DNA样品的快速提取;
4)海水游离共生藻通过荧光定量PCR进行种类鉴定及丰度的测定。
进一步,所述珊瑚体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丰度指标的建立为:
1)珊瑚样品的采集及前处理;
2)珊瑚及内寄生共生藻总DNA的快速提取;
3)珊瑚体内寄生共生藻通过荧光定量PCR进行种类鉴定及丰度的测定。
进一步,所述海水游离共生藻丰度的测定或珊瑚体内寄生共生藻定量PCR的种类鉴定及丰度的测定步骤为:
假设任意一种共生藻类型clade A,B,C,D或F的标准品从最高浓度δng/ul,经系列10倍的稀释,对应共生藻的探针与引物组合进行定量PCR,标准品定量PCR结果的Ct即X值与标准品DNA稀释倍数为10的底数值lg之间为线性函数关系:
Y(clade A,B,C,D或F)=aX+b;
根据所述各类型共生藻的Ct值计算出各类型共生藻的DNA总量的公式为:
[DNA含量(pg)]=δ×1000×10a Ct+b,其中δ为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所得的标准品的最高浓度;不超过20ng/ul;
[细胞总数(个)]=[DNA含量(pg)]/§;其中§为不同种类共生藻单细胞基因组DNA的质量,大小通常介于3.0~5.0pg/细胞;
最后得到细胞丰度:
其中V1为实验样品提取所得DNA总量的体积ul,V2为定量PCR所用的DNA的体积ul,M代表用于提取DNA的海水体积ml。
进一步,所述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建立为:
1)通过所述得到的珊瑚体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丰度确定珊瑚体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丰度最大的类型为clade检测结果为clade A,B,C,D或F中丰度最大的一个类型。
2)通过所述得到的珊瑚生长的海域海洋环境游离状态共生藻丰度,鉴定海水中存在的游离共生藻中,除外的其他类型cladeω,检测结果为除clade外,可为clade A,B,C,D或F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类型。
3)待诊断评估的珊瑚样品,提取总DNA,分别运用针对PAX(珊瑚内参)、Clade及Cladeω探针与引物组合进行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记录为Ct pax,Ct及Ctω。计算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
完整描述珊瑚游离状态共生藻及内寄生状态共生藻的丰度指标,结合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值,预测当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1时,表明珊瑚共生藻clade为优势种群,珊瑚趋于正常状态;当H≤1时,警示珊瑚共生藻优势种群由clade替换为cladeω现象,表明珊瑚所处的海洋环境出现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警示珊瑚已经白化或者有白化的可能性。
进一步,所述探针与引物组合的序列如SEQ ID NO:1-3,SEQ ID NO:4-6,SEQ IDNO:7-9,SEQ ID NO:10-12,SEQ ID NO:13-15和SEQ ID NO:16-18所示;其中SEQ ID NO:2,5,8,11,14,17为探针序列,其5’端和3’端分别带有不同的荧光标记。
进一步,所述标准品是为clade A,B,C,D或F型珊瑚共生藻的纯DNA样品。
计算游离共生藻的细胞丰度:
假设共生藻N(N代表Clade A,B,C,D和F中的任意一种),标准品从最高浓度δng/ul,经系列10倍的稀释,对应共生藻的探针与引物组合进行定量PCR,依据标准品定量PCR结果的Ct值(X)与标准品DNA稀释倍数为10的底数值(lg)之间为线性函数关系:
Y clade N=aX+b (1)
计算当实验样品的定量PCR结果为Ct时的DNA模板浓度:
[DNA含量(pg)]=δ×1000×10a Ct+b (2)
其中δ为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所得的标准品的最高浓度,Ct为荧光定量PCR实验得到的阈值,即为公式(1)中的X。
根据LaJeunesse et al.(J.Phycol.41,880–886,2005),流式细胞仪分析的结果,珊瑚的共生藻的基因组大小介于1.5-4.5pg/细胞,一定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经查的对应实验共生藻的基因组大小为§pg/细胞(1.5<§<4.5)(详见LaJeunesse T C,Lambert G,Andersen R A,et al.SYMBIODINIUM(PYRRHOPHYTA)GENOME SIZES(DNA CONTENT)ARESMALLEST AMONG DINOFLAGELLATES1[J].Journal of Phycology,2005,41(4):880-886.)。计算对应的细胞总数为:
[细胞总数(个)]=[DNA含量(pg)]/§ (3)
综合考虑实验海水样品的体积及DNA模板的稀释倍数因素,得出,
公式中,其中V1为实验样品提取所得DNA总量的体积(ul),V2为定量PCR所用的DNA的体积(ul),M代表用于提取DNA的海水体积(ml)。
计算珊瑚宿主内寄生共生藻的细胞相对丰度:ΔCt=CtPAX-CtClade-specific ITS (5)
其中CtPAX为针对珊瑚PAX内参基因的探针经定量PCR实验检测的Ct值,CtClade-specific ITS为珊瑚共生藻各种探针定量PCR实验的响应Ct值,△Ct为两者之间的差值。
ITS Clade-specific的拷贝数与珊瑚PAX拷贝数的关系为2的指数关系,即
大量研究表明,珊瑚健康状态与共生藻群体的机构有紧密的联系。一般正常情况下C型共生藻为占优势类群。最近,有大量的报道,发现当海洋环境或者气候变化引起的珊瑚 白化,会使原本C占优势变为D占优势,又称有共生藻的替换,如果珊瑚没有适应共生藻优势群体结构的变化,最终会导致珊瑚的死亡,另有研究表明,只有大约不到50%的珊瑚具有这样的适应能力。所以通过相对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珊瑚的优势共生藻类群是否发生替换现象,评价珊瑚所处的海洋环境的变化及珊瑚的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的指导和警示意义。
本发明采用相对定量法计算珊瑚共生藻细胞数密度的计算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计算步骤如下:
1)通过定量PCR方法检测调查海域中正常珊瑚体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细胞丰度指标,测定珊瑚体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丰度最大的类型为clade检测结果为clade A,B,C,D或F中丰度最大的一个类型。
2)通过定量PCR方法检测该海域中海洋环境游离状态共生藻细胞丰度指标,鉴定海水中存在的游离共生藻中,除外的其他类型cladeω,检测结果为除clade外,可为clade A,B,C,D或F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类型。
3)待诊断评估的珊瑚样品,提取总DNA,分别运用针对PAX(珊瑚内参)、Clade及Cladeω探针引物组合进行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记录为Ctpax,Ct及Ctω。计算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
当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1时,表明珊瑚共生藻clade为优势种群,珊瑚趋于正常状态;当H≤1时,警示珊瑚共生藻优势种群由clade替换为cladeω现象,表明珊瑚所处的海洋环境出现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警示珊瑚已经白化或者有白化的可能性。
本发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体现海水中游离状态的共生藻以及珊瑚组织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的丰度及多样性,旨在判断共生藻在以上两者状态下之间的动态平衡对珊瑚健康状态的影响。从而开发一种易于标准化的实验方法或者体系,创造了几个相应的评价指标,为未来的海洋生物及环境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发明的申请人在实验中发现‘白化’珊瑚中出现优势共生种群替换的现象,这对为来珊瑚礁的‘白化’诊断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从技术本身来讲,本发明涉及建立的指标对未来的珊瑚生态研究或者给同行、相关领域学者在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将具有启发和帮助。
本发明建立检测这五种共生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加全面的建立评价海洋珊瑚和藻类生态研究的指标。
本发明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运用珊瑚共生藻的游离状态与内寄生状态的群落结构相关指标能综合评价 反应珊瑚生活环境的状况,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能更全面地反映珊瑚的健康状况。
2.本发明应用Taqman PCR技术既有高度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能获得客观全面的共生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更直接全面地反映共生藻的生物地理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程度。
3.对各类海水野外样品和水族馆的实验样品采集的海水都可以准确测定,在时间和空间动态都能进行长期和短期的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本发明采用相对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珊瑚的优势共生藻类群是否发生替换现象,引入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对评价珊瑚所处的海洋环境的变化及珊瑚的健康状态,一定程度上具有的指导和警示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野外珊瑚基于GPS定位的采集位点图。
图2是DNA标准提取方法图。
图3是海水游离共生藻的检测(A,B)及细胞数量丰度计算结果(C)图。
图4是健康珊瑚和白化珊瑚的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珊瑚样品的采集与共生藻的准备培养试验
野外珊瑚样品的采集:于海南岛的东、西海域,采集健康的盔型珊瑚样品(采集样品的GPS位置,见图1),将部分样品敲碎或者切成小块,保存于液氮中。
水族馆样品的采集:已经在水族馆环境中培养大约半年的盔型珊瑚样品,采集健康和白化的珊瑚样品,切成小快,于液氮中低温保存。
另外收集水族馆的海水样品100ml,设置6次重复,作为检测游离共生藻的检测实验材料。
共生藻纯培养:珊瑚共生藻的藻株ITO 10(Clade A),WZD 17(Clade C),SGA1(Clade D)和Symka(Clade F)光照培养于f/2培养基,27℃,光周期为12h光照:12h黑暗, 培养一个月,通过离心收集藻类细胞(以上藻种菌均保藏于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MCCC),MCCC属于国家级公益性微生物资源共享平台)。
实施例2.DNA样品的标准提取
图2为珊瑚,海水样品及共生藻培养物的DNA标准提取方法示图。按照图2所示步骤来进行DNA样品的标准提取即可。
以海洋生物DNA提取试剂盒(北京天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DNA提取方法的实施。提取步骤如此下:以例1中采集的珊瑚样品,切成≈5mm2,0.1-0.2g的珊瑚组织,取数块置入2.0ml的EP管中,随后加入500μl裂解液GA得到珊瑚样品。
通过离心收集后的藻类细胞,转入2.0ml EP管中,加入500μl裂解液GA得到共生藻样品。
取500ml海水样品过滤,采用直径0.45μm的尼龙膜,过滤完后将过滤膜卸下,剪碎置入2.0ml EP离心管,同样加入500μl裂解液GA,得到水样过滤样品。
将上述的珊瑚样品,共生藻样品及水样过滤样品分别加入50μl的蛋白酶K(20mg/ml),震荡15s,将EP管置于56℃加热器裂解1h。再加入500μl GB buffer于上述混合液中,再于70℃加热10min,使细胞彻底,释放出DNA。继续离心10,000转/min1min,吸取1ml上清液转移至新的EP管中,加入无水乙醇500μl,震荡混匀。将全部的液体转移入CB3柱并离心过柱,DNA吸附于CB3中,分别以600μl GD Buffer清洗过柱一次,500μl PW Buffer清洗两次。最后用100μl TE洗脱DNA。DNA的浓度经紫外分光光度计260mm测定,用双蒸水调节DNA浓度至20ng/μl。
实施例3:定量PCR的标准曲线
表1.实验所设及针对珊瑚宿主和共生藻的引物探针组合表
注:其中Y和W为碱兼并碱基,Y代表C或T,W代表A或T。
上述Taqman探针的5’端、3’端分别用FAM报导荧光染料和TAMRA淬灭基团标记。扩增反应总体积为20μL,其中上下游引物(Forward,Reverse)200nM,探针(probe)100nM,10μlqPCR Probe Master Mix(Vazyme,南京),模板1μlITO 10(Clade A),WZD 17(CladeC),SGA1(Clade D)和Symka(Clade F)经10倍系列稀释的DNA,(以上藻种菌均保藏于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MCCC),MCCC属于国家级公益性微生物资源共享平台),余下用双蒸水补足20μL,置RG 6000(QIAGEN)荧光定量PCR系统运行分析,在每个循环的延伸结束时进行荧光信号检测,荧光模式设为Green。反应程序为:95℃5min;95℃10s,60℃30s,45个循环。
根据珊瑚共生藻株ITO 10(Clade A),WZD 17(Clade C),SGA1(Clade D)和Symka(Clade F)的DNA样品在6个稀释度(10-1~10-5)稀释。各种藻株以相应的探针引物组合(所设及引物探针组合见表1)进行定量PCR,结果所得的Ct值与对应的稀释倍数呈线性关系,绘制对应共生藻类型的标准曲线,各个标准品的DNA稀释倍数的log10值应与Ct值线性函数关系良好,R2>0.99,实验结果较为理想。
实施例4:海水样品的游离共生藻的检测与丰度计算
水族馆收集的海水样品100ml,设置6次重复,过0.45μm滤膜提取的DNA,经表1的引物探针组合检测,结果见表2及图3。图3可以看出,除了Clade B的Ct为0(阴性)以外,cladeA,C,D和F的检测结果均大于0,表明水族馆的海水中经检测含有A,C,D和F四种共生藻的类型。定量PCR检测结果得到的Ct值经标准曲线的公式换算所对应藻类细胞的个数。以CladeC藻类细胞的计算为例,其检测结果为Ct=24.45,由图3的标准曲线得出DNA的稀释倍数Y与Ct值(X)的关系为:Y=-0.2701X+4.3801。计算出所含的Clade C含有的DNA总量:
[DNA总量(pg)]=2×104×10(4.3801-0.2701Ct);δ可以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直接测定得到,便于后续实验数据的计算,各种藻类标准品的最高浓度尽量调整一致,可都稀释至终浓度为20ng/ul。
依据LaJeunesse et al.(J.Phycol.41,880–886,2005),流式细胞仪分析的结果,珊瑚的共生藻Clade C的基因组大小介于3.0pg/细胞,计算对应的细胞总数为:
[Clade C细胞数]=[DNA总量(pg)]/3.0(pg);
综合考虑所用测试海水为500ml的体积,DNA提取的总体积为100μl及定量PCR所用的体积为1μl,计算clade C的共生藻丰度为:
Clade C(个数)/(mL海水)=(2×104×10(4.3801-0.2701×24.45))/3.0×100/1.0÷500=8(个细胞)/m海水=8,000(个细胞)/海水。
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出Clade A,C,D和F的细胞个数,计算结果详见表2。有实验结果显示水族馆的海水样品中共生藻C和D型丰度最高,每升海水分别可达11789.17±5270.82和8052.01±1700.56细胞数,A和F型丰都较低,每升海水分别为71.93±52.08和2.62±1.30个细胞。而在我们这次采集的海水样品中没有检测出B型共生藻。综上,说明本发明所用的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和计算出各种珊瑚游离共生藻的丰度。
表2.海水游离共生藻的检测结果及细胞个数计算结果表
实施例5:珊瑚组织内共生藻的检测与相对丰度计算
海南岛的东、西海域,采集健康的盔型珊瑚样品及水族馆采集健康和白化珊瑚样品DNA,以表1中的珊瑚PAX的探针引物组合及针对所有的共生藻的探针引物组合进行定量PCR,每个样品重复三次,记录每个样品的Ct值,经检测所有的珊瑚样品PAX基因的Ct都介于25~40,说明所提取的珊瑚DNA含量符合定量PCR的检测要求。除海南东海域的部分样品未能检测出Clade D以外,其余的珊瑚样品能检测出Clade C和D两种类型共生藻,实验结果见表3,各个样品之间进行显著型分析(SPSS,ANOVA分析,p<0.05),检测得到Clade C 和D两种类型的共生藻的Ct值,在健康和白化珊瑚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海南东海域和水族馆采集的珊瑚样品的结果表
表格中考虑到定量PCR实验不同批次的机械误差和实验的误差的影响,做相对定量分析建议共生藻的特异性ITS检测和珊瑚内参PAX检测为同一次实验的数据,△Ct(PAX-Clade C),表示为同一批次定量PCR实验,PAX内参的Ct值与共生藻Clade C探针的Ct值之差。同样△Ct(PAX-Clade D)表示为同一批次定量PCR实验,PAX内参的Ct值与共生藻CladeD探针的Ct值之差。在本次实验中,只检测到C与D两种共生藻,其他类型的藻为检测到。
由于考虑到珊瑚样品的差异及提取DNA效率等差异,故采用相对定量的方法计算各种共生藻的相对含量更加准确。
即珊瑚样品的共生藻的相对丰度为:△Ct=CtPAX-Ct Clade-specific ITS
经计算得到的结果见表三,健康珊瑚样品(包括海南东,西海域的样品及水族馆的样品)中,共生藻Clade C的相对丰度大于Clade D。然而,在白化的珊瑚样品中结果却是D大于C,即白化珊瑚中Clade D的相对丰度远高于Clade C,这一结果与国外大量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珊瑚在‘白化’的过程中优势的内寄生共生藻出现了替换的现象,即优势共生藻由C变成了D,也说明了珊瑚的健康状况与内寄生共生藻的群落有直接的关系。珊瑚共生藻出现了替换的现象,与珊瑚的白化有直接相关性。
进一步计算各样品的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见图4。以珊瑚样品H1为例,计算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H=(Ct pax-Ct C)/(Ct pax-Ct D)=11.21/6.14=1.83,H>1,表明珊瑚为正常或者健康状态。而珊瑚样品B1,计算H=(Ct pax-Ct C)/(Ct pax-Ct D)=5.79/19.77=0.29,H<1,表明珊瑚已经白化或者有白化的可能。结果与珊瑚形态学表现的观察一致。
本发明使用的定量PCR检测及相对丰度的计算方法可以成功准确的测定珊瑚内寄生的共生藻的丰度。由此采用相对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珊瑚的优势共生藻类群是否发生替换现象,引入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对评价珊瑚所处的海洋环境的变化及珊瑚的健康状态,一定程度上具有的指导和警示意义。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为:
珊瑚生长的海域海洋环境游离状态共生藻丰度指标建立、
珊瑚体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丰度指标的建立、
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建立;
所述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建立为:
1)通过得到的珊瑚体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丰度确定珊瑚体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丰度最大的类型为检测结果为clade A,B,C,D或F中丰度最大的一个类型;
2)通过得到的珊瑚生长的海域海洋环境游离状态共生藻丰度,鉴定海水中存在的游离共生藻中,除外的其他类型cladeω,检测结果为除外,可为clade A,B,C,D或F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类型;
3)待诊断评估的珊瑚样品,提取总DNA,分别运用针对单拷贝PAX基因设置的内标参照、及Cladeω探针引物组合进行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记录为Ct pax,及Ctω;计算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
计算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值,预测当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1时,表明珊瑚共生藻为优势种群,珊瑚趋于正常状态;当H≤1时,警示珊瑚共生藻优势种群由替换为cladeω现象,表明珊瑚所处的海洋环境出现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警示珊瑚已经白化或者有白化的可能性。
2.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珊瑚生长的海域海洋环境游离状态共生藻丰度指标建立为:
1)海水样品的采集,即珊瑚生长海域水深3-5米,通过水柱取100mL海水,不同海水位点重复三次;
2)海水样品的过滤膜处理;
3)海水游离共生藻总DNA样品的快速提取;
4)海水游离共生藻通过荧光定量PCR进行种类鉴定及丰度的测定。
3.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珊瑚体内寄生状态的共生藻丰度指标的建立为:
1)珊瑚样品的采集及前处理;
2)珊瑚及内寄生共生藻总DNA的快速提取;
3)珊瑚体内寄生共生藻通过荧光定量PCR进行种类鉴定及丰度的测定。
4.权利要求2或3所述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游离共生藻通过荧光定量PCR进行种类鉴定及丰度的测定或珊瑚体内寄生共生藻通过荧光定量PCR进行种类鉴定及丰度的测定步骤为:
假设任意一种共生藻类型clade A,B,C,D或F的标准品从最高浓度δng/ul,经系列10倍的稀释,对应共生藻的探针与引物组合进行定量PCR,标准品定量PCR结果的Ct即X值与标准品DNA稀释倍数为10的底数值lg之间为线性函数关系:
Y(clade A,B,C,D或F)=aX+b;
根据所述各类型共生藻的Ct值计算出各类型共生藻的DNA总量的公式为:
[DNA含量(pg)]=δ×1000×10aCt+b,其中δ为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所得的标准品的最高浓度;不超过20ng/ul;
[细胞总数(个)]=[DNA含量(pg)]/§;其中§为不同种类共生藻单细胞基因组DNA的质量,大小通常介于3.0~5.0pg/细胞;
最后得到细胞丰度:
其中V1为实验样品提取所得DNA总量的体积ul,V2为定量PCR所用的DNA的体积ul,M代表用于提取DNA的海水体积ml。
5.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探针与引物组合的序列如SEQ ID NO:1-3,SEQ ID NO:4-6,SEQ ID NO:7-9,SEQ ID NO:10-12,SEQ ID NO:13-15和SEQ ID NO:16-18所示;其中SEQ ID NO:2,5,8,11,14,17为探针序列,其5’端和3’端分别带有不同的荧光标记。
6.权利要求4所述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品是为clade A,B,C,D或F型珊瑚共生藻的纯DNA样品。
CN201610531787.3A 2016-07-04 2016-07-04 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 Active CN1060862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1787.3A CN106086200B (zh) 2016-07-04 2016-07-04 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1787.3A CN106086200B (zh) 2016-07-04 2016-07-04 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86200A CN106086200A (zh) 2016-11-09
CN106086200B true CN106086200B (zh) 2019-10-29

Family

ID=57213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1787.3A Active CN106086200B (zh) 2016-07-04 2016-07-04 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862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6286B (zh) * 2017-11-03 2020-02-14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应对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珊瑚营养供给装置
CN110044828B (zh) * 2019-04-26 2022-12-1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声光融合的珊瑚活性探测系统及方法
CN110800669A (zh) * 2019-11-19 2020-02-18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一种人工活性生物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6740A (zh) * 2015-05-07 2015-09-30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一种海洋褐潮生物群落结构的检测方法
CN104962620A (zh) * 2015-06-10 2015-10-07 宁波大学 一种基于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CN105441579A (zh) * 2016-01-25 2016-03-30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一种鉴定珊瑚共生光合藻类温度敏感型的引物、探针及鉴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6740A (zh) * 2015-05-07 2015-09-30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一种海洋褐潮生物群落结构的检测方法
CN104962620A (zh) * 2015-06-10 2015-10-07 宁波大学 一种基于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CN105441579A (zh) * 2016-01-25 2016-03-30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一种鉴定珊瑚共生光合藻类温度敏感型的引物、探针及鉴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ndolithic algae: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photoassimilates during coral bleaching;Maoz等;《THE ROYAL SOCIETY》;20020520(第269期);第1205-1210页 *
Indirect effects of algae on coral: algae-mediated,microbe-induced coral mortality;Jennifer等;《Ecology Letters》;20061231(第9期);第835-845页 *
The fate of bleached corals: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algal recruitment;Guilolermo等;《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20020503;第232卷;第115-12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86200A (zh) 2016-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Xiong et al. Zooplankton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in polluted freshwater ecosystems: A technical review
Prest et al. Monitoring microbiological changes in drinking water systems using a fast and reproducible flow cytometric method
Salmaso et al. Basic guide to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potentially toxic cyanobacteria
CN104379760B (zh) 用于流式细胞术的样品制备
Martín et al. The clonal composi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clinical specimens could be modified by culture
CN107447033A (zh) 一种结直肠癌诊断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
CN106086200B (zh) 一种用于建立珊瑚游离和内寄生共生藻丰度以及珊瑚白化警示系数h的技术指标的方法
Sigee et al. Patterns of cell death in freshwater colonial cyanobacteria during the late summer bloom
Moncheva et al. Manual for phytoplankton sampling and analysis in the black sea
Steinberg et al. Comparison of techniques used to count single-celled viable phytoplankton
CN101130808B (zh) 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药敏及鉴定微量检测法及装置
Kavanagh et al. Real-time PCR detection of Dinophysis species in Irish coastal waters
CN102288586B (zh) 测定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的方法
CN105891091B (zh) 基于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的破囊壶菌快速测定方法
CN108315478A (zh) Raa荧光法检测狂犬病病毒的探针及试剂盒
JP7090357B2 (ja) チョウザメの性別を同定するための、プライマーセット、キット、ならびにマイクロrna血清マーカー及びプライマーセットの使用
CN102943116B (zh) 泰国型α-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检测试剂盒
Ernst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a Planktothrix rubescen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using an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CN109457017B (zh) 一种快速定量硅藻细胞密度的分子检测方法
Welschmeyer et al. A portable, sensitive plankton viability assay for IMO shipboard ballast water compliance testing
Borman The use of Galleria mellonella larvae to study the pathogenicity and clonal lineage-specific behaviors of the emerging fungal pathogen Candida auris
Meseck et al. Differences in the soluble, residual phosphate concentrations at which coastal phytoplankton species up-regulate alkaline-phosphatase expression, as measured by flow-cytometric detection of ELF-97® fluorescence
CN101985652B (zh) 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基因频率的高通量分子检测方法
Zhao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Ludox-QPS method for estimating ciliate diversity in soil and comparison with direct count and DNA fingerprinting
CN105925700A (zh) 弓形虫检测并联探针、基因芯片、试剂盒与检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