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0866B - 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0866B
CN106060866B CN201610397886.7A CN201610397886A CN106060866B CN 106060866 B CN106060866 B CN 106060866B CN 201610397886 A CN201610397886 A CN 201610397886A CN 106060866 B CN106060866 B CN 1060608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frequency band
device coexistence
id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978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0866A (zh
Inventor
安哉炫
权起范
郑明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 T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lden Peak Innovation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lden Peak Innovation Co filed Critical Golden Peak Innovation Co
Publication of CN106060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0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0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08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73Predicting channel quality or other radio frequency [RF]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82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dmission control or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00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04W36/0094Definition of hand-off measurement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装置和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测量报告的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包括干扰检测单元、辅助信息生成单元、测量控制器和发送器。根据本发明,能清楚地定义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过程,并且可以减少由于关于干扰敏感频带的测量上报而对eNodeB的调度限制。

Description

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装置和方法
本申请是原案申请号为201280014327.3的发明专利申请(国际申请号:PCT/KR2012/001031,申请日:2012年02月10日,发明名称: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装置和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上报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无线通信系统占用由单一带宽组成的频率范围。例如,第二代无线通信系统使用范围从200KHz至1.25MHz的频率带宽,而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使用范围从5MHz至10MHz的带宽。为了支持增加的传输容量,目前的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长期演进(LTE)或IEEE 802.16m正在将带宽扩展至高达20MHz或更大。扩展带宽对于容纳增加的传输容量是必要的;然而,在所需服务质量较低的情况下,维持较大带宽可能造成相当大的功率消耗。
因此,现在出现了多分量载波系统,它们定义了具有由单一带宽和中心频率组成的频谱的载波并且能够通过多个载波发送和/或接收带宽数据。即,通过使用一个或更多个载波,同时支持窄带宽和宽带宽的频谱。例如,如果一个载波对应于5MHz的带宽,则利用四个载波可以支持高达20MHz的带宽。
目前,由于无所不在的接入网络,在不同地点的用户可以接入彼此不同的网络并且连续维持连接性,而不管他们的当前位置。在用户设备仅与单个网络执行通信的常规情况下,用户过去常常携带支持各个网络系统的单独装置。然而,随着由单个用户设备提供的功能变得更加先进且更加复杂,现今的用户设备能够同时与多个网络执行通信,从而提高用户便利性。
然而,如果用户设备跨越多个网络系统的频带同时执行通信,则可能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设备内共存干扰指的是通过某个频带的发送对通过不同的频带接收数据造成干扰的现象。例如,如果用户设备支持蓝牙和LTE系统这两者,则在蓝牙和LTE系统的对应频带中可能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当未充分确保不同网络系统的频带边界之间的间隔时,经常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
然而,现今的无线通信系统不支持用于协调设备内共存干扰的特定装置。换言之,尚未建立用于解决用户设备与eNB之间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特定装置;由此,需要用于解决干扰问题的特定操作过程。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上报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在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干扰敏感(delicate)频带中执行测量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执行考虑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干扰敏感频带中的干扰的测量上报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通过去除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干扰敏感频带中的干扰来执行测量上报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执行考虑干扰的测量上报并且通过同时去除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干扰敏感频带中的干扰来执行测量上报的装置和方法。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测量报告的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包括:干扰检测单元,该干扰检测单元检测由第一网络系统中的第一频带的发送相对于第二网络系统中的第二频带的接收造成的干扰并且控制UE避开所述第二频带;辅助信息生成单元,该辅助信息生成单元生成指示所述第二频带的干扰的出现或干扰的出现可能性的辅助信息;测量控制器,该测量控制器通过基于第一测量规则、第二测量规则和第三测量规则中的至少一个执行关于所述第二频带的测量,获得至少一个测量样本,并且生成包括通过对所述至少一个测量样本进行滤波而获得的测量值的测量报告,该第一测量规则在不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测量样本,该第二测量规则在不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测量样本、并且在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通过利用干扰去除方法去除设备内共存干扰获得测量样本,该第三测量规则在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反映干扰的第一测量样本、并且通过去除干扰获得第二测量样本;以及发送器,该发送器向eNB发送所述辅助信息或所述测量报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UE发送测量报告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检测由第一网络系统中的第一频带的发送相对于第二网络系统中的第二频带的接收造成的干扰;发送指示干扰的出现或所述第二频带的干扰的出现可能性的辅助信息;通过基于第一测量规则、第二测量规则和第三测量规则中的至少一个执行关于所述第二频带的测量,获得至少一个测量样本,该第一测量规则在不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测量样本,该第二测量规则在不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测量样本、并且在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通过利用干扰去除方法去除设备内共存干扰获得测量样本,该第三测量规则在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反映干扰的第一测量样本、并且通过去除干扰获得第二测量样本;以及发送包括通过对所述至少一个测量样本进行滤波而获得的测量值的测量报告。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测量报告的eNB,该eNB包括:接收器,该接收器从UE接收指示由第一网络系统中的第一频带的发送相对于第二网络系统中的第二频带的接收造成的干扰的出现或干扰的出现可能性的辅助信息;以及发送器,该发送器基于所述辅助信息向所述UE发送指示干扰协调的响应信息,其中,所述接收器从所述UE接收包括通过对至少一个测量样本进行滤波而获得的测量值的测量报告,所述至少一个测量样本是通过基于第一测量规则、第二测量规则和第三测量规则中的至少一个执行关于所述第二频带的测量而获得的,该第一测量规则在不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测量样本,该第二测量规则在不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测量样本、并且在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通过利用干扰去除方法去除设备内共存干扰获得测量样本,该第三测量规则在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反映干扰的第一测量样本、并且通过去除干扰获得第二测量样本。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eNB接收测量报告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从UE接收指示由第一网络系统中的第一频带的发送相对于第二网络系统中的第二频带的接收造成的干扰的出现或干扰的出现可能性的辅助信息;基于所述辅助信息向所述UE发送指示干扰协调的响应信息;以及从所述UE接收包括通过对至少一个测量样本进行滤波而获得的测量值的测量报告,所述至少一个测量样本是通过基于第一测量规则、第二测量规则和第三测量规则中的至少一个执行关于所述第二频带的测量而获得的,该第一测量规则在不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测量样本,该第二测量规则在不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测量样本、并且在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通过利用干扰去除方法去除设备内共存干扰获得测量样本,该第三测量规则在出现干扰时的间隔中获得反映干扰的第一测量样本、并且通过去除干扰获得第二测量样本。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清楚地定义了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过程,并且可以有效率地执行由于测量的后续过程,诸如用户设备的切换。可以减少由于关于干扰敏感频带的测量上报而对演进NodeB的调度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例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2例示设备内共存干扰;
图3是例示从ISM发送器到LTE接收器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示例;
图4是例示被划分为ISM频带和LTE频带的频带的示例;
图5是利用FDM方法减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示例;
图6是利用FDM方法减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另一个示例;
图7是利用TDM方法减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示例;
图8例示基于TDM方法沿着LTE和ISM频带的时间轴的发送和接收时刻;
图9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上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用于获得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
图11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的用于获得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
图12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示例的用于获得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
图13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示例的用于获得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
图14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用于执行考虑由于用户设备引起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上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用于接收考虑由于eNB引起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16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上报的用户设备和eNB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例示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向各附图的构成元件分配附图标记时,应当注意的是,相同符号尽可能地被分配给相同的构成元件,即使这些元件用在不同的附图中。而且,为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果认为关于对于对应技术领域已知的相关结构或功能的详细描述可能导致本发明的技术原理的误解,则将省略对应描述。
图1例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
参照图1,跨越大面积部署无线通信系统,以提供诸如语音、分组数据发送等的各种通信服务;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用户设备(UE)10、演进NodeB(eNB)20、无线LAN接入点(AP)30和GPS(全球定位系统)40卫星。此时,无线LAN对应于支持作为无线通信网络标准的IEEE802.11技术的设备,并且IEEE 802.11可以与WiFi系统互换称呼。
UE 10可以位于多个网络(诸如蜂窝网络、无线LAN、广播网络、卫星系统等)的覆盖范围内。为了接入各种网络(诸如eNB 20、无线LAN AP 30、GPS 40等)并且使用各种服务,UE10装配有多个无线收发器。例如,智能电话装配有LTE、WiFi、蓝牙收发器和GPS接收器。由此,为了在维持高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合并收发器,UE 10的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可能性可能变得更高。
在下文中,下行链路传输指的是从eNB 20至UE 10的通信,而上行链路传输指的是从UE 10至eNB 20的通信。在下行链路传输中,发送器可以是eNB 20的一部分,而接收器可以是UE 10的一部分。类似地,在上行链路传输中,发送器可以是UE 10的一部分,而接收器可以是eNB 20的一部分。
UE 10可以是固定或移动的,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称呼,诸如移动站(MS)、用户终端(UT)、订户站(SS)、移动终端(MT)、无线装置等。eNB 20表示与UE 10通信的固定站,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称呼,诸如基站(BS)、基站收发系统(BTS)、接入点、毫微微BS、微微BS、中继等。
对于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多接入方法没有限制。可以使用各种多接入方法:CDMA(码分多址)、TDMA(时分多址)、FDMA(频分多址)、OFDMA(正交频分多址)、SC-FDMA(单载波-FDMA)、OFDM-FDMA、OFDM-TDMA、OFDM-CDMA等。上行链路传输和下行链路传输可以采用TDD(时分双工)方法(通过该方法利用不同的时间段来执行传输)或FDD(频分双工)方法(通过该方法利用不同频率来执行传输)。
载波聚合(CA)支持多个分量载波,并且另选地称作频谱聚合或带宽聚合。通过载波聚合分组的单个单位载波称作分量载波(下文称作CC)。各个CC由带宽和中心频率定义。将载波聚合引入,以支持增加的吞吐量并且防止由于引入宽带射频(RF)设备而导致的成本增加,并确保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例如,如果分配五个CC以表示具有5MHz带宽的载波单元的粒度,则可以支持具有最大25MHz的带宽。下文中,假定多载波系统表示支持载波聚合的系统。图1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对应于多载波系统。
根据载波聚合,系统频率带宽被划分为多个载波频率。此时,载波频率表示小区的中心频率。小区可以表示下行链路CC和上行链路CC。而且,小区可以是下行链路CC和可选上行链路CC的组合。通常,如果不考虑载波聚合,则单个小区总是以一对上行链路CC和下行链路CC的形式来构建。
图2例示设备内共存干扰。
参照图2,UE 20包括LTE RF模块21、GPS RF模块22和蓝牙/WiFi RF模块23。各个RF模块连接到发送和接收天线24、25、26。换言之,各种RF模块并排安装在单个设备平台内。此时,应当注意的是,一RF模块的发送功率可能明显大于其他RF接收器的接收功率级。因此,除非RF模块之间的频率间隔足够大并且采用强大的滤波技术,否则来自一个RF模块的发送信号可能对设备内的其他RF模块的接收器造成严重干扰。例如,“(1)”是来自LTE RF模块21的发送信号在GPS RF 22和蓝牙/WiFi RF模块23上造成设备内共存干扰的示例,而“(2)”是来自蓝牙/WiFi RF模块23的发送信号在LTE RF模块21上造成设备内共存干扰的示例。图3更详细地例示该问题。
图3例示从ISM发送器到LTE接收器的设备内共存干扰。工业、科学和医学(ISM)频带表示自由可用而无需工业、科学和医学应用的允许的频率范围。
图3假定由LTE接收器接收的信号的频带与ISM发送器的发送信号的频带交叠。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如图所示,其中出现了设备内共存干扰、出现干扰的潜在可能性较高、或者预期出现干扰的频带称作设备内共存干扰敏感频带或简称为干扰敏感频带。由于干扰敏感频带可以对应于UE不可用的频带,所以其还可以称作不可用频带。干扰敏感频带不一定意味着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出现;具有出现干扰的潜在可能性的频带也可以称作干扰敏感频带。
图4是例示被划分为ISM频带和LTE频带的频带的示例。
参照图4,频带40、频带7和频带38是LTE频带。频带40在TDD模式下占用范围从2300至2400MHz的频带;频带7是在FDD模式下占用范围从2500至2570MHz的频带的上行链路。频带38在TDD模式下占用范围从2570至2620MHz的频带。同时,ISM频带用作WiFi和蓝牙信道,占用范围从2400至2483.5MHz的频带。这些频带通常被分类为干扰敏感频带。下表示出如何针对各个频带形成设备内共存干扰。
表1
[表1]
干扰频带 干扰模式
频带40 ISM Tx->LTE TDD DL Rx
频带40 LTE TDD UL Tx->ISM Rx
频带7 LTE FDD UL Tx->ISM Rx
频带7/13/14 LTE FDD UL Tx->GPS Rx
参照表1,a->b形式的干扰模式表示“a”的发送相对于“b”的接收造成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情况。因此,对于频带40,通过ISM频带的发送相对于LTE频带的下行链路TDD接收(LTE TDD DL Rx)造成设备内共存干扰。通过采用滤波方案可以稍微减少设备内共存干扰,但是远不能令人满意。如果除了滤波方案之外,应用FDM或TDM方法,则可以更有效地减少设备内共存干扰。
图5是利用FDM方法减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示例。
参照图5,可以使LTE频带移动,使得LTE频带不与ISM频带交叠。因此,引起UE从ISM频带的切换。然而,为了实现上述,需要一种用于遗留测量或新信令的方法,以精确触发移动性过程或无线电链路故障(RLF)过程。
图6是利用FDM方法减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另一个示例。
参照图6,可以使ISM频带减少并且远离LTE频带移动。然而,这可能造成向后兼容性问题。在蓝牙的情况下,由于跳频机制,可能稍微减少向后兼容性问题;然而,对于WiFi,向后兼容性问题可能不易解决。
图7是利用TDM方法减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示例。
参照图7,如果使LTE频带中的接收时间不与ISM频带中的接收时间交叠,则即使在不避开干扰敏感频带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设备内共存干扰。例如,构造为使得如果在时间t0发送ISM频带中的信号,则在时间t1接收LTE频带中的信号。基于TDM方法沿着时间轴的LTE和ISM频带的发送和接收时刻可以如图8所示而实现。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可以避免设备内共存干扰,而无需在LTE与ISM频带之间移动。根据图8,各个频带中不传输信号的频率范围称作空白传输区域。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图5至图7所示的方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产生设备内共存干扰。当采用FDM方法时,UE可以避开频率敏感频带。例如,假设可用于系统的CC是CC1、CC2和CC3并且干扰敏感频带是CC3。多个UE可以从CC3切换至CC1或CC2。如果CC1和CC2获得较大负荷并且CC3处的设备内共存干扰被去除,则eNB应当能够执行将UE切换到CC3。这是因为如果仅由于频率敏感频带而拒绝使用UE,则可能妨碍eNB的负荷平衡操作。
如果eNB试图分配CC3或者UE要被切换到CC3,则需要关于CC3的精确测量报告。然而,由于干扰根据数据传输而急剧变化,所以频率敏感频带中的测量报告通常显示低精确度。这基于以下事实:测量报告可以不仅取决于受干扰影响的网络(例如,LTE系统)的信道状况,还取决于产生干扰的网络(例如,WiFi/蓝牙系统)的信道状况。
基于频率敏感频带中的测量报告的切换可能造成UE的乒乓现象(ping-pongphenomenon)。例如,如果在不存在设备内共存干扰时执行测量,则信道被认为处于良好状况。因此,如果在UE已经被切换到频率敏感频带之后、信道状况由于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出现而快速劣化,则UE可能遭受返回到不同频带的乒乓现象。因此,需要一种对干扰稳健并且对频率敏感频带特定的、用于执行测量上报的新形式的装置和方法。
关于本发明,为了避免设备内共存干扰,可以使用频分复用(FDM)方法和时分复用(TDM)方法。如果在第一网络系统的第一频带与第二网络系统的第二频带之间出现干扰,则FDM方法通过移动两个网络系统中的一个的频带来协调设备内共存干扰。同时,TDM方法通过分离第一网络系统的发送时间和第二网络系统的接收时间来协调设备内共存干扰。
图9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上报的方法的流程图。
根据图9,UE在步骤S900检测干扰敏感频带中的设备内共存干扰。此时,干扰敏感频带可以对应于CC或服务小区。设备内共存干扰对应于从UE向附近的通过蓝牙或WiFi进行通信的设备发送信号相对于UE从LTE系统的eNB接收信号造成干扰的情况。在如图2所示的情况下,UE检测其他RF模块的发送信号是否与LTE RF模块的接收信号形成干扰。作为一个示例,UE可以利用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来检测设备内共存干扰。例如,假定UE通过不同的RF模块(诸如WiFi)来发送信号y而通过LTE RF模块从eNB接收信号x。此时,如果信号y的SINR比预定阈值大、以对信号x施加干扰,则UE可以检测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出现。作为另一个示例,UE可以利用基准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基准信号接收质量(RSRQ)来检测设备内共存干扰。
如果检测到设备内共存干扰或者存在检测到干扰的潜在机会,则UE在步骤S905向eNB发送用于减少、避免或去除干扰的辅助信息。下文中,减少、避免或去除干扰的操作总称为干扰协调。辅助信息是协调设备内共存干扰所需的信息,eNB可以将辅助信息看作来自UE的干扰协调请求。辅助信息可以对应于从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或介质接入控制(MAC)层生成的消息;或者源自物理层的信令。辅助信息包括指示已经实际检测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反应性(reactive)指示和指示形成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潜在可能性的前摄(proactive)指示器。
前摄指示器被发送到eNB,以指示在干扰敏感频带中出现对于UE不可接受的严重干扰时的潜在干扰。潜在干扰仅表示在发送前摄指示器的时刻之后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可能性,而不暗示实际出现。
作为一个示例,干扰敏感频带(或不可用频带)可以被定义为可能形成干扰的频带,并且可以由前摄指示器来指示。因此,切换到干扰敏感频带或者执行RRC配置或重配置并非是无法实现的;可以对干扰敏感频带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测量。相反,可用频带对应于不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频带。然而,根据切换或传输模式,可用频带可以被改变为不可用频带。
而且,辅助信息可以包括由UE执行的测量结果。
eNB在步骤S910发送响应信息。响应信息包括使UE从干扰敏感频带f1切换到另一个频带f2的切换指示信息或者将UE分配到不同的频带f2的调度或重配置信息。此时,切换包括将分配给UE的主服务小区从当前服务小区改变为另一个服务小区。
UE在步骤S915根据响应信息执行用于避开干扰敏感频带的操作,并且维持避开状态,直到eNB发出单独的指令或命令。避开干扰敏感频带包括UE执行从干扰敏感频带f1切换到另一个频带f2,或者通过接收不同的频带来执行通信。避开状态可以称作不可用状态并且还可以描述为对应的干扰敏感频带由于支持信息或前摄指示而停留在前摄状态。
即使UE可以相对于干扰敏感频带停留在避开状态,UE在步骤S920也执行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与常规测量不同。例如,UE获得测量样本并且如等式1所示向多个测量样本应用滤波,并估计要报告的测量值。
[等式1]
Fn=(1-a)·Fn-1+a·Mn
在等式1中,Mn是最新的测量样本;Fn是通过测量上报要报告的测量值;Fn-1是在之前的测量上报中报告的测量值;“a”是1/2(k/4),其中,k是用于滤波的滤波器系数。
测量样本是以子帧为单位的测量值,其是得到通过测量上报要报告的测量值所需的变量。另选地,测量样本表示关于由UE接收到的所有子帧的测量值中的、关于通过由无线系统定义的测量规则选择的子帧的测量值。可以从UE的物理层获得测量样本,并且可以在UE的上层(例如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中执行滤波。
可以在各个子帧处连续地获得测量样本。而且,只要满足由UE的容量或系统强加的条件,可以间歇地获得测量样本。即,在获得一个测量样本之后,可以在预定时间间隔后获得另一个测量样本。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某些子帧不获得测量样本。时间间隔可以是周期性的或非周期性的。
如果用于获得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不同,则要报告的测量值可以变化。为了提高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上报的可靠性,UE可以基于各种测量规则来获得测量样本。后面将提供关于获得测量样本的详细描述。
UE在步骤S925向eNB发送包括要报告的测量值和/或测量规则信息的测量报告。要报告的测量值是基于测量样本而算得的那些值,例如,如等式1所示。测量规则信息是指示用于获得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的信息。例如,测量规则包括用于基于TDM方案获得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用于获得包括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或用于获得不包括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
eNB可以从测量报告获得关于干扰敏感频带的测量值,并且执行随后的过程,诸如UE的切换、RRC连接重配置或干扰敏感频带中的资源分配的调度(图中未示出)。
现在,将详细描述使UE获得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在下文中,为了描述的方便,将设备内共存干扰定义为通过第一网络系统的第一频带的发送(例如,通过ISM频带的发送)相对于通过第二网络系统的第二频带的接收(例如,通过LTE频带的接收)所造成的干扰。
图10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用于获得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
参照图10,UE可以基于第一测量规则来获得测量样本1000。例如,UE不试图在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间隔(下文中,称作干扰间隔)中获得测量样本,而是在不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间隔(下文中,称作无干扰间隔)中获得关于第二网络系统的测量样本。此时,UE可以针对各个子帧、预定子帧或任意子帧在无干扰间隔中获得测量样本。
而且,UE可以基于第二测量规则来获得测量样本1005。例如,UE以与第一测量规则相同的方式在无干扰间隔中获得关于第二网络系统的测量样本,并且通过利用干扰去除方法去除干扰间隔中的设备内共存干扰来获得测量样本。因此,无干扰间隔中的测量样本将是只关于第二网络系统的测量值。特定干扰去除方法属于UE的实现问题,并且任意干扰去除方法可以用于第二测量规则的实现。
作为干扰去除方法的一个示例,UE可以通过控制(hold)关于测量样本的ISM频带的发送来去除干扰。控制ISM频带的发送意味着ISM发送器将发送功率降低到不干扰LTE接收器的程度、不进行任何发送、或推迟对于另一个子帧的发送。不干扰LTE接收器的程度意味着例如比信号低至少10dB的较低干扰值的程度。推迟对于另一个子帧的发送意味着推迟与LTE频带的当前子帧同时产生的ISM频带的发送,直到不影响测量样本的LTE频带的子帧的时间为止。或者,ISM收发器不进行任何发送,以保护LTE频带的测量样本。拒绝发送的方法可能将ISM频带中的通信质量降低到某个级别,但是因为很少出现拒绝情况,所以可以忽略拒绝方法的效果。
当基于由于第一或第二测量规则的测量样本来执行测量上报时,UE可以向eNB通知干扰敏感频带中的仅关于第二网络系统的信道值。
当基于RSRQ或RSRP获得测量样本时,由于第一和第二测量规则的测量样本可以概念性地如下表示。
[等式2]
在等式2中,S表示第二网络系统的接收信号的强度;I表示施加在第二网络系统上的干扰信号(其不与设备内共存干扰有关)的强度;并且N表示噪声的强度。换言之,测量样本意指接收信号的干扰与噪声的相对比。具体实现在实现无线系统的对应概念的过程之后。
当基于RSRP获得测量样本时,由于第一和第二规则的测量样本概念性地如等式3所示地表示。
[等式3]
测量样本=S
在等式3中,S表示第二网络系统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换言之,S表示第二网络系统的对应服务小区中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具体实现在实现无线系统的对应概念的过程之后。
图11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的用于获得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
参照图11,UE在无干扰间隔中基于第一测量规则来获得测量样本1100,而在干扰间隔中基于第三测量规则获得测量样本1105。
根据第三测量规则,UE可以从相等的子帧获得两种类型的测量样本。作为一个示例,UE分别获得关于由于第一网络系统的设备内共存干扰信号本身的第一测量样本、以及关于第二网络系统的信号的第二测量样本。换言之,UE通过从干扰间隔只提取第一网络系统的信号而获得第一测量样本,并且通过利用仅提取第二网络系统的信号的干扰去除方法而获得第二测量样本。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测量样本可以概念性地如等式4所示地表示。
[等式4]
第一测量样本=I’
在等式4中,I’表示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强度。换言之,UE通过在干扰间隔中仅测量由于第一网络的干扰的强度来获得第一测量样本,同时UE通过利用仅提取第二网络系统的信号的干扰去除方法来获得第二测量样本。
作为另一个示例,UE试图获得反映设备内共存干扰信号的第一测量样本,并且试图通过去除干扰来获得关于第二网络系统的信号的第二测量样本。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测量样本可以概念性地如等式5所示地表示,并且第二测量样本可以概念性地如等式2所示地表示。
[等式5]
Figure BDA0001011742570000131
在等式5中,I’表示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强度。换言之,UE在干扰间隔中在不应用干扰去除方法的情况下获得第一测量样本,同时UE通过利用仅提取第二网络系统的信号的干扰去除方法来获得第二测量样本。在这种情况下,不对测量样本强加限制。
现在,将描述一种利用图11中获得的获得测量样本来获得用于测量上报的两种测量值的方法。
作为一个示例,通过对借助第三测量规则获得的第二测量样本和借助第一测量规则获得的测量样本进行滤波来获得一个测量值。通过对借助第三测量规则获得的第一测量样本和借助第一测量规则获得的测量样本进行滤波来获得另一个测量值。
作为另一个示例,通过对借助第三测量规则获得的第二测量样本和借助第一测量规则获得的测量样本进行滤波来获得一个测量值。通过仅使用借助第三测量规则获得的第一测量样本来获得另一个测量值。
上述第三测量规则可以不仅应用于基于FDM方案的干扰协调,还应用于基于TDM方案的干扰协调。
根据第三测量规则,测量报告可以包括测量规则信息。测量规则信息可以指示测量报告包括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值。例如,测量规则信息指示基于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样本获得测量值。在这种情况下,测量报告包括:不包括设备内共存干扰的、仅关于第二网络系统的测量样本,以及包括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样本。
同时,测量报告可以不包括测量规则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接收到关于干扰敏感频带的测量报告,则eNB隐含地识别出测量报告包括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值。
下文中,详细描述一种用于执行基于TDM方案的测量的方法。UE可以针对除了干扰敏感频带之外的频带执行常规测量,但是针对干扰敏感频带执行基于TDM方案的测量。执行基于TDM方案的测量意指以时分方式来执行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例如,不在第一时间间隔中执行测量,而针对第二时间间隔执行测量。
图12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示例的用于获得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图12例示UE基于非连续接收(下文称作DRX)模式来执行关于干扰敏感频带的测量的情况。
参照图12,UE可以在DRX模式下工作,在该模式下,针对根据预定DRX周期1200的预定时间段,UE不接收信号。确定DRX模式的参数包括DRX周期1200、活动持续时间(on-duration time)1215和不活动定时器。DRX周期1200是UE从DRX模式唤醒的时段。活动持续时间1215对应于UE周期性地维持唤醒状态的时段。
UE可以确定在活动持续时间期间是否存在调度到它自己的PDCCH 1205。如果找到在活动持续时间期间针对UE的调度,则UE维持唤醒状态,直到调度完成为止,并且通过获得测量样本来执行测量。结束调度的时刻将是从初始PDCCH调度的时间点起不活动定时器期满的时间点(即,DRX命令时间1210)。另一方面,如果未找到针对活动持续时间的PDCCH调度,则UE在经过活动持续时间之后再次进入DRX模式的不活动时间。在这种情况下,UE不执行测量。
同时,基于测量规则的测量报告可以包括测量规则信息。测量规则信息可以指示已经根据基于TDM方案的测量获得了包括在测量报告中的测量值。另一方面,测量报告可以不包括测量规则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接收到关于干扰敏感频带的测量报告,则eNB隐含地识别出测量报告包括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值。
图13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示例的用于获得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图13例示由位图标识出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子帧(干扰间隔)和没有干扰的子帧(无干扰间隔)的情况。
参照图13,如果以子帧为单位来定义干扰间隔,则包括位图的一个位对应于一个子帧。例如,如果位图是“1”,则指示对应子帧是干扰间隔,而如果位图是“0”,则对应子帧是无干扰间隔。当然,位图“1”和“0”可以定义为具有上述描述的相反含义。虽然图13假定以子帧为单位来定义干扰间隔;但是假定仅是个示例,并且多个子帧可以被分组为单个干扰间隔,以对应于单个位。干扰间隔不必以子帧为单位,而是可以以任意时间段(诸如1.5ms、0.8ms等)为单位来定义。而且,考虑到LTE系统的可用性或不可用性,位图“1”可以定义为指示可用间隔,而位图“0”可以定义为指示不可用间隔。
UE可以在无干扰间隔中根据第一测量规则获得测量样本,而UE可以在干扰间隔中根据第二或第三测量规则来获得测量样本。如上所述,根据第二测量规则的测量样本是通过去除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关于仅第二网络系统的信号的测量值。同时,如上所述,根据第三测量规则的测量样本包括通过去除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样本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样本。
测量报告可以包括测量规则信息。作为一个示例,测量规则信息可以标识已经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测量规则中的哪个测量规则获得了测量报告中包括的测量值。作为另一个示例,测量规则信息可以指示已经根据基于TDM方案的测量获得了测量报告中包括的测量值。作为又一示例,当根据基于TDM方案的测量获得测量值时,测量规则信息可以标识从哪个TDM模式获得了测量值。
另外,测量报告可以不包括测量规则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接收到关于干扰敏感频带的测量报告,则eNB隐含地识别出测量报告包括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值。
图14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用于执行考虑由于用户设备引起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上报的方法的流程图。
根据图14,UE在步骤S1400检测干扰敏感频带f1中的设备内共存干扰。此时,f1可以对应于CC或服务小区。设备内共存干扰对应于向附近的通过蓝牙或WiFi进行通信的设备发送信号相对于UE从LTE系统的eNB的接收造成干扰的情况。作为一个示例,UE可以利用SINR来检测设备内共存干扰。作为另一个示例,UE可以利用RSRP或RSRQ来检测设备内共存干扰。
如果检测到设备内共存干扰或者存在检测到干扰的潜在可能性,则UE在步骤S1405向eNB发送用于协调干扰的辅助信息。辅助信息是用于协调设备内共存干扰所需的信息,eNB可以将辅助信息看作来自UE的干扰协调请求。辅助信息可以对应于从RRC层或MAC层生成的消息;或者源自物理层的信令。辅助信息包括指示已经实际检测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反应性指示和指示形成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潜在可能性的前摄指示。
UE在步骤S1410从eNB接收响应信息。可以根据情况省略步骤S1410。例如,如果UE和eNB彼此同意,使得干扰敏感频带由于辅助信息的发送而进入避开状态,则eNB可以不发送单独的响应信息。响应信息包括使UE从干扰敏感频带f1切换到另一个频带f2的切换指示信息或者将UE分配到不同的频带f2的调度或重配置信息。
UE在步骤S1415在处于关于干扰敏感频带的避开状态的同时基于第一、第二或第三测量规则或TDM方案执行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避开干扰敏感频带包括UE执行从干扰敏感频带f1切换到另一个频带f2,或者通过接收不同的频带来执行通信。避开状态可以称作不可用状态并且还可以描述为对应的干扰敏感频带由于支持信息或前摄指示器而停留在前摄状态。
UE获得测量样本并且通过对多个测量样本进行滤波来得到要上报的测量值,例如,如等式1所示。
UE在步骤S1420向eNB发送包括要报告的测量值和/或测量规则信息的测量报告。要报告的测量值是基于测量样本而算得的那些值,例如,如等式1所示。测量规则信息是指示用于获得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的信息。例如,测量规则包括用于基于TDM方案获得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用于获得包括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或用于获得不包括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样本的测量规则。
作为一个示例,测量规则信息可以标识已经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测量规则中的哪个测量规则获得了测量报告中包括的测量值。作为另一个示例,测量规则信息可以指示已经根据基于TDM方案的测量获得了测量报告中包括的测量值。作为又一示例,当根据基于TDM方案的测量获得测量值时,测量规则信息可以标识从哪个TDM模式获得了测量值。
图15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用于接收考虑由于eNB引起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方法的流程图。
参照图15,eNB在步骤S1500从UE接收辅助信息。eNB在步骤S1505向UE发送响应信息并且在步骤S1510从UE接收测量报告。eNB可以从测量报告获得关于干扰敏感频带的测量值,并且执行随后的过程,诸如UE的切换、RRC连接重配置或干扰敏感频带中的资源分配的调度(图中未示出)。
图16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上报的UE和eNB的框图。
参照图16,UE 1600包括干扰检测单元1605、辅助信息生成单元1610、测量控制器1615、发送器1620和接收器1625。
干扰检测单元1605检测干扰敏感频带中的设备内共存干扰。此时,f1可以对应于CC或服务小区。设备内共存干扰对应于从UE 1600向附近的通过蓝牙或WiFi进行通信的设备发送信号相对于UE 1600从LTE系统的eNB的接收造成干扰的情况。在如图2所示的情况下,UE检测其他RF模块的发送信号是否与LTE RF模块的接收信号形成干扰。作为一个示例,干扰检测单元1605可以利用SINR检测设备内共存干扰。作为另一个示例,干扰检测单元1605可以利用RSRP或RSRQ来检测设备内共存干扰。如果干扰检测单元1605检测到设备内共存干扰或者接收器1625从eNB 1650接收到响应信息,则干扰检测单元1605控制UE 1600相对于干扰敏感频带处于避开状态。避开干扰敏感频带包括UE 1600执行从干扰敏感频带f1切换到另一个频带f2,或者通过接收不同的频带来执行通信。避开状态可以称作不可用状态并且还可以描述为对应的干扰敏感频带由于支持信息或前摄指示器而停留在前摄状态。
如果检测到设备内共存干扰或者存在检测到干扰的潜在机会,则辅助信息生成单元1610生成用于协调干扰的辅助信息。辅助信息是协调设备内共存干扰所需的信息,eNB1650可以将辅助信息看作来自UE 1600的干扰协调请求。辅助信息可以对应于从RRC层或MAC层生成的消息;或者源自物理层的信令。辅助信息包括指示已经实际检测到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反应性指示和/或指示形成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潜在可能性的前摄指示器。
测量控制器1615在处于关于干扰敏感频带的避开状态的同时基于第一至第三测量规则或TDM方案执行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测量控制器1615获得测量样本并且通过对多个测量样本进行滤波来得到要报告的测量值,例如,如等式1所示。并且,测量控制器1615生成包括测量值和/或测量规则信息的测量报告并且向发送器1620发送报告。
发送器1620向eNB 1650发送测量报告。
接收器1625从eNB 1650接收响应信息。响应信息包括使UE从干扰敏感频带切换到另一个频带的切换指示信息或者将UE分配到不同的频带的调度或重配置信息。
eNB 1650包括接收器1655、干扰协调单元1660、调度单元1665和发送器1670。
接收器1655从UE 1600接收辅助信息和/或测量报告。
干扰协调单元1660基于辅助信息确定是否执行干扰协调,并且如果需要干扰协调,则生成响应信息并向发送器1670发送信息。作为确定是否执行干扰协调的标准,干扰协调单元1660可以通过除了干扰敏感频带之外的不同频带(下文称作避开频带)中可用的资源的容量来确定是否执行干扰协调。为此,干扰协调单元1660可以计算避开频带中可用的资源的容量并且可以确定避开频带中可用的资源的容量是否足够。如果避开频带中可用的资源的容量足够,则干扰协调单元1660生成允许UE移动到避开频带的响应信息。
调度单元1665基于测量报告获得关于干扰敏感频带的测量值;执行UE 1600的切换、RRC连接重配置、或基于测量值调度干扰敏感频带中的资源分配;生成切换相关消息、RRC连接重配置相关消息或调度消息;并且向发送器1670发送消息。
发送器1670向UE 1600发送响应信息。
以上描述仅提供实现本发明的技术原理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固有特性的情况下,各种修改和修正都是可能的。因此,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而是提供本发明的描述;由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被实施方式所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应当根据所附权利要求来解释;由此,与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等同的范围之内的所有技术原理应当被解释为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Claims (8)

1.一种用户设备UE,该UE包括:
干扰检测单元,所述干扰检测单元检测由通过第一网络的第一频带的发送相对于通过第二网络的第二频带的接收所造成的设备内共存IDC干扰;
辅助信息生成单元,所述辅助信息生成单元生成指示出现所述IDC干扰或预期所述IDC干扰的IDC指示;
测量控制器,所述测量控制器执行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并生成包括测量值的测量报告;
发送器,所述发送器向演进型节点B eNB发送所述IDC指示和所述测量报告,
其中,在没有所述IDC干扰的情况下获得所述测量值,并且
其中,在频分复用FDM的情况下,通过移动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中的一个的频带来协调所述IDC干扰,在时分复用TDM的情况下,通过分离所述第一网络的发送时间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接收时间使得所述第一频带中的发送时间不与所述第二频带中的接收时间交叠来协调所述IDC干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E,所述UE还包括:
接收器,所述接收器从所述eNB接收指示基于所述IDC指示对所述IDC干扰进行协调的响应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E,其中,所述干扰检测单元基于所述响应信息控制所述UE相对于所述IDC干扰处于避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E,其中,所述测量值是使用在不出现所述IDC干扰的无干扰间隔中获得的测量样本而计算的。
5.一种发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检测由通过第一网络的第一频带的发送相对于通过第二网络的第二频带的接收所造成的设备内共存IDC干扰;
向演进型节点B eNB发送指示出现所述IDC干扰或预期所述IDC干扰的IDC指示;
执行干扰敏感频带中的测量并向所述eNB发送包括测量值的测量报告,
其中,在没有所述IDC干扰的情况下获得所述测量值,并且
其中,在频分复用FDM的情况下,通过移动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中的一个的频带来协调所述IDC干扰,在时分复用TDM的情况下,通过分离所述第一网络的发送时间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接收时间使得所述第一频带中的发送时间不与所述第二频带中的接收时间交叠来协调所述IDC干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eNB接收指示基于所述IDC指示对所述IDC干扰进行协调的响应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接收到所述响应信息之后执行发送所述测量报告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不出现IDC干扰的无干扰间隔中获得用于计算所述测量值的测量样本。
CN201610397886.7A 2011-02-12 2012-02-10 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装置和方法 Active CN1060608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10012590A KR20120092778A (ko) 2011-02-12 2011-02-12 기기내 공존 간섭을 고려한 측정보고의 수행장치 및 방법
KR10-2011-0012590 2011-02-12
CN201280014327.3A CN103444100B (zh) 2011-02-12 2012-02-10 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装置和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4327.3A Division CN103444100B (zh) 2011-02-12 2012-02-10 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装置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0866A CN106060866A (zh) 2016-10-26
CN106060866B true CN106060866B (zh) 2020-01-07

Family

ID=466390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4327.3A Active CN103444100B (zh) 2011-02-12 2012-02-10 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装置和方法
CN201610397886.7A Active CN106060866B (zh) 2011-02-12 2012-02-10 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4327.3A Active CN103444100B (zh) 2011-02-12 2012-02-10 用于执行考虑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测量报告的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7) US9191833B2 (zh)
EP (1) EP2673899B1 (zh)
JP (1) JP2014509493A (zh)
KR (1) KR20120092778A (zh)
CN (2) CN103444100B (zh)
WO (1) WO2012108733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945277C (en) 2010-01-19 2021-01-05 Renmatix, Inc. Production of fermentable sugars and lignin from biomass using supercritical fluids
WO2013055169A1 (en) * 2011-10-14 2013-04-18 Pantech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deivce coexistence inte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759498B2 (en) 2011-12-30 2014-06-24 Renmatix, Inc.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lignin
US9867105B2 (en) * 2012-05-08 2018-01-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messa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901790B1 (en) 2012-09-28 2019-12-1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report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formation
CN104737610B (zh) * 2012-10-26 2019-06-14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管理多个通信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US9832778B2 (en) * 2012-11-05 2017-11-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4054376B (zh) 2013-01-16 2018-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定位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EP2946590B1 (en) * 2013-01-17 2020-12-30 Apple Inc.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handling in-device coexistance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20140328271A1 (en) * 2013-05-06 2014-11-06 Mediatek Inc. Methods for prevent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CN104427532B (zh) * 2013-08-30 2018-01-3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频点带内干扰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EP3100362B1 (en) * 2014-01-29 2018-08-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of handling assistance information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CN106031053B (zh) * 2014-02-18 2019-04-12 Lg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用户特定的灵活tdd技术收发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US9860754B2 (en) * 2014-02-19 2018-01-02 Mediatek Inc. Coexistence oper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wireless system
EP4266739A3 (en) * 2014-06-13 2024-01-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of adapting measurement rate accounting for carrier frequency
US9590764B2 (en) 2014-09-15 2017-03-0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LTE transmission mask adjustment to maximize performance and reduce interference
US10588135B2 (en) * 2014-11-14 2020-03-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handling bursty interference in a shar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
US9680617B2 (en) * 2015-03-20 2017-06-13 Acer Incorporate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in unlicensed spectrum for LTE-LAA system and wireless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6559792B (zh) * 2015-09-24 2020-07-0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频率隔离方法及装置
KR102149630B1 (ko) 2016-11-05 2020-08-28 애플 인크. 비대칭 대역폭 지원 및 동적 대역폭 조정
KR20200066327A (ko) 2017-10-13 2020-06-09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간섭 처리 방법, 단말 기기, 네트워크 기기 및 컴퓨터 저장 매체
CN109996351B (zh) * 2017-12-29 2020-11-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信息的传输方法和相关设备
US11191085B2 (en) 2018-02-11 2021-11-30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user equipmen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DK3793243T3 (da) * 2018-05-10 2023-06-19 Ntt Docomo Inc Brugerterminal
CN110769440B (zh) * 2018-07-27 2021-06-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上报控制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1436058B (zh) * 2019-02-14 2022-1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EP3962174B1 (en) * 2019-04-25 2024-05-29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Network switching resource determining method and network switching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US11129239B2 (en) * 2019-06-06 2021-09-21 Mediatek Inc.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In-Device Coexistence (IDC) interference prevention
WO2021046695A1 (zh) * 2019-09-09 2021-03-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测量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230011624A1 (en) * 2019-12-06 2023-01-12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for communication failure processing
CN114554520A (zh) * 2020-11-26 2022-05-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干扰测量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7528796A (zh) * 2022-08-03 2024-02-06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节点执行的方法以及节点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9800A (ja) * 1995-04-06 1996-10-22 Fujitsu Ltd タイムスロット間干渉回避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615597A (zh) * 2002-01-17 2005-05-1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减少干扰的移动终端内的多用户检测
CN101677290A (zh) * 2008-09-17 2010-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消除多模终端系统间信道冲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47312A1 (en) * 2002-04-29 2004-03-11 Peter Muszynski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L interference avoidance by DL measurements and IFHO
WO2008130297A1 (en) 2007-04-20 2008-10-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mprov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KR101859589B1 (ko) 2010-08-16 2018-06-2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기 내에 복수 개의 이종 통신 모듈이 있을 경우 간섭을 회피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055497B2 (en) * 2010-10-01 2015-06-09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void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US10123345B2 (en) * 2010-12-22 2018-11-06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a device supporting multiple radio technologies communicating in overlapping time periods
KR20120080511A (ko) * 2011-01-07 2012-07-17 주식회사 팬택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기내 공존 간섭을 조정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20120195291A1 (en) 2011-02-01 2012-08-02 Innovative Soni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void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05303B2 (en) * 2011-02-18 2014-08-12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void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with preferred frequency notification
US8605615B2 (en) * 2011-03-18 2013-12-10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radio coexistence with a system on an adjacent frequency band having a time-dependent configur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9800A (ja) * 1995-04-06 1996-10-22 Fujitsu Ltd タイムスロット間干渉回避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615597A (zh) * 2002-01-17 2005-05-1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减少干扰的移动终端内的多用户检测
CN101677290A (zh) * 2008-09-17 2010-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消除多模终端系统间信道冲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onsiderations on the detail procedure for FDM approach;ZTE;《3GPP TSG-RAN WG2 Meeting #72bis,R2-110243》;20110121;第1-2页 *
Framework and procedure of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avoidance;CMCC,Huawei;《3GPP TSG-RAN WG2 Meeting #72bis,R2-110391》;20110121;第1-5页 *
Overall framework for in-device coexistence;Intel;《3GPP TSG-RAN WG2 Meeting #72bis,R2-110228》;20110121;第2.3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08733A3 (en) 2012-10-26
US9516538B2 (en) 2016-12-06
US11812298B2 (en) 2023-11-07
KR20120092778A (ko) 2012-08-22
CN106060866A (zh) 2016-10-26
US20190200252A1 (en) 2019-06-27
US20170078908A1 (en) 2017-03-16
EP2673899A4 (en) 2017-11-01
US20210160723A1 (en) 2021-05-27
US9191833B2 (en) 2015-11-17
US9955376B2 (en) 2018-04-24
US20180206142A1 (en) 2018-07-19
US11418990B2 (en) 2022-08-16
US10911972B2 (en) 2021-02-02
US20220394537A1 (en) 2022-12-08
JP2014509493A (ja) 2014-04-17
WO2012108733A2 (en) 2012-08-16
CN103444100A (zh) 2013-12-11
EP2673899A2 (en) 2013-12-18
US20130324172A1 (en) 2013-12-05
EP2673899B1 (en) 2020-05-13
CN103444100B (zh) 2016-06-29
US20160080964A1 (en) 2016-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1229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measurement report consider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US1070171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within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33628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27942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within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653314B2 (en)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KR20130124809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기 내 공존 간섭을 제어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KR20120092475A (ko) 기기내 공존 간섭에 관한 제어정보의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KR101860863B1 (ko) 기기내 공존 간섭을 고려한 측정보고의 수행장치 및 방법
KR20130126382A (ko) 다수 요소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기기 내 공존 간섭을 제어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KR20140001095A (ko) 이동 통신망에서 간섭 정보를 전송 및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Pantech Asset Management 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PANTECH Co.,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128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PAN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Pantech Asset Management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28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GOLDPEAK INNOVA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PANTECH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09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Pan T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GOLDPEAK INNOVATI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