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59245A - 电磁扭矩管理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扭矩管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59245A
CN106059245A CN201610536476.6A CN201610536476A CN106059245A CN 106059245 A CN106059245 A CN 106059245A CN 201610536476 A CN201610536476 A CN 201610536476A CN 106059245 A CN106059245 A CN 1060592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enoid
power shaft
magnetic
electromagnetic
disk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64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59245B (zh
Inventor
朱卓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GKN Huayu Drivelin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GKN Huayu Drivelin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GKN Huayu Drivelin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GKN Huayu Drivelin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53647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592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59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92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59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92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9/00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扭矩管理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形成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的封闭腔、位于封闭腔中且与输入轴固定连接的第一磁盘片组、位于封闭腔中且与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二磁盘片组、第一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以及填充在封闭腔中的磁性液体;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分别位于封闭腔的两端、均固定在输入轴上、且均和电子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一电磁线圈、第一磁盘片组、磁性液体、第二磁盘片组和第二电磁线圈构成一电磁通路。本申请中扭矩传递是无损耗传递,故扭矩传递效率高;感应电磁力矩的大小不受磁性液体状态、工作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故扭矩传递控制的精度非常高,便于提升汽车的操控性、平顺性以及智能化水平。

Description

电磁扭矩管理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扭矩管理器。
背景技术
扭矩管理器是汽车传动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其作用是在汽车的前后桥之间或左右轮之间传递、以及调控动力扭矩的大小和有无,因此,扭矩管理器工作的有效性、可靠性、主动性程度是影响汽车的操控性、平顺性以及智能化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目前,扭矩管理器主要包括摩擦片组的结合压力触发控制机构和摩擦扭矩生成传递机构两大部分,如申请号为201010121882.9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摩擦片组之间的结合压力来调节摩擦片组之间生成的机械摩擦扭矩的大小和有无,摩擦片组之间的结合压力越大,扭矩管理器传递扭矩的能力越强,从输入轴传递到输出轴的扭矩也就越大。但是,上述依靠机械接触摩擦原理生成和传递动力扭矩时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1、在建立和调节扭矩大小的过程中,摩擦片组之间存在滑动摩擦,功率损失较大;
2、在扭矩传递中断期间,尽管结合压力的大小趋近于零,但是摩擦片组之间随时会发生自然接触的情况,因而有可能存在残余摩擦损耗状况;
3、随着摩擦片的使用磨损或工作温度的变化,扭矩传递控制的精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
为此,申请号为201110363058.9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扭矩管理器,其公开的扭矩传递结构包括套置于动力输入架(即输入轴)外圆周上的电磁线圈、套置于输出轴上并同动力输入架同步旋转连接的旋转体,旋转体与输出轴直接形成的密封环腔中填充有磁流变液材料;通过控制电磁线圈通电电流的大小来控制其产生的电磁场大小,进而实现磁流变液材料液体-固体间的转换状态,从而实现材料摩擦力的变化,进而实现扭矩的可控制传递。上述通过磁场强度大小改变磁流变液材料液体-固体间的转换状态即为改变磁流变液的粘稠性或摩擦系数或耐剪切应力,故其传递原理仍然还是依靠磁流变液中各组分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的,故其扭矩传递控制的精度不高,主要原因为:磁流变液中各组分之间的相对运动必然会产生摩擦力、导致摩擦发热,从而导致磁流变液摩擦系数的变化,再加上扭矩管理器周围环境的影响、磁流变液自身性能状态的不稳定性、以及磁流变液自身性能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大,极容易导致磁流变液材料液体-固体间的实际转换状态与目标转换状态不一致,最终导致扭矩传递控制的精度低;同时,由于其依靠摩擦力传递扭矩,摩擦传递势必产生损耗,故传递效率低。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扭矩管理器,其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而产生的电磁感应力来传递并调控动力扭矩,进而提高扭矩传递控制精度和传递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扭矩管理器,包括电子控制模块、输入轴和输出轴,还包括形成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的封闭腔、位于封闭腔中且与输入轴固定连接的第一磁盘片组、位于封闭腔中且与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二磁盘片组、第一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以及填充在封闭腔中的磁性液体;所述第一磁盘片组包括多片沿输入轴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磁盘片,所述第二磁盘片组包括多片沿输出轴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磁盘片,多片第一磁盘片和多片第二磁盘片交替间隔排布;所述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分别位于封闭腔的两端、均固定在输入轴上、且均和电子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第一磁盘片组、磁性液体、第二磁盘片组和第二电磁线圈构成一电磁通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都位于封闭腔的外部,所述电磁通路还包括都固定在输入轴上的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所述第一导磁体位于第一电磁线圈和封闭腔之间、并与封闭腔连通,用于将第一电磁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传递给封闭腔中的磁性液体;所述第二导磁体位于第二电磁线圈和封闭腔之间、并与封闭腔连通,用于将第二电磁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传递给封闭腔中的磁性液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均为呈圆环状的导磁环。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均由软磁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检测电磁通路的温度的温度计,该温度计与所述电子控制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检测电磁通路的磁场强度的磁场测量计,该磁场测量计与所述电子控制模块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盘片和第二磁盘片均由软磁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轴包括输入轴本体部、从输入轴本体部的一端径向延伸的输入轴碗底部、从输入轴碗底部的外端轴向延伸的输入轴裙部和输入轴碗部、以及与输入轴碗部固定连接的输入轴端盖部,所述输入轴碗部的一端具有碗口,所述输入轴端盖部封堵该碗口,所述输出轴的一端穿设在输入轴端盖部中、并位于输入轴碗部内,且输出轴的端部与输入轴碗底部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输入轴碗底部的内端面、输入轴碗部的内周面、输入轴端盖部的内端面和输出轴的外周面共同围成所述封闭腔。
优选地,所述输入轴端盖部与输出轴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轴承为密封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线圈固定在输入轴裙部的内周面上,第二电磁线圈固定在输入轴碗部的内周面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电磁扭矩管理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电子控制模块通过控制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中通电电流的大小来控制电磁通路中电磁场磁场强度的大小,进而控制感应生成于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电磁力矩的大小,从而控制输出轴能够得到的动力扭矩的大小,实现输入轴至输出轴扭矩的传递控制;另外,本申请中扭矩的传递和控制是由感应生成于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电磁力矩的大小来实现的,是无损耗传递,故扭矩传递效率高;再者,感应电磁力矩的大小不受磁性液体状态、工作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故扭矩传递控制的精度非常高,便于提升汽车的操控性、平顺性以及智能化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电磁扭矩管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输入轴和输出轴的连接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输出轴
2 输入轴
21 输入轴本体部
22 输入轴碗底部
23 输入轴裙部
24 输入轴碗部
25 输入轴端盖部
26 碗口
3 封闭腔
4 第一电磁线圈
5 第二电磁线圈
6 磁性液体
7 第一磁盘片
8 第二磁盘片
9 电子控制模块
10 第一导磁体
11 第二导磁体
12 温度计
13 磁场测量计
14 轴承
15 密封圈
16 导电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磁扭矩管理器,包括电子控制模块9、输入轴2、输出轴1、形成在输入轴2和输出轴1之间的封闭腔3、位于封闭腔3中且与输入轴2固定连接的第一磁盘片组、位于封闭腔3中且与输出轴1固定连接的第二磁盘片组、第一电磁线圈4、第二电磁线圈5、以及填充在封闭腔3中的磁性液体6;所述第一磁盘片组包括多片沿输入轴2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磁盘片7,所述第二磁盘片组包括多片沿输出轴1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磁盘片8,多片第一磁盘片7和多片第二磁盘片8交替间隔排布,即多片第一磁盘片7和多片第二磁盘片8在封闭腔3中的排布方式为:第一磁盘片7、第二磁盘片8、第一磁盘片7、第二磁盘片8、第一磁盘片7…;所述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沿输入轴2轴向分别位于封闭腔3的两端、均固定在输入轴2上、且均和电子控制模块9相连接,电子控制模块9用于控制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通电、断电、以及通电后通电电流的大小;所述第一电磁线圈4、第一磁盘片组、磁性液体6、第二磁盘片组和第二电磁线圈5构成一电磁通路。
上述电磁扭矩管理器中,所述输入轴2和输出轴1同轴线设置,故形成在输入轴2和输出轴1之间的封闭腔3沿输入轴2的轴向或输出轴1的轴向延伸。当电子控制模块9控制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同时断电时,则电磁通路中不产生电磁场,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无电磁力矩,故输入轴2处于空转状态、输出轴1处于自由状态。当电子控制模块9控制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同时通电时,则电磁通路中产生电磁场,此时,电子控制模块9通过控制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中通电电流的大小来控制电磁通路中电磁场磁场强度的大小,进而控制感应生成于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电磁力矩的大小,从而控制输出轴1能够得到的动力扭矩的大小,实现输入轴2至输出轴1扭矩的传递控制。由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中动力扭矩的传递和调控是由感应生成于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电磁力矩的大小来实现的,其并不是依靠摩擦传递,故本申请为无损耗传递,从而使得扭矩传递效率高;另外,生成于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的感应电磁力矩的大小不受磁性液体6状态、工作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只受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中通电电流大小的影响,故扭矩传递控制的精度非常高、可控性好,进而便于提升汽车的操控性、平顺性以及智能化水平。
所述磁性液体6是纳米级磁性微粒包覆表面活性剂后弥散在基液内形成的均匀胶体溶液。由于磁性液体6中的磁性微粒非常细小,在基液中呈现混乱的布朗运动,这种热运动足以抵消重力、离心力的沉降作用以及削弱粒子间电磁力的相互凝聚作用,所以在重力、离心力和电磁力的作用下能稳定存在,磁性微粒和基液浑然一体,不会发生沉淀和凝聚现象。在外界电磁场作用下,磁性微粒能够被磁化,显示超顺磁特性;撤去外界电磁场后,磁性微粒又会重新恢复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而消失其宏观特性,从而使磁性液体6既具有普通磁性材料的电磁性,同时又具有润滑液体的流动性。
优选地,上述电磁扭矩管理器中,沿输入轴2的轴向,多片第一磁盘片7和多片第二磁盘片8为等轴距均匀分布。第一磁盘片7和第二磁盘片8的数量和尺寸根据所需传递的最大动力扭矩来确定,数量越多、尺寸越大,则传递动力扭矩的能力越强。所述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的绕线方向、通电电流方向以及安装方向应确保两者生成的电磁场的方向完全相同,而且通常情况下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的电磁容量大小应该一致。所述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通过输电线与供电电源相连接,该供电电源同时与电子控制模块9相连接,故电子控制模块9可控制供电电源是否向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中通电、以及通电后通电电流的大小。所述电子控制模块9可以为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又称ECU、行车电脑),当然,电子控制模块9也可以为额外的电子控制模块。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都位于封闭腔3的外部,所述电磁通路还包括都固定在输入轴2上的第一导磁体10和第二导磁体11;所述第一导磁体10位于第一电磁线圈4和封闭腔3之间,第一导磁体10的两端分别与封闭腔3外界和封闭腔3内部连通、用于将第一电磁线圈4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集中传递给封闭腔3中的磁性液体6;所述第二导磁体11位于第二电磁线圈5和封闭腔3之间,第二导磁体11的两端分别与封闭腔3外界和封闭腔3内部连通、用于将第二电磁线圈5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集中传递给封闭腔3中的磁性液体6。
具体说,包括由第一电磁线圈4、第一导磁体10、第一磁盘片组、磁性液体6、第二磁盘片组、第二导磁体11和第二电磁线圈5构成的电磁通路的电磁扭矩管理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供电模块得到电子控制模块9的指令向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同时通电时,则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同时产生电磁场,第一电磁线圈4产生的电磁场由第一导磁体10传递给封闭腔3中的磁性液体6,第二电磁线圈5产生的电磁场由第二导磁体11传递给封闭腔3中的磁性液体6,进而在所述电磁通路中建立了电磁场。若此时输入轴2在外界动力扭矩的作用下处于旋转运动状态,则电磁通路中所建立的电磁场为随输入轴2同步旋转的旋转磁场,该旋转磁场通过磁性液体6在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感应生成电磁力矩,该电磁力矩作用于第二磁盘片组、使第二磁盘片组中的多片第二磁盘片8转动,从而驱动输出轴1随第二磁盘片组同步地转动,即电磁力矩通过第二磁盘片组传递给输出轴1,实现输入轴2的动力扭矩传递给输出轴1。当输出轴1上的外界负载小于输出轴1上得到的动力扭矩时,则输出轴1就被输入轴2带动转动、并随输入轴2同向旋转。因此,输出轴1的动力大小由两个因素共同决定:1、输入轴2的扭矩的大小;2、感应生成于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的电磁力矩的大小,而电磁力矩的大小直接与电磁通路中电磁场的磁场强度正相关,电磁通路中电磁场的磁场强度又直接与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中通电电流的大小正相关,即输出轴1可得到的动力扭矩大小与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中通电电流的大小正相关,故电子控制模块9通过调控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中的电流大小即可调控输出轴1能够得到的动力扭矩的大小。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输出轴1能够得到的动力扭矩的上限值为外界动力扭矩对输入轴2作用的输入轴2动力扭矩的大小。
当供电模块得到电子控制模块9的指令向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同时断电时,则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不会产生电磁场,所述电磁通路中无电磁场,故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无电磁力矩,从而中断输入轴2与输出轴1之间动力扭矩的传递,此时,输入轴2在外界动力扭矩的作用下处于空转状态,输出轴1处于自由状态。
进一步地,在电磁扭矩管理器投入实际应用之前,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得到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中通电电流的大小、电磁通路中电磁场的磁场强度与输出轴1所得到的动力扭矩的大小之间的实际对应关系,把模拟仿真该实际对应关系的电子软件程序固化在电子控制模块9中;当电磁扭矩管理器实际应用时,就可以通过电子控制模块9发出指令主动控制供电电源供给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的电流的大小或有无来准确、精确地调控输入轴2传递给输出轴1的动力扭矩的大小或有无。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导磁体10和第二导磁体11均为呈圆环状的导磁环,使得电磁场从封闭腔3外部向封闭腔3内部的传递更加集中。再者,多片第一磁盘片7、多片第二磁盘片8、第一导磁体10和第二导磁体11均由软磁材料制成,以便能够很容易地调控电磁通路中的磁场强度或有无。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2与输出轴1相连的一端呈碗状结构,具体说,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输入轴2包括输入轴本体部21、输入轴碗底部22、输入轴裙部23、输入轴碗部24、以及输入轴端盖部25;所述输入轴碗底部22从输入轴本体部21的一端径向延伸,所述输入轴裙部23从输入轴碗底部22的外端向靠近输入轴2的方向轴向延伸,所述输入轴碗部24从输入轴碗底部22的外端向远离输入轴2的方向轴向延伸(即输入轴裙部23和输入轴碗部24从输入轴碗底部22的外端处背向延伸),所述输入轴碗部24的一端具有碗口26,所述输入轴端盖部25封堵该碗口26、且输入轴端盖部25与输入轴碗部24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1的一端穿设在输入轴端盖部25中、并位于输入轴碗部24内,所述输出轴1的端部与输入轴碗底部22通过轴承14转动连接,故输入轴端盖部25随输入轴2同步旋转,输入轴端盖部25和输入轴2相对于输出轴1可差速旋转;所述输入轴碗底部22的内端面、输入轴碗部24的内周面、输入轴端盖部25的内端面和输出轴1的外周面共同围成所述封闭腔3,故封闭腔3为环形腔室。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盘片组中的多片第一磁盘片7固定在输入轴碗部24的内周面上、随输入轴2同步旋转,所述第二磁盘片组中的多片第二磁盘片8固定在输出轴1的外周面上、带动输出轴1同步旋转。所述第一电磁线圈4固定在输入轴裙部23的内周面上,第二电磁线圈5固定在输入轴碗部24的内周面上、并位于碗口26处,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均沿输入轴2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导磁体10固定镶嵌在输入轴碗底部22内、并与第一电磁线圈4比邻设置,所述第二导磁体11固定镶嵌在输入轴端盖部25内、并与第二电磁线圈5比邻设置,故第一导磁体10和第二导磁体11随输入轴2同步旋转。由上述结构共同构成的电磁扭矩管理器的整体结构具有轴对称回转体特征,使得电磁扭矩管理器的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易制造。
优选地,所述输入轴端盖部25与输出轴1之间设有密封圈15,实现输入轴端盖部25与输出轴1密封转动连接,防止封闭腔3中的磁性液体6从输入轴端盖部25与输出轴1的连接处泄漏;所述轴承14选用具有良好密封性能的密封轴承,防止封闭腔3中的磁性液体6从输入轴碗底部22与输出轴1的连接处泄漏,进而提高电磁扭矩管理器的密封性能。
另外,电磁扭矩管理器在工作过程中,所述电磁通路中的零件有可能存在感应涡流现象,感应涡流现象生成的热量会导致电磁通路中温度的变化;同时,电磁扭矩管理器长期工作后,所述电磁通路中的零件存在磁性衰减现象,从而导致电磁通路中电磁场强度的变化,而电磁通路的温度变化和电磁场强度变化均会影响输入轴2至输出轴1动力扭矩的传递控制精度。为此,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用于检测电磁通路的温度的温度计12,该温度计12与所述电子控制模块9相连接,所述温度计12是检测电磁通路中某一点处的温度,根据该点处的温度变化来检测电磁通路的温度变化,因此,温度计12可以固定在第一电磁线圈4上,也可以固定在第二电磁线圈5上,还可以固定在输入轴碗底部22上或输入轴端盖部25上。同理,还包括用于检测电磁通路的磁场强度的磁场测量计13,该磁场测量计13与所述电子控制模块9相连接,所述磁场测量计13是检测电磁通路中某一点处的磁场强度,根据该点处的磁场强度变化来检测电磁通路的磁场强度变化,因此,磁场测量计13可以固定在第二电磁线圈5上,也可以固定在第一电磁线圈4上,还可以固定在输入轴碗底部22上或输入轴端盖部25上。所述温度计12和磁场测量计13可以同时固定在第一电磁线圈4或第二电磁线圈5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上。
所述温度计12向电子控制模块9反馈电磁通路中某点处的实际温度值,当温度计12检测到电磁通路中的实际温度值超标,则电子控制模块9发出指令,调整供电电源供给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的电流大小,进而调整电磁通路中电磁场的强度及感应涡流的强度,以此保证电磁通路的运行安全。所述磁场测量计13向电子控制模块9反馈电磁通路中某点处的实际磁场强度、方向和有无状态,根据磁场测量计13反馈的实时监测数据信息,电子控制模块9可以更加精密地调控供电电源供给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的电流大小、有无或方向,以便调控电磁通路中电磁场的磁场强度、有无或方向,以及对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反向通电来消除电磁通路中的残磁,进而实时调控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通过磁性液体6感应生成的电磁力矩的大小和有无,达到在输入轴2和输出轴1之间精确且准确地传递并调控动力扭矩的目的,最终便于提升汽车的操控性、平顺性以及智能化水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均通过输电线与供电电源相连接,第一电磁线圈4、第二电磁线圈5、温度计12和磁场测量计13均通过信号线与电子控制模块9相连接,由于第一电磁线圈4、第二电磁线圈5、温度计12和磁场测量计13随输入轴2同步地转动,因此,如图1所示,所述输入轴2的输入轴裙部23的内周面上、输入轴碗部24在碗口26处的内周面上均设置有导电滑环16,导电滑环16与外界固定连接,上述用于电力传输的输电线以及用于信号传输的信号线均通过导电滑环16实现处于旋转运动状态的部件(如第一电磁线圈4、第二电磁线圈5、温度计12和磁场测量计13)与外界(如供电电源、电子控制模块9)之间的稳定连接。
综上所述,本申请在电磁扭矩管理器中建立电磁通路,且电子控制模块9通过控制电磁通路中两个电磁线圈中通电电流大小或断电来控制电磁通路中电磁场的磁场强度或有无电磁场,以此来调控电磁通路中通过磁性液体6感应生成于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电磁力矩大小或无电磁力矩,从而实现输入轴2至输出轴1动力扭矩的精确传递调控或无动力扭矩传递,且动力扭矩的调控为无级调控。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中动力扭矩传递是依靠磁性液体6在第一磁盘片组和第二磁盘片组之间感应生成的电磁力矩来实现的,并非依靠摩擦力传递,故本申请功率损耗非常小,传递效率非常高,工作性能可靠,动力扭矩传递调控精度非常高。
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电磁扭矩管理器,包括电子控制模块(9)、输入轴(2)和输出轴(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在输入轴(2)和输出轴(1)之间的封闭腔(3)、位于封闭腔(3)中且与输入轴(2)固定连接的第一磁盘片组、位于封闭腔(3)中且与输出轴(1)固定连接的第二磁盘片组、第一电磁线圈(4)、第二电磁线圈(5)、以及填充在封闭腔(3)中的磁性液体(6);所述第一磁盘片组包括多片沿输入轴(2)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磁盘片(7),所述第二磁盘片组包括多片沿输出轴(1)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磁盘片(8),多片第一磁盘片(7)和多片第二磁盘片(8)交替间隔排布;所述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分别位于封闭腔(3)的两端、均固定在输入轴(2)上、且均和电子控制模块(9)相连接;所述第一电磁线圈(4)、第一磁盘片组、磁性液体(6)、第二磁盘片组和第二电磁线圈(5)构成一电磁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扭矩管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线圈(4)和第二电磁线圈(5)都位于封闭腔(3)的外部,所述电磁通路还包括都固定在输入轴(2)上的第一导磁体(10)和第二导磁体(11);所述第一导磁体(10)位于第一电磁线圈(4)和封闭腔(3)之间、并与封闭腔(3)连通,用于将第一电磁线圈(4)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传递给封闭腔(3)中的磁性液体(6);所述第二导磁体(11)位于第二电磁线圈(5)和封闭腔(3)之间、并与封闭腔(3)连通,用于将第二电磁线圈(5)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传递给封闭腔(3)中的磁性液体(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扭矩管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体(10)和第二导磁体(11)均为呈圆环状的导磁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扭矩管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体(10)和第二导磁体(11)均由软磁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扭矩管理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电磁通路的温度的温度计(12),该温度计(12)与所述电子控制模块(9)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扭矩管理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电磁通路的磁场强度的磁场测量计(13),该磁场测量计(13)与所述电子控制模块(9)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扭矩管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盘片(7)和第二磁盘片(8)均由软磁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扭矩管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2)包括输入轴本体部(21)、从输入轴本体部(21)的一端径向延伸的输入轴碗底部(22)、从输入轴碗底部(22)的外端轴向延伸的输入轴裙部(23)和输入轴碗部(24)、以及与输入轴碗部(24)固定连接的输入轴端盖部(25),所述输入轴碗部(24)的一端具有碗口(26),所述输入轴端盖部(25)封堵该碗口(26),所述输出轴(1)的一端穿设在输入轴端盖部(25)中、并位于输入轴碗部(24)内,且输出轴(1)的端部与输入轴碗底部(22)通过轴承(14)相连接,所述输入轴碗底部(22)的内端面、输入轴碗部(24)的内周面、输入轴端盖部(25)的内端面和输出轴(1)的外周面共同围成所述封闭腔(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扭矩管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端盖部(25)与输出轴(1)之间设有密封圈(15),所述轴承(14)为密封轴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扭矩管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线圈(4)固定在输入轴裙部(23)的内周面上,第二电磁线圈(5)固定在输入轴碗部(24)的内周面上。
CN201610536476.6A 2016-07-08 2016-07-08 电磁扭矩管理器 Active CN1060592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6476.6A CN106059245B (zh) 2016-07-08 2016-07-08 电磁扭矩管理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6476.6A CN106059245B (zh) 2016-07-08 2016-07-08 电磁扭矩管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9245A true CN106059245A (zh) 2016-10-26
CN106059245B CN106059245B (zh) 2018-11-16

Family

ID=57185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6476.6A Active CN106059245B (zh) 2016-07-08 2016-07-08 电磁扭矩管理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5924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9664A (zh) * 2007-04-02 2007-09-05 中国矿业大学 磁流变液软启动装置
CN101319695A (zh) * 2008-03-20 2008-12-10 中国矿业大学 磁流变液软启动装置
CN101793312A (zh) * 2010-02-11 2010-08-04 中国矿业大学 磁流变无级变速器
CN102494100A (zh) * 2011-11-16 2012-06-1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矩管理器
CN202402515U (zh) * 2011-10-31 2012-08-29 徐州五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式磁流变软启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9664A (zh) * 2007-04-02 2007-09-05 中国矿业大学 磁流变液软启动装置
CN101319695A (zh) * 2008-03-20 2008-12-10 中国矿业大学 磁流变液软启动装置
CN101793312A (zh) * 2010-02-11 2010-08-04 中国矿业大学 磁流变无级变速器
CN202402515U (zh) * 2011-10-31 2012-08-29 徐州五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式磁流变软启动装置
CN102494100A (zh) * 2011-11-16 2012-06-1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矩管理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9245B (zh) 2018-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2423B (zh) 磁流变扭转减振装置
Kavlicoglu et al. High-torque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clutch
Wang et 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on transient temperature field of a magnetorheological clutch for vehicle application
CN104006158A (zh) 用于变速器的磁传感器封装
Böse et al. Magnetorheological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Kielan et al. Conception of the electronic controlled magnetorheological clutch
CN106395672B (zh) 基于磁流变效应的具有自动保护功能的电梯制动装置及方法
CN101652577B (zh) 电磁吸引式磁轴承及其控制方法
CN104121358A (zh) 变速器
CN209545407U (zh) 一种磁力传动离合机构
US8215467B2 (en) Multi-gap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clutch
CN106059245A (zh) 电磁扭矩管理器
KR20090124687A (ko) 자기유변유체 브레이크 제어시스템
CN105288876B (zh) 永磁变长度磁流变液与摩擦复合软着陆装置
CN113517788A (zh) 特别用于电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机单元
CN201561088U (zh) 磁流变扭转减振装置
CN103603891B (zh) 多片式磁流变液电磁离合器
CN103248197A (zh) 磁流变液动力耦合器
CN109027057A (zh) 一种车辆用磁流变制动器
CN202007846U (zh) 盘式电涡流制动器
JP6531553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104919687A (zh) 具有减少齿槽磁滞的磁性制动器
WO2012054118A1 (en) Variable speed magnetic coupling
CN101680498A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206910676U (zh) 一种健身车用磁力刹车定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